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一)

合集下载

中毒事故案例较大中毒窒息事故分析

中毒事故案例较大中毒窒息事故分析

事故暴露出的问题:
► 这是一起典型的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因试车
过程安全管理不严,严重违反安全作业规程 引发的较大事故,暴露出当前危险化学品建 设项目施工和生产准备过程中安全管理还存 在明显的管理不到位的问题。
事故暴露出的问题
► (1)施工单位山东华显安装建设有限公司安
全意识淡薄,安全管理松弛,严重违章作业。 该公司对装置引入氮气后进入设备作业的风 险认识不 够,在安排煤灰过滤器(S1504) 内部除锈作业前,没有对作业设备进行有效 隔离,没有对作业容器内氧含量进行分析, 没有办理进入受限空间作业许可证,没有制 定应急预案。在作业人员遇险后,盲目施救, 使事故进一步扩大。
2.事故原因
► 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煤灰过滤器(S1504)
下部与煤灰储罐(V1505)连接管线上有一膨胀 节,膨胀节设有 吹扫氮气管线。2月22日装 置外购液氮气化用于磨煤机单机试车。液氮 用完后,氮气储罐(V3052,容积为200m3)中 仍有0.9MPa的压力。
2.事故原因
► 2月
23日在调试氮气储罐(V3052)的控制 系统时,连接管线上的电磁阀误动作打开, 使氮气储罐内氮气串入煤灰过滤器(S1504) 下部膨胀节吹扫氮气管 线,由于该吹扫氮气 管线的两个阀门中的一个没有关闭,另一个 因阀内存有施工遗留杂物而关闭不严,氮气 窜入煤灰过滤器中,导致煤灰过滤器内氧含 量迅速减少, 造成正在进行除锈作业的人员 窒息晕倒。由于盲目施救,导致伤亡扩大。
事故暴露出的问题
► (2)大化集团公司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管理
责任不落实。大化集团公司在年产30万吨甲 醇建设项目试车引入氮气后,防止氮气窒息的 安 全管理措施不落实,没有严格界定引入氮 气的范围,采取可靠的措施与周围系统隔离; 装置引入氮气后对施工单位进入设备内部作 业要求和安全把关不严,试车调试 组织不严 密、不科学,仪表调试安全措施不落实。

氰化物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氰化物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

一般将其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

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

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

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5.6~12.8%时,具有爆炸性。

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

氢氰酸属于剧毒类。

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

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

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

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

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

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内。

实例1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

氰化物中毒实例原因分析及对策(下)事故原因主要是: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现场需要有专职的安全卫生监护,以防不测。

实例3某乡镇企业化工厂苯海因工段在建设施工阶段未经卫生部门预防性卫生审核,该厂生产设备也未经有关技术部门鉴定,就违反有关规定自行生产化工产品。

1984年1月4日,该厂一车间在生产过程中滴加盐酸量过大,速度较快,致使锅内化学反应加剧,压力急增,冲掉维持平衡的橡皮塞,锅内化学料液冲出,氰化氢气体大量迅速弥漫车间内。

当时操作工顾雪英已是上班几小时,在非常疲劳状态下正好下梯到车间内测试PH 值,不慎吸入车间内浓度极高的氰化氢,即刻倒地中毒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该厂为乡镇企业,在扩初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未进行预防性卫生审核,也未通过卫生监督部门进行验收就匆匆投产,致使该项目在生产设计上和劳动卫生防护技术上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此外氢氰酸对人体的毒性极大,生产过程的卫生防护条件要求很严格,但该车间通风条件差,泄漏的氰化氢气体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同时该厂领导和职工无自我保护意识,对氢氰酸的危害性认识不足,作业现场对有毒物质的泄漏没有装置报警器,并要对工人加强教育,使其能识别氢氰酸的气味,发觉有氢氰酸的气味,并报警,就迅速撤离现场。

