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
中美大学生友谊观对比研究
中美大学生友谊观对比研究作者:庞慧慧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31期本研究以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为基础来设计问卷,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对比他们在朋友交际中的差异以及他们友谊观的变化。
一、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留学热的现象也在逐渐增温。
中国和美国作为全球两个大国,相互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
在搜狐的网页上,我们可以找到“2016留学数据:中国人爱去美国,美国人爱来中国”这样的标题。
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美大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是无法避免冲突的。
本文主要调查分析中美大学生友谊观方面以及各价值观的重要程度的差异,进而减少中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中美大学生的有效交流。
二、研究现状当今中外对于友谊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友谊定义的界定、友谊中男女的差异、友谊中的道德、义务和期望以及关于大学生友谊的研究等等。
然而,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以上研究都存在一些局限性:①以上研究大多基于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以及人类学等,本文主要从跨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友谊;②研究对象大多为青少年,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在西安中国大学生和美国大学生;③本文主要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为基础来分析西安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以及各价值观的重要程度,同时也展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大学生友谊观的转变。
三、研究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以下问题开展调查与研究:(一)从“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文化维度的角度来看,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差异。
(二)中美大学生友谊观差异的深层原因。
(三)中美大学生友谊观的变化趋向。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以塔尔科特·帕森斯的模式变量理论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为基础来设计问卷,以忠诚和诚实,权利和义务为维度,研究对象为西安全日制本科院校的60名中国大学生以及30名美国留学大学生,再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对比他们在朋友交际中这四个维度的差异以及他们所面临的冲突。
中西方友谊观的异同
中西方友谊观的异同友谊这一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中西方在友谊观方面的异同也因此显现。
下面将就此展开以探究此话题。
首先,在中西方文化中,友谊的定义和内容是有所差异的。
在中国,友谊被视为一种至高无上的情谊,人们强调情感和义务的方面,好朋友会帮助彼此运动,共享天赋良好,跟随人生际遇而发扬光大。
在西方,友谊被视为一种自由选择的社会关系,强调对彼此的尊重、支持和信任。
人与人之间的友谊,通常不太关注亲属或“血缘关系”,而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经验和相性。
此外,西方社会中更像是一种平等和相对独立的人际关系,比如在交往中一方的选择权或主导权会更大一些。
其次,在中西方人交朋友的方式有所差异。
在中国,人们通常通过人际关系和“朋友圈”来建立和维持自己的社交网络。
在西方,人们更倾向于去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加入社团或者是网络社交媒体。
虽然在中西方,朋友之间的吃饭唱歌的等娱乐场所和形式各不相同,但是均认可这是一种合适的交际方式。
最后,在中西方文化中,人们对待友谊的态度不同。
在中国文化中,友谊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人际资本”,也被一些人看作是成功和幸福的关键之一;同时,在中文里,“朋友”这个词还经常用来形容商业关系。
在西方文化中,友谊不仅被视为一种享受的快乐、寻找共鸣的关系,同时被视为是一种治愈性的社会资本。
西方社会更多地提倡从友谊中享受,以及在一些困难、痛苦的时刻中寻求支持和帮助,交友的初衷不应该只是为了以后使用。
虽然中西方友谊观存在许多差异,但在友谊的核心内涵上,都包含了尊重、关爱、理解和支持等因素的元素。
作为同时代的文明,中西方不仅可以借鉴对方发展自身的社交文化,同时也可以有所交流、融合,共同推进文化交流与交融。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友情是人类社会中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它贯穿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我们的情感和行为。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与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源于不同的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在中国,友情被视为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是一种无私奉献和信任的表达。
而在西方文化中,友情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互利关系,注重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中国人对友情的理解强调情感的深度和长久性。
在中国文化中,友情通常被视为一种亲情的延伸,被赋予了更高的情感价值。
中国人认为,真正的友谊应该是无私的,朋友应该在困难时刻给予支持和帮助。
这种友情是一种相互扶持的关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个人利益,更是一种情感上的依赖和彼此间的信任。
在中国,朋友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长久的,甚至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与之相比,西方文化中的友情更多地侧重于个人利益和自由选择。
在西方社会,人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更倾向于与那些能够带来个人利益和快乐的人建立友谊。
在西方,友谊往往是一种互利的关系,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基于个人需求和利益的平衡。
因此,西方人更容易与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私人空间和独立性。
这种差异反映了中国和西方文化中不同的价值观和人际关系模式。
中国文化强调集体利益和人际关系的稳定,而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体价值。
这种差异也体现在人们对友情的态度和行为上。
