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中国的气候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合集下载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的课程。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中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对中国的地理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使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图表、视频等形式,生动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教案和课件,以便于教学过程中的使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气候特点和气候类型。

2.呈现(10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季风气候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气候现象,理解中国的气候特征。

3.操练(15分钟)以具体的气候现象为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的气候特征。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2.2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对中国气温和降水特征的形成原因、雨带的推移、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材分析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本节教材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富有浓厚的生活信息。

本节包括了“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4部分内容。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抓住了三条线索:第一是气候复杂多样,我国可划分为5个温度带、4类干湿地区,还有青藏高原面积广大的高山高原气候;第二是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半部有大范围的季风气候。

第三是多特殊天气和气象灾害,包括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特殊天气和洪涝、干旱等主要气象灾害。

本节内容地理图像十分丰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理图像的阅读与分析,提升读图、用图的能力;涉及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具有较大的思维量,需要教师给予点拨、引导。

但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还不够完善,部分学生读图用图能力还比较差,这对于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

所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形成空间概念,提升读图、填图能力是本节课的重要任务。

【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图文资料,归纳中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和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

2.通过阅读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分布图,知道温度带喝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分布。

3.通过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出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主要特征,学会归纳气候特征的方法。

4.通过学习,分析出气候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逐步形成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环境意识。

2.2中国的气候 第1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2中国的气候 第1课时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记住1月0ºC等温线的分布2、知道纬度位置对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从气温入手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能力目标:学会根据等温线图分析掌握我国1、7月份的气温分布;学会分析气温对农业的影响情感目标:1、通过学习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气温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使学生了解气温与人类生活、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爱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重点与难点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2、我国温度带的分布难点:1、同样的纬度跨度,在不同的季节,气温的分布却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特点。

2、气温对农业的影响教具投影、背投、电脑教法多媒体教学法、比较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检查上节课布置的收听天气预报的作业,请学生预报当天的天气。

2、复习概念: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的程度,气候要素之一。

二、讲授新课:(设问过渡)一天中有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一年中有最冷月和最热的月份,即月平均气温最低和最高的月份,猜一猜,我国大多数地区哪个月平均气温最低?(一)冬季南北温差很大(过渡)在隆冬的1月份,我们来一次从北向南的图上旅游,你就会发现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的特点了。

一月,它可以代表我国冬季的气温。

读《1月气温分布图》提示:等温线概念(设置情境)出示“北极村”漠河冬季雪景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状态。

漠河(冬季最冷的地方)——进入山海关,北京(变得较暖和了一些,北风呼啸,只是没有了茫茫积雪和冰雕)——淮河是界线,这里河水不再结冰淮河以南,绿意盎然,羽绒衣有些穿不住了。

过了南岭,到了广州,这里是花的海洋,绿的天地。

学生思考:那么我国冬季南北悬殊的原因是什么呢?(二)冬季南北气温悬殊的原因比较漠河、北京、广州三地冬至日的日照情况,分析总结纬度位置对气温影响的规律。

1、纬度位置是造成我国南北温差大的最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昼长夜短,得到的太阳光热比南方少。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湘教版八年级上)
本学期总第23课时
本单元第23课时
授课日期
11、1
课题
复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课型
复习




1、识记800、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
2、理解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记住1月0ºC等温线的分布
4、知道纬度位置对我国气温分布的影响。
5、记住并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重点:
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2、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3、我国气候的三大特征以及气候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教具
具体的练习题
教法
边复习边练习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时间一Βιβλιοθήκη 二简单回顾整个一章的知识结构对这一章形成整体的认识
做练习题目
跟随教师的思路复习
认识练习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的气候特点2.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3. 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的气候特点,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 难点:气候类型的判断,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利用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特点和类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的气候特点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 教学内容讲解:a. 讲解中国的气候特点,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等。

b. 介绍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如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c. 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

3. 课堂互动:a. 提问学生关于气候类型和影响气候因素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b.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气候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及影响气候因素的掌握程度。

