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彭宇案及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反思
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反思两岁的广东女童小悦悦于10月13日在佛山被两辆汽车碾过,18名经过的路人对此视若无睹,最后由第19名路人抱起的事件,经由传统与网络媒体的传播后广为人知,并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广泛的道德反思热潮。
事发至今已有2个多月的时间,小悦悦因伤重已于10月21日不治身亡。
两名司机肇祸逃逸的不负责任行为,以及那18名路人见死不救的表现,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广大舆论的谴责,而见义勇为的拾荒阿姨受到表扬。
这起事件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道德和良知的探讨,总体而言是件好事,但也有几个方面是值得深入思考的。
首先,能否单凭此孤立事件就认为整体社会道德水平已经严重滑坡?相信并非如此,中国社会也不乏乐于助人也勇于助人的好人好事,但是相对于诸如“小悦悦事件”的负面新闻,并不能在大众传播上吸引眼球而获得轰动效应,因此较不为人知。
不过,那18名路人的冷漠态度,也应该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当人们从“小悦悦事件”联系到自身经历过的类似事件,遂不免认为社会道德已经出现了危机。
也就是说,此事虽然未必有普遍意义,但却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的。
其次,从此事发生后媒体上所出现的种种反思言论看,不少人认为媒体在报道五年前的“彭宇案”时,在导向方面出现了偏颇,片面渲染和夸大南京市民彭宇搀扶摔倒老太,反而被老太以撞倒自己为由控上法庭,因此造成今日民众普遍有“想救不敢救”的心理。
姑且不论媒体是否该为此负起责任,“急公好义、济危抒难”终究是一种先人后己的高尚道德行为,倘若要先考虑到救人的成本与代价再来决定是否救人,这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其三,还有一些反思言论主张立法奖励见义勇为者、惩罚见死不救者,持此观点者包括一些著名律师和学者。
事实上,早在“小悦悦事件”发生之前,一些地方已经开始酝酿此事。
表扬见义勇为者可以理解,毕竟这是善举,但是一旦与金钱挂钩,恐怕会引起更大的社会道德问题。
政府和全社会应该如何积极、公正的面对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一、有效行使舆论监督职能,建立正确社会舆论导向。
小悦悦事件读后感
小悦悦事件读后感小悦悦事件是中国社会发生的一起令人痛心的悲剧。
这个事件让我深刻反思了当前社会道德与人性的丧失,并对我们每个人的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通过阅读与了解这一事件,我深深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互助与关爱的重要性。
小悦悦是一个无辜的2岁女孩,她在街头被一辆压过的货车撞倒后,遭遇车辆碾压。
令人唏嘘的是,事发后路人纷纷走过,却无一人停下帮助小悦悦。
此时,小悦悦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可惜没有人伸出援手。
最终,小悦悦因为长时间缺乏及时救助,导致严重缺氧,不治而亡。
震撼人心的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于冷漠与缺乏道德关怀的广泛讨论。
人们对于那些被称为"路人"的普通市民的漠视感到愤慨。
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每天都在忙碌着追逐我们的自身目标与利益。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想,这些路人们可能也被现代社会的压力与紧张所影响,导致了他们选择了"置之不理"的态度。
然而,这种态度实在让人心寒。
“人间冷暖自知”,我们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都期望得到援助,难道我们就不能给予别人一点温暖和关怀吗?从这件事中,我也看到了当前社会道德与人性的丧失。
我们总是抱怨社会问题的种种,但事实上,社会问题的产生与恶化,与我们每个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小悦悦事件揭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我们缺乏共同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
只有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关注他人的困境,尊重他人的生命,才能构建出一个更美好的社会。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首先应该加强道德教育。
从小学开始,我们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他们懂得关注他人,主动帮助他人。
同时,社会也应该加大对道德倡导的宣传力度,让道德行为成为社会的美德,受到广泛赞扬和尊重。
