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乡)产镇融合发展的规划与实践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
产城融合发展策略与实践研究——以盐城市经济技术园区为例摘要:产城融合是应对产业功能转型、城市综合功能提升的必然要求,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产业园区城市化与城市产城一体化双向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城市发展由注重功能分区及产业结构转向更加关注融合发展、人的能动性和创新发展,因此产城融合是产业园区纵深发展的趋势规律。
本文以盐城市大市区产业园区在产城融合方面的战略创新与规划实践,以期对我国其他园区产城融合的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产业园区产城融合近年来,盐城市大市区重点经济技术园区顺应产业和城镇化发展新趋势、新要求,结合区位特点,在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提升载体建设水平,产城融合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对照园区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为此要加快推进盐城市大市区园区产城融合发展。
一、盐城市城市建设现状一是规划布局逐步优化。
结合大市区“三组团三中心”的空间布局,重点发展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盐城高新区、盐城环保科技产业园、亭湖经济开发区和盐南高新区。
各重点经济技术园区突出产业特色和区位特点,坚持规划引领,合理布局产业区域和功能服务区域。
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结合中韩(盐城)产业园区目标定位和发展实际,围绕“产城融合、南产北城,高档配套、高端产业”总体思路,逐步形成国际水准、产城融合、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
盐城高新区按照“三生协调、三创融合、四化协同”发展思路,突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协同发展,布局形成“一环四轴四核四片”总体发展结构。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按照构建大交通体系的目标,园区在抓好区域间主干道建设的同时,加快完善园区内道路交通网络,每年实施一批重点道路工程,目前基本形成了对外互通、内部循环的“快速交通网”,与大市区实现了“无缝对接”。
同时,电力、消防、通信、燃气、环保及污水等其他配套也日趋完善,主要园区实现了“九通一平”。
三是功能配套加快推进。
政务服务大厦、研创大厦、翔宇商业综合体等一批综合性服务平台项目投入使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科学规划、注重质量、从容建设。
成都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强调,坚定推动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落地落??,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当前,都江堰市正全面落实成都市委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规划为战略势能和策略动能,聚焦五项重点工程,深化两项重点改革,探索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全力打造成都建设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的窗口展示基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各项部署在都江堰市开花结果。
一、完善功能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做优主城区文化旅游核心。
都江堰市坚持以功能建设为根本依托和核心支撑,规划面积约46平方公里,打造以文化娱乐、商贸服务为主的旅游城市核心。
打造青城山旅游服务中心。
立足全域旅游视角规划城乡布局,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规划面积约12平方公里,以康体养生、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为重点,打造以高端酒店集群为主的旅游服务中心。
做强大青城沿山旅游发展区。
打造三大功能板块,总面积约800平方公里。
高山河谷旅游度假板块,主要发展高山滑雪、山地极限运动、漂流探险、河谷观光、温泉度假等产业;浅丘运动养生度假板块,主要发展运动养生、彩叶林观光、猕猴桃庄园度假、禅修静养等产业;大青城康体养生旅游度假板块,主要发展康体养生、会议度假等产业。
做精田园生态发展区。
依托都江堰精华灌区,保护川西田园生态本底,推进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田园综合体试点项目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做精自流灌溉田园、水润天府文创、现代水利功能拓展、道源养生农旅示范四大产业功能。
布局三大产业园区。
打造以休闲娱乐、文化创意、水上运动、生活服务等产业为主的滨江新区文化娱乐集聚区;以休闲旅游、医疗康养、高端会议会展等产业为主的大青城休闲旅游产业园区;以特色医疗食品、旅游装备制造等绿色科技产业为主的四川都江堰经济开发区。
以城乡融合推动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
542024.02以城乡融合推动新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
城乡融合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的是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在保持城市与乡村各自特色的同时,在发展水平上实现融合。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目标。
在现代化新征程上,要以城乡融合推动新发展阶段的农业农村现代化。
一、城乡融合是新发展阶段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农业农村现代化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应把其放在现代化建设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为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治理空间。
在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
农业农村现代化不能脱离城市,而是要在城乡融合的大背景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在以工带农,以城促乡和城乡一体化中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任保平:“以融合发展破解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3年第1期)。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城乡融合发展是互促互进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城乡资源、要素的互通、城乡基础设施、产业的一体化支撑,而城乡融合发展也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战略的支持。
新发展阶段需要把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结合起来。
一是以城乡产业深度融合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
根据不断升级的城乡居民需求,把农村的产业发展与城市的现代产业相衔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的现代化,促进乡村产业融入城市经济大循环,向城市提供高质量的农产品。
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余欣荣
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余欣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强调,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要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针对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新时代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具有新内涵新要求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任务,不仅事关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会在更深层次上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要素流动、产业集聚、市场形态乃至城乡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能。
从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空间更加广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需要在行业、区域、城乡之间打破原有阻滞障碍,调配好各种资源要素,形成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顺畅流动、融合发展的新局面。