2. 关注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气象知识和气象事业的发展。

2. 组织学生参观气象观测站,实地了解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过程。

3. 开展气象科普活动,提高学生的气象科学素养。

2.2 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2.2 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二课时一、本节课标内容要求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1我国降水空间上分布即地区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内陆递减。

成因:受夏季风影响。

2、我国降水时间上分布即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降水年际变化大。

3、我国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山高原气候。

三、本节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了解知道我国降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会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图,并能通过读图析图得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降水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密切相关,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在上一节课上我们已经知道各地的气温状况,大家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虽然学习了温度,但还是不够的。

还得知道各地的降水情况。

那大家看看我国的年降水量图。

二、新授1、看第35页图2-25“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思考:①、200毫米,400毫米,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分别经过了哪些省份?(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了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山东、辽宁、吉林、海南等;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新疆等;200毫米等降水量线,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等。

)②、说说中国降水量地区分布有什么规律?(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③、中国降水在时间分布上的特点?(夏秋降水多,而冬春的降水少)2、阅读材料——“我国的雨极”思考:火烧寮与雅鲁藏布江大拐弯附近,其降水的水汽来源各来自哪里啊?(台湾的火烧寮的水汽是来源于太平洋,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的水汽是来源于印度洋。

)3、过渡:大家有没有到过沙漠?即使没有到过的话,在电视上也看到过,对于沙漠来说,就是一望无际的沙丘,没有河流,也基本上没有生物的生存。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气候》教案

《中国的气候》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特征,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形成的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以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3)了解我国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两个明显的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学会分析季风气候对我国的影响。

(4)了解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图文资源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丰富学习资源,以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达到掌握学习方法并提升能力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活、生产关系密切,树立发展经济要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气候复杂多样和季风气候显著【教学难点】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和季风气候显著【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注意对学生读图能力、用图能力、析图能力的培养,利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等教学,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春节期间黑龙江省与海南省的不同景象。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根据图片你能说出这些地区为何同在中国,同一季节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区别?(生答两地气候不同)。

要想了解我国的气候,先来了解我国气温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一)气候复杂多样(1)气温多媒体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图,学生读图回答:1.黑龙江的漠河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24℃以下)2.海南省的海口1月平均气温多少度?(16℃以上)3.两地相差多少度?(48℃以上)4.找出我国1月0℃等温线,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观察1月0℃等温线大致穿过哪些地区?(秦岭——淮河延伸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总结: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差异很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多媒体出示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图和正午太阳高度图,小组合作探究:1.冬季风的源地在哪儿?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有什么不同?2.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受冬季风的影响如何?为什么?3.正午太阳高度南方和北方有什么不同?结论:1. 冬季风的源地是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北方地区首当其充,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北方地区的严寒,在南下过程中,受到山脉的阻挡,势力减弱,南方地区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远低于北方。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借助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技能与方法:1.通过资料,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

2.通过材料分析,了解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中国的气候类型,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地域面积广大,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动植物种类十分丰富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深受旱涝灾害影响的国家。

教学重点1.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气候特征。

2.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3.季风气候显著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教学难点1.描述我国气候的气候特征2.归纳我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学情分析通过以前地理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初步养成了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并且有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但是本节内容对于初二年级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学习困难,特别是气候特征的准确描述,雨带的推移规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方面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严密的逻辑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创设问题情境、自主探究、实践应用、总结质疑等活动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1.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2.教学内容:容分析(1)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主要特征①季风区与非季风区②我国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的描述③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2)季风气候显著带来的影响①东部季风区雨带的推移规律②夏季风盛行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600多年前,明朝航海家郑和历经28年,7次远航,出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目前已知最远到达东非、红海和美洲,堪称史无前例的航海之旅。

现代研究显示,郑和最大的宝船长148米,宽60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

那么在没有“发动机”的时代,这么大的船是如何远航的呢?同学们应该想到了,在科技落后的时代,大船远航主要借助了风的力量。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上地理 2.2中国的气候  教案设计