在中国,友情是一种无私奉献和信任的表达。
中国人认为,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帮助和支持,无论是在生活中的困难时刻还是在工作中的挑战中。
中国人往往会为朋友付出很多,包括时间、金钱和精力等方面的支持。
他们相信,只有在朋友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才能够建立起长久的友谊。
而在西方文化中,友情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互利关系。
朋友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基于个人需求和利益的平衡。
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他们更倾向于与那些能够带来个人利益和快乐的人建立友谊。
因此,西方人更容易与朋友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私人空间和独立性。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的对比
科技信息中西方文化中都很重视友谊。
相应地,在一些名言或谚语中,对友谊都有所表达。
尽管汉语中的“朋友”、“友谊”对应英语中的“friend”、“friendship”,但是在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中,朋友、友谊的内涵和对朋友、友谊的理解大不相同。
在中国文化中,朋友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友谊是朋友间深厚的感情、亲密的关系。
而美国的friend,是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friendship 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伙伴关系。
由于社会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对朋友和友谊的认识和表达方式有很多差别。
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不重视或无视这种差异,将二者等同理解,就有可能带来交际的困难,造成交际双方的误解。
因此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比分析中西方朋友和友谊的内涵差异。
一、范围不同金庸曾谈到中国人把好朋友视作兄弟,通过义结金兰这种方式和异姓朋友结拜为兄弟,并立誓:“虽非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金庸说:“西方社会中,只有热烈相爱的恋人,才会立誓同死。
但在中国这个重义气的社会,友情比爱情更受重视。
”这也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朋友”是指可以互相信任,互相倾诉,感情很深的关系。
与中方来比,西方中朋友概念的范围更广泛。
对西方人来说,“朋友”可以用来指童年的玩伴、在新地方刚认识几天的人、关系密切的商务伙伴、一个深受信赖的知己等。
友谊可以是肤浅的、暂时的也可以是深厚的、长久的。
这也由于美国人一贯开放自由的态度,能够轻松、随时随地交上朋友。
雷尼尔(Alison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inthe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
美国人很容易结交到朋友,但是,一旦环境改变,友情也会变化。
另外,在中国,朋友贯通各个方面,朋友之间无所不谈,生活上、工作上都互相帮助。
而在美国,朋友只局限于一个领域,不会延伸至其他领域。
中美友谊观之对比分析
收稿日期:2008-01-09作者简介:黄滢(1981—),女,江苏南通人,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助教。
摘要:文章基于人际关系的基本理论出发,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揭示了中美价值观中的横沟并探寻了各自价值观的根源。
关键词:友谊;差异;价值观;跨文化交流;人际关系中图分类号:C9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891(2008)03-0031-03中美友谊观之对比分析黄滢(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江苏南通226010)第7卷第3期2008年9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OFNANTONGVOCATIONAL&TECHNICALSHIPPINGCOLLEGEVol.7No.3Sep.20080引言现今,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访问学者、移民者去美国进一步地学习深造、讲学或工作。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美国人交朋友,了解其文化。
因此了解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及与美国人的交友原则可以使得自身很快融入当地文化、提高学习工作效率。
1人际关系的三种不同类型人际关系是跨文化交际中一个基本部分而友谊在人际关系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因此谈到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首先要提及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指社会人群中因交往而构成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属于社会学的范畴,包括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等。
总的来说,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三类:①工具型②情感型③复合型。
[1]“工具型”即人们利用某种人际关系达到自己的目标或获取某种利益。
“情感型”即人们互相依赖尽量满足对方的需要。
“复合型”则包含情感型和工具型,这种关系指人们往往互相了解,和谐相处达到一定的程度,但这种关系也不是最为真挚的,还是有一定目的的。
一般认为,中国人的相处类型应属于情感型和复合型,而美国人的相处类型应偏向于工具型。
因此在相处中,中国人会觉得美国人太实际太自我,没有人情味。
而美国人会觉得中国人太过依赖别人,要求太多,什么都要讲关系。
《中西方友谊差别》课件
中西方在使用通讯技术交流中的差异
1
西方
更倾向于使用社交媒体、在线聊天和即时通讯工具。
2
中国
更倾向于面对面的交流、电话和文字信息。
跨文化友谊的重要性
文化交流
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知识分享
拓宽视野、学习其他文化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全球合作
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建立跨国合作和信任关系提供基础。
建立跨文化友谊的策略
1 了解文化差异
学习并尊重其他文化的 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2 培养跨文化技能
发展灵活性、开放性和 适应性,以更好地理解 他人。
Hale Waihona Puke 3 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参加交流项目、学习语 言和文化,积极与跨文 化社区互动。
跨文化友谊的益处
1 个人成长
增强自我意识、自信和跨文化沟通能力。
2 丰富经历
拓宽视野、深入了解其他文化的人和事。
信任建立在个人表现、言行一致和保密性上。
2 中国
信任建立在家族背景、长期关系和求同存异上。
中西方对情感表达的差异
1 西方
2 中国
情感表达更加直接、开放和个人化。
情感表达更加含蓄、回避和注重面子。
中西方对亲密关系意义的差异
1 西方
亲密关系强调情感支持、共享秘密和亲暱接触。
2 中国
亲密关系强调默契、互助和共同价值观。
