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析小品投其所好、扶不扶谈作品创作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我们来看一下《扶不扶》的概念隐喻。
在这个小品中,扶与不扶被用来暗示着人们在面对困难和需要帮助的时候的态度和行为。
整个小品以一个小偷在偷东西被抓时的情景为背景,通过小偷与围观群众的对话展现了人们对于扶与不扶的态度。
小偷在被抓时,一边求助一边偷东西,而围观群众则在心中犹豫着是扶他一把还是冷眼旁观。
这个故事的背后,隐藏着对于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从概念隐喻的角度来看,小偷可以被看做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而围观群众则代表了社会上的普通人。
当小偷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人们往往表现出了犹豫不决、袖手旁观的态度。
这种态度在概念上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时的冷漠和自私。
而这种冷漠和自私恰好与社会中所倡导的互助精神和正能量相悖,从而引发了观众对社会伦理和人性的深度反思,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警示。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扶不扶》中的幽默效果。
在小品中,作者通过对话和情景的描述,展现了围观群众的矛盾心理和自私行为,从而取得了一定的幽默效果。
当小偷面临被抓时,他一边求助一边偷东西的行为本身就是荒诞和夸张的,已经给观众带来了笑料。
而围观群众在心中犹豫着是否扶助小偷,表现出的矛盾心理和自私行为更是引人发笑。
观众可以在笑声中感受到作者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揭示,达到了幽默与讽刺并存的效果。
在《扶不扶》中,作者还通过对话和情景的设置,展现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人物形象,从而增强了幽默效果。
小偷口若悬河地向围观群众求助,同时忙着偷东西的情景,展现了小偷机智反复的性格特点。
而围观群众的言行举止也各具特色,有的犹豫不决,有的漠不关心,有的伸手指指点点,这些形象的对比和碰撞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笑点和喜剧效果。
观众在笑声中不仅对于故事情节产生共鸣,也对于其中的人物形象产生共鸣,从而增强了小品的幽默效果。
《扶不扶》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法,深刻揭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通过幽默的描述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取得了良好的喜剧效果。
小品《扶不扶》中言语幽默的及物性分析
小品《扶不扶》中言语幽默的及物性分析《扶不扶》是由中国小品演员孙家栋担任主演的一部短片,该片发表于1997年,至今仍受到各年龄阶段的观众们的喜爱。
本片主要关注了一个非常可爱的故事,一位老太太失去了两个孩子,尽管其他的同龄人会比她小,但出于友好,她仍会询问他们是否需要帮助。
而令人惊讶的是,在故事里,所有的孩子们都拒绝了她的帮助。
言语幽默是这部小品的一大特色,《扶不扶》生动展现了言语幽默的及物性,从而引发观众反思,有助于提醒我们尽量帮助他人。
就故事中,老太太用礼貌的态度询问下一位孩子“需要帮助吗”时,这位小男孩的应答几乎是被编排了的:“我可以自己走。
”而另一位孩子的回答则更加幽默:“我可以跳着走。
”有意思的是,孩子们总是在最幽默的情况下,用言语拒绝老太太的帮助。
这种幽默,给人一种“很乐意去帮助别人,但拒绝你的帮助”的感觉,打动了观众。
此外,小品《扶不扶》中的言语幽默还有助于增进老太太与孩子们之间的默契,而孩子们不会认为老太太是刻薄、尖酸刻苦的、没有礼貌。
相反,他们确实用自己的幽默和老太太交朋友。
孩子们不会说“不”,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和老太太交流,以自己的言语表达对老太太的赞同。
从这一点来看,这部影片的作者把老太太和孩子们的关系放在一起,而不像普通的电影中那样,把角色之间的关系僵化。
在《扶不扶》中,言语幽默的及物性也体现在其他场景中。
比如,当老太太询问一位小男孩“需要帮助吗”时,小男孩表示“我可以自己走”。
而老太太的回答则显得格外机智:“你走,你可以走,但你走不比我扶前进快,这样你就能到家得更早了”。
这句话表达出老太太的善意,并暗示着她希望小男孩可以赶快回家。
此外,影片中的言语幽默也表达出对关怀与支持的重要性,就拿孩子们对老太太的拒绝而言,他们不是完全冷漠,而是表达出帮助他们家长才是优先事项。
总之,小品《扶不扶》利用言语幽默表达了及物性,以及友爱、关怀和支持的重要性,在观众中引发了深思。
而新颖的视角,以及可爱的故事情节,让整部片子都充满了感动和趣味,令观众眼前一亮。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扶不扶》是一部小品剧作,讲述了一个老人求助被路人忽略的故事,并通过搞笑的表现方式揭示人们的冷漠和自私,引起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本文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对该小品的幽默效果进行分析。
首先,概念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或者概念体系用于另一个领域或者概念之上的传递过程。
在《扶不扶》中,概念隐喻被广泛地应用,其中最为突出的便是把“扶不扶”这个人物关系的概念应用到红绿灯上。
这种隐喻使观众可以从道路交通的场景中看到人们对待陌生人的态度和行动,使得观众更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其次,幽默效果是指将普通的事物和概念通过特殊的表现方式产生讽刺或者调侃的效果。
在《扶不扶》中,幽默效果被巧妙地应用到小品的表演中。
例如,在开始时,老人问路人是否可以扶他过马路,路人却反问他:“你有扶我过马路吗?”这种反讽式的回答无疑是一种讽刺,将现实中的自私和冷漠直接呈现给观众。
又如在接下来的表演中,老人向一位看起来很温和的女士请求帮助,但女士却走开了。
而这时,一个穿着皮衣戴着墨镜的年轻人却主动过来帮助老人,这搞笑的反差,再一次让观众反思人们对陌生人和表面价值的判断是否合理。
此外,幽默效果还可以通过表演形式来实现。
在《扶不扶》中,演员的表演技巧和动作非常夸张,尤其是老人和路人的表演,通过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突显人们的冷漠和自私行为。
