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的个性特征

孟浩然的个性特征
孟浩然的个性特征

孟浩然的个性特征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关于这一点,学界的关注重点主要在其出仕与归隐行为及其间所体现出来的矛盾心态。只有较少的学者注意到了孟浩然一些其他的个性特征,如“拙”、狷洁、任侠、好交游、意气感激及脱略行迹等。事实上,如果能够综合考虑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所显示出来的个性特征,可能就会对其与李白的关系形成新的认识。

关于孟浩然的个性特征,以王士源《孟浩然集序》中的记载最为直接,也最为全面。其中的一段文字值得特别注意:

孟浩然字浩然,襄阳人也。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

王士源是孟浩然的同时人,而且是他的崇拜者。在孟浩然死后,王士源对他的作品及相关资料进行了广泛收集。他对孟浩然生平及个性的记载具有相当的可信度。可惜的是这段文字一直没有引起后世学者的充分注意。事实上,“交游之中,通脱倾盖,机警无匿”这样的表述很少出现在人物传记里,很有可能是王士源对孟浩然个性及人际交往特点的有意标示。从情理推测,“通脱倾盖”意在说明孟浩然待人接物时意气感激,即使初次相识也会以诚相待,不为世俗礼法拘束;“机警无匿”则意在指出孟浩然在交游之中机敏警觉,

善于洞悉他人微妙的情感变化和内心波动,而且也不藏匿自己的真实情感———这其实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通脱”。换言之,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可能非常率性,另一方面也可能非常敏感,而且两者交织在一起,互为影响。

关于孟浩然的这一个性特征,今天已经很难有直接的材料予以证明。然而也并非全无痕迹可循。张子容是孟浩然诗集中出现较多的酬唱人物,两人关系非同一般。但孟浩然在《送张子容赴举》中却说道:“茂林余偃息,乔木尔飞翻。无使谷风诮,须令友道存。”在送好友“赴举”之际,不是深切祝福,而是直接告诫对方勿以地位的变化而致友道有亏,言语之直接、尖锐令人诧异,真可谓“无匿”。从常理推测,孟浩然的这种反应很可能与他的“机警”,即对张子容某些言行的敏感有关。二人后来于某年除夕在张子容的贬所乐城相逢。张子容以诗歌的形式记载了自己对孟浩然的招待:远客襄阳郡,来过海畔家。樽前柏叶酒,灯发九枝花。妙曲逢卢女,高才得孟嘉。东山行乐意,非是竞奢华。

在诗歌的末尾,张子容特意对孟浩然说明,自己对他的招待是仿效谢安在东山行乐之意,而不是有意在旧友面前夸饰排场。张子容的这一举动同样非常奇特,然而并非不可理解。对于这次见面,孟浩然的定位是:“予是乘桴客,君为失路人。”即认为二人都处于失意之境,寓有同病相怜之意。但张子容即使处于贬中,其处境也比孟浩然好得多。张子容“奢华”的招待行为很容易被“机警”的孟浩然理解为他对自身处境的矜持,或者是对孟浩然的含蓄反驳,故

而他要特意加以解释———虽然这一解释显得有些欲盖弥彰。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很可能与张子容对孟浩然“机警”个性的了解有关。

与“通脱倾盖,机警无匿”相应的是,孟浩然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注重情感的真诚流露,而拒绝行为上的刻意与矫饰。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中说:

浩然文不为仕,伫兴而作,故或迟;行不为饰,动以求真,故似诞;游不为利,期以放性,故常贫。

“行不为饰,动以求真,故似诞”即指孟浩然在交游之中任由真情流露,而不进行有意的情感表现,故而有时候给人怪诞之感。另外,王士源在《孟浩然诗集序》中提及孟浩然与张九龄、王维、裴朏等人为“忘形之交”。“忘形”也就是“行不为饰”,两者都指向“动以求真”,即情感的率性、真诚流露。

孟浩然人际交往中的“行不为饰,动以求真”并非泛泛的行为艺术,而是经过了得失乃至生死的验证。据王士源记载,山南采访使韩朝宗十分赏识孟浩然,相约入京予以举荐。但到了约定时间,孟浩然却与寮友文酒讲好甚适:

或曰:“君与韩公预约而怠之,无乃不可乎?”浩然叱曰:“仆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他!”遂毕席不赴,由是间罢。既而浩然亦不之悔也。

在这则轶事里,孟浩然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因为意气相投而倾心相待,以致不惜放弃自己的前途。这样的率性、真诚绝非刻意表现的深情所能相比。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还记载: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相得欢甚,浪情宴谑,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年五十有二。

因为与王昌龄“相得欢甚”,孟浩然“浪情宴谑”,完全不顾自身的疾病,并最终因此失去生命。这种极端的率性交往,恐怕任何刻意的情感表达都不能企及。由此可见王士源对孟浩然“行不为饰,动以求真”的个性概括并非泛泛虚语。

