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不同于西方每个历史时期迥异,中国古典园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受外来干扰较少,自成体系,自我完善。
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形成、全盛、成熟到消亡一道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一、园林生成期,相当于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至220年。
政治方面,奴隶贵族分封制向秦汉郡县制转变。
意识形态方面,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经济方面,形成地主小农经济为主。
主要特点是,皇家宫廷园林为主规模宏大、气魄宏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政治方面,时局动荡、帝国
分裂。
意识形态方面,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受到庄园经济猛烈冲击。
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开始出现,园林美学思想开始形成。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公元589-960年。
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官僚机构更加
健全。
意识形态方面,儒释道互补共尊。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园林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意识形态方面,市民文化注入。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稳步增长,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园林在日趋缩小的精致境界从总体到细节自我完善。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方面,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入侵,政治动荡。
封建社会开始衰退,封建文化没落,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成熟传统,一方面缺乏创新,衰退迹象明显。
风景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
风景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一、古代风景园林的兴起与发展古代风景园林的兴起可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园林文化。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就开始有了风景园林的雏形。
那时的园林主要以皇家宫苑和贵族府邸为主,以宫殿、亭台楼阁、假山水池等景观为特色。
这些园林注重布局和造景,以表达统治者的权威和富贵。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代风景园林逐渐发展成熟。
在唐代,园林艺术达到了巅峰。
著名的园林如洛阳白马寺、扬州瘦西湖等都成为了当时风景园林的代表。
这些园林注重意境和景观的融合,以山水画为主要灵感来源,形成了独特的园林风格。
二、近代风景园林的兴起与演变近代风景园林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这引发了人们对自然环境保护和恢复的关注。
于是,近代风景园林以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再造为核心理念,开始兴起并快速发展。
近代风景园林的演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浪漫主义风景园林的兴起。
这个阶段的园林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审美体验,强调景观的自然和野趣,以打破传统园林的规则和对称为特点。
代表性的园林如英国的斯托维尔花园、法国的凡尔赛宫花园等,都体现了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
第二个阶段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们对城市绿化和公共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加。
现代风景园林注重城市绿化和景观设计的结合,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和社交活动的场所为目标。
这个阶段的园林注重功能性和可持续性,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例如,纽约中央公园、新加坡滨海湾花园等都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典型代表。
三、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与前景当代风景园林正处在一个多元化和创新发展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对风景园林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注重融入新技术和创新理念,以提供更好的景观体验和环境保护。
在当代风景园林的发展中,数字化和智能化成为重要的趋势。
通过应用传感器、人工智能等技术,园林可以实现自动化管理和智能化服务,提高效率和便利性。
(一) 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XXXXXXXXX学院(论文)年级:学号:姓名:专业:指导老师:2010.11.8论文(一)论述中国园林发展经历的几个历史阶段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大致可以分成五个时期来概述。
一.中国园林的雏形—“囿”从夏立国至秦统一,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里,孕育了中国的山水园林的胚胎—“囿”。
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艺术的丰富,从“囿”向苑发展。