实例41987年3月4日上午10时30分左右,某石油化工总厂化工二厂保全工在检修AN装置H-202泵时,吸入氰化氢,当时即感头昏、乏力,离开现场时跌坐在地,即由他人送医院救治。

事故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操作规程,缺乏安全卫生意识和教育,未使用个人防护用具。

实例51992年7月13日上午10时,上海某化工总厂丙烯晴分厂三车间丙酮氰醇工段,1名操作工因过滤器低阀发生堵塞,就用蒸汽(低压高温)倒冲进行清洗。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职业病案例: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氰化物中毒案例分析
事故经过
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
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

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

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况下就冒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化工行业氰化物中毒事故

化工行业氰化物中毒事故

氰化物中毒事故2003年9月9日14时20分,在某石油化工公司石化四厂丙酮氰醇装置区进行清洗多年废置的半成品贮罐时,发生一起氰化物中毒窒息事故,造成2人死亡。

一、事故经过丙酮氰醇装置始建于1990年,由于丙酮氰醇市场滞销和生产不稳定及下游配套的有机玻璃厂(市地方项目)一直处于停产状态,该装置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2003年石化四厂为盘活闲置资产和解决单位生存问题,经公司同意,对丙酮氰醇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以便使其重新恢复正常生产。

2003年9月8日,受石化四厂丙酮氰醇装置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郑某(男,34岁,助理工程师)安排,该厂顺达公司(集体企业)综合维修队外雇工顾某(男,44岁,临时外雇工)带领杨某、魏某、范某三人到丙酮氰醇装置二楼进行正常清洗多年废置的半成品贮罐(V-802)。

9月9日上午,丙酮氰醇装置进行投料生产,此时与半成品贮罐相连的气相放空管线充满了氰化物。

下午13点20分左右,顺达公司几人再次进行未完成的清理工作。

14时20分,坐在罐顶部人孔上用绳绑桶从罐底向上打清洗水的顾某和杨某发现从罐内打出的废水有异味后,顾某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便进入罐内检查发生中毒,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郑某得知后,马上戴上长管呼吸器下到罐内救顾某。

当郑某用绑桶的绳子系住顾某的腰部后,郑某自己也因中毒倒下。

这时,在罐顶的杨某马上喊魏某到氰化钠车间找人进行救援,与该装置处在同一区域的氰化钠车间书记佟某和主任王某得知后,立即向厂急救站报告,同时组织氰化钠车间人员,戴好防毒面具到丙酮氰醇装置二楼半成品贮罐进行救援,把顾某从贮罐内用绳子拉上来,急救站的工作人员立即用救护车将顾某送往该市第三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由于贮罐人孔小,救援人员戴氧气呼吸器无法进入,为防止其他人员中毒,氰化钠车间采取设立警戒区、用压缩风吹扫半成品贮罐通风等防护措。

中毒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中毒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中毒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目录一、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1)1.1 毒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 (1)1.1.1 事故经过 (2)1.1.2 事故原因分析 (4)1.1.3 事故预防措施 (5)1.2 化学品中毒事故案例分析 (6)1.2.1 事故经过 (7)1.2.2 事故原因分析 (8)1.2.3 事故预防措施 (9)二、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0)2.1 煤气泄漏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1)2.1.1 事故经过 (13)2.1.2 事故原因分析 (14)2.1.3 事故预防措施 (15)2.2 氮气窒息事故案例分析 (16)2.2.1 事故经过 (18)2.2.2 事故原因分析 (18)2.2.3 事故预防措施 (20)一、中毒事故案例分析2018年某化工厂发生一起苯中毒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中毒。