孟浩然“行不为饰,动以求真”的个性体现在其社交文字中,首先就是对自身情感的直接表达。上引《送张子容赴举》可为一例。另外还有流传甚广的《送朱大入秦》:“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诗人对自己的热烈情感不遮不掩,表达得痛快淋漓。同样的例子还有《大堤行寄万七》中的“携手今莫同,江花为谁发”,《晚春卧疾寄张八子容》中的“感咏复何为?同心恨别离”,《夏日南亭怀辛大》中的“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等,其情感表达也都深沉、热烈而且直接,是其率性、真诚的突出表现。

然而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孟浩然的“行不为饰,动以求真”还表现为对自身情感的有意压抑,即通过隐藏或抑制情感的方式来表达更为深刻的真情。如其《秋登万山寄张五》: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这是诗人主动投寄给张五的诗歌,暗示了其情感的主动与热烈。

但诗人并没有将这种热烈的情感转化为直接去看望对方的举动,而是采取了看似淡漠的登高远望姿态。“登高”意味着其情感的表达更加隐蔽、含蓄,难以被对方直接感知。这是诗人对自己热烈情感的有意压抑。这种自我压抑实则是源于对“隐者自怡悦”这一文化传统的着意尊重:宁可登高相望,也绝不前往打扰。这里显然蕴含着更为深沉动人的情感。再如其《登江中孤屿赠白云先生王迥》:悠悠清江水,水落沙屿出。回潭石下深,绿筱岸傍密。鲛人潜不见,渔父歌自逸。忆与君别时,泛舟如昨日。夕阳开晚照,中坐兴非一。南望鹿门山,归来恨如失。

诗人在诗歌中回忆起自己与对方共度的美好时光:面对“夕阳开晚照”的壮丽景象,两人情怀激荡,所兴非一。但诗人与朋友心中的诸多之“兴”都没有直接表达出来,而是被压抑在“中坐”的姿态里,显得格外深沉而内敛。孟浩然在投寄诗歌中主动回忆起这一场景,显然是试图向对方表达自己对两人当时不约而同地压抑激情的深刻共鸣。在《涧南园即事贻皎上人》中,孟浩然因为对所处环境的满足而想起了皎上人。“即事”寄诗本身就意味着情感的随机与勃发,同时也意味着情感的真诚和强烈。但孟浩然最后的情感表达却较为平淡:“书取幽栖事,还寻静者言。”似乎别无它意,只是想与对方分享一些独特感受。显然,孟浩然在这里也着意压抑了自己的情感表达力度。

孟浩然对自身情感的有意压抑看似与其“行不为饰,动以求真”的社交个性相悖,实则适为统一。这是因为,在通常的人际交往中,

向对方表达友善、亲近之意,借以建立或加强彼此间的情感交流,这是通常的社交准则。然而这也往往导致社交活动中情感表达的矫饰与浮夸。王士源强调孟浩然“行不为饰”,正好从反面说明当时人际交往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饰”的现象。上述李白的行为就是其中的显例。孟浩然对自身情感的有意压抑,正是对这种“饰”的矫枉过正,而且孟浩然的这种行为并非孤例。宇文所安认为,王维的大多数诗歌都存在着一种“抑制法则”,抑制的背后隐含更深刻的意义或更强烈的感情。他指出:

王维无法以自然的感叹和激情反对宫廷诗的虚假感叹和激情,而是以对虚假感情的真正否定——无感情来反对这种危险。如果有真实感情要表达,就必须把感情藏起来,但只能是寓于言外,而不是公开表达中的矫揉做作,吞吞吐吐。

孟浩然对情感的有意压抑显然与此类似。这很可能也是他与王维能够交谊深厚的原因之一。在人际交往中,他们都更在意彼此间的默契于心与内在共鸣,会通过自觉的压抑而警惕、否定任何行为上的“饰”,以追求情感表达的真诚。这显然与孟浩然“行不为饰,动以求真”的社交个性在精神旨归上高度一致。

综合上述,孟浩然表现出了“通脱倾盖,机警无匿”和“行不为饰,动以求真”等主要的社交特点。他一方面非常敏感,另一方面非常也在意人际交往中的情感真诚。二者互为因果,迭相推进,总体上归结为对于交往真诚的强烈追求。不管是不计得失、生死的率性投入,还是对自身真情的有意压抑,其本质都在于此。由此不难看

出孟浩然的性格特征。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最著名的诗句

中国史上最著名的诗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屈原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汉乐府民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龟虽寿》三国·曹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七步诗》三国·曹植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东晋·陶渊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敕勒歌》北朝民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南唐·李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唐·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唐·李白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唐·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沦》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唐·李白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 台歌》唐·陈子昂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柳》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摧。《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羌笛何许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游子吟》唐·孟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唐·张九龄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 维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李白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唐·王 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唐·杜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忆江南》唐·白居易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唐·白居易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唐·李商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唐·李商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元稹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春晓》唐·孟浩然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唐·李绅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唐·杜牧