湘教版八上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设计
要表现在
A.形成大量降水 B.带来狂风
C.形成闷热天气 D.沿海地区形成巨浪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形象地描绘了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象?
A.长江中上游地区 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南部沿海 D.黄河中下游地区
7、读“影响我国的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9分)
(1) 根据气压和风向判断,这幅图反映的是影
响我国的_________(冬、夏)季风。

(2)气流①是_________风,来自太平洋。

气流②是_________风,来自_________洋。

(3) 我们把受气流①和②影响明显的地区,称
为E ________区,而西北内陆受这种气流影响
不够明显,则称为F____________区,E区内降
水较________,而F区则相反。

(4) E区和F区的大致界线是__________—阴
山—_________一线
附参考答案如下:
1、C
2、D
3、D
4、D
5、A
6、B
7、(1)夏(2)东南西南印度(3)季风区非季风区多或丰富(4)大兴安岭巴颜喀拉山
智能拓展1你从我国气候气象灾害频发获得什么启示?2若给我国农业生产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2.2 中国的气候(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2.2 中国的气候(第四课时) 教学设计(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第四课时【本节课标内容要求】我国主要气候灾害及影响【本节教材内容分析】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等的概念、发生时间、多发地区、天气特征、影响及预防。

【本节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1、记住寒潮、台风的定义以及寒潮、台风侵入我国的路径及影响的地区。

2、理解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成因及危害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和阅读有关寒潮、台风和水旱灾害的具体报导,能分析有关现象的本质内容,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白气候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的密切关系,培养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环境意识。

【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中国气候的特征,主要是气候复杂多样,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介绍了,又学习了气候的另一个特点是季风气候显著。

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的气候特点会给我国带来哪些灾害?我国的特殊天气主要有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

二、新授(一)寒潮:阅读课本第38页内容及图2—24“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图”,思考以下问题:1、寒潮是一种什么样的天气现象?你亲身经历过寒潮天气吗?有什么样的体会?2、观察图2—33你能根据地图说出强冷空气的源地吗?它大致沿什么方向运动?3、从图中观察,寒潮能影响到我国的哪些地区?冷空气到达时,当地的天气将会有怎样的变化?4、从图中观察,我国有那些地区不易受汉朝的侵袭,你能说出为什么吗?(参照中国地形图)5、为了保护农田,我们应当采取哪些防灾措施?小组经过讨论,汇报结果。

(1)寒潮是冬半年影响我国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指的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

(2)一般出现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间,它来自西伯利亚、蒙古一带。

侵入我国以后数日之内就可以从北向南横扫全国.(3)我国的西北地区东部、华北、东北地区的大部分、黄淮、江淮、江南等地区都受其影响,会出现大风、降温雨雪天气。

通常北方的降温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风力大于山区.(4)我国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响外,大部分地区都受其影响.强冷空气南下时,受阴山、秦岭、南岭等东西向山脉的阻挡,经过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冷空气势力不断减弱,四川盆地、广东、台湾、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响相对较小。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二章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案

教案:中国的气候【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32-P45。

主要包含“气候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多特殊天气”、“多气象灾害”等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

2.掌握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熟悉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初步分析其形成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白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三、核心素养1.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能够运用资料说明中国气温和降水的主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课以气温和降水两个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为线索,重点介绍了其分布的特点与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气候特点进行了概况总结。

教材内容包括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等图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气候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介绍候鸟老人从东北飞往海南过冬的现象,引出气候对动植物迁徙的影响。

二、讲授新课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和温度带1.展示中国1月和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及其原因。

2.讲解温度带的概念及其分布,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如水果种植区域),让学生理解温度带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特点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逐月分配图,引导学生分析降水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点。

