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姚丽辉
文本解读应回归本真
![文本解读应回归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1534d029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6.png)
文本解读应回归本真作者:曹会戈来源:《语文天地》2021年第10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已有30余年了,让我说出语文课应该怎样上,我可以说出很多条,但让我说出怎样解读文本才是一条正确的路,还真有些为难,这也代表了大多数语文教师的真实状态。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不厌其烦讲解作者简介、进行背景分析、让学生背诵默写,逐字逐段分析、挖掘、咀嚼文本,这样一节课下来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
许多语文教育专家大都喜欢宏观分析,空话、套话、假话充斥着课堂,老师们则照着参考书或者专家的指导讲课,譬如:讲古诗必说“构思新颖”“比喻十分巧妙”,讲古文背景大多谈到作者不被当朝重用,远大抱负不能实现,讲说明文主旨必谈“这些宏大而精巧的建筑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在语文课堂泛滥,如何解读文本?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
一、建构平等、轻松、平和对话的课堂生态平时的课堂还是教师主宰着,缺乏一种共同探究文本的样态,若想让学生放开手脚,真实反映学生阅读的状态,首先,语文教师应该解放思想,尊重学生,创设一种舒适阅读的氛围。
我在课堂上用很亲切、很轻松的语言带学生进入文本的研讨中,比如讲《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时,我就用预习内容做切入:“同学们,今天咱们共同看看陶渊明的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桃花源,在了解之前,大家说说你们自己的桃花源是怎样的一个地方?”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开始讲起自己的桃花源,在这种轻松氛围下研讨文本就有了一个平和的前置,为孩子们进入文本做了一个较好的铺垫,孩子们很快进入状态开始读书、思考。
其次,采用自学加互助的学习方式。
课程标准和教育专家一致倡导学生要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不是说这种方式不好,如何自主?如何探究?如何小组合作?就说小组合作,我听课看到的课堂都有小组合作的环节,小组合作环节只是增加课堂的外部热闹或者说是新课标的应景,这样的小组合作往往是优秀学生的展示,资质一般的学生基本参与不进来,是游离课堂之外的。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8a7cd953af45b307e8719782.png)
语文教师要多层面多角度解读文本成都双流中学实验学校彭本常【内容摘要】教师要想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来向学生传授知识,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就必须不断强化自己的文本解读能力。
那么,教师应该怎样解读文本呢?笔者提出了在读的形式上五个层面六度解读的“五层六读”观点,在读的内容上笔者主张着眼于文章的构成要素进行多角度解读。
【关键词】文本解读;五层六读;多角度解读一、概念说明(一)什么是文本《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文本”一词的解释是:文件的某种本子(多就文字、措辞而言),也指某种文件:这个文件有中、英、法三种文本~。
但是文本的概念后来主要变成了:“任何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二)文本与课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课文”一词的解释是: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朗读~。
可见,“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为了适应教学需要被选入教材、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它强调的是“教学价值”。
因此,我们强调教师解读“文本”,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细致地挖掘文本,才能在备课时游刃有余,才能在课堂上生成精彩。
当然,我们教材上的大部分“课文”都没有经过改编、删减,就是“文本”本身。
(三)什么是解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解读”一词的解释是:①阅读解释:~信息编码|传统的训诂学以~古籍为主要目的。
②分析;研究:~人生|~史前文化。
③理解;体会:持不同观点的人对这项政策会有不同的~。
(四)解读与阅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对“阅读”一词的解释是: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报刊|~文件。
对照“解读”与“阅读”的含义,不难发现“阅读”只是“解读”的基础层次;“解读”在“领会内容”的基础上,还要求进行内在消化,达到能解释的层次;此外,“解读”还要求对读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理解、体会。
(五)什么是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分析、研究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文本的“走进”与“走出”
![文本的“走进”与“走出”](https://img.taocdn.com/s3/m/84e3ff8069eae009591becb2.png)
文本的“走进”与“走出”语文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应该是指导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
语文教师对文本的把握,并不等同于一般的个体阅读行为,而是为教学解读文本,不仅是眼中有文本,更要心中有学生,这是文本“走进”与“走出”的“度”之所在。
一、走进文本,强化语言的输入语文教师要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运用,促进“语用”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1.聚焦文本的言语形式。
很多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往往将教学定位于“内容的理解”,他们在内容上挖掘和拓展,却忽视了呈现这一内容的语言形式,缺乏了对课文语言积累的咀嚼,致使教学不够细化,语文课就变成了对课文主题进行理解、归纳的课。
广东省名教师阮美好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一课进行了文本的解读,引导学生借助文本语言进入课文情境,聚焦对话的提示语,从而了解了“对话”这一细节描写在故事中的巨大作用。
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对提示语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认识,他们的作文往往也正是缺少细节描写。
阮老师开辟了一条新的路线,在整节课中,阮老师以“对话的提示语”为教学点展开教学,让学生不仅仅感受了对话的感情,而且认识到提示语的作用。
阮老师结合语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师生朗读和角色体验等方式中习得,学生由读,到悟,到说,再到读,再到写,它是基于言语表达上的理解和运用。
2.转换文本的言语形式。
教师应该在品读、感悟教材文本中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欣赏、学会表达。
3.重组言语的增长点。
