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日本经过三次教育改革,形成了一整套符合自己国情的、相当完备的教育制度。
教育改革对日本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日本近现代及当代教育改革的目的、措施及其成果进行了论述,得出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日本教育我国教育启示当前,社会的变化正远远超过孩子对变化的适应速度,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着眼于人的本体性发展、注重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
而我国的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要解决这些矛盾就要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综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措施促进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而日本从一个落后的封建锁国的国家一跃跨入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教育对日本的发展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二战后日本又用不到20年的时间,再建复兴,其成功的秘密仍是教育。
日本在三次教育改革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可以为我国的人才培养起到借鉴作用。
一、日本近、现代及当代教育改革1.日本近代教育改革——第一次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成立以后,日本面临半殖民化的危机,所以明治政府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三大政策,把教育纳入三大政策之中,通过教育改革,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成功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明治政府学习西方的决心是很大的,明治天皇在即位时发出的“五条誓文”中有一条就是“求知识于世界”。
明治政府一成立就做了三件大事。
一是“废藩置县”,把过去带有地方割据性质的藩撤销了,改为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县。
二是官制改革,使一批中下级士人进入政权核心,取代了原来封建领主的地位。
三是派出一个高层次的、庞大的使团考察欧美。
这个使团由政府首脑右大臣岩仓具视为团长,所以也叫岩仓使团。
当时明治政府的一个首脑大臣就说:“内政、外交、前途大业,成败在此一举”,从这句话就可见其重视对本次考察的程度,而这一考察为日本后来的改革,特别是教育改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
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及其启示引言: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方面越来越受到重视。
日本作为一个经济强国,其中小学劳动教育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和实施情况,并总结其对其他国家劳动教育的启示。
一、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1. 多元化的劳动教育内容日本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内容非常多元化。
不仅包括传统的农业、手工业、家政等传统劳动项目,还包括现代化的计算机、工程、服务业等行业的实践活动。
通过丰富多样的劳动项目,学生可以全面了解不同劳动领域,培养多方面的实践技能。
2. 高度强调实践体验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注重实践体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劳动活动。
学生们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通过亲身体验,更加深入地掌握相关技能。
这种实践体验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融入课程体系日本的中小学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在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通过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生们可以在劳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跨学科的综合素质。
劳动教育不再是一个单独的课程,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互为支撑。
二、日本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1. 学校实验活动日本的中小学通过组织各种实验活动来推行劳动教育。
学生们可以参与栽培蔬菜、制作手工艺品等活动,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增加了对自然和艺术的理解。
此外,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实践性的科学课程,让学生们亲自进行实验,提高科学实践能力。
2. 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学校内的实验活动外,日本的中小学还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们到社区、工厂、商店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和实习,了解不同行业的工作环境和岗位职责。
这些实践活动不仅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意识和合作能力。
3. 职业体验日本的中小学为学生提供了职业体验的机会。
学生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职业进行体验,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要求。
日本通识教育改革对我们的启示
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发展及其启示
孙亚文 冯 震: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发展及其启示日本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发展及其启示**本研究获得上海市体育科研青年项目(编号:Z31009. 1& 003),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编号:Z20002. 17.009) 资助。
孙亚文冯震摘要: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掌握健康知识和技 能,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日本中小学目前实施的健康教育进行分析与研究,提出学校健康教育发展的建议:加强健康教育的法制管理;促进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规范健康教育内容;拓展健康教育方法。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作者简介:孙亚文/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助教(上海201209 )冯 震/上海杉达学院国际医学技术学院教授(上海201209)健康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每个人 成长和实现幸福生活的基础。
学校卫生保健工作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和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系儿童、青少年个人的健康成长,对国 民的整体健康素质也有重要影响。
⑴日本是我国 一衣带水的邻邦,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很多相似之处,教育体制比较完善,属世界集权制国家课程体制的代表之一。
在基础教育学校健康教育过程 中非常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并为保持和增进学生的健康积极采取各种不同措施。
尤其是近年来, 日本围绕“身心健康的保持及增进”这一主旨进行了系统的策划和改革,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健康 教育体系。
⑵研究日本健康教育的发展变化对当前我国健康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日本中小学健康教育目标日本《教育基本法》规定,日本教育的目标是:"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出和平国家和社会的建设者,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 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 民。
”⑵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背景和美国自然主义健康教育思想的影响,日本的健 康教育目标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日本幼小衔接的策略及其启示
