完整word版,中医急诊学

合集下载

中医急诊学

中医急诊学

中医急诊学一、名词解释1.脱证:脱证以神志淡漠,甚者昏迷,气息微弱,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口开手撒,脉微欲绝为主要表现的危重病证,是由多种病因导致的气血阴阳受损,脏气受伤,阴阳互不维系,欲脱欲离,络脉俱竭。

(110)2.神昏:神昏指由多种病因导致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以神识不清、不省人事为特征的急危重症。

(72)3.风温肺热:风温肺热四时皆有,以冬春两季多发,是感受风热毒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属于外感热病范畴。

(114)4.卒心痛:疼痛剧烈,多伴汗出、焦虑、濒死感,持续时间较长,病情重者,称真心痛;疼痛程度较轻,持续时间较短,可在3~5分钟内缓解者,称厥心痛。

(123)5.心衰:心衰是指因心病日久或诸病久于心,气阳虚衰,运行无力,或血脉不畅,血瘀水停所致,以喘促、心悸、水肿、尿少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急危重症。

(129)6.中风:中风又名卒中,是由于元气不足,郁毒内生,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或不经昏仆,仅以半身不遂、口眼㖞斜为主要表现的常见内科急症。

(137)7.暴喘:暴喘是以痰鸣如吼、气息喘促、汗出淋漓、不能平卧、胸闷胁胀、面色发暗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症,甚者出现痉厥和脱证。

(82)8.水肿:水肿是各种原因导致的水液气化失司,泛滥肌肤,表现为头面、眼睑、四肢肿胀甚至出现胸水、腹水等病证。

(101)9.痉病:痉病是以颈项强直、经脉拘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

(142)10.痫病:痫病是一种反复发作性神志异常的病证,亦名“癫痫”,俗称“羊痫风”。

临床以突然意识丧失,甚则仆倒,不省人事,强直抽搐,口吐涎沫,两目上视或口中怪叫,移时苏醒,一如常人为特征。

(145)11.心脾痛:以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急症。

(154)12.急性酒精中毒:短时间饮入过量的酒精或酒类饮料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状态,称为急性酒精中毒或急性乙醇中毒,俗称醉酒。

(完整word版)11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完整word版)11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急诊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发挥中医优势,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急诊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急诊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急诊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急诊科是中医院急症诊疗的首诊场所,是开展急诊急救、危重病临床研究的重要场所,也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急诊科是独立于内科之外的一级科室,实行24小时开放。

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急诊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医疗和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具备与中医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急诊急救、危重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24小时开设相关专业的急诊,应设医疗区和支持区。

医疗区包括分诊处、就诊室、治疗室、处置室、抢救室和观察室;支持区包括挂号、各类辅助检查部门、药房、收费等部门。

医疗区和支持区应当合理布局,有利于缩短急诊检查和抢救距离。

二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留观室。

有条件可设重症监护室;三级医院应当设置急诊门诊、抢救室、急诊留观室、重症监护室,有条件的可以开设急诊病房。

第八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布局应按照卫生部颁布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相关要求进行设置,应设置中医综合处置室,并保证24小时中药饮片或中药配方颗粒服务,有条件的可以设置急诊煎药室。

第九条中医医院急诊科应根据当地医疗需要及其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急诊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针灸器材(针灸针、艾条、刮痧板、火罐等)、中药结肠透析设备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施设备;设置急诊煎药室的,应配备煎药设备。

中医急诊知识点总结图表

中医急诊知识点总结图表

中医急诊知识点总结图表中医急诊是指应用中医学原理和方法,对突发性疾病、病情急剧恶化或伴有严重不适症状的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医急诊知识点对于中医临床医生而言至关重要,能够帮助他们迅速判断患者病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患者病情危急程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一、常见中医急诊病症及诊断要点中医急诊常见病症包括突发性心绞痛、急性肠系膜缺血、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脑梗塞、急性肾功能衰竭等。

对于这些病症的诊断,中医医生需要掌握以下要点:1. 心绞痛- 诊断要点:胸痛剧烈、紧缩、压榨感,可放射至颈部、下颚、左臂或两肩胛骨间,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等症状。