“囿”是人工隔离的自然环境,其中草木丰盛,鸟兽潜藏,主要提供人们的养育禽兽和狩猎的场所。
“囿”大体具有三个特点: 1.:片地宽广。
一般方圆都在几十里左右, 2.工程浩大。
囿的周围有界垣,囿内有台屋构筑。
3.人工设施增加。
山于狩猎地距离统治中心地较远,不免要在“囿”内建寝殿屋宇。
促成早起的中国古典园林——开始就向着风景式方向上发展的则不能不提到三个更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从“囿”到苑发展的建筑标志——台苑。
其中以楚国的章华台、荆台,吴国的姑苏台最为著名。
二.中国园林的形成——苑这种苑在秦汉时期到有了新的发展,它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山林的原始状态的存在,而是日趋专门化了。
帝王们在这里建“宫”设“馆”,除了为游猎所需要,增添了寝宫殿宇生活设施,还配置了观赏植物、人工山水等景色,初步具有了“园林”性质,著名的汉武帝的“上林苑”中,有“建章宫”,有“太液池”,“瀛州山”“方壶山”“蓬莱山”及“一池三山”周围数百里,盖起宫殿数十个,设置了“射熊馆”、“鹿观”、“虎圈观”等各种动物的圈观,并种植了各地送来的异树花木,是帝王的主要游猎场所。
不过此时段处于中国园林发展初期,对于苑囿的布局布置,并无一定规划,仍较多地带有古“囿”的持猎趣味。
建筑和山水的安排,也并不融洽有序,奇树异花的种植,只是猎奇罗列,虽然它有了某些园林的性质,开启了日后造园的新生面。
总的说,仍是处于自然发展的时期。
三.中国园林体系的完成主要时间段在魏晋朝到隋期间。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一、萌芽与形成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与先秦奴隶时期及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主要就是以皇家及贵族的宫苑为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依托。
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萌芽时期的一个转折期,园林从商周时期娱神的“高台”形式转变成建筑群的形式,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建筑结构也变得相对清晰明了化,加之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短暂的活跃期也使园林艺术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园林审美观初步形成。
道路秦汉时期,园林则成为了帝王游乐生活的地方。
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在布局上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建造,并且在建造意境上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如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模拟蓬莱神话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建造园林,尽管这只就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但这种性质却确定了山水园林的主体地位。
1、秦汉时期,私人园林也有发展,民间构住宅旁建造的小园林也就是相当普遍的。
在私人宅邸中,人们对庭院布置相当重视,庭院的绿化已经成为宅邸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先秦时期,造园行为已经初具规矩与规模,在原先以生存为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及祭祀等建筑。
这时期的园林大都设置了高台,其目的就是为了通神明、察灾情等,但就是后来随着园林中景致成分的提高,高台的游赏作用逐渐被强调了出来。
3、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学会耕作,建立村落。
这时候的园林更多的就是为了遮蔽风雨,实用性意义更强。
而这种以居住为目的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建园意识则就是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栽花植树等。
二、转折期转折期主要就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里,各地大小政权分裂割据,都纷纷在自己的首都修建宫苑,这就形成了一个园林兴建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布局更趋规范化,南北中轴线的形式开始更加清晰化,贵族与贫民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也与居住区分隔开。
这时期私家园林也开始兴起,由于这时期盛行的山水田园风情,加上一些文人作诗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在这时期主要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汉时期。
随着各个朝代的更迭,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留下了精美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不仅成为皇帝居住休闲的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杰作。
以下是中国古典皇家园林发展的历史概述。
1.秦汉时期:秦始皇修建了终南山的圣湖、汉武帝修筑了汉宫,这两座园林奠定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基本格局。
2.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家园林主要集中在洛阳和南京,如兴平宫、明德园等。
3.隋唐时期:隋文帝、唐太宗等皇帝修建了不少园林,如隋文帝的大明宫、唐太宗的显庆宫等,这些园林采用了湖河交错的布局,并注重山水相融的构思,成为后来园林的模板。
4.宋代:宋代皇帝更加注重园林的陈设和构造,北宋的皇家园林以温泉为主,如开封的胜览园;南宋的皇家园林以山水园为主,如临安的花果山、梁山、天鹅湖等。
5.元代:元代皇帝更重视园林的艺术性,使得园林建筑更加精细、独特,如元世祖的大都行宫、元英宗的勾漏园等。
6.明代:明代的皇家园林在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了具有明代特色的园林形式。