因此,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不能局限于某一个领域、产业或地域,要加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好地整合资源要素,实现产业和区域间的优势互补、良性互动。
从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路径更加明晰。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构建更加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现农业农村经济优质高效发展。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态等方面美好生活的需要,提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农村经济199911中国城乡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冯 雷一、城乡一体化的涵义及我国的实践城乡一体化是针对城市与乡村之间本来存在的内在联系被人为地割裂,从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提出的,它主要体现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其涵义大致可以包括以下4个方面:①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统一规划,协调发展,以克服城乡分割、工农分离的格局;②城乡关系上,既强调乡村服务城市,也强调城市服务农村,使之互为依存、优势互补、互相促进;③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全方位融合;④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有一定的社会范围和行政区划,其战略思想和工作方针通常是针对一座城市和它的郊区。
城乡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城乡一样化,也不意味着变乡为城或变城为乡。
城乡一体化不会自然而然形成,也不会在朝夕之间完成,它是一个很长的发展建设过程。
从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实践来看,各地根据各自不同的具体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城乡一体化模式,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4种:11珠江三角洲“以城带乡”的城乡一体化模式。
珠江三角洲城乡一体化,至今大致经过三个阶段:①商品农业阶段。
重点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②农村工业化阶段。
其重点是以农村工业化带动农村城市化。
③完善基础设施阶段。
其重点是按现代化城市要求,构筑现代化城市的框架。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珠江三角洲已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文明的城市群体,形成村中有城、城中有村、城乡一体的新格局。
目前,珠江三角洲拥有1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2座;10~40万人口的城市6座;2~10万人口的城市24座;建制镇432座,全区每60平方公里就有一座城镇。
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又探索、总结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10条标准,即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工业化,基础设施配套化,交通通讯网络化,市场经营商品化,文明卫生标准化,群众生活小康化,服务体系社会化,行政管理法律化,环境净化美化。
这“十化标准”的实现,将标志着珠江三角洲地区可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标准。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建设背景及方案全
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项目建设背景及方案一、项目建设的背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和特色镇。
以提升质量、增加数量为方向,加快发展中小城市。
引导产业项目在中小城市和县城布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优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配置。
加快拓展特大镇功能,赋予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部分县级管理权限,完善设市设区标准,符合条件的县和特大镇可有序改造。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能有效提升边境口岸城镇功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小城镇。
《关于印发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新形势下改善农业供给、拓展农业功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重要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均作出了部署,特别是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全国各地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充分挖掘地域特色,围绕农业内部融合、产业链延伸、功能拓展、新技术渗透、产城融合、多业态复合等六种类型,有针对性地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为统筹整合资源,强化示范效应,已认定或正在创建的农业科技园等园区,符合条件的,也可申请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为提高示范园创建的多样性,确保多出经验,避免类型过于单一或雷同,各省(区、市)要尽可能选择不同类型进行试点示范,每种类型最多选择1个。
力争到2023年建成300个融合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发展、利益联结紧密、配套服务完善、组织管理高效、示范作用显著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实现多模式融合、多类型示范,并通过复制推广先进经验,加快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
2017年首批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00个。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大决策部署。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
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路径探索---以陕西地区为案例摘要:在新时期,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推进农村现代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
城镇与乡村是一种既对立又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也是一种命运共同体,城镇化的目的在于培育和发展城市,而乡村振兴则是以发展与建设乡村为目的,二者具有异质性,同时,也存在着自然的耦合与内在的联系,使得它们可以在现代化的实践中实现共同的发展。
本文以陕西地区为案例,对其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协调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新时期两个战略的协同推进提出了对策。
1.陕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推进共同富裕的探索陕西省近几年来对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建设的探索,为推进两者的协调发展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1新型城镇化引导乡村产业发展城市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了我国的工业结构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而现代化的农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第一,指导和推动农产品供应体制的变革。
根据城市居民的消费喜好,促进和指导乡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渭南市华州区与城市集市紧密结合,以蔬菜为主,时令水果和干果为副的产业,成为全国蔬菜基地、中国蔬菜生产十大品牌。
第二,服务业带动的非农得到了快速发展。
