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教育报的体会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10篇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10篇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10篇)中国教育报好老师开学公开课来了,共7讲,8月28日晚开始,除9月1日外,每天晚上八点播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10篇),欢迎大家来阅读。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篇1】在家庭教育环境中,父母的所做所为最为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父母的言谈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父母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怎么料理自己的事,怎么同别人说话,怎么对待朋友等,这一切都对孩子的教育有意义。
在家庭教育实践中,我觉得应用最成功的教育方法是正向成功策略。
正向手段包括表扬,鼓励,夸奖,赞美,符合人的天性。
那是孩子上小学1年级时,刚开始有正规的家庭作业,孩子做完作业,我总是要求太高,说这个字不好,那个地方太脏,没几天孩子的积极性就没了,做作业拖拖拉拉不想做,后来我的母亲到我家一段时间,老人看到我总是训孩子,说了一句;“孩子刚开始学,一放学就自觉做作业很不错了,不要总是要求孩子太高。
”从那以后,我听从了老人的建议。
老人这一句认可的话,使孩子一直保持一放学先做作业的好习惯。
解决缺点,有时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不要当着别人批评自己的孩子,不要在别人表扬孩子说负面的话。
这方向自己也深有体会,父背教育自己时就是这种方法,伤害了我的自尊心。
当时,如果父亲当着别人的面说我不行,虽然我没有表现出来,但是内心里很难过,而且产生了逆反心理,造成自己自信心不足。
这方面有可能对孩子的一生造成不良影响。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观后感【篇2】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国学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载体,传诵着中华文化的观念文明。
它就像一根坚韧纽带,将形形色色、方方面面的中华文明之珠串连在一起,滋润着中华物茁壮成长,展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使中华民族以特有品质和风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优秀的思想文化已超越时空界限融入世界文化和现代文明,成为了传之千古、揪之四海的为类共有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我与中国教育报
我与《中国教育报》的故事德国大文豪歌德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
”我深以为然,我向来爱好阅读。
作为一名教师,《中国教育报》是我手中的常客,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了。
在这里我了解到教育改革的每一处新动向,分享着海内外教育家们的教学经验;那一位位平凡而又伟大的优秀教师的事迹让我感动,使我折服,催我上进;那一篇篇有关校园幽默的小文常使我会心一笑,疲惫顿消……还记得第一次与他见面的情景。
那时我刚从师范毕业,对于上课和班级管理都没有什么经验,而学生时代所学的又是理论多于实际。
可以说是充满了激情,却不知劲该如何去使,常常因为某堂课中的重难点无法突破、“捡了芝麻丢的西瓜”、学生掌握不好等不知所措;更因不知如何转变班级中的后进生而彷徨,甚至向来自信的我开始怀疑“难道我不适合做老师,我根本就不会教学生吗?”就在我如此沮丧、无措的时候,我认识了他——《中国教育报》,我的良师益友。
那天下午,我正在房间里改作业,看着自己讲了又讲的知识,学生的作业反馈仍然如惨兵败将似的,我的心又乱了。
就在这时,邮递员在窗外喊“老师,有学校的报纸,能不能麻烦你签收一下。
”我应声出去,抱着一塌各式的报纸回到校园。
心想:反正无心改作业,不如看看报纸吧!当看完一份《赣南日报》后,我便翻一翻,或许因自己是老师而对“教师”这个词充满了不一样的感情,当我一看到“中国教育报”这几个字时,心和眼都不由的一亮。
马上拿起来浏览一番,当我看到这里面有《新观察》、《班级在线》、《校长峰会》、《教学文萃》、《杏坛春晓》等栏目时,阅读的兴趣顿时非常浓厚。
我细细的品读着,《班级在线》它以真实的故事向我们介绍着他人的班级管理经验;《新观察》又向我们讲述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最新动向;《杏坛春晓》里有着一件件平凡而又伟大的感人事迹……我如饥似渴的读着。
这才意识到,在他朴素的外表下,蕴藏着多么深厚的知识、超人的智慧。
他是一位智者,也是我寻觅已久的知音。
我庆幸,我认识了他;我庆幸,我找到了他!从此,只要学校来了报纸我一定是第一个冲上去,在他众多的同伴中寻找他,把他捧在手心,细细欣赏。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在网上,一直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智慧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特殊的亲切感。
作为“全国老师自己的报纸”的《中国教师报》,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的教师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贴近我们的实际。
因此,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的时光,总是惬意的,我跟往常一样喜欢随手翻看报纸,今天随手翻开《中国教师报》时,“课改中国行”这几个大标题映入我的眼帘,深深吸引着我。
特别报道分为四篇:调查篇、专家篇、志愿者篇和花絮篇。
而这几篇里面打动我的是志愿者篇,标题《课改路上,我们一起行走》,从这些志愿者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他们对课改的热情与希望,这与我校一直以来倡导课程改革的观念不谋而合,瞬间触动了我这根麻木的神经,引发我的思考:一、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学校一直倡导新课程理念,要求老师坚持学习《新课程标准》,坚持每周的听评课活动。
现在细想起来,似乎自己只是盲目地跟着别人走,这条路走得很吃力、很迷茫。
