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合集下载

《浙江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认真总结我省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总体目标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一完善课程体系1. 完善课程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2. 开齐开好两类课程。

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二加强课程建设3. 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公布日期】2015.09.15•【字号】浙教办基〔2015〕81号•【施行日期】2015.09.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深化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办基〔2015〕81号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为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精神,现就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在全面总结和推广我省科学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完善科学课程结构,丰富科学课程内容,深化科学课程教学和评价改革,统筹实施义务教育科学课程,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改革目标1.坚持合科教学。

继续坚持以合科的方式实施科学课程,同时允许学校分科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作为补充。

2.加强实验实践。

坚持实验科学的本质,扩大开展科学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

3.重视学段衔接。

明确各学段的教育功能和课程目标要求,加强小学、初中、高中课程衔接。

4.深化评价改革。

探索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形成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与科学课程相配套的评价体系。

三、主要内容(一)规范实施基础性课程。

1.明确学段目标。

小学科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鼓励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中科学课程要继续重视实验探究,重点学习科学思想与方法,同时关注与高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等课程的衔接。

2.合理安排课时。

小学科学基础性课程在3–6年级开设,合计350课时,周课时数可安排2–3课时;初中科学基础性课程三年合计480课时,周课时数可安排4–5课时。

在不增加课时总量的前提下,学校可以灵活安排学年、学期和周课时数。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意见

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0.03.11•【字号】京政发[2010]5号•【施行日期】2010.03.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意见(京政发[2010]5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为更好地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现就进一步深化本市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出如下意见: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一)切实增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改革开放特别是北京教育大会召开以来,首都基础教育事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不断提高。

但同时也要看到,首都基础教育仍存在一些不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学生课业负担较重倾向尚未根本扭转,均衡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升,办学行为需进一步规范,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需进一步营造。

因此,必须树立先进的教育理念,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与时俱进,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特别是首都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首都特点、时代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首都基础教育体系。

(三)总体目标。

到2012年,基本构建起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首都基础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具体表现为: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和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各级政府权责更加明确;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均衡,办学条件基本达到现代化水平;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学生课业负担明显减轻;招生考试和质量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初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导向机制;基本形成公办为主体、多种办学体制并存的格局,充分激发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活力。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

二、具体目标1、帮助教师树立现代课程意识,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2、优化课程的实施过程,进一步落实“七步走教学法”新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并逐步推广。

3、改革评价机制,探索发展性评价,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4、加强课程管理和教师培训,改革教师评价机制,培养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能型的现代教师队伍,把我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推向新的高度。

三、组织机构成立“新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教导处、政教处、办公室、总务处、教研组长等有关人员任组员,负责决策、组织、协调、保障等工作,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为课程改革实验营造良好的环境。

组长:李有为组员:杨国强周文昌刘元华肖剑波刘少清陈群芳张建武四、实施措施1、强化师资培训(1)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课程培训、课改研讨会。

(2)与其他学校多进行横向联系,有计划地开展“请进来,走出去”的活动,互助互学,共同提高。

(3)学校多组织老师对新课程标准解读学习,使他们逐步掌握课改的真谛,把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堂。

2、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新课程、新教材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同时又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

学校要求教师改变传统备课方式,加强钻研教材、了解学情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强调师生交往、积极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为了构建这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我们准备从一下方面着手。

(1)拓宽课程资源。

(2)改变教学行为。

(3)改变学习方式。

(4)开展课堂比武的活动。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贯彻工作的通知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贯彻工作的通知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贯彻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2.03.31•【字号】辽教发[2012]49号•【施行日期】2012.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学习贯彻工作的通知(辽教发[2012]49号)各市,绥中、昌图县教育局:为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通知》(教基二[2011]9号)要求,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修订完善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是教育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任务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认真做好动员、宣传和培训工作,切实解决好师资、实验仪器设施设备配备等条件保障问题,确保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全面落实。

二、认真开展学习培训。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通过骨干培训、远程培训、岗位自学、集体研修、专家视导等多种方式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三、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引导广大教师认真研究国家课程要求,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熟悉本学科和相关学科课程标准,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

要引导广大教师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要引导广大教师按照《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辽教发[2011]163号)有关要求,精心组织课堂教学,积极构建高效课堂,努力探索“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浙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文档

浙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教育文档

浙江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构建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正式在我国中小学设立了信息技术课程。

十多年来,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之路很不顺畅,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既没有国家课程标准,又被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

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和教学内容一直没有权威界定,只能由各省市自行探索和研究。

浙江省自2003年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后,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初步形成了符合浙江实际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体系。

•现行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简介浙江省义务教育阶段现行的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方案是根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教基〔2001〕 28号)制定的,2003年开始正式实施: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信息技术课,三至六年级每周1课时,七至九年级每周2课时,整个义务段信息技术课程有近300课时。