其次,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
我们要学会关怀他人,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思考问题,多一点宽容和善良。
当我们看到有人需要帮助时,不要犹豫,伸出援手。
即使我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但我们可以为他人提供一份温暖与关爱。
由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哲学思考
由小悦悦事件所引发的哲学思考首先,先回顾一下小悦悦事件的经过: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2011年10月23日,广东佛山280名市民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2011年10月29日,没有追悼会和告别仪式,小悦悦遗体在广州市殡仪馆火化,其骨灰将被带回山东老家。
我们的国家怎么了?这个国家的公民怎么啦?这差不多是小悦悦事件中,国人问得最多的两个问题。
上至总理,下至拾荒者,每一个人都在追问,问他人,也问自己。
缺德、冷漠、自私、残忍,阴暗、无情,这些字眼不应该是我们修饰人性的常用词汇;善良、博爱、向上、明亮、自省、担当,他们才是人性的最佳伴侣。
该事件也引发我的许多思考,接下来就从哲学原理方面简单地阐述一下我对该事件的反思。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的重要意义:首先,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其次,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
要特别注意避免只看到直接联系而忽视间接联系的片面性倾向由小悦悦的悲剧,我不由地联系到另一个悲剧的生命:小伊伊——温州动车事故中的生命的奇迹。
她们有着几乎相同的人生轨迹:都出生于一个幸福而温暖的家庭,父母均是勤劳上进的80后;都很活泼可爱,甚至有一个共同喜爱啊的卡通人物——巧虎;都在两岁多的时候遭遇了一场车祸,从此命运发生急转;都触动了时人最为敏感的神经,前后引发了两次关于道德的大讨论,第一次是关于公权力的道德,第二次是关于普通人的道德。
彭宇案的讨论
附件一彭宇案”与“小悦悦事件”之道德衡量…最重要说出我们应先考虑是否可以用法律来保护见义勇为行为?今天得知小悦悦抢救无效死亡后,心感沉重,望其能一路走好…走好。
同时“小悦悦事件”又让国人陷入到悲愤当中。
国人对18个路人漠然不救的行为进行了愤怒且强烈的谴责,更甚者对其进行了人肉搜索。
对此,我感到很哀伤…我不是为这18个路人而徒生此感,而是为我国人之道德标杆已陷入对与错、好与坏、助人与自保的矛盾中而感到哀伤。
我国人之优良道德乃几千年传承至今,但四年前的“彭宇案”引发的蝴蝶效应可谓使我国道德之标准倒退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
见义勇为却要负出沉重的代价…我想国人当时在为彭宇这位善良的年轻小伙感到同情的同时,也在更深的一步去考量着自身吧,到底这个好人当还是不当?且这几年来,一系列的“好人被赔偿”案件屡屡出现在国人眼前,道德成本加重…好人难当的道德思维渐渐深植我们心中。
从小母亲就一直教诲我,能帮得到别人就尽量的去帮,好人有好报的;老师教导我们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种种看去符合道德的理论,却与我看到的彭宇案矛盾了,深深矛盾了。
或许会有人会正义的辩驳道:“彭宇案”是你拟补道德缺陷的借口。
…不…真的不是。
我不否认如果当时我在场的话,我是否会成为其中的十八分之一。
相信很多人在惨剧发生后都会充满悲愤与同情的充当那第十九个救起小孩的人。
但请你们放下谴责与仇恨的心,仔细想想,是什么让我们成为第十九个,而不是当意外发生时第一个去拯救受害人;是什么让我们伸出温暖的双手帮助他人时,还要思前顾后;是什么让我们不能义无反顾的去做一个好人;小日本给我们的答案是这样的:“中国只顾经济的高速发展,确忽视了道德建设,中国这样是得不到尊重的。
”如此的结论,我听完后很愤慨,被一个我个人认为十分BT的国家对我国人如此评头论足…简直操'蛋(至少它没正视历史之前,我不认为它有道德),但是,我也无法完全否定这个理论,确实这是我们忽视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这也不是维一或者是主要的原因。
小悦悦案件的思考
小悦悦案件的思考
广东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妈妈。
现在小悦悦已接近脑死亡。
彭宇案的余殃一次又一次战胜了人类的原始情感,继而无视同类受到的伤害。
这有赖传统文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们瓦上霜”的千百年教诲,也是斗争哲学恣意泛滥几十年的结果,还有人说是某些案子法律的审判让我们不得不冷血,或许这些都是事实。
但人类作为群居动物必然拥有的“守望相助”成了稀有的行为,我们当然应该感到羞耻!更应该感到羞耻的是,我们一次又一次被吓倒,一次又一次屈服于恶,一次次为自己找借口。
以邻为壑、他人即地狱让人人都成为孤岛,警惕来自陌生人的善意,更吝啬给予陌生人善意,今天人人是路人,明天人人都可能成为小悦悦。
单纯做道德批判没什么用,如何让作恶付出更大的代价,如何让行善的成本降低再降低,如何解决人们做好事的“后顾之忧”,如何从法律和制度上规范人的
行为,比简单的口诛笔伐更可行更有效,再次搭建起让宝贝们安全上路的保护网,需要共同努力。
从小悦悦事件我们想到了什么
从小悦悦事件我们想到了什么
10月13日下午发生在佛山南海的小悦悦事件让国人心绪难宁。