日本幼小衔接的策略及其启示日本幼小衔接的策略及其启示一、引言幼小衔接是指孩子从幼儿园毕业后,进入小学的过程。
这一过渡时期对孩子的学习、发展和适应能力有重要影响。
在日本,幼小衔接一向受到广泛关注,并采取了一系列策略来确保顺利过渡。
本文旨在探讨日本幼小衔接的策略,并从中寻求启示,以构建更好的幼小衔接模式。
二、了解日本幼小衔接的现状在日本,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过渡被认为是孩子教育发展中的关键时期,重视幼小衔接也成为一种教育文化。
日本的幼小衔接策略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教育课程的衔接日本的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设置紧密衔接,共同培养孩子的基础能力。
幼儿园的活动注重形成性评价,而小学则侧重产生性评价。
为了确保平稳过渡,日本的幼儿园会介绍小学的学习内容,并与小学教师密切合作,以便顺利进行幼小衔接。
2. 合作协调机制日本建立了幼小衔接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幼儿园的教师、小学的教师和家长组成。
委员会致力于教师间的交流合作,共同解决幼小衔接中的问题。
与此同时,幼儿园和小学会定期举办座谈会,让家长与教师共同探讨孩子的学习情况和特点,并相互沟通,确保良好的家校合作。
3. 在学校中进行适应性培训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日本的一些学校会在入学前举办短期适应性培训,以帮助孩子逐渐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规则。
此外,还会为新生举办迎新会,让孩子们在游戏和互动中建立友谊,减轻他们对新环境的不适感。
三、日本幼小衔接策略的启示基于对日本幼小衔接策略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以下启示: 1. 重视教育环境的连续性幼小衔接应该注重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环境之间的连续性,确保孩子不会在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出现较大的跳跃。
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共同制定教育计划,使孩子的学习能够顺利过渡。
2. 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家校合作是幼小衔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密切沟通和合作有助于了解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特点和需求,提供更个性化的教育和关注。
3. 倡导适应性培训和社交活动适应性培训和社交活动可以帮助孩子尽快适应新的学习和社交环境。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具有很多启示。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日本经历了一次教育现代化的浪潮,这对于他们后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中国可以借鉴以下几点经验。
教育现代化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支持。
在日本,政府起到了重要的角色,制定了各种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政策,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也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支持,提高教师的待遇和培训,并推动教育改革。
注重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日本在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注重培养实用性技能,特别是工匠精神和技术技能培养。
中国可以从日本的经验中学习,注重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的技术人才,满足社会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日本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中国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通过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重教育的国际化和多元化。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成功也在于他们与国际接轨并吸收了西方的优秀教育理念和经验。
中国可以加强与国际教育机构的合作,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和全面发展。
日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品格和社会价值观,使他们成为独立、负责任的公民。
中国可以从日本的经验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人文素养,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通过政府的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育的国际化和多元化以及学生个体发展的注重,中国可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变革做出更大的贡献。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背景在20世纪初期,日本教育经历了重要的改革和现代化过程。
在明治维新的影响下,日本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大力推行教育现代化来提高国民的素质和竞争力。
在这一背景下,日本教育系统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包括推行义务教育、建立现代学校体系、制定新的教育法规等。
日本还引进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些努力使得日本教育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有影响力的教育强国之一。
通过不断调整和改进教育体制,日本成功实现了教育现代化,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1.2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意义日本教育现代化的意义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
通过引入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要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教育现代化还可以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改善教育环境,提高教育公平和效率,推动教育向普及、均衡和发展的方向发展。
借鉴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可以帮助中国更好地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
2. 正文2.1 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是日本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环。
日本在这方面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
日本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逐步改革和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符合当前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日本教育体制灵活多样,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和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和发展空间。
日本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项目化学习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
日本中小学德育方法及其启示
日本中小学德育方法及其启示【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共同的文化背景,两国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都非常重视,但是在德育方法上却存在一些差异。
通过对日本德育方法的分析,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为我国所用。
【关键词】日本;中小学;德育方法;启示所谓德育方法,是指为了达到德育目的而在德育活动中所采用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是实现既定道德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是德育内容发挥作用的手段,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发生作用的中介,是影响德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日本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道德时间课日本设有专门的道德课程,道德教育课主要讲授行为规范、道德法则、公德品质和做人的道理等,课程以课堂教学为主,采用讲授、讨论、交流、视听等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