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浙教基〔2015〕36号),将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信息技术既属于基础性课程,也被包括在拓展性课程建设范围中。

其中,基础性的信息技术课又属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文件只规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总课时量,没有再对具体的课时分配做进一步的明确,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信息技术课程在浙江省不同的小学、初中,课程实施方案将有较大差异,学校对课程设置有了较大的自主权。

而在高中,浙江省从2012年开始进入深化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所有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自主选修三类,其中必修属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内容范围,限定选修属于高考加试内容。

至于何时开课、每周开几课时等,都由学校或学生自主决定,学业水平考试在每年的4月和10月各举行一次,由学生自行决定何时考试,且每门课程都有两次考试机会。

•构建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规定了小学、初中、高中的课时都是68课时,而按照教育部及浙江省的相关文件测算,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课时至少在240课时以上,“纲要”中提出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已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教学需要。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多元化评价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书面考试、实践评价、自我评价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差异性评价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
03
记录评价结果
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的成长档案中,作为学生升学和发展的重要参考依据。
01
制定评价标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03
CHAPTER
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鼓励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
多元化教学方式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化教学,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学习体验。
个性化教学
加强跨学科教学,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跨学科教学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地方教育部门的要求,制定具体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明确评价内容和要求。
02
开展评价活动
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综合素质评价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艺术比赛等,以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将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家长,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建议。
反馈与指导
过程性评价
采用综合性评价方式,包括考试、作业、课堂表现等多方面因素,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综合性评价
关注学生的发展潜力,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发展性评价
04
CHAPTER
学生评价与综合素质评价
过程性评价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进步,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调动社会力量参与
与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课程研发、教师培训等活动,提高改革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青教通字[2015]92号

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青教通字[2015]92号

青岛市教育局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正文:----------------------------------------------------------------------------------------------------------------------------------------------------关于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意见青教通字[2015]92号各区、市教育(体)局,高新区社会事务局,局属各学校,有关民办学校: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鲁办发〔2014〕55号),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青办发〔2015〕20号)精神,现就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增强深化课程改革的紧迫感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教书育人质量。

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深入推进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是构建适合学生发展要求、具有时代特点和青岛特色育人机制的重要途径。

我市中小学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当前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

学校课程同质化、缺乏特色的现象较为普遍;灌输式教学方式仍然存在;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实施课程能力不适应深化课程改革的需求;评价考试制度、激励机制等配套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

各单位要进一步提高对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要性的认识,高度重视当前课程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增强深化课程改革的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

二、明确深化课程改革目标任务,增强深化课程改革信心在认真学习借鉴国内外推进课程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以解决当前我市推进课程改革遇到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全面总结推广我市实施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突出关键环节,重在政策制度创新,务求在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一、背景与目的为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义务教育改革,提高学生素质,浙江省决定制定本指导意见,以引领全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二、总体要求1.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坚持立德树人,注重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培养;3.坚持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和发展空间;4.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5.坚持科学研究支撑,不断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三、教学模式改革1.推进学科融合,打破学科界限,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2.引入实践性教学,注重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3.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4.倡导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5.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课程内容优化1.优化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2.优化数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3.优化英语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跨文化交流能力;4.优化科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5.优化体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团队合作能力;6.优化美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五、教师队伍建设1.提高教师待遇,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2.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3.加强教研合作,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共同成长;4.支持教师创新,鼓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六、学生评价机制改革1.探索多元评价方式,不只依赖传统的考试评价;2.引入综合素质评价,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能;3.培养学生自评、互评、师生评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的认知。

七、课程改革实施方案1.制定课程改革实施的时间表和行动计划;2.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课程改革工作组;3.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课程改革提供保障;4.落实课程改革的经费支持和设施保障。

江苏省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

江苏省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江苏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试行摘要)一、指导思想与目标(略)二、新课程实施步骤(略)三、新课程实施建议1、执行课程政策,落实教学计划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课程对所有学生的基础性要求。

必修部分设四个模块,共8个学分。

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共12个学分,设六个课程模块。

我省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必修与选修科目三学年教学计划参见下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计划年级教学内容学时高一第一学期A1 经济生活A36 第二学期A2 政治生活A36高二第一学期A3 文化生活A36 第二学期A4 生活与哲学A36高三第一学期选修B……B36/每模块第二学期高考复习2、改革教学方式,优化学习方式⑴注意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相结合。

要以生活为主线,结合应用性常识,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生活问题组织教学,努力把学科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要注意内容目标中有关过程性目标与结果性目标的陈述,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要求。

⑵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

要把教师主导的“目标——策略——评价”的过程与学生经历的“活动——体验——表现”的过程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点,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在探究活动中提炼观点,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认同、确信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

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材的呈现方式,尝试和确定教学方法,如基于案例教学的方法,基于问题教学的方法,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等。

