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小悦悦事件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

暗夜和阴雨下的人性迷失——小悦悦事件的心理学分析和反思小悦悦走了,在那个下着小雨的夜晚,带着很多的不忍,不肯乃至不解。
她留给人们的,也有很多的无奈,很多的感慨。
人们或许会无数次地想,那个事件本能够不发生。
假设开车的司机警惕一点驾驶,悦悦就可不能发生车祸;假设司机车祸后及时救治,悦悦就可不能被第二次碾压,以至生命弥留;假设那十八个路人及时伸出援手,哪怕是及时打一个报警或呼唤120,悦悦也有专门大的可能不至于离开人世。
可是,这一切假设都没有发生,于是,不该发生的悲剧就如此发生了。
人们有太多的不解。
什么缘故如此的悲剧会发生?人们试图还原事件发生前后那些相关的人们的心路历程。
那肇事司机是怎么想的?据报导,他迫于压力自首后,尽管说“对自己所做的很内疚,心情繁重”。
但他也强调自己那时只是以为压到了东西。
但即便压到了东西,按常理也是应该下来查看一下的。
那第二个司机是怎么想的?没有看到相关报导,不明白他是在强调什么理由。
还有那十八个路人,他们那时想了些什么?可能当事人有很多的理由。
大伙儿都在为生存奔走,赶路,挣钱,没有时刻和精力去顾及他人;大伙儿怕惹事,怕摊上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伙儿以为这事我不管,也会有他人管,在等在靠------若是那个事件不是那么血腥,这些理由或许是能够成立的。
可是人命关天,有什么理由,也不能成为见死不救的理由。
社会各界都在评述那个事件。
人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那个事件突出地表现了那时人们的一种集体的“冷漠”。
但冷漠后面的心理缘故呢?有一名专家的观点很有见地。
广东省社科院公众参与和社会进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梦琴以为,见危不救第一反映出社会转型期,贫富差距加大,大伙儿只顾朝“钱”看,社会道德失范。
这是一种集体道德意识的缺失。
也有心理的扭曲。
那个地址有侥幸心理:司机有侥幸心理,怕但责任。
因此有夜幕、下雨做掩护,一走了之。
路人有侥幸心理,没有人看到我,我能够装作没看见。
路人有观望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小悦悦事件ppt课件

• 如果你是法官,你会怎么判“小悦悦”这 一事件?为什么?
9
• 对于小悦悦这件事,你们最想说什么?
10
见义勇为反倒被人诬陷
•
9月25日,侯女士称在菜市场扶起一
位摔倒的老人,反被老人及其家人诬陷,
被迫垫付了2500元住院押金。摔倒老人称
他是被侯女士的菜篮子车绊倒,她理应承
担相应的责任。律师称因为现场没有目击
证人和监控录像,目前双方责任划分很难
界定
11
•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前天中午12点多,江苏如皋市公安局交
巡警大队石庄中队接到群众报警,称一辆大巴车在石庄镇西边的张黄
立交桥上,撞倒一名骑三轮车的老人后逃逸,石庄中队民警立即展开
调查。 老人说被大巴车撞到 这位老人姓石,家住石庄镇闸口
村十三组,经过医生诊断,老人头部有轻微伤,在石庄医院留院观察。
17
病情病回情顾 回顾
•
2011年10月16日下
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
生表示,女童伤情太严重,
已经发生了脑死亡,双眼瞳
孔已经散大;目前仅凭机器
和药物维持着呼吸与心跳,
生命随时会有危险,估计未
来连植物人的状态都恢复不
到。最致命的并非肇事车辆
的反复碾压,而是第一次被
车猛烈撞倒头部着地所致的3
•
彭医生称,汽车
14
•
也许有人会说,见义勇为,直面歹徒,
是生死考验,个别人因而犹豫不决,甚至
做出错误的选择,情有可原。那么在反映
社会道德的细微小节中,我们又做得怎样
呢?在这个社会平台里,当有人摔倒时,
我们会去扶起吗?当有老人上车后没座位
时,我们会让座吗?当无依无靠的乞丐向
南都社论:小悦悦事件,你我都不是无辜者

关于道德,社会学上有一种三元道德文化说:“罪过、羞耻、畏惧”,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道德约束,进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选择。罪感,可以来自宗教,比如上帝,也可以来自法律;羞耻,主要是周围人群所形成的舆论压力,进而影响一个人的内心;畏惧,既可以是对上帝力量的惧怕,也可以是对法律强制力的惧怕,还可以是对各种各样鬼神的惧怕。
至于悲剧发生后的一切就更不忍多言了——或许有人会辩称“社会风气不好”、“怕被家属讹上”、“怕莫名其妙担责任”,且不说因为这些理由,就坐视一个两岁生命自生自灭,是否过于冷血和残忍,就算不敢去扶、去拉,不能打电话报个警、叫个急救,让女童早点得到救治吗?