明代最著名的皇家园林有明成祖的颐和园、明宣宗的圆明园等。
7.清代:清代的皇家园林达到了巅峰,充分体现了封建帝王的统治权威和园林艺术的精湛水平。
最具代表性的清代皇家园林有圆明园和颐和园,这两个园林被誉为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巅峰之作。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皇家园林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七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每个朝代都给予园林不同的风格、布局和装饰,丰富了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内涵。
这些皇家园林不仅是皇帝的居所和游乐场所,更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原始社会时期(实用第一、娱乐第二、雏形)2、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发展快、完善之前、向观赏、欣赏变化漫长)规整式园林——法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景式园林——中国古典主义园林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的形成: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3、工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促进了城市园林化和自然保护区园林的形成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后19世纪初,现代园林的起源此时期的代表人物:奥姆斯特德,开创自然保护和现代城市公共园林的先驱者之一。
代表作:世界最早的城市公园之一——纽约“中央公园”。
同时创办景观规划设计专业。
4、信息文明阶段信息文明确立了生态园林目标。
二次大战后至今,后现代园林时期(生态平衡、改善人类环境、广义园林扩大)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照园林基址的选择和开发方式的不同人工山水园:在平地上开凿水体、堆筑假山,人为的创设山水地貌,配以花木栽植和建筑营构,把天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在一个小范围之内。
人工山水园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
天然山水园:建在城镇近郊或远郊的山野风景地带,包括山水园、山地园和水景园等。
2、按照园林的隶属关系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1)皇家园林古籍里称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属皇帝个人和皇室所私有。
皇家园林按使用情况的不同分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等。
大内御苑:即皇帝的宅园,建制在皇城和宫城之内,紧邻皇居或距皇居很近,便于皇帝日常临幸游憩。
行宫御苑、离宫御苑:建在都城近郊、远郊的风景优美的地方,或者远离都城的风景地带。
不同点:行宫御苑供皇帝偶一游憩或短期驻跸之用;离宫御苑作为皇帝长期居住、处理朝政的地方,相当于一处与大内相联系的政治中心。
(2)私家园林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里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
中国园林发展阶段
• 2、出现两个造园活动高潮:
• • 1)明中晚期南北两京和江南一带私园的繁荣; 2)清代中叶清帝苑囿和扬州、江南各地私园的兴盛。
• 3、皇家园林的规模趋于宏大,皇家气派又见浓郁。
• 4、公共园林较为普遍。 • 5、造就了一批从事造园活动的专家。
5
总结:
• 所谓中国园林史,就是一部农业文明下的园林 史。它不同于农业文明时代的欧洲园林那样, 呈现出各个时代迥然不同形式、风格的此起彼 伏、更嬗演变,各个地区迥然不同的形式、风 格的相互影响,复合变异。它是在漫长的历史 进程中的自我完善,因而表现出稳定的、缓慢 的、持续不断的历史演变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前期的主要内容介绍(宋)
• 1、园林持续发展而臻于完全成熟的境地。 • 2、两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阶段。
• 3、私家造园活动最为突出。
• 4、文人园林兴盛。 • 5、叠石、置石显示高超技艺。 • 6、景题、匾联广泛运用。 • 7、写意山水园的塑造,得以完成。
7
5、园林成熟后期的主要内容介绍(明清)
• 园林生成期——殷周秦汉——以帝王贵族狩猎为主,园林 表现为苑囿的形式。 • 园林转折期——魏晋南北朝——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出 现了以再现自然山水为主题的自然山水园,奠定了以后中 国山水园历史发展进程中艺术风格的基础。 • 园林全盛期——隋唐——园林进入全面发展时期,文人画 家描绘自然景物之风盛行,造园艺术更倾向于追求朴素的 自然美,并发展到以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创作的阶段。 •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古典园林的最后兴盛时期, 造园活动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造园艺术上,技巧更 为发达。
2、园林转折期主要内容介绍(魏晋南北朝)
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
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受到西方园林设计的影响开始逐渐发展。
西方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如对称布局、花坛、喷泉等元素被引入中国园林中。
同时,西方的园林植物也开始在中国园林中广泛使用。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颐和园和圆明园。
2. 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民国时期的园林注重疏密有致的布局和景观的连续性。