如老人在等待路人帮助时,表情愁眉不展,摆出各种姿势却无人理睬最能引起观众的笑声。
综上所述,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对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部小品通过将一个概念隐喻到另一个领域来传递信息,并使用反讽和夸张的表演形式来营造幽默的效果,达到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问题的目的,引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隐喻是一种基于比喻和象征的修辞手法,其核心就是通过寓意来表达主题。
在文学艺术中,隐喻常被用于表达某种思想、情感或主题,同时也具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小品《扶不扶》就是一个基于概念隐喻的作品,通过揭示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扶贫帮困问题的态度和想法,刻画出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图画,展现出深刻的幽默效果。
首先,《扶不扶》在幽默效果的建构上,采用了概念隐喻的表现手法。
它通过对概念的反转,进行普遍性和具体性的对比,从而呈现出具有反讽意义的幽默。
在这个小品中,聚焦在一个乞丐和一位“地主阔太太”之间的小故事,通过让地主太太假装施舍,挑衅乞丐拒绝施舍的情节,展示出一种关于贫困和慈善的幽默诙谐。
其基本用意就是通过讽刺和反讽,来调侃那些表面上合法、高尚的行为,暴露出现实生活中人类的无知和虚伪。
因此,这种概念隐喻在幽默效果上的实现,不仅仅是讽刺的效果,而且还注重了对抗的呈现手法,讲述了一个即使面对诱惑,仍旧保持真实和正义的故事。
其次,《扶不扶》还巧妙地利用了角色性格和对白语言的选择,来创造出幽默效果。
比如,在这个小品中,乞丐的形象被烘托得十分逗趣,他对地主阔太太恭维奉承的语言,让原本严肃的话题变得诙谐有趣。
同时,地主婆的揶揄和挑衅也不失搞笑,让观众更容易进入到剧情的情感体验之中。
因此,这种人物性格和对白语言的巧妙运用,成功地塑造出了一幅有趣的画面,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使他们在感受了幽默的同时,还能深刻理解小品所表达的含义。
最后,反讽刻画和概念隐喻在小品《扶不扶》中的巧妙运用,也体现出剧作家的高超技艺。
在概念隐喻的实现上,小品达到了一种新颖、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效果;在人物性格和角色对话的运用上,小品成功地呈现出一个接地气、生动有趣的画面。
在不失幽默性的同时,还深刻呈现出了社会现实中关于扶贫帮困问题的深层思考。
可以说,这种幽默风格不仅体现出了现代文学的审美价值,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扶不扶》是一部具有概念隐喻视角的小品剧,通过幽默的表现手法,让观众在笑声中深思。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视角下,分析《扶不扶》的幽默效果,以期为观众解析该小品的幽默之处。
概念隐喻视角下《扶不扶》的幽默效果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固有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讽刺和反思。
通过小品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展示,观众能够看到人们在面对不同情境时所持的各种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
在小品中女主人公遭受欺负时,身边的人却纷纷冷眼旁观,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
这种情节设计就是在讽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冷漠观望”现象,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来引起观众对这种现象的反思和批判。
概念隐喻视角下,《扶不扶》的幽默效果还体现在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价值观的颠覆。
在小品中,通过对角色形象的塑造和对话的精彩设置,让观众看到了人性中的自私、懒惰、虚伪等负面情绪和特质。
在小品中男主人公一开始表现得热心肠,但当遇到麻烦时却立即变得逃避责任、讳疾忌医,这种转变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人性的复杂和真实。
小品还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颠覆,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什么是真正的价值观”、“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概念隐喻视角下,《扶不扶》的幽默效果还表现在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批判和反思。
小品中的情节设计和角色设定,都是以夸张、夸大化的手法来呈现出社会上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比如“阿谁帮一把”这一情节,就是在讽刺当下社会上的“人情债”、“官商勾结”等现象。
通过小品对这些社会现象的嘲讽和批判,观众在笑声中也会对社会的黑暗面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引发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概念隐喻视角下《扶不扶》的幽默效果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固有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讽刺和反思、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价值观的颠覆、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深刻批判和反思等方面。