从小悦悦事件我们看到了我国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没有一个明确的法律条文去避免陷入困境施救者。
2006年11月的南京彭宇案:好心扶起摔倒的老太太却被判赔4.5万;2009年10月的天津许云鹤案:因搀扶违章爬马路护栏摔倒的王老太,被判赔10万元。
这一系列事件让人们看到了助人并不完全是为乐,好人并没有好报。
于是碰到了类似事件人们就会本能的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另外这件事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
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造成了严重的道德滑坡。
于是我们看到了18个冷漠的路人,在我们痛心疾首,在我们谴责冷漠的旁观者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路人为什么这么冷漠。
在老太太诬告许云鹤的同时,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去反思她的行为害死了多少无辜的人。
因此我们应该去修改法律,用法律的手段去惩罚那些诬告的,去保护那些助人为乐的人,同时应该中奖那些好心人,让好人有好报。
我们也应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唤醒国人那沉睡的良知。
小悦悦事件的分析与感想
小悦悦事件的分析与感想2011年10月13日广东省佛山市发生了一起令全中国震惊的事件,两岁女童小悦悦遭汽车两次碾压,而这期间十八名路人竟然对此视而不见。
一时间人们对道德滑坡的讨论此起彼伏。
关于道德滑坡的说法在我看来是有一定程度的,近几年来关于国人如何冷漠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倒地的老人无人搀扶、医生见死不救等。
这些事件无一部折射出国人日益下滑的道德,中国是文明古国,有着敬老爱幼的传统,但是现如今这一传统美德似乎被人们遗忘,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功利显得愈来愈重要,于是一些淳朴的美德渐渐地丧失了。
冷漠这一现象在我们的周围太多了,也许我们每天都会见到许多冷漠的面孔,见到许多冷漠的事。
在这期间有人提出要立法来惩罚见死不救的行为,中国真的到了这种境地了吗?其实在生活中,见义勇为的事迹还是有很多的,例如长江大学的见义勇为的学生团体。
我们有许多感动中国的人物,他们无一不是见义勇为的人。
但是往往这些好事让人们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而当一件反映人们冷漠的事情发生后,媒体便大肆渲染,评论如今的道德如何一天不如一天,其实社会上好事坏事都在发生。
只是我们知道与否的问题。
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南京的彭宇案让好人做好事“被雷劈”,这一结果让无数中国人心寒,这一事件影响太大,以致与人们在做好事时都害怕陷入这种危险中,谁愿意做好事却让自己付出巨大的代价,那些被扶起后却诬陷人的老人良心何在,知道真相的他们的家人的良心何在。
许多人在做好事后却遭受到不好的待遇,这让他们打消了以后做好事的想法,其中有许多委屈和不满,这都在拷问我们的社会,为什么好人没有好报。
不管怎么来说小悦悦的悲剧是路人冷漠的结果,在愤怒的批评道德滑坡的同时,我们也要想想造成这些的是什么,我们是否都不会冷漠,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做到稳固社会的良好风气了,一个社会的风气是由许多人营造的,每个人都无法置身事外。
小悦悦事件感想篇一
小悦悦事件感想篇一:小悦悦事件感想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广东佛山两岁的王悦(小悦悦)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
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突然降临,一辆迎面驶来的面包车猛然加速,将悦悦撞倒卷到车底,右侧车轮从悦悦胯部碾过。
司机停了一下车,又加油门开走了,后轮再次从悦悦身上碾过。
一个目击者从她身边走过,看都没看她一眼。
又有两名路人从悦悦身边经过,同样漠然不理。
这时,一辆小型货柜车开了过来,司机好像没有看到地上的悦悦,再次从她身上碾过。
此时的悦悦已经一动不动。
接下来的5分钟更像一场噩梦,有十多位路人从悦悦身边走过,每个人只是看了看,没有人伸出援手,哪怕是打个电话求助。
路边的店铺里似乎也忙得不可开交,没有人出来看一眼。
就这样,先后18人从悦悦的身边走过。
最后还是有一位善良女性来救了这一位孩子,一位捡垃圾的大婶。
也许在中国社会的最底层,这份善良还没有磨灭。
中国现在富翁很多,但是毫无疑问,同时也是世界上精神最贫穷的国家。
中国,是一位巨人,从外表上看。
而它的内脏,所有主要器官,却已烂了,已经发臭了。
中国自从毛公砸烂四旧,多次运动,已让人性丑恶之极,道德沦丧,人间再无信任。
到邓某摸着石头过河,物质第一,金钱至上,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个伪命题,中国人便彻底地沦为金钱和权力的奴隶。
毫无信仰、毫无道德约束的中国,成为世界人民的笑柄。
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光有金钱是不行的,更需要成为一个让世界各国人民尊敬的国家。
彭宇案是促使中国道德沦丧到极点的一个标志性案件。