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道德上出问题,精英和上层社会显然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美国在20世纪初经济飞速发展时,也曾出现各种社会溃败之相,比如大家都知道的纽约三角危机,靠的是记者、知识分子、律师等等精英阶层一波又一波持之不懈的努力,比如闻名全球的记者“扒粪运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一次次洗涤矫正,才促成了制度和意识的双重进步。
今天我们面临同样的问题,精英尤其是有舆论影响力的媒体人,没有任何道德优越感斥责他人。重建信仰,营造向善的舆论氛围,打造有力度的正义的司法,让国人重新找回“罪感、羞耻之心和畏惧”,首先是精英的责任。眼下,精英们大概需要掀起一场什么是“好的社会”的讨论,真的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往下剥,从制度到技术到人心,好好找找我们的问题。
从小悦悦事件看民众的集体无意识-精选文档

从小悦悦事件看民众的集体无意识、事件背景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 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小悦悦还没有来得及真正地看看这个世界,就离开了人世。
她去了天堂,在那里她可以放心地奔跑了,那里没有呼啸而过的汽车,没有麻木不仁的路人,没有撕心裂肺的痛苦,希望小悦悦在那里是微笑的。
从“彭宇案”到“小悦悦事件”,从扶不起摔伤的老太太到又从未杜绝悲剧。
略有不同的是,批评更多变成了咒骂。
当小悦悦的生命永远定格在18 个路人的背影深处,它当然不单单是一场偶发的悲剧。
习惯把责任推诿于生存环境的我们,是否同样需要检点自我?这个冷漠的社会与风气,不正是由一个个“我”开始构建的吗?2 岁的小女孩竟然没有人出手相助,我们心里在对这个女孩感到可惜的同时,也在批评那18 个冷漠的路人,可是自己有没有好好问过自己,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会不会出手相助呢?是不是也是想着,总归会有好人替自己救那个女孩的?因为法律没有规定不救人是犯法的行为,什么道德不道德也扶不起被车碾轧的两岁幼童,萦绕于耳的道德讨论振聋发聩,却就没有考虑过,这种只考虑自身不顾他人,事不关己咼咼挂起的群众心理是很可怕的。
二、原因分析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种现象实际上就是“集体无意识”的具体表现。
所谓“集体无意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荣格将其定义为“集体无意识是精神的一部分,这部分精神与个人无意识相区别,它不像后者那样将自己的存在归结为个人经验,因而不是一种个人习得。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从未存在于意识之中, 因而从未为个人所习得,而是将其存在完全归结为遗传”。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集体无意识是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包括祖先在内的世世代代的活动方式和经验库存在人脑中的遗传痕迹。
它们是一种先天倾向或潜在可能性, 即采取与自己的祖先同样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和做出反应。
碾压小悦悦的司机胡某何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批捕

碾压小悦悦的司机胡某何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罪被批捕?备受关注的小悦悦被碾压一案又有最新进展。
21 日,经过一周的侦查、取证,南海警方根据已掌握的证据,以涉嫌“过失致人死亡”向南海区检察院呈请对第一个涉案司机胡军(男,24 岁,山东泰安人)的逮捕。
24 日上午,南海区人民检察院在对该案依法认真审查后,决定以涉嫌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对其进行批捕。
(金羊网)读该条新闻,第一反应是:肇事司机涉嫌的罪名为什么是过失致人死亡而不是交通肇事或者其他?由于检方没有披露更多的案情,对于案件事实我们目前只能依照媒体的报道:10月13日,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型货柜车碾过。
据此,先后两次碾压小悦悦的肇事司机涉嫌什么犯罪呢?检警一致认为是过失致人死亡。
理由可能是两点:第一,案发地点是五金城内的一条小巷,可能不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范围。
不然,就难以排除适用交通肇事罪的可能。
司法实践中一般认为,公共交通管理范围的道路是指经公路主管部门验收认定的城间、城乡间、乡间能行驶汽车的公共道路。
五金城内的一条小巷显然不太可能经过公路主管部门验收。
第二,肇事司机主观上不具有故意。
也就是说,肇事司机对前后两次碾压行为均没有意识到,至少是对第一次碾压行为没有意识到。
如果第一次就意识到了,再次碾压则明显已经不能被“过失”所评价;如果第二次碾压后意识到的碾但没管走了,则要判断其对死亡后果所持的主观态度,未必一定属于“过失”。
笔者认为,在小悦悦事件中,对第一个肇事司机以“过失致人死亡”批捕值得探讨。
首先,以公路主观部门是否验收作为判断是否属于公共交通管理的标准似乎不妥。
众所周知,交通肇事罪侵犯的客体不仅仅是被害人的人身财产安全,而且还包括公共安全。
因此,以是否具有“公共性”、车辆行人是否“均可通行”作为判断标准或许更为合适。
广东佛山五金城作为一个体积庞大、品类繁盛的五金交易商城,各色车辆出入工业区内,车流滚滚,明显具有“公共性”和车辆行人“均可通行性”。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XX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
