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一、学情分析:所授课班级为高一新生,他们对于有波澜的故事非常感兴趣,但是自己却不知道如何制造波澜,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二、教学目标:⑴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⑵过程和方法:通过情境多角度地创设、快速写作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⑴教学重点:①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依据:这是写出事件的波澜的前提和基础。
②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依据:这是解决如何写出事件波澜的途径和方法。
⑵教学难点: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依据:事件的波澜并不是方法简单叠加,生活本身就具有自身的丰富和波澜。
这是学生难以理解且又容易忽视的。
突破策略:通过情境创设法、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教师点拨法,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运用生活本身就具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巧妙着笔,再现生活。
四、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联想类比法快速写作法五、教学原则:开放性原则评价性原则六、课程资源:自制PPT、多媒体设备七、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文似看山不喜平,感知波澜:九曲黄河的图片,视觉感知“九曲”(二)众里寻他千百度,探寻方法1、阅读必修一P62页,圈点勾画,了解制造波澜的几种方式。
【师板书:巧设悬念、善用对比(抑扬)、情节突转(意外)、制造巧合】2、阅读《求职》,看看勾画的有波澜的情节,写出它们运用了哪些方式来制造波澜。
为了打发高三毕业后那个漫长的暑假,我便独自一人去找暑假工,但那次应聘的经历,却让我终生难忘。
(悬念)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用人公司将招聘地点设在了某酒店的顶层会议室。
会议室的门外挤满了人,也难怪,公司的条件的确很诱人,我在服务台领了号,便站在角落里等待。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范文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范文第一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范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作品的波澜之美。
2、掌握一些制造波澜的方法。
3、能学以致用,写一篇有波澜的记叙文。
重点难点1、体会叙事作品波澜起伏的效果。
2、了解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
学习过程【话题探讨】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波澜”是个比喻性的说法。
掀起波澜,就是使叙述有变化、形式不单调,结构曲折,情节引人。
有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说,文章要有起伏、有曲折、有变化,让人觉得结局既在情理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
如果作者平铺直叙,读者见头知尾,文章则索然无趣,寡淡如白开水。
文章的这种起伏变化,我们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叫做波澜。
尤其是叙事性的文章,我们要尽可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
风平浪静与波涌浪翻的水面,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
相传大清乾隆朝王翰林为母亲做寿,请纪晓岚即席作个祝寿词助兴。
老纪也不推辞,面对寿星脱口而出:“这个婆娘不是人。
”老夫人一听脸色大变,王翰林也十分尴尬,大家都目瞪口呆。
只见老纪不慌不忙又吟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话音刚落,全场立马气氛活跃,宾客交口称赞,老夫人也转怒为喜。
趁着热闹,老纪高声吟出了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
”满场又变得鸦雀无声。
就在大家瞠目结舌之时,老纪不慌不忙吟出了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
”刹那间,人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思考:纪晓岚即兴所作为什么会有如此奇妙的效果?【方法借鉴】写出事件的波澜有很多方法,阅读下面的文段,思考问题。
一、县长的笔记本辉在局里干了十多年,因为和领导没交情,至今连个小科长还没有混上。
前几天,他听说从外地调来一个新县长,一打听,是自己的老乡,爹还说,岂止是老乡,咱跟他有亲戚,你叫他大姑夫呢!辉和爹径直到县政府大院,认了这门亲戚。
临了,县长高兴地把他俩送到大门外,还说,等家搬来后,请他们有空常到家里坐坐。
过些天,县长的家搬来了。
辉买点豌豆,蒸些豌豆糕,来到了县长家。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课件
九曲黄河的文化内涵
中华文明的摇篮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孕育了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等 古代文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古代水利的代表
黄河沿岸有许多古代水利工程,如 都江堰、灵渠等,体现了中国古代 水利建设的智慧和成就。
民间文化的载体
黄河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孕育了河 曲民歌、黄河号子等民间艺术形式 ,传承了数千年。
黄河九曲——写事 要有点波澜教学课 件
目录
• 课程导入 • 写作波澜的技巧 • 黄河九曲的解读 • 写作实践 • 总结与反思
01
课程导入
黄河九曲的背景介绍
黄河九曲
中国著名的河流,流经多个省份,具 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黄河九曲的特点
黄河九曲与写作的联系
通过研究黄河九曲的特点和历史,引 导学生理解写作中波澜起伏的重要性 。
波澜的运用需要适度,避免过于突兀 或过于复杂,保持故事的逻辑性和可 读性。
在写作中运用波澜需要巧妙构思,结 合人物、情节和环境等因素,使故事 情节跌宕起伏。
对未来写作的展望
将波澜的技巧运用到日常写作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尝试不同类型的写作,探索不同 波澜的运用方式,丰富自己的写
作风格。
注重真实情感的表达,将波澜与 情感共鸣相结合,写出更触动人
05
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的收获