同时,中国传统的园林元素也得到了重新的发展和运用,如假山、廊亭、水池等。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苏州园林和扬州瘦西湖。
3.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1949年-1978年):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受到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注重集体主义和实用性。
大规模的公共园林建设在城市和农村广泛展开,以满足人民对休闲和娱乐的需求。
同时,中国园林设计也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北京颐和园和上海人民广场。
4. 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在这个时期,中国园林设计开始注重个性化和多样化。
西方的园林设计理念和技术继续被引入中国园林中,同时结合中国传统的园林元素,创造出独特的设计风格。
此时期的代表性园林有上海世博园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经历了西方园林设计的引入、传统元素的复兴以及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发展阶段。
这些发展使得中国园林设计在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也与国际接轨,展示了中国园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到宋代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及园林特点?一、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概述:即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商、周、秦、汉。
商、周为奴隶制国家,奴隶主贵族通过分封采邑制度获得其世袭不变的统治地位。
贵族的宫苑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滥觞,也是皇家园林的前身。
秦、汉,政体演变为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确立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以地主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大帝国形成,相应地,皇家的宫廷园林规模宏大、气魄浑伟,成为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主流。
特点:1. 尚不具备中国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
2. 园林的功能由早先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
3. 由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山川崇拜、帝王的封禅活动,再加上神仙思想的影响,大自然在人们的心目中尚保持着一种浓重的神秘性。
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概述:小农经济受到豪族庄园经济的冲击,北方落后的少数民族南下入侵,帝国处于分裂状态。
而在意识形态方面则突破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呈现为诸家争鸣、思想活跃的局面。
豪门士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以皇权为首的官僚机构的统治,民间的私家园林异军突起。
佛教和道教的流行,使得寺观园林也开始兴盛起来。
形成造园活动从生成期到全盛期的转折,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特点:1. 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直接影响下,中国古典风景式园林由再现自然进而至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摹仿自然山水进而至于适当地加以概括、提炼,但始终保持着“有若自然”的基调。
2. 皇家园林的狩猎、求仙、通神的功能基本上消失或者仅保留其象征性的意义,生产和经济运作则已很少存在,游赏活动成为主导的甚至惟一的功能。
3. 私家园林作为一个独立的类型异军突起,集中地反映了这个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4. 寺观园林拓展了造园活动的领城,一开始便向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一、古代园林时期我国古代园林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园林主要是贵族、皇帝的玩乐之地,如周代鲁国的芷池、汉代西汉的乐园、唐代长安城内的花园等。
在唐朝,玄宗时期的麟德殿、泰华园、颐和园是中国古代园林发展的高峰。
二、宋代园林时期宋代是中国园林发展的黄金时期,宋代园林主要分为两类:宫廷园林和私家园林。
其中,宫廷园林多由皇帝下令修建,如南京的钟山、扬州之瘦西湖等。
而私家园林则由一些富家豪门建造,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等。
三、明清园林时期明清时期,中国园林发展进入了又一新阶段。
明代早期,园林主要分为宫内园林和官家园林两类,如紫禁城的景山公园、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到了清代,私家园林的建设达到了鼎盛期。
著名的园林有杭州的西湖、苏州的拙政园、重庆的园博园等。
四、现代园林时期20世纪初,中国的园林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早期的现代园林主要以公园、广场、绿地为主,如北京的天坛公园、上海的人民广场等。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园林建设得到了高速发展,各种主题公园、景区、庭院式社区成为新的建设热点。
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昆明的滇池风景区、杭州的千岛湖等。
五、未来园林发展趋势当前,中国的园林建设正面临大规模的转型与更新,未来园林的发展趋势可从多维度来看:1.节约资源、环保、低碳趋势。
未来园林建设需要着重突出节约资源、绿色环保、低碳环保等特性。
2.向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发展。