- 诊断方法:望、闻、问、切结合,细致询问患者胸痛的部位、性质和伴随症状,观察患者面色、舌质、舌苔,测患者脉象。

2. 急性肠系膜缺血- 诊断要点:剧烈腹痛,常位于肚脐周围,持续性悪心呕吐。

- 诊断方法:望观察腹部皮肤有无异常,闻听肚子有无肠鸣。

3. 急性心力衰竭- 诊断要点: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气短、咳嗽、咯粉红色痰。

- 诊断方法:望观察患者颈静脉充盈情况,闻听患者呼吸声音,问询患者有无胸闷、喘息等症状。

4. 急性脑梗塞- 诊断要点: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无力、言语不清。

- 诊断方法:望患者面部、四肢有无偏斜,观察瞳孔对光反应,询问患者的症状。

5. 急性肾功能衰竭- 诊断要点:少尿、无尿、浮肿、面色苍白、乏力。

- 诊断方法:望患者面色,闻患者呼吸声音,切脉象。

二、常用中医急救治疗方法中医急救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草药等,对于不同的急性病症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 急性心绞痛:选用重点穴位如心俞、心主、心兪、内关等穴位,施以温针、刺血等方法。

- 急性肠系膜缺血:选用足三里、关元、气海等穴位,施以平补平泻、回泻法。

2. 推拿治疗- 急性心力衰竭:对胸闷气短、心悸症状患者,可使用推拿手法对呼吸困难等症状进行治疗。

- 急性脑梗塞:对肢体无力、言语不清的患者,可使用推拿手法促进气血运行,恢复受损部位功能。

中医急诊学重点

中医急诊学重点
b吸氧立即高流量鼻管给氧,10~20mL/min纯氧鼻管吸入对病情特别严重者应给以面罩用麻醉机加压给氧。在吸氧的同时使用抗泡沫剂使肺泡内的泡沫消失,增加气体交换面积,一般可用50%酒精置于氧气的滤瓶中。若动静氧分压不能维持60mmHg,宜加用正压呼吸(PEEP)。
c吗啡5~10mg静脉缓注,必要时每间隔15分钟重复一次,共2-3次。
(1)一般急救措施:患者应静卧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窒息,活动期禁食。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定期复查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比容与血尿素氮,对老年患者进行心电监护。
(2)积极补充血容量(紧急输指征:1、患者改变体位出现晕厥、血压下降和心率加快;2、收缩压<90mmHg,或较基础压下降25%;3、血红蛋白<70/L,或红细胞比容<25%。对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者,应注意输入新鲜血,且输血量适中,以避免静脉压力增高导致出血,或诱发肝性脑病。
(5)中医治疗:
①胆胰湿热——清热利湿止痛——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生地车前子各三钱(各9g)栀子(8g)黄芩(9g)柴胡(6g)泽泻(12rg)当归(3g)各二钱木通(9g)甘草(6g)各-钱
②热毒炽盛——清热解毒,佐以通络——大承气汤加减,合大柴胡汤、龙胆泻肝汤。
21、急性左心衰的治疗
a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以减少静脉回流。
14、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又称为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包括烧伤)或大手术等急性疾病过程中,同时或相继并发一个以上系统或(和)器官的急性功能障碍或衰竭的临床综合征。
15、支气管扩张:
(1)大咯血常见并发症:窒息、休克、吸入性肺炎、肺不张。
(2)大咯血药物治疗首选——垂体后叶素
(3)咯血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终末扩张形成动脉瘤)

中医急诊学

中医急诊学

中医急诊学的特点第一节基本特点1.病性的急危性发病快、传变快、病情重2.证侯的整合性整体观3.病机的衡动性动态变化、调整阴阳第二节病机特点一、脏器藏真受伤脏器脏腑;脏真维持脏腑基本功能活动之气邪盛正弱—脏器、脏真之气受损—元真之气郁痹不畅,血脉壅滞—精气神败伤—危重证候二、气血精神受损中医急诊疾病的顺、逆由气、血、精、神的盛衰决定气—气结、气耗、气虚、气散、气脱血—血溢、血热、血瘀、血虚精—精亏、精脱、精亡神—扰神、失神、败神三、升降出入失常气机的升降出入,五脏功能活动的正常运行,其枢轴源于中气,即胃气。