3 推动全球和谐
建立桥梁,促进全球合作、和平与友谊。
拥抱多样性,加强全球关系
中西方友谊的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们应该尊重、理解和接纳不同文 化,加强全球性友谊与合作。
《中西方友谊差别》PPT 课件
友谊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对友谊的认知和表达方式存在差 异。本课件将探讨中西方友谊的差别,并强调跨文化友谊的重要性。
中美友谊的对比
对于美国人来说,朋友间不会因此而伤害对方的感情。朋友双方在分 别后一二年中互相寄张 圣诞贺卡或写几封信。之后,他们之间就杳无 音信了。若干年后,老朋友邂逅相遇,双方会 非常高兴的重叙旧情, 并为此感到兴奋不已。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 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科 登和约瑟夫(J.C.Cordon&Fathi Yousef)曾在其 “A 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文中,把美国 人这种友谊称为Kleenex friendship(手绢纸友谊),用 完就扔。 美国人友好随和,世界上没有比结识美国人更容易的,但是他们 深交却最困难。从表面 上看,美国人常常比其他国家都友好,这与其 社会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经济有直 接关系。作为一个基本 上是陌生人组成的民族,美国缺乏悠久的传统,从小就学会与不同的 人打交道。美国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据美国官方统计,一个美国人在 一生中平均要搬21次家 。美国人调换工作之勤,在世界上是独一无 二的,整个社会和公司老板们把这看作是值得称 道的品德,是具有雄 心壮志和冒险精神的象征。由于美国人经常调动工作和搬家,他们对 陌 生人友好。然而,这种流动性又限制人们建立深厚持久的友谊。美 国学者辛格说,“在我们 现代工业社会人们似乎善于没有丝毫感情色 彩的人际交流。我们要是走到富有感情色彩的人 际交流似乎是极为困 难的。
三、价值观念上的差异
美国人朋友之间强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以诚相待。朋友之间 乐于谈论的话题如业余 爱好、节日、气候、国内外新闻、电影、书籍、 体育赛事等。但是,属于个人隐私的话题是 不喜欢他人问津的。例如: 个人收入多少,钱是怎么花的,家里有多少存款,身上的衣服花 多少 钱买的,个人的健康,女士的年龄,家庭情况等。总之,朋友之间不 询问对方的隐私, 也决不干涉对方的私事。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美国 朋友间的经济帐一清二楚。若是涉及到两 个朋友之间的劳务关系,如 甲要求乙为自己干活,工作,那么关于报酬的问题,双方都是坦 率得 很,一小时多少钱,决不含糊。朋友一起去吃饭用餐时,如果不是某 人出面邀请,一般 都各自付帐,这对他们来说是件平常的事,没有半 点不够“朋友”之意。这都体现了美国人 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人隐私, 不愿承担任何义务和压力的价值观念。这些做法对中国人来说让 人难 以接受。中国人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没有什么秘密可言(隐私权和中 国传统文化是相悖 的,中国人喜欢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事物不可与人言”。既是朋友也就不 应该分彼此。朋友之间应当肝 胆相照,在义利问题上应当重义轻利,为了知己朋友,牺牲自 身某些 利益也在所不惜。直到1988年,我国才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首次对隐私 权做了初步的法 律规定)。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中西友谊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二、“友谊”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中美友谊观差异比较
xxxx观对比人处在社会中,不能独自生活,必须和社会接触,必须结交朋友,须得到他人的赞同,须得到别人的关怀。
因此,朋友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甚至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扮演了一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对友谊的需求是全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对于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朋友都是非常重要的人际关系,正如我们中国人的一句友谊格言所说:“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美国人对待友谊的看法也有类似的格言:“Without a friend, the world is a wilderness.(没有朋友,世界成了荒野)。
”由此可见,朋友对于任何人而言有多么地重要。
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对待交朋结友这件事上,中国人的友谊观与美国人的友谊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今天,我最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谈谈中美友谊观中存在的差异:一、从定义看新华字典中对于朋友的解释为“同学,志同道合的人或特指恋人”,由此可知,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内心有一把非常清楚的尺。
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却相对宽松。
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中对“朋友”一词的定义为“喜欢的人、支持者,不是敌人,讨厌的人”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友谊美国人相比较中国人而言更加开放更加随性。
有个留学生曾经概括说:“当一个美国人称某人为‘朋友',大多数情形下他只是在表示礼貌友好,而不是真的要跟他建立一种友谊。
”二、“xx”持续时间在中国,友谊往往是坚固、稳定甚至是终身的。
就算是分别两地,朋友之间往往都会相互联系,或许是通过打电话或是聚会等,两者的友谊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1 / 5外国人对友谊并不一定追求“永恒”,美式友谊就有些“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也快。
美国是全世界流动性最大的一个国家,这种流动性使得美国人的人际关系相对淡薄。
美国人对朋友的热情很快能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
因此,在美国,朋友之间如果一段时间内不联系、不见面,他们的友谊就会迅速地枯萎甚至死亡。
中西友谊观对比
• 古时候的刘、关、张的桃园三结义,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 流水等都是中国人对于友谊看法的体现。
• 由于中国人的互依自我构元在社会环境中起了主导作用, 因此一旦确定友谊,朋友相互之间就相互关心彼此依存。 因为要彼此依存相互联系,从而也形成了非常有特色的中 国式的友谊交流方式。
• 中国人友谊的保持,需要不断的互动,而这个互动就是不 断的串门,拉家常,甚至一口气聊天几个小时。并且对于 中国人来说朋友之间的串门聊天是不需要预约的,因为这 是“情不自禁”,而只要是朋友,随时随地都是受欢迎的。 但这些往往是美国人觉得很费解的习惯和方式。
-
• 五、建立及维系友谊方式的差异
