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部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含解析)
部编版 (2019)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同步知识模块梳理训练(二)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 , 有错误的一项是 ( )庖厨(p áo) 陈词 滥 调(l àn) 鞭笞(ch ī)沐猴而 冠(gu àn) 庠 序(xi áng) 卓有成效 (zhu ó) 赡养(sh àn) 瞠目结舌(ch ēng)3、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 我虽不 敏,请尝试之 敏:聪慧 B. 百亩之由 , 勿夺其时 夺:夺取C. 申之以孝悌之义 申: 反复说明D.奚暇治礼义哉 治: 讲求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可得闻 与为肥甘不足于口 与B. 王坐 于堂上王无异 于 百姓之以王为爱也C.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D.有牵牛 而过堂下者 吾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 而就死地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 A. 臣未之闻也 B.莫之能御也 C.孔子云 : 何陋之有 ?D.臣闻之胡龁曰6、下列对文本的叙述与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齐桓公、晋文公都是春秋霸主 ,孟子不会不知道他们的事 , 但孟子意在劝说齐宣王行仁政称 “王”, 而不是靠武力称“霸” , 所以推说不知而转换了话题。
B. 当齐宣王问“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时 ,盂子回答得简短肯定 ,不容置疑 ,这样就一下子 激起了齐宣王探究“王道”的兴趣 , 为下面的进一步劝说打开了局面。
C.孟子引用齐宣王“以羊易牛”的故事, 是为了说明齐宣王不忍杀生 ,有恻隐之心 , 而这正是“仁”的开端。
但这故事是孟子临时虚构的, 所以他委婉地说“闻之胡龁曰”。
A. 褊 小(bi ǎn)侃大山(k ǎn) B.忖度(d ù) 闭门 羹(g ēng) C.商贾(g ǔ) 碍面子(ài) D.浸渍(z ì)孺 子牛(r ú)2、 A.刑于寡妻 ,至于兄弟B. 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列句子中加粗的词不全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 )为长者折 枝盖 亦反箕本矣 放辟邪侈 , 无不为 已 罔民而可为也D. 孟子在这里提出的"保民而王” ,实质上就是他一贯提倡的“仁政”思想,后面孟子又先后用“不忍”“推恩”“反其本”等说法对此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
高中语文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下册第一单元1 .2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Word版,含解析)
齐桓晋文之事[基础运用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恶:怎么、哪里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爱惜D.不识.有诸识:知道2.下列各句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①为长者折枝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C.①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明.足以察秋毫之末D.刑.于寡妻,至于兄弟4.选出下列加点的“是”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B.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C.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D.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C.俯足以畜妻子..D.则牛羊..何择焉6.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B.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一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① 硕茂,早实.以蕃。
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② 蕃之也。
他植者则不然。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
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
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甚者,爪.其肤③ 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吾又何能为哉!”(节选自《种树郭橐驼传》)【乙】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④ 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1.下列对加点实词含义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驼业.种树——由“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可推断“业”为“行业”之义。
B.故吾不害.其长而已——根据上下文语境,可推断“害”为“妨害”之义。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由“蚓无爪牙之利”可推断“爪”为“爪子”之义。
D.早实.以蕃——根据相关语法知识,可以推测“实”为名词,可译为“果实”。
2.依次填入文中标号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且①于①以①其B.①之①以①且①而C.①且①而①以①于D.①以①所①而①于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
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①五亩大的住宅,把桑树种在这里,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绸了。
新教材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同步练习课课练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1.1.;1.2;1.3;2;3)
人教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全单元同步练习目录1.1.1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1.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1.1.3 《庖丁解牛》同步练习1.2 《烛之武退秦师》同步练习1.3 《鸿门宴》同步练习1.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A、侍.(shì)坐铿.(kēng)尔小相.(xiàng) 哂.(shě)笑B、浴乎沂.(qí) 莫.(mù)春比.(bǐ)及曾皙.(xī)C、喟.(huì)然舞雩.(yú) 师旅.(lǚ) 鼓瑟.(sè)D、千乘.(shèng) 率.(shuái)尔摄.(shè)乎饥馑.(jǐn)【答案】D【解析】A 哂(shěn)笑 B浴乎沂(yí) C 喟(kuì)然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乎舞雩喟然叹曰鼓瑟稀B、以俟君子宗庙之事春服既成C、因之以饥馑裕乎沂宗庙会同D、千乘之国无吾以也夫子栖之【答案】B【解析】A鼓瑟希 C浴乎沂 D夫子哂之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以吾一日长乎尔以:因为B、摄乎大国之间乎:在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如:如同D、子路率尔而对曰尔: ......的样子【答案】C【解析】如:或者4、下列选项中没有通假字的是()A、鼓瑟希,铿尔B、莫春者,春服既成C、唯求则非邦也与D、宗庙之事,如会同【答案】D【解析】A 希,通“稀”,稀疏 B 莫,通“暮”,暮春,阴历三月C与,通“欤”,语气词二、理解性默写1.《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