升降出入正常,则人生化正常,急诊病机的关键四、邪剧正不胜邪气壅盛,脏真失守,精、气、神逆乱,痰、瘀—邪剧正不胜第三节发病传变特点顺传者,邪气不盛,正气尚能胜邪,其势较缓。

多按照疾病的普遍规律有序相传。

逆传者,正气衰惫或邪盛毒剧,正气不支,防御无力,邪毒直中脏腑,使脏器受损,藏真受伤,病势突变,凶险难复,且不按疾病的普遍规律发展变化。

急症中常见逆传者。

急症病因或正气大衰或邪毒急盛,易出现直中等。

第四节中医急诊的治疗原则一、基本原则:明辨虚实权治缓急;动态观察辨证救治;己病防变随证救治二、常用三法:扶正法、祛邪法、扶正祛邪第一章急危重症第一节脱证脱证是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则神昏为主要表现的急危病证。

“脱”之名源自《灵枢•血络论》。

本病为元气不足,营卫失和,邪毒内侵,或伤津耗液,损精亏血,脱气亡阳,以致五脏败伤,阴枯于下,阳尽于上,上引下竭,阴阳互不相抱.五络俱衰。

属急危重症。

西医学各类休克可参考本病救治。

诊断与鉴别诊断一、疾病诊断要点1.起病急骤,每见于久病体虚,亡血脱液,暴吐暴泻,热毒内陷,严重烧伤者。

2.神情淡漠或烦躁,面色苍白或灰白或紫赤,语声低弱,息微而促,大汗淋漓,尿少或无尿,舌淡白而干,脉沉细数,甚则卒然昏仆,目台口开,二便自遗,手撒肢冷,脉芤或伏。

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中医内科急症学总结整理版

中医内科中级职称中医内科急症学总结整理版

中医内科急症学急症的病因以风、火、痰、瘀、毒为主导,多内外合邪。

病机特点: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多脏同病、多病同证。

第一节外感高热1、邪毒炽盛,正邪相搏是发生高热的基本病机。

2、体温在39℃以上,但应与内伤发热相鉴别。

3、常见证候,表热证:风寒袭表、风热犯表、湿困卫表、热郁卫气;里热证:肺胃热盛、燥热内结、湿热郁蒸、热入心营、热入营血、热伤真阴。

指出各证之间的联系、转化。

5、治法方药:解表法,银翘散、荆防败毒散;宣表化湿法,藿朴夏苓汤、香薷饮;和解清热法,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达原饮;清气泄热法,白虎汤;通腑泻热法,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柴胡汤;清热化湿法,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清营泄热法,清营汤、清宫汤;凉血解毒法,清瘟败毒饮、犀角地黄汤;养阴透邪法,青蒿鳖甲汤。

附:抽搐1、抽搐以项背强急、口噤、四肢拘急抽动,甚则角弓反张为主症。

2、常见证候:热盛动风,肝阳化风、阴虚风动。

3、以止痉治标为先。

治法方药:清热熄风法,白虎承气汤、安宫牛黄丸、至宝丹;潜阳熄风法,羚角钩藤汤;滋阴熄风法,大定风珠。

第二节疫斑热1、疫斑热即西医之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2、病因为外感瘟疫热毒,内因为一时性卫外功能低下。

典型病人可见五期:发热期、低血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证候分类,发热期:卫气同病证、气分证、气营两燔证、营分证、营血热盛证。

低血压期:热毒内陷证、气阴耗竭证、正虚阳亡证。

少尿期:瘀热水结证、热郁津伤证、湿热壅滞证。

多尿期:肾气不固证、阴虚热郁证。

恢复期:气阴两伤证、脾虚湿蕴证、肾阴亏虚证。

4、以清瘟解毒为原则,结合各期特点辨证施治的原则。

5、治法:清气凉营法,清瘟败毒饮;开闭固脱法,四逆散或白虎承气汤、生脉散、解毒活血汤;泻下通瘀法,桃仁承气汤、增液承气汤;凉血散血法,犀角地黄汤;滋阴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增液汤;补肾固摄法,固肾缩泉汤。