• 中国人对建立友谊非常谨慎,他们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 相互接触,等彼此深入了解后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正所谓 “与恶友交不如独处(It's better to be alone than in bad company.)”、“滥交者无友(A friend to all is a friend to none.)”;对于中国人,彼此之间要接触相当长 的一段时间,交流到了一定的深度,摸清彼此的习性和 脾气,发现彼此是志趣相投或是共同经历“磨难”之后才会 在心里承认彼此是朋友,才会看重这段友谊。如“路遥知 马力,日久见人心(Poverty tries friends.)”。在中国的 传统文化中,友谊意味着朋友间一生的信约,是要慢慢培 养的,因为友谊一旦形成就终身相随。中国人所交的朋友 必须是志同道合,兴趣相投,性格相近,否则就不能为真 正的朋友,只能算是点头之交,泛泛之辈。
-
• 美式友谊就有些 “速溶咖啡”的味道了,朋友交得快,忘得 也快。或许你在初次和美国人打交道时会觉得他们很友善 、很热情,但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已经把你当朋友看 待了,你无疑要失落了。友善并不代表友谊,真正的朋友 之间的友谊需要时间的历练及奉献精神,而这正是很多美 国人所缺乏的。
中美文化中友谊观之对比研究
一
、
人际关 系的 三种不 同类型
系亲密 的人都可 以称 作朋 友。 19 9 5年版 的 《 明牛津字典》 简 中, 友可以是 :. 朋 1 双方感情要好, 彼此尊重的人 ;. 2 同情者 :
3 帮助者 ;. . 4 客户 ;. 5 一面之缘 的人 ; . 6 对一个 机构提供定 期 赞助或 帮助 的人 ;. 系较 近的亲戚等 。( 7关 楼鲜 艳.0 51 ) 2 0 :2 。 由此 可 见 , 美 两 国人 民对 “ 友 ” 的 词 典 定 义 是 大 不 相 同 中 朋 的 , 于友谊美 国人 比中 国人更加开放更加随意 。 对 ( ) 二 中美两国人民对于发展和维 系友谊的方式存在差异 中 国人对交朋友 这件事情非常慎重, 往往要经 过很 长一 段时问 的接触 , 等彼此深入 了解 后 . 觉得 彼此兴趣相投 , 能 才 成为真正意 义上的朋友 。所谓 “ 患难见真情 ” “ , 不打不相 识” 有的人甚 至认 为经历 一些“ 大事 件” 后才 能培 养深厚 的友 之 谊, 如刘 、 、 关 张桃 园三结 义。中国人 的友谊是稳 定的 。 是一生 相随 的 , 以要慢 慢地培 养 , 所 需要彼此 都投 入一定 的时 间和
中国留学生 、 民者和访 问学者 、 移 去美 国学 习深造 、 工作或讲 学 。在这种情况下 , 可避 免地要 与美国人交朋友 , 不 并了解其
文化 。不 同国家 、不同文化, 人们 由于其社会历史 背景 的不 同, 所持 的友谊观是 也是 大相径庭 。友谊 观与 国度 、 民族 、 文
化和 心理 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非常密 切的联 系。因此 , 想要快 速融 人美 国当地文化 、 提高 学习 和工作 的效率 . 实现成 功 的
中美友谊观差异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0期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陆欣王小芳(长春大学,吉林长春130000;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00)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对友谊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同。
本文从范围和层次不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交谈话题不同和责任理解不同四个方面进行对比。
对中美友谊概念差异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发展和巩固跨文化友谊。
关键词:友谊;范围;层次;深浅;牢固程度;价值观;责任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508(2006)04-0076-04在任何文化中,友谊与人际交流关系密切。
友好的交流会促进友谊,友谊会促进信息的交流。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
)这句英语习语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美德。
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却持有不同的交友观。
美国人的交友观与中国人的交友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范围和层次的不同中国人的所结成的友谊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认识的人。
第二种是朋友,这和英语中的friend含义有差别,中国人所称的朋友一般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可在感情上依托的人,这是一种亲密的、有深交的人际关系,可以自由自在的谈论彼此心中深层次的思想。
“朋友”在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一个是指“恋爱的对象”(《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人一般熟人多,但朋友不多。
前一种意义上的朋友一般是同性,异性朋友很少,因为这常有谈恋爱或婚外恋的嫌疑。
美国人的友谊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真诚和信任、社会和心理的支持的基础上的。
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泛泛之交、好友、密友和深交。
美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
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是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
在许多国家,朋友必须是同性的,然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可能存在异性朋友,他们通常也不认为男女单独相处就会发生性行为。
中西方友谊差别
中国文化中情感表达较为含蓄,而西方文化中情感表达更为直接和 开放。这导致中西方在友谊中的情感交流和沟通方式存在差异。
礼节和习俗
中西方文化中的礼节和习俗不同,这也影响了人们在友谊关系中的行 为和期望。例如,在送礼、拜访、聚餐等方面的习俗存在差异。
社会环境差异
教育体系和社会结构
中西方社会的教育体系和社会结构不同,这也影响了人们对 友谊的认知和期望。例如,西方社会中个体之间的联系相对 较为松散,而中国社会中个体之间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
在中国友谊中,忠诚和信任是非常重 要的价值观。朋友之间应该相互信任 ,并愿意为对方付出,这是维持友谊 长久的关键。
友谊与家庭关系紧密相连
在中国,友谊经常与家庭关系相互交 织,朋友之间会互相支持、照顾和帮 助,这种友谊往往随着时间的推移而 变得更加深厚。
西方友谊观
友谊是一种个体关系
在西方文化中,友谊被视为一种个体之间的关系,人们选 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建立友谊关系。
友谊观
中西方文化中的友谊观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中个体更注重友谊关系中的 平等和相互尊重,而在中国文化中, 友谊关系往往受到更多的情感因素影 响,如亲情、恩情等。
THANKS
感谢观看
01
02
03
个人空间
在西方文化中,友谊的建 立通常基于个人喜好和自 由选择,人们更注重个人 空间和独立性。
直接表达
西方人倾向于直接表达自 己的感受和需求,在友谊 中寻求真实的自我表达和 情感共鸣。
短期互动
西方人的友谊建立可能相 对较快,但也可能较短暂 ,因为友情往往基于当前 的互动和共同经历。
03
家庭与友谊关系
在东方文化中,家庭和朋友关系紧密 相连,友谊往往成为家庭关系的一种 延伸。
中美友谊观之对比研究