农村三产发展是我国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陕西省安康市为了解决农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瓶颈和共性问题,提高农业农村信息化、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安康市科技局主动组织指导市场主体与高等院校院校联合申报科技项目,联合研究开发,定位堵点,聚焦难点,在畜牧、核桃、水产等主导产业上突破了一大批技术难题,并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一系列先进、实用技术,为农业生产提升质量和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泉县在农旅融合方面取得新突破,成功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
1.2城市辐射带动乡村发展通过对当地的农业、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进步。
第一,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带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
以渭南葡萄园、牒吴农业博物苑、下邽古镇为中心的贤乡紫韵农庄建设循环农业、农业体验、农业观光等,将其提升为4 A旅游景区,带动周围村庄葡萄种植、旅游观光等优势产业得到发展。
乡镇2022年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总结报告
乡镇2022年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总结报告乡镇202x年产业融合发展工作总结报告xxxx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xx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对照"四个干'工作清单,以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品质xx'为目标,以推动"一核双轴'、打赢"八大战役'为抓手,深入开展"严细深实快'作风教育,带着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
截至xx月底,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x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 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速xx.x%,综合经济实力稳步提升。
一、园区提档升级,项目快速推动,经济建设取得新成绩紧盯园区项目"天字号'工程,通过提基础、建项目、优服务、促转型,引导企业向集群化、智能化、精细化、规范化"四化'方向发展,着力打造章武路新型工业发展轴。
一是基础设施再完善,在王桥园区新建完成长度xxxx米、覆盖园区所有企业的污水和给排水配套管网,污水全部接入xxXX公司污水处理厂,园区实现零排放;园区天然气管道外网建设已完工,自来水供水管网已铺设完毕,现已实现"七通一平';联合企业投资xx万元建成了李子札工业聚集区"连心路',为企业提供了便利,为聚集区做好"延链、补链、增链、强链'等文章夯实了硬件基础。
二是服务管理再提升,积极推动园区托管申报工作,为园区未来发展拓宽空间、打开前景;园区纳入全市环卫一体化管理,环境卫生长效保持,对外形象显著提升,王桥工业园区持续做大做强,已成为引领xx五金汽配产业发展的"火车头'。
三是项目建设再加快,投资x.x亿元的昱达项目已完成施工许可证办理,现已进场施工;投资x.x亿元的骏通项目已完成备案证办理,正加快协调土地征收、跑办前期手续等工作;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目前,在谈入园项目x个。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
我国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发展路径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在2017年末己经达到58.52%,农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2017年末己降到10%以下,我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还相对较低,但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党在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方案更是进一步指明了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在于走好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
一、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纵观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现代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依靠产业融合。
凡是产业融合比较好的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就比较高;凡是产业比较单一,尤其是单纯依靠农业的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就相对落后。
日本和韩国在乡村振兴中以“六次产业”为重点,发挥产业的加法效应和乘法效应推动产业融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荷兰兴起创意农业,形成创意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农村三产融合在我国总体上处于自发阶段,在覆盖领域、融合深度、惠及面等方面都很有限。
1、农村产业融合的深刻内涵产业融合始于产业之间的技术关联,随着实践的发展,关于产业融合的研究逐步从技术视角拓展到产品、产业、市场视角。
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了“第六产业”的理念,他强调农村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基于产业链延伸和产业范围拓展。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村产业融合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其“内核”已基本形成共识。
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是产业间的融合渗透与交叉重组,融合的表征是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融合的结果是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我国“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更多的是从农业多种功能开发、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出发的。
城乡统筹发展与规划-案例介绍
5 of
2 案例 分析
2.1 武威市城乡统筹规划
2.1.3 武威市城乡融合核心区空间布局
构建“一轴双城三组团”空间开发格局 推进形成三级空间组织框架 建立和完善特色城镇体系
按照空间开发格局和组团功能定位,以金大快速通道为骨 架,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凉州城中心带动作用,提升 大靖副中心城镇功能;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小城镇集群, 推进形成“发展核—基本单元”和组团式集群化特色城镇 化发展模式;优化调整村镇建设。
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培育发展新兴产业
壮大优势产业,重点发展化工、建材、能源、酿造产业。依托现有煤炭、玉米资源深加工等基础化工产 业,向精细化工、生物化工等产业类型拓展;依托传统建材工业向特种合金、碳基材料精深加工和新材 料工业扩展;依托食品初级加工产业向酿造、包装、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 区域产业集群。 依托风、光资源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提高土地利用率、资金密集率、项目开工率、土地产出率。 突出特色产业发展 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商贸物流业发展 繁荣发展文化旅游业
| 城乡融合、共同繁荣
3 of 9
2 案例 分析
2.1 武威市城乡统筹规划
2.1.2 武威市SWOT分析
产业聚集度高,发展潜力巨大
S 传统农业市,全国重要的商品 粮基地
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O 国家支持甘肃加快发展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要求武 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武威实 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2.1 武威市城乡统筹规划
2.1.3 武威市城乡融合发展思路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科学合理 规划,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统筹城乡人口布局、产业布局、 空间布局;
推进乡村产业兴旺的实践与思考——以上海市青浦区张马村为例
④《 助 推 乡 村 产 业 振 兴, 青 浦 区 全 力 打 造 都 市 现 代 绿 色 农 业 》,2018 年 11 月 15 日,https://www.sohu. com/a/275721733_205643.