第三节肺炎1、肺炎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肺实质性病变,以寒战、高热、咳嗽、胸痛、咯浓痰或铁锈色痰为主要特征。

中医急诊学

中医急诊学

一.名解1.脱证: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补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至神昏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危病症。

2.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由严重感染、严重免疫紊乱、创伤、烧伤以及各种休克所引起的,以严重生理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是多个器官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功能障碍或功能衰竭。

3.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4神昏:指由多种病症引起心脑受邪,巧络不通,神明被蒙,以神识不清为特征的急危重症。

5高热:机体在内外病因作用下,造成脏腑气机紊乱,阳气亢盛而引发的以体温升高为主症的常见急症。

6心衰:心体受损,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运血行气着导致的常见危重急症。

7急性酒精中毒:由于饮入过量酒精后所引起的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又称醉酒。

8头面痛:由于外感或内伤而引起的以单侧颜面部发作性猝痛为特征的内科急症,其特点是单侧颜面反复发作的疼痛,疼痛呈现刺痛、胀痛,多在白天发作,发作前常有诱因,以进食、讲话、洗脸等动作为诱因者多见。

9痉证: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内科常见病。

10心悸:由于气血阴阳亏损,或水饮瘀血停滞,心脉不畅,心失所养,而引起的以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

11.风温肺热病:风温病与肺热病的合称,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外科热病的范畴。

12中暑:在长夏季节,感受暑热之邪,伤气耗津而骤然发生的以高热、汗出、烦渴、乏力或神昏、抽搐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热病。

13急性胆张:起病急骤,病势剧烈的右胁部疼痛为主的内科急症。

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右胁肋部的剧烈的疼痛,疼痛以绞痛,灼痛,刺痛,痛引右侧肩背为主。

14疫毒痢:以发病急骤,高热,下利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甚或神昏,抽搐,厥脱等为临床表现的,并具有传染性的急性危重病症。

中医急诊学概论课件

中医急诊学概论课件
• 中医学之所以几千年来长盛不衰,除了它本身在科学的理论体系支 配下所产生的临床疗效的可靠性之外,还在于几千年来中国大众对 于这一学科的依赖性。
2.创新理论的前瞻研究意识
• 进行急诊研究,囿于原有的医学模式,恪守固有的理论体系和具体 的治疗措施,顺其自然地进行,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人类卫 生保健的需要。
概论
中医急诊学
讲授人:
联系电话:
第一节 中医急诊学的概念
• 中医急诊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急危重症病因病机、 发病与发展变化、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救治以及预后和预 防规律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 “急诊”“急救”“急症”三者之间在概念上既有关系又有 区别。
• “急诊医学”“急救灾害医学”“急症医学”“中医急诊学” 是几个不同的概念,在学科形成和内涵方面各有偏重。
•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对急诊医学的贡献集中反映在他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 书中除“备急方”27首专供急救之外,每一门中还有一些急救的 方药,至今仍广为应用,如犀角地黄汤、苇茎汤、温胆汤等。
四、中医急诊学理论学 术争鸣昌盛期
• 金元时期,名医辈出,刘完素等“金元四大家”更是在急诊学方面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四)确立研究重点,满足学科发展需求
• 1.强化完善学科发展,规范中医急诊病名 • 2.扩大中医急诊学科内涵,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 3.明确学科发展目标,确定发展优先领域 • 4.急诊重大疾病和危重病的研究
• 叶天士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温病发展变化非伤寒六经所能概 括,而提出著名的卫气营血辨证,将温病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 吴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理论,丰富了温病急症的 辨治理论体系,与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并补 充了前者在虚证论述上的不足,对温病后期阴液耗竭而形成的下焦 大虚之证进行了概括。