事故原因是由于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苯进行有效的储存和处理,导致苯泄漏。

泄漏的苯与空气混合后形成可燃气体,遇火源时可能引发爆炸。

当工人进入泄漏区域时,吸入了大量的苯蒸气,导致中毒。

经送医救治,部分中毒工人的生命得以挽回,但仍有两人因中毒过重不治身亡。

2019年某食品加工厂发生一起农药中毒事故,造成多名工人不同程度的中毒。

事故原因是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农药进行妥善储存和使用,导致农药泄漏。

泄漏的农药与空气混合后形成有毒气体,当工人进入泄漏区域时吸入有毒气体,导致中毒。

经送医救治,部分中毒工人的生命得以挽回,但仍有一人因中毒过重不治身亡。

年某制药厂发生一起药物误食中毒事故,造成一名工人中毒。

事故原因是该厂在生产过程中未对药品进行严格的包装和标识,导致一名工人将药品误认为是食品而食用。

该员工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经送医救治,生命得以挽回,但仍需长时间的治疗和康复。

1.1 毒气泄漏事故案例分析某化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因反应釜的老化及未及时维修,发生毒气泄漏事故。

由于该化工厂涉及有毒化学物质的生产,一旦发生泄漏,可能导致大量有毒气体扩散至工作环境中。

职业中毒案例(一)

职业中毒案例(一)

职业中毒案例(一)案例上海市某县一皮鞋厂女工俞某,女,21岁,因月经过多,于1985年4月17日至卫生院门诊,诊治无效。

4月19日到县中心医院就诊,遵医生嘱咐于4月21日又去该院血液病门诊就医,因出血不止,收入院治疗。

骨髓检查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5月8日因大出血死亡。

住院期间,曾有一位医师怀疑该病员的疾病与职业病有关。

但未进一步确诊。

[问题]1.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最常见毒物是什么?哪些工种的工人接触该毒物?2.为什么怀疑该病员疾病与职业有关?应采取哪些步骤证实这种关系?该医师为什么不采取这些步骤进行病因学诊断?5月9日举行追悼会,与会同车间工人联想到自己也有类似现象。

其中两名女工于5月10日至县中心医院就诊分别诊断为上消化道出血和白血病(以后也均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

[问题]3.如果你在一个月内连收三名来自同一小厂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你有何想法?如是何证实你的想法?4.该院医师为什么未考虑职业危害因素?推测其后果如何?上述两位病员住院后,医师告诉家属病难治好,至此车间工人惶惶不安。

乡党委和工厂领导重视此事,组织全体工人去乡卫生院检查身体,发现周围血白细胞数减少者较多。

乡卫生院即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

[问题]5.试述职工卫生工作中三级预防的范畴。

乡党委和厂领导组织工人体检属哪一级预防?6.乡卫生院向县卫生防疫站报告的意义是什么?此后,县卫生防疫站向上海市卫生防疫站报告。

由市卫生防疫站、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和上海市劳动卫生职业病研究所等开展调查研究。

结果发现:该厂制帮车间生产过程为:鞋帮坯料→用胶水粘合→缝制→制成鞋帮。

制帮车间面积56m2,高3m,冬季门窗紧闭。

制帮用红胶含纯苯91.2%.每日消耗苯9kg以上,均蒸发在此车间内。

用甲苯模拟生产过程,测车间中甲苯空气浓度为卫生标准(100mg/m3)的36倍。

而苯比甲苯更易挥发,其卫生标准比甲苯低2.5倍,为40mg/m3,故可推测生产时,苯的浓度可能更高。

一氧化碳急性中毒的10个案例

一氧化碳急性中毒的10个案例

⼀氧化碳急性中毒的10个案例冶⾦企业作为煤⽓使⽤⼤户,企业内管路密布,随时随地都有发⽣煤⽓泄漏的可能。

因此,防⽌⼀氧化碳急性中毒应当是这些企业职业卫⽣和安全⼯作的重点之⼀。

然⽽急性⼀氧化碳中毒事故依然频频发⽣,极⼤地危害了劳动者的⽣命安全和健康。

案例⼀1983年⽉25⽇上午8时左右某钢*⼚第⼀薄板车间检修⼯王某对煤⽓退⽕炉进⾏检修,王某在检修完毕后开始调试时.阀门突然漏⽓,⼤量煤⽓从其上⽅逸出.王某因吸⼊过量煤⽓⽽引起⼀氧化碳中毒,被送⼊医院急救脱险。