居则曰: , ,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忖度.(dù)哂.之(xī)舞雩.(yú)喟.然(kuì)B.觳觫.(shù)便.嬖(biàn)邪侈.(chǐ)庠.序(yánɡ)C.庖.厨(páo)肯綮.(qìn)怵.然(shù)大郤.(xì)D.章甫.(fǔ)褊.小(biǎn)中.音(zhòng)铿.尔(kēng)2.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俯足以畜.妻子畜:养活B.奚暇治.礼义哉治:讲求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夺:耽误D.申.之以孝悌之义申:申诉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①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①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①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①莅中国而.抚四夷也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是名词用作动词的一项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刑.于寡妻,至于兄弟D.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度:衡量长短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守道不变7.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喜爱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莅临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陷害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疾:疾病8.下列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①鸡、豚、狗、彘之.畜①然后从而.刑之①然后驱而.之善A.①①两个“之”字相同①①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①两个“之”字相同①①两个“而”字不同C.①①两个“之”字不同①①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①两个“之”字不同①①两个“而”字相同二、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语文必修下 1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解析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班级:姓名:一、基础巩固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答案】(1)抵御(2)换应该,适宜(3)是(4)看见(5)被(6)推及(7)攀爬【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掌握,学习文言作品,掌握重点词义是基本能力要求。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1)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任重道远()(2)爱吴广素爱人()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3)恶彼恶知之()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死亦我所恶()【答案】(1)谈论道义道路(2)爱护喜爱吝啬(3)哪里,怎么不好憎恶【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所选语句皆出自初高中课文,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梳理归纳。
二、探究提升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023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附答案
2023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附答案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基础知识1、解释重要词语。
(1)何之:_______________(2)衅钟:_______________(3)舍之:_______________(4)觳觫:_______________词类活用2、弱固不可以敌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3、是以君子远庖厨也:_______________4、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_______________(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无伤也,是乃仁术也_______________(4)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_______________(5)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_______________(6)老吾老,以及人之老_______________(7)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_______________6、古今异义。
①所见无非牛者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②依乎天理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③虽然,每至于族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④视为止,行为迟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⑤因其固然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一词多义。
7、名词的活用①无以,则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刑于寡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然后从而刑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是罔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⑤树之以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动词的活用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朝秦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以一服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义项。
高中试卷-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小(biǎn)庖厨(páo) 侃大山(kǎn)陈词滥调(làn)B.忖度(dù) 鞭笞(chī)闭门羹(gēng)沐猴而冠(guàn)C.商贾(gǔ)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 卓有成效(zhuó)D.浸渍(zì) 赡养(shàn) 孺子牛(rú) 瞠目结舌(chēng)【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题,看题干要求选择的是“正确的一项”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结合字形和字义辨析字音正误。