第一章 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中医急诊学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医急诊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一门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兴学科,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临床各科急危重症的诊断、辩证救治、辩证救护的一门学科。

中医急诊学所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凡临床各科的疾病处于急危重阶段均属其所研究的范围。

另外,也包括急性中毒及各种危重病综合征等。

中医急诊学所研究的疾病为各科疾病的急危重阶段,病情有其固有特点,即病性的危重性、证候的整合性、病机的衡动性。

具体来说就是,发病急、传变快、病情危重;在疾病急危重状态时,往往由单一的脏腑经络病变转化为多脏多腑及经络、气血津液的改变;病情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经常出现大实大虚证候的极端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操作中应该本着救人治病大原则,要明辨缓急,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动态观察,辩证救治,已病防变,随证救治。

一.中医急诊学研究现状近年来,众多的中医工作者在研究中医急诊学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尤其在确定中医急诊学科地位、内涵外延、常见急危重病规范化研究等方面,有关学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上世纪80年代便在上海召开了第一个中医学学术会议——全国中医急诊学术会议。

随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次召开全国性急诊工作会议,先后成立了11个急诊协作组,如脑病(中风)、热病、厥脱、心病、急性胃痛、血证等,推动了中医急诊学科的发展。

90年代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组织进行了3次中医急诊科(室)必备中成药的遴选工作,推出了清开灵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急诊用药。

这些重大举措不仅极大地提高了中医药治疗急危重病的能力。

1997年中华中医学会急诊分会成立,全国成立了11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症诊疗心。

近十年来,在开展临床工作的基础上,中医急诊的学者开始寻求中医急诊学科的内涵及科学研究的切入点,围绕中风病、脓毒症、休克、急性中毒、急性心衰、急性发热等疾病,在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基础上,开展了临床和基础研究。

☆中医急诊学之欧阳美创编

☆中医急诊学之欧阳美创编

一、名解2、急诊:是用最短的时间明确诊断,进行抢救治疗;急救:是指运用各种方法抢救危急中重症;急症:是指各种危急重症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

2、脱证:是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则神昏为主要表现的急危病证。

3、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是由严重感染、严重免疫紊乱、创伤、烧伤以及各种休克所引起的,以严重生理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其临床特征是多个器官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功能障碍或功能衰竭。

多脏器功能失调综合征是在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重症胰腺炎等疾病过程中,发病在24h以上,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器官或系统同时或序贯性的功能障碍或功能衰竭。

4、.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是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症。

5、神昏:指由多种病引起心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以神识不清为特征的急危重症.6、猝死:指各种内外因素导致心之藏真脏器受损,阴阳之气突然离决,气机不能复返,心.搏接近停止跳动或刚刚停止跳动而表现为发病疾速,忽然神志散失,寸口、人迎、阴股脉搏动消失,呼吸微弱或绝,全身青紫,瞳孔散大,四肢厥冷等一系列临床病象的危重疾病。

7、高热:机体在内外病因作用下,造成脏腑气机紊乱,阳气亢盛而引发的以体温升高为主症的常见急症。

8、心衰:心体受损,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运血行气着导致的常见危重急症。

9、肺衰:由于肺之藏真受伤,气力衰竭,呼吸错乱,百脉不畅而引起的急危重症。

10、肾衰:肾体受损,藏真衰竭,阴液不化,五液失司,开合失职而引起的水津代谢失常,溺毒入血,壅塞三焦的急危重症。

11、中毒:毒物经人体食道、气道、皮肤、血脉侵入体内,致使气血失调,津液、水精施布机能受阻,甚则损伤脏器的急性病症。

12、急性酒精中毒:由于饮入过量酒精后所引起的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又称醉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总论1.《伤寒论》奠定了中医急诊学六经辩证救治的理论体系。

2.急诊治疗的基本原则:明辨虚实,权治缓急;动态观察,辩证救治;已病防变,随证救治。

3.急诊治疗三法:扶正法,祛邪法,扶正祛邪法。

4.虚实辨证:⑴虚证:多见于重病或久病而突发,多见于高龄体虚之人,临床可见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形寒肢冷,甚至四肢厥冷,心悸怔忡,精神萎靡,舌质或胖或瘦,或淡嫩,或嫩红等,舌苔或薄白,或白腻,或无苔等,脉象以虚脉为主。