2007年,一个叫彭宇的年轻人去年好心扶一名跌倒在地的老人并送去医院。
不想,老人及家人得知要花费数万元医药费时,异口同声指其撞了人,要他承担数万元医疗费。
索赔未果后,老人向法院起诉,要求赔偿损失13万多元。
2007年9月5日此案一审判决,彭宇被判一次性给付原告元。
判决书称“彭宇自认其是第一个下车的人,从常理分析,他与老太太相撞的可能性比较大。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道德思考2011年10月,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
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
由此发酵成了全民反思的对于道德的大讨论。
为什么大家对小悦悦事件如此关注呢?因为这起悲剧所呈现的人心冷漠、道德滑坡令我们不寒而栗。
我们也有子女,我们也有朋友,我们也有街头需要人搀扶的时候,我们也会有需要他人伸出援手救助的一天,那么在此时此刻,我们还能指望谁呢?小悦悦事件只是一个极端的个案,但是他给我们所有人发出了危险的信号,敲响了凄厉的警钟。
小悦悦事件让大家真实感受到了诸如“礼崩乐坏”、“人心不古”、“道德沦丧”等等负面情绪。
小悦悦事件最让人心寒的是从小悦悦身边走过的18位路人,他们或视而不见,或停下观望,或绕道走开、但是就是没有一个人上前救助,哪怕拨打急救和报警电话。
18位路人为什么会如此冷漠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分析。
早期中国以血缘、地缘关系为传统纽带,多是熟人之间交往,而现代社会的转型渐渐破坏了这种传统的人际交往关系。
小悦悦事件是因为信仰缺失,信仰的丧失致使人们对生命缺少了几分敬畏。
没有信仰,导致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持,没有统一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
功利教育使得我们失去了与同类守望的本能,任何情况下都以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为出发点。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行善有风险,出手要谨慎”,把此事件归于世态的炎凉,环境的使然,助人反被讹诈,使得人们面对此种情况不敢伸出援助之手。
归根结底是案件涉及人性中最普遍和最基本的善与恶,触碰着人们对于“助人为乐”的情感底线,拷问社会诚信和道德。
使得人们对碰到诸如需要救助的人的时候产生了矛盾、观望的心理。
道德行为是自觉自主的事情,在需要救助而没有实施救助的行为者并没有必须要负责的法律责任。
十年之后,彭宇案给我们的影响与思考
十年之后,彭宇案给我们的影响与思考在“彭宇案”当中,跌倒的老人是事实,此后越来越多的善良凋零也是事实。
一方面该案触动了社会大众关于道德与法律传统认知,另一方面这类事件也与每个人的利益切身相关。
我曾独自在台湾进行环岛之行,在花莲小镇与一位当地老人聊天时他问我,你在台湾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我说“这里的人都很热情,一路上遇到很多人的热心帮助”。
老人说热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本该的。
当时我给他讲了彭宇案后当时很多人都不敢再去扶摔倒的老人,以及小悦悦事件中18个人眼睁睁的看着受伤的小女孩视而不见,或是看两眼然后离开,那位台湾老人很惊讶,感觉不能理解。
其实,经历了一次次的“扶老人事件”,以及后来同样引发社会热议的“罗尔事件”,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当一个事件在社会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和风暴后,真相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很多人已经对“扶老人”、做善事心有余悸,从长久来看,这是很可怕的。
捐出去的钱可以挣回来,可是人心倒了就很难再扶起来了。
再回到彭宇案,案件发生于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此次发文《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中所提及的《民事诉讼法》举证责任规定条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则分别1991年4月和2002年起就施行的,法律并未缺位,而是在个案适用和舆论导向上出现了些许偏差。
“彭宇案”法院的一审判决中认为“如果被告是见义勇为做好事,更符合实际的做法应是抓住撞倒原告的人,而不仅仅是好心相扶;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据社会情理,在原告的家人到达后,其完全可以在言明事实经过并让原告的家人将原告送往医院,然后自行离开,但被告未作此等选择,其行为显然与情理相悖。
”在事实认定上,法院采用了“大致推定”原则以及在责任赔偿上采用了“公平责任原则”,存在一定的法律适用争议。
此外,媒体对于该案的的片面报道和细节放大也影响了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并司法公正审判造成舆论压力。
法官在行使审判权时要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媒体舆论在对社会事件的关注报道时也应全面理性,而非夺人眼球。
彭宇案引发的思考
为什么会有彭宇案恐惧症?