同年11⽉9⽇下午6B,1-左右,该⼚耐⽕车间焙烧⼯忻某在打开焙烧炉看⽕时,因炉中燃烧不完全,致使⼀氧化碳逸出,忻某因吸⼊过量氧化碳⽽引起急性中毒。

1987年4⽉7⽇上午9时左右,另⼀家钢*⼚新建热风化铁炉试炉时发现炉门处有⼀漏洞,⼚⽅⽴即派热风化铁炉泥⼯刘某进⾏补漏,刘在补漏时未使⽤个体防护装备,因吸⼈⼤量炉内外逸的⼀氧化碳⽽中毒晕倒。

点评:钢*⼚⼀般都⽤煤⽓作为热源,在炉台作业的⼯⼈常年接触⼀氧化碳,特别是设备出现故障检修时,极易发⽣⼀氧化碳中毒。

因此,钢*⼚应制定职业卫⽣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对作业⼯⼈进⾏职业卫⽣和安全教育,督促他们严格执⾏操作规程,提⾼⾃我保护意识和能⼒。

同时,作业场所应设置⼀氧化碳报警装置,做好应急救援的准备⼯作。

案例⼆:1994年4⽉21⽇,某冶⾦公司修建部在设备检修时,造成⼤量煤⽓泄漏外溢,⼀名检修⼯因吸⼊过量煤⽓⽽引起急性⼀氧化碳中毒。

同年5⽉2⽇,公司炼铁⼚1名点焊⼯在检修料车⼩轨道时,因料⽃及其他设备煤⽓泄漏外溢,吸⼊过量煤⽓⽽引起急性⼀氧化碳中毒。

同年8⽉29⽇,公司动⼒部⼀名检修⼯在对煤⽓管道进⾏维’ICB’I,突然管道⼤量煤⽓泄漏外溢,造成该维修⼯吸⼊过量煤⽓⽽引起急性⼀氧化碳中毒。

点评:同⼀家企业在4个⽉的时间⾥,发⽣了5起急性⼀氧化碳中毒事故。

事故均发⽣在设备检修过程中,设备意外泄漏,⼤量煤⽓外溢。

究其原因,⼀⽅⾯设备⽼化陈旧,容易引起煤⽓外溢;另⼀⽅⾯,,公司在职业卫⽣和安全⽅⾯管理不⼒,缺乏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作业⼯⼈检修设备时不佩带个体防护装备,普遍缺乏防范⼀氧化碳中毒知识和⾃我保护意识。

硫化物中毒案例

硫化物中毒案例

硫化物中毒案例硫化物中毒是一种常见的急性中毒情况,常常发生于工业环境中或者是意外事故中。

下面是相关参考内容,关于硫化物中毒的案例分析和处理方法。

一、案例分析:1. 案例一:某化工厂发生硫化物中毒事故在某化工厂,一名工人因误操作导致硫化氢泄漏,导致一次意外硫化物中毒事故。

事故发生后,工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咳嗽等症状,并且呈现出潮红的面容。

紧急救护人员迅速将工人转移到空气新鲜的地方,进行高浓度氧气供应,并送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2. 案例二:家庭中发生硫化物中毒事故在家庭中,由于家居内装存在问题,导致进入室内空气中的硫化物浓度超标,家中成员出现头痛、眼痛、喉咙痛、呼吸急促等中毒症状。