注释: ① ② ③《 中 共 中 央 国 务 院 关 于 做 好 2022 年
全 面 推 进 乡 村 振 兴 重 点 工 作 的 意 见(2022 年 1 月 4 日 )》,2022 年 2 月 22 日,/ztzl/ jj2022zyyhwj/zxgz_29027/202202/t20220222_6389271.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党政论坛 2022年5月号
55
PARTY&GOVERNMENT
FORUM
新观察
PARTY & GOVERNMENT FORUM
售企业,通过张马民宿这一窗口平台让游客更多地了解 菌菇文化,体验菌菇产品。
伴随张马民宿的发展,也吸引着更多新型业态入驻 张马村,助力产业兴旺。
二、张马村实践的经验与启示 这些年,张马村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持续 深化民宿产业新发展和农事旅游新格局建设,迈出了贯 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实步伐。原有的“沉睡”资源 如何转换为当前“炙手可热”的发展资本,从而实现产 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张马村的实践经验值得思考和 总 结。 (一)在盘活资源中实现产业兴旺 张马村正在兴起,而支撑其发展的正是它的生态环 境、历史底蕴和产业发展。张马村以发展农事旅游助力 产业兴旺,惠及民生,不仅解决了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 力的就业难题,也让农房等“沉睡”资源转化为农村发 展资本,形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富民成果,开启新时代乡 村旅游新模式,实现产业兴旺,让村民真正从乡村振兴 中得到实惠。 张马村的土地通过承包、出让、出租、收回等流转 的形式激活,使固化资源走向流通,变得值钱了。原来 只有比较单一的农业产业——种植茭白、水稻,现在还 种植水果、花卉,搞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 土地成了“抢手货”,升值了。原来的宅基地、农房不 值钱,现在引来公司入驻经营民宿产业、健康产业,也 升值了。曾经看似不值钱的资源一经盘活,产业随之发 展,绿水青山便成了金山银山,村子有了新发展,村民 有了新盼头。 (二)在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实现产业兴旺 在乡村振兴战略“二十字”的总要求中,产业兴 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首要和关键,生态宜居是基础和前 提。随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新时代的乡 村除了为城乡居民提供种类更多、品质更高的农产品之 外,还需要提供更清洁的空气、更干净的水源和更怡人 的风光,而后者在某种程度来讲显得更为迫切。 乡村是上海面向未来发展不可或缺、无法替代的 宝贵资源,也是青浦对接服务国家战略的前沿阵地。当 前不断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是加强生态文明建 设、助力产业兴旺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 张马村依托优质的生态资源,借着“美丽乡村 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通过“擦澡 洗脸”“穿衣戴帽”,筑牢生态屏障,继而“强筋健 骨”,深化乡村旅游发展,探索产业振兴路径,加快推
如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
如何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当前,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不高,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自我发展能力较弱,城乡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农业农村改革发展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必须按照城乡融合发展的要求,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努力推动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通过立法做好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盘活农村资产,建设城乡统一的资源配置市场,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赋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和财产权;引导各类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促进城镇市政设施和服务向农村延伸,做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统筹规划,推动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一、统筹优化城乡发展布局现代化经济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区域良性互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应有之义,要坚持城市与乡村并进,发挥统筹引领作用,优化城乡发展的空间布局,推动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着力构建融合发展的城乡体系。
城乡空间布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要结合城乡发展现状和今后的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城乡产业分工,统筹做好城乡建设,按照用地需求,优化空间布局,既要保证土地合理开发的质量和效率,也要考虑未来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
结合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建设,健全城乡融合规划制度,适度超前统筹规划城乡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生产空间、人口居住所需的生活空间、维持生态建设所需的生态空间,提高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发挥各县区的比较优势。
要加强耕地保护,适度保证农业设施建设用地供给,为农业产业正常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要统筹城乡产业发展,优化城乡产业用地布局。
引导工业向城镇产业空间集聚,合理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明确产业用地用途、强度等要求,为乡村多元产业发展、城镇产业链条延伸提供支撑。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
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阶段,是一种高级的经济社会结构形态。
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涵义是在生产力、城市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城市与农村逐步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最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协调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目的是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推进机制,实质是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融合,使城乡共享现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优化经济社会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升巩义市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增加有效需求,实现新一轮发展的主要增长空间;是在新时期解决“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纲要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和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发展目标进行编制.纲要的主要内容和任务是:确立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总体要求;提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支撑体系等。