孟浩然的仕与隐情结

孟浩然的仕与隐情结 导语:作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的孟浩然,经常被前人以一种隐逸的姿态来进行解读。但这种隐逸情怀的深层面却是与他仕隐情结的矛盾和融通密切相联系的。 一归隐待仕的积极进取之心 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孟浩然,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张九龄镇荆州,署为从事,与之唱和。不达而卒”。孟浩然的经历在唐文人中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但往纵深处探究,他的经历却也是比较典型的。 孟浩然的前半生在襄阳几乎都过着隐居的生活,但是在他的隐居岁月里,儒家宣扬的入世致用思想总是困扰着他的人生追求和诗歌写作。其诗或明或隐、或正或侧地表达了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孟浩然的早年隐居是为出而隐,是在以隐居的名义下打出自己“处江湖之远”的名气,来引起“居庙堂之高”的统治者的注意,是为积极入世做准备的。这在当时的唐代俨然已成一种风气。孟浩然在诗歌里所体现出来的才情韵气,很大程度上是与体现唐朝社会整体利益的儒家入世思想,体现盛唐文化中的建功立业之志是相联系的。 孟浩然在构建他美好入世理想的同时,也向往着山林隐逸的高趣。这种隐逸的高趣正是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他身上的体现。唐士大夫们一方面汲汲奔走于仕途宦海,以求在入世致用中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承担社会化使命的同时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与人生自由。道家作为儒家的对立面,相反相成地对孟浩然的人生观、文化心理结构和艺术理想、审美情趣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孟浩然与自然界的沟通与亲和,只是为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宁静与超脱,是对自我人格独立和生命高洁的自然净化。 二求仕不得、欲隐不甘的矛盾无奈之情 孟浩然怀着“何当遂荣擢,归及柳条新”(《长安早春》)的无比自信进长安求仕,并以清新俊逸的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而名动京城。然而他的梦想很快在应举落第和“无劳献《子虚》”(王维《送孟六归襄阳》)的残酷现实面前破灭,并因诗作《岁暮归南山》中“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之句为唐玄宗所弃用。

孟浩然诗(三首)简析

孟浩然诗(三首)简析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从这首诗的后两句看去,诗人一夜没有睡好,风雨声让他担心花朵可能经受不住;后来迷迷糊糊地睡去,连天亮了都不知道。这时到处都能听到鸟叫的声音,美妙极了。尽管有风雨,春天仍然是挡不住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完全用不着感伤。 世界上不可能永远阳光普照,毫无风雨;生活里总会有曲折变化。“‘落多少’可以不说,又不容不说”(吴瑞荣《唐诗笺要续编》),诗人既有他的担心,又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而以后者为主。在这样一首非常明白易懂的小诗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真景实情,人说不到”(顾璘《批点唐诗正音》),所以很耐读。孟浩然热爱生活,与花鸟大有感情,同自然和谐相处,他的担忧和愉悦又都是淡淡的——这样的诗人,大家都喜欢读他的作品。 访袁拾遗不遇 洛阳访才子,江岭作流人。 闻说梅花早,何如此地春。 在唐朝,被认为有罪的官员往往被打发到南岭以南的蛮荒之地去,让他受罪。孟浩然虽然一生没有正式进入官场,但认识不少官员,其中颇有被发配到岭南去的,例如他有一首题为《江上别流人》的诗写道:“以我越乡里,逢君谪居者。分飞黄鹤楼,流落苍梧野。驿使乘云去,征帆沿溜下。不知从此分,还袂何时把。”其中就流露了对于被流放者的同情——那时许多被流放者其实是比较好的官员。 南岭是很大的山,也是一条天然的气候分界线。南岭五岭中的大庾岭以梅花著称,据说“大庾岭上梅,南枝落,北枝开。寒暖之候异也。”(《白孔六帖·梅》)诗人的朋友袁瓘袁拾遗被流放到岭南去,应当比较早地看到梅花了,但那里的春天同洛阳的春天相比又如何呢?问这样一个似乎不着边际的问题,隐含着对于落难之友的同情。孟浩然的诗总是写得很含蓄,下笔很淡,然而很值得咀嚼回味。 临洞庭上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

《孟浩然》同步练习 一、填空 1、孟浩然是一位代诗人,名浩,字。襄阳人,人称孟襄阳。他的经历较简单,早年隐居在离襄阳城30里的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在太学赋诗,举座嗟而佩服。曾游览东南各地,与齐名,人称“王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均有交往。李杜都有诗赞颂他。他的诗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多反映隐居田园生活。是盛唐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我们曾学习过他的诗,现在还能默写:《》: 。还读过他的《》。 2、本文作者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战士。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1922年赴美国留学。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在澳门回归期间又一次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昆明“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作了惊心动魄的《》,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 二、初读课文,要注意字词的形、音、义,请做好下列事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最好再写一遍。 张洎()轴尘缣()古颀()而长,峭()而瘦提书笈()负琴而从张祜()襄阳美会稽()酩酊()大醉皋陶()魏阙()舟楫()红颜弃轩冕()徒此挹()清芬到家日已曛()糟粕()沿月棹()歌还 2、根据课文,填写出下列句子空出的词语、句子。 A、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的吗? B、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总之,,,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C、岩扉松径长寂寥, D、坐观垂钓者, E、气蒸云梦泽, F、,疏雨滴梧桐。 3、请背诵孟浩然的“出谷未停午”和“垂钓坐盘石”。请认真体会“淡到看不见诗了”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请再读课文,考虑如下问题: 1、作者在开头写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和张洎的题识,这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从哪两方面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文章的前半部分重谈其人,后半部分重说其诗。请分别说说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诗有何特点? 四、细部揣摩——请仔细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那画像就是孟浩然的,那依据是什么? 2、“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浩然也属于襄阳。”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最新关于孟浩然的古诗二十首