刚开始的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只重视单元里面四篇课文的讲解,甚至将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而忽视园地里面的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发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四条让人耳目一新的课程理念,听评课活动中,听到专家的评析,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学风格。
让学生质疑课题,带着疑问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等等。
但我有时候发现自己真的只是在走这样的一个形式,没有真正去关注过孩子在讨论什么,没有好的方法去引导他们如何讨论。
这样的课堂看似非常的热闹,而实际上还不如以前脚踏实地的学习一点知识。
所以,新课改的第一步,就是要让自己真正认识课程理念,正确解读课程理念,将新课程理念真正意识化。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
【原创版】
目录
1.征文背景及目的
2.我与中国教育报的结缘
3.中国教育报的特点和影响
4.参与征文的过程与感受
5.结论:对中国教育报的感激与期待
正文
1.征文背景及目的
在我国教育界,中国教育报是一家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官方媒体。
它肩负着宣传国家教育政策,报道教育新闻,以及探讨教育问题的重任。
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教育观念和水平,我决定参加中国教育报的一次征文活动。
2.我与中国教育报的结缘
在参与这次征文活动之前,我已对中国教育报有所了解。
通过阅读它的文章,我意识到中国教育报是一个权威且深入的教育领域的媒体。
因此,我决定抓住这次机会,通过参与征文活动,来提高自己的教育认识。
3.中国教育报的特点和影响
中国教育报的特点在于它的权威性、专业性和广泛性。
它的报道内容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个层面,既有对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也有对教育现象的深入分析。
它的影响力深远,对于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4.参与征文的过程与感受
参与这次征文活动,我深感挑战与机遇并存。
在准备的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中国教育报的文章,试图理解它们的写作风格和视角。
同时,我也对我国教育现状和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写作过程中,我力求将自己的观点与教育实际相结合,以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5.结论:对中国教育报的感激与期待
通过这次征文活动,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教育报,也提升了自己的教育观念。
读教育报刊心得体会
感恩,你们一路相伴——读教育导报有感次丘镇枣杭小学樊艳丽我从事教育工作18个年头了,《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汶上教育》等报刊杂志也陪伴了我18载。
如果我在教学中遇到困惑和难题,它们会帮我拨开迷雾找到答案。
这上面有许多一线优秀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独到见解,也有课改先锋们的优秀案例及管理、教学经验介绍,还有教育专家对国内外教育现状深入细致地分析。
当然啦,你若想放松心情也可以欣赏教育时事新闻,总之,这些教育报刊给了我一个五彩缤纷的梦,使我在追寻梦的道路上一路成长。
一、“你们”让我知道了爱教育就是爱学生。
既然选择了教育这份职业,就应该满怀热情地对待这份工作,并为其全心付诸于行动。
这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责任。
在这18载里,是你们告诉了我,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应爱学生,这份爱,不仅是一种信任、鞭策,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热爱学生是教师应该具有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
是你们使我懂得了没有了解的爱是盲目的爱,教师对孩子们的教育不仅要体贴入微,更要严格要求。
当然,这一“严”字是有分寸的,“严而得当,严而有度”教师应和孩子们多交流、多沟通,勤于反思,真真切切地做他们的良师益友。
二、“你们”令我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
教育报刊是教师们面向世界,了解世界的窗口。
你们不但使教师们了解到最前沿的教育信息,还懂得了更多的人文知识;你们不仅提升了每一位教师的专业水平,还丰富了教师们的精神世界。
刊上文学风采精彩纷呈,使教师们体验到了教师职业的幸福。
当老师们因辛勤工作而收获甚微感到牢骚满腹时,你们会真诚地告诫老师们:要笑对生活。
阅读无数报刊,感悟很多很多,敬业不再只是一种养家糊口的需要,更是一种享受,一种对生活的热爱。
三、“你们”使我更热衷于追逐自己的梦。
一路走来,是你们送给了教师们一个个五彩缤纷的梦,使他们知道了世界上最有魔力的地方在哪里,你们带着这支庞大的队伍走进了这个神秘的世界。
教育期刊心得体会
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感荣幸和自豪。
然而,在享受这份荣誉的同时,我也意识到自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不足。
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拓宽视野,我订阅了一些教育期刊,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期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以下是我阅读教育期刊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更新教育观念在阅读教育期刊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观念的更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传统的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例如,《人民教育》杂志中的一篇文章《新时代教育改革与发展》,详细阐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让我对教育改革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二、关注教育热点教育期刊关注我国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案例。
通过阅读这些案例,我们可以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