掌握了如何通过设置 悬念、矛盾和意外转 折等方式,使叙事更 具吸引力。
理解了波澜在叙事中 的重要性,以及其对 读者情感的影响。
学会了如何从生活中 汲取灵感,将真实事 件转化为有波澜的叙 事。
对写作波澜的理解与思考
波澜是叙事的动力,能够推动情节发 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03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1、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多角度地创设,促进学生分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1、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2、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难点: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突破策略通过情境创设法、角色扮演法、图片展示法、学生自主参与讨论和教师点拨法,让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善于运用生活本身就具有的曲折性、复杂性和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巧妙着笔,再现生活。
教学方法借鉴与探讨相结合,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资源1.教材:“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2.高一学生课文学过和读过的小说3.三则小故事:《背箱子》《愚人节》《尴尬瞬间》4.作文话题:“家庭风波”教学思路品味波澜之美→探讨波澜之法→续写波澜情节→构思整篇波澜1、你知道生活中哪些一波三折的故事?搜集一下。
2、你觉得怎样才能让文章一波三折?3、你觉得叙事波澜起伏会有什么效果?教学过程:一、导入:看过《三国演义》,我们不会对赤壁之战没有深刻印象。
赤壁之战后,曹操率领着一百多人在火海中仓皇逃窜,败走乌林。
在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他三次“仰而大笑不止”,笑诸葛亮、周瑜没有谋略,不在这三处设下伏兵。
而在每次笑声还没有停止时,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几乎把他活捉了,吓得他魂飞魄散。
后来曹操死里逃生,最后到了自己的地盘南郡,本来可以大笑了,而这时又是“火把齐明,一簇人马拦路”,曹操惊呼:“吾命休矣!”却原来是曹洪。
在南郡,曹洪为他摆酒压惊,他本应大笑,庆幸自己死里逃生,但他却捶胸大哭,悔恨谋臣郭嘉不在。
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让人不忍释卷,应验了一句话“文似看山不喜平”。
《九曲黄河 写事要有波澜》教学设计
《九曲黄河写事要有波澜》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总结出四种写出波澜的方法,并运用到写作中,训练想象、求异等思维。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感受叙事波澜的艺术效果,培养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意识;通过续写波澜情节和构思整篇波澜的训练,以提高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
情感目标认识到事物的复杂性是叙事波澜的源泉,培养辩证看待复杂事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掌握一些写出波澜的常见方法:设置悬念法、情节突转法、铺陈误会法、抑扬结合法;培养学生写出事件波澜的能力。
教学难点感受生活,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复杂性、曲折性,写出事件的波澜;运用写出波澜的方法,调动想象、求异思维,写出事件的波澜。
教学过程一、明白波澜之意1、高中生学语文,往往有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
其实,只要我们学习和掌握了阅读写作的方法和技巧,我们也能妙解周树人、通读文言文、写出好作文。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几种写好写事的记叙文的方法。
2、很多同学会认为——记事?不是很简单吗?只要写出事件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就可以了。
殊不知,这恰恰步入了一个误区——平铺直叙、波澜不惊。
清代的袁枚与纪晓岚素有"北纪南袁"之称,他曾说过一句让人怦然心动的话:“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告诉我们,记叙事件,要写出事件的波澜。
二、品味波澜之美欣赏《猎狮》这篇小说,看看哪些情节叙事很有波澜,又是用什么手法兴起波澜的。
小组展示:1、巴布别妻携弟非洲打猎。
(顺笔)巴布不幸身亡。
(逆笔)——第一个波澜2、伊莉娜要求邮回丈夫尸体。
(顺笔)却得到一个“狮尸”。
(逆笔)——第二个波澜3、伊莉娜再索夫尸。
(顺笔)弟回电;“巴布在狮腹内。
”(逆笔)——第三个波澜小组活动,思考探究:A 什么是事件的波澜? B 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波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波三折、跌宕多姿、柳暗花明、峰回路转、曲径通幽、出人意外、欲擒故纵……效果——简约精致、尺幅波澜,平中见奇、引人入胜。
高中语文 表达交流 4(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
二、教师提示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⑵运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①情节突转法: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成绩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
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运用了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②设置悬念法: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例: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我想借点钱!”富豪回答。
“可以,您想借多少呢?”“一美元。
”“一美元?只借一美元?”贷款部经理惊诧地看着他。
2024年高中语文单元序列写作四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新人教必修1
(4)相关文学作品:推荐与黄河九曲相关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等,让学生欣赏并分析其写作特点。
(5)实地考察:建议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实地考察黄河九曲,感受其波澜壮阔的景象,为写作积累素材。