12海外文摘1 引言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和美国的交流更是迈向了新阶段。
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公司职员,移民者去往美国学习、工作或者生活,这就不可避免地要与美国人交朋友。
但因为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存在着巨大差异,在交朋友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冲突,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的生活和成功地进行人际交往,了解双方友谊观的差异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从文化视角探讨了中西方友谊观的差异, 希望能在跨文化交际中给予一定的启示,并有助于发展和巩固跨文化友谊。
2 中美友谊观的差异性“朋友”和“友谊”自古以来就是人们谈论的永恒话题。
友谊作为人际关系中的一种,是人在社会群体中,通过交往活动而产生的一种特殊情感。
不论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友谊都在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但是对于友谊的内涵,两国人民有种不同的理解。
2.1 定义上的差异在中国古代,人们就非常重视交友之道,并把朋友作为五种人伦关系之一。
但是“朋友”这两个字,原是两个概念。
《礼记》中有言“同门曰朋,同志曰友”,按照古人的解释,“同门”是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所以“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同学;所谓“同志”,是指志趣相投,能合得来的人,所以这个“友”,就是我们现在的“朋友”的概念。
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朋友”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词语,《论语》里有“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样的名言,《论语》里说的“朋友”,相当于我们现在说的“同学和朋友”这两个意思。
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国文化中,朋友原指志同道合的人,后来泛指交谊深厚的人,已与现代“朋友”之意几乎无异了。
在1995年版的 《简明牛津字典》中,朋友可以是双方感情要好, 彼此尊重的人;同情者;帮助者;客户;对一个机构提供定期赞助或帮助的人;关系较近的亲戚等。
由此可见,中国人内心里对“朋友”的界定非常明确,而美国人的“朋友”概念相对宽松,指有共同感受或喜好、能在一起愉快地交流的人,可以用来指非常广泛的人际关系。
中美友谊观差异探究——基于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理论
公共外交理论版古往今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人们都珍视“友谊”。
但是交往时,中国人往往会报怨和美国人的友谊维持不久,美国人则觉得中国朋友习惯介入他们的私生活。
其实,“朋友”和“friend”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都有着很大差异,而这些差异源于中美文化的不同。
本文拟以霍夫斯泰德的价值维度模式为理论基础,对中美友谊观差异从文化价值观这一层面做多维度分析。
宗教思想,历史沿革,地理位置,以及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因素相互影响,促成了文化价值观,价值观反过来又影响着人们生活。
当今,在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需要我们对受众有更深入地了解,从价值维度理论这一角度来分析,会使我们更加客观地看待中美友谊观差异,在中美人际交往中消除不必要的误解与隔阂,实现有效沟通。
一、 中美友谊观差异我们首先解读中美友情差异的表现,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一) “朋友”定义不同什么是朋友?中美两国定义不同。
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朋友有两个解释,一为彼此有交情的人,二为恋爱的对象。
第一个解释很好地阐释了普通朋友的定义,其关键词为“彼此”和“交情”,可见中国人眼中的朋友必定是相互的,并且彼此之间必须有交往才能产生感情即交情,这二者缺一不可。
中国人建立友谊的前提是兴趣相投、志同道合,一定程度上也会考虑对方的职业、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程度等,交友圈子比较小。
而依照《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七版,西方朋友可以是除家人外你了解并喜欢的人,可以是支持者,可以是有相同观点或兴趣爱好的人,甚至还可以用来指说话者根本不认识的人。
例如,一位美国教授与工匠也会由于相同的爱好而彼此成为朋友。
由此可见,关于朋友的定义,美国人的界定是相对宽泛的,而中国人相对严苛。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被刚认识不久的美国人称之为朋友,中国人往往感到不知所措。
(二) 对朋友的期望不同中国人期望朋友时刻都站在自己一边,无论什么时候,只要遇到困难都希望朋友能够帮到自己,朋友之间理应互相帮忙,这是责任、是义务。
中西方文化中友谊观的差异
中西⽅⽂化中友谊观的差异中西⽅⽂化中友谊观的差异由于学习语⾔专业,接触到不少外籍教师,有来⾃北美洲,澳洲和西欧的。
和其中⼀些教师有⽐较多的书信来往,相处也不错。
他们常常会说“我们是好朋友”。
然⽽,对于朋友之间的友谊,中西⽅⼈却有着很⼤的理解上和态度上的差异。
多数中国⼈很难理解西⽅⼈所谓好朋友的概念。
尽管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越来越多的西⽅⽂化涌⼊中国,更多的⼈渐渐懂得了哪些该问,哪些不该说,以尊重朋友的隐私,但是由于受到长期⽂化传统的浸透,双⽅对于保持友谊的做法上差异很⼤。
例如,在我们这⾥,⼀个⼈会很爽快的答应他的好朋友陪他去购物的邀请,即便他⼿头上有⼀些事情要做。
好朋友之间会长期分享同⽢共苦的感受。
袒露各⾃的秘密。
⽽在西⽅⼈看来,你完全可让⼀位朋友和你⼀起做某件事,但是你不要期待他会放下他在做的事,去陪你去做类似于购物那种不是很紧迫的事。
即使是⾮常好的朋友也应该接受对⽅说‘不’,只要对⽅能够给出理由。
其间的独⽴性是显⽽易见的。
在西⽅,居住地的搬迁,⼯作的更换,学业的结束,婚姻的变化等等,都有可能使得深厚的友谊发⽣改变。
这也说明他们的友谊较多地建⽴在互相经常性的来往上。
⼀旦这种频繁的交往变的稀少或停⽌,那么他们的友谊就会凋谢并消亡。
这和我们传统中所说的‘两情若到久长时,⼜岂在朝朝暮暮’相去甚远。
中国⼈⽐较多的是希望良好的友谊能够永远保持下去,直到⼀⽣。
然⽽,西⽅⼈在⼀个时间内会有很多好朋友,但是这种友谊往往同特定的条件与情况有联系。
⼀旦情况发⽣改变,朋友也就发⽣改变。
他们更多的是独⽴性,⽽⾮依赖性。
他们不喜欢⼀⽅过多的依赖另⼀⽅。
在中国,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个⼈对于他⼈在经济上经常性的资助,⽽在西⽅这可能更多被看作为让被资助⽅产⽣依赖性,也不符合他们对于个⼈品质培养的原则。
⽽在中国,朋友间更多是需要得到具体实在的帮助。
⽐如,找⼀份不错⼯作,请⼀位好的医⽣,职务的提升等等。
西⽅⼈会因为对朋友带来哪怕是⾮常⼩的不便⽽向他致歉。
比较中西方友谊的三个方面英语作文