道德时间课以培养“道德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道德实践能力分三层结构:第一层是见识、判断和情感,第二层是态度与实践意识,第三层是实践意志力。
重点主要是第一层与第二层,第三层内容主要由其他教育途径来承担,并且强调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
2、学科渗透日本学校各学科教学也承担了道德教育的任务。
日本的《学习指导要领》指出国语课培养语言的实感和尊重国语的态度,培养儿童团结、谦逊、劳动、有礼貌、智慧、同情弱小、见义勇为等品德。
数理学科则通过归纳推理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合理的生活态度。
总之,各学科的教学已经注意到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特点,有意识地进行道德渗透,发挥综合教育作用。
3、特别活动特别活动是日本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另一途径。
日本的特别活动课,不像我国的课外活动,学校可组织可不组织,它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活动目的和内容。
它要为学生提供十分人性化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促进个性的形成,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因此,特别活动的形式丰富多样,突破时空限制,包容性很强。
4、整体教育整体教育是各种教育力量结合的统称。
日本教育教学实践总结(3篇)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对日本教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不断深入,旨在借鉴日本教育的成功经验,提升我国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通过对日本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分析其特点和优势,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日本教育教学实践特点1. 注重基础教育日本教育体系强调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
从小学到高中,日本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强调实践教育日本教育注重实践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重视教师培养日本教育重视教师培养,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
此外,日本教师还要接受定期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4.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日本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关注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潜能。
学校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多样化的课程和活动,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5. 强调终身学习日本教育强调终身学习,鼓励学生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在日本,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得到了广泛重视,为国民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三、日本教育教学实践优势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日本教育教学实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2. 促进教育公平日本教育体系较为完善,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学生都能接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3.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日本教育教学实践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建设,使得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4. 培养优秀人才日本教育教学实践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四、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1. 加强基础教育我国应借鉴日本经验,加强基础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
2. 注重实践教育我国应重视实践教育,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doc】日韩中小学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及其启示
日韩中小学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及其启示一,日本中小学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和方法及其启乖◇冷剑丽日本的性教育正式开始于1947年的”纯洁教育”,它强调对青少年授以正确的性知识,使其保持身心纯洁.1949年,文部省内设立纯洁教育委员会,并发布《纯洁教育基本要项》,指导学校进行青少年性教育.70年代以后日本进入”性指导”阶段,不仅让学生懂点性科学,还要懂得友爱重要和生命可贵.80年代以来,日本政府进一步推动了性教育的发展,除有针对性地散发宣传手册,避孕套之外,还在学校教学中加大了性教育课程的设置安排.目前,日本的性教育由中央到地方,南政府到民间,已经建成较为完善的3层组织,即政府主管部门,民间团体和学校.其中,学校是日本实施性教育的主战场.1.日本中小学性教育的途径日本中小学性教育的实施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一是根据文部省制定的《学习指导要领》的要求,在一定的学科,科目中,有计划地进行性教育.这些学科,科目主要有小学体育科中的”保健”领域.初,高中保健体育科中的”保健”科目,理科,家政科或技术-家政科(初中),社会科或公民科,生活科,国语科等.通过这一途径,向学生传授科学的性知识,使他们理解生命的宝贵,具有正确的异性观和性行为的自我决定能力等.应当指出的是,这些学科,科目是按照各自的教学目的,目标和计划进行的,他们不是专门的性教育课程所用教材也不是专供学生用的性教育教科书. 二是在特设的”道德”时间及学校教育活动中,进行性知识,性道德方面的教育.涉及性教育的学校教育活动主要是”特别活动”和”领域外活动”(up包含学科课程,道德,特别活动三部分的教育课程体系以外的活动).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处理,解决自身存在或面临的有关性的问题上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形成应有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特别活动中,与性教育有关的活动主要有班级活动(高中为课外学习室活动),儿童会(初中,高中为学生会) 活动和学校例行活动等.在领域外活动中进行的性教育主要是教师利用课前,课后时间,对在性发育上有不适应症状的学生和在性行为上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的个别教育.2.日本中小学性教育的方法日本中小学性教育主要采取集体指导和个别指导两种方法.集体指导是指以整个年级或一个班级,一个小组为单位,在特定的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的性知识学习进行的指导.像在体育(或保健体育),理科,家政(或技术?家政),社会等学科和”道德”以及特别活动中进行的有关性知识学习的指导主要属于集体指导.这种指导是按照一定的教学计划进行的.个别指导.是指以某个学生为对象,对他们存在的各种有关性的问题适当地给予特别的指导.这种指导是对集体指导的补充和完善,在实施中随意性较强.其形式多种多样,既有课上的提问或提示,也有课下的面谈,通信等.心理咨询,健康咨询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形式.二,韩国中小学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韩国文教当局积极倡导性教育从1982年开始,文教部选择了性教育试点学校.1983 年教育部正式开发了与学校性教育相关的教师指导用书. 1990年.教育部发行了供中学教师使用的性教育指导资料, 在其发刊词中强调要向学生讲授婚前性关系与妊娠,性暴力,艾滋病等相关问题.韩国从2001年起,在小学,初中,高中实行每年l0课时以上的义务”性教育”制,尤其加强了中学以上学生的避孕知识的教育.韩国的教育人力资源部帮助每个学校按类别配备担任性教育的教师,而且要求每年从技能培训活动时间中挤出l0个课时来进行性教育.就实施性教育的具体方法来讲,韩国的性教育方法与日本有些不同.