2.讨论降水对农业生产、河流水量以及生态系统的影响,强调降水不均匀性带来的挑战。

三、巩固练习1.设计填空题和选择题,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特点的理解情况。

例如:2.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相比之下,冬春季雨水要少些。

3.我国是世界上气候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自南而北有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四、归纳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我国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农业的影响;我国降水的分布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设计全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气候第1课时气温和降水设计说明本节课我们以读图为主线。

读中国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掌握中国气温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和材料,掌握中国的温度带及其对农业的影响;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中国4个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掌握中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读中国干湿地区的划分图和材料,掌握中国的干湿地区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学习目标1.通过读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并能够简单地分析其成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

2.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理解其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的影响,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重点难点重点:1.通过读中国气温分布图和降水量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季气温和降水的分布特点。

2.通过读图,了解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的成因。

2.理解温度带和干湿地区对农业生产和自然植被的影响。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读图分析法、概括归纳法。

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完成《七彩作业》知识梳理部分的内容。

差大于40℃。

学生3: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海南省气温最高,越往北气温越低,漠河市气温最低。

学生4:读图可知,从海南到漠河,等温线基本和纬线的分布一致,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是纬度差异大。

教师点拨: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冬季南北温差大的根本原因是纬度差异大,冬季风起到加剧的作用。

教师:读图2-23中国7月平均气温分布,完成下列问题。

(1)参照图例,算一算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多少。

(2)在图中读出我国最高温和最低温所在地。

(3)读图,总结我国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

(4)想一想,夏季南北气温差异不大的原因。

学生1:7月,我国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的气温约20℃,南方大片区域的气温约28℃,7月平均气温南北温差约为8℃。

学生2:最高温在我国南方地区和新疆的吐鲁番盆地,最低温在青藏高原。

教师点拨:读图,我们可以看出高温区在南方地区的范围较大,但从地形、植被和天气状况看,吐鲁番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势低,周围高山环绕,不利于散热,植被稀疏,以荒漠为主,降水量少,天气晴朗;而我国南方地区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高, 是我国的三大林区之一,夏季多雨。

2.2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 八年级上册_1

2.2 《中国的气候》第2课时教案-2024-2025学年湘教版初中地理 八年级上册_1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气候》课时2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气候的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中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学目标】1.读图说出我国主要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会分析我国气候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学会用冬季风和夏季风活动图,分析冬夏季风的性质、成因影响。

3.学会用夏季风的移动(进退)规律,分析夏季风对我国降水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影响。

【教学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中国的季风、性质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中国的气候类型的特征,中国的季风、性质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和视频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内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播放两则视频,一则是2024年6月河南遭受干旱;一则是2024年7月河南遭受洪涝。

生:观看视频。

师;从抗旱到抗洪,不到25天,河南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设计意图】通过今年河南遭遇的旱涝灾害,初步认识我国季风降水不稳定的特点,也意识到我国的自然灾害多发,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新课讲授【自主学习】结合P39图2-28“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找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点。

生:阅读课本资料并完成思考。

师:中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使气候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

此外,由于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生:回答我国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师:我国的气候类型有5个(3个季风气候,1个大陆性气候和1个高山高原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是冬冷夏热,年较差大,日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高山高原气候的特点是冬寒夏凉,年温差小,日温差大。

温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的气候特点是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师:读图仔细观察秦岭淮河大致是哪两种气候类型的分界线?生:温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

2.2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2.2中国的气候第一课时气温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学期湘教版
3.全面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
①板书应包含气温的概念、分布规律、变化特征及其对人们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等关键知识点。
②板书应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气温分布规律可以简化为“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10.安全提示:在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遵守实验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设计预习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为课堂学习本节课内容做好准备。
教师备课: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空气层中某一点的平均温度。
2.气温的分布规律:气温的分布受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来看,气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3.气温的变化特征:气温变化具有季节性和区域性。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变化大,南方地区气温变化小;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
4.气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气温直接影响人们的着装、饮食、出行等日常生活。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2.简答题:分析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答案:气温变化对农业生产有显著影响,如减产、品质下降等。应对措施包括发展节水灌溉、改良农作物品种、推广农业技术等。
3.简答题:描述气温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答案:气温变化直接影响人们的着装、饮食、出行等日常生活。气温过高或过低都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
③板书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设计气温变化的图表,用不同颜色表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变化情况,使板书更加生动有趣。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中国的气候-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气候区划的主要特征和分布;2.理解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3.掌握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气候区划的特征和分布。