如《中国教育报》报道的《“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我对如何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了新的认识。
三、借鉴优秀经验教育期刊中收录了许多优秀教师的经验总结和教育教学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通过学习这些优秀经验,我们可以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例如,《教师博览》杂志中的《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文,让我学会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拓展知识视野教育期刊涉及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管理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
通过阅读这些期刊,我们可以拓宽知识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如《教育研究》杂志中的《教育公平问题研究》,让我对教育公平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五、提升教育教学能力教育期刊中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例如,《中小学教师培训》杂志中的《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让我学会了如何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国教育报》读报体会
《中国教育报》读报体会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当今的信息时代, 面对各种扑面而来、应接不暇的新的理念、学说、个案, 教师需要对教育各方面学习和研究,重新认识,全面、客观地梳理和评价,并学习了解一些先进的东西、巧妙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使知识和阅历成为自己创新的孵化器和动力源,提升自己的思想层次和知识境界。
正因为这样教师需要大量阅读,阅读能丰富和充实自己,积累智慧。
《中国教育报》是一份集政策性、新闻性、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报纸,它为我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阅读《中国教育报》使我增长使我增长了很多见识,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接触了更多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潮,了解到了更多的地区的教育现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在党的关怀下,中国的教育事业正在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着。
《中国教育报》每一个板块有每一个板块的风格,每一个栏目有每一个栏目的作用。
有的版块针对近来发生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评论,对教育的见解,对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期盼特别的关注,深入而有针对性。
这样的栏目能真实有效的反映社会教育的现实,让我们这些“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教书人得教训受启示。
教师书房带给我们一个新的读书视角,读书是每个教师毕生应坚持的一件事情,只有读书才能成长,只有成长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一职业,但是读什么书?如何读书?怎么读才更有效?《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它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我们读书,还有针对性的刊登一些一线学校读书故事和一些教师的读书笔记,这些使报纸更加贴近了我们的生活,读书周刊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不同的读书指导,我喜欢深度阅读和阅读指导,虽然我在读书方面实在是粗浅,但我喜欢看专家的专论,介绍精彩的书目,帮我们更好的读书。
人文阅读版块是以书评为主的版面,以有关人文与社会科学类新书的相关话题为主,载发热点读书话题讨论、书评、读书随笔、读书问题杂文等方面的文章。
个人读报心得锦集八篇
个人读报心得锦集八篇篇1:个人读报心得XX月16日,对我们很多人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日子。
可是,这一天上午9点后,很多家庭将陷入无尽的痛苦,这一天他们将在泪水中度过,此后漫长一段时间,他们将沉浸在失去孩子后的绝望中。
这一天上午,甘肃庆阳正宁县榆林子镇“小博士”幼儿园接送校车发生交通事故,事故最终造成21名幼儿、一名司机及一名陪护教师死亡。
那多柔弱的、毫无自护能力的幼儿遭此劫难,撕扯着人们的心。
如下事实更让我们无法释怀:校车是核定载客9人左右的小型面包车,可发生事故时该校车实载64人。
60多个孩子,是怎么塞进去的!如此严重超载,已经将孩子们置于无比可怕的险境。
又是校车,又是孩子,又是超载,离上一次湖南衡南导致14名儿童死亡的校车事故还不到一年。
死的是21个孩子,疼的是21个孩子的父母,痛的是每一个得知这悲剧的人。
面对悲剧,我们只能说一句:对不起,孩子。
都说,一个国家对孩子的态度,也是对这个国家未来的态度,更是文明程度的标志,考验着社会良心。
在21个幼小的生命面前,我们无地自容,无颜以对。
难道一次次让无数家庭悲痛欲绝的事故,一个个幼儿生命的沉痛代价,还不能提起我们对校车问题的关注吗?偌大一个国家,花不起这点儿钱吗,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吗?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重要的吗?校车超载引发事故频频,可大量血的教训似乎撼动不了相关部门麻木的神经。
以正宁事故为例,出事的校车,超载早非一两次,幼儿园向家长收取不菲的校车费,却提供了极其劣质的服务,对此,教育部门长期不闻不问,交管部门也不查不管,正宁相关公权部门对于孩子的安全,表现出惊人的冷漠。
每一起校车事故背后,都有学校对学生安全责任的失守,都有当地公权部门的长期不作为,这几乎成为一个定式。
而中国的校车也可谓五花八门,农用三轮车、小型面包车、中巴等安全保障较差的车辆几乎成为主流,而校车管理模式更是混乱不堪,有学校购买,政府租用,有家长合租等等。
从国家层面,建立健全的校车制度,给孩子们安全的依靠,却始终是一个空白。
《中国教育报》是教师的良师益友
《中国教育报》教师的良师益友——我读《中国教育报》的体会房县大木希望小学校长;刘运生我是《中国教育报》的一名忠实读者,她是我的导师。
