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作家作品原文赏析品读阅读练习及名著阅读《艾青诗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阅读延伸: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
阅读延伸:艾青《复活的土地》赏析腐朽的日子早已沉到河底,让流水冲洗得快要不留痕迹了;河岸上春天的脚步所经过的地方,到处是繁花与茂草;而从那边的丛林里也传出了忠心于季节的百鸟之高亢的歌唱。
播种者呵是应该播种的时候了,为了我们肯辛勤地劳作大地将孕育金色的颗粒。
就在此刻,你——悲哀的诗人呀,也应该拂去往日的忧郁,让希望苏醒在你自己的久久负伤着的心里: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1937年7月6日沪杭路上========================================================= 赏析:1937年7月6日,艾青在沪杭路车厢里写下这首《复活的土地》,诗人预言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即将来临。
他的预言得到了证实,第二天在古老的芦沟桥响起了划破历史长空的槍声。
《复活的土地》虽不足三十行,却是一首真正意义上的大诗。
诗人以浑朴如椽的大笔,纯净而庄重的语言,将一个受尽凌辱的伟大民族正在觉醒奋起的姿态和精神,以及诗人自己“拂去往日的忧郁”与苏醒的大地一起迎接战争的欢欣和誓言,如铭刻碑文似的简洁而深刻地构勒了出来。
诗人真切的预感,源于他心中关注民族命运的激情。
多年积郁在胸中的伤痛、忧患和期待,使他的全身心体验到了历史风云变幻的最细致而敏感的神经。
他发现了曙光似的预兆。
法国散文大家蒙田把预兆或预言这种现象称之为“内心騷动的影象”和“神圣的灵感”。
艾青也说过,预言是“照亮灵魂的火花”,这一闪的火花使他发现了别人还没有看见的新事物。
一首大诗,如一条泱泱大河,因为它深沉和宽阔,常常显得异常的平稳和浑厚,听不到流动的声音,更没有闪动的浪花,它的流动所形成的姿态是整体的,自自然然的。
《复活的土地》就具有这种深沉而巨大的艺术审美的气韵和冲激心灵的力量。
它的语言可以说是素净的散文的,几乎没有什么形容词,因为任何细碎的形容词在这首诗里都必然地显得太小太浅,就连诗人久久负伤的心和多年遭受的屈辱和苦难,都毫不犹豫地一笔拂去了。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赏析赏析(一)郭宝臣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
为谁而歌唱?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
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2课《我爱这土地》作家作品原文赏析品读阅读练习及名著阅读《艾青诗
我爱这土地作家作品原文赏析品读阅读练习及名著阅读《艾青诗选》知识梳理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原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导语】《我爱这⼟地》这⾸诗运⽤象征⼿法,表达出诗⼈愿为祖国奉献⼀切的⾚⼦深情。
以下是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课⽂原⽂ 假如我是⼀只鸟, 我也应该⽤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所打击着的⼟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林间的⽆⽐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也腐烂在⼟地⾥⾯。
为什么我的眼⾥常含泪⽔? 因为我对这⼟地爱得深沉……2.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2课《我爱这⼟地》教案 教学⽬的: 1.使学⽣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较阅读,激发学⽣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特⾊,提⾼学⽣欣赏诗歌的能⼒。
教学重点: 在学⽣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教学难点: 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法:朗诵、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
上课前先做个调查:喜欢读⼩说的同学请举⼿,喜欢读诗歌的请举⼿。
(调查后继续导⼊新课),其实,诗歌是最古⽼的⽂学样式,也是很⾼雅的⼀种⽂学形式,她是⽂学⼥神桂冠上璀璨的明珠。
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要养成纯正的⽂学趣味,是从读诗⼊⼿,能欣赏诗,⾃然能欣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学。
”英国思想家培根也说过:“读诗使⼈聪慧。
”从今天起,我们就要⼀起经历⼀次神奇⽽激动⼈⼼的诗歌之旅。
这⼀节课,就让我们通过艾青的⼀⾸诗《我爱这⼟地》先来感受⼀下现代诗歌的魅⼒。
⼆、布置、检查预习作业。
1.布置预习作业(此项内容为上课前布置,或课下通过课代表布置给同学)。
(1)通过查阅资料(络、图书等)了解作者⽣平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查字典扫清⽂字障碍。
2.检查预习作业。
⽼师在学⽣回答、相互补充的基础上归纳相关内容: (1)作者⽣平简介 艾青(1910~1996),现当代诗⼈。
2018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同步讲解素材 新人教版
多个意象内涵丰富
——简析《我爱这土地》中的意象
艾青有着很深的土地情结,他堪称“土地的歌者”。
在《我爱这土地》一诗中,作者描绘了一系列内涵丰富的意象。
在诗歌中,先后出现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它们的核心是“土地”。
一、土地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二、河流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我们知道,“河流”是在土地上出现的,它是祖国土地上的一份子。
河流象征着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在汹涌奔流。
三、风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在土地的上空吹刮着的风,就像是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很明显,“风”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就是祖国被激怒的广大人民,以及人民奋起抗争的力量。