【篇一】《初春汉中漾舟》漾舟逗何处,神女汉皋曲。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篇二】《秋宵月下有怀》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篇三】《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篇四】《早梅》 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篇五】《庭橘》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 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 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 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 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 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 【篇六】《秋登兰山寄张五》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篇七】《初春汉中漾舟》 羊公岘山下,神女汉皋曲。 雪罢冰复开,春潭千丈绿。 轻舟恣来往,探玩无厌足。 波影摇妓钗,沙光逐人目。 倾杯鱼鸟醉,联句莺花续。 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篇八】《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一作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迳。【篇九】《耶溪泛舟》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泓澄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未相识,脉脉不得语。【篇十】《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问我今何去,天台访石桥。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篇十一】《自洛之越》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篇十二】《送朱大入秦》游人武陵去,宝剑直千金。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阅读答案及赏析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①,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①中圣,曹魏徐邈喜欢喝酒,将清酒叫作圣人,浊酒叫作贤人, “中圣”就是喝醉酒。 (1)两诗都为赠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不相同。请结合具体诗句 作简要分析。(6 分) (2)《赠孟浩然》最后两句所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 (1)《赠汪伦》一诗抒写了别离的深情(1 分)。深湛的桃花潭水触动了 离人的情怀,尚且比不上汪伦的深情厚意,将水深与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2 分)。《赠孟浩然》一诗抒发了李白对孟浩然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品格的钦敬爱 慕之情(1 分)。首联“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 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领,总摄全诗,直抒仰慕之情。(或:颔联和颈联写浩 然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蕴含敬爱之 情。或:尾联仰望高山的形象使敬慕之情具体化了,但这座山太巍峨了,因而有 “安可仰”之叹, 只能在此向他纯洁芳馨的品格拜揖。 这样写比一般地写仰望又 翻进了一层,是更高意义上的崇仰。)(2 分)(任选一处分析即可)

(2)运用了比喻和借代的手法(2 分)。将孟浩然的人品比作不可仰的高 山,用“清芬”来借代孟浩然本人(2 分)。 [李白《赠汪伦》和《赠孟浩然》古诗 阅读答案 及赏析 ]相关文章:


孟浩然的诗词大全

孟浩然的诗词大全 导读: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诗词大全,希望能帮助到您!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赏析:这是一幅“春晓图”,极富诗情画意;春眠怡然,春鸟嘹呖;春风骀荡,春雨淅沥;春花飞谢,落红满地。“情意”隽永,咀嚼无滓。 孟浩然——《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赏析:当权者能相助的实在罕有,知音者世上确乎难求。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赏析:水雾凄迷,人小舟悄悄停泊,记不得打哪里来,也不知将归于何处。太阳渐渐地失去了它的光辉。漂泊的我还在寻找栖身之所。既然无处可以停留,就与烟渚江舟为伴吧。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赏析:人的一生颇多矛盾。诗人虽为隐者之圣,也难抗拒求官的念头,,虽满腹牢骚却又歌功颂德。不论如何,此诗仍为上作。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

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赏析:友情是酒,日久弥香。多年的好友一朝重聚,总让人感觉温暧。殷勤的一句问候,抚慰了几许疲惫的心灵。 孟浩然——《春晓》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春晓》【内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作者小传】: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诗与王维齐名,号王孟。 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内容】: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夜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消响。欲取鸣琴弹,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终霄劳梦想。 孟浩然——《过故人庄》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过故人庄》【内容】: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筵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作者小传】: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内容】: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作者小传】:孟浩然(689-740)本名浩,字浩然,襄阳人。 孟浩然——《留别王维》 【年代】:唐【作者】:孟浩然——《留别王维》【内容】:寂寂竟何待,

李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_迷花不事君。”全诗翻译赏析

白《赠孟浩然》“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全诗翻译赏析 《赠孟浩然》 作者: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①醉月:赏月醉酒。 ②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③迷花:迷恋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④不事君:没有做官。 名句: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这两句是说,孟浩然每于皓月当空的夜晚,把酒临风,往往至于沉醉;他迷恋花卉,热爱大自然,过着隐居生活,没有事奉君王。诗句表明了孟浩然的生活方式,这就是白爱他,成为忘年交的原因。直接抒情,运笔自然,有风神飘逸之致,疏朗古朴之风。 【韵译】: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二: 我喜爱超然物外的孟浩然,你举止风流潇洒天下闻名。 年轻时你就鄙弃功名富贵,老来隐卧深山陪伴着松云。 对月畅饮常常是尽醉为欢,迷恋山花不愿意侍奉国君。 你的品格像高山难以仰攀,只有在此作揖向你表敬心。 赏析: 《赠孟浩然》是唐代大诗人白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大致写在白寓居安陆时期(727——736),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本诗是白游襄阳访孟浩然后所作。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夜归鹿门山歌》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隐居于此。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一片喧闹之声。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诗句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山寺传来黄昏报钟,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殊途异志,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五、六句写夜登鹿门山,到得庞德公栖隐处,感受到隐逸之妙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乃迫于无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这首诗歌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蕴含深意。悠悠的钟鸣声,那是寂静山寺对诗人的召唤,是隐逸幽居的象征。吵吵的争渡