韩国在实施性教育之前,先让学生把自己急于了解的知识以不记名的方式写出来,然后按照班级和项目整理出来作为参考,结合教师指导资料和各阶段学生性教育的内容规定,选取适宜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如在性的肉体性的讲解方面(男女生殖器的构造,出生,流产,避孕,性病等).可使用录像,幻灯片等现代化设备,更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演示:在性的精神方面,则将教师讲解和小组基础教育参考?讨论相结合:在性的社会性方面,町以以学生自己的经历为实例,相互进行讨论和学习,以绝对保密为原则.在性教育实施后.对还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三,我国中小学性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性教育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综合性很强,移风易俗的丰十会系统工程,直接影响到我国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加强中小学的性教育,以使学生对性有科学的认识,培养他们性行为的自我决定能力等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但我国性教育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1.陈旧的性教育现,束缚性教育的全面开展我闻自宋兴理学以来,由于受封建意识的影响,对性讳莫如深,许多人谈性色变.一些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学生家长对性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模糊.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他们认为,性是人的生物本性,无需教育,到了一定的年龄自然会了解.别外,还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对中小学生进行性教育为时过早,可能会导致学生过早成熟.从而给教育,管理工作带来麻烦.于是,在一些学校, 凡是教材中涉及性知识内容的课程,教师讲义,均要经过校长审批;一些教师在教授《生理卫生》课时,只要涉及到性的内容,通常就让学生自学.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学校的性教育自然无法开展.2.学校性教育资源匮乏,导致性教育方法单一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都没有专门的性教育教材,有关性的知识多是掺杂在体育教材,卫生知识等书中,而且教材上也只说一点生理卫生知识.有些内容还从小学重复到高中.陈旧而又雷同.缺乏针对性.教师们也没有相应的教师指导用书,更别提录像带,VCD等多媒体教学资料了,这使得教师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加上教学任务的繁重.许多教师干脆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很少或基本上没有去考虑如何把课上得生动活泼.教育方法刻板,单调.与学生的需要相差甚远,更谈不上吸引学生. 3.性教育师资短缺,影响性教育质量学校性教育的实施者主要是教师,因而师资力量是影响性教育实施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由于中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普遍对语数外等”主科”课程相当重视.而忽略了音体美这一类的”副科”课程,对性教育更是不加重视.学校的性教育通常由生理卫生课的教师,心理咨询师或学校的校医来负责实施.并且由于师资短缺,导致一些学校因为教师不到位而取消了生理卫生课,心理健康课也是摆摆样子,更不要说专门开设性教育课程了. 4.来自非正式渠道的性知识的入侵,影响学校性教育的实施基础教t/”参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西方消极的性文化也不断渗透到我同中小学生的头脑中尤其是传媒手段的现代化,电视,商业广告,互联网以及街头杂志小报上的那些性描写,性镜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使他们出现了一些不适当的性意识和性行为.这就给学校的性教育加大了难度.不仅要考虑如何实施正面的教育,还要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抵制外来的不良影响.日本,韩国与我国同属亚洲国家.在文化背景上有许多共同的东西.虽然日韩两国的性教育在效果上还有不尽人意之处,但他们在实施性教育上所采用的某些途径和方法,对我国的中小学性教育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四,日韩中小学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对我国实施性教育的启示日韩两围的中小学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各有所长.在实施途径上,日本不仅通过在一定的学科,科目中进行性教育,而且特设”道德时间”,开展针对性教育的学校教育活动:而韩国则注重通过教学进行性教育,它的义务”性教育制”保证了性教育的实施.在具体方法上. 日本注重教师的指导,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个别辅导,其性教育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韩国除了教师的指导外,更注重结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还利用录像,幻灯等现代化设备,更直观地对学生进行有关性的教育.它们的这些途径和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性教育的实施不无启示.首先.我国中小学要全面实施性教育,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性教育的意义和必要性.由于中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自发地理解性现象.对性不可能“无师自通”.对他们进行性教育,是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性知识,促进身心健康,防止性犯罪的有效手段.其次,针对我国师资缺乏的状况,应尽快建立起专业化的性教育工作者队伍.重视对性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从而使性教育更规范化,更显科学性.再次,开辟多层次的性教育途径,除了通过课程教学进行性教育,学校还可通过校园文化,大众传媒,性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进行性教育.最后,采用灵活多变的教育方法,做到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咨询辅导相结合.重视双向沟通.深入了解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生活,特别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循序渐进,坚持教育的适宜,适度,适时.日参考文献(编者略)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责任编辑潘静波)。
近代日本中小学五次大纲修订及启示
此 时 ,日本经 济 已经赶超 欧美 , 面对 政治 、经 济格局 急剧 变
化 的 国际环境 ,日 前方 没有可 供效仿 的样 板 , 探索 自己 的新 本 要
这是 日本历 史上第 一次 教学 大纲 的全面修订 。 订的 主要 内 修
德 、体 、情 的情感 协调 发展 。② 高 中教 育实现 大众 化 ,小学 至高
一
的 1 间设置 了统一 的前 后一致 的课程 ,高 二 以后 由学 生根 0年
此 时 , 课程具 有 以下特点 : 新 ①教 学大 纲作为 政府制 定 的课 程标准 , 对教 师不再 具有 强制性 的约束 力 ,而是鼓励 教师 以教 学 大纲 为参考 , 据儿童 和社会 的新要 求 ,创造 性地研究 教 学。② 根 教育 目标从培 养效 忠皇 国的臣 民转 变 为培养 民主社 会的成 员 。 ③ 小学设 置 了国语 、 会 、算术 、理科 、音 乐、图画 、手工 、家政 、 社 体育等 自由研 究九 门课 。
、
改革历程
此时 ,日 本作 为工 业化 高速发展 的 国家 , 们看 到经济 在急 人 剧发 展 的同时也 给环境 ( 包括 自然 和社会 等方 面 ) 带来 了不 良影 响。如价值观失落。青少年犯罪的增加等。17 年, 97 教学大纲从
1 .战后 初期 的课程 改革
14 年 3 , 教 育基本 法 》 布 , 97 月 《 颁 确定 了教 育 目标 为 : 教 “ 育 必须 以 陶冶人 格 为 目标 ,培 养和 平 国家 和社 会 的建设 者 ,爱
3 O年 代后 期 至 6 .5 O年代 前 期 的 大纲 修 订 ( 第二 次 全 面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日本是一个教育发达的国家,其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教育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学习和借鉴日本教育经验对中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结合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探讨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1. 推进教育普及化,提高教育公平性日本在教育普及化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保障了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基本教育。
日本政府实行了义务教育,规定每个孩子都有义务接受九年制的基础教育,这为确保教育公平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中国,虽然义务教育政策已经推行多年,但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导致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教育公平问题依然存在。