从2005年至今,我担任了7年的小学校长,7年来我认真地学、用《中国教育报》,把她作为平时学习的中心内容、开展工作的方向导师、促进学校科学发展的思想武器,学校工作在学用中取得辉煌。
《中国教育报》已经成为我和每一个教师的良师益友,我们对学用《中国教育报》的依赖,如同生命中不可缺少的空气、阳光和水。
我校对学用《中国教育报》的具体做法是;一是每天到办公室,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浏览《中国教育报》,所有的版面都一一翻阅,然后用铅笔把重要的文章和栏目标注出来。
二是把标注内容推荐给相关教师学习使用,并写学习笔记。
三是、在周会上简单交流学习体会,一月检查一次学习笔记,结果纳入绩效考核、继续教育。
四是、每学期将其中的精华部分撰写成论文或心得体会,有机地融入工作总结和工作意见。
7年的《中国教育报》读用生涯,使我的思想和智慧能够经常保持“新鲜”,从而不落后于教师、不落后于时代、不落后于事业发展的需要。
《《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各地各校的办学经验,我们把这些先进思想、先进理念、先进经验等与我校实际相结合,中国教育报》推动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助推我校教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绩。
在《中国教育报》的一路陪伴下,我校先后被评为市级“远程教育先进单位”、市级“文明宿舍”、市级“绿色学校”、“继续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通过阅读《中国教育报》,使我们这些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了新的领悟,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使我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了。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学习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
最后祝《中国教师报》越办越好,在今后的期刊里多刊载一些广大普通教师的心声、农村学校的办学经验。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浅谈阅读《中国教育报》的心得体会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浅谈阅读《中国教育报》的心得体会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浅谈阅读《中国教育报》的心得体会初识《中国教育报》是在一个午后,学校领导通知我说,有一个征文活动需要参加。
就这样,我与《中国教育报》不期而遇,伴随着窗外那明媚的阳光。
有点迷茫有点彷徨。
对于我来说,读报纸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行为了。
现在很多新闻或者故事都是用网络来完成流通的,像手机晚报,或者一些手机常用APP。
已经很久没有像现在这样,一杯清茶,一张报纸,沐浴着阳光,有所触动有感而发。
我是一名乡村教师,每天都面对着一张张纯真与质朴的脸。
没有城市里的那种喧嚣,也没有城市里的那种疲惫。
每天来到学校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净化和一种洗涤。
乡村学校有它自己独特的魅力。
很喜欢现在这样的生活简简单单,认认真真,全心全意的为学生服务。
一切为了孩子,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话语,堪称经典。
的确我们的教育事业就是为了孩子,为了孩子德智体美劳有全面的发展。
教师是有多重身份的职业,不仅需要教授学生知识,也需要塑造孩子的品德。
当我看到报纸上《“身价百亿”的村小特级教师》这一文章时,我有所思考,如果有一天我离开我所在的学校,孩子们是会难过的和我说:“老师,请您留下来。
”还是会弹冠相庆,庆祝我离开了这里。
同样在教育岗位,同样在乡村,为什么吴老师会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吴妈妈”,和她相比,我差在了哪里。
我能向“吴妈妈”学习什么呢?有一本书叫做《爱的教育》里面书写着海伦.凯勒和她的教师安妮.莎莉文的故事。
大家都知道海伦是一名盲聋的残疾人,在安妮的帮助下,海伦掌握了英、法、德等五国语言。
成为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
并且著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广为流传的作品。
是什么让这一位残疾人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呢?是的,我可以向那些优秀教师学习的就是“爱”。
因为有爱,所以我们奉献自己的时候虽疲惫却心甘情愿,因为有爱,所以我们挑灯批改作业时,虽累却义无反顾,因为有爱,所以我们身处乡村环境下,虽苦却甘之如饴。
教师读教育报刊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阅读教育报刊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我能够及时了解教育领域的最新动态、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以及教育实践中的成功案例。
近期,我阅读了几篇教育报刊的文章,收获颇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
在《教育现代化》杂志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强调了教育观念的更新对于教育改革的关键作用。
文章指出,传统教育观念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我们需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
这使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是否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个性发展空间。
其次,教育报刊中的案例让我受益匪浅。
在《教师博览》的一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一位农村教师如何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的经历。
这个案例让我意识到,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善于发现学生的潜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创新。
我将尝试将这种教学理念融入到自己的课堂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者,教育报刊中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文章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人民教育》的一篇文章中,作者提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关注学生成长、加强团队协作、积极投身教育改革。