家人立即打开门窗通风,迅速转移到新鲜空气中,并拨打急救电话请求医护人员进行救治。

二、处理方法:1. 紧急处置措施当发生硫化物中毒事故时,第一时间迅速将受害者转移到新鲜空气的地方,以避免继续吸入有毒气体。

慎重进行自救、互救和周围环境评估,确保救援人员的安全。

2. 供应高浓度氧气使用氧气面罩或鼻导管等装置,为受害者供应高浓度氧气,以促进有毒气体的解除和新鲜空气的摄入,缓解中毒症状。

3. 及时就医当出现中毒症状时,应迅速就医,接受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医护人员根据中毒症状的严重程度、受害者的年龄和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进行处理。

4. 预防措施强调硫化物的安全操作和储存,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对于可能会产生硫化物的工作场所,要建立完善的防护设施和应急预案,定期进行安全演练和培训。

同时,家庭中应注意室内空气质量,定期对家居装修进行检查和修复,避免硫化物的积累。

总结起来,硫化物中毒是一种常见而又危险的急性中毒情况。

在发生中毒事故时,紧急处置是保证受害者生命安全和减轻中毒程度的关键。

因此,了解硫化物中毒的症状和处理方法对于及时救治和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非常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提供的是一般性的参考内容,对于具体的中毒病例和事故,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并尽量在24小时内就医以获得专业的救治。

氰化物中毒事故分析

氰化物中毒事故分析

氰化物中毒事故分析9月9日14时20分,在某石油化工公司石化四厂丙酮氰醇装置区进行清洗多年废置的半成品贮罐时,发生一起氰化物中毒窒息事故,造成2人死亡。

一、事故经过丙酮氰醇装置始建于1990年,由于丙酮氰醇市场滞销和生产不稳定及下游配套的有机玻璃厂(市地方项目)一直处于停产状态,该装置一直处于闲置状态。

2003年石化四厂为盘活闲置资产和解决单位生存问题,经公司同意,对丙酮氰醇装置进行技术改造,以便使其重新恢复正常生产。

2003年9月8日,受石化四厂丙酮氰醇装置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郑某(男,34岁,助理工程师)安排,该厂顺达公司(集体企业)综合维修队外雇工顾某(男,44岁,临时外雇工)带领杨某、魏某、范某三人到丙酮氰醇装置二楼进行正常清洗多年废置的半成品贮罐(V-802)。

9月9日上午,丙酮氰醇装置进行投料生产,此时与半成品贮罐相连的气相放空管线充满了氰化物。

下午13点20分左右,顺达公司几人再次进行未完成的清理工作。

14时20分,坐在罐顶部人孔上用绳绑桶从罐底向上打清洗水的顾某和杨某发现从罐内打出的废水有异味后,顾某未采取任何防范措施便进入罐内检查发生中毒,工艺技术员兼设备员郑某得知后,马上戴上长管呼吸器下到罐内救顾某。

当郑某用绑桶的绳子系住顾某的腰部后,郑某自己也因中毒倒下。

这时,在罐顶的杨某马上喊魏某到氰化钠车间找人进行救援,与该装置处在同一区域的氰化钠车间书记佟某和主任王某得知后,立即向厂急救站报告,同时组织氰化钠车间人员,戴好防毒面具到丙酮氰醇装置二楼半成品贮罐进行救援,把顾某从贮罐内用绳子拉上来,急救站的工作人员立即用救护车将顾某送往该市第三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由于贮罐人孔小,救援人员戴氧气呼吸器无法进入,为防止其他人员中毒,氰化钠车间采取设立警戒区、用压缩风吹扫半成品贮罐通风等防护措施后,于18时10分将郑某从罐内救上来,救出后郑某已经死亡。

这起氰化物中毒窒息事故共造成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

氢氰酸中毒事故

氢氰酸中毒事故

氢氰酸中毒事故2011年1月12日,某厂丙酮氰醇车间在疏通废水罐放空线时,发生一起中毒事故,造成1人中毒。

1、事故经过2011年1月11日,某厂丙酮氰醇装置废水罐(V01)液位异常,车间怀疑该罐大放空线堵塞,决定12日进行疏通处理,并编制了《处理废水罐大放空线临时作业指导书》和《处理废水罐大放空操作卡》。