• 一、公共道德背后缺少国家权威的支撑 • 二、法律与道德的背离 • 三、媒体选择性报道
• 公共安全、公共福利、公共卫生和公共道德 四大权利。其中维护公共道德问题是我们中 华文明的瑰宝,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多年在国 家层面上极其重视的。乐于助人者若做了好 事还被罚,良好的社会道德若失去了国家权 威的保护而遭破坏,重建将是一个漫长的过 程。 • 以美国为例,几乎每个州都制定了《无偿施 救者保护法》。
2011年6月16日,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法院就 年 月 日 此事作出判决,许云鹤被判决承担40%的民 此事作出判决,许云鹤被判决承担 的民 事责任,赔偿王老太108606.34元,其中包 事责任,赔偿王老太 元 括残疾赔偿金87454.8元。 括残疾赔偿金 元 法院判决的理由是, 法院判决的理由是,“不能确定小客车 与王老太身体有接触, 与王老太身体有接触,也不能排除小客车与 王老太没有接触。被告发现原告时只有4、 王老太没有接触。被告发现原告时只有 、5 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原告突然发现 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 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 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 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
另外,针对类似深受民众、 另外,针对类似深受民众、媒体关注的 扶老人事件”的几点反思: “扶老人事件”的几点反思:
一、不能忽视解疑释惑工作,尤其是,当某些判决结 果和社会期待差异大的时候,更当如此。在“彭宇案” 中,无论是郑州二七区法院,还是南京鼓楼区法院,其 判决都给出了立足公平原则的理由,即法律明确的无过 错损害赔偿原则。这一点并无不妥,但遗憾的是,法院 的判决过程和说理不足,往往没有让社会各界明白,公 平原则是法律规定的判决理由,它适用于什么情况、当 事人责任无法分清的事实等影响判决的情节。在舆论对 其判决有种种质疑声之后,我们也没有从正规渠道听到 法院给予合情合理的解释,而这样的解释本可以很好地 澄清公众当中的一些模糊观念。 对此,相关方面应该总结一下,比如,对于这类存在事 实瑕疵,容易引发社会不同评价的案件,法院在作出公 正判决的同时,一定要注意给公众一个合情合理的解释
小悦悦事件的思考
“小悦悦”事件留下的思考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三班牛轲2010127030009一、事件发生小悦悦,原名王悦,是一个可爱的2岁小女孩儿。
2岁——原本正是个天真无邪,憧憬美好人生路的年龄,然而谁都没有想到,此行随父母南下打工,竟然成了无情摧残这株幼苗的罪恶之旅。
事件追溯到2011年10月13日,下午17时30分许,死神缓缓接近小悦悦,惨剧就这样毫无预兆地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上演——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开来的面包车撞到,并两次碾压;短短几分钟后,又被一辆小型货柜车再次碾过!而期间正正七分钟,从小悦悦蜷缩在地上那奄奄一息的身躯旁经过的,有18个路人,但是,他们竟然没有一个上前对小悦悦进行施救,甚至没有人停下脚步,全部漠然离去。
最后,第19个路人,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上前把早已瘫作一团的小悦悦抱到路边,并联系到了小悦悦的妈妈,这才将孩子送去了医院。
但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还是发生了,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10·13广东佛山女童遭两车碾压事件”已经爆出,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激起热议,甚至在国外也掀起了轩然大波。
网友们在网上为小悦悦传递祝福,祈求平安,用一颗颗接力起来的爱心为这个可怜的小生命搭建坚强的桥梁,希望她能够挺过难关。
然而,因为碾压过于严重再加上救援不及时,年仅2岁的小悦悦还是没能够赢过死神,不幸夭折。
对于这次碾轧事件,网友们关注更多的不是真正夺去小悦悦性命的两位肇事司机,反而是在碾压后经过小悦悦身旁的那18位麻木的路人。
小悦悦浑身血迹的在地上奄奄一息,然而途径的18名路人竟没有一个上前帮助,甚至没有一个人打电话报警或者去叫救护车。
他们冷漠的态度和丧失的恻隐不仅仅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和谴责;另一方面,更是直逼一个国家人民的道德底线,拷问着一个民族的良心和灵魂!这起事件还有另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地方,那就是对于最后上前施救的陈阿婆,竟然被指为“蓄意炒作”!敢问这么说的人,你们良心何在?!事情到此,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泱泱大国,我们祖先五十个世纪以来积累沉淀下的优秀文化和道德——到底去哪了?”到底是什么把我们的社会风气变成了这个样子?经济发展飞速,但文化道德呢?真的是有必要稍微停一停发展的脚步,来反省一下自己,不光是那18个路人,更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二、究其原因事件发生后,我们在痛斥冷漠的同时,不免也要去考究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
小悦悦事件看法的道德
小悦悦事件看法的道德小悦悦事件是中国社会近年来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的一起悲剧。
这一事件涉及到对人性的道德反思,引发了全社会对亲情、责任和公共道德的思考。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小悦悦事件所呈现的道德议题。
首先,小悦悦事件使我们对亲情的道德关怀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小悦悦是一个无辜的孩子,在遭受交通事故后被无人理会,这让我们深感震惊和痛心。
这其中涉及到亲情的伦理问题,即作为大人是否应该对孩子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关怀。
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亲子关系的反思,让人们意识到亲情是一个道德上的基石,任何时候都不能被忽视或者丧失。
其次,小悦悦事件引发了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小悦悦被多个人撞倒后,没有人及时施以援手,这使得我们不禁反思个人对他人遇难时的道德义务。