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
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
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
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
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
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
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
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
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
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
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
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
“小悦悦”事件感想

“小悦悦”事件感想那是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
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
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
终于,濒临脑死亡的小悦悦,躺在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
2011年10月21日,多次越过死亡线的小悦悦绝望地撒手人寰,她才来到这个世界两年,还不曾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繁华和美好,而这个冰冷的世界和冷漠的国人就已经将她无情地抛弃……逝者小悦悦,一个两岁的小女孩。
这个秋天小悦悦见识了人性最冷漠的一面。
也许直到离开的那一刻,她都不会想到国人的冷漠竟至于此!且不说坐视一个两岁生命自生自灭,是否过于冷血和残忍,就算不敢去扶、去拉,不能打电话报个警、叫个急救,让女童早点得到救治吗?如果每一个“我”都多一份热诚,多一点关心,那么即使社会风气不能就此得到根本扭转,至少也会让遗憾和悲剧少一点。
18∶1,多么让人遍体生寒的数字!或许有些人想去救人,但又害怕“狗咬吕洞宾”,当这两种心理占据主导地位时,其实更多的是在想救人之后被诬陷怎么办?被索赔怎么办?公交司机救人反被诬告,因为一个小小摄像头还其清白。
“彭宇”效应,已经根植在每个人的心底。
好事,做?不做?两难!很大一部分人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心想我不去救人,后边的人会去救的。
尽管有人曾因见义勇为被冤,尽管救人常不免带来某些“麻烦”,但是,见死不救甚至用冷漠来助纣为虐,是在撕裂社会的良知底线,消解公众灵魂深处的仁义善念。
行侠仗义的黄飞鸿早已成为佛山历史与民风的一种代表,佛山因此“城市名片”而在中国家喻户晓。
不幸的是,近日佛山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不是因为黄飞鸿大师,而是因为一名两岁多的小女孩遭两辆车碾过身体、18名路人经过却无人问津。
他们的冷漠,是让文明蒙羞的道德灾难。
而这样的冷漠,绝非特例,却有日渐弥漫的趋势:比如频频发生的老人跌倒无人扶助,面对歹徒行凶无人挺身而出……”让人诧异的是,在道德环境因各种冷漠渐显不堪之时,弱势者却义务反顾地表现出他们的仗义,比如这一事件中救助女童的拾荒阿姨陈贤妹,还比如那些扶起摔跤老人的青少年……社会道德要靠底层和弱者来维系脸面,真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1. 背景介绍2018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市发生了一起备受关注的悲剧性事件,一名2岁的女童名叫悦悦遭到撞击并被一辆货车碾压。
这一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不仅仅是因为事件的残忍程度,更重要的是救助过程中涉及到的社会问题。
2. 事件经过悦悦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当天下午3点左右,她的父母忙于家务事,没有注意到她的行踪。
悦悦逃离了家中,来到了佛山市禅城区杏坛镇的一条人行道上。
当时,一辆货车没有及时看到悦悦,撞到了她,并将她压在车轮下。
3. 救助过程当时现场有很多围观者,但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人敢挪开货车,因为担心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直到警察和消防员赶到现场,根据现场情况决定使用起重机将货车抬起。
经过漫长的救援,最终悦悦被成功救出。
4. 悦悦的伤势悦悦在被救出时已经没有呼吸和心跳,她被立即送往附近的医院进行抢救。
医生们全力进行了复苏工作,但由于伤势过重,最后悦悦还是宣布不治身亡。
5. 社会反思悦悦事件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反思。
首先,人们对现场围观者的冷漠态度表示不解和愤慨。
在现场围观的人们为什么没有第一时间去救助悦悦?这引发了人们对现代社会道德观念和个人责任的反思。
其次,悦悦事件暴露出城市道路的安全隐患。
杏坛镇的人行道狭窄,道路两边缺少护栏或者其他保护措施,这导致了悦悦的不幸。