B项,“忖度”的“度”应读duó,意思是推测,揣度。
故选B。
2.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项,两个“固”皆为副词,本来;B项,①以:介词,拿、用;②以:连词,表修饰;C项,①于:介词,对;②于:介词,在;D项,①而:连词,却;②而:连词,表并列。
故选A。
3.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百姓之不见保A.夫晋,何厌之有沛公安在B.然则一羽之不举未之有也C.唯命是从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D.吾属今为之虏矣若属皆且为所虏【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特殊句式。
高中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文言文《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全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A.⎩⎪⎨⎪⎧ ①王说,曰……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B.⎩⎪⎨⎪⎧ ①盖亦反其本矣②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C.⎩⎪⎨⎪⎧ ①为长者折枝②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D.⎩⎪⎨⎪⎧①愿夫子辅吾志②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答案 D解析 A 项①“说”同“悦”;②“颁”同“斑”。
B 项①“盖”同“盍”,“反”同“返”;②“刑”同“型”。
C 项①“枝”同“肢”;②“罔”同“网”。
D 项①无通假字;②“涂”同“途”。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B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 C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D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答案 B解析 B 项古今义均表示“对某一方面花费力气”。
A 项古义,不说;今义,暴虐,没有德政。
C 项古义,莫怪;今义,没有不同。
D 项古义,没有关系;今义,没有受到伤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既然这样,那么) 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过)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临)C.⎩⎪⎨⎪⎧ 则牛羊何择.焉(区别)以御.于家邦(治理) 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长久)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陷害) 答案 B解析 超:跃过。
莅:统治。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 吾何爱.一牛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B.⎩⎪⎨⎪⎧ 度.,然后知长短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 寡固.不可以敌众秦孝公据崤函之固.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答案 A解析 A 项均为“吝惜,舍不得”。
B 项丈量/揣测,估计。
C 项本来/险要的地势。
D 项憎恨/痛心。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③权.,然后知轻重 ④抑王兴甲兵,危.士臣 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⑥欲辟土地,朝.秦楚 ⑦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⑧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A .①④/②③⑧/⑥/⑤⑦B .①⑦/②⑥/③⑧/④⑤C .①⑦/②③⑧/④⑥/⑤D .①④/②③⑧/⑤⑦/⑥答案 C解析 ①⑦都是形容词作动词;②③⑧都是名词作动词;④⑥都是使动用法;⑤是形容词作名词。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含答案)
1-2《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材料二: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节选自《阿房宫赋》)材料三:古之圣王所以取明名广誉,厚功大业,显于天下,不忘于后世,非得人者,未之尝闻。
暴王之所以失国家,危社稷,覆宗庙..,灭于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尝闻。
今有土之君,皆处欲安,动欲威,战欲胜,守欲固,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而不务得人。
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
故曰:人不可不务也,此天下之极也。
曰:然则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之之道,莫如教之以政。
故善为政者,田畴垦而国邑实,朝廷闲而官府治.,公法行而私曲止,仓廪实而囹圄空,贤人进而奸民退。
其君子上中正而下谄谀,其士民贵武勇而贱得利,其庶人好耕农而恶饮食,于是财用足而饮食薪菜饶。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说明:精心整理了四个方面的习题——文学常识、重点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简答题,既夯实基础,又提升能力。
【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论辩的写作特点。
二)基础知识积累: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爱,吝啬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③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从事,重视 4、一词多义 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③舍(1)sh(2)sh (3)sh (4)sh (5)sh(1(2(3)真诚(45⑧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⑨及(其)陷于罪:省略句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⑪是诚不能也:判断句⑫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⑬牛何之:宾语前置句⑭夫子之谓也:判断句⑮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⑯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⑱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⑳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㉑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㉒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㉓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㉔何以异:宾语前置句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句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句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衅.钟(xìn) 数罟..(cù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 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1、答案 C 解析A项“恶”读wū,B项“便”读pián,D项“赡”读shàn。