关于孟浩然的诗歌10篇

关于孟浩然的诗歌10篇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孟浩然的诗歌,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送韩使君除洪州都曹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述职抚荆衡,分符袭宠荣。往来看拥传,前后赖专城。 勿翦棠犹在,波澄水更清。重推江汉理,旋改豫章行。 召父多遗爱,羊公有令名。衣冠列祖道,耆旧拥前旌。 岘首晨风送,江陵夜火迎。无才惭孺子,千里愧同声。 夜泊牛渚,趁薛八船不及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星罗牛渚夕,风退鹢舟迟。浦溆尝同宿,烟波忽间之。 榜歌空里失,船火望中疑。明发泛潮海,茫茫何处期。 送谢录事之越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清旦江天迥,凉风西北吹。白云向吴会,征帆亦相随。 想到耶溪日,应探禹穴奇。仙书倘相示,予在此山陲。 送贾升主簿之荆府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奉使推能者,勤王不暂闲。观风随按察,乘骑度荆关。送别登何处,开筵旧岘山。征轩明日远,空望郢门间。与黄侍御北津泛舟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津无蛟龙患,日夕常安流。本欲避骢马,何如同鹢舟。岂伊今日幸,曾是昔年游。莫奏琴中鹤,且随波上鸥。堤缘九里郭,山面百城楼。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 寻香山湛上人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朝游访名山,山远在空翠。氛氲亘百里,日入行始至。杖策寻故人,解鞭暂停骑。石门殊豁险,篁径转森邃。法侣欣相逢,清谈晓不寐。平生慕真隐,累日探奇异。野老朝入田,山僧暮归寺。松泉多逸响,苔壁饶古意。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庭橘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明发览群物,万木何阴森。凝霜渐渐水,庭橘似悬金。女伴争攀摘,摘窥碍叶深。并生怜共蒂,相示感同心。骨刺红罗被,香黏翠羽簪。擎来玉盘里,全胜在幽林。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 朝代:唐朝|作者:孟浩然

李白《赠孟浩然》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赠孟浩然》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 案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释】: ①醉月:赏月醉酒。 ②中圣:古时嗜酒的人把清酒叫做圣人,浊酒叫做贤人。中圣,就是中酒(喝醉了)的隐语。 ③迷花:迷恋花卉,指过隐居生活。 ④不事君:没有做官。 ①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人,早年仕途失意,后隐居。诗中孟夫子指孟浩然。②轩冕,荣华富贵,仕宦。③中圣,”中圣人”的简称,即醉酒。④君,侍奉皇帝。⑤高山,即”高山仰止”。⑥清芬,清高,芬芳。 【翻译】: 我敬重孟先生的庄重潇洒,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赏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是诗坛上的一段佳话。二人彼此结识,固然不乏饮酒唱和、携手邀游的乐趣,但是至为重要的,则是在追求情感的和谐一致,寻求灵性飘逸的同伴和知音。史载孟浩然曾隐鹿门山,年四十余客游京师,终以“当路无人”,还归故园。而李白竟亦有类似的经历。他少隐岷山,又隐徂徕山。后被玄宗召至京师,供奉翰林。终因小人谗毁,被赐金放还。的确,笑傲王侯,宏放飘然,邈然有超世之心,这便是两位著名诗人成为知交的根本原因。这首诗就是二人友谊的见证。 首联即揭出“吾爱”二字,亲切挚恳,言由心出,一片真情掩蔽全篇。“孟夫子”,点出所爱之人,扣紧题目。孟浩然比李白长十二岁。年岁既长,襟怀磊落,生性潇洒,诗才又特出,自然令李白仰慕钦敬,所以才以“夫子”相称。“夫子”非章句腐儒,那是作者鄙夷不耻的。这是对孟浩然倜傥旷放生涯的赞誉。果然,下面使补充道:“风流天下闻”。 接下来二联,作者集中笔墨刻画这位儒雅悠闲的“孟夫子”形象:“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红颜”对“白首”,当是概括了孟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

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原文翻译 《夜归鹿门山歌》 作者: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路向江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注解】: 1、渔梁:在襄阳东、离鹿门很近。 2、庞公:庞德公、东汉隐士。 鹿门山:在襄阳,位于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曾 隐居于此。孟浩然在此辟有住地,偶尔也去住住。 【韵译】: 山寺钟声鸣响,天色已近黄昏, 渔梁渡头,一片争渡的喧哗声。 人们沿着沙岸,向着江村走去, 我也乘着小船,摇橹回到鹿门。 鹿门月光照亮轻烟缭绕的树木, 我忽然来到了庞公隐居的住处。 岩壁当门对着松林长径多寂寥, 只有我这个幽人在此自来自去。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这两句是说,山寺的晚钟响了,天已黄昏,人们在渔梁渡口争着渡船回家, 一片喧闹之声。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两相 对照,隐然可见诗人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诗句 寓情于景,耐人寻味。 【评析】: 这是歌咏归隐情怀志趣的诗。 首两句先写夜归的一路见闻; 山寺传来黄昏报 钟, 渡口喧闹争渡,两相对照,静喧不同。三、四句写世人返家,自去鹿门,
1/6