12日8时,车间开据了工作票,并对负责作业的高福军、王永成、邹向国进行了安全交底。

8时40分,高福军、王永成将废水罐放空线切除后,到精制二层半平台,用胶管将放空线导淋接入楼下地漏内。

然后到废水泵房,用胶管接1.0MPa蒸汽开始疏通废水罐放空线。

9时35分,因放空线没有疏通,高福军怀疑放空线在精制二层半平台处的导淋阀堵塞。

于是,同刚到现场的车间副主任张春富一起到精制二层半平台进行处理。

高福军将放空线导淋上的胶管拆下,两人先用铁丝疏通导淋阀。

因没有见到效果,便决定接胶管用蒸汽对导淋阀进行加热。

高福军指挥地面上的王永成关闭了疏通放空线的1.0MPa蒸汽阀门。

蒸汽开始加热放空0.3MPa分,高福军用胶管接50时9.线导淋阀。

稍后,导淋阀被疏通,一股白色烟雾突然喷出。

高福军、张春富在撤离到二层楼梯处时晕倒,当班人员迅速报警,并组织人力救援。

2、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经公司事故调查组现场调查认定,“1.12”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某厂丙酮氰醇车间在疏通废水罐放空线过程中,现场作业人员没有按规定佩带防毒面具,违章冒险作业;疏通放空线导淋阀时,虽然关闭了吹扫用的1.0MPa蒸汽阀门,但放空线内仍然存有余压,当放空线导淋阀被疏通后,含氰蒸汽突然喷出后,造成现场作业人员中毒。

2)间接原因(1)作业人员严重违反安全规定。

现场作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严重违反安全规定,在处理含氰废水罐放空线堵塞作业的过程中违章作业,没有按照《临时作业指导书》、《操作卡》和《工作票》的要求佩带防毒面具;作业过程中随意变更作业方案,变更后既没有重新进行风险识别,也没有履行审批手续,冒险蛮干;员工高福军在有毒气体随时都有可能喷出的情况下,竟然将放空线导淋外接的胶管拆除,用铁丝捅、用蒸汽加热导淋阀,直至阀门疏通后有毒气体喷出,导致了事故的发生。

不戴防毒面具作业氰化物中毒死亡

不戴防毒面具作业氰化物中毒死亡

Growing up is a game against yourself. Don’t worry that others will do better than you. You just need to do better every day than the day before.勤学乐施天天向上(页眉可删)不戴防毒面具作业氰化物中毒死亡一、事故经过2000年12月22日凌晨,某公司车间一班班长班前检查时发现吸收液循环泵流量偏低,提醒副操巡检时注意防冻。

2点30分左右,该车间丙酮氰醇工段化工一组副操,在没有戴防毒面具、没有带氢氰酸报警仪,并在没有得到当班班长指派的情况,一人违章进入现场,处理吸收液管线。

2点50分左右,班长及主操发现丙酮氰醇控制室固定式氢氰酸报警仪报警,班长立即带人到现场进行检查,在丙酮氰醇泵房西侧门口内,发现一组副操中毒倒地。

班长等人立即将其移至门外空气新鲜处,进行人工呼吸并注射抗氰针,同时向急救站报告。

3点03分左右,一组副操被送至吉化职工医院,经抢救无效死亡。

二、事故原因经过联合调查组调查、分析,确定发生这起事故的原因是:1、作业者违反工厂安全规章制度,违章作业。

2、作业者思想麻痹大意,自我保护意识差。

3、当班班长对班组人员管理不严。

4、车间领导对安全工作重视不够,对职工教育不够。

三、预防措施1、认真学习和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狠抓各种习惯性违章,强化安全监察。