高中语文第一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练习含解析部编版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 )B .褊.小(biǎn ) 忖度..(cǔn dù) 便嬖..(pián bì)C .吾惛.(hūn) 邪侈.(chǐ) 庠.序(yán ɡ)D .赴愬.(sù) 莅.临(wèi ) 厌恶.(wù)【答案】 A【解析】 B 项忖度..(cǔn duó)。
C 项庠.序(xián ɡ)。
D 项莅.临(lì)。
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B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答案】 D【解析】 A 项长—掌。
B 项帮—邦。
C 项源—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然则废衅钟与.B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D .盖.亦反.其本矣【答案】 C【解析】 A 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吗。
B 项说,通“悦”,高兴,喜悦.D 项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无以,则王.乎?B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C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D .朝.秦楚【答案】 B【解析】 A 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
C 项远,远离,疏远,不接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D 项朝,“使……朝见”,名词用作使动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B .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1.2 C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D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答案】 A【解析】 A .像,动词。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舆薪唒笑铿尔不敏B.疱厨孝悌剨然踌躇C.便甓商贾莅临秋豪D.戚戚褊小吾惛挟嫌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A.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爱:喜爱B.莅中国而抚四夷也莅:莅临C.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罔:陷害D.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疾:疾病3.下列句子中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鸡、豚、狗、彘之畜③然后从而刑之④然后驱而之善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也相同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而”字不同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也不同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而”字相同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C.度,然后知长短度:丈量D.无恒产而有恒心恒:长久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夫子喟然叹曰B.因其固然C.百姓皆以王为爱也D.所见无非牛者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练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下册】班级:姓名:【习题】一)文学常识填空:《齐桓晋文之事》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它的主要内容是写孟子劝说齐宣王放弃霸道,采纳“保民而王”的主张发政施仁的经过,生动准确地阐明了儒家的“仁政”主张,鲜明地表现了孟子因势利异、善于论辩的写作特点。
二)基础知识积累:1、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①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②然则废衅钟与(本文有多处):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③王说:说,通“悦”,高兴④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已。
通“矣”,表确定语气⑤刑于寡妻:刑,通“型”,作榜样⑥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⑦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⑧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⑨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愬,通“诉”,控诉、控告⑩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⑪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找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的词并解释:①吾何爱一牛:爱,吝啬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用来推及到③至于兄弟:至于,推广到④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妻子,妻子和儿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中国,指中原一然后从而刑之:从而,接着就3、找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并解释: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闻,使动,无以,则王乎:王,名词作动词,行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异,意是以君子远庖厨也:远,形容词作动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形容词作名老①吾老②,以及人之老:老①,形容词作动词,尊敬,爱护;老②,形容幼①吾幼②,以及人之幼:幼①,形容词作动词,爱护;幼②,形容词作名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肥甘,形容词作轻暖不足于体与:轻暖,形容词作名害⑫朝秦楚:朝,使动,使……来朝见 ⑬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国家;大,形容词作名词寡固不可以敌众:寡,形容词作名词,人口稀少的国家;众,形容词作名词,弱小的国家;强,形容词作名词,然后从而刑之:刑,名词作动词,是罔民也:罔(通“网”),名词作从事,重视 4、一词多义 ①道(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谈论 (2)唯恐道途显晦,……:道路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 (4)道芷阳间行:取道(5)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道(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的 (2)牛何之:去、往(3)臣闻之胡龁曰:助词,无意义 ③舍(1)sh è舍南舍北皆春水:房屋 (2)sh ě舍之!