四、黎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黎明象征着光明、希望和胜利,是人们对解放区的盼望,其中预示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不难看出,作者在抒写的时候,在这四个意象的前面都特意加上了带有感情色彩的形容词或修饰语,使它们一个个都转化成了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画面,既暗示了祖国多灾多难的命运,也暗示着人民的不屈与抗争,以及大地上仍然在生长着的希望,同时还暗示着诗人要竭尽全力,与其共命运,为他们而歌唱;即使死了,也要埋进这片土地,用自己的身躯去肥沃这片土地。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我爱这土地》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伽、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
早年就学于金华省立第七中学、杭州国立西湖艺术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专修绘画,并开始诗歌创作。
1932年回国,在上海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举成名。
新中国成立后,艾青任《人民文学》副主编,全国文联委员等职。
已出版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彩色的诗》《归来的歌》等。
其中《归来的歌》和《雪莲》曾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优秀新诗奖。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被誉为中国诗坛的“泰斗”和“王子”。
《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11月,地点在武汉。
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知识积累1.嘶哑:声音沙哑。
2.汹涌:(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3.悲愤:悲痛愤怒。
4.激怒:刺激使发怒。
5.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6.止息:停止,休息。
考题例析1.(2015•贵州贵阳中考)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戴望舒原名戴梦鸥,著有诗集《望舒草》《我的记忆》等,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
B.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凭借300多部短篇小说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其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
C.《范进中举》选自明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一书。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各个阶层人们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D.《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部编版语文九上 第2课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
2.我爱这土地『知识积累』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yǒng) 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B.成吉思汗.(hān),/只识弯弓射大雕。
C.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 shì)哑的喉咙歌唱。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 shé)腰。
【答案】选A.【解析】B.成吉思汗.(hán);C.嘶.(Sī)哑;D.折.(zhé)腰。
2.选出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D)A.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2.【解析】“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正确的节奏应该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3.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D)A.上下几千年,知名的书法家很多,但谁也不能否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
B.琴棋书画,博大精深,玄妙无穷。
它在纵横线条中凝聚哲思,于黑白方圆中演绎热情。
C.虽然好天气让百姓的菜篮子轻松了,却让不少蔬菜批发商、商户和菜农发了愁。
D.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过没试过的生活,每天只是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80岁都能做的事情,那么你要青春有什么用!3.A项,双层否定句“不能否认”表肯定是“承认”,语句的意思为“但谁承认,王羲之不是继往开来的宗师”,与实际表达的意思相反。
B项,主语是“琴棋书画”,“纵横线条”指的是“书画”,“黑白方圆”指的是“棋”,句中没有涉及“琴”的表述,因此是错误的;C项,关联词语使用错误,去掉“虽然”。
4.仿写句子,要求与上文句子的话题、句式、修辞手法相同。
倾听是心灵的水珠,能折射出纯洁而热情的光芒;倾听是一缕清风,能吹散笼罩在人们心头的阴影;倾听是划破夜幕的流星,能给我们带来希望;倾听是一朵不败的花,能绽放出生命之蕊。
《我爱这土地》(解析版)-九年级语文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课《我爱这土地》一、阅读《北方》选段,回答问题。
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一片无垠的荒漠……我们的祖先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的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埋有我们祖先的骸骨啊,……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死了/把土地遗留给我们——⑴选段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试作分析。
⑵选段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有什么作用?【答案】⑴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
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⑵这是直抒胸臆的手法,强化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解析】(1)一问,考查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关键。