2.拓展建议: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黄河九曲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本节课新知识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学情分析
考虑到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到写作技巧和黄河九曲的知识,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1.学生层次:本节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写作基础,对语文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同时,他们的思维活跃,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2.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在之前的课程中已经学习了关于黄河的基本知识,对黄河的历史、地理特点有一定的了解。在写作能力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写作技巧,如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在此基础上,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通过写作手法,描绘黄河九曲的波澜壮阔,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写作技巧和黄河九曲知识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 导学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写事要有波澜”的重要性,认识到波澜能够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可读性。
2、学习并掌握制造事件波澜的方法和技巧,如设置悬念、运用抑扬、巧设误会等。
3、通过实践练习,能够运用所学方法写出情节有波澜的叙事文章。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掌握制造事件波澜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2)能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使所写之事富有波澜。
2、难点(1)如何合理地设置悬念、运用抑扬、巧设误会等,避免生硬和突兀。
(2)在保持事件合理性和逻辑性的基础上,创造出精彩的波澜。
三、知识链接1、什么是事件的波澜事件的波澜,指的是叙事时情节曲折起伏,变化多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紧张、好奇、期待等情绪,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为什么写事要有波澜(1)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平铺直叙的故事往往让人感到单调乏味,而波澜起伏的情节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使其更愿意读下去。
(2)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通过事件的波折,可以展现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变化,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
(3)深化文章的主题:波澜起伏的情节能够更深刻地反映生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助于揭示文章的主题。
四、方法指导1、设置悬念(1)定义:在文章开头或情节发展过程中,设置一个疑问或矛盾,使读者产生好奇心,急于知道答案或结果。
(2)示例:《项链》一文开头,“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由于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
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最后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科员结了婚。
”读者不禁会想:这样的婚姻会幸福吗?她的命运会怎样改变?(3)设置悬念的技巧①可以在人物的身份、经历、行为等方面设置疑问。
②在关键的情节转折点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猜测。
2、运用抑扬(1)定义:对所写的人或事,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使情节产生起伏。
(2)示例:《阿长与〈山海经〉》中,作者先写阿长的诸多缺点,如“喜欢切切察察”“睡相不好”等,让读者对阿长产生不好的印象,而后通过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一事,表现出阿长的善良和对“我”的关爱,使读者对阿长的印象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第一篇:《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教学设计1课时。
一、入门篇──激兴趣唐伯虎的故事导入。
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寿桃献至亲。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的确,一池春水,风平浪静,纵然有人认为有宁静柔和之美,但“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水面的荡漾、荷花的摇曳、游鱼的沉浮则会给人更多的联想和感受。
那么如何让平静的水面波澜起伏,一波三折呢?“文似看山不喜平”,中国的传统章回小说中人物命运,忽而山穷水尽,忽而柳暗花明;内容忽而金戈铁马,忽而风花雪月。
引得读者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悲忽喜。
人们把这种起伏变化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叫做“波澜”。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二、知识篇──明原委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明确: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①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②“文似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技法篇──晓方法中心话题:怎么样才能写出事件的波澜呢?1.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2.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写文章的技巧。