殊途异志, 表明诗人的怡然自得。 五、 六句写夜登鹿门山, 到得庞德公栖隐处, 感受到隐逸之妙 处。末两句写隐居鹿门山,心慕先辈。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 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 表达了隐居乃迫 于无 奈的情怀。感情真挚飘逸,于平淡中见其优美,真实。 孟浩然,唐朝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隐逸诗人,襄阳人士,后隐居鹿门山。 这首诗歌 就是在山水田园的描绘中,抒发归隐的情怀逸致。 这首七言古诗 的首二句,是纪实描述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鹿门山寺院的钟声鸣响,从 天边悠然传来,此刻已经是黄昏时分。渔梁渡头,一派喧闹的场景,那是辛勤劳 作、出门奔波的市民争着回家和家人团聚的迫切心声。这看似自然的描述中,却 蕴含深意。悠悠的钟鸣声,那是寂静山寺对诗人的召唤,是隐逸幽居的象征。吵 吵的争渡声,那是世俗的村民迫切归家的呼喊,是温馨甜蜜的表达。这两种场景 的对照,就表达了诗人隐逸超脱尘外的情怀。 三、四两句,是对村民归家和诗人归山的客观描述。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归 去,诗人是乘舟离家向鹿门山行进。江村,是村民集聚的地方,温馨热闹,是世 俗生活的象征,鹿门,是幽人居住的地方,清幽寂静,是隐逸生活的象征。两种 归途,两相对照,进一步表明诗人的隐逸志趣和怡然自得的心态。前四句,层层 铺垫,句句对比,渲染气氛,表明心迹。 五、六两句,在对鹿门山景物的描述中,表达一种物我两忘的心境。鹿门山 月,皎洁明 亮,鹿门山中,烟雾缭绕,鹿门山树,迷离恍惚。朦胧的山树,在明月的映 照下, 忽隐忽现, 飘渺迷离, 美妙无比, 这一切宛若仙境, 让诗人深深地陶醉了, 完全忘记了身处何地。在不知不觉中,忽然看见归宿之地——庞公栖隐处。在我 看来,诗人肯定是有自己明确的目的地,只是在这里加以艺术的渲染,把身临其 境的微妙情感物化,将自己的喜悦心情凸现出来,让自己和自然融为一体,进一 步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热恋。 最后两句,点明庞公栖隐处的环境,表达隐逸的真实情怀。岩壁当门,松林 夹路,孤独寂寥,只有幽人独来独往。深山之中,密林深处,与世隔绝之境,孤 独无依,清净寂寞,遁世隐居之人。在这份天地里,独守这份超脱与寂寥,这不 是一般人所能忍受的,这需要坚定的心志和无悔的付出,这就是隐士,这就是幽 人,物我两忘,逍遥独世。这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但是诗人也表现出心理挣扎 的痕迹。 所以说幽人境界只是一种理想和向往, 身处世俗生活的人是很难达到这 种境界的,生逢乱世的庄子不能,陶渊明 不能,更何况是身处盛唐的孟浩然呢?
2/6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田园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 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那么孟浩然的代表作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收集整理的孟浩然的代表作,希望对你有帮助! 孟浩然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代表之一,与王维在唐朝并称“王孟”,他在诗歌上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他的诗歌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还有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从很早的时候便被世人传诵、学习。那么他的代表作有哪些呢,别急,听慢慢道来。 孟浩然的诗大多是五言绝句,短小而好记,最耳熟能详的要数《春晓》,虽然已过去很多年,现在还是能一字不落的背出来。诗歌描写了春天草长莺飞、春寒料峭、花开花落的美好图景,一场春的聚会如期而至。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特别的艺术手法,就是用最朴实的语言打动人们,在欣赏景色的同时,也引人深思。草木一长一败,花开花落的转瞬,人生亦不过如此,语言简洁含义深远。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路过友人生活的村庄,友人好吃好喝的招待着,一边喝酒一边闲聊,酒过三巡后,看着窗外村庄里各自做着手头上的事,田园生活闲适安逸,典型的农家生活情景,以及与友人再聚的真挚情谊都在字里行间中流转,语言朴实无华,表达最真的感情。孟浩然的诗总是会伴随着各自景色,或田园、或山水、或草木、或建筑,无论是什么,孟浩然总是能以这些最简单的事物,