比较中西方友谊的三个方面英语作文When comparing the aspects of friendship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there are several key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to consider. Let's take a look at three important aspects: communication, loyalty, and social activities.Firstly, in terms of communication, there is a noticeabl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Western cultures, friends tend to communicate more openly and directly. They are comfortable expressing theirfeelings and opinions, even when they are in disagreement. On the other hand, in Eastern cultures, there is often an emphasis on maintaining harmony and avoiding confrontation. As a result, friends may communicate in a more indirect and subtle manner, especially when dealing with sensitive topics.Secondly, loyalty is 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friendship that differ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Western cultures, loyalty is often demonstrated through honesty, reliability, and standing by a friend throughthick and thin. Friends in the West are expected to be openand honest with each other, and they value loyalty a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their relationships. In Eastern cultures, loyalty is also highly valued, but it may be demonstrated in a different way. For example, friends in the East may prioritize the needs of the group over individual desires, and they may show loyalty through actions rather than words.Lastly, social activitie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friendships in both the East and the West. In Western cultures, friends often engage in a wide range ofactivities together, such as going to parties, concerts, or sports events. They enjoy spending leisure time together and often prioritize having fun and making memories. In contrast, in Eastern cultures, social activities may be more structured and centered around traditions and customs. Friends may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or religious events together, and there is often a strong emphasis on maintaining social harmony and respect for elders.中文翻译:比较中西方友谊的三个方面,有几个关键的不同和相似之处需要考虑。
跨文化交际(中美友谊概念的差别)(学生讨论题)
Book 3 Unit 1 FriendsAll people need friendship in their lives, which is established in different interactions with others, in offices, social occasions, schools and so on. Between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American culture, there are both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way people make friends, how friendship is maintained, how long friendship usually lasts, how the circles of friends are formed, and what friends can talk about with one another.Activity 1What are your ways of making friends? Do most or many of your friends know each other? Read the following case (taken from Blanton & Lee, 1999) and infer at least one way by which Americans make friends.Are you short? Tall? Do you like pumpkins but hate mayonnaise (蛋黄酱) ? Whatever your interests, there’s a club, society, or group for you.American is home to about 25,000 clubs, associations, federations, societies, fraternal (兄弟的,友好的)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groups that all sorts of people join. If you are very short, there are the “Short Stature Foundation” and the “Little People of America”. If you’re tall, there are dozens of clubs for tall people.If you can’t stand mayo, there’s the “I Hate Mayonnaise” club; members get the No Mayo newsletter (简报), and a list of mayo-free restaurants.Many people claim to have seen the rock star Elvis Presley, even after his death in 1977. Maybe that’s because so many people dress up and act like Elvis. Some of them formed the “Elvis Presley Impersonators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If you like to sing along through a microphone as you listen to music, you might consider the “Karaoke International Sing-Along Association”.