在临床上又可进行不足、虚衰、亡脱等之类模糊定性的描述。

实证:多见于体壮之人,发病较急或病势较盛,临床可见高热烦躁,神昏谵语,便秘腹满,舌质苍老,舌苔黄燥,脉实。

⑵常见虚实证的危证实例:实证:邪闭窍阻,痰壅气盛,湿浊中阻,水气凌心,肝阳动风,热毒壅盛。

虚证:心阳暴脱,肺气衰竭,肾气欲绝,肝阴耗伤,胃气衰败。

二、脱证:是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则神昏为主要表现的急危病证。

西医学各类休克可参照本病救治。

1.鉴别诊断要点:①神昏:以神志不清为特征。

可突然出现,更常见于慢性疾病中渐次出现,多见于内科杂病危重阶段。

发病前可有头昏,恶心,呕吐,心慌,气急,肢麻,偏瘫,尿少,尿闭,浮肿等症状。

②厥证: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面色苍白,但短期内可逐渐苏醒为特征,实证居多。

脱证常有大汗淋漓,目合口开,二便失禁,脉微或伏,不一定有昏仆,四肢厥冷。

厥、脱可以同时出现。

③中风: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急性起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口舌歪斜为主症。

2.辩证救治:①气脱:面色苍白,神志淡漠,声低息微,倦怠乏力,汗漏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脉微弱。

证机概要:真气亏虚,散乱欲脱。

方药:独参汤。

②阴脱:神情恍惚或烦躁不安,面色潮红,心烦潮热,口干欲饮,便秘少尿,皮肤干燥而皱,舌红而干,脉微细数。

证机概要:真阴枯竭,虚阳欲脱。

方药:生脉散。

③阳脱: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神情恍惚,心慌气促,声短息微,四肢逆冷,二便失禁,舌卷而颤。

证机概要:真阳欲脱。

方药:参附汤。

3.综合诊疗:①真阴亏少,虚阳上亢,进而引动肝风而出现面色潮红,眩晕头痛,耳鸣,四肢颤动,甚至昏仆,偏瘫,失语,舌红少苔,脉弦细。

方药:大定风珠。

②邪毒内陷,血热妄行,清宫不宁,元神不安,证见壮热烦躁,呕、咯、尿血,舌绛脉数者,应清热解毒凉血安神,以神犀丹主之。

③真阴亏耗,津液虚少,证见烦躁不安,口干欲饮,尿少便秘,舌红而干,脉细数者,应养阴润燥,生津止渴,以滋阴生脉散治之。

④肾脏真阳衰竭,浊阴上泛,证见面色黧黑,恶心,呕吐,浮肿,尿少甚至无尿,舌淡胖,苔水滑,脉沉细微,应温肾泄浊,以济生肾气丸口服,并用生大黄、丹参、青黛、煅龙骨、煅牡蛎煎水保留灌肠。

4.(补充)休克发病机制:⑴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回流减少;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流量不足。

⑵心泵功能障碍→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微循环灌注流量不足。

⑶血管容量扩张→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减少;有效循环血量减少。

5.(补充)休克分类:按病因:①低血容量性休克;②心源性休克;③感染性休克;④神经源性休克;⑤过敏性休克。

按血动力分:①低容量性休克;②心源性休克;③分布性休克;④梗阻性休克。

分期:Ⅰ缺血期(代偿期);Ⅱ淤血期;Ⅲ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失代偿期);Ⅳ器官功能衰竭期。

其中Ⅰ、Ⅱ、Ⅲ期为可逆性休克。

6.实现有效灌流的基础:a需要足够血量b需要正常血管舒缩功能c 需要正常心泵功能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衰,临床上以进行性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