这种幽默效果将让观众在笑声中不仅仅感受到快乐,更重要的是引发对社会现象、人性和价值观的思考和反思,从而在娱乐的也能够得到一种精神上的闪光。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扶不扶》是一出以扶贫问题为主题的小品,以幽默的方式展现了社会上对待扶贫的各种态度和行为。
通过概念隐喻的运用,该小品刻画了一个个生动的形象,在幽默中让观众思考扶贫问题,达到了引发观众思考和笑声共鸣的效果。
小品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法将扶贫与普通人一部分善行相提并论,形成了一种对比,营造了幽默的氛围。
小品中的主人公小明被扶贫单位“助学基金会”认定为“贫困户”,从而得到一份补贴。
这里将普通人的善行与扶贫混为一谈,一方面使观众感受到扶贫行为与日常善行的紧密联系,另一方面也让观众体会到个人扶贫行为所带来的有限性。
小品幽默地展现了社会上对待扶贫问题的种种态度和行为,进一步加深了观众的思考。
小明从得到扶贫补贴后,“马上拆迁改造了房子”,搬进了高档小区。
这一情节通过夸张和反讽的手法,揭示了一些人对待扶贫的不真实态度,将扶贫仅仅视为生活的一种好处,而不是真正帮助贫困人口走出困境。
这种荒诞的行为让人发笑的也引发了对于扶贫目的和效果的思考。
小品中的人物形象设置也是幽默的重要因素。
小明一家的贫困形象被夸大和夸张的描绘,男主角小明被称为“最穷逼学霸”。
这一形象的设置不仅提供了让观众发笑的元素,同时也揭示了社会对于贫困人口的刻板印象和偏见。
观众在笑声中可能会意识到一个富有智慧却生活困顿的人对社会的可贵作用,进而反思对扶贫问题的观念。
小品以幽默的方式展现出观众心底的某种真实感受,引发笑声共鸣。
观众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忍俊不禁,还能够感受到对扶贫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搞笑细节的累积,小品在观众心中打开了对扶贫问题的思索,让观众在笑声中慢慢领悟并思考。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小品《扶不扶》是一部以概念隐喻视角为主的幽默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人际关系、心理活动等进行夸张、夸大、变形、讽刺等手法来进行展现和表达。
本文将从幽默效果的角度来分析这部小品的特点和魅力所在。
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法,小品《扶不扶》将“扶”这一行为进行了概念化的处理,将其不仅仅局限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而是将其升华为对人性、社会道德以及人际关系等更为深层次的思考。
在小品中,扶不扶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举手之劳,而是变得复杂而微妙:在现实中,我们是否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是否该主动伸出援手,是否应该扶持新生的事业,这些都成了让人头痛的社会难题。
通过将扶这一行为提炼出来,小品在幽默的基础上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深入思考。
小品《扶不扶》在幽默效果上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夸张、讽刺的处理上。
在小品中,角色们对待扶这一行为的态度变化不断,各种荒诞离奇的情节相继上演,通过夸张的手法将社会中存在的种种矛盾和不合理进行了放大和夸张,使得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不禁会会心一笑:原来社会道德、人际关系中的矛盾和困难也可以如此生动、如此有趣。
这种通过夸张、讽刺等手法来引发观众共鸣的幽默手法,是小品《扶不扶》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小品《扶不扶》还在幽默效果上充分发挥了概念隐喻的特点,通过将抽象的“扶”这一概念与具体的生活情境相结合,产生了一种新颖而独特的幽默效果。
观众在观看小品的过程中,不仅仅在笑声中感受到了对生活中种种现象的抨击和戏谑,同时也在思考着扶这一行为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产生了一种既有趣又发人深省的感慨。
这种幽默效果的实现离不开小品《扶不扶》深刻而新颖的创作和表现手法,以及对概念隐喻的巧妙运用。
小品《扶不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进行幽默的夸张和讽刺,带给观众一种宽慰与发人深思的体验。
在观看小品的过程中,观众不仅仅会因为剧中角色的搞笑行为和荒诞情节而开怀大笑,同时也会在笑声中感受到对生活的一种洞察和思考。
多模态隐喻视角下解读春晚小品《扶不扶》
小 品 与 多模 态 隐 喻
一
( 一) 多模 态 隐喻 理论
多模 态 隐喻 是 相 对 于单 模 态 隐喻 而 言 , 其 研 究重 点是 模态 的使 用 。模 态 是一个 复 杂 的概 念, F o r c e v i l l e ¨ ¨ 认 为模 态 是 利 用 具 体 的感 知 过程 可阐 释 的符 号 系统 , 并 将 模态 细分 为 : 图 像 符号 、 书 面符号 、 口头符号 、 手势、 声音 、 音乐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4一 l O—l 8
[ 作者简介 】 汤文华( 1 9 8 9一) , 女, 山 东威 海 人 , 硕 士研 究 生 , 主要 从 事语 言 学 与翻 译 理 论 研 究 。
第 7视 角 下 解 读 春 晚小 品 《 扶不扶》
拓 宽 多模 态 隐喻 研 究 的 语 类 范畴 。
[ 关键词 】 多模 态隐喻 ; 小品 ; 《 挟不扶》 ; 语篇构建
【 中圈 分 类 号 】 H 0 3 1 【 文献 标 识 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5 . 0 7 . 0 2 3
豫喻 , 在生 活 中无 处 不在 , 它是 人们认 知 事
制, 如广 告 类 ( 霍颖、 裘 莹 莹、 姜 占 好 …
等) 、 漫 画类 ( 赵秀风、 潘 艳 艳 等 ) 、 l Z l 语 手 势 语类 ( 江桂 英 、 王 容花 ¨ 。 等, 严敏芬、 钟元 … 等) 、 电影电视类 ( 黄 东 花 旭、 汪少 华 等) 。 等) 、 音乐类 ( 杨
气味 、 味道 和接 触 九 类 。单 模 态 隐 喻 是 指 目标 域 与 源 域 只 用 或 主 要 用 一 种 模 态 来 呈 现 隐