这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还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加强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交流,共同进步。
此外,教育报刊中的教育法规解读让我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在《中国教育法制》杂志的一篇文章中,作者详细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关于教师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这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总之,阅读教育报刊让我受益良多。
以下是我对今后阅读教育报刊的一些规划:1. 有针对性地选择报刊,关注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和前沿理论。
2. 定期总结阅读心得,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 积极与其他教师交流,分享阅读心得,共同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读经典的心得体会1000字(4篇)
读经典的心得体会1000字(4篇) 关于读经典的心得体会,精选4篇范文,字数为1000字。
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我们每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要有很强的毅力和决心,我们不能一直都在学习中成功,我们的学习是要靠刻苦的精神,一点一滴的学习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把学习给做的最好。
读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1读了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我们每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必须要有很强的毅力和决心,我们不能一直都在学习中成功,我们的学习是要靠刻苦的精神,一点一滴的学习才能有所成就,才能把学习给做的最好。
读完这本书,给我的感触是: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勤奋、坚持不懈,因为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就一定不会落伍,就一定可以实现我们学校的三分之一的目标,我们一定可以在xx年的学习中考上优异的自己。
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男子汉,必须要努力,我们每个人都要向上,我们都要有不服输的精神,我们要向上,我们要勇敢,我们要努力。
在学习中学习。
在生活中,我们要有目标有计划地去学习,要坚持不懈,不放弃。
我们要用一种乐观的态度去生活、工作。
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获得进步,成功和快乐。
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也许不大,但是它给了我很多的启迪,让我懂得了一个人如果不坚持学习,将不能成功。
我想我们应该要有一个不懈的学习态度,学习不能半途而废,也不能让自己的生活白白浪费。
我们要努力,只要我们不断坚持学习,那么,成功和快乐就会来临。
我们会在xx年的学习中创造出奇迹,我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美好。
读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2读了《中国教育报》,我从中受益匪浅,让我学到了以前许多在课本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
我想,我们每个人只要用心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每天都是充实的、快乐的。
我们要做的是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将这些理念运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反思,不断地研究,厚实自己的底蕴,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才会适应教育发展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会适应教育发展—读《中国教育报》有感河北承德武守祥近日,我读了2012年4月5日《中国教育报》上刊载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韩立福的文章《推动课堂教学转型新视角》读后感触很深,作为一名教师能够使自己的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适应素质教育的规律,就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不利因素的影响,大胆创新。
韩立福博士在文章中提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正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经过课题实验,作者认为当前课堂应从“教师导学”课堂走向“问题导学”课堂,继而走向“自我导学”课堂,围绕这种转型,课堂将呈现以下特征:在思维方式上,由教师主导的“先教后学”思维走向师生和学的“先学后导”思维。
大多数老教师习惯了“先交后学”的教学思维,这种思维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先学后导”的思维对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终身学习都是有益的,学生通过自学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然后针对学习中的共性问题,通过“生本联导、生生互导、师生相导”有效的完成学习任务。
在课型上,由单一化的新授课,走向多元化的课型体系。
他剖析了单一化的新授课弊端,也就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潜能,学生的思维被限制,情感被压抑。
多元化的课型则何以有效地利用合作讨论展示对话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在内涵上,由传递知识为主走向问题导学为主的学习,“问题导学”是以问题为主线的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都是问题发现、生成、解决的主体。