意象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融合成的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
是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就是诗中熔铸了诗人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
如可提取“一片无垠的荒漠”“带领了羊群”“吹着笳笛”“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中的“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作为答案。
二问,考查诗歌意象的作用。
一定要把握好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诗歌展现了战争年代北方人民蒙受的灾难与不幸。
特别是“沉浸在这大漠的黄昏里;我们踏着/古老的松软的黄土层里”“他们为保卫土地/从不曾屈辱过一次”几句,写出了对国土的热爱。
所以诗歌运用了“荒漠、羊群、笳笛、黄土层”等意象,营造了苍凉的气氛,表现了诗人对古老而苍茫的国土的爱恋。
(2)考查诗歌以“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开头的作用。
读懂全诗,把握好中心后再考虑答案内容。
从主题看,这是一首忧郁沉思、苍凉悲壮的诗歌。
诗不仅如实地描写了日本侵略战争给北方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深深忧虑,对战乱中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更表达了诗人对这片贫瘠的土地的忠贞与挚爱。
而“我爱这悲哀的国土”运用直抒胸臆(直接抒情)的手法,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苦难国度的不离不弃与热忱之情。
这句话也体现出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及土地在艾青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我爱这土地》赏析(部编版人教社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忧郁的诗绪深沉的爱国主义——《我爱这土地》赏析每一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在这意象中凝聚着他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观察和认识,以及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
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而主题则是爱国主义。
土地的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的最深沉的爱,爱国主义是艾青作品中永远唱不尽的主题,这种感情在近代中国人民中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性。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1938年,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作品分析:主题:艾青是一个吃农妇的奶长大的、深深感染了农民式的忧郁的人,这种来自土地耕植者的忧郁又强化了他对土地怀有着的永恒的忧患感。
他的诗关注的始终是和土地合二为一的普通农民的命运,诗集《北方》中的诗篇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和土地上那些普普通通的农民和士兵的生活和斗争,显示了他从土地系列意象所延伸出来的象征义。
《我爱这土地》表达了一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诗人把自己比成一只鸟,表示要不倦地为祖国的土地、河流、风和黎明而深情地歌唱,即便是死了,也要整个融进祖国的土地中,“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一往情深地抒发了对祖国、民族、土地的真挚深沉的热爱,像誓词一样严肃,像热血一样庄严。
发表后,立即对诗坛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艺术特色:首先,具有忧郁的诗绪。
“忧郁”是构成艾青诗歌艺术特性的基本要素之一,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艾青式的忧郁”,显示了其抒情个性的独特。
艾青的忧郁一方面来自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一方面来自于留学法国时期所感受到的“漂泊的情愫”和西方象征派、印象派文学思潮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特殊的时代。
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中,艾青辗转在北方,亲眼见识了载负着土地的痛苦重压的北方农民的现实苦难,与我国古老民族的感时愤世、忧国忧民的传统产生了心灵的契合。
因此,这种忧郁里,浸透了诗人对祖国、人民的极其深沉的爱,更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忠实和深刻的思索。
诗中那只自喻的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着,一直到死的意象,那“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神圣誓言,都浸染着忧郁的情感色调,把诗人甘为祖国奉献一切的决心抒写得淋漓尽致,深婉动人。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每一个山丘,每一片田野,都记载着我的童年。
我爱这土地,这里有我生命的记忆,这里有我甜蜜的梦想。
黎明时分,我看见东方的天空,云霞绚丽,美丽极了!四季轮回,我看见大地的面容,浩荡深邃,壮丽无比!我是一名中国人,我骄傲!我爱这土地!教案课文内容分析本篇课文是一首歌颂祖国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与痴迷。
文章配有贴切生动的描写,突显出祖国在作者心中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背景与诗歌背景;2.学生能听懂、朗读、理解并背诵全诗;3.学习相关的生僻词汇、短语、句型等,并学会运用;4.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形象、主题;5.通过学习,促进学生对祖国的认知、对祖国的热爱。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主题与情感,并能够进行朗读与背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生僻词汇、短语和运用。
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祖国的认识与看法,并引发他们对祖国的情感与热爱。
预读让学生在理解诗歌整体意图的基础上,进行初步的阅读,了解诗歌确立的主题及文中突出的内容、情感色彩。