论《投其所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论《投其所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作者:杨康昀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5年第03期内容摘要:本文运用毛泽东文艺思想,评小品《投其所好》,认为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精品,是优秀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雅俗共赏,寓教于乐,提倡天道酬勤。
关键词:毛泽东文艺思想优秀作品寓教于乐天道酬勤一开心麻花剧组创作表演的小品《投其所好》,在2015年羊年央视春晚直播后,备受关注,各抒己见。
这种现象引起了笔者研讨兴趣,本文旨在运用毛泽东文艺思想评小品《投其所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提出见解,以飨读者。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为《讲话》),阐述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的关系,明确要求“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1]。
毛泽东关于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的理论,既是文艺创作实践的指导原则,也是文艺批评实践的指导原则。
今天的文艺工作者在从事创作、表演、评论时,要继续弘扬《讲话》精神,要坚持“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取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谱写真、善、美的时代华章”[2]。
开心麻花剧组接受媒体访谈时,坦言剧组在搞喜剧创作时的态度:“不真诚,无喜剧。
”在创作春晚小品《扶不扶》、《投其所好》等作品,寓教于乐,“意义”与“意思”两手都在抓,二者不能缺一。
因此,笔者运用《讲话》精神做指南,通过艺术分析来评价小品《投其所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力求评论有章可循,实事求是,公正合理。
二文艺批评总是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把握作品的思想政治倾向的。
小品《投其所好》讲述的故事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密切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
郝建讲述了他耳闻目睹的职场故事。
故事开端:老局长因赌博被组织处理,新局长走马上任之际,郝建被马科长传唤而忧心忡忡,担心自己饭碗不保。
故事发展:经过交谈,郝建明白马科长的真实意图,不理解,不领情。
2023年《扶不扶》观后感_1
2023年《扶不扶》观后感2023年《扶不扶》观后感1小品我国的一种喜剧表演形式,而近年来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接连登上春晚的舞台,例如《今天的幸福》《同桌的你》《扰民了你》《你摊上事了》等。
而这几天里,我在网上又查到了一个小品,给了我一个深刻地警示,那就是《扶不扶》。
这个小品主要讲的是“做好事上瘾”的郝建(沈腾饰)拿着自己因为想帮人关后备箱而跟人家汽车追尾之后的几乎撞废了的自行车走在前头,突然,一个老太太摔倒在了后头。
郝建本想装出一副看不见的样子,但仍旧忍不住去把老人扶了起来,结果却反被老太太给误会了,以为是他撞得人。
郝建用了各种方法来解释,但就是没法跟老太太说明白。
直至处理了郝建追尾事件的交警看到了,给老太太解释清楚才还了郝建一个清白。
这时郝建说出了一句灵魂台词“大妈,这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是呀“这人倒了咱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初心难改,这个世界上还是好人多,哪怕是被误会了咱也得去帮助别人,哪怕仅仅是帮人做了一件小事也是好的。
即使被误会,会有所损失,但只要做了好事心安理得,身正不怕影子斜,再怎样令人难堪、气愤、无可奈何的误会,终究会水落石出,做好事的人一定不会心凉。
如今的社会上有不上人因为扶摔倒的'老人而被误会,更有胜者还会碰上专门在大街上碰瓷的,愣是被讹了一大笔钱,让不少人不敢去扶大街上摔倒的老人;还有的人,的确撞倒了老人却还不肯承认,一个劲儿的推卸责任,不想作出任何的赔偿。
马路上,老人碰瓷讹钱,肇事者推卸自己的责任,这些举动真是让人们心凉。
大街上遇到了摔倒的老人,我们到底是扶还是不扶呢?“这人倒了咱要是不扶,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
”这样的几句话,值得我们去深思。
2023年《扶不扶》观后感2“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题记小品《扶不扶》将一直被大众热议的“老人摔倒了扶不扶”的社会话题搬上春晚舞台。
浅谈小品“扶不扶”在初中思品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郝 丰荣
小 品中 , 那 个 老 人 就一 口 咬定 是 郝 建 撞 了 她, 以撞 坏 的 自行 车 为证 据 , 郝建真是“ 跳 进黄河也洗 不清 ” 了, 而 郝 建 是 怎 么 做 的
呢 ?用 赵 本 山 的话 来 说 , 那是 “ 太有才 了”
— —
义” 的 教 学 在 小 品 中 ,郝 建 无 疑 是 一 个 聪 明 、 善 良、 正直 、 助人为乐 , 具 有正义感 的人 , 他
近 年 来 媒 体 大 量 报 道 了 扶 人 被 讹 的 事件 , 人 们 都 在 感 叹现 在 道 德 滑 坡 、 世 风 日下 , 很多人鉴于“ 诬告” 事 件 都 表 示 有 向
难 度 的“ 按 表走 ” , 使 郝建 “ 百 口莫 辩 ” , 而
随着情节的展开 , 前 面 办 理 追 尾 事 故 的警
马 克 思 主 义哲 学 告 诉 我们 , 世界上任
何 事 物 都扶” 与“ 不扶 ” 都 是 我 们 的选择 , 选择 “ 扶” 是 我 们 的道 德 义 务 , 是
我 们 依 据 社 会 道 德规 范 , 自觉 自愿 地 承 担
为。 “ 我承担 , 我无 悔 ” 。 对 于 初 三 的学 生 而
但 是 我 们 也 看 到 了 许 多 正 能 量 ,在 小 品
了, 应 当扶 , 但 是要 先 了解 情况 , 冷 静 判 断, 镇静应对 , 做 好 现 场 证 据 了再 扶 。如 :
话 , 郝 建 惟 妙 惟 肖 的模 仿 “ 按表走 ” , 把 当
多了 , 自然 我 们 的 社 会 就 会 更 加 和 谐 。在 讲 这 部 分 的 内容 时 ,作 为一 名 政 治 教 师 ,