规划期为:近期(2005-2008年),中期(2009-2015年),远期(2016-2020年)。
本纲要是推进巩义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与条件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日益成为制约经济增长和实现现代化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为此,党的十六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要求。
巩义市地处中原腹地,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近年来,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连续十四年位居河南省县(市)首位。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实践研究
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实践研究摘要:随着二十大会议的胜利召开,对于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规划建设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为城乡发展不均衡一直是我国存在的比较突出的社会矛盾,所以为了解决这一矛盾,缩短城乡差距,关键任务就是要寻找一条完善可行的途径,来不断加强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这有利于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满足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需求。
本文也会针对如何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展开着重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创新实践策略,以便有关人士参考借鉴。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城乡规划建设;创新实践策略;研究分析前言: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转型的关键时期,要想获得理想的转型成果,首要任务就是要切实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不断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升城乡规划建设质量,有利于城乡的融合发展,有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现。
鉴于此,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就要严格按照国务院党中央的重要指示,通过有效途径对现阶段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规划建设工作予以全面加强与完善。
一、全面完善城乡规划体制首先,城乡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在这一环节中,相关部门要遵循多规合一的理念与原则来合理规划城乡空间。
同时还要对各部门所编制的成效空间规划方案予以集中整合,如环境保护规划、土地资源总利用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从而形成统一、完整、全覆盖的空间规划,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要对城乡发展空间要素实施统筹规划,以便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城乡空间布局结构的全面优化。
在实际统筹规划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主要针对当地人口、土地、资金等方面的要素实施科学合理划分,同时还要根据各乡村的实际发展现状以及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制定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计划,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而为城乡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建设与共享提供可靠的保障;最后,乡村规划编制机制的完善,在这一环节中,相关工作人员应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依托,根据各乡村的实际发展现状,并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来完善乡村规划编制机制,杜绝城乡规划出现千村一面的情况[1]。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相应的对策措施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路径及相应的对策措施摘要:本文基于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深度分析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以贵州省湄潭县为例探索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包括产业链融合发展、产城融合发展以及畅通要素流动促进城乡融合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路径;对策措施我国目前已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进入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阶段。
而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实现全体国民的共同富裕,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较改革开放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在此背景下,还需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以缩小城乡经距,实现高质量发展。
1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制约因素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目前面临以下的主要制约因素:(1)一般经济规律。
按照经济学原理,受到经济人的理性行为影响,生产要素通常会向着生产率高的区域流动,进而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加经济收益。
在工业化发展背景下,生产要素主要是向着工业产业聚集。
在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产生了规模经济和集群效应。
在经济规律的影响下,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集中,进而拉大城乡经济差距。
(2)制度环境因素。
城乡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形成,与制度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是重要的经济根源。
在制度因素的限制下,城乡之间的资源要素难以有效合理流动。