其早期为急性肺损伤(ALI),晚期发展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MOF)。

1.疾病诊断要点:①急性起病,在直接或间接肺损伤后24—48小时内发病。

②常规吸氧后,低氧血症难以纠正。

③肺部体征无特异,急性期双肺可闻及湿罗音,或呼吸音低。

④早起病变以间质为主,胸部X片常无异常表现,病情进展后可有实变,表现为双肺影普遍密度增高,透亮度减低,肺纹理增多、增粗,可见散在片状密度增高影,即弥漫性肺浸润影。

2.证后诊断要点:早期实证可表现为两种不同的证候即气营两燔证和阳明腑实证。

呼吸急促,壮热躁动,或呕血便血,或大便秘结,或腹胀,神昏谵语,舌红或红绛或紫暗,舌苔厚腻或焦燥,脉象沉实。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承气汤类方。

中期虚实夹杂证,既有正气不足的一面,更有邪气亢盛之象。

汗出渐多,呼吸急促,但神疲倦怠,四末不温,舌质逐渐变淡,腻苔及水滑苔渐现,脉象出现虚脉。

方药:生脉散与犀角地黄汤合方。

极期正脱邪退,出现一派以脱证为主的临床表现。

呼吸急促,神志淡漠,声低息微,汗漏不止,四肢微冷,舌淡苔白润,脉微弱;或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神情恍惚,四肢逆冷,两便失禁,舌卷而颤,脉微欲绝。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汤。

3.机械通气治疗:⑴目标:保持适当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预防机械通气相关损伤,有利于组织的愈合。

⑵通气模式:压力目标型通气;⑶进行动态呼吸监测;⑷通气参数:潮气量5-8ml/kg体重,PEEP足以防止肺泡萎陷,到适量的氧合指数(PaO2/FiO2);平台压不应超过20-25mmHg;延长吸气时,直至反比通气。

四、神昏1..神昏病名首载于宋代《许叔微医案》2.疾病诊断要点:①病史:患者常有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史(如高热、急黄、中暑、中风、肺衰、消渴)②发病特点:出现在多种疾病的危重阶段突发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

③神识不清,可伴见抽搐,喉中痰鸣,瞳仁或小或大,口唇紫绀,舌质红或紫暗。

苔黄焦燥起刺,或白腻,或见少苔,脉象以沉实、弦滑、数为主,或大而无力,细弱。

4.证候诊断要点:⑴邪毒内闭:神昏,高热,烦躁,二便秘结,舌红或绛,苔厚腻或黄或白,脉沉实有力;治法:清热化痰,开闭醒神;方药:菖蒲郁金汤加减。

成药:安宫牛黄丸。

⑵内闭外脱:神昏,面色苍白,身热肢厥,呼吸气粗,目闭口开,撒手遗尿,汗出黏冷,舌红或淡红,脉沉伏,虚数无力,或脉微欲绝;治法:开窍通闭,回阳固脱;方药:回阳救逆汤加减。

⑶脱证:a.亡阴:神志不清,皮肤干皱,口唇无华,面色苍白,或面红身热,目陷睛迷,自汗肤冷,气息低微,舌淡或绛,少苔,脉芤或细数或结代。

治法:救阴敛阳,固脱醒神。

方药:冯氏全真一气汤加减。

b. 亡阳:昏聩不语,面白唇紫,气息微弱,冷汗淋漓,四肢厥逆,二便失禁,舌淡润暗,脉微细欲绝。

治法:回阳固脱。

方药:陶氏回阳救急汤加减。

临证可见:①扰神:多见于邪陷心包、腑热熏蒸、淤血阻窍等证型;②蒙神:多见于痰浊蒙窍、痰热互结、风痰内闭等证型;③败神:多见于阴竭阳脱的证型,呈现病性由实到虚,病情由轻到重的发展过程。

五、猝死1.临床特征:意识丧失,呼吸微弱或消失,打动脉搏动消失,瞳孔散大。

2.心电图和心电监护仪上多表现为室性自主心律,或心室颤动(最多见),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搏。