难点: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内容1.气候区划的基本概念气候是地球表面大气长期的气象状态,是指一个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平均天气状况。

气候受纬度、海拔高度、地形、洋流、地球自转、太阳辐射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种类型。

2.中国气候的特点中国气候区划分布不均衡,不仅有南北差异,而且有东西差异。

具体表现为:1.华北-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寒夏热,降水集中于夏季。

2.华南-中南地区属于热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温夏热,雨季约在每年的5-9月。

3.西北-西南地区属于高原、盆地和山地气候区,呈现出多样性,但总体上夏季较短,冬季漫长。

3.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气候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类型的形成、发展、变化起着重要作用,同样,气候也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着深刻影响。

例如,气候条件适宜,可以促进农业、渔业等生产活动的发展;反之,气候恶劣,则会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

此外,人类的活动也会对气候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例如大气污染等。

4.气候特征与人类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的适应关系不同的气候类型所适应的生产生活和自然环境也是各自不同的。

人们要根据气候的特征,选择相应的生产方式,并在实际生产中采取相应的适应措施,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

例如在靠近赤道的地区,太阳辐射量大,温度高,作物生长周期短,需要采取多次播种等措施,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在西北地区,由于气温低、风力大,需要采取多种防护措施,以便保护自然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

四、教学方法1.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气象数据、地图等资料,调查研究中国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和适应措施。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八上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教材,主要介绍了中国气候的特点、类型及分布。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我国自然环境、生态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其地理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气候的概念、特点有所了解。

但针对中国气候的类型、分布及影响因素,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知识体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学会分析气候影响因素,提高地理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资源的认知,提高其环保意识,培养热爱祖国、关注生态环境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2.难点: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气候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及影响。

2.讨论交流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候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3.图片展示法:运用图片、图表等媒体资源,直观展示我国气候特点,增强学生的地理观察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案例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2.设计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PPT课件,展示气候类型、特点及分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引导学生关注气候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呈现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特点及分布。

让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多样性,培养其地理观察力。

3.操练(10分钟)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不同气候类型,分析其影响因素。

如气候类型、特点、分布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的气候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等温线、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了解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以及降水分布特点,培养学生判读、分析等值线分布图的技能。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国温度带及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地区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我国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性。

3、了解我国的气候特征,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特征的技能。

使学生明确气候也是一种资源,而且是我国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同时我国也是灾害性天气频发的国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使人和环境相互协调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教学重点1、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2、我国气候为农业生产提供的有利条件。

教学难点分析、归纳、概括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七年级的天气和气候的概念,进入新课〔板书〕第二节中国的气候(板书)一、气候复杂多样〔指导读图〕我们比较一下哈尔滨和广州两地冬季的气温。

看书图计算哈尔滨和广州两地1月份气温相差多少?〔转折过渡〕两地1月气温相差近35°C,难怪两地景观相差那样悬殊。

要了解全国南北气温差别的具体情况,还要看我国的1月、7月平均气温图――等温线分布图。

初一我们学过世界气温分布,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什么是等温线?什么是等温线分布图?根据所学过的知识,利用各点的气温值,绘两幅气温图(发给学生气温分布空白图)。

要求:①绘出等温线。

②观察图1、图2回答:若两图表示同一区域,等温线的疏密程度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绘图,然后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图1等温线排列比较密集,说明南北温差大;图2等温线排列比较稀疏,说明南北温差小。

〔启发引导〕根据上面的等温线知识,我们分析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看我国冬夏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指导读图〕首先看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要求观察:①黑龙江最北部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1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我国南北1月气温相差多少摄氏度?④找出0°C等温线,并在图上用彩笔描绘出来;观察0°C等温线大致经过的地区。