传达出最自然最真的情谊。 孟浩然的诗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一,和另一位代表王维被称为“王孟”。孟浩然一生未曾入仕,没什么官职,但是孟浩然的诗却永远的被人们传诵、学习。那么他都创作了哪些令人称绝的诗歌,听一一道来。 孟浩然的诗大多是五言绝句,多是描写山水田园和隐居于田园的闲适安逸,以及旅途时投住的一些不羁的心情,当然也有一些未能入仕的愤世嫉俗的词句,但是还是在田园诗的成就最好,虽然不及王维的田园诗的意境广阔,但在艺术上有非常独特的造诣,单这点也足以和王维媲美,受后人敬仰。 孟浩然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诗,最有名的当属《春晓》,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唐诗三百首里的名篇,还被收录进语文课本,很小的时候变朗诵、学习。还有《过故人庄》便是上面提到的旅途投住时的心情,也是一首有名的田园诗,朴实的田园生活,诚挚真切的友情,在孟浩然的诗句下栩栩如生。再有《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首赠友人的著名山水诗,山水和表意相结合,借盛唐的繁华,抒发自己想入仕却不得,闲居的无聊,以及对友人的羡慕和不甘的心情。还有很多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就不一一例举了,不过通过这几首都能发现,孟浩然的诗,无论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总是和田园风景离不开,也是他独有的特色。 孟浩然生平简介孟浩然,唐朝有名的诗人,字浩然,又叫孟襄阳、

孟浩然诗全集

孟浩然《洛中访袁拾遗不遇》翻译赏析 《晚泊浔阳望庐山》孟浩然诗翻译赏析 孟浩然诗词《题义公禅房》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送杜十四之江南》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渡浙江问舟中人》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临洞庭上张丞相》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早寒有怀》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早寒江上有怀》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岁暮归南山》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秋登兰山寄张五》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留别王维》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与诸子登岘山》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夏日南亭怀辛大》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夜归鹿门歌》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夜归鹿门歌》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宿建德江》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过故人庄》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春晓》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早梅》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耶溪泛舟》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长安早春一作张子容诗》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自洛之越》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耶溪泛舟》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秋宵月下有怀》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初春汉中漾舟》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初春汉中漾舟》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题终南翠微寺空上人房①》古诗全诗赏析孟浩然诗词《清明日宴梅道士房》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秦中寄远上人》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田家元日》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洛中访袁拾遗不遇》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诗词《送朱大入秦》古诗全诗赏析

孟浩然的采樵作阅读答案

孟浩然的采樵作阅读答案 《采樵作》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景物和隐居的幽趣。孟浩然的采樵作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采樵作 孟浩然 采樵人深山,山深树重叠。 桥崩卧槎拥,路险垂藤接。 日落伴将稀,山风拂萝衣。 长歌负轻策,平野望烟归。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些描写有什么用意?(5分) 9.颈联和尾联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赏析。(6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2)李商隐在《锦瑟》中以“沧海”“蓝田”表现人生的恍惚、迷惘的名句是“,”。 (3)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描写“小雨”和“草色”的名句是“,”。 8.首联和颔联描绘了一幅深山采樵图。(2分)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人劳动的艰辛。(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的能力。 9.抒发了获得劳动果实之后的轻松愉快之情。(3分)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歌鉴赏】 孟浩然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世俗,以隐士终老。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在这首诗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本诗写深山观采樵所见,含蓄地表达了隐居的幽趣。首联上句d“采樵入深山”写的是采樵人,意思是说,樵夫捕捉“桥崩”“卧槎”“垂藤”等生动形象入诗,写得很传神。通过对山深、树重、桥崩、路险的描写,表现了采樵劳动的艰辛。后四句写日暮时拄着手杖唱歌返回,渲染了萧然旷远的意境。太阳落山了,采樵的同伴渐渐变得稀少,山风吹拂,采樵人拄着手杖,放声歌唱,向着炊烟袅袅的村落满载而归,获得劳动成果之后的愉快心情溢于言表。 【原味翻译】 采樵人为了打柴进入深山,只见山林幽深,树木重重叠叠。桥梁崩塌了,只能靠横卧的树权来支撑,勉强可以通行。道路艰难险阻,山崖上垂下的长藤互相