借鉴日本的经验,中国教育部门应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家庭的资助力度,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提高教育的公平性。
2. 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日本教育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不仅重视学生的学科知识,还注重学生的思辨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中,学生们不仅进行专业课程学习,还注重体育、音乐、美术、手工等综合素质教育。
这种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教育体制偏重功利化,注重学科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中国教育部门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改革课程设置,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3. 增加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日本注重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为教师提供了广泛的专业发展机会和职业提升途径。
日本的老师要经过良师的培养和考核,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从业者。
日本政府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育培训班和学习活动,提升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
相对而言,中国的教师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相对较少,造成了一些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水平参差不齐。
中国的教育管理者应当向日本学习,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职业发展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近年来,日本教育体制一直备受关注。
日本教育在历经多次改革后,逐渐走向了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而这一过程中,日本教育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为其他国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作为中国的邻国,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的教育改革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日本教育体制一直倡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置方面,日本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还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当前,中国教育仍然存在着过分注重死记硬背和机械应试的现象,导致学生缺乏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国教育应该借鉴日本的做法,调整教育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二、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日本教育体系一直在不断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包括多种类型的学校和多样化的课程设置。
日本的学生在学习之余,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兴趣班、社团活动等方式,开展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这种多元化的教育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
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是,要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
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过于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发展。
中国教育应该借鉴日本的经验,推行多元化的教育模式,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充分发挥个性和潜能。
三、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日本教育一直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和进修机会,让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日本教育还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的创新性和有效性。
日本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2013.01学教育87日本教育改革对中国教育的启示张红(陕西省西安市庆安中学,陕西西安710000)[摘要]在这个信息时代,与英语国家的经济政治联系日益增多,但是却存在文化上的差异,外语变得越来越重要。
日本的语言文化跟我国类似,近几年里,日本在英语教育,包括师资,教学活动,以及考试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我国应该加强对教师口语的测试,同时注重学生与国外学生的交流。
[关键词]日本;英语教育;中国一、日本传统的英语教学说到日本的英语教育,应当从其萌芽期说起,当时日本长期遭到英国战舰的入侵,当时的日本人从国防角度考虑,实施英语教育,在其成长期,连同法语,马来语等都列入选修科目。
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语被视为敌人的语言,许多人排斥学英语,二战结束以后,英语又被列入必修科目,选修英语的学校越来越多。
但目前,日本到中学阶段才开设英语教学,而且随便走进一个日本中学英语课堂,听到的都是日语,中国英语课堂上所沿用的情景教学也很难看到,而且只有公立大学和私立重点大学才把英语成绩作为招生的必要条件,高等教育阶段也没有全国性的英语等级考试,那英语教育的随意性不可避免,诸多因素导致日本国民对英语不重视。
而且考试也是侧重语法和阅读,听说能力相当的薄弱。
二、日本的英语教学改革首先,改革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将英语教学提前到小学,3年级以上的学生开设英语会话课。
在课上,教师通过英语故事,歌唱,游戏及简单的日常会话,让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发音,并通过各种英语交流活动,让学生从小了解外国的历史文化。
日本在中学英语教材内容的编选上要求适应国际化的形势,增加国际交流的内容,以有利于推进富有特色的教学活动。
同时对句型、语法及词汇等进行精选,让学生学到那些进行语言交流所必需的内容,并因材施教,进一步实施小班计划。
其次,改革考试方法。
日本高中可利用周六在该校实施全国统一的实用英语技能检定(英检)考试,类似于中国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四六级考试,但难度大得多。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
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及其启示一、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发展的简要回顾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德育的国家。
二战后,日本中小学德育经历了逐渐完善、丰富的过程。
战后初期,日本根据美国占领军对日方针的基本精神和广大国民关于实行教育民主化的要求,废除了战前以军国主义为中心的教育体制。
,日本颁布了新的教学大纲,以青少年的现实社会问题为中心,增设社会科,承担了战后初期对中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任务。
,日本设置了专门的道德课,确立了德育课在中小学教育体系中作为独立课程的地位。
,日本颁发了《中(小)学德育课教学大纲》,确立了德育的目标和中小学道德课的三方面共28个条目的教学内容,标志着德育课程设置的规范化。
,日本修改了中小学教学大纲,将原来的“智、德、体”改为“德、智、体”,把德育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还对德育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
自此,奠定了德育在日本中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二、日本新一轮中小学德育改革(一)改革的背景从开始的日本新一轮德育改革有着广泛和深厚的背景。
二战以来,日本的德育经过不断改革,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为日本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日本德育发展到现在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1.道德教育当前处于传统与现代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道德伦理标准失范的危机。