⑤比较我国1月、7月平均气温图,看一看等温线疏密程度如何?这说明了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1)冬季等温线排列密集,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黑龙江最北部1月平均气温在-32°C一下,海南省1月平均气温在16°C以上,我国南北气温相差悬殊。

(2)1月平均气温0°C等温线大致通过秦岭-淮河一线,向西到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

〔板书〕一、冬季气温分布规律:南北气温相差悬殊〔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这么悬殊呢?〔出示投影片〕“冬至日的光照及昼夜“再读课本中“冬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时间”表。

组织讨论①冬至日,太阳光直射哪个半球?②这时我国北方的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高还是低?为什么?③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个昼长?为什么?④这时北方和南方相比较,哪里获得的太阳光照多?〔结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将近50个纬度。

冬季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我国北方正午太阳高度比南方低,阳光小角度斜射。

再加上北方昼长也比南方低,自然北方获得的太阳光热就比南方少。

除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这两个因素,还有冬季风的影响。

引导学生读课本图,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讨论〕①冬季风的源地是哪儿?风向如何?②冬季风对我国北方和南方气温的影响在程度上有什么差别?③青藏高原、云贵高原、海南岛和台湾岛能受到冬季风的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概括总结〕冬季风南下,我国北方首当其冲,寒冷的冬季风加剧了我国北方的严寒。

且冬季风在南下的过程中,受崇山峻岭阻挡,势力渐弱,故南方受冬季风的影响而降温的程度远低于北方。

综合以上因素,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冬季风南下对北方的影响显著是我国冬季南北气温相差悬殊的形成原因。

〔启发提问〕我国冬季气温南北相差很大,那么夏季气温是不是相差也很大呢?我国夏季气温分布有什么特点呢?〔引导读图〕用同样方法,分析我国7月平均气温图。

读图要求(可要求学生依据1月平均气温图的方法,分组讨论,列出读图提纲):①黑龙江最北部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②海南省的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③找出我国7月气温最低的地区在哪儿?那里气温大约是多少摄氏度?为什么这里是我国夏季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板书〕二、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青藏高原除外)〔启发提问〕为什么我国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气温相差不大呢?依据刚才学过的分析冬季气温分布的原因的方法,同学们课下可讨论夏季气温分布的特点。

可以参照课本上“夏至日漠河、北京、广州三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表”。

板书〕三、温度带的划分和分布温寒温带: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度中温带:东北和内蒙古大部分、新疆北部带暖温带:黄河中下游的大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亚热带:秦岭-淮海以南、青藏高原以东、青藏高原气候区:青藏高原第2课时复习导入〔板书〕降水的特征1、降水量地区分布不均:东多西少,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讲授〕我国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在时间分布上呢?〔出示投影片〕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四城市降水量柱状图。

〔启发提问〕请注意老师出示城市的顺序,它们的降水在季节分布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指导读图,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全国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也不均匀,南北方差异较大,南方雨季长,北方雨季短。

〔板书〕2.降水时间分布不均匀(季节不均,集中于夏秋季节)〔讲授〕这是一年内降水的分布特点,那么不同的年份间又怎样呢?〔讲授〕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湿润的地区,根据年降水量的多少,又划分了湿润地区和非湿润地区。

降水量小于蒸发量的地区,属于较干旱的地区,根据干旱程度的不同,又分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不同的干湿地区,地表的植被差别很大。

东部湿润区,水分充足,可生长高大茂密的乔木。

过去这里是郁郁苍苍的森林,后来,人类的足迹来到了这片土地,大片的森林被砍伐,只剩东北地区和武夷山区还有大片原始林。

〔讲授〕半湿润区水分条件较差,植被由高大的乔木向低矮的草本植物过渡,典型的自然植被是森林草原。

但事实上,这片地区被开发利用的很难找到原始植被了。

这里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

半干旱区气候偏干,地表植被为草原。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讲授〕干旱地区水分严重不足,也制约了植被的生长,有些地区几年不降一滴水,地表景观十分单调、荒凉,是典型的荒漠景观。