体验朗读全诗,体验其中的情感,运用语言把诗歌的情感传达出来。
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同时激发学生自己的祖国情感。
深入理解就生僻词汇、短语等进一步进行词汇讲解,让学生扩大自己的视野。
运用通过对生字、词汇和句子的学习,分组完成课文朗读。
作业反思祖国对你一年的期望,并用诗歌,科技作品、音乐、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祖国情怀。
总结本篇课文通过歌颂祖国,交代了作者对于祖国的热爱和珍爱。
令人们意识到祖国的伟大与祖国情感的重要性。
本课教学中着重让学生感受祖国情感,让学生用心去体会诗歌,学习语言也就有了真正的灵魂。
部编版九上《我爱这土地》课文详解
部编版九上《我爱这土地》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本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文题中的“我”指诗人,“土地”象征着祖国。
题目表明了这是一首抒发“我”对祖国热爱之情的诗作,点明了诗的主题。
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一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亦被称为“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
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嘶sī哑:声音沙哑。
汹涌xiōng yǒng:(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黎lí明: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腐fǔ烂:烂掉,朽坏;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被破坏。
二、主题概述本诗运用象征的手法,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抒发了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为祖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献身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三、作品结构第1节:假设“我”是一只“鸟”,生死眷恋着土地。
第2节:直接表达“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四、鉴赏品读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两句为全诗定下了怎样的基调?在诗的开头,诗人把“我”假设成一只“鸟”的形象,而且这“鸟”是饱受磨难的、喉咙嘶哑的鸟,使读者立刻被诗人的忧患意识所感染,这忧患意识来自对多灾多难的祖国深沉的爱。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调下进一步展开描述。
2.简要分析“嘶哑”一词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赏析
《我爱这土地》赏析赏析(一)郭宝臣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
为谁而歌唱?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
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精品课件(85张PPT)
写作特色
❶ 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
“土地”是艾青诗中的主导意象之一。“土地”象 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这 一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 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忧愤,我们从诗的题目就可以看出 这一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得深沉……”,这朴素的诗句,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 恒的“土地”情结。
整体感知
1. 有感情地朗己的语感。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感受:
诗人对祖国真挚而深沉的热爱之情; 我们的祖国母亲,饱经风霜,历尽磨难,越来越强大; 我们应该更加热爱她,为她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精读细研
2. 为什么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 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两句诗充分表达了小鸟对土地的眷念。它歌唱 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便投身土地的怀抱, 与它所热爱的土地融为一体,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 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意 象 客观的事物
融入了作者情思的客观物象
精读细研 3. 诗中的鸟儿歌唱了什么?找一找有哪些意象。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精读细研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精读细研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精读细研 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精读细研
4. 读读这些意象前的修饰语,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
《中国的土地》是面对这块神奇的土地,表达永远思念 的感情。
拓展探究
两首诗都注重意象创造: ①艾青是借助“土地”“河流”“风”“黎明”来描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
精选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教案【知识与能力】了解本首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节奏和旋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诗歌的爱国主题,加深对爱国的理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关键诗句,从而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感【教学难点】领会诗歌的象征手法并且理解其中的象征意义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通过谈话法导入。