⑶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

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题材。

高中思想政治课应与时事政策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相关科目的教学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形成网络式的教学系统,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社会参与和社会认知的能力。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日期】2007.07.02•【字号】京教基[2007]16号•【施行日期】2007.09.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京教基〔2007〕16号)各区县教委、燕山教委: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实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语文等十五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我委制定了《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已经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2007年第13次书记主任办公会、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局际联席会议研究通过,并经教育部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区县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本市定于2007年9月1日起进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

各区县要根据本区县实际抓紧制订全面的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组织好普通高中学校新课程的学习和培训,精心组织好实验工作。

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经验要及时报市教委。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二〇〇七年七月二日北京市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试行)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部署,自2007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起,北京市普通高中全部进行课程改革实验。

为做好实验工作,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并结合北京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立足北京市实际,借鉴国际和国内有益经验,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形成符合国家课程改革要求、具有首都特色、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普通高中教师素质的整体优化,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实现首都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

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陕西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07.07.02•【字号】陕教基[2007]36号•【施行日期】2007.07.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正文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的通知(陕教基[2007]36号)各市教育局、杨凌示范区科教发展局,石油普教移交中心:现将《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参照执行。

二○○七年七月二日陕西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实施指导意见(试行)一、认真学习、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国家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施和评估考试的基本依据。

各地要广泛组织教研人员和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深入研讨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准确把握高中各学科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全面落实高中各学科课程的目标,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科学人生观、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高中新课程体系是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而构建的。

在课程目标上,改变了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让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课程结构上,改变了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的现状,以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的形式,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化的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精选学生终身学习需要的基础内容,增强了课程内容与社会进步、学术发展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在课程实施中,强调学生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养成,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以及改善自身知识结构;在课程评价上,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机制,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

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在认真总结我省各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现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就深化我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总体目标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三主要任务一完善课程体系1.完善课程结构。

义务教育课程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

2. 开齐开好两类课程。

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学年拓展性课程课时占总课时的比例:一至六年级15%左右,七至九年级20%左右。

二加强课程建设2.分类建设拓展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体艺特长、实践活动等三类。

(1)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学科研究性学习、学科专题教育、地方历史和文化教育等课程,旨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体艺特长类课程包括体育、艺术、健康教育、生活技艺等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培养兴趣爱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实践活动类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科技活动、调查探究、社会实践等课程,旨在引导学生探究自然、体验生活、了解社会,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科学探究、团结协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辽宁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各市,绥中、昌图县教育局: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有关要求,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学生成人、成才的主阵地。

课堂教学改革是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对于有效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变革教学方式的需要。

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学习。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需要。

要建立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实现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

要实现新课程强调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使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各个环节,贯穿教学活动始终。

二、明确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5.精心制定学期(学段)教育教学计划。

教育教学计划包括课堂教学计划和课外实践活动教学计划,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目标和实施方案。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

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教育局•【公布日期】2015.06.25•【字号】•【施行日期】2015.06.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深圳市教育局关于印发《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各区教育局、各新区公共事业局,市局直属各中小学:现将《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落实。

深圳市教育局2015年6月25日关于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切实担当起国家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试点城市的责任和使命,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结合深圳实际,对系统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重要意义(一)深化课程改革是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全球化深入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社会变革加快,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多元化的价值观、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

当前深圳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优质教育需求日益强烈,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深化课程改革,是深圳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和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行动和必然要求。

(二)深化课程改革是切实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迫切需要。

提升学生八大素养,是立德树人的具体表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关键落脚点。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深化课程改革,构建以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为主要任务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育人机制,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效果,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全局性长远性战略意义。

(三)深化课程改革是建设国家课程改革试点城市的内在要求。

2001年以来特别是承担国家课程改革试点任务以来,深圳市教育系统先行先试,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陕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纲要(2010-2020)》及《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陕教基字…2010‟66号)》文件精神,结合《课程标准(2011年版)》新要求,在总结反思我省近十年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突破口,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为我省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及人才保障。

现就进一步深化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认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1.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需要。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门课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逐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组织教学,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环境,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实现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变革教学方式的需要。

要转变教与学的方式,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改革,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

4.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需要。

要建立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就必须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创设民主、平等、合作、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的通知

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24.10.15•【字号】鲁教基字〔2024〕9号•【施行日期】2024.10.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教育正文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的通知鲁教基字〔2024〕9号各市教育(教体)局: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各地落实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我厅研究制定了《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

现印发给你们,请抓好贯彻落实。

山东省教育厅2024年10月15日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措施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加快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筑牢教育强省建设基点,现提出如下措施。

一、推进课程方案落地(一)制订区域课程实施规划。

省教育厅统筹推进《山东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的落实,修订完善《山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指导意见》,规划开发山东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制订《山东省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制订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课程实施具体办法并报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统筹本地中小学校本课程建设,对校本课程的相关材料进行抽查和指导。