〔总结〕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成因,季风的活动与降水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与难点。

我们知道,由于季风活动的一些异常,有时会给我国带来一定的自然灾害,使人们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带来不利之处。

尽管这样,它对我们的影响仍然是利大于弊。

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把我国东部季风区与同一纬度的其它国家、地区做比较,例如北非。

〔讲授〕由于没有季风活动,北非气候十分干旱,是世界上著名的干旱区,比我国的干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是著名的世界第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一片广阔的不毛之地。

而我国的30°N附近,正是地肥水美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有美丽的、富饶的四川盆地,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这样一对照,我们不禁要感谢季风了。

所以我们对待季风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和态度,既看到它有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它不利的一面。

关于这一点,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问题〕青藏高原海拔很高,达数千米,随着山势的增高,气温降低,植被随之发生变化,从山下的常绿阔叶林依次过渡到针阔混交林-针叶林-高山草甸-雪线以上。

说明地势的高低对气候影响很大,进而影响植被种类的生长分布。

秦岭南北一图,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观上的差异。

山南生长的是亚热带植物――柑橘树,山北生长的是温带植物――苹果树。

这是因为秦岭在气候上起着屏障作用,可阻挡北部冬季风的南下。

所以秦岭南坡气温高,为亚热带景观;北坡气温低,为暖温带景观。

〔讲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使得我国的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板书〕2、地势高低悬殊,地形多样,使我国气候更加复杂多样。

〔启发提问〕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好处,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区对各种植物和农作物品种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学生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我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及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板书〕3、气候复杂多样,使得我国的农作物和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第3课时〔板书〕二、季风气候显著〔〔讲授〕什么是季风?顾名思义,与什么有关?(季节)联系生活实际冬、夏各刮什么风?〔板书〕1.季风的概念盛行风随季节的改变方向发生变化〔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可以看出夏季风并没有影响到整个中国,原因是什么?〔板图演示〕夏季风被一系列山脉阻挡。

〔讲授〕夏季风经过长途跋涉后,又被重重高山阻挡,只好望山兴叹,就此止步了。

所以夏季风的活动范围局限于我国东部、东南部地区。

人们根据夏季风活动的范围,把它能到达的地区叫做季风区;无法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就是夏季风。

2.季风区和非季风区〔提问〕同学们能否尝试解释降水空间分布的成因?〔学生回答〕沿海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充足;越往西北内陆,降水越少;非季风区降水最少。

〔讲授〕降水的季节变化与年际变化特点又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我国东部降水集中于夏季?与季风的活动有关系吗?同学们讨论一下,最后看看是不是与板图演示的一致。

学生讨论。

下面我们将通过演示雨带的移动和雨季的形成来解释上述问题。

3.雨带移动与雨季〔讲授〕(结合板图)整个冬季,我国大陆被寒冷的冬季风控制,一般到4月份,夏季风开始形成并逐渐强大,在我国南部沿海登陆。

冬季风抵抗不了,向北退去,在此过程中,冷暖气流交锋,形成降水。

5月,雨带位于沿海一带——华南雨带(东南沿海雨带)6月,雨带北移至长江流域——长江中下游雨带(江南雨带)7、8月,雨带北移至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华北、东北雨带9月,雨带南移。

10月,雨季结束。

因此,我国的雨季出现在每年的5-9月。

〔总结〕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时间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时间短。

4、冬季风对我国的影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冬季最冷的国家(板书)三、多特殊天气(教师引导)总的讲,我国气候条件十分优越,但也有不利方面。

如水旱灾害、寒潮、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例如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北地区的特大洪水给任命的生命财产和工农业带来数千亿元的损失。

而华北地区则出现了持续干旱的天气。

1、旱涝灾害1、我国每年总有一些地区发生水旱灾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