例如,劳动力资源大量流向非农产业。
目前,大量的资源要素涌入城市,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很大挑战。
(3)经济动力不足。
工业化、城市化程度是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来源,如果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影响到经济聚集与产业发展优势的发挥,难以有效带动区域经济的增长,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狭窄,大部分农民无法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增大。
(4)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因素。
从农村发展实践来说,消费水平不高、投资需求不旺、科技文化水平不高等,难以为自身的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支持,进而影响到农村的持续发展[1]。
2 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本文以贵州湄潭县为例,探索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路径。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方案Word文档-可编辑编辑单位:XX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二O一八年三月目录第一章试点背景 (5)一、基本情况 (5)(一)XX地区概况 (5)(二)农业产业现状 (6)(三)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现状 (6)(四)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6)(五)农业经营主体情况 (6)二、基础和优势 (7)第二章试点总体要求 (12)一、指导思想 (12)二、基本原则 (12)三、申报试点的类型和理由 (13)四、发展定位 (14)五、试点目标 (14)第三章试点示范主要内容 (16)一、构建“2+3+N”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布局 (16)二、推进农业产业链延伸融合 (17)(一)强化农业基础 (17)(二)推进农业与加工业融合 (18)(三)推进农业与旅游融合 (19)(四)推进农业与现代商务物流业深度融合 (21)(五)推进农业产业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 (22)(六)推进农业新型业态发展 (23)三、推进工业与农业融合 (23)四、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 (24)(一)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 (24)(二)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25)(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26)(四)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 (28)(五)积极培养新型农民 (29)(六)积极发展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29)五、构建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29)(一)推广订单协作型利益联结 (30)(二)健全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 (30)(三)发展股份合作型利益联结 (31)(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32)(五)促进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相互之间利益的紧密联结 (33)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3)七、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35)第四章机制创新 (38)一、创新产业融合投融资机制 (38)二、积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 (39)三、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40)四、加快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框架 (41)五、大力引入工商资本 (42)第五章重点建设项目 (45)一、农业建设项目 (45)(一)农业基地建设 (45)(二)农业与旅游结合建设 (46)(三)农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建设 (47)(四)农业新型业态建设 (48)二、景点景区建设项目 (48)三、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 (49)四、商贸物流建设项目 (49)五、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49)六、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 (52)第六章实施进度安排 (62)一、实施年限 (62)二、进度安排 (62)第七章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5)一、投资估算 (65)二、资金筹集方案 (67)第八章保障措施 (68)一、加强组织领导 (68)二、制定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规划 (68)三、强化招商引资 (69)四、加强政策宣传 (69)中共中央2015年、2016年连续两个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017年1号文件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通用5篇)
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通用5篇)充实的社会实践已经告一段落,这段经历,相信你有很多感悟吧,是时候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了。
那么实践报告有什么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振兴实践调研报告(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围绕进一步加强我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强乡村人才建设、提高乡村民生保障水平、推动我市乡村振兴工作全面提升。
6月13日,全市青年干部培训班乡村振兴工作调研组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与农户面对面沟通、组织座谈等方式对我市XX县、XX县部分乡村进行调查研究,认真思考,结合我市实际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现报告如下。
一、我市乡村振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
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乡村建设的历史欠账仍然较多,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乡村人力资源匮乏。
人力资源匮乏制约我市乡村振兴发展。
一是人才队伍结构欠佳。
我市乡村实用人才存在老化、弱化和退化的“三化”现象。
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上的占比较多,35岁以下的乡村实用人才较少,缺乏后备力量。
文化程度不高,我市乡村人实用才学历层次较低。
人才分布不均衡,有的乡镇街道人因为政府最近几年大力支持推动了工业、农业经济的较快发展,导致人才集中于几个乡村。
二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