凡是进入有毒区域作业,必须两人以上,带好便携式报警仪、戴好面具、穿防护鞋。

违反规定者,一律按违章作业处理。

2、加强氰化物防护和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车间领导、职能人员及班组长的安全管理水平,堵塞漏洞,杜绝类似事故的重复发生。

中毒救治案例分析

中毒救治案例分析

中毒救治案例分析在医疗领域中,中毒事件时有发生,及时准确的救治至关重要。

下面将为大家详细分析几个典型的中毒救治案例,希望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对中毒事件的应对能力。

案例一:食物中毒具体时间,具体地点的一家餐厅发生了一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当时共有具体人数人在该餐厅用餐,餐后不久,陆续有人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接到报警后,医疗急救人员迅速赶到现场。

经过初步询问和检查,判断可能是食物受到细菌污染导致的中毒。

急救人员立即将患者送往附近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在医院,医生首先对患者进行了生命体征的监测,包括体温、血压、心率、呼吸等。

同时,采集患者的血液和呕吐物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查,以确定中毒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

经过检查,发现患者是感染了沙门氏菌。

针对这种情况,医生采取了以下治疗措施:一是进行催吐和洗胃。

对于中毒时间较短、症状较轻的患者,通过催吐和洗胃的方法,尽可能地清除胃内尚未吸收的有毒物质。

二是补液治疗。

由于患者出现了呕吐和腹泻,导致大量体液丢失,容易引起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因此,通过静脉输注生理盐水、葡萄糖等液体,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和纠正电解质失衡。

三是使用抗生素。

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以消除体内的病原菌。

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部分患者在具体天数内康复出院,仅有少数病情较重的患者在医院继续治疗了一段时间后也痊愈。

这起食物中毒事件提醒我们,餐饮行业要严格遵守食品卫生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确保食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消费者在外出就餐时,也要选择卫生条件良好的餐厅。

案例二:药物中毒具体姓名,具体年龄,因自行服用过量的感冒药导致中毒被送往医院。

患者在感冒后,为了尽快康复,没有按照药品说明书的剂量服用,而是一次性服用了超过正常剂量数倍的感冒药。

送到医院时,患者出现了头晕、嗜睡、呼吸困难等症状。

医生立即询问了患者的用药情况,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检查发现,患者的肝肾功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害,这是由于过量服用药物导致的药物代谢负担过重所致。

事故案例汇编中毒事故

事故案例汇编中毒事故

-------------本部各部门事故案例汇编(中毒事故)安全环保部序2013年,公司系统所属克旗煤制天然气、多伦煤化工和呼伦贝尔化肥公司等单位相继投入生产,公司实现安全生产“七杜绝”目标任务更加艰巨。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公司安环部收集整理编制了《事故案例汇编》(中毒事故),希望广大干部员工以典型事故案例警示为戒,认真汲取事故教训。

坚持“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预防”的理念。

强化“三讲一落实”风险管控,严格作业票证管理;按照“五懂五会五能”要求,强化安全培训,做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到位做实安全生产各项工作,实现“安稳长满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长治久安。

公司总经理二〇一四年二月目录第一部分硫化氢中毒事故----------------------------------4 第二部分一氧化碳中毒事故----------------------------------------------18 第三部分氮气窒息事故-----------------------------------23 第四部分氨气中毒事故-----------------------------------31 第五部分其它中毒事故-----------------------------------34 第六部分中毒事故预防措施-------------------------------42第一部分硫化氢中毒事故案例1:2014年1月9日,安徽省亳州市康达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达公司)发生一起中毒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轻伤。

康达公司成立于1994年,位于亳州市谯城区亳魏路2号,现有职工88人,是国家批准的农药定点生产企业,主要产品甲拌磷、辛硫酸、氧乐果、三唑磷均属于危险化学品。

2013年8月,因农药生产处于淡季,该企业停产。

2013年9月1日,康达公司将部分空闲厂房和场地以300万元/年租给山东籍人员王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起氰化物中毒实例及案例分析(一)
化学结构中含有氰根(CN-)的化合物均属于氰化物。