吾不忍其觳觫:释放 (3)sh ě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停止 (4)sh è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居住 (5)sh ě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舍弃,(1)诚有百姓者:的确(2)是诚何心也:真的(3)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诚(4)楚诚能绝齐,……:果真,如果5、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类型:①是乃仁术也:判断句②是罔民也:判断句③百姓之不见保:被动句④有牵牛而过(于)堂下者:省略句⑤何由知吾可也:宾语前置句⑥将以(之)衅钟:省略句⑦将以(之)求吾所大欲也:省略句⑧莫之能御也:宾语前置句⑨及(其)陷于罪:省略句⑩必使(之)仰足以事父母:省略句⑪是诚不能也:判断句⑫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句⑬牛何之:宾语前置句⑭夫子之谓也:判断句⑮是折枝之类也:判断句⑯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⑰王坐于堂上:状语后置句⑱构怨于诸侯:状语后置句⑲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状语后置句⑳然则一羽之不举:宾语前置句㉑夫子之谓也:宾语前置句㉒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㉓舆薪之不见:宾语前置句㉔何以异:宾语前置句㉕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句㉖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置句三)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衅.钟(xìn)数罟..(cùɡǔ) 忖度..(cǔn duó) 彼恶.知之(è)B.供.养(ɡōnɡ) 便嬖..(biàn bì) 赴愬.(sù) 弃甲曳.兵(yè)C.商贾.(ɡǔ) 饿莩.(piǎo) 放辟.(pì) 邪侈.(.chǐ)D.赡.养(zhān) 衣.帛(yì) 庠.序(xiánɡ) 孝悌.(tì)1、答案 C 解析A项“恶”读wū,B项“便”读pián,D项“赡”读shàn。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鸿门宴》语言精练、绘声绘色,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项羽的话,骄横气盛;刘邦的话,礼仪备至;范增的话,老谋深算;张良的话,老练透辟;樊哙的话,豪壮威严;项庄的话,似巧实拙。
B.《烛之武退秦师》开篇寥寥数语,既点出了战事兴起的原因,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又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师埋下伏笔。
C.《庖丁解牛》这则寓言中,庄子采用夸张、对比、描摹、想象等多种手法,表现庖丁解牛技巧的纯熟,神态的悠然,动作的优美,节奏的和谐,身心的潇洒。
D.孟子用“以羊易牛”一例,肯定了齐宣王的“不忍”,认为齐宣王已具备“保民”的基础。
同时也为下文论说齐宣王没有实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埋下了伏笔。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褊.小(biǎn)庖.厨(páo)侃.大山(kǎn)陈词滥.调(làn)B.忖度.(dù)鞭笞.(chī)闭门羹.(gēng)沐猴而冠.(guàn)C.商贾.(gǔ)庠.序(xiáng) 碍.面子(ài)卓.有成效(zhuó)D.浸渍.(zì)赡.养(shàn)孺.子牛(rú)瞠.目结舌(chēng)二、情景默写3.填空。
(1)《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希望齐宣王能够推己及人,懂得推恩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孟子认为让百姓向善的前提除了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还要做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理想的王道境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024年高一语文同步课堂(统编版必修下册)《齐桓晋文之事》(分层练习)解析版
1.2齐桓晋文之事分层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胡龁.(hé)觳觫..(húsù)衅.钟(xìn)B .褊.小(biǎn)忖度..(cǔn dù)便嬖..(pián bì)C .吾惛.(hūn)邪侈.(chǐ)庠.序(yánɡ)D .赴愬.(sù)莅.临(wèi)厌恶.(wù)【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该题每一个选项中加点的字都是常见易读错的字,有多音字,有形声字,有形近字,针对命题特点,只要平时多注意积累,勤查字典,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B 项,“忖度”,应读作“cǔn duó”。
C 项,“庠”,应读作“xiánɡ”。
D 项,“愬”应读作“shuò”;“莅”应读作“lì”。
故选A 。
2.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 .未之有也(宾语前置)B .构怨于诸侯(被动句)C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D .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状语后置)【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文特殊句式。
要做好这道题,首先要熟悉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固定结构。
判断文言特殊句式的关键是抓标志。
题干要求选择:下面文言文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
B 项,“构怨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句,而不是被动句。
正常语序是“于诸侯构怨”。
故选B 。
3.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寡固.不可以敌众②臣固.知王之不忍也B.①故以.羊易之也②挟太山以.超北海C.①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②天下可运于.掌D.①而.不足以举一羽②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能力。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新教材适用高中语文第1单元1.2齐桓晋文之事课后习题部编版必修下册
齐桓晋文之事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若隐(yǐn)孝悌(dì)邹人(zōu)莅临(lì)B.开辟(pì) 觳觫(hú)忖度(dù) 褊小(biǎn)C.挟嫌(xié) 畜养(xù)庖厨(páo) 庠序(xiáng)D.鸡豚(tún) 便嬖(biàn)商贾(gǔ)胡龁(hé)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若无罪而就死地就:走向B.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1C.度,然后知长短度:丈量D.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恒:固定不变的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愚钝。
谦辞B.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善事父母,敬爱兄长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4.下列对文中相关语句句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这样,只把父母、妻子、儿女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来不及。