我市乡村存在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有许多在外闯出天地的人从此留在了城市,基本不回村里,同时,随着城镇化建设的迅猛推进,城市的发展理念、生活环境、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公共服务等要素不断吸引年轻的大学毕业生,乡村的资源要素已不能满足现在年轻人的发展,导致人才资源、人力资源双要素匮乏,致使乡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
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通用6篇)
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通用6篇)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通用6篇)紧张又充实的社会实践又告一段落了,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那么我们需要好好地进行总结了。
千万不能认为实践报告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实践报告(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振兴实践报告1农村公路是服务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设施,是我区公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局党组历年来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立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扎实推进巩固交通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统筹发展全力推进农村公路高品质建设、高效能管理、高质量养护、高水平运行的“四好农村公路”建设,为全面推进我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农村交通运输保障。
一、工作进展情况根据区政府工作安排,20xx年至20xx年,三年时间实现全区自然村通硬化路的目标.全区有自然村625个,截至今年上半年有614个自然村实行通硬化路的目标,剩下11个自然村,今年年底之前实现硬化路的目标。
今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70公里,计划投资3850万元。
目前已完成52.8公里,完成投资2904万元,预计11月全部完工。
二、典型经验1、健全机构,强化领导。
为了确保农村公路建设的顺利实施,局成立农村公路建设领导组,全面负责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成员由相关科室和农管所、质检站组成,同时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负责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
2、加大资金投入自然村通硬化路工作是省、市、区政府重要工作之一,在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筹集上,区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每年自筹资金用于农村公路建设,为农村公路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
3、科学谋划,强化统筹我局将农村公路建设置于乡村振兴的大局统筹安排,坚持做到“三结合”。
一是与综合交通规划相结合,把农村公路作为整个综合交通网络的延伸和完善。
二是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农村公路围绕乡村振兴统筹发展。
三是与农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坚持公路规划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的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2 明确 “产镇融合”发展目标定位、战略任务 通过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和手段,结合具体的要求和自身特 点,拟定目标定位和战略任务,在此基础上遵循工业化发展阶段 和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小城镇不同工业化阶段时期“产 镇融合”的空间构架和发展路径,最终形成产业发达、空间优美、 自身特色强,融产业、空间、山水、田园于一体的具有特色的现 代化小城镇。
二、“产镇融合”的理论框架
2.1 “产城融合”的背景和内涵
2.1.1 我国“产城融合”的现状问题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 “产”与“城”的出现和存在应该是同步而耦合并互为因果的。改革 开放初期,伴随着全球资本的涌入及工业化快速推进的浪潮,作为改 革的“窗口”,经济开发区成为最早的“新区”,快速出现在大江南 北;进入21世纪以来,各地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新城建设。虽然经过多
活服务设施寥寥无几,只能通过青浦老镇区和“厂中村”予以解
决。
2.1.1.2 “有城无产” “有城无产”是指那些名目繁多的新城、新区,包括生态城、
智慧城和大学城等,它们往往是大城市在迅速扩张过程中,为疏散
主城区人口或者为获得土地收益而推动的土地开发项目,工业化绝 非这些地区的发展动力。在“消费挂帅”的后工业时代,这些新城、
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解决好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之间可能出现问题的关
键,也是对市域范围内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极大促进和指引。
1.3 “产镇融合”的主要任务 1.3.1 编制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的研究与规划成果 对产业发展与城乡空间发展现状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全面掌 握产业、空间、生态、土地等基础资料,在综合研究和评价的基础 上,从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两个方面重点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和 综合评价;并借鉴国内外“产镇融合”、“产城融合”的理论和经 验,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与规划成果。
1.2.2 完善城乡空间组团的需要
与产业有不同发展阶段相类似,城乡空间组团在不同阶段亦有
不同表现。脱离产业的城乡空间是无水之源,是空载。“产镇融 合”可为城乡空间提供产业发展方面的平台,将城乡空间组团的 布局紧紧依靠产业发展,在经济性、社会性、生态性达到高水平 的平衡。
1.2.3 引领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需要 “产镇融合”是小城镇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也是小城镇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目前,小城镇正经历着新一轮的高 速发展时期,在具体问题显现之前,对小城镇产业发展、城镇建设之 间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判断并提出一整套思路和
年发展,“新区”和新城的类型变得越来越多元(如大学城、科技城
和生态城等),但依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之间存 在的较大矛盾和互不融合的困境,这些矛盾和困境主要表现为全国各 地出现了大量的只有产业没有城市的“孤岛”和没有产业支撑的“空 心”城区,亦可称之为“有产无城”和“有城无产”。
2.1.1 .1 “有产无城” “有产无城”多指各类开发区、集聚区和产业园等,它们成 立的初衷就是作为地方经济的增长极、招商引资的平台和产业集 聚的空间而存在,在其中的劳动力再生产是以工人个体为单位, 因此只配套最基本的生活设施(或可称之为生存设施),住宅和 公共服务用地严重压缩,没有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这类地 区城市功能滞后,与主城区之间存在大量潮汐式交通,逐渐演变 为主城边缘的“孤岛”,无法获得进一步发展。例如,杭州青山 湖科技城每天有5 万人往返于相距25km 的杭州主城与科技城之间; 青浦工业园的工业用地面积为30km2,就业人口达到12万,但是生