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of Nerds” (觉得生活无聊的人) has more than 10,000 members. It is led by a man in Cincinnati, Ohio, who calls himself the Supreme Archnerd (arch: 为首的,主要的). He says membership may be for you if your eyeglasses are held together with tape, you keep at least 37 ball-point pens in a plastic pocket protector, and you wear slacks (宽松裤) and shirts of clashing plaids (格子呢,毛呢).Many clubs are devoted to food. The “International Banana Club” wants people everywhere to smile more in a world that is “going bananas” (变得野蛮或疯狂). The club has a library and museum of about 12,000 important banana artifacts (手工艺品). The “International Pumpkin Association” is a club that objects to fast-food places and promotes the joy of leisurely dining.Because so many people love animals, there are many clubs to protect favored creatures. For instance, the “Bat Conservation International”wants people to know about the many good points of bats. One example: Bats eat tons of insects, which would otherwise bug (打扰,使厌烦) people.Questions:1.Why do you think there are many clubs in the United States? Is this a way ofmaking friends?2.Are there so many clubs in China? Why or why not?3.How do Chinese people make friends?Now study the two graphs below. One represents the type of friends of a Chinese, and the other, that of an American. Discuss in small groups which is which. What differences are there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friends? Try to explain why?Activity 2Xiao Li is a Chinese student. One day her fried Linlin asked her to go shopping together. She was busy and really had no time to do that. But she kept silent, put aside her work and went shopping with Linlin. Would you do the same as Xiao Li did? Do you think an American would do the same in similar situations? Why or why not?Sometimes when you arrive in the States and ring you friend up from the airport, he may tell you on the phone, “Take a 106 from the terminal”, or “Get a taxi. Mind you get here in time for dinner.”What would you think of your American friend? Would you think he was giving you a cold welcome?Discuss in small groups.Activity 3Do you change friends or you try to keep your friendship lasting through all changes in life? What do you think Americans and other westerns would do in this respect? Discuss in small group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6年第0期中美友谊概念的对比研究陆欣王小芳(长春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吉林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中国和美国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造成对友谊概念的理解也有所同。
本文从范围和层次不同、深浅和牢固程度不同、交谈话题不同和责任理解不同四个方面进行对比。
对中美友谊概念差异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发展和巩固跨文化友谊。
关键词:友谊;范围;层次;深浅;牢固程度;价值观;责任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06)04-0076-04在任何文化中,友谊与人际交流关系密切。
友好的交流会促进友谊,友谊会促进信息的交流。
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
)这句英语习语所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的共同美德。
但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却持有不同的交友观。
美国人的交友观与中国人的交友观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中国人的所结成的友谊关系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熟人”,即由工作关系、邻居关系认识的人。
第二种是朋友,这和英语中的friend含义有差别,中国人所称的朋友一般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可在感情上依托的人,这是一种亲密的、有深交的人际关系,可以自由自在的谈论彼此心中深层次的思想。
“朋友”在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一个是指“恋爱的对象”(《现代汉语词典》)。
中国人一般熟人多,但朋友不多。
前一美国人的友谊关系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观、真诚和信任、社会和心理的支持的基础上的。
美国人一般把友谊关系分为泛泛之交、好友、密友和深交。
美国人往往有许许多多的泛泛之交、好友、密友,且男性和女性兼有。
深交友谊关系也包括男女两性,但是数量较少,以志趣相投为基础。
在许多国家,朋友必须是同性的,然而,大部分美国人认为可能存在异性朋友,他们通常也不认为男女单独相处就会发生性行为。
因此,男性和女性同事可以结美国人的这种普遍友好但却表面化的关系在“最好的朋友”这个称谓上倒有点例外。
所谓“最好的朋友”常常会是某人在高中或大学期间认识的朋友,这种友谊可能延续几年甚至一辈子,维系它的不是相互之间的礼尚往来和患难与共,而更多是一种怀旧和感伤的情愫。
美国人对“最好的朋友”的定义甚至也和美国人交友方式的轻松随意遥相呼应。
中国人与朋友的友谊关系一般比较长久。
中国有句俗话:“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
”中国人向来好交朋友,珍惜友情。
交上一个朋友需要较长时间,人们一旦成为朋友,这种友谊将持续很久,乃至一生。
朋友之间,肝胆相照,为了朋友不惜两肋插刀,“士为知己者死”。
一般来说,美国人交朋友快,忘记朋友也快,彼此感情淡漠。
这从friend一词的词义中也可以看出。