B.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哪有仁爱的人在统治期间,陷害百姓却有所作为的呢?C.奚暇治礼义哉?——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D.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
2二、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 B .褊.小(bi ǎn) 忖度..(c ǔn dù) 便嬖..(pián bì) C .吾惛.(h ūn) 邪侈.(ch ǐ) 庠.序(yánɡ) D .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wù)【答案】 A【解析】 B 项忖度..(c ǔn duó)。
C 项庠.序(xiánɡ)。
D 项莅.临(lì)。
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D【解析】 A 项长—掌。
B 项帮—邦。
C 项源—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然则废衅钟与.B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C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D .盖.亦反.其本矣【答案】 C【解析】 A 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吗。
B 项说,通“悦”,高兴,喜悦。
D 项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无以,则王.乎?B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 .朝.秦楚【答案】 B【解析】 A 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
C 项远,远离,疏远,不接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D 项朝,“使……朝见”,名词用作使动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 B .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 C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 D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答案】 A【解析】 A .像,动词。
6.对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臣未之.闻也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④王见之,曰:“牛何之.?” 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A .①②都是助词,③⑤都是代词,④是动词B .①⑤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④是动词C .①②③都是代词,④⑤都是动词D .①④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⑤是动词【答案】 B【解析】 之:①的,结构助词。
②指桓、文之事,代词。
③指保民而王的人,代词。
④往,到,动词。
⑤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无实义。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 .俯足以畜妻子.. D .则牛羊..何择焉【答案】 D【解析】 A 项所以,古:……的原因。
今:表示因果的连词。
B 项于是,古:两个词。
于,对;是,代词,这。
今:连词,表示承接。
C 项妻子,古:老婆孩子。
今:男子的配偶。
8.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B .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 .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 .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答案】 D【解析】 D .本句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幼吾幼,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______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____”。
《孟子》作为一部____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两篇以及《》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之一。
【答案】战国儒家亚圣语录大学中庸论语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17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跳过 B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施加刑罚 C .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 D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临,这里指统治【答案】 B【解析】 B .刑,通“型”,典范,用作动词,做榜样。
1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A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D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答案】 B【解析】 A 项妻子,古:老婆孩子。
今:男子的配偶。
C 项藏,古:储存货物。
今:藏匿。
D 项中国,古:中原地区。
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全都表示动作的一项是( )①为.长者折枝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④物皆然,心为.甚 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⑦吾不为.是也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②③⑥D .④⑤⑦【答案】 C【解析】 ①替,给,介词,⑤⑦为了,因为,介词,首先排除;②③⑥,都是“做”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故选。
④尤为,表示判断,排除。
14.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D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答案】 C【解析】 A 项罔,通“网”,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用做动词。
B 项颁,通“斑”,一种颜色中夹杂别的颜色。
D 项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答案】 B【解析】 B .仰,对上,用做状语。
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做动词。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 .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 .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
D .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 C【解析】 C .从“王笑而不言”来看,此时他的主要的想法还是要以武力来称霸的。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