①情节突转法成绩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
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阅后请甲组学生概括本技法要素,并点评该技法在这则材料运用中的好处。
②设置悬念法只借一美元一位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举止得体地坐下来。
“先生,您有什么事需要我们服务吗?”贷款部经理一边打量着来者,一边热情地问道。
高中语文必修1《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作文写作辅导教案2套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必修1表达交流模块教案教学目标:1.基本技能训练目标:阅读课本,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起变化的方法.2.思想情感教育目标:感受客观世界的复杂多变,了解纷繁复杂的事情发展变化.3.能力培养目标:学习体会并尝试运用兴波澜,生变化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怎样才能写出波澜.课时安排:计划三课时,讲授与探究一课时,大作与讲评两课时.教学方法:讲,练,评,写.教学内容和步骤一,故事导入:事件的波澜就是事件的曲折变化.请看下面一篇文章:世上最美味的泡面他是个单亲爸爸,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因为要赶火车,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他便匆匆离开了家门.一路上担心著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可孩子总是很懂事地要他不要担心.然而因为心里牵挂不安,便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突然大吃一惊: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中的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要给谁洗 "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体罚孩子."我没有……"孩子抽抽咽咽地辩解著:"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爸爸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给爸爸.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爸爸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子.看著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泡面:啊!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教师点拨:故事主要内容就是小孩为爸爸泡了一碗面,爸爸很感动.但是作者选用一些反常的细节使故事一波三折,兴起了波澜.二,文本解读:1.学生阅读教材63,64页,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思考:怎样使文章有波澜2.教师点拨:教材主要是让大家了解文章波澜起伏,跌宕多姿的三个因素:首先,文章的波澜是由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的,事物是互相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写出广泛的联系和发展变化才能反映事物的复杂多变,文章才会兴波澜.如我们学过的《塞翁失马》.其次,文章的波澜起伏也是读者的一种阅读心理反应,好的文章可以让读者感到意外,心潮起伏,牵肠挂肚,产生喜怒变化.我们写文章只有针对读者心理来选材组材,才能在读者心中掀起波澜.大家喜欢看的悬疑小说,恐怖小说,推理小说都善于抓住记者心理设置悬念,让人感到意外.文章的波澜也取决于安排波澜的技巧.三,作品欣赏纪晓岚写诗祝寿纪晓岚应邀出席一个朋友母亲的八十寿辰,在人家兴高采烈的时候,开口就来了句:"这个婆娘不是人",大家一下子面面相觑,十分尴尬,以为纪晓岚喝醉了酒,或者纪晓岚对那个朋友有意见,借题发挥,趁机嬉笑怒骂.却听纪晓岚不慌不忙的说出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顿时全场活跃,拍掌叫好,老夫人也转怒为喜,没想到纪晓岚接着高声读出第三句:"生个儿子会做贼",大家愣住了,大眼瞪小眼,再一次鸦雀无声,气氛顿时又紧张起来,终于,纪晓岚摇着大脑袋:"偷得蟠桃献母亲".众宾客皆称妙不可言,大家纷纷祝福老寿星万寿无疆,把个寿星乐得嘴都合不上!点评:出人意料,峰回路转,波澜起伏,寿者惊喜,四句一诗,主人宾客皆大欢喜. 四,合作探究阅读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探讨写出波澜的方法我在十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我的学校是很特殊的.上午的课全是用英语讲授,下午的课全是国语讲授.上午的课很严,三日一问,五日一考,不用功便被淘汰,下午的课稀松,成绩与毕业无关.所以每天下午上国文之类的课程,学生们便不踊跃,课堂上常是稀稀拉拉的不大上座,但教员用拿毛笔的姿势举着铅笔点名的时候,学生却个个都到了,因为一个学生不只答一声到.真到了的学生,一部分是从事午睡,微发鼾声,一部分看小说如《官场现形记》,《玉梨魂》之类,一部分写"父母亲大人膝下"式的家书,一部分干脆瞪着大眼发呆,神游八表.有时候逗先生开玩笑.国文先生呢,大部分都是年高有德的,不是榜眼,就是探花,再不就是举人.他们授课不过是奉行公事,乐得敷敷衍衍.在这种糟糕的情形之下,徐老先生之所以凶,老是绷着脸,老是开口就骂人,我想大概是由于正当防卫吧.有一天,先生大概是多喝了两盅,摇摇摆摆地进了课堂.这一堂是作文,他老先生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字,题目尚未写完,当然照例要吸溜一下鼻涕,就在这吸溜之际,一位性急的同学发问了:"这题目怎样讲呀 "老先生转过身来,冷笑两声,勃然大怒:"题目还没有写完,写完了当然还要讲,没写完你为什么就要问……"滔滔不绝地吼叫起来,大家都为之愕然.这时候我可按捺不住了.我一向是个上午捣乱下午安分的学生,我觉得现在受了无理的侮辱,我便挺身分辩了几句.这一下我可惹了祸,老先生把他的怒火都泼在我的头上了.他在讲台上来回地踱着,吸溜一下鼻涕,骂我一句,足足骂了我一个钟头,其中警句甚多,我至今还记得这样的一句:××× 你是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一句颇为同学们所传诵.谁和我有点争论遇到纠缠不清的时候,都会引用这一句"你是什么东西我把你一眼望到底 "当时我看形势不妙,也就没有再多说,让下课铃结束了先生的怒骂.但是从这一次起,徐先生算是认识我了.酒醒之后,他给我批改作文特别详尽.批改之不足,还特别地当面加以解释,我这一个"一眼望到底"的学生,居然成了一个受益最多的学生了.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了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地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能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徐先生介绍完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写法提示:欲扬先抑起波澜.