想象的真实孟浩然隐居鹿门山辨伪周相录

第38卷第5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9月V ol.38N o.5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Sep.2011 想象的真实 )))孟浩然隐居鹿门山辨伪 周相录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摘要:史书记载,孟浩然曾隐居鹿门山,这一说法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但事实上孟浩然一直居住在襄阳城南汉水西岸的涧南园,虽曾到鹿门山览胜,却并未隐居鹿门山。对于主要写作山水田园诗歌的布衣诗人孟浩然,同时及其后的文人总是努力把他纯粹隐逸化处理,让孟浩然隐于隐逸文化氛围浓厚的鹿门山,便是这种努力的一个/成果0。 关键词:孟浩然;鹿门山;隐居 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359(2011)05-0182-03 作者简介:周相录(1966)),河南濮阳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唐代文学与文献学研究。 5旧唐书#孟浩然传6云:/隐鹿门山,以诗自适。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0[1]50505新唐书#孟浩然传6亦云:/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隐鹿门山。年四十,乃游京师。0[2]两书的记载虽有些微差异,但所述基本事实是相同的,即孟浩然四十岁游京师之前,曾隐居与其家住地涧南园一水之隔的鹿门山。正史的这一记载,为后来的许多研究者所认同,如佟培基5孟浩然诗集笺注#前言6即谓孟浩然/青年时慕汉庞德公高风,与张子容同隐襄阳县东南鹿门山0[3]1。/孟浩然久居襄阳鹿门山0[3]4。陈贻焮先生亦谓孟浩然/隐居鹿门一事是毋庸置疑的0[4]1。许多文学史也持同样的看法。如郭预衡主编5中国古代文学史6(第2册)即云:/孟浩然,,少尚节义,曾隐居鹿门山。0[5]但这一看法不但缺少坚实可靠的文献支撑,并且有相反的证据证明孟浩然并未隐居鹿门山,因此,这一看法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首先,孟浩然四十岁入京之前,一直住在襄阳城南汉水西岸的涧南园,并未隐居鹿门山。其5答秦中苦雨思归而袁左丞贺侍郎6云:/苦学三十载,闭门江汉阴。,,跃马非吾事,狎鸥宜我心。寄言当路者,去矣北山岑。0[3]1075论语#为政6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0/苦学三十载0意味着作诗之时,孟浩然已达不惑之年,而此前他一直/闭门江汉阴0;水南为阴,孟浩然的涧南园在汉水之南,故/闭门江汉阴0即指闲居涧南园。孟浩然一生居住于襄阳城南岘山脚下/冶城0的/涧南园0,涧南园北面有一条襄水,他称之为/北涧0。岘山、涧南园、北涧等及其附近之景致,孟浩然在其不同时期的作品中每每咏及之。如5涧南即事贻皎上人6:/弊庐在郭外,素产唯田园。左右林野旷,不闻朝市喧。钓竿垂北涧,樵唱入南轩。书取幽栖事,将寻静者论。0[3]3375题明禅师西山兰若6: /日暮方辞去,田园归治(冶)城。0[3]55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0之后,仍然居住在涧南园,而没有迁居于鹿门山,下面的例证对此已经表述得非常明白。5仲夏归汉南园寄京邑旧游6: /尝读5高士传6,最喜陶征君1。日睹田园趣,自谓羲皇人。余复何为者?恓恓徒问津。中年废丘壑,十上旅风尘。忠欲事明主,孝思侍老亲。归来当炎夏,耕稼不及春。扇枕北窗下,采芝南涧滨。因声谢 1陶征君指陶渊明。陶渊明隐居田园,结庐人境,而不是栖隐山林,绝尘远俗。孟浩然效法陶渊明,最好的选择当然也是栖隐田园。栖隐田园既能享天伦之乐,又能有隐逸之趣,在没有外在压力)))如经济宽松,无衣食之忧)))的情况下,应是一种较为完美的选择。不但如此,遁隐山林在后代士人的眼里,还是一种比较低级的隐逸。白居易5中隐6:/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0 收稿日期:2011-05-10 # 182 #

小学孟浩然的诗17首

小学孟浩然的诗17首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孟浩然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过故人庄 [唐]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宿建德江 [唐]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夜归鹿门歌 [唐] 孟浩然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路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夜来去。夏日南亭怀辛大 [唐]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与诸子登岘山 [唐]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唐]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留别王侍御维/留别王维[唐]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兰山寄张五 [唐] 孟浩然 一作九月九日岘山寄张子容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赏析

孟浩然的归隐诗词《岁暮归南山》赏析 《岁暮归南山》 唐?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赏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两句,是对首联“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的解释与说明,是说因为自己不才又多病,而不被重用不受朋友待见,所以才决定放弃仕途,选择归隐。其实,“不才明主弃”一句,包含的感情十分复杂。孟浩然生逢盛唐,早年有志用世,抱负非凡,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说自己“不才”,实是自谦语;其实,这个“不才”也有发牢骚的意味,抱怨自己有才却不被“明主”所识。所以,这个“明主”,其实未必英明;

但作者求仕心切,以“明主”称之,表达了希望得到重用的愿望。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更为委婉曲折。孟浩然早年辞亲远行,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游洞庭湖后,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干谒张说;应进士举不第后,孟浩然仍留在长安献赋以求赏识,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然而他的一番努力,似乎并没有为他进入仕途增加砝码,所以“多病故人疏”句,有抱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的意思,而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十分委婉。此外,古代,“穷”、“病”相通,说“多病”即“途穷”;再者,说自己多病而疏远“故人”,使得“故人”没有机会推荐自己,才不被明主所识,这才是诗的主旨。 关于这两句,有一个小故事。孟浩然和张说交谊甚笃,传说张说曾私邀其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张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他出来见圣。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扩展阅读:孟浩然的诗风 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

10首孟浩然诗作

10首孟浩然诗作 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做,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间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此诗没有采用直接叙写眼前春景的一般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间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 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是一首田园诗,描写农家恬静闲适的生活情景,也写老朋友的情谊。通过写田园生活的风光,写出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全文十分押韵。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自然流畅。语言朴实无华,意境清新隽永。作者以亲切省净的语言,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其写田园景物清新恬静,写朋友情谊真挚深厚,写田家生活简朴亲切。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是把写景同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触景生情,情在景中。

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 早寒江上有怀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来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田家元日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仕,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诗的首联写斗转星移,岁月不居,昨晚除夕还是寒冷的隆冬,今朝大年初一起来就已经是和煦的春天。这两句通过斗柄指北向东转动的快速过程显示时间的推移,节序的更替,暗点了题中的“元日”。 清明即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 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