保护好 事 发现 场 ; 其次, 求 助他 人 , 在 警 察、 急 救 车 到 来 之 前 可 以 尝 试 与 老 人 近 距 离沟通 , 采 取 一 些 急 救 措 施 。 总 之 遭 遇 险 情应有对策 , 同时 一 旦 我 们 的 合 法 权 益 受 到侵害时 , 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 自
喜剧小品《扶不扶》中语言的语用分析
喜剧小品《扶不扶》中语言的语用分析摘要:以2014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为研究语料,从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的角度着手,对小品语言进行分析,揭示出小品不仅只是带去一时欢笑,其巧妙运用语言传达幽默和主题的方法更引人深思,余韵久不消散。
关键词:喜剧小品;合作原则;关联理论引言:喜剧小品,内容多源自生活,常带去欢笑、反映现实、发人深省。
本文选取2014年春晚引起热议的小品《扶不扶》为研究语料,从语用学中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的角度入手分析其语言。
1.合作原则1975年由Grice提出,是为确保会话顺利进行而要求会话双方遵守的一些基本原则[1]:(1)数量准则:所说应恰是交谈所需信息。
(2)质量准则:所说需真实。
(3)关系准则:所说需有关联。
(4)方式准则:所说需清楚明白。
遵守会话原则虽能保证交际顺利进行,但会导致交际无趣[1]。
而喜剧小品往往故意违反,误导听者,从而达到引人发笑的目的。
1.1.违反数量准则例1郝建:快看看摔坏了没有,疼不疼啊?大妈:哎呀我的胳膊肘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啊,哎呀我的腰间盘哪,都不疼啊……郝建:不是,大妈,都这会了,就别用排除法了。
既然都不疼,那咱试试看还能不能走。
面对郝建的询问,大妈若遵守合作原则所答的部位应都是“疼”的,但她却说“都不疼啊”,无疑违反了数量准则,但也正是此举制造了幽默,引听者大笑。
例2警察:大妈别激动啊,我来处理。
同志啊,这个没摔坏吧,疼不疼啊?郝建:哎呀我的胳膊肘啊,哎呀我的波棱盖啊,哎呀我这腰间盘哪……警察:都摔坏了?郝建:都不疼啊。
这是郝建对于大妈行为的再现,同样违背了数量准则,在前情的基础上幽默更盛。
1.2.违反质量准则例3大妈:你是个好孩子,还知道把大妈扶起来。
郝建:我这是做好事上瘾。
大妈:这要换了别人,撞完我早跑啦!郝建:大妈呀,你这是摔懵了呀,而且懵的很突然哪。
你是自己摔倒的啊,你摔倒的时候,我还离你10米开外。
你看,那是我自行车,铁证如山。
大妈:哎呀,车圈都瓢成那样了,弄了半天,我是从那边飞过来的,那我还能抢救过来吗?例4郝建:我说大妈,你好好回忆一下,真没人撞你。
浅析小品《扶不扶》中的语用预设策略
小 品 的喜 剧 效 果 . 是 小 品 中 常用 的手 段 之 一 。本 文 试 题 . 郝建“ 贱” 语连珠 . 让 观众 捧 腹 大 笑 。
对2 0 1 4年 春 晚 小 品 《 扶不扶》 进行全面分 析 , 探 讨 语 ( 一) 转 换 语 用 预 设 的 重 心
用 预设 策 略 如 何 在 该小 品 中发 挥 作 用 . 论 述 语 用 预 设 在 这 -d , 品 中 的喜 剧 效 果 。
了“ 预设” 这个术语 . 并 用 这 个 术语 来 解 释 语 义 中 的逻
辑现象。 预 设 也 可 称 为前 提 、 先设 和前 设 , 指 的是 说 话 的 人 在说 出某 些 话 语 时作 出 的假 设 . 是 说 话 的人 为 了
保 证 语句 的合 适 性 而 必 须满 足 的前 提 随 着语 言学 的
节简短 . 语 言精 练 . 不 仅 能 通 过 十 几 分 钟 的表 演 来 体 多 . 导致 哪 怕 是 热 心 肠 的 人 看 到 老 人 摔 倒 了 . 也 开 始
现象. 揭 示 一定 的哲 理 。 小 品 最 大 的特 点 就 是 语 言 幽 开 始 为 了 不 “ 惹祸上身 ” 而 视 而不 见 了 。2 0 1 3年 由沈
后在 特 定 语 境 下 通 过 艺术 家 的表 演 来 呈 现 . 从 而 产 生
喜剧 效 果 。 此外 . 预 设 必 须 是 观 众所 熟 知 的 . 否 则 就 很
题, 语 用预 设 可应 用到 生 活 中的 方 方 面 面 。本 文 将 对
本 文将 通 过 对 小 品 《 扶不扶》 所 使 小品《 扶 不扶 》 中的 话语 进 行 分 析 , 从 语 用 学的 角度 探 有 可 能失 去 幽 默 性 。
浅析小品《扶不扶》中的语用预设策略
模糊性语言与语用预语的表 达方式是模糊的,即不明确的指出具 体含义,而是留给观众想象和解读的 空间。
语用预设
模糊性语言的使用可以引发观众的联 想和推理,使得对话的意义更加丰富 和深刻,这也是一种语用预设策略。
03
小品中语用预设策略的运用
幽默效果的产生
幽默元素
观众对小品情节的期待
小品《扶不扶》通过幽默的方式探讨了社会热点问题,满足了观众对于情节的 期待。
观众对角色行为的预期
小品中的角色行为符合观众对于人物行为的预期,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接受剧情。
信息的有效传递
语言信息的明确性
小品中的语言信息明确,有助于观众理解剧情和角色关系。
非语言信息的恰当运用
推动情节发展
通过预设的暗示和引导,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可以得到更好的铺垫 和展开。
增强作品艺术效果
合理运用语用预设策略可以使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提高作 品的艺术价值。
06
结论
小品《扶不扶》中语用预设策略的意义
增强观众共鸣
通过幽默和讽刺的手法,小品成功地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道德和人与 人之间信任的关注,使观众在欢笑中思考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02
代社会关于“扶不扶” 这一道德问题的思考。
03
小品中通过一系列的情 节和对话,深入探讨了 人们在面对摔倒老人时 的心理挣扎
04
和道德抉择,引起了观 众对社会道德和人际关 系的思考。
语用预设策略概述
语用预设是指在言语交际中,说话人 为了使听话人能够理解话语的含义,
而做
的一些关于听话人已知信息的假设。
浅析小品《扶不扶》中的语 用预设策略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8
目录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扶不扶》是一部小品作品,以概念隐喻为切入点,通过故事情节的演绎,呈现出一
种幽默搞笑的效果。
本文将从概念隐喻视角下,分析该小品的幽默效果。
首先,概念隐喻是指将一种事物比喻成另外一种事物,以达到对原事物的生动形象描
述的方法。
在小品《扶不扶》中,作者通过构思一个扶老人的情节,来传达人与人之间的
互助精神。