《简明牛津词典》中“friend”作为名词的含义主要有:与性爱和亲属之间的爱无关的与另一个亲近和相互友爱的人(One joined to another in intimacy and mutual benevolence independently of sexual or family lo ve);代理者,例如,作为一对人中的第二个人(person who acts for one,eg.as second in dual);熟人,偶然路遇的陌生人或有机会提起的人(acquaintance,stranger that one comes across or has occa sion to mention again);同情者、帮手、赞助者(sympathizer,helper,patron)。
美国人社交广,接触新事物、新思想较快。
他们不断寻求新刺激、新朋友、新机遇,以求开拓视野,达到取得新的成功的目的。
(Alison Lanier)在其撰写的《生活在美国》(Living in the U.S.A.,1981)一书中指出:美国是一个流动性很强的国家。
美国人的友情可能是密切的,连续的,强烈的,慷慨的,真诚的。
但是,一旦环境改变了,这一切也就随之消失了。
对于美国来说,朋友间不会因此而伤害对方的感情。
朋友双方在分别后一二年中互相寄张圣诞贺卡或写几封信。
之后,他们之间就杳无音信了。
若干年后,老朋友邂逅相遇,双方会非常高兴的重叙旧情,并为此感到兴奋不已。
从这段话不难看出:同美国人交朋友容易,深交却最难;同美国人一见如故,热情有加,但有“人走茶凉”的感觉。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科登和约瑟夫(J.C.Cordon&Fathi Yousef)曾在其“A n Introduction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一文中,把美国人这种友谊称为Kleenex friendship(手绢纸友谊),用美国人友好随和,世界上没有比结识美国人更容易的,但是他们深交却最困难。
从表面上看,美国人常常比其他国家都友好,这与其社会具有多种多样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经济有直接关系。
作为一个基本上是陌生人组成的民族,美国缺乏悠久的传统,从小就学会与不同的人打交道。
美国是一个流动的社会,据美国官方统计,一个美国人在一生中平均要搬21次家。
美国人调换工作之勤,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整个社会和公司老板们把这看作是值得称道的品德,是具有雄心壮志和冒险精神的象征。
由于美国人经常调动工作和搬家,他们对陌生人友好。
然而,这种流动性又限制人们建立深厚持久的友谊。
美国学者辛格说,“在我们现代工业社会人们似乎善于没有丝毫感情色彩的人际交流。
我们要是走到富有感情色彩的人际交流似乎是极为困难的。
我们很多人感到没有能力和那些想与我们接近的人建立紧密的、温暖的、公有的、亲密的关系。
密切的、感情真切的、相互支持的人际关系会把人们吓着,——特别是美国的男子和另一名男子。
因而他们倾向于避免这种关系,尽量在某种意识的层次上他们可能需要这种人际关系。
”美国人朋友之间强调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以诚相待。
朋友之间乐于谈论的话题如业余爱好、节日、气候、国内外新闻、电影、书籍、体育赛事等。
但是,属于个人隐私的话题是不喜欢他人问津的。
例如:个人收入多少,钱是怎么花的,家里有多少存款,身上的衣服花多少钱买的,个人的健康,女士的年龄,家庭情况等。
总之,朋友之间不询问对方的隐私,也决不干涉对方的私事。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美国朋友间的经济帐一清二楚。
若是涉及到两个朋友之间的劳务关系,如甲要求乙为自己干活,工作,那么关于报酬的问题,双方都是坦率得很,一小时多少钱,决不含糊。
朋友一起去吃饭用餐时,如果不是某人出面邀请,一般都各自付帐,这对他们来说是件平常的事,没有半点不够“朋友”之意。
这都体现了美国人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人隐私,不愿承担任何义务和压力的价值观念。
这些做法对中国人来说让人难以接受。
中国人认为,朋友之间应该没有什么秘密可言(隐私权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相悖的,中国人喜欢标榜“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事物不可与人言”。
既是朋友也就不应该分彼此。
朋友之间应当肝胆相照,在义利问题上应当重义轻利,为了知己朋友,牺牲自身某些利益也在所不惜。
直到1988年,我国才以司法解释的形式首次对隐私权做了初步的法律规定)。
中国人交朋友崇尚的是“义气”。
所谓“义气”是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由此可见,中国人认为的完美友谊是可肝胆相照、两肋插刀的友谊,最疼很的是背信弃义。
中国的俗话说的好: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一个“靠”字不难看出,中国人的友谊所承载的责任,这决不仅仅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它担负的甚至有道义的重任。
中国人说一句“够朋友”,这绝对是够分量的褒奖,等于说你有义气,值得信赖。
在经济上,好朋友也可以不分彼此。
中国人重视吃,也同样重视请客,朋友之间往往是抢着付帐,真心的请客,在心理上也是一种满足。
所以在饭店里经常可以看到争抢着付帐的场面。
即使不够真心,他们在表面上也会争抢一番,满足面子上的美国人则不愿交往过深,美国人一般喜欢在尽可能不招致社会责任的条件下寻求他们的社交生活。
中国人处于某种情况下,会求助于朋友,从朋友那儿得到帮助、支持或安慰;美国人则去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而不想给他们的朋友带来麻烦。
尽管如此,美国人有时也会请求朋友给予一种几乎被称之为“治疗性”(therapeutic)的帮助。
美国人常常去咨询专业人士,请他们帮助克服自己的忧郁或焦虑的心情,而那些专业人则很可能会建议他们“走出去见见人”,“交几个新朋友”(Bellah et al,1985,134-135)。
这种利用朋友的实用主义观点也许同戴尔(Bellah et al)在她呼应美国社会法理式行为动力局限性的批评中,对这个现象做我们为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而结交朋友,但那些朋友是否真的好到可以增进我们身心健康的地步呢?心理疗法的流行,语言本质上非常个人主义化,即使当“自力更生”(self-s ufficiency)的说法被认识到存在着不足之处,也很难想象还有什么能够代替它。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感觉到精神上孤独的美国人,他们的感情处在饥渴状态,急于寻求总之,对“朋友”、“友谊”,中国人和美国人有很多不同的理解和做法。
中国人之间的友谊情深意重,讲究重义轻利;美国人的英语温暖而泛泛,重利重己。
尽管差异多多,可是他们之间有着最重要的共同点:大家都渴望真诚的朋友和真挚的友谊。
了解差异和不同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别,而是为了促进、加深相互了解,为更顺畅的沟通做好准备,从而使我们能[1]胡文仲,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9.[2] (美)爱德华C?斯图尔特,密尔顿J?贝内特,卫景译.美国文化模式一跨文化视野中的分析[M].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3](美)加里奥尔森,阿曼达多兰,苏珊希马尼亚,戴冰译[M].中国水利出版社,200 4.[4]程立,程建华.英汉文化比较辞典[Z].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5]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美)爱默生,孙宜学译.美国的文明[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收稿日期:2006-08-29作者简介:陆欣(1966—),女,吉林长春人,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讲师;王小芳(1978—),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外语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