历史上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武士道”道德伦理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影响着日本民众的言行,要求把个人的欲望克制到最低程度,摧残人的个性。
此外,日本教育半个多世纪来过分强调形式上的平等主义,造成了教育的整齐划一。
致使适应学生个性特点和能力发展的个性化德育一直没有受到重视,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方面极为欠缺。
2.随着核心家庭,少子化、城市化倾向的逐步发展,家庭和社区的教育作用有所下降。
日本的大家庭制度在战后瓦解,起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和小家庭的盛行,中断了传统家庭价值观的继承。
从社区的变化看,随着社区居民之间交往的减少,社区对学生的关心程度也在降低。
加之日本的失业率为4.9%,完全失业者到达349万人,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青少年不断增加。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日本教育现代化的经验对中国教育的启示日本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漫长的过程。
从明治时期开始,日本在遵循西方模式的同时融合本土传统,逐步将教育体制改革为现代化的制度。
中国取得现代化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从日本的教育现代化中汲取启示。
第一点,注重基础教育。
日本教育体制的成功之一是注重从基础教育开始,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读写能力、数学能力等等。
此外日本注重动手实践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快地掌握知识,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应用。
中国教育亦应注重基础教育,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因此中国应该加强对编程、网络安全等技能的培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第二点,重视终身教育。
日本注重的不仅仅是学先生,而是贯彻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学习不仅发生在学生阶段,更是社会成员开发自身潜力的不断探索。
中国也在积极发展终身教育,鼓励成年人参加继续教育,并促进职业技能的升级。
未来,中国应该更加重视终身教育的追求,为整个国家和社会人才能力的提高提供坚实的基础。
第三点,注重教育评估和质量保证。
日本教育体系注重教育评估和质量保证,希望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
日本政府在教育领域收集各种教育数据,因此能够根据数据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制定。
同时,日本还积极开展国际性的教育比较研究。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并保障教育的公平性。
中国应该注重如何评估和提高教育质量。
评估教育质量需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引进适用于中国的教育衡量标准,以便有效衡量和提高教育质量。
中国可以加强与国际性的教育比较研究,寻求提高自身水平并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
通过这样的努力,中国教育的发展会更加可持续,更加有利于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
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的现状及特征分析摘要:日本政府为建立面向21世纪的教育新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新《学习指导要领》,中小学教育内容及课程改革等都是其重要内容。
日本《学习指导要领》重视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及生存能力。
日本中小学课程主要特征:课程目标兼顾总括性和具体性;课程结构合理化;课程设置灵活,富于弹性,趋于科学;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体验,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现状;特征分析中图分类号:G40-05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7)04-0034-02一、面向21世纪的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历程及现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就开始设想第三次教育大改革。
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从1971年起接受文部省的委托,提出了一系列咨询报告,以供文部省等决策机构参考。
1983年11月,中央教育审议会教育内容等分委员会的《审议经过报告》,充分关注了初等、中等教育的现状,并从长期展望的角度把学校教育改革的方向明确为面向21世纪。
强调“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重视基础、基本教育,尊重个人特点,尊重本国及各国文化和传统,强调国际理解。
1985年6月至1987年8月期间,直接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先后出台了《关于教育改革》的4次咨询报告。
该咨询报告是为响应内阁总理大臣题为“为使教育适应我国社会变化和文化发展而进行的各项改革的基本方针”的指示而提出的。
此次报告仍强调个性化的原则,打破封闭性、划一性,要求改革教科书制度,以便以个性化、多样化的教科书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同时,要增加教育选择机会,建立富有弹性的、分权的教育行政和制度,放宽有关的规章制度,给学生以发展创造力的空间,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社会,强调国际交流与理解,强调信息科学技术的运用。
该报告昭示出,此次改革的目的在于使学校教育充满现代气息,富有人性,以便日本迈入新的国际化时代。
为了应答内阁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决定,日本课程审议会于同年12月出台了《关于改善幼儿园、小学、初中及高中教育课程标准问题》的咨询报告。
日本宽松教育剖析及其对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教 育 模式 在 东方 文化 氛 围 中必 然 会遇 到 的 问题之 一 。众 所 周知 , 儒 家 文化 一 贯强 调 教育 的 社会 规 范维 护 功 能 ,长久 以来教 育都 被 视 为 一种 负载 重 大社 会 文化 功 能 的社 会组 织 形式 。宽松 教 育是 源 自西 方 的现 代 教 育 发 展 的必 然 逻 辑 趋 向 ,是 发 端 于 西 方 的现 代 化 、现 代 主义 在 教 育领 域 的折 射 。作 为 向西 看 的经 济大 国, 日本 力 图在 教 育 上也 向西 方 看齐 ,宽松 教 育 的理 念 正是 在这 样 一种 心 态 下 萌发 的 。孰 不知 ,经济 的全盘 西 方化 与 文化 的东方 化 底蕴 之 间的 鸿沟 并 非可 以被 一 厢情 愿 式 的教 育规 划 抹 煞 ,反 而在 宽松 教 日本 “ 宽松 教 育 ”的提 出和 内涵 日本 教 育 界 “ 松 教 育 ” 的理 念 发 轫 于 上 世 纪 中后 期 。面 育 被提 出之 后将 这 种反 差更 加醒 目的衬 托 出来 。 宽 对 上 世 纪 中期 日本 中 小 学 教 育 中存 在 的 竞 争 压 力过 大 、教 学形 三 、我 国 中 小学 教 育 向 宽松 教 育 发 展 的趋 势 及存 在 的 式 墨 守成 规 等弊 端 , 日本 教 育 界 于1 9 年 出 台 了 《 习指 导要 问 题 98 学 我 国 中 小 学 教育 存在 向 宽 松 教 育 发 展 的 趋 势 和 舆 论 氛 围 。 领 》 。该 要领 规 定 ,应给 予 学生 更 多 的空 间 ,发挥 学 生 的个 性特 减负 ” 已经 成 为标 准 答案 。 长 ,着 重 培养 学 生 “ 自我学 习和 独 立思 考 能力 ”,进 而 增强 个人 第 一 、针 对 中小 学 生 的作 业 问题 , “ 的 “ 存 能力 ” 。 “ 生 宽松 教育 ”的措 施 主要 是 :精 选 和调 整 教学 在 众 多媒 体 的想 象和 加 工下 ,铺天 盖 地 的渲 染 中小 学生 作业 量 的 内容 ,压 缩 课 时 ,将 约 t 3 / 的教 学 内容 删 减 或 上调 到高 年 级 ;调 宣 传报 道 已经成 为 眼下 寒暑 假 前后 众 多媒 体 的保 留节 目,似 乎 学 整 课 时 比例 ,缩减 必修 课 ,扩 大 选择 学 习幅 度 ,新 设 综合 学 习时 校 和 中小 学 生之 间 、教 师和 中小学 生 之 间存 在难 以调 和 的 矛盾 , 间;扩 大学校 对 教学 的裁 量幅 度 ;实施 1 5 周 曰制 等 。 每 年 非要 围绕 作 业这 一 问题 展 开 生死 攸关 的 拉锯 战 。而 真 正应 被 所谓 “ 宽松 教 育” ,就 是 给 学牛 宽松 的时 间 ,让学 生 自由发 关 注 的教 育问题 ,往 往 被掩 盖 。这 种转 移 焦 点 的做法 如 果不 是 出 展 ,提 高学 生 的学 习能力 ,培 育 其 生存 能 力 ,并 以此来 实 现 学校 于 无知 ,就 是 出于无 奈— — 由于对 于 教育 公平 问题 、教 育 资源 问 教 育 的多样 化 和灵 活 性 。