学生的言语建构过程是不断熟练、不断推进、不断提升的过程,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实际,准确地把握“教什么”。
因此,教师在处理文本时,要站在语用提升的角度,洞察出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增长点,对文本进行优化组合。
二、走出文本,优化语言的输出语文教学重要的是开启学生的思想闸门,走出文本,优化语言的输出。
1.转换文本文体创写。
语文教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体裁,像记叙文、童话故事、诗歌、剧本、散文、调查报告、文言文等,它们潜移默化地为学生架起了一个文本意识、练笔创造的空间。
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姚丽辉
![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姚丽辉](https://img.taocdn.com/s3/m/7c867969ba0d4a7303763a02.png)
姚丽辉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语文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就更高了。我想,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其实都要认真地思考一番的。如果教师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再不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终将面临严峻的形势
一句话就是“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
例如:
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地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与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昨儿整整一天若有所失。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回复”的含义:一个含义是“回答;答复(多指用书信)”第二个含义是“恢复(原状)”,在这里很显然是第二个含义。
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没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
只注重形式上的出新出彩,而不顾及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
有的长文短教,大刀阔斧,肆意删节,以我为是;
有的大搞全盘肯定满堂表扬,弄假成真,以非为是。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一是有些语文教师不注意平时的学习提高,缺乏一个教师所应有的专业历练,更谈不上对教育理论系统钻研和语文教学方向的准确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去解读文本,任是搜肠刮肚也出不了新意,因为这些教师只是在啃着多年前的老本,我们忙得是应试训练,忙的是试题的猜测,把功夫都用在教学行为的无效应酬上。二是教育系统的考核机制,决定了语文教师只能走理性逻辑思维一条路,以反复的训练与考试去争取语文学科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我们的教师只能以快捷与高效、以操作性的技术训练来分解课内外时间与精力,耐下性子潜下心来恐怕与目前竞争上岗的考核机制相抵触。因此,主客观因素决定了读书的浮躁与浅尝辄止。
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语文教师深度解读文本三部曲
![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语文教师深度解读文本三部曲](https://img.taocdn.com/s3/m/3903dfeef90f76c661371af6.png)
【摘要】语文教学费时低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足。
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以诠释式阅读为重心,追究打动自己的内在缘由”“以提升式阅读为目标,把握文本逻辑之推进”是有效帮助教师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的序列化策略。
【关键词】体验式阅读;诠释式阅读;提升式阅读;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语文教师深度解读文本三部曲□邢秀凤在现在的备课及各种磨课过程中,大家关注最多的是教学的设计与安排,诸如环节的先后、学生的活动等,并普遍存在依赖教学参考书、依赖他人经验、依赖一个个现成教案等现象,致使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苍白空洞。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而“教什么”必然需要教师对文本具有独立、独到的解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判断教师优秀与否的首要标准并不在于教学艺术,而在于对文本理解的深度、广度和将各方面理解相互结合的关联度上。
在我国语文教育史上,叶圣陶、朱自清、老舍等一大批作家和学者都做过教师。
他们受学生欢迎的重要原因在于自身的文学功底,他们能将自己创作和阅读的深切体会与学生分享,因此拥有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情感、真实的理解、真切的期待,便能自然而然地感动学生,激发其学习内驱力。
因此,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改善语文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捕捉感受→追究缘由→逻辑推进”的序列化策略,将有效帮助教师真正形成自己独立且独到的理解,实现深度解读文本,带领学生走进美妙的语文世界。
一、以体验式阅读为起点,捕捉刹那间的感受与体验语文教师解读文本首先应从体验式阅读入手,捕捉刹那间的感受和体验。
语文教学是心灵对话的过程,既然是心灵对话,其前提就是对话者之间的平等。
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首先放下“我必须在这节课里教会学生一些东西”的意识,调整为“我要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与学生分享”的思维方式,放下高高端起的教师架子,以一颗“我是一个普通读者”的平常之心,在与学生分享阅读体验的愉悦过程中,伴随、引领学生成长。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语文能力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语文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21ff8fd5ce2f0066f433220f.png)
新课程理念 指导培养学生语文能7 )
■ 姚丽 辉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在新课程教学 理念下要重 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 而不再是单纯地追求成绩 。 但是 , 随着当前教育教学 的改革及发展 , 在语 文教学 过程 中 , 我们一定要帮助学 生发展 和提高语文能力 。 对于语 文教学来说 ,我们就要在 以往的教学基础上 进行探索 和创新 , 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学 习 , 实现语 文 知识 结构 的完善 。我们必须要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 的实施 , 就要针对语文教学 中的问题进行完善 , 从而 推动语文教学 的J l  ̄ , N发展 。
更加重要。 四、 善于积