在角色上都是发现者、生成者、解决者、合作者、分享者、建构者,在这种课堂中,学生的天性被保护、潜能被挖掘、兴趣被激发,学生既能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也能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促进个性发展。
在课时上,由统一固定走向弹性化,现在中小学课时都是40分钟或45分钟已经成为习惯。
如果按着这个时间来学习只能支持讲授式课堂教学,在新视野下,课堂学习不完全是关注注意力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读《中国教育报》有感
读《中国教师报》有感
说来惭愧,作为一个具有2年教龄的教师,我竟然才第一次接触《中国教师报》。
但是,这第一次,竟让我从此与它产生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
第一次见它,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村小的晚上,宁静而祥和,改完学生的作业,备完第二天要上的课,无所事事的我满办公室瞎转悠。
自小被长辈称为“书虫”的我,不想放过任何可以补充精神粮食的机会。
于是便到每位老师的办公桌前看看、搜搜,转了一圈,最后到了校长的办公桌前。
嘿!老大就是老大,果然储备丰富吧!呵呵,不管了,咱还是先看了再说!就这样,漫不经心地拾起眼前的《中国教师报》看了起来... …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报头得一句话“让中国教育因你而改变”。
呵,好大的口气!那我就看看你有何资本让中国教育改变!然后看下目录,这是2011年10月26日出版的第404期,这期的主题是“安徽铜都双语学校“五环课道与学道”探索及其相关的人物与教学案例。
”
我渐渐沉浸于发现新教学的惊喜与感动中!虽然一直梦想着有一个这样平等、开放、自由的课堂,但终究觉得那只是一个梦,遥不可及!而如今看到它变成现实,心中不由地佩服铜都双语学校的领导与老师们。
看这些报道很深的一个感触就是:
作为教师,真正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只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提升自我;不断地尝试与反思,改变自我,才能使我们心中的教育梦想变为现实。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
我与中国教育报征文
标题:"我与中国教育:成长的旅程"
亲爱的读者,
我想分享一段属于我与中国教育的心路历程。
在这个旅程中,我经历了成长、挑战、收获和感悟。
从学前教育开始,我第一次踏入了学校的大门,那是一片充满好奇和期待的天地。
老师们用温暖的微笑迎接着我们,为我们点亮了知识的灯火。
学习变得有趣,每一堂课都是一次探索之旅。
这种对知识的向往,激励着我不断迈进教育的大门。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时期成为我教育旅程中的一座重要山峰。
这是挑战与奋斗的时光,学科知识的深化,社会责任的意识逐渐升温。
老师们的悉心教诲让我深感教育的重要性,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品格的培养。
在这个阶段,我学会了自我管理、合作与领导,这是中国教育馈赠给我的宝贵礼物。
而如今,我已经踏入大学,这是我成长旅程的新起点。
中国教育为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
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启迪思维的源泉。
在这里,我学到了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这是中国教育体系独特的魅力所在。
总的来说,我与中国教育的征程是丰富多彩的。
在这个过程中,我从学识的新海洋中汲取养分,逐渐明晰了自己对未来的追求。
我感激中国教育系统,感谢那些默默耕耘在教育事业中的教育者。
他们的付出,让我在成长的路上不再孤单。
在中国教育的庇护下,我变得更加自信、坚强和有朝气。
我相信,未来的路上,中国教育将继续为我点亮前行的道路,引导我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谢谢中国教育,让我拥有了这个成长的舞台,愿每个学子都能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10篇
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10篇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篇1)暑假就这么悄悄而过,转眼间又是开学之际了,9月1日,是开学的第一天。
我们全校师生集中在体育馆内,一起观看了《开学第一课》。
说起这一节目,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意义非凡。
与此同时,也可以说是我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
观看过的我们都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感慨。
2022年的《开学第一课》,今年又是一个全新的主题“奋斗成就梦想”展现于大众视线,给我们传递社会的正能量,以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人毕生难忘!新学期新开始,观看2022年《开学第一课》,节目中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精彩感人的故事,见识到和平年代,人们安居乐业,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中,不少人也能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展现个人最大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目标,收获理想的人生。
而身为新时代青少年的我们更是要好好学习,可以以节目中或者生活中优秀的人才作为自己的榜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祖国和党的未来能更好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有用之人!观看完《开学第一课》,心中充满了无限能量。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要好好感谢这一公益教育节目,让我们受益匪浅,获益良多。
新时代的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好好珍惜,并且懂得感恩为我们创造这幸福时代的人,所以,为了让如今的幸福生活更加幸福,我们依然要肩负起责任,为自己为社会为祖国,好好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继续为美好的将来拼搏前进!2023中国教育报开学公开课主题观后感(篇2)九月一号到来了,也是我们即将开学的时候,每次开学前学校都会安排我们观看《开学第一课》,跟往常还是一样,晚上8点就早早蹲在电视机面前。