五,写作方法指引与训练:如何写出波澜1.抑扬: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采用有抑有扬,欲扬先抑的写法,将严慈相济的国文老师描写得形象鲜明,个性突出,让人读时有九曲黄河蜿蜒曲折,波澜起伏. 2.悬念:人都有好奇心,我们在叙事时设置能引起读者期待的问题,暂不亮出结果或真相,以激发读者对问题的猜测与渴望,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3.出人意料:让事情的发展超出读者的一般经验或推理所能得出的料想范围,让读者由经验或故事前面的情节会猜想这个故事出现一个读者认为应该会出现的了结或结局,但故事呈现在读者眼前的却是意想不到的转折或变化,竟然向读者没有料想到或估计到的另一个方向发展,出现的是另一种结局."脑筋急转弯"的答案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答案不按常规呈现.4.蒙太奇手法:现在是影视电影创作的主要叙述手段和表现手段之一,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但当不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时,往往又会产生各个镜头单独存在时所不具有的含义.例如卓别林把工人群众进厂门的镜头,与被驱赶的羊群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普多夫金把春天冰河融化的镜头,与工人示威游行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就使原来的镜头表现出新的含义.我们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让读者产生联想,使文章兴波澜.5.巧合:无巧不成书,巧合能使文章通过偶然性提示必然性,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增加文章的可读性.6.变换角度:从事物人物的正反对立的两个方面对事情进行描述,使文章在对比中兴波澜;变幻观察描写的角度,多侧面多角度对事情进行叙述,使读者得到丰富的审美感受. 六,作文设计:从五个写作练习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七,作文讲评:(略)成功教例1:【高中语文必修1作文辅导】: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题目:那件事,……【检查预习:表达与交流四: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见板书Ⅰ)】导语:同学们,依据“两写中评法”的作文教学训练模式,本次作文训练已经完成了第一步:初写(试写)。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人教版必修1语文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引言黄河是中国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历史,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国的第一大河”。
黄河的源头在青海省,流经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河南、陕西等六个省区,最终注入渤海湾。
而黄河的最著名的地理景观莫过于她的九曲十八弯,今天我将分享我的黄河九曲之旅。
正文第一曲:七里灘到家坪我们一行人徒步从七里灘登上黄河草原,这里是黄河九曲之一。
这段路程是很艰辛的,因为从七里灘到家坪的全长达到了50公里,我们中途会经过兰州市清水县尧坝镇,路途十分崎岖,气候寒冷,不过在那里我们看到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比如说当地的居民都会自己在家里饲养黑山羊,这些黑山羊看起来非常健壮,而且胆子也很大。
整个景区都很干净整洁,环境优美,让人心情舒畅。
第二曲:家坪到皋兰家坪是黄河九曲之一,这里的黄河河水特别清澈,水流平缓,水质环境非常好。
我们在家坪玩了很长时间,在水中嬉戏打闹,玩得特别尽兴。
不过家坪不是黄河九曲的最好玩的一个景点,我们接着往前走,到了皋兰。
这里的黄河特别宽,我们在岸边走路的时候,可以看到黄河中央飘浮着许多白色的浮冰,阳光照在上面,显得格外晶莹剔透。
沿着黄河岸边走去,可以看到周围的群山环绕,山林繁茂,树叶上露出了微小的霜花,一切都显得非常的美丽。
第三曲:五彩滩到壶口瀑布五彩滩是黄河九曲的一个非常著名的景点,这里有许多五彩土和五彩沙。
五彩沙是河水冲刷过来,带来了许多有各种各样颜色的细沙,这些沙子在阳光下晒出来就像一块块宝石一样,五颜六色,非常漂亮。
而五彩土则是地壳运动和高原风化的结果,带有强烈的黄赤、红、紫、蓝、绿等颜色,非常绚烂。
我们还来到了黄河壶口瀑布,在这里可以看到壮观的黄河瀑布,水流湍急,声势浩大,让人感到非常震撼。
第四曲:草原牧场黄河九曲的另一著名景点就是草原牧场。
这里的草原非常广袤,绿树成荫,羊群散养在草原上,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和和谐。
而且这里还有马场让我们可以骑马游玩,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教案:《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一、教学内容《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阅读与写作二、教学目标与要求1.理解文章大意及细节信息。
2.了解“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写作方法。
3.掌握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重点1. 阅读理解文章大意及细节信息。
2. 掌握“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章中的“写事要有点波澜”并进行实践。
五、教学过程Step 1 展示题目展示标题《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 阅读文章1. 教师带领学生阅读文章,了解黄河九曲的地理、历史、文化特色以及文章主要内容和结构。
2. 师生共同理解“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含义,深入解读以下句子:“如果说不打磨文字,只是在内容上追求纸面上的冷热淡咸,那么写出来的文章将只是没有什么波澜的泥沙浪花。
”3. 思考“写文时如何在内容和形式上表现出‘有点波澜’”?Step 3 思路启示展示5张图片,要求学生根据所展示的图片片段进行联想,思考如何通过审视细节把“波澜”表现出来。
Step 4 实践操作1. 学生按照思路操作,根据所想所感所想象之物和所观察之景,练习撰写一篇篇章,有所体验,“写事要有点波澜”。
2. 学生读一气呵成所写篇章,分析其波澜满满证明有点波澜的秘诀。
教师以及学生互评,分享各自的体验和心得。
六、作业布置1. 回家之后,学生将自己所写的篇章发给朋友,得到他们的评价,感性认识到“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必要性。