3.基础心肺复苏(CPR):⑴畅通气道:双手提颏法和仰头举颏法。

如有颈髓损伤应采取拉颏法。

气道打开标志:下颌与耳垂连线垂直于地面。

⑵人工呼吸:每次通气量不得大于1200ml。

人工呼吸有效的判断标准:①吹气时患者胸廓升高,不吹气时复原;②吹气人感觉气道阻力上升;③在吹气间听到或感到患者有呼出的气流。

⑶人工胸外按压:①掌根按压部位:前正中线与两乳头连线的交点处;②频率:100次/分钟;深度:4-5cm;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例:30:2。

④人工胸外按压有效的判断标准:a.可扪及颈动脉或股动脉搏;b.紫绀消失,口唇转红润;c.昏迷的深度变浅,可出现挣扎,反射开始恢复;d.瞳孔开始缩小;e.呼吸开始恢复;f.收缩压>60mmHg,舒张压>40mmHg。

六、高热1.病症诊断要点:以高热为主,体温超过39℃,脉数为主要诊断要点。

2.证候诊断要点:①抓住虚实:临床以实证多见,热势急迫,多持续不解,烦渴面赤,尿黄便干,舌红脉实;虚证多见热势缓进,多有波动,气短懒言,尿清便溏,脉象多虚。

②区别表里:表证多见恶寒发热,鼻塞流涕,苔薄,脉浮数;里证则见烦渴便干,脉沉数,多半脏腑见证。

③审清标本:即明确高热之病机,邪、毒、热三者之主从顺逆。

毒随邪入,热乃毒生,邪毒为本,发热是标;热毒内陷,耗气动血,症见吐衄发斑,则热毒为本,出血是标。

④详察传变:外感高热多六经、卫气营血传变,内伤高热则多按脏腑传变。

3.鉴别诊断要点:假热证:病人自觉发热,倦怠乏力,心烦躁扰,第二个中医急诊学》*中医急诊学的特点:病性的急危性;征候的整合性;病机的衡动性。

*中医急诊的基本治疗原则:明辨虚实,权治缓急;动态观察,辨证救治;已病防治,随证救治。

*脱证:因邪毒侵扰,脏腑败伤,气血受损,阴阳互不维系而致的以突然汗出,目合口开,二便自遗,甚则神昏为主要表现的急危病证。

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由严重感染、严重免疫紊乱、创伤、烧伤以及各种休克所引起的,以严重生理紊乱为特征的临床症状群,其临床特征是多个器官序贯或同时发生的功能障碍或功能衰竭。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于严重感染、休克、创伤以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神昏:由多种病证引起的心脑受邪,窍络不通,神明被蒙,以神识不清为特征的急危重症。

*猝死:各种内外因素导致心之藏真脏器受损,阴阳之气突然离决,气机不能复返,心搏接近停止或刚刚停止跳动而表现为发病疾速,忽然神志散失,寸口、人迎、阴股脉搏动消失,呼吸微弱或绝,全身青紫,瞳仁散大,四肢厥冷等一系列临床病象的危重疾病。

高热:集体在内外病因作用下,造成脏腑气机紊乱,阳气亢盛而引发的以体温升高为主症的常见急症。

包括外感高热与内伤高热。

心衰:心体受损,藏真受伤,心脉“气力衰竭”,无力运血行气所导致的常见危重急症。

肺衰:由于肺之藏真受伤,气力衰竭,呼吸错乱,百脉不畅而引起的急危重症。

*肾衰:肾体受损,藏真衰竭,阴液不化,五液失司,开合失职而引起水津代谢失常,溺毒入血,壅塞三焦的急危重症。

醉酒:急性酒精中毒是由于饮入过量的酒精后所引起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俗称醉酒。

*中风:中风是以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为好发于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

*痉证:痉证是指由于筋脉失养所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内科常见病。

*猝心痛:猝心痛发作突然,以胸骨后或左胸前区发作性憋闷、压迫性钝痛,向左肩背或左前臂内侧放射为特点,为心系急症。

真心痛:疼痛剧烈,多伴汗出、焦虑,持续时间较长超过15分钟以上者成为真心痛。

心悸:心悸是由于气血阴阳亏虚,或水饮瘀血停滞,心脉不畅,心失所养,而引起的以心慌不安,心跳剧烈,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