每次观看开学第一课。
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点激动,虽然说是每年的九月才有一次,但是深受中小学生们的喜欢,因为它记录了当年发生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不仅可以认识到祖国光荣的一面,还可以学习到课本之外的知识,通过电视上已节目形式呈现,使得授课更有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教育,让我的生命充满快乐——读《中国教育报》有感开发区辛安小学王金萍“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作为一名一线农村教师,我与《中国教育报》相识已有10余年。
但真正潜下心来研读是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去年非常荣幸由教育局统一订阅此报,怀着一份感恩之心和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我翻开了这份报纸,没想到它的知识性、实用性、可读性强,为我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
她为教师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她使教师增长了很多见识,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接触了更多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潮,了解到了更多的地区的教育现状;她让教师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党的关怀下,中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
她办有丰富多采的各类专刊,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工作者;她以高品位的知识性、趣味性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刊登的师德教育,德育,课改,教育功能等等,教师们百看不厌;她能及时反映广大教师的呼声和建设,让教师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主心骨。
中教评论、观点等栏目也是老师们喜欢的,它针对近来发生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评论,执笔的评论者都是高手,他们对教育的见解,对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期盼特别的关注,深入地有针对性地把当前的一些问题摆到纸面剖析,或赞扬、或叫板、或批判,谈出自己的观点。
评论栏目能把老百姓的心声倾诉出来,让人找到同感,看了非常的痛快。
每一个板块有每一个板块的风格,每一个栏目有每一个栏目的作用,这就是《中国教育报》。
对待这样一份与职业息息相关的报纸,老师们感到格外的期盼,每每在课余时间,都会看到老师们翻阅她的身影……《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
同时,它又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案例指导和方法介绍,使得每次阅读它都会感觉受益匪浅,收获充实,并且让自己的思想产生一次次震荡与洗涤。
反观我们的教育,大家每天尽心又尽力,也在搞教育,但我们却没有看到教育的真谛和本真。
学校没有活力,教师没有激情和精神追求,学生还在为分数苦苦挣扎,校长为一些杂务纠缠。
教育的意义完全丧失。
更为甚者,教师和学生就像学校的匆匆过客,来去匆匆,没有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成长。
在《中国教育报》上,很多名校长和名师的事迹让我感动不已,也羡慕不已。
与他们的“对话”让我明白自己的责任和追求。
那些读书的校长,那些有思想的校长,一直会成为我学习和努力的方向。
教育之重,关乎家庭,更关乎国计民生。
教育之影响,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更在每一个世界公民的身边和心灵。
阅读《中国教育报》让我对自己习以为常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从不同的视角去看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从而对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与正确的把握,对如何有效地做好学校管理工作有了更为深度和广度地思考,我要将这种学习延续下去,让它也一步步见证着自己的成长……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学习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
我们学校老师们将继续以《中国教育报》为友,认真学习、潜心研究,汲取养分,不断提升,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中国教育报》使我增长了很多见识,接触了更多的教育理念和思潮,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让自己提高了不少。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每个社会人都将面临知识获取方式上的一场巨大革命。
对教师而言,信息获取的多少,决定了其知识更新的速率,而知识更新速度的快慢,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知识的储量。
如果教师仅仅依靠几本教材、几册教辅书或有限的几次培训,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这就要求我们自我加压,自觉更新知识,不断“充电”,使自己的知识量从传统的“一桶水”变为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唯有自觉学习,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新一轮课程改革使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压力与挑战,同时也迫使我们去不断探索。
渴望成功、少走弯路是每位课改实践者的期盼,如何实践课改、适应课改,是广大教师面临的一个难题。
在这方面,中国教育报为我们及时提供了各种丰富的课改资讯,为教师起到了引领和指导作用,让我们基层教师大开眼界,可仿可学。
当然我也有觉得美中不足的地方,《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
如果中国教育报改版,我希望中国教育报为我们及时提供各种丰富的课改资讯,可刊载一些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的经典课例和教学案例,给我们基层教师提供一些可仿可学的教学资源,学习许多同行的经验和智慧,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