2. 学生着重在阅读过程中,察觉作者如何在不同的语言层面进行“有点波澜”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课教学,增强了学生学习《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的兴趣,并了解了什么是“有点波澜”的写作风格,以及如何在写作中运用这种风格。
而采用图片启发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事物细节的敏感度,为他们今后的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必修1《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名师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名师教案教学目标: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教学重点:要善于抓住事件本身的丰富性与曲折性,再现扣人心弦的生活教学难点:要善于借助各种技法,加工故事,让生活引人人胜、波澜起伏课时分配:2课时一、导入二、能力阐释1.搜集故事的能力。
为什么武侠传奇、侦探言情等故事叫人喜欢不商量?也许你会说,是它们的情节太曲折吸引人了。
是的,文似看山。
文章曲平起伏,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曲径通幽,柳暗花明等等,说的就是文章情节的曲折摇曳。
文章若一味平铺直叙,没有起伏变化,像流水账,那是很难赢得读者喜欢的。
如何才能使自己笔下的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呢?我们首先必须具备搜集故事的能力。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恐怕没有人不喜欢看吧?为什么呢?因为蒲松龄学会了用耳朵阅读,专门摆摊请人喝茶,喝茶是假,想听人家说故事是真,那花妖鬼狐的故事多吸引人啊。
这是因为故事本身就是曲折离奇摇曳多姿的。
蒲松龄的本事在于善于搜集,于是成就了《聊斋》,也成就了蒲松龄。
身边经常揣一个本子,凡听到生动的、曲折的故事,就把它记录下来,稍作整理,就会因生活事件本身的曲折性而使你笔下的文章腾挪跌宕、变化多姿。
平时阅读时注意摘抄,凡是富有故事性的材料要用心记住,天长日久,我们的脑海就会成为好故事的宝藏,什么时候需要,什么时候开采,什么时候就能有丰硕的收获。
我国古代优秀的章回小说,哪一篇故事不是一波三折、张弛起伏、扣人心弦的。
2.曲说故事的能力。
什么叫“曲说”?很简单,这是相对于“直说”而言。
本来曲折的生活你只要实说出来,就是变化多端的。
但生活和事件并不都是曲折的,多变的,有的本身就很平实。
你不能说,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是直的,我就让它直,生活是平面的,我就让它平面。
因为人们的阅读习惯不接受,审美的欲求不能满足。
如实直陈,要你作家、作者干什么,有照相机就行了,拍下来就得了,还多一点真实感呢。
常言道:“文似看山不喜平。
”这“不喜平”,就是阅读习惯,就是审美要求,我们必须遵循。
写事要有点波澜-教案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课选自人教版新课标高一《语文》(必修I)第二板块“表达交流”的第四课——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
本课旨在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在这个基础上充分地激活、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学生深切体验、真实再现生活奠定坚实的写作基础。
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其艺术效果,进而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一些常见的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从而培养学生联想迁移、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通过欣赏美文、多角度地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分组合作、主动参与、探究问题,进而提高写作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面观察生活认识生活进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3、教学重点和难点:⑴教学重点:①领会什么是事件的波澜及品味其艺术效果。
这是写出事件的波澜的前提和基础。
②掌握一些叙事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这是解决如何写出事件波澜的途径和方法。
⑵教学难点:注意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写出事件的波澜。
事件的波澜并不是方法简单叠加,生活本身就具有自身的丰富和波澜。
这是学生难以理解且又容易忽视的。
二、学情分析本届高一学生经过了三年初中课改,在心理上,他们渴望表现的欲望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比较强烈,对有兴趣的知识表现出高度地热情,并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但还是应该正视一个并不乐观的现实——在写作方面,学生知识还停留在简单的记叙及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上,至于巧妙构思、谋篇布局很是空白。
即便已经经过高中两个月的学习,但还是有大部分学生依然基础较为薄弱,甚至出现不知从何下笔的现象。
三、教法与学法“老师搭台,学生唱戏”1、教法:本课将安排两课时(一课时学习,一课时练笔),采用 PPT 多媒体课件教学,尝试用美文欣赏法、分组讨论法和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
《“黄河九曲” 写事要有点波澜》课题设计说课稿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课题设计说课稿⑴ 要善于利用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角色扮演法。
学生表演一段短幕剧《教育家》。
(让学生亲自感受一下事件本身的曲折性、复杂性。
)讨论时空:师生互动:一起试举生活中常见的具有曲折性、复杂性的例子。
小结:教师最后点拨,在锻炼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同时,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把握事物的常态、变态、偶然和必然。
如何更好地把握,这就需要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⑵ 了解并掌握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温故知新:结合以前的学习和学生的现状,重点突破制造悬念法、运用抑扬法、巧埋伏笔法、设计巧合法等四种技法。
① 制造悬念法。
(如《祝福》中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小说的开头)② 运用抑扬法。
(如《荔枝蜜》中“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③ 巧埋伏笔法。
(如《项链》中多出为马蒂尔德丢项链埋下伏笔)④ 设计巧合法。