6. 事件的影响悦悦事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媒体报道了这一事件,社交媒体上讨论这一事件的话题也非常火热。
通过这一事件,人们开始更加重视道德教育和安全意识的提高。
对于城市管理者来说,这也是一次很好的提醒,需要加强对城市道路的管理和改善。
7. 改善措施悦悦事件发生后,佛山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道路和人行道的安全性。
他们投资修建了更宽敞的人行道,并在道路两边设置了护栏和警示标识。
此外,他们还加大了对道路安全的检查力度,并出台了新的交通安全法规。
8. 结论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给人们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同时也引发了社会对于道德、安全和城市管理的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中国人怎么了
佛山小悦悦事件感想10月13日,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小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小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
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小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小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
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18个路人竟无一人相助,小悦悦所遭遇的同类冷漠与怜悯缺失,的确让所有的有血有肉的人感到汗颜。
当我们身处生命险境时,当我们需要同类伸手相扶时,由于这种冷漠情绪的负面传导,我们都可能成为抖颤着无助双手的孤魂。
随着两岁小女孩被两车碾轧遭遇路人冷漠,广佛五金城被推上了舆论评点的风口浪尖。
一时间,“佛山”成了“冰山”,佛山人成了冷漠的代名词。
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真的只是佛山的问题吗?我想不是的。
小悦悦事件只是碰巧发生在佛山,这不是佛山的道德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冷漠的缩影。
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文化水平提高了,道德却在滑波,于是就有了这18个路人的行为,这18个人不得不为整个论落的社会道德背书。
一场球踢不好时可能是球员的责任,可是十场球踢不好时可能是教练的责任;同样,一件或几件不德的事情发生时可能是个体的责任,但成千上万件不道德的事情发生时则可能是社会的责任。
助人为乐本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崇高的社会风尚,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助人为乐却要付出成本,甚至是高昂的成本或代价,那么人们为何要去助人为乐?一个捡垃圾阿姨的援手是这件事最好的注解,捡垃圾阿姨的人性光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可是我想每个人都有这人性的一面,只是这18个人或更多的人顾忌自己的拥有,而在这个道德滑坡的社会,这种顾忌阻挡了人性的光辉,而这位捡垃圾的阿姨已经一无所有,如果这第19个路人不是类似捡垃圾的阿姨的一无所有者,那么无动于衷路人也许会大于18个。
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这18个的道德伦理观,而是我们自身,以及整个社会所呈现出来的风气面貌,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可以不痛不痒的经历一次悲剧,甚至战胜自身的灵魂,不顾良知,事不关己?
或许,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南京彭宇案(2006年发生在南京路人扶起跌倒老太反被诬陷事件)的判决结果让路人不敢再去随便搭救陌生人,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是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本原因。
但这又何尝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国人自私怕事的思想劣根性呢
一个社会为了老人倒地该不该扶,激烈争论,已经让许多传统上被我们认作“蛮夷”或“腐朽”的国家的人,笑掉大牙,也让我们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地位在世人眼里,失去了伦理的质量,但好坏个人还能提出理由,说是“因为害怕被人‘诬告’”,好像很无辜的样子。
也难怪小悦悦惨案发生之后,英国电讯报便发文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但却留下道德真空。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GDP的高速增长,中国崛起的声浪不绝于耳,另一边则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
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的那样,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我们中国人怎么了?我想这是值得每个国人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