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述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对扶与不扶的比喻,间接道出。
其次,小品《扶不扶》的幽默表现在于其将我们熟知的“扶起落到水中的老人”这个
社会公德心理的案例,通过细心编排和添油加醋变成了一味的幽默风格,如在剧情中的一
个小细节,黄教主想直接开车过去,胖佳宝妄想用玻璃盆去接老人一样,这些局前局后的
环节和笑料,都让观众不断感到新奇和有趣,从而达到了虚实互动,荒诞漫画化的效果。
最后,《扶不扶》通过抓住人们视野中普遍存在的熟知概念,展开了一个荒诞的搞笑
剧情,从视角变换的角度,将互助精神诠释得淋漓尽致。
相信这也是导演反思现实生活意
义的体现。
在这个以利益为中心,人心难测,相互猜忌的社会中,通过这样一种表现手法,借助荒诞的场景,引发人们对社会公德心理的思考。
议论文扶不扶
议论文扶不扶议论文扶不扶篇一:扶不扶扶不扶2014年的春晚上有这样一个小品,年轻小伙子喜欢乐于助人,却因为救了摔倒在地的老太太而引发了一串的是非,我相信冯小刚导演决不只是给观众带来笑点,而是“扶不扶”已成为最近几年焦点话题之一,真正一部优秀的作品都会给人们带来深层次的启发,反映着人们真真实实的外在与内心世界。
我也关注过几起“扶不扶”的案例,但都让我以失望告终,最让我痛心的是“南京彭宇案”,当彭宇将老人扶起时,却反被老人告上了法庭,最终法院判彭宇索赔人民币5万多元,此时的彭宇心如刀绞,面对记者他流着泪说“因为救人而被告上法庭,我的心灵从此蒙上了阴影,我绝不让我的孩子去多管闲事。
此事一出社会舆论纷纷谴责老人不分青红皂白不负责任,此事之后全国各地陆续发生类似的案例,人人都对当今的现状提出疑问,见义勇为,尊老爱老扶老是我们的优良品格,面对老人摔倒,我们义不容迟,然而有些人却认为那些摔倒的老人是故意的,我扶起来他讹诈我怎么办,到底我们是扶还是不扶?中华民族自古到今都拥有者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在古代就有雪中送炭,乐善好施的典故,在现代从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到鞍钢工人郭明义,“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最近几年全国都在号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难道面对老人摔倒却没人扶眼睁睁的看着老人痛苦或死亡,就是和谐吗?这只能说明人们内心的冷酷,震惊全国的“小悦悦”事件,哪些熟视无睹的路人们让我感受到他们对生命淡漠,,他们丢失了人性本能,像这样就好比冷血动物一样,是典型的行尸走肉,中国近代百年遭受列强与封建势力的摧残蹂躏,为什么?因为民智尚未开启,而互相帮助就是民智其中之一,鲁迅先生讲过,抗日战争时,两个日本军官屠杀中国人100多个,看见的路人始终没有做出任何反应,一百年过后悲剧再次发生。
我们总说要发展教育,提高国人的素质,但一个冷酷,自私的人就算素质再高,也不配这个“人”字。
我不知道哪些讹诈好人的老人,他们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扶你的人正如送你玫瑰的人,你们却还给他一朵带刺的玫瑰,他想手有余香却被那带刺的玫瑰扎的满手是上,古人讲:“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要想配的上这个‘人’字,懂得感恩非常重要,不懂得感恩也就不说了却倒打一耙,帮助你的人会怎么想,应证了那句老话“狗咬吕洞兵,不识好人心”。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概念隐喻视角下小品《扶不扶》的幽默效果分析
《扶不扶》是一部以概念隐喻视角创作的小品,通过幽默的表演方式,深入探讨了人们在面对他人求助时的态度和行为。
这部小品中融合了概念隐喻的双关语和比喻手法,以及幽默的表演风格,从而达到了娱乐和思考的双重效果。
下面将着重从概念隐喻和幽默效果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法,小品《扶不扶》巧妙地将人们平时的行为与现实社会中的现象相联系,从而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在这部小品中,“扶”这个动作不仅仅是指一种具体的行为,更代表了一种对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通过这个概念的隐喻,小品展现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他人困难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让观众在笑声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
幽默效果是小品《扶不扶》的重要特点之一。
通过夸张、讽刺和反讽等幽默手法,小品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笑料横飞的世界,不仅让人捧腹大笑,更让人在欢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善良和险恶。
小品中的角色塑造和情节设置都充满了讽刺和夸张,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反差和冲突,让观众在笑声中得到了启发,对人性和社会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种幽默效果既可以使观众在欢笑中获得愉悦和放松,又可以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们的行为和选择。
小品《扶不扶》通过概念隐喻的手法,刻画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念;通过幽默的表演方式,让观众在笑声中思考人性的善良和险恶。
这种融合了概念隐喻和幽默效果的小品,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愉悦的娱乐体验,更让观众在欢笑中得到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反思。
小品《扶不扶》在概念隐喻视角下的幽默效果实现了艺术和思想的双重价值,值得我们认真品味和欣赏。
观春晚小品《扶不扶》有感2篇
观春晚小品《扶不扶》有感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春晚小品《扶不扶》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春晚小品《扶不扶》有感1在观众的掌声中,春晚小品《扶不扶》将生活中的诸多“扶不扶”冤案搬上了舞台,那句“人倒了可以扶起来,但人心倒了可就再也扶不起来了”的话也深深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