具 体而 言 , “ 宽松 教 育 ”要达 成 以下两 题 等根 本 问题 难 以置 喙 或不 敢 于置 喙 ,于 是 只能 抓住 学 校 、教 师 个 目标 : 1 学 生层 面 的 目标 , 即 提高 学 生的 素质— — 自我学 习 、 这 两个 泛 指 的概 念 、处 于 守势 的群 体 做文 章 , 以博取 关 注度 。实 . 自我 思考 和 善 于创 新 等 “ ”的 能力 ;2 学 校 教 育层 面 的 目标 , 际 上 ,根据 九 年 义务 教 育法 规和 各 省 市 出 台的教 育规 章 制度 ,对 活 . 即实现 学校 教 育 的灵 活 、多样 。 “ 宽松 教育 ”实质 上就 是 充 分发 于 中 小学 生 的作 业量 有 较为 详 细 的规 定 。如 果说 存在 中小学 生 作 挥 学生 的主 体 性 ,让 学生成 为 教 育 的主人 、学 习 的主人 、 自我发 业 量大 的 问题 ,应 该 也 不是 学校 和 教师 故 意 为之 ,而 是家 长 和 学 展 的主人 。 生 迫切 要求 的结 果 。媒 体和 家长 及 一 部分 学 生一 味指 责 学校 的做 法 违背 了事实 。第 二 、 出于 爱子 心 切 的心 理 , “ 培养 个性 、发展 二 、 日本宽松 教 育的 实施 与调 整 自1 9 年7 日本 中央 教 育审 议 会 提 出在 中小 学 实施 “ 松 特 长 ” 已经 普 遍成 为 家长 们 对教 育 的主 要 期待 之 一 。学校 的正规 96 月 宽 教 育 ”的教 育 改革 建议 后 , 日本文 部 省 即开 始根 据 该报 告 建议 , 教 育在 社会 各 种特 长 、 技能 培训 班 的 比照 下显 得 有些 力不 从 心 。 着 手对 规 范 中小 学 教 学 内容 的 国家 教 育 课 程 标 准 《 习 指 导 要 为 了回 应家 长和 学 生 的迫 切 要求 ,许 多中 小学 不得 不 投入 大 量 的 学 领 》进 行 修 订 ,并 于 1 9 年 l 月完 成 了 战后 第 六 次 教 育课 程 标 人 力 、物力 和精 力 , 在勉 力 办好 基础 教 育 、义 务 教育 的前 提 下做 98 2 准 的修 订 工作 。新 《 习指 导 要领 》 经 过 3 的过渡 期 后 ,将 于 大量 以发展 学 牛特 长 为 目的 的教 育 工作 。第 三 、许 多 教师 对 中小 学 年 2 0 年 开始 在 日本 的 小学 、初 中全 面 实施 ;高 中阶 段 的新 《 习 学 教 育的认 知 出现 了偏差 。中小 学 教育 是 基础 教 育 ,是教 育 、培 02 学 指导 要领 》 则要 从2 0 年开 始 执行 。2 0 年2 1 日, 03 0 8 月 5 日本文 部科 养 学 生 同时 更是 教 育 、培 养孩 子 的系 统 工作 。作 为世 界观 、 人生 学 省颁 布 了新 的 《 习 指 导 要领 》 。 与1 9 年 的 《 习 指 导 要 观 、价值 观 充 分养 成 的基 础 阶段 ,中小 学 的教 育教 学 体系 绝 大部 学 98 学 领 》相 比, 的 《 习指 导 要领 》最 大 的变 化 是, 新 学 基本 舍 弃 了 旧要 分 能够 为学 生提 供 充分 的养 料 。在教 材 编 订 、教学 方法 、 教 师培 领中 “ 宽松 教育 ” 的概念 , 改为 着重 强 调提 高 学 生的 实际 学 力, 规 训 、教 学效 果评 定 等一 些 列方 面 , 国家 有关 部 门 已经 为之 规划 、 定 要 在 中小 学加 强语 言 、数 理 、外 语 、传统 文 化和 道 德 教育 等科 制 订 了大 量 细致 的 规定 。按照 大 纲要 求 认真 施教 ,完 全能 够保 证 目的教 育和 学 习 。 为此 , 实施 的措 施 主要 有 三 : 一是 增 加 课 时 。 学 生 的健 康 成 长 。可 是 现 今 有 的教 师 或 是 出于 个 人 经 济 收 入 考 二 是 增 加和 调 整 学 习 内容 。新 《 习 指 导要 领 》 全 面实 施 后 , 学 为 虑 , 或是 受 社会 舆 论长 期 的误 导 ,理解 上 出现 了偏差 ,认 为应 该 落 实2 0 年底 新修 订 的 《 育基 本 法》 中对 中小学 生加 强尊 重传 在 中 小学 教育 的 课 堂 内外 ,解放 学 生 天性 ,培养 孩子 个 性 。孰 不 06 教 统 与 文化 、 “ 公共 精 神 ”和 “ 国 ”教育 的要 求 , 爱 国语 和 社会 等 知 ,中小 学 生的 天性 是 爱玩 的,个 性 是在 严 格 的教育 中养成 的 , 科 目的 课 时 和 学 习 内容 也 要 相 应 增 加 。 是 减 少 了综 合 学 习时 放 纵学 生 ,往往 会起 到不 好 的效 果 。 间 。小学 从 4 0 时 减少 到 了2 0 时 , 中 从2 0 时减 到 1 0 3课 8课 初 2课 9 课 四 、适 度 宽松 的 中小学 教 育在 我国 实施 的前 景 时 , 除了原 有 1 5 2 0 时 的选修 科 目。 删 5  ̄ 8课 既 然 宽 松 的 中小 学 教 育 并 不适 合 我 国 国情 ,那 应 该 实 行 怎 为 什 么 日本 的 基 本 教 育 理 念 会 存 十 年 左 右 发 牛 如 此 重 大 的 样 的 中小 学教 育 呢 ?实 际上 ,考 虑 到 我们 国 家 的实 际情 况 ,也 即 调整 ?原 因包 括 :第一 、社会 经济 的持续 下 滑 引发 的社 会 竞争 压 考 虑到 我们 国家 的经 济 实力 、社 会 发展 水 平和 国民素 质 现状 , 实 力 加大 ,家 长和 学 生对 接 受教 育 的 目标 发生 了变 化 。在 上世 纪 中 行适 度 宽松 的中 小学 教育 是 较佳 的选择 。所谓 适 度 宽松 的 中小学 后期 特别 是 中期 , 日本 的经 济 发展 一 帆风 顺 。 日本 国 民在经 济 繁 教 育 ,指 的是 根据 我 国 的经 济实 力 、社 会发 展 水平 和 国 民素质 现 荣 时期认 为 有必 要 调整 教育 目标 ,反 思 由一 味刻 板追 求 升学 率 造 状 ,从 实 际 出发 , 因地 制 宜 ,对 现 行教 育教 学 大纲 进 行微 调 ,适 成 的学 生爱好 缩 水及 思 想 、视野 偏 狭等 问题 ,认 为 宽松 的教 育 氛 度 强调 巾小 学 教 育的学 校 自主 权 、 学生 选择 权 ,从 而进 一步提 高 围和 配套 措施 能够 架 构起 有 利 于培 养不 仅 有才 而 且有 德 的高 素质 教 育 教 学质 量 ,促 进学 生 身心 健康 ,促 使学 生全 面 发 展 ,营造 融 人 才 的教 育体 系 ,从 而人 面 积提 高 国 民综 合素 质 。这 一 目标 从对 洽 的教 育 教 学环 境 。如 此 一来 ,既 回应 了家 长 、社 会 舆 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文部省在80年代中期以来的教育改革的基础上,陆续发表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目标。平成8年7月19日,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展望21世纪我国的教育的理想目标”的答辩中,明确地提出了新世纪教育改革的方向,强调在“宽松”的环境中培养“生存力”,即“今后的儿童需要的是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能自己发现课题、自己学习、自己思考,自主地判断、行动,更好地解决问题的素质及能力等”的培养,将成为日本教育改革的重点,也体现了日本教育的新学力观。尽管没有“素质教育”的明确说法,但是从其内容上来看,与中国“素质教育”的要求有相同之处。 在这一教育改革方针的指导下,从1997年起,日本开始制定了《教育改革计划》,以后每年都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及发展形势进行修订,逐渐形成了面向21世纪的日本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为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要求,注重培养个性,完善生涯教育,学校教育多样化、弹性化,高等教育个性化、高度化等,将成为日本新世纪教育改革的重点。
三、要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培养教育“内行”的教师。培养人才离不开教育,教育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首先要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此,教师素质的提高也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一环。日本政府在平成9年7月28日进行的“教育职员养成审议会”第一次答辩中,就“面向新时代的教师养成的改善对策”对教师提出了基本养成目标:在全球角度行动的素质能力,在变化的时代生存的素质能力,与实践性指导相关的素质能力。平成13年1月25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1世纪重生计划》中更明确地提出培养“教育‘内行’教师”的方针,将不称职的教师调离教学岗位。日本国在教师教育研讨中,特别注重实效性和高水平。在提高教师教育水平中,首先选择“课程设置、教材研究”为突破口,这无疑是正确的,并且强调课程要适应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聘请国内外一流教授、专家投入研究工作,研究的成果具有国际水平。另外,强调联系实际,联系全国的各类中小学,使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有指导意义。以此提高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水平。我国在教师教育中,也注意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和提高水平,尤其在编写教材中,注意提高质量。但是往往一考虑中小学教师需要,有些部门就考虑经济效益,盲目追求经济利润,忽略了质量的提高。其次,我国也设立了面向全国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研究中心,根据日本的经验,人员编制与选拔、研究项目和承担任务,请国外的客座教授,教育部都要予以指导与支持,这对我国是有启发的。再次,在实施中小学教育中,要反对形式主义,例如,日本东京大学教育部长、日本国教育改革国民会议成员藤田英典在研讨中提出,在实施道德教育的时候,反对形式主义,要讲究实效。他也反对只顾尖子生的培养,要发展普及性的教育等。以上这些,对我国的教育也是有启示的。在教师教育中,日本特殊注意与中小学校联系起来,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说“专门的培训并不能使教师人人受益,也不能保证教师终身受益。让教师终生都处在培训中的最好的办法,就是大学、专门培训机构和中小学联合起来,为教师提供随时的服务”。日本对教师研修制度给予充分的肯定,把教师培训纳入中小学校工作日程,构建了学校的校务分管制度和研修活动制度紧密结合的体制,对推进基础教育的改革和中小学校教师接受高层次教育都起到推动作用,这对我国的教师教育也是有借鉴作用。