“爱国”是永恒的主题,比如我们之前学习的都德的《最后一课》等作品。
而在旧中国,我们的土地饱受侵略,这样的过程中同样也演绎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又有多少眷恋的情节。
今天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歌,一起去感受那眷恋的情节。
(板书:我爱这土地)(二)整体感知1.补充介绍相应的创作背景,了解一定得历史知识《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同学们补充介绍)2.相信大家都回去预习了这首诗歌,结合刚才的历史介绍,都知道了这首诗歌里面包含了作者深深的爱国情感。
那么,。
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重视内容的理解,也重视知 识传授,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 时,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 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 整个思维过程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以下几个教学方 法始终贯穿整个课堂: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根本的物质基础,盘古开天,人类在土地上 放牧牛羊,播种五谷,用勤劳的双手不停劳作,收获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土地,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对于农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最重 要的东西。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揭示课题)
2、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我爱这土地》是新教材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 本课是艾青写作于一九三八年秋天的一首不过只有十行的短诗,诗的第 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 内涵丰富鲜明的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把他对祖国、对人民深深 的爱恋,寄托在对“土地”的爱恋之中,表达出了一个中国诗人在民族 灾难面前始终不渝的赤子情怀。
第三个主问题:最后一段的作用。这个题中考常考,启发学生说出总结 全文,照应标题,用了设问引起读者的思考,点明主旨,直抒胸臆,抒 发爱祖国、爱土地的感情等要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老师需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激发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 胆发言的习惯。)
总之,今后在教学中我还得多关注学生的学情,要及时调整 教学方案,多向前辈学习教学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摸索能让学 生感兴趣、学到知识的方法,使学生能轻松地掌握知识。
02《我爱这土地》(1+x拓展阅读)(解析版)【轻松备课】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系列(部编版)
02《我爱这土地》1+X拓展阅读(解析版)一.阅读下面一首现代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礁石艾青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注:本诗写于1954年,当时正值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伊始,面临许多困难,打击。
中国人民在这百事待兴的新历史时期,与战争时期共同的是最需要精神上的鼓舞。
《礁石》正是应时而生,它实实在在地鼓舞了几代中国人。
1.试分析礁石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案】首先,它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坚强的品质。
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去生活的信念和信心。
其次,它具有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笑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
【解析】诗歌前面七句都在描写礁石遭受的磨难,但它毫不动摇,可见其坚强;最后一句“含着微笑”,表现出其乐观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2.联系背景,说一主礁石象征了什么。
【答案】既象征不畏强权、不息抗争的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也象征前仆后继、英勇顽强的中华民族,以及不畏强权、不息抗争的全世界被压迫的民族和人民。
【解析】答出个体形象及民族形象两方面即可。
3.第一行“一个浪,一个浪”连用,有什么作用?【答案】这句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一个浪,一个浪”连用突出浪的猛烈和多,从而侧面写出礁石的坚强。
【解析】明确表现手法,再分析其表达效果。
4.写礁石与浪顽强搏斗的诗句是哪些?【答案】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解析】第二节写礁石受到打击后的表现,所以写礁石与浪搏斗的诗句在第一节。
5.你从礁石“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受到怎样的启发?【答案】示例:我知道了:不管是在历史的风云中,还是在个人的蹉跎的征途上,都应该采取一种积极的态度,勇敢地迎接生活,也勇敢地迎接各种挑战。
不畏困难挫折,坚定乐观。
【解析】意思对即可。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
九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知识点全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
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
“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二、故事背景《我爱这土地》一诗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三、问题解疑1.简要分析“嘶哑”的表达效果。
“嘶哑”修饰喉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鸟所经受的苦难及不屈的精神,说明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执着的爱。