未来的园林建设,需要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VR/AR等,实现从设施管理到用户需求精准匹配、从菜单选项到语音导览的智能化。
3.探索多元化、全周期服务的道路。
未来园林不能只是静态的景点,应该尝试与旅游、教育、社区、精神文化相结合,发挥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多方面的作用。
同时,园林的建设应该关注全周期服务,从设计、建设、管理及养护等全链条角度,提供高品质的持续服务。
在未来,中国的园林建设将会更加多样化、化、创新化。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一、先秦时期(起源阶段)1. 起源背景2. 功能特点- 这一时期园林的功能以实用为主,如狩猎、通神等,但也开始有了初步的观赏游乐性质。
二、秦汉时期(发展阶段)1. 园林规模与类型的发展- 汉代的园林类型更加丰富,除了宫苑外,还有私家园林的出现。
西汉的上林苑是这一时期宫苑的代表,它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园林,地跨长安、咸宁、周至、户县、蓝田五县县境,纵横300里,有灞、浐、泾、渭、沣、滈、涝、潏八水出入其中。
苑内有众多的宫、观等建筑,还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一个集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通神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园林。
2. 园林造景手法的初步形成- 在造景手法方面,秦汉园林开始注重对山水的利用和改造。
例如上林苑中,既有天然的山水地形,又有人工开凿的池沼,如昆明池。
同时,园林中建筑的布局也开始与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初步的山水园林格局。
而且,在植物配置方面,也开始有了一定的规划,上林苑内种植了大量的奇花异木,种类繁多。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转折阶段)1. 社会背景对园林发展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思想文化却非常活跃,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兴盛。
这种社会文化背景对园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士大夫阶层在政治上不得意,往往寄情于山水,追求自然之美。
2. 园林风格的转变- 园林风格从秦汉时期的宏大、华丽向自然、质朴转变。
私家园林大量兴起,如石崇的金谷园。
金谷园位于洛阳城西北郊的金谷涧中,园内有清泉茂林、众果竹柏、药草蔽翳,还有水碓、鱼池等景观。
园主在园中过着饮酒赋诗的生活,园林的设计注重自然山水的营造,追求一种清幽、淡雅的意境。
四、隋唐时期(兴盛阶段)1. 皇家园林的繁荣-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皇家园林规模宏大、气势磅礴。
唐代的大明宫是当时最重要的皇家宫殿园林之一。
大明宫位于长安城北的龙首原上,建筑宏伟壮丽,园林景观丰富。
太液池是大明宫的重要水景,池中有蓬莱山等岛屿,象征着海上仙山,体现了秦汉以来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传统布局模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
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时期:一、生成期园林产生和成长的幼年期,相当于殷、周、秦、汉时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清初。
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1、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称“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5、1980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介绍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介绍中国园林,陈从周先生推荐具有明式典型的网狮园殿春簃移植到博物馆陈列,取名“明轩”,既作为陈列品介绍苏州园林的成就,又作为休息厅供观众驻足观赏。
这样,第一次在海外由中国人建造了一座完整的中国传统园林。
中国园林之最1、北京是皇家宫苑最多的地方,它在历史上曾为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国都,各代帝王都兴建过宫苑,而明、清两代建造的宫苑遗留下来的最多。
今天的北海、中海和南海就是明代的“西苑”;今天的颐和园、香山公园、圆明园都是清代建造的宫苑。
2、北京的颐和园是中国现在保存的最完整和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
3、苏州是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城市。
私家园林荟萃于江南,而苏州则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苏州在历史上有大小园林400余处。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合称四大名园,是风景极佳的旅游胜地。
4、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是最大的皇家园林,其总面积是颐和园的两倍,是北海公园的9倍。
5、北京北海公园是最古老的皇家园林。
它是现存历史最悠久、建筑最精美的一处古园林6、山西的晋祠是中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7、沧浪亭是苏州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
8、颐和园的长廊是最长的彩绘长廊。
9、颐和园的佛香阁是中国现存最高的楼阁阁结构为八面三层四重檐,是颐和园全园的构图中心。
园:是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
圃: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囿”可看作是一座多功能的天然动物园。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山的象征)影响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的三个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中国园林发展的三个阶段