尽管人们可能害怕法律的约束,但是在道德上,我们应该秉持着对他人生命安全的责任感。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义务为他人提供帮助和保护,这是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
此外,小悦悦事件引起了对道德教育和公共道德的重视。
小悦悦事件中很多路过的人没有提供帮助,这引发了人们对道德教育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通过道德教育,我们可以培养人们的同理心和责任感,让每个人都能够在遇到困难时提供援助。
此外,小悦悦事件也让我们对公共道德有了更多的关注。
在公共场所,我们应该遵守交通法规、遵纪守法,同时也要具备对他人的基本关爱和尊重。
这样的公共道德规范是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
另外,小悦悦事件还引发了人们对法律责任和立法需求的思考。
在小悦悦事件中,涉事司机没有及时停车并报警,这引发了人们对法律责任和立法的质疑。
我们应该反思交通法规是否健全,是否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交通参与者的法律教育和监管。
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具有重要作用,只有通过立法和加强执法,才能保护每个人的安全和权益。
综上所述,小悦悦事件引发了社会对亲情、责任和公共道德的广泛讨论。
它让我们更加关注亲情的伦理问题,引发了对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小悦悦事件反思
小悦悦事件反思导读:范文小悦悦事件反思【篇一:小悦悦事件反思】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最终小悦悦还是于21日凌时32分离世。
此事件由此引发国民广泛热议。
“小悦悦事件”之后,社会各界纷纷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见死不救的行为展开了谴责、质问和反思。
“冷漠”成为时下中国最热的话题。
从民间到官方,小悦悦不断被提起。
其实归根到底这件事件最终围绕着:小悦悦事件为何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18个路人是否应该接受道德审判?陈贤妹的好心救人是否是炒作?等这几个问题而成为时下的热点。
中国向来都是礼仪之邦。
自秦汉来,中国就有着优越的思想与传统美德。
古人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民风淳朴蔚然。
然而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却丢失了他的灵魂,丢失了他自古就有的道德!曾记得2006年的南京彭宇案,好心的彭宇去扶起被撞倒的老太,最后却被老太告到法院索赔13万多元。
在彭宇案之后,多少热心助人的人选择了避让,多少内心淳朴的人选择了麻木,又有多少心存善念的人选择了冷漠!彭宇的正义没有得到伸张,因为好心扶起老人,却被判刑罚款。
一件事情的处理反映了一个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
然而,继彭宇案后,小悦悦事件再此激起了社会道德的反思。
小悦悦事件为何会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小悦悦事件不仅仅是一件普通的交通事故,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的是一个日益滑坡的道德该怎样唤起人们的良知。
如同一些国民所讲,道德的崩塌不敢肯定每个人都是无辜者,但可以肯定每个人都会是受害者。
小悦悦事件给了大家一个反思和情绪发泄的平台。
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可以大肆的宣泄我们的情感,一起探讨挽救道德的解决之道。
曾几何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救起无助的伤者;曾几何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扶起跌倒的老人;曾几何时,我们会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
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思考
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思考看了小悦悦事件的相关视频,相信大家的心情和我一样的沉重、复杂,这个悲剧本来可以避免的,却还是发生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事情呢?首先是肇事司机的逃逸行为。
他压了人不仅不施救,反而用后轮再次碾压然后逃逸,可以说是丧尽天良。
法律肯定会依法来制裁他。
那么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以后如何来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我认为,第一,应该完善相关法律条款,比如加重对逃逸行为的惩罚,避免肇事司机逃逸。
第二,应该设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社会的保障,解决贫困家庭、意外事故伤者等的生活问题。
其次是18个路人的冷漠。
从表面上这件事件反映出当今社会的道德缺失问题。
这种冷漠引起了社会广泛的担忧和一致的谴责。
那么造成这种道德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第一,近年发生南京彭宇案、许云鹤等案件对国人的触动很大,做好事不但没落下好名声,而且被伤者诬陷并赔偿几万块钱。
类似这样的事情发生,国人还怎么敢去见义勇为。
所以应该完善法律关于见义勇为的条款,让国人不再害怕做好事而被诬陷,防止南京彭宇案等类似案件再次发生。
第二,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经济飞速的发展,我们国人陷入拼命赚钱的漩涡,并且越陷越深,而忽略了我们的精神层面的提升,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去考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导致现在社会变成一个“陌生人”的社会。
这件事情对国人触动很大,相信很多人都会开始反思,希望国人能从这件惨剧中得到教训,注重自己精神层面的需求,并及时清理思想垃圾。
第三,我们国家信仰缺失。
在毛泽东时代,大家信的是毛主席。
而在改革开放后,大家全部变为完全的唯物主义,不去相信任何人或基督教、佛教等。
那么有些有权有势的人就会无所忌惮,随心所欲,类似“我爸是李刚”、“李双江儿子打人事件”时有发生。
第四,我们国家信任缺失。
现在假的东西太多了,如假酒、假烟、三氯氰胺奶粉等,新闻里铺天盖地的事情都让我们国人对这个社会产生了一个怀疑的态度,不去信任任何人。
小悦悦事件的感想
小悦悦事件的感想——培养爱人之心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辆车碾过,7分钟内有18名路人经过受伤的小悦悦身边,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