2. 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这些意象分别有怎样深刻的含义?意象前面的“暴风雨所打击着的”“悲愤的”“激怒的”等修饰语有怎样的作用?“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祖国,“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郁积在中华儿女心中的悲愤。
“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象征着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无比温柔的黎明”象征着人民为之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
这些修饰语丰富了意象的内涵,表明中华民族正在日寇的铁蹄下遭受苦难,中国人民正在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3.如何理解鸟死后将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鸟死后将自己的身体投入土地的怀抱,连羽毛都与土地融为一体,依然不改对土地执着的爱,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寄寓了诗人决心为祖国献身的强烈愿望。
4.第2节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它与第1节有着怎样的联系?第2节通过设问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衬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揭示了诗歌的主旨。
如果说第1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铺陈,第2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是对主题高度凝练的概括。
5.阅读《我爱这土地》,分析本诗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8 Aspose Pty Ltd.我爱这土地作家作品原文赏析品读阅读练习及名著阅读《艾青诗选》知识梳理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只因一次在写自己姓时,刚写出草字头,便想起了蒋介石,顿生厌恶之情,便在底下划了叉号,从此更名为艾青可见其坚定的政治立场。
1932年,正在巴黎留学的作者因感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便急速回国,投入到救亡运动中,却因从事革命文艺创作而被国民党逮捕判刑6年,但始终没间断创作,狱中创作了《大堰河——我的保姆》,接着创作了《芦笛》,《巴黎》,1937年写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1938年初,又创作了《北方》等诗篇。
原文: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写作艺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是篇幅短小,构思精巧。
土地是个博大的意象,诗人选择它作为寄情的对象、倾诉的对象,其境界极其广阔,意象极其丰富,诗人的情思是多角度、多层次的,诗人的想像和诗思的回旋天地也是无限自由、广阔的。
但他没有把诗的篇幅拉长,不让诗的情思散漫开去,而只把诗人对土地广阔而深厚的爱浓缩在10行诗中,并且取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
写作手法诗人不是从实处落笔,而是从虚处落笔,通过想像把自己虚拟为“一只鸟”,借鸟儿与土地的关系来展开全诗的艺术境界,使诗的整体构架显得巧妙自然,使人浑然不觉。
诗以“假如”开头,显得新奇,富有独创性,便于化人为鸟,把诗境推向虚拟的艺术境界。
当然,诗中的“鸟”,仅是泛指,具有象征性,不像古诗词中那些实指(如杜鹃、鹤鸽等)。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是一句引人注目、令人心动、值得品味和沉思的诗句,也是全诗中深化诗人对土地感情的一个奇异的亮点。
这是当时悲壮的时代氛围(抗战初期)、诗人特殊的个性与气质(艾青自称是“悲哀的诗人”)以及诗人特殊的表达需要等等,共同作用于鸟儿形象而产生的审美意象。
它大大提升和强化了形象的审美表现力—从中我们不仅能感到时代的氛围、诗人的个性和气质,更能感到诗人对土地的爱是如此的执著、坚贞和顽强。
赏析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我们学习这首诗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掌握:一、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意象即意境。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二、悲怆的诗句,反映热切的情作为抒情的艺术,诗歌作品需要不断地强化自己的感情,以便久久地拨响读者的心弦。
这首诗中回荡着忧郁的调子,郁积着深深的忧伤。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句中交织着忧郁悲怆之情,但这种抒情基调是诗人敏感的心灵对民族苦难现实和人民悲苦生活的回应,是感情极度热切的反映。
人非鸟兽,不言自明,此诗偏以“假如”开头,这是第一层强化。
谁不知道鸟声优美清脆,此诗偏以“嘶哑”相形容,这是第二层强化。
光有这两层强化还不够,于是诗中接连出现了所歌唱的对象:土地、河流、风、黎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描写这些对象时达到了穷形尽相、淋漓酣畅的地步,充分体现了这位自由体诗人的艺术特色。
我们知道,写诗多半是忌用或少用“的”字的,那些民歌体作品不必谈了,就是自由诗创作,也有不少人害怕“的”字一多,拖泥带水,冲淡了诗味。
艾青则不然,他敢于用由一系列“的”字组成的长句来抒发缠绵而深沉的感情,喜欢在所描写的对象前面加上大量的形容词和修饰语,以展现对象的神采风貌,形成一种特殊的立体感和雕塑感,这是艾青的自由诗创作不同于其他自由诗作者(如田间)的一个重要特色。
《我爱这土地》自然也不例外,试看诗人在“土地”“河流”“风”“黎明”这样的中心词语前面特意加上的“悲愤的”“激烈的”“温柔的”等许多修饰语,就不难窥见其中的奥秘了。
以上所说的这些描摹土地、河流等景观的长句,可说是第三层意境的强化。
三、强烈的对比,映射执著的爱“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以这样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使读者不禁发出疑问,“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这是作者在开头留给我们的悬念。