中国园林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始终是沿着师法⾃然和崇尚天⼈合⼀的哲学思想发展的。
始终是伴随着⽂化艺术的发展⽽发展的,为了弄清园林与⽂化艺术⼆者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有必要回顾⼀下中国园林的发展历程,下⾯我将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加以回顾。
(⼀)初始阶段 从先秦⾄两汉算是初始阶段。
殷周时期修建灵台、囿、圃,可以说是园林的萌芽。
这时整个社会已进⼊农耕为主的时期,⽣产⼒很低下,对⾃然现象中的风雷⾬电⽔⽕的⽣成不能理解,但常受其灾害,就以为上天有神在主宰,即所谓的雷公电母风婆⽕神等,就对天产⽣了⼀种敬畏⼼理,就很愿意接受天的旨意,按其旨意⾏事,天神是住在很⾼的地⽅,于是就筑起了灵台。
古时所筑之台究竟有多⾼,因多已被毁很难找到准确的数据,西晋时孙楚在其所著《韩王故台赋序》⼀⽂中对台有所描述。
“台⾼⼗五仞,台楼榭泯灭,然⼴基似于⼭岳”。
孙楚写此赋序时,该台已历经五百多年的风⾬侵蚀,但仍有⼆、三⼗⽶的⾼度,可想当年会是很⾼的。
在修筑灵台的同时还有灵沼,沼就是⽔池,也被⼈们认为有神居其中,所以也被列为祈祷之地,灵台、灵沼之旁⾃然会有树⽊花草禽兽,随着农耕的发展,天⼦、诸侯为了游猎和⽣产的需要,便利⽤台、沼四旁之地放养禽兽、种菜,为了防⽌禽兽外逸和不扰民,还在⼀定的范围修起了墙或藩篱,这就是囿和圃。
灵台不仅是祈神之所,其造型属于团块美(埃及的⾦字塔也属于团块美),符合审美要求,很有可赏性,还可供游猎活动,就久盛不衰地兴建起来,逐渐形成了园林的雏型。
从雏形的形成可明显看出是和敬天⽂化、农耕⽂化和审美⽂化有着密切关系的。
初始阶段的园林发展到秦汉时达到了第⼀个⾼峰,有代表性的是汉武帝在秦上林苑旧址上扩建的上林苑。
上林苑规模⼗分庞⼤,南倚终南⼭,北临渭⽔,地跨现在的西安、咸宁、周⾄、户县、蓝⽥等地,把所谓“关中⼋⽔”即霸、浐、泾、渭、沣、镐、潦、渘等⽔都含于其内,苑的围墙长约三百多⾥,⾯积之⼤算得上是空前的。
苑内还有天然的湖泊、⼈⼯湖泊⼗多处,其中太液池为⼀池三岛,系模拟东海三座仙⼭,是中国“⼀⽔三⼭”造园⼿法的始祖。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
中国园林发展的几个阶段一、萌芽与形成期中国古典园林的萌芽期主要包括原始社会和先秦奴隶时期及秦汉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主要是以皇家及贵族的宫苑为主,主要以自然景观为依托.春秋战国时期是萌芽时期的一个转折期,园林从商周时期娱神的“高台”形式转变成建筑群的形式,并且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建筑结构也变得相对清晰明了化,加之以文化艺术领域出现短暂的活跃期也使园林艺术在性质上有一个根本性的提高,园林审美观初步形成。
道路秦汉时期,园林则成为了帝王游乐生活的地方。
这个时期的园林不仅在布局上以“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思想建造,并且在建造意境上也形成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如秦始皇为了达到长生不老,模拟蓬莱神话中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建造园林,尽管这只是个人的意识行为,但这种性质却确定了山水园林的主体地位。
1、秦汉时期,私人园林也有发展,民间构住宅旁建造的小园林也是相当普遍的。
在私人宅邸中,人们对庭院布置相当重视,庭院的绿化已经成为宅邸装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先秦时期,造园行为已经初具规矩和规模,在原先以生存为目的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娱乐、游戏及祭祀等建筑。
这时期的园林大都设置了高台,其目的是为了通神明、察灾情等,但是后来随着园林中景致成分的提高,高台的游赏作用逐渐被强调了出来。
3、园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先民们学会耕作,建立村落。
这时候的园林更多的是为了遮蔽风雨,实用性意义更强。
而这种以居住为目的的造园活动最初的建园意识则是对于环境的改造,如栽花植树等。
二、转折期转折期主要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这三百多年的动乱时期里,各地大小政权分裂割据,都纷纷在自己的首都修建宫苑,这就形成了一个园林兴建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宫苑园林的布局更趋规范化,南北中轴线的形式开始更加清晰化,贵族和贫民分割在两个不同的区域,一些功能性的建筑也与居住区分隔开.这时期私家园林也开始兴起,由于这时期盛行的山水田园风情,加上一些文人作诗来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所以私家园林在这时期主要以山水为主题,形成一种新的园林形式.寺庙园林也开始体现,并以很快的速度遍及了大江南北,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传统。
本文将简要介绍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
1.生成期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
这一时期,园林主要作为王室贵族的休闲娱乐场所,以山水景观为主,注重自然美的表现。
园林布局较为简单,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尚不完美。
2.转折期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典园林在秦汉时期迎来了转折期。
这一时期,园林不仅仅是自然景观的再现,还融入了更多的人文元素。
园林布局逐渐复杂,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逐渐深入。
同时,园林主题和设计思想也逐渐丰富,如秦始皇修建的阿房宫等大型园林作品。
3.全盛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期。
这一时期,园林艺术达到了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园林作品。