小品的内容也十分吸引人。
男主角“郝建”由于多管闲事让一位自己摔倒的“老太太”误认为是“郝建”撞倒了她。
偏偏摄像头坏了,“老太太”便一口咬定“郝建”是肇事者,让他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后来他们又先后遇到了两位路人,路人甲是标准的“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虽然慷慨激昂地说了这么多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批评,最后只是拍了一张“老太太”倒地的照片传到网上,连扶都不扶“老太太”一把就走了。
而骑着自行车的路人乙就更有意思了,他的那句话使人在欢笑之余又感到心酸:“我扶过仨老太太。
这么给你说吧,哥以前是开大奔的。
”好在最后终于真相大白。
而那句:“人倒了可以扶起来,而人心倒了可就再也扶不起来了。
”让人深省,发人深思,生活中像“郝建”这种“多管闲事”的人越来越少了。
由于这样的事件频频发生,让人害怕了,心寒了。
现在很多人心态是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何给苦自己惹麻烦。
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在告诉我们,看到有困难的人就应本能地去帮助,而不是因为各种顾虑就对他人的困难不闻不问。
难道中国传承了几千年助人为乐的`美德,就因为害怕被他人误解而葬送在我们手中吗?我们是带着良知去做好事的,无论有没有人在身边,我们都是凭着自己的良心去做事,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因此,我们只有在他人遇到困难时抛开一切杂念,伸出援手,人与人之间传递正能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在人们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这个问 题就是:如果你看见一个老人摔倒了, 扶还是不扶?不少数人会很坦率的回答 我不扶,为什么呢?害怕被讹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就是以前出现的那几 个糊涂案(天津许云鹤案)给大家这种警示:“你 没有撞老人的话,你干吗去扶老人呢?”法官的这 样一句话,实在是把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推到了一 个可怕的边缘。所现在发生多起老人摔倒没人敢帮 扶的尴尬事件。 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哀。中国民族到了该大力弘扬 道德和良知的时候,就是让人们都敢去扶一个摔倒 的老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白居易所倡导的。 “为时”,强调了创作与社会的关系, “为事”,突出于创作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为时”、“为事”,都强调了文学对社 会生活的积极作用。白居易以现实主义为出 发点指出了文学创作的依据、目的和功用。
古往今来,不少优秀作者都倾心于 “为时而著”,例杜甫、鲁迅、魏巍、 徐迟等。 我们教材中鲁迅三篇小说《狂人日 记》、《阿Q正传》、《伤逝》也是 “为时而著”。
面对蔡明、冯巩、郭冬临等老牌笑星的压力,开 心麻花团队的年轻演员们何以能后来居上,以致所 演小品《扶不扶》反超被寄予厚望的《扰民了你》, 一举成为2014年春晚最受欢迎的语言类节目。
原因何在?我们共同来进行分析、研讨,并从中 得到启示。
一、巧妙地把热点变为笑点,引 发人们反思、共鸣。
《扶不扶》贵在传承和发扬了唐朝以来“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之道。 贵在深刻当今社会热点问题 ,巧妙地把热点变为 笑点,在笑声和幽默中表达思想、观点、情感。 贵在“但写真情并实境,任他埋没与流传。” ----明.都穆
众所周知,近年来发生的多起因老人被撞 倒而引发的纠纷,让好人做不起,做好事变 成惹是生非的烦心事,甚至因此增加了额外 的经济负担。遇到老人倒地扶不扶?这个问 题近年来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关注与讨论。近 期,“四川达州3名儿童搀扶倒地老太被讹”、 “浙江金华八旬老人倒地五六分钟市民不敢 扶”,让公众的关注与讨论推向新的高度。
此为:“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 淳” ----金.元好问
2.沈腾:你这走是能走啊,可你这是按表走啊! 3.沈腾:大妈,你这么顽皮你家里人知道吗? 4.沈腾:你要这么说话咱以后还能不能一起玩耍了! 5.马丽:我一老太太搁这儿趴半天,你以为我趴活 儿呢? 6.杜晓宇:哥以前,开的是大奔! 7.马丽:都这时候了,你还较那三米两米的真,有 意义吗!
我先抛砖引玉,后大家共雕精刻
《扶不扶》创作成功之处
各抒己见,共同评析
2014年被网友热议最多的春晚语言类节目, 无疑是开心麻花的春晚小品《扶不扶》。在 随后各大门户网站推出的“最满意”、“最 受欢迎”节目票选中,《扶不扶》稳居于语 言类节目第一,成为最受欢迎的春晚节目。 节目一经播出, “人倒了还可以扶起来,人 心倒了可就扶不起来了”等台词便受到观众 热议,获得媒体、网民的竞相转发。《人民 日报》更是两次转发作品中的经典台词。
作为现代传媒人,一个将来的新闻工作者 要具有“为时而著”之心,通过刻苦学习, 深入思考,从而创作出“为时而著”的好文 章。 要想真正做到“为时而著”,就必须倾听 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 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 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发 出自己心声,让大家一起和你共鸣。
扶,剧中的郝建冒着做了好事被倒打一耙 风险,也继续做好事,正如他所说:“这人 倒了咱不扶,这人心不就倒了吗?人心要是 倒了,咱想扶都扶不起来了。”扶起来的是 老人,扶起来的更是美德。
《扶不扶》在笑声中针砭当今时弊, 鞭打时下丑陋,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 “助人为乐”传统,这是作品受到广大 人们热捧和喜爱的主要原因之一。 文娱创作要适应时代的需要,作品要 “为时而著”,对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取到促进作用。创作要缘事而发,“为 事而作”,于事有益。
二、无奈中的幽默使人反思,乐
笑中蕴含着深度
郝建无奈中自我取证,幽默中使人反思?