正当读者为诗人不断的歌唱——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所吸引时,没料到诗篇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一个破折号之后突出“我死了”,让身躯肥沃土地,于是,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的执著的爱,这真是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至死不渝!至此上面的悬念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需要指出,诗中的“鸟”是泛指,是共名,是诗人在无所依傍的情况下作出的新的艺术追求。
诗中特地亮出“嘶哑的喉咙”,它纯粹是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对于诗人的影响所致,同时也是这位“悲哀的诗人”所具有的特殊气质和个性的深情流露。
鉴赏这首诗写于1938年的武汉。
此时的诗人,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阅历。
无论是社会的动荡,民族的危机,还是民众的苦难,都给过或正在给着诗人以强烈的震撼。
而这一切,都是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发生的。
一直关怀着、思考着这片国土的诗人,此时对土地的理解更深刻了,对土地的感情更浓烈了。
诗人出生在金华农村,从小就对南方的土地有着血肉一般的情感。
而后,随着生活的颠簸,诗人到过上海、常州,又到过山西、陕西,深深地为北方的土地所感动。
对于这片生育、养育自己的土地,对于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对于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对于这片正在燃烧着抗战烽火的土地,诗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歌手,该如何对待这片土地呢?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火焰般的情感了,他要表达出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强烈的爱……这浓烈的情感,凝聚成了诗《我爱这土地》。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诗人把自己比作了一只鸟:“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我”是一只鸟,要歌唱,一直到死。
为谁而歌唱?诗人用了四行象征性的诗句,来概括“我”的使命。
这四句诗并没有具体所指,但它们以更形象更广泛的泛指性,扩大加深了这使命的内含。
诗人所深深爱着的这土地,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的大搏斗,大变革。
在这片土地上,已不是死水一潭,已不是只有凄凉和苦难。
人民在奋起,民族在觉醒,“无比温柔的黎明”已经可望了……诗人作为一只鸟,就要为这一伟大的时代歌唱!诗人为了执行自己的历史使命,视死如归。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这一句,把自己的决心写得入木三分,也把诗人自己与土地的关系写得再透彻不过了。
“我”死了,“我”的肉,“我”的骨,“我”的血,要埋在土地里面,“我”的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也就是说,我的一切一切,都要毫无保留地全部献给这片土地……写到这里,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已经表达得淋漓尽致。
那“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已够撼动人心。
但是,诗人并没有就此止步,而是以最后两句,再一次撼动读者:“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写得朴实平易,却有着惊天动地的撼人力量。
因为这“泪水”里,含着多么丰富的情感啊!千言万语,不用说了,一切的一切,都含在这“泪水”里了。
这里,我们看到了诗人是如何卓越地把握住了自己的情感,又是如何卓越地表达出了自己的情感啊!什么是好诗?这种疑问常常在读者脑中回旋。
的确,这样一个简单问题往往又是很难回答的。
不过,好诗毕竟是好诗,它是有着人们公认的道理的。
简单地说,看得懂的诗不一定不好,不一定就是直白,就是无诗味。
看不懂的诗不一定就好,不一定就是含意深刻。
这要看诗人是为什么而写,是如何写的。
艾青曾说过:“诗好坏,不能以看得懂与看不懂作为衡量的标准;也不能以为人理解的程度作为衡量作品的价值。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应该说并不难懂,它的含意是明朗的。
而这首诗又是这样杰出,有着巨大影响。
这就清楚表明,含意明朗而又成其为好诗的诗,是能够创作出来的,这就看诗人的艺术工力了。
《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是诗人在武汉时期的代表作。
这首诗同《北方》等诗一起,标志着诗人的又一个丰收期。
在诗人创作的道路上,这一时期的诗占有重要位置。
从这首诗的题目看,诗人的意图很明显,就是突出这一个“爱”字,斩钉截铁,毫不含混。
而诗人是怎样写出自己对这土地之爱呢?读了诗,使我们对它五体投地。
诗人对于土地之爱,在他的许多诗篇中都表达过。
而像这首诗写得这样集中,这样浓烈,这样撼动人心,还是不多见的。
对于土地的感情如何,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的自白。
诗人采用了“直接”的抒情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土地的感情。
它像“誓词”一样严肃,又像“血”一样庄严。
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怀着高昂的爱国热情、同仇敌忾的民族义愤,投身于反侵略的伟大斗争,他拿起诗笔,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我爱这土地》就是其中的一首,作于抗战初期,是藉土地激发诗人情绪的代表作。
朴实的意象,凝聚深沉的爱:意象即意境。
“土地”和“太阳”是艾青诗中的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意象凝聚了艾青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对民族危难和人民疾苦的深广忧愤。
我们从诗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再如“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真实朴素的两句诗,道出了诗人内心深处永恒的“土地”情结。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艾青的诗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象世界。
品读这首诗写于抗战初期,它集中展现了艾青对土地的一片赤诚之爱。
在个体生命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诗人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像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地为祖国大地而歌唱,既唱出大地的苦难与悲愤,也唱出大地的欢乐与希望;即使死了,也要将整个身躯融进祖国的土地中,以表示自己对土地的深沉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