(如《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一家与于勒的不期而遇)超越梦想:创设情境,让学生尝试续写情节的波澜。
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适时给予点评。
综合评价:教师结合学生的续写进行有的放矢的点拨,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给予不同程度地肯定、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回忆里从熟悉的材料里借鉴一些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这很容易激发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拥有收获的喜悦。
)⑶ 拓展延伸,实战训练。
课后写一篇作文(课后第二题)五、说教学反思本课教学过程结合新课改的有关精神和理念,主要有三大特色:1、成功地运用情境教学法,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2、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自主参与,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有效指导。
3、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发言、回答及表现能够及时地做出积极评价,给予不同程度地肯定、表扬和鼓励。
但是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课堂容量太大,这对课堂时间掌控是一个挑战,但教师可以灵活处理,4在教学过程应及时地加以有效引导,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河九曲——写事要有点波澜【教学目的】1、领会什么是波澜。
2、品味波澜的艺术效果。
3、了解兴波澜生变化的技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下: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九天仙女下凡尘(喝彩),儿孙个个都是贼(众人惊怒),偷得寿桃献至亲(拍手叫好)。
短短四句,跌宕生姿,起起伏伏,吊足胃口。
这就叫做──事件的波澜。
二、教师提示1、什么是写出事件的波澜?写出事件的波澜就是写出事件的曲折变化。
2、为什么要写出事件的波澜?⑴客观事物本身就是起伏变化的,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客观性)⑵“文若看山不喜平”,只有写出了事件的波澜才能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阅读心理)3、怎么样才能写出事物的波澜?⑴善于选择本身就曲折复杂的事件来写。
(前提)⑵使用使叙事曲折的技巧:①情节突转法:也叫反向铺垫,文章的叙述主体与文章的结局背道而驰。
先请大家看一个故事:成绩期中考之后,数学老师要公布成绩。
他说:“九十分以上和八十分以上的人数一样多:八十分以上和七十分以上的人数也一样多”话一说完,全班一阵欢呼,一位同学追问道:“那么,不及格的人数呢???”老师不疾不徐地回答:“不及格的人数和全班的人数一样多。
”这个故事就使用了情节突转法。
情节突转法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
②设置悬念法:设置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动,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悬念法又称关子。
它是作者为了激发那种“紧张与期待的心理活动”,在行文中有意采取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手段。
这种手段包括“设悬”和“解悬”两方面。
所谓“设悬”就是设置悬念,即在情节发生发展的关键时刻或人物命运攸关的重要关头,叙述戛不过止,转叙他事。
从而引起读者强烈的寻根问底的兴趣。
所谓“解悬”也叫“释悬”,就是指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通过矛盾的解决,揭示事情原委和人物命运的结局,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以满足。
设置悬念的方法有以下三种:A.倒叙法。
即利用突出事件结果的手段设置悬念,使读者知道导致这种结果的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
B.反常法。
利用人的反常言行设悬念,使读者产生急于了解导致这种反常言行的原因的期待心理。
C.切隔法。
把不同线索的事件交织起来。
从某一具体事来说,就是中途中断叙述,转叙他事,以引起读者的期待心理。
这是我国古代章回小说普遍使用的一种技法。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个悬念贯彻始终,或者环环设置,不但使文章的情节更加曲折,富于变化美,而且还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有张有弛,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③铺陈误会法:例:新学期伊始,我们高年级学生去车站迎接新同学。
我见一小女生站在一个大箱子旁不知所措,便主动上前帮她提起箱子。
不料箱子似乎重逾千斤,我又不好意思放下箱子,只好勉力支撑。
才走了几步,那女生便对我说:“背不动就滚吧!”我一听此言,登时怒从心头起,放下箱子,怒视着她。
那女生愣了几秒钟,才满脸通红地指着箱子的底部对我说:“我指的是轮子。
”讨论:事情的波澜因何而起?(误会)“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
这种错误理解使得人物之间的对话、行动、感情等等都朝着意外的方向发展,从而掀起事件的波澜。
应该说,误会的产生大多是出于偶然,但如果能用偶然的误会来表现某些必然的事物,往往会有非常好的效果。
④抑扬交错法:叙述中,先让情况尽量向某一个方向发展,造成对后面情节的一种充分的心理暗示,而结局陡转,与心理期待相反,从而形成落差和波澜,给人以感情冲击和心灵震撼,进而使读者得到充分的审美满足和享受。
威胁[俄]契诃夫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
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末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
”威胁生效了。
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的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
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须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不过,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走回家了。
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⑤对比。
要想全面反映事物,就可能涉及事物的两面,并让它们形成鲜明的对照,让人在对照中比较,以便全面理解或分清是非、善恶、美丑,从而受到教育。