隋唐时期注重园林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同时,园林主题和设计思想也更加丰富多样,如长安城的曲江池、华清池等著名园林。
4.成熟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园林艺术已经非常成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园林布局更加精致,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更加完美。
同时,园林主题和设计思想也更加深入人心,如苏州园林等著名作品。
明清时期的园林注重意境和文化的表现,将园林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历史阶段是一个不断演变和创新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园林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体现了当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这些优秀的园林作品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欣赏美的场所,也为我们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
我国园林发展历史阶段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园林也一直是中国文化精髓的体现之一。
从古至今,中国的园林发展经历了几个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园林时期(公元前2600年-公元220年)中国古代园林时期起始于公元前2600年的夏朝,而《尚书》中也曾记载“有苑囿”,说明当时就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园林。
可以说,中国古代园林起源非常早,几乎伴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而存在。
从夏朝到战国时期,园林历经商周、春秋、战国等时期的深化和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并留下丰富的园林遗产和文化。
第二阶段:南北朝时期(420年-581年)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界的一个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园林文化表现得尤其出色。
南北朝时期的园林大多是依山傍水、以湖泊为主的山水园林,同时还有一些皇家和贵族私人园林,其特点是多样化和奢华(如南涧园、枕流园等)。
这些园林不仅展现了当时的园林特色,还为后来的园林建筑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园林建筑的又一重要阶段。
这个时期,人们对园林的理解和实践更加深入和全面化,有许多著名的园林(如太湖、留园、拙政园等)。
唐代的皇家园林主要是池塘、水榭和花园,而宋代则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气氛,在可恢复使用年限10年以内,通过进行公开竞标等方式签订著作权转让合同,从而鼓励创意产业的发展。
城市公共园林、山水园林和私人园林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明清时期是中国园林建筑的最后一个重要时期,同时这个时期的园林建筑也是现代园林建筑的萌芽期。
明清时期的园林建筑注重“雅俗共赏”,不仅体现了建筑和造景结合的特点,也为后来的园林建筑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总之,中国园林发展历经多个历史阶段,从古代到现代,得到了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为全球的园林文化和园林建筑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
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中国园林景观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园林景观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丰富多样的风貌和特色。
本文将以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历程为主线,探讨其演变过程。
第一阶段:古代帝王园林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221年)在这一阶段,中国园林景观主要以帝王和贵族的园林为代表。
早期的园林以陵墓和祭祀场所为主,如河南的二里头遗址和山东的曲阜孔庙等。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园林逐渐成为帝王展示权威和追求享乐的场所。
典型的代表有秦始皇陵园、汉景帝陵园和汉武帝陵园等。
这些园林以规模宏大、建筑华丽、布局精巧而闻名,为后世园林设计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古典园林时期(公元220年-公元1368年)这一阶段,中国园林景观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繁荣,园林艺术得以迅速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园林以北方的汴京园林和南方的苏州园林为代表。
北方园林注重宏伟和雄浑的气势,以皇家园林为主,如大都的颐和园和开封的汴京园林。
南方园林则注重精巧和雅致的风格,以私家园林为主,如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
这一时期的园林借鉴了中国绘画、诗词和建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文化。
第三阶段:明清皇家园林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911年)明清时期,中国园林景观进入了一个新的黄金时代。
特别是明朝的万里长城和故宫,以及清朝的颐和园和避暑山庄,都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巅峰之作。
这些园林不仅继承了古代园林的传统,同时融入了更多的自然元素,注重创造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
明清皇家园林以其精湛的建筑技艺和细腻的园景布局,成为世界园林艺术的瑰宝。