作为一名一线的语文教师,我想我们不但要走出去,接触一些新的的教育理念和思潮,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同时,更要注重自己所教学科的业务能力的提高,使自己横向、纵向得到全面发展,相比较衡量之下,今年我又订阅了更贴近自己学科教学的相关刊物。
正是不断充电学习,让我这个基层教育工作者有了新的领悟,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了。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学习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
我将继续以报刊为友,认真学习、潜心研究,从中吸取更多的养分。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
”书,改变不了世界,但它能影响读书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
读一本好书,如饮一盏好茶,它的气息会从心底弥散开去,顺着经脉到达身体的每个角落,有如爱莲绽放的喜悦。
我爱和老师们说,读书要广,五谷杂粮兼食,才能让我们长得健康。
当然也要精,对一个切入点深读下去,深读,也是慎独,君子慎独。
读书不是在人面前摆摆“我要读书了”的样子,而是给自己看,给自己的心看。
这就是读书慎独。
读书是广泛的汲取智慧,同时也是照应自己的思想,对自己生命的思考、追问。
让自己的精神跳出矛盾纠缠,以理性和良知,滤去思想中的浊物与杂质,将纷繁推演成慢镜头,在自己心灵的屏幕上放映出来,静心凝视,体味事理,关照人情,将种种感受化作人生体验,以此扩充心灵,丰富人生经验。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书读得多了,知识也慢慢多了,明白整理了,也就会少走弯路。
当把读书视为精神的必修课,当成人生的享受,即使我们依旧平凡如叶,仍能把自己引向有花鸟树木、有蓝天白云、有繁星明月的地方。
纵然是独自散步,也不会寂寞与孤单,有心而识灵魂,有梦而知远方的天空总会有一道灿烂的彩虹。
一朝牵手终生受益 ----读用《中国教育报》心得体会《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
她为教师开辟了一条拓宽自己教育视野的新途径;她使教师增长了很多见识,更加深入的理解了党在新时期的教育方针和路线,接触了更多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潮,了解到了更多的地区的教育现状;她让教师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党的关怀下,中国的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位终生的朋友我校已经订阅《中国教育报》十余年,也是教师们最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
她办有丰富多采的各类专刊,能满足不同需求的教育工作者;她以高品位的知识性、趣味性为广大师生员工服务,刊登的师德教育,德育,课改,教育功能等等,教师们百看不厌;她能及时反映广大教师的呼声和建设,让教师感觉这里就是自己的主心骨。
中教评论、观点等栏目也是老师们喜欢的,它针对近来发生的一些教育热点问题展开评论,执笔的评论者都是高手,他们对教育的见解,对社会、家庭对教育的认识和期盼特别的关注,深入地有针对性地把当前的一些问题摆到纸面剖析,或赞扬、或叫板、或批判,谈出自己的观点。
评论栏目能把老百姓的心声倾诉出来,让人找到同感,看了非常的痛快。
每一个板块有每一个板块的风格,每一个栏目有每一个栏目的作用,这就是《中国教育报》。
对待这样一份与职业息息相关的报纸,老师们感到格外的期盼,每每在课余时间,都会看到老师们翻阅她的身影……一份动态的教材我始终感觉,教材、教辅书本身是静态的,只有教师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才能动态的运用教材。
有限的几次教师培训,达不到与时俱进的要求。
而由于教师职业的性质,让教师真正坐下来看看电视了解教育动态的时间很少。
《中国教育报》就弥补了这些不足,她是动态的、多元的,每日都有新的内容;她方便携带,备课之余可以看,课间也可以看;她方便阅读,法规政策、学校建设等难以理解的地方,可以反复阅读,反复揣度,并且方便摘抄。
一份毕生的收获读书是一件对毕生有益的一件事,读书是每个教师毕生应坚持的一件事情,只有读书才能成长,只有成长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师这一职业。
对于一个教育行业从业人员来说,阅读《中国教育报》,是有很大教益的。
如何读?怎么读才更有效?勿庸质疑,她已经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参考,她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教我们读书,还有针对性的刊登一些一线学校读书故事和一些教师的读书笔记,这些使她更加贴近了我们的生活。
沐浴着教育改革的春风,我们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更有信心。
正如一位智者所说的那样:学习只有终身、没有终点;只有毕生,没有毕业。
我们学校老师们将继续以《中国教育报》为友,认真学习、潜心研究,汲取养分,不断提升,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教育报》是教育部主办的以教育新闻为主的全国性日报。
它的宗旨是全面、准确、及时地宣传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工作部署,传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信息和经验。
同时,它又针对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具体的案例指导和方法介绍,使得每次阅读它都会感觉受益匪浅,收获充实,并且让自己的思想产生一次次震荡与洗涤。
记得那次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过一篇有关成都实验小学校长陆枋的报道,感触颇深。
陆校长是一位外表优雅柔弱而内心坚定强大的人。
她将所从事的教育视作生命,“教育”已经完全融入了她的血脉与灵魂。
一方面,年轻的陆校长用一个“雅”字,将学校的精神和内涵全部包融和诠释——“男教师要儒雅,这与勇敢、创新不矛盾;女教师要优雅,志存高远而不是无所求的宁静;学生要文雅,有教养,懂得做人的基本礼仪。
”另一方面,陆校长的教育梦想也盛开了美丽之花。
很多坚守教育的人们都有自己的教育梦想,或者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命和谐的课堂,或者经营一所学校,为师生开辟精神的家园。
而陆校长的办学理念是让全校师生“智慧并快乐地工作,清新而优雅地生活,共造雅致的人生”。
陆校长是幸福的,她的师生也是幸福的。
反观我们的教育,大家每天尽心又尽力,也在搞教育,但我们却没有看到教育的真谛和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