只有第十九个人的出现,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的出现才上前施以援手。
这18:1的良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尤其是网络上对这18个人的种种谴责,对拾荒阿姨的褒扬。
认为最善良最纯真的品格只有在最低层人民才完好的保存。
难道我们的教育就只是教育出那18个人了吗?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所以我们不得不反思。
是什么让小悦悦在这样还未来得及绽放就已经凋零的年龄唤不醒前十八个人的同情之心、怜悯之心?为什么这十八个人可以如此坦然的从一个受伤躺在马路中间的小女孩身边走过?是冷漠,是良知的缺乏,道德的缺失。
犹太作家威塞维先生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确实,冷漠比死亡更可怕,比丑更让人厌恶。
而在中国人中冷漠与非冷漠的比例是18:1,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的冷漠,如此的自私,居然怕遇到讹人比一个生命更重要。
到底是什么在这样大批量地生产着冷漠的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影响一个人行为的无非就是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社会方面的应该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宗教方面的因素。
在政治方面国家一直都很重视国民道德的教育,但是由于政治不可能脱离了其他影响人行为的因素达到最优效果,所有政治措施的成效不是很大。
特别在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使得一些人“一切像钱看”,什么事都以利益为中心。
在政治教育当中,也有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但很大部分都是些空话,套话连篇,切入不到实际生活中。
有很多道德的制定者以一种道德的高姿态去要求别人怎么做,自己却做不到那样的标准。
所以道德规范的制定应该符合人性,让人人都能做到,满足人能够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不损害他人利益,有时能为别人的利益让步自己的利益。
只要把最基本的人做到位的人,我相信也不会出现这样对世事如此冷漠之人。
彭宇案及小悦悦事件引发的一系列思考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1.作为个体,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别人好坏,但是我们自己可以 作为个体,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别人好坏, 作为个体 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2.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只有我们每个个体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 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 和道德情操,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 和道德情操,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 3.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呼吁与实际的行动。 3.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呼吁与实际的行动。我们应该集 作为大学生 体反思集体倡导集体行动,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播于众人, 体反思集体倡导集体行动,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播于众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做到大学生应有的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做到大学生应有的责任。 4.提倡政府应加大法制建设,完善依法治国的政策,主导人民提 提倡政府应加大法制建设,完善依法治国的政策, 提倡政府应加大法制建设 高社会道德水平。 高社会道德水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虽然外界的强迫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责任感,但绝不可能完全摧毁 它。”公民们请行动起来,坚守良知,竭尽责任, 如果你还对社会向善抱有期待。
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积极行动起来, 抵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 事做起。
旁观者效应: 旁观者效应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18个路人”现象, 假 如某个事件只有一个人遇到的话,那么毫 无疑问他会积极干预。但是,如果有很多 人或者预料到很多人可以见到,这样他的 责任就会分担开,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期 待别人去做,或者是哪怕自己不做的时候 ,他自己的内疚感、自责和负罪感也会减 轻,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小悦悦事件的反思
“小悦悦事件”的反思
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遭遇惨剧之后,中国社会陷入了一场混杂的辩论、自责、反思和申讨中,这是好事,也是坏事:说好事是因为还有正义之光的希望在燃烧;说坏是因为再平常不过的扶老携幼、助人为乐之事,却被以极严肃的态度放置公共平台讨论,常识在实际中的缺失何其悲怆……
当“小悦悦事件”以十八位拒救路人的冷漠、司机的凶残,交织成了道德麻木的众生相。
我们不仅感叹灾祸与“冷漠围观”结伴而行,已是当下尴尬的情景。
毕竟“彭宇案”殷鉴在前,频繁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
幸而,第十九位路人——一位平凡的拾荒阿姨抱起了小悦悦向四周求救,打破了冷漠的辛酸局面,给了孩子一丝生的希望。
然而,令人心寒的是竟有一片质疑声说拾荒阿姨是借机“炒作出名”?!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社会怎么了?何以冷漠至此,泯灭良知?我们的舆论怎么了?何以扭曲事实,善恶不分?