小小说《捎》就是使用这个方法的典型例证:他要出国的消息不胫而走。
回到家里,屋子早坐满了人。
弟弟兴奋地说:“哥,给我捎台收录机!”妹妹是那么激动:“哥,给我捎一套高级化妆品!”他问丈母娘:“妈,您捎什么?”丈母娘嘴都快咧到耳朵根底下,道:“不捎别的,捎台洗衣机就行!”当他问自己的母亲要捎点儿什么时,母亲眼里闪着晶莹的光:“不管咋着,把你捎回来就中!”文章起笔处看似平静,却为后面的陡转做了充分的铺垫,结尾处母亲的回答增强了文章的情感震撼力。
⑥巧合。
叙事性文章的写作,要重视表现偶然性的巧合。
巴尔扎克认为:“偶然性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若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性就行。
”比如,欧亨利的小说《麦琪的礼物》:吉姆和德拉是一对贫贱夫妻,但引以为豪的是,丈夫有一只祖传三代的金表,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
圣诞节前夕,他们都想送给对方一件礼物。
妻子偷偷卖掉了自己的长发,为丈夫的金表配了一条白金表链;丈夫则背着妻子卖掉了自己的金表,给妻子买了一套精美的发梳。
双方都牺牲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期待着换来对方意外惊喜的时刻,最后出现的却是与期待完全相反的结局。
虽然彼此的好意落空了,但这并不是一个因事与愿违而令人遗憾的结局。
⑦意外。
让事情的发展和结局超出读者按一般经验或推理所能够做出的估计和料想。
也就是说,读者由前面的情节看到的故事只应向某一方向发展或了结,但到时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转折或变化,竟然向读者未曾想到或估计到的另一方向发展,出现的是出人意料的另一个结局。
比如,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华盛顿广场西面的一个小区里住着一群穷画家。
苏艾和琼珊也住在这里。
琼珊得了肺炎,医生说她唯一的希望是自己要活下去的念头,但她却对生活及自己都绝望了,她躺在床上数着窗户对面院墙一株常青藤的叶子,她对苏艾说:“等最后一片叶子掉落下来,我也得去了。
”苏艾无法让她打消这个念头,于是把琼珊的想法告诉了住在楼下的老贝尔门。
老贝尔门六十开外,在艺术界是个失意的人,“他老是说就要画一幅杰作,不过始终没有动手”。
第二天早晨,琼珊发现经过了漫漫长夜的风吹雨打,仍然有一片叶子傲然挂在藤枝上。
又经过一夜的风雨,那片叶子仍在墙上,琼珊从这片不落的叶子上找到了生命的希望。
苏艾告诉她,老贝尔门因肺炎去世了,生病前他顶风冒雪出去作画,对面墙上那片不落的藤叶就是他的杰作——那晚最后的一片叶子掉落时,他画在墙上的。
三、例文钥匙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
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不起头来。
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
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
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协助我复习。
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能够互相协助。
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
她白白净净,很文雅。
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
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
“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那,怎么办呢?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
”我不想让她为难。
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
”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
“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
你看……”“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我家可远呢!”“不怕,我有月票。
”“那……好吧。
”我们上车了。
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
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
我忍不住问:“你家在哪栋楼?”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嗯,从这儿数,第四栋。
”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
你住几层?”她又微微一笑。
“你猜猜?”“一层?……二层?……嗯,四层?……怎么还不对呀?”“六层。
”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她还是摇头。
“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多漂亮的黄色呀!是你自己选的吧?”“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
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
我问:“怎么啦?”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
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不过电梯坏了。
只得一层一层地爬。
她们住在第四十层。
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
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
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
那人把眼一瞪说:“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
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
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
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
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碰上了。
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
文章刻画的“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所以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
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1、文章用“情节突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