1.1.3 “产镇融合”是小城镇实现新一轮发展的发力点
小城镇是城市和乡村联结的“纽带”,是近期内更高水平推进城
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
后的主要辐射地。在一些已经发展起来的产业强镇,由于没能实现“产 镇融合”,在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许多社会、经济、生态、空间方面的问 题。为此,吸取教训、未雨绸缪,解决好尚未发育健全的小城镇“产镇 融合”问题已经成为促进小城镇下一步城乡双赢发展的关键,迫在眉睫。
镇(乡)产镇融合发展的规划与实践
浙江大学国际创新研究院 区域与城市发展研究中心
主任 王士兰 教授
中国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 主任
2015年4月
目 录
一、 “产镇融合”综述
二、 “产镇融合”的动力机制、空间组织和阶段特征
三、 “产镇融合”的综合理论框架 四、 “产镇融合”程度的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五、 实证:江苏省金坛市小城镇产镇融合研究与规划
1.1.2 我国的“产镇融合”研究尚处于空白阶段
小城镇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基础空间,量大面广,也是解决
中央提出的“3个1亿人”问题的关键。当前,对小城镇的“产镇融 合”的关注度较高,但对小城镇“产镇融合”的课题很大程度上是 空白,这和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和快速工业化背景下至关重要的地 位不相吻合,亟需快速、及时、着重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规划。
新区通过规划建立各种类型的中心(如行政中心、商务中心、商业
中心、文化中心和总部基地等)以求打造地价制高点,力图保证有 足够的市场支撑。但是,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导致这些地区 就业吸纳能力弱、文化缺失,常常造成资本市场繁荣而城市面貌萧 条的局面。
2.1.2 我国“产城融合”问题产生的原因 “产城融合”是一个产生于中国的词汇,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在
载能力,促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
展。
1.4.2 科学严谨规划,优化“产镇融合”发展空间布局 推进“产镇融合”发展,科学规划是前提,更是提高城镇化质 量的首要任务。空间是承载人的活动、物的流动的载体,必须在产 业良好发展的前提下进行空间的合理布局。不仅可以提高城镇运转 的经济性,还能给居民更加方便的生活、生产环境。研究和规划将
展生态经济、做好农村的环境整治、加大源头治理力度。将生态 文化建设融入城镇发展各个领域。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景更美。
1.4.4 完善服务功能,彰显“产镇融合”发展服务特色
推进“产镇融合”发展,完善城镇服务功能是关键。发展高端
产业更离不开城镇优质服务功能的支撑,必须要有充分、合适的设 施配套,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
1.3.3 对 “产镇融合”度进行综合评价 在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具有前瞻性和 操作性的“产镇融合”的综合指标体系,有助于政府及相关部门 的考核,并给予指导帮助。
1.3.4 成为小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研究和规划要对历史、现状及今后发展趋势,结合工业化的 全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论和实践基 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以新型城镇化为背景,在目标、定位、产 业发展、城乡空间、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可起到引领的作用,成为 今后指导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导,促使其产业发展和城镇建设之间协调发展,达到融合,有利生 产、方便生活。
1.2 “产镇融合”的意义 1.2.1 带动城乡产业结构转型的需要 产业转型贯穿于一个城市工业化时期各个阶段,目前,小城镇 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将迎来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化的不同 阶段需要不同的产业发展,不同的产业布局又有不同的城乡空间布 局,会表现出工业化不同阶段的“产”、“镇”发展形态。“产镇 融合”即是遵循工业化发展不同阶段,“产”、“镇”不同形态达 到最佳的融合状态。从本质上看,工业化发展的阶段过程也是城乡 空间适应工业化的过程,是城乡产业结构不断转型的过程。
才,促使城乡经济繁荣、生活舒适、环境宜人。
1.4.5 推动社会转型,提升“产镇融合”发展民生质量
推进“产镇融合”发展,转型。这对改善民生提出更高要求。应该主动适应社会转型
的新变化新要求,坚持“政府积极作为、百姓多得实惠”的原则,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城市社会。千方 百计促进居民持续增收。把推进产镇融合发展与促进居民充分就业 和持续增收紧密结合起来,尤其要做好失地农民再就业和增收工作。
并没有这样的表述习惯。这是由于欧美发达国家尽管各有特点,但
绝大多数国家大都是采取小政府、大社会方式服务社会,政府对经 济发展的干预、管制较少,以市场导向决定产业与城市的发展,政
府仅以制定和规范相关规则和制度为主;而且绝大多数国家有地方
自治的传统,地方权限较大,地方与地方、地方与中央权责划分清 楚,上级政府很难通过指令性命令来“决定”某一地区的发展。与 西方发达国家相反,我国则有较大不同,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 通过各种措施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虽然从改革开放以来,计 划经济被逐步取消,但计划经济的思维和管理模式的残留依然较多, 并在机制体制上依然存在较多问题,以至于产生了较多的产业发展 与城市建设之间不能较好融合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主要由于体 制、机制、客观发展阶段三个方面的原因所造成。
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之中,复苏动力不足,地缘政治影响加重, 不确定因素增多,推动增长、增加就业、调整结构成为国际共识。我 国经济下行压力还在加大,发展中深层次矛盾凸显,面临的困难很大。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持续推进,必须增强忧患 意识,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保 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着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把转方式调 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新常态”即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 长,回归到合理区间,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 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的“双目 标”。 制定实施城市群规划,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同城化。 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提升地级市、县城和中心镇产业和人口承载 能力,方便农民就近城镇化。
优化“产镇融合”的空间构架,为小城镇的产业、城乡、社会、环
境等规划提出引导。
1.4.3 环境生态优美,增创“产镇融合”发展环境优势 推进“产镇融合”发展,生态建设是百年大计。面对资源环 境约束,应坚定不移走绿色城镇化道路,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