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各院部、处室: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重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重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方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能力本位原则。
以全面分析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重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整体优化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为抓手,以提高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为教学主线,使学生获得专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认识与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
(二)特色发展原则。
以“构架项目化,讲授一体化,实施信息化,内容应用化”为基本要求,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差异,结合专业实际需求,弹性设置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努力形成灵活、开放、多样的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办出自身特色。
(三)分类指导原则。
根据教学资源现状、建设进度及发展趋势,升级改造教改推广课程,重点建设质量工程课程,大力支持新立项课程,逐步形成分类指导课程改革机制。
注:教改课程分为教改推广课程、质量工程课程和新立项课程三类。教改推广课程是指在国家骨干校建设期间,经学院立项建设,通过验收,再推广实施的课改课程;质量工程课程是指《关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立项有关情况的通知》(陕国职院发〔2015〕14 号)中批准立项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一体化课程”;新立项课程是指其他新申报并批准立项的教改课程。
三、总体目标
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试点,力争通过5年的实践,逐步推广到全院所有课程。初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与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到2020年,完成全部公共基础课程、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和50%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工作;重点支持一批课程教学团队,培养一批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开发一批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校本教材,打造一批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
四、主要任务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基于工程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为基础,根据本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
2
求,准确定位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所起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制订课程标准。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体系,调研分析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现状和工作任务要求,参照相关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明确课程所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教学基本要求,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规范,制订课程标准,及时总结实施经验,适时修订课程标准。
(三)优化课程内容。
以校企合作完成专业岗位(群)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工作为基础,引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需求,优化课程内容,适应职业岗位特点、能力要求。
(四)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行和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五)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
(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坚持教学督导和检查制度,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七)编写课程改革教材。
按照“构架项目化,讲授一体化,实施信息化,内容应用化”的课程改革基本要求,编写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的课程改革教材。鼓励出版校本课改教材。
(八)建设课程教学团队。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建设;更新教师课程观,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水平;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以及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和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双师”结构教师比例,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课程教学团队。
(九)搭建课程教学资源平台。加大课程实践教学条件投入,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创设课程教学情境。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资源库。整合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搭建符合课程改革方案要求、符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资源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院课程改革工作,研究制订全院课程改革工作计划、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课程
4
改革中的重大事项,定期对各教学院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各教学院部成立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推进学院课程改革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将课程改革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对在课程改革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形成推进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推动学院课程改革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实施师资培训计划,优先支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课程改革培训。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改革意识,全面提高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能力。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课程改革要求,建设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顶岗实习管理,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虚拟实验室、虚拟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