一般将其无机化合物归为氰类,有机化合物归为腈类。

氢氰酸,HCN,别名氰化氢,是一种具有苦杏仁特殊气味的无色液体。

易溶于水、酒精和乙醚。

易在空气中均匀弥散,在空气中可燃烧。

氰化氢在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5.6~12.8%时,具有爆炸性。

氰化氢为气体,其水溶液称氢氰酸。

氢氰酸属于剧毒类。

其主要应用于电镀业(镀铜、镀金、镀银)、采矿业(提取金银)、船舱、仓库的烟熏灭鼠,制造各种树脂单体如丙烯酸树酯、甲基丙烯酸树酯等行业,此外也可在制备氰化物的生产过程中接触到本物质。

氰化物的毒性主要由其在体内释放的氰根而引起。

氰根离子在体内能很快与细胞色素氧化酶中的三价铁离子结合,抑制该酶活性,使组织不能利用氧。

氰化物对人体的危害分为急性中毒和慢性影响两方面。

氰化物所致的急性中毒分为轻、中、重三级。

轻度中毒表现为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有苦杏仁味,口唇及咽部麻木,继而可出现恶心、呕吐、震颤等;中度中毒表现为叹息样呼吸,皮肤、粘膜常呈鲜红色,其他症状加重;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

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丘疹,极痒。

在某些镀铜、镀镍工艺中可采用无氰电镀。

凡发生氰化氢的工序,应严加密闭,或放在隔离室内局部排风,室内保持负压,防止有毒气体逸出。

在进入用氢氰酸烟熏过的仓库时,必须事先通风,并戴隔离式防毒面具方可入内。

实例11983年12月22日下午7时,上海某化工厂电焊工李某(男、21岁)在该厂丙酮氰醇车间对堵塞的管道进行切割时,不慎管内余存的氢氰酸逸出,李某由此而吸入氰化氢气体,致头晕、乏力,进而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皮肤粘膜呈樱桃红色。

经厂内初步急救后送市有关职防专业机构救治,诊断为急性氢氰酸中毒,经较长时间的住院治疗后才渐趋康复。

原因分析:该厂为氰化物化工产品专业生产厂,理应有一套严密的安全操作规程和严格的防护保障,全体职工更要人人了解氰化物的剧毒性及每天踏进厂区就应有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清醒地感到氰化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稍有不慎则生命攸关。

但该厂由于管理疏漏,当年仅丙酮氰醇车间就曾二次发生过氢氰酸2人中毒事故。

而此次系切割作业前未将管道内氢氰酸残液排尽,并尚未确信已达到万无一失情
况下就冒险操作,这是本次中毒事故的直接原因,操作者不佩带防毒面具作业更是属于严重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违规行为。

实例21992年7月27日上午10时左右,上海某化工厂二车间丙酮氰醇工段氢氰酸管道发生堵塞,该工段长周某即进行检修,在排除故障过程时,周某发现已拆下考克的氢氰酸管道有轻微滴漏,即赶到四层平台本想关闭滴漏管道的考克,却匆忙中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打开了,造成槽内60公斤氢氰酸外漏,在呼叫撤离过程中,处于下风向的其他工段的部分职工来不及逃离,吸入了大量氰化氢气体,导致4人发生急性氢氰酸中毒,其中1人急性氢氰酸中毒伴脑外伤死亡。

现场氰化氢浓度测定结果5.2mg/m3、60mg/m3,分别超过国家卫生标准16.3倍、59倍。

原因分析:周某违反操作制度,误将氢氰酸储槽总考克开关打开,使大量氢氰酸外漏,现场又无隔离和良好的通排风措施,部分工人来不及逃离以致引起中毒。

厂方应加强安全生产制度教育,对从事有毒作业的设备进行检修应设相应的卫生防护设施,现场需要有专职的安全卫生监护,以防不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