犹太作家威塞尔先生曾说:“美的反面不是丑,是冷漠;信仰的反面不是异端,是冷漠;生命的反面不是死亡,是冷漠。
”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拯救道德确实到了应该有全民参与的时候。
因此,如何避免“小悦悦事件”再次发生,需要更多的尝试和努力。
在道德的拾荒路上,我们还需要走很远很远。
生产二班杨彬。
失徳现象---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思考
20天后,国人们也许又会淡忘小悦悦的不幸。
似乎这样的忘性已经成为了我们思维中挥之不去的定式。
18名路人的“见死不救”而助人者陈贤妹反被告,是两位司机相继碾过小悦悦身体后对我们心灵的更猛烈的冲击。
当天,新浪微博上的讨论裂变式发展。
17日,“请停止冷漠”话题发起,得到网民们57万条微博的回应;21日,小悦悦抢救无效离世后,“小悦悦走好——愿天堂里没有车来车往”的话题相关微博数量更是达到四百万余条。
然而,缺乏实际的行动,虚拟的声讨和哀痛在现实惨剧的对照下是显得那么的羸弱无助。
此类事件的影子在我们的整个社会中已屡见不鲜。
最近互联网上,微博,人人,果壳等SNS出现的创新性语体“扶老人体”令人发笑却又因其现实性让人感到几分露骨的冷漠。
继高校版及各种其他版本之后,最让人感到宽心的当属“走在路上,看见一个老人摔倒,所有人都上去扶他,让他一时不知道该讹谁”。
这或许只是一种美好的臆想,藉以安慰我们脆弱的神经罢了。
“道德滑坡”,“世风日下”成了人们口中愈来愈高频的词汇。
怕被讹,冷漠面对求助者,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普遍的公众不信任感和“不敢”做好事的心态在大街小巷蔓延?趋利避害是人之天性。
我们的道德又阻止我们变成完全自利的人。
可这平衡在渐渐被打破:私有制的深入,大众社会的情感分裂,正一点点葬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另一方面,没有有效的法律和强有力的大众舆论保障的道德挽救不了更多的生命。
五年前的“彭宇案”强化了人们不愿意相信社会,心想“与我无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小悦悦的悲剧是偶然么?绝对不是!事实是,悲剧早就发生了:我们丢了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最终酿成对生命的漠视。
社会责任感,这五个字也许比不上“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那么令人振奋,但却实实在在,不可或缺。
个体的存在价值不仅仅为了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当他的社会意义得到肯定时,这样的价值才是完整的。
我们越是发展,越是需要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的泯灭,是社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如若不加以警惕,下一个悲剧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见,因为我们处于高压的环境之下。在这
个事件中,路人毫无疑问也会承担行为所
带来的后果,包括良心上、行为上的一些
谴责。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彭澎也分
析了“冷漠的路人”成因,当前,社会处
于转型期,很多价值观念都受到冲击。此
前南京、天津的事件,扶人者却要承担责
任,社会价值出了问题,这是直接原因。
“
h
12
国民的劣根性:
h
3
两起事件的反思:
h
4
小悦悦事件中,救人的为什么是拾荒的陈阿姨, 是偶然还是必然???
h
5
日本媒体对此事件的报道:
h
6
各国对于此类事情的法律规定:
h
7
此类事件发生的原因
• 旁观者效应 • 转型期社会价值问题 • 国民的劣根性 • 法制问题
h
8
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
1.作为个体,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别人好坏,但是我们自己可以 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良知的人。
老太太损失的40%。彭宇不服
判决。双方在二审中达成和解,
随后淡出公众视野。此案在社
会中引起强烈反响,此后类似
彭宇案的各种版本在各地出现,
引起民众对跌倒老人是否可以
搀扶的激烈讨论。
h
2
小悦悦事件回顾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 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 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 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 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 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 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几 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 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把小悦悦 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小悦 悦在广州军区陆军总医院重症监 护室,脑干反射消失,现已经死 亡。”
小悦悦与彭宇案等一系列问题引 发的思考???
h
1
案情回顾
南京彭宇案,是2006
年末发生于中国江苏南京市的
一起引起极大争议的民事诉讼
案。2006年11月20日,南京老
太太徐寿兰在公交车站摔倒,
彭宇上前搀扶、联系其家人并
送其至医院诊治。随后,老太
太咬定彭宇将其撞倒并向其索
赔。双方对簿公堂。南京鼓楼
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彭宇给付
无疑问他会积极干预。但是,如果有很多 人或者预料到很多人可以见到,这样他的 责任就会分担开,在这种情况下,他会期 待别人去做,或者是哪怕自己不做的时候 ,他自己的内疚感、自责和负罪感也会减 轻,这种现象叫做‘旁观者效应’。
h
11
转型期社会价值问题:
• 社会变成竞争性情形,所有人都在竞争。
在竞争时,对其他不相关的事可能视而不
2.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只有我们每个个体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 和道德情操,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社会才会更和谐。
3.作为大学生,我们能做的就是呼吁与实际的行动。我们应该集 体反思集体倡导集体行动,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传播于众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应该做到大学生应有的责任。
4.提倡政府应加大法制建设,完善依法治国的政策,主导人民提 高社会道德水平。
h
9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虽然外界的强迫在一定程度 上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责任感,但绝不可能完全摧毁 它。”公民们请行动起来,坚守良知,竭尽责任, 如果你还对社会向善抱有期待。
少年强则中国强,作为大学生的我们积极行动起来, 抵制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从身边做起,从每一件小 事做起。
h
10
旁观者效应:
从心理学角度解释了“18个路人”现象, 假 如某个事件只有一个人遇到的话,那么毫
h
14
•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 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 至于高兴的人尽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 人却是极少的。-----鲁迅《经验》
民国如此,现在亦是如此 我们却不知道羞耻,这就是国民的劣根性。
h
13
法制问题
• 与外国对于此类事情的法律规定相比,中国缺乏 完善的法律条例及相关规定,以此束缚公民的不 道德行为。在这个背景下,校长“撑腰体”反映 出公众拒绝冷漠的呼声越来越高。北大副校长说, “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 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 了,北大替你赔偿!”。法律与道德是治理一个 国家的手段。惟有法治与德治手拉手、肩并肩, 一个社会才能走向稳定与祥和。法律不应与道德 相抵触,应相依相偎,互融互补,才能使人类文 明之花不枯萎凋落,永远艳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