同时作为相声、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必 须靠完整、感人的故事来支撑,春晚上的语 言类节目更应如此。 然而蔡明的《扰民了你》秀嘴上功夫不浅, 但无完故事内容。不少网友表示,这段“励 志青年”和房东奶奶斗嘴“互掐”的故事有 “为毒舌而毒舌”之嫌,整个故事情节和题 目“扰民”并无直接联系。
以上台词,可称得上“入妙文章本平淡, 等闲言语变瑰琦”----宋.戴复古诗句。此句是 赞美陆游的诗作于平淡之中见瑰奇。作品力 求自然、朴素之美。 “切莫呕心剔肺,须知妙语出天然”----明. 都穆
四、烘托对比,妙趣横生,演员的
表演“接地气”。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相声、小品的表演存 在认识上的误区,总以为能把观众逗乐就是 好的。殊不知,到了春晚,面对不同层次的 观众,演员不仅要有搞笑本领,还要讲求品 位,达到雅俗共赏。为什么有些演员在小剧 场的表演很火爆,却始终上不了春晚,或上 了春晚也火不起来?其中原因莫过于此。
同时《投其所好》的一句台词——“拒绝 黃,拒绝赌,拒绝乒乓球”,引发众多乒乓 球国手不满。开心麻花成员沈腾随后发微博 表示这是一个口误,原本的台词应该是拒绝 黄赌毒拒绝拍马屁。
卜
《扶不扶》胜于《投其所好》
《投其所好》、《扶不扶》同为开心麻花 的春晚小品,从作品创作角度来进行分析和 对比,《扶不扶》胜于《投其所好》。 开心麻花团演出后,也说出了肺腑之言: 《投其所好》所表演的内容和环境,是开心 麻花团队所不熟悉的。 《扶不扶》至今仍被群众广为称赞,因为 “生活是创作源泉”。
小品里还有这么一个镜头,正在通话的 路人:“我看见有个老太太摔倒在大马路上 也没人来扶一把,你说现在的社会风气怎么 变成这样了,别人不管,我管!大妈,您别 动啊,我等下要发个微博好好谴责一下这种 行为……。” 真可谓声声含怒、字字有力,可跌倒老人 仍旧是没有被扶起来。
老人跌倒,去扶,可能会遭到误会和讹诈, 究竟是扶不扶?
对《扶不扶》先框评
构思:巧把热点变笑点。
展示手段:“三笑”
笑中藏针 笑中有镜 笑中有鼓
结构:豹头、猪肚、(孔)雀尾
豹头:短猛,闪电跃现,精彩一现。
猪肚:内涵丰富,肠迂回弯曲。
(孔)雀尾:恰到好处,适时展开,惊艳回
想。
《扶不扶》的诞生过程并不容易,开心麻 花在审查过程中多次更换小品,直到“老人 摔倒”这个方向由冯小刚总导演提出,团队 才开始寻找故事的切入点。沈腾透露,《扶 不扶》之前准备过许多其他题材的小品,听 到“扶不扶”的创意后特别感兴趣,冒着宁 肯作品被毙的一个风险,也想做一个自己喜 欢的,观众喜爱的作品。
研析小品《投其所好》《扶不扶》谈作品创作 戴 新 安
央视2015年春晚,反腐题材的语言类 节目备受关注,小品《投其所好》作为 第一个上台的讽刺官场不正之风的小品。 《投其所好》讽刺的是某位女科长善于 巴结领导,投其所好,由于新来领导清 正廉洁,最终让马屁精女科长“下课”。 该小品获得广大网友的肯定。
当然也有人认为2015年春晚上的反腐小品 《投其所好》,虽然此前,媒体给观众吊足 了胃口,结果让人有所失望。以为《投其所 好》的重点不在讽刺而在歌颂,它在颂扬那 个说话气粗大义凛然的局长大人,科长和科 员只在反衬他那高大伟岸的形象。高层是真 正的腐败之源。为什么不敢讽刺厅局长以上 官员?反将主要矛头对准底下小小的公务员? 此也有待大家公正客观评析。
《扶不扶》创作是传承历代文人优良的使 命感----“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这既是古训,又是 历代文人文学创作中真知灼见。“为时而著” 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 对于文学创作者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 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用自 己手中的笔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发 挥作用,同时也能使自己作品广泛流传,使 人喜爱,甚至千古传颂。
故事取材于现实,是一个讽刺性极强的优秀 作品。可以说,让观众从头笑到尾,但是十分有现 实意义,能刺到一些干部的骨头里!反腐小品“受 到群众喜爱,源于当前正处在“全民反腐”的热潮 中,全民关心“反腐”,全民参与“反腐”。通过 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将各种形式的腐败问题、作风 问题全部暴露在阳光下,打“老虎”,拍“苍蝇”, 肃清干部队伍,让一个个作风问题得到彻底根治, 用最坚决的态度减少腐败,这是所有群众希望看到 的。“投其所好”从生动演绎领导干部“作风问 题”、“违法乱纪行为”到最后“恶人终有恶报”, 抨击贪腐辛辣有力,针砭时弊良苦用心,它的成功 离不开其内容生动、内涵丰富,既鞭打官场上卑劣 “投其所好”的腐败现象,又做到了“投千万百姓 所好”,因广大百姓痛恨腐败,期盼清正廉洁。
小品《扶不扶》是在笑声中深刻反映当今 社会这一热点问题,构思是独树一帜。 小品《扶不扶》从老人失足跌倒说起,喜 欢助人为乐的青年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通 过事件回放来帮助老人弄清事实,用诙谐幽 默针砭时弊,在令观众捧腹大笑的同时,也 却令人深思、震动,在笑声中敲打着人的心 灵。
小品里有这样一幕:一骑自行车的哥 们说,兄弟快跑,我以前扶过仨,结果 呢?这么跟你说吧,哥以前开的是大奔。 好人听了自然会心寒和有所顾虑,老 人跌倒,究竟是扶不扶?
《扶不扶》简介
青年郝建,做好事而误判追尾,刚被罚款后,又 看到一个老太太自己摔倒。 (此开头采取:。“奇峰凸现,峰转路弯”留下 悬念,一波没平,一波又起。)
郝建犹豫之后,仍扶起了摔倒的老太太,但老太 太却误认为是郝建把她撞倒的,之后郝建希望通过 讲故事、找人证等方式,让老太太明白她是自己摔 倒的,但都没有什么效果。 (中间“三番四抖,波折叠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