中小学校组织专业力量对校本课程进行规划、开发和审议。

鼓励区域优秀校本课程资源共建共享。

(二)制订学校课程实施方案。

省、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及教研机构督促指导学校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中小学校要研制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整体实施方案。

严禁违反国家课程方案规定,随意调整、增减课程,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科学实验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时。

(三)开展课程实施监测。

省教育厅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课程实施的日常监测,督促各地指导学校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试行)
各院部、处室:
为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促进专业内涵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重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重组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转变教学方式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能力本位原则。

以全面分析专业面向的就业岗位、岗位职责、工作内容、能力要求为出发点,以重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整体优化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为抓手,以提高学生专业核心技能为教学主线,使学生获得专业岗位群所必需的认识与发展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竞争能力、合作能力。

(二)特色发展原则。

以“构架项目化,讲授一体化,实施信息化,内容应用化”为基本要求,根据课程性质、课程类别差异,结合专业实际需求,弹性设置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努力形成灵活、开放、多样的课程体系,建立和完善课程管理与评价机制,办出自身特色。

(三)分类指导原则。

根据教学资源现状、建设进度及发展趋势,升级改造教改推广课程,重点建设质量工程课程,大力支持新立项课程,逐步形成分类指导课程改革机制。

注:教改课程分为教改推广课程、质量工程课程和新立项课程三类。

教改推广课程是指在国家骨干校建设期间,经学院立项建设,通过验收,再推广实施的课改课程;质量工程课程是指《关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项目立项有关情况的通知》(陕国职院发〔2015〕14 号)中批准立项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或“一体化课程”;新立项课程是指其他新申报并批准立项的教改课程。

三、总体目标
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试点,力争通过5年的实践,逐步推广到全院所有课程。

初步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主线、以项目化课程为主体的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的课程体系,基本形成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评价与管理制度比较完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办学特色更加鲜明。

到2020年,完成全部公共基础课程、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和50%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制订工作;重点支持一批课程教学团队,培养一批课程改革骨干教师,开发一批与行业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校本教材,打造一批省级及以上优秀教材。

四、主要任务
(一)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基于工程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为基础,根据本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
2
求,准确定位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所起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二)制订课程标准。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体系,调研分析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现状和工作任务要求,参照相关的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明确课程所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教学基本要求,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编写规范,制订课程标准,及时总结实施经验,适时修订课程标准。

(三)优化课程内容。

以校企合作完成专业岗位(群)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描述工作为基础,引入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需求,优化课程内容,适应职业岗位特点、能力要求。

(四)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项目驱动、任务引领型课程为基本取向,以“教、学、做”一体化为主要形式,积极推行和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五)改进课程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和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

3
(六)完善课程评价体系。

不断完善课程教学评价手段,针对不同类型的课程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

坚持教学督导和检查制度,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七)编写课程改革教材。

按照“构架项目化,讲授一体化,实施信息化,内容应用化”的课程改革基本要求,编写符合高职教育规律和学生特点的课程改革教材。

鼓励出版校本课改教材。

(八)建设课程教学团队。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建设;更新教师课程观,提高教师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水平;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以及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和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双师”结构教师比例,形成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教学能力强、教学特色突出、专业技能水平高的课程教学团队。

(九)搭建课程教学资源平台。

加大课程实践教学条件投入,改善校内实验、实训条件,创设课程教学情境。

提升信息化教学水平,完善教学资源库。

整合校外实践教学资源,搭建符合课程改革方案要求、符合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教学资源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成立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管理全院课程改革工作,研究制订全院课程改革工作计划、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课程
4
改革中的重大事项,定期对各教学院部课程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各教学院部成立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订推进学院课程改革工作计划,明确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将课程改革工作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内容,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对在课程改革中做出显著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形成推进课程改革的激励机制,推动学院课程改革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课程改革的切入点,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改善教师队伍结构;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并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的必备条件之一;积极聘请行业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高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实施师资培训计划,优先支持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课程改革培训。

不断增强教师课程改革意识,全面提高教师推进课程改革的能力。

(三)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按照课程改革要求,建设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具有真实仿真的职业氛围和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满足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需要。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强化顶岗实习管理,使顶岗实习真正成为学生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重要途径。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虚拟实验室、虚拟工
5
艺流程、虚拟实训车间、虚拟实习工厂等,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实现“仿真性”的实验、实习、实训。

(四)加强课程改革理论研究。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紧围绕学院课程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紧密结合学院实际,突出课程改革研究的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

每年确定若干专题研究项目,组织和发动广大教师开展课程改革的专门研究,力争每年都能取得课程改革研究的新成果。

通过推进课程改革研究,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彰显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5年7月22日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