第四阶段:现代公共园林时期(1911年至今)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园林景观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现代公共园林的建设成为城市规划和环境改善的一部分。
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城市绿地和自然保护区,为人民提供更好的休闲和生态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发展简史
(一)、我国园林起源于商周时期
商周时的园林叫做“囿”,是供帝王、后妃、大臣及奴隶主贵族们游览、观赏及打猎的地方。
从商周到秦代,“囿”的范围一般都很大,《孟子》中记载,周“文王有囿方七十里”,“囿”中饲养珍禽异兽,栽种名贵花木,还要修建大量的楼台殿阁,供统治者享受。
(二)、秦汉时期大筑宫苑
秦汉时,帝“囿”改称“苑”或“苑囿”、“宫苑”。
“苑囿”就是古代的帝王园林。
秦汉时期“苑囿”规模极大,如《三秦记》中记载,秦时在咸阳筑上林苑,“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
”
汉武帝把秦的上林苑又扩大充实,在园中建离宫七十余所,名花异草、珍禽异兽莫不具备。
汉武帝又经营了规模更为宏大的甘泉苑,周围五百四十里,苑内宫殿楼台不下百余处。
他还在建章宫内开辟了太液池,池中造海上三座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开创了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主要模式,此种造园手法一直被历代统治者所模仿,延续了两千多年。
(三)、魏晋的转型时期
这一方面是受我国山水画发展的影响。
另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动荡,玄学受崇。
这一时期佛教已传入中国,受宗教玄学思想的影响,当时贵族士大夫阶层追求精神解脱,陶醉于山水园林之中,尤其钟爱自然山水。
(四)、唐宋为成熟时期
唐宋时期是我国造园艺术的成熟时期。
这一时期,不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规模空前。
唐时的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宋时的艮岳等,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建筑辉煌。
(五)、明清时期为造园高峰
明清时期造园艺术达到高峰。
这一时期,一是造园理论成熟。
明末吴江人计成是我国杰出的造园艺术家,他著的《园冶》一书,是我国最杰出的一部造园艺术专著,从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叠石、借景等十个部分,全面评述造园手法艺术和经验技巧。
二是园林规模前所未有。
二、中国园林特点
概括起来主要为三大方面:一是崇尚自然,二是追求三境,三是构景手法多样。
(一)、崇尚自然
中国园林艺术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山水,“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式造园艺术的基本准则。
(二)、追求三境
造园三境是指生境、画境与意境。
所谓生境,是要求园林体现自然之美,符合自然之趣,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所谓画境,是要求园林要有诗情画意,要像绘画一样反映自然又高于自然,使游人感到身在园中,宛在画中;所谓意境,是指情景交融,园林的客观形象(境)要能表达出人的主观情感(意)。
(三)、构景手法多样
中国园林的构景手法很多,在宏观与微观上,在各个环节上,都采用各种巧妙的手段表现自然,极力取得自然、淡泊、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主要构景手法有抑景、对景、框景、漏景、借景、移景等。
所谓抑景就是要把好的景色藏在后面,不要让人一览无遗,而是要欲扬先抑,使人有“柳暗花明”之感。
对景是要求园林各景点的对面要有景可看,能够从甲点观赏已,从已点观赏甲。
框景是用门窗或花木等合成景框,将远处景物包含其中,使景物看起来就像画框里的画面,极大地加强景物的美感。
漏景一般是采用漏窗,透过窗隙,看窗外之景。
这种仅见斑驳迷离之部分,不能一览无余的视觉效果,可以加强景物的神秘感与吸引力。
借景在我国园林构景手法中极为重要,它指的是把园外景物巧妙组合到园内来,以充实园内空间,丰富园内景色,使园内外景色融为整体。
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之借。
三、中国园林的成就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极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就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
中国园林艺术成就斐然,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数量多,分布广
(二)、集各种艺术之大成
(三)、是世界园林三大流派之一
(四)、是中国“文化四绝”之一
世界园林三大流派
中国古典园林属于写意自然山水型,“师法自然高于自然”,追求造园三境,以山水为中心,在选址、布局、以及建筑细部处理上,都能够和周围环境相和谐,都能获得如身处大自然的艺术效果,同时又能体现出造园者的思想情趣。
因此中国古典园林被形象地称为是“诗人的园林”。
西方园林则不然,它并不以追求自然为最高宗旨,也不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具有个人创造性。
而是追求理念,追求严整对称。
园林大多呈现几何图形,在壮丽的主体建筑前方,有突出的轴线,轴线上设很大的水池,水池往往也呈几何图形,并多有大理石雕像和喷泉。
轴线两侧会配置大面积的花圃草坪,都呈几何图形,甚至将树木、绿篱都修剪成几何图形,称为绿篱雕刻。
正由于西方园林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故被称为是“哲学家的园林”。
中东园林又称为西亚园林,(实际上还是称为中东园林更合理,因为埃及的园林也在其中,而埃及并不属于西亚只属于中东。
)因为这些地方干旱少雨,因此园林特别注重水的利用,即用水造景。
园林大多采取封闭空间形式,四周围以建筑物,其内种植花木,布局呈规则形状,并常以五色石铺地,构成抽象规则图案,这显然与中东地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有关。
中国“文化四绝”
山水画、烹饪、京剧、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