要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从日本基础教育管理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的教育基本上分三个层次,即中央政府的文部科学省,都道府县和市町村。哪一级教育该由谁管,谁负责解决经费,都通过立法分工的一清二楚,各级部门各操其事,恪守其职。基础教育基本上由市町村政府负责,但是,国家制定整个教育的大政方针,决定教学内容、颁布教学大纲、提供教科书。这样就使得全国的基础教育基本上能保持一个比较齐整的水平;同时国家还补贴负担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员工的人头费开支,避免了各地因经济发展不一,而造成的不公平。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则少补或不补,以此来调节各地的教育经费,保证教育质量。
同时,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尤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十分重要的。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副教授船奇俊雄指出,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教师的形象十分重要,让每个教师都知道,当教师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教师才能清楚的认识教育的实质,随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他列举本人当教师的体会谈到,自从读了“日本战后教育史”自己才明确了怎样当教师,怎样认识、理解教育,他提倡教师要了解历史,尤其要了解教育史。这件事,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因此,中小学教师都要学一点中外教育发展史,有百利而无一弊。这样,才能明确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 日本 中小学教育 启示
中国自实行改革开放后,经济和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全面推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中国制定了以加强素质教育为重点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
四、要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
教育改革重视个性的原则,这是20世纪80年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最重要的原则,强调在教育中注意尊重个性、尊重自由和培养学生自律与自我负责的精神。必须按照这个原则重新评价日本教育的制度、内容、方法、政策,凡是与此原则相抵触的东西,必须加以革除。充实发展个性的教育。战后日本的教育具有浓厚的集团主义的色彩,教育的均等化、规范化,在有利于贯彻教育机会均等的同时,也造成了学校教育的划一刻板化,对发展学生个性极其不利。因此,日本政府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强调了由偏重知识的灌输教育向培养儿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发展个性的教育转变,扩大选择范围,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另外,个性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家庭、社会的义务,日本文部省制定的“学社融合计划”体现了社会教育对于发展个性教育的职责所在。中国面临的是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真正能实现。高考制度的改革、用人制度的改革等,都对义务教育的普及有重大影响。日本对各类不同类型的学员注意施以不同的教育,即使对残疾人,也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之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对我们也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我国也创办了特殊教育专业,据了解,在教育的过程中,针对性还不强,现代化程度还不高,学员的收获受到一定限制。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教授方法,为了让残疾学生学到某种技能,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科学研究。正如日本奈良大学文学部附属小学校副校长大津昌昭先生所说,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考虑学生的需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学生喜闻、乐见,这样才能教好学生。我想只要每一个教师都考虑学生的需要,教与学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形成永恒的良性循环,我们的教育就会大有希望,就会培养大的的高素质的人才。
五、要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育改革的多样化原则。要实行学校制度的多样化、类别化和开放化:要改革教育内容,纠正偏重智育的教育,重视创造力、思考力和判断力的培养,重视德育和体育;要扩大中学阶段的选修课:高等教育要实现学科和课程的多样化和内容的灵活化,取代现行的国立大学一次性统考制度,创设国、公立大学都可利用的共同考试。 创新是以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挥为前提的,以个性的充分发展为关键。这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所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要求,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创新活动的逻辑要求。但是,我们不能由此得出创新只是某种或某类个性的产物,而是要承认并尊重个性的多样性。只有个体以自己独特的思想、独特的方式、独特的内容作出独特的贡献,社会才能在综合众多个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尤其是神户大学科学发展学部藤田英典先生认为,创新的基本要素和构成是不变的,根据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的经验,创造能力是由3个最基本的要素:“读、写、算”,再加上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体现的,这是最基本的、不变的。他特殊提到,要实施“尊重的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品质,要尊重学生变化性,要尊重学生取得的各种成果。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健康的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上这种观点是对我们是有启发的,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也要提倡“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尊重学生的人格人性,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才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六、重视充实心灵的道德教育
“知、德、体”——“三育主义”是日本教育多年来的方针,加之家庭、社会的“教育力”下降,青少年道德性的问题日益严重,正义感、伦理观、同情心等在青少年中非常淡薄。少子化、老龄化、核家族化、城市化的社会背景下,原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环节中,本该承担人际关系、品德形成、传统文化的传授等教育职责的家庭、社会的“教育力”显著下降,间接导致目前已成为日本教育严重问题的“欺负虐待弱小同学”、“拒绝上学”等现象多发,学校暴力、少年犯罪率上升,出现了“学级崩坏”(注:指小学生上课时,在教室内随意行动、讲话,我行我素,不服从老师的指示,致使班级全体无法正常上课的现象。)、“学校荒废”等严重后果。为此,在《改订学习指导要领》中,增加了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而道德素质也是中国“素质教育”的最基本的、首要的素质,更是中国一贯坚持的德、智、体教育方针的体现。在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战略的成败。尽管中日社会制度不同,德育教育的要求、内容也有所不同,但是指导学生学会做人则是德育教育的共同目标。
当前日本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及启示
摘要: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多年间,作为战败国的日本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其教育也在随之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考察日本的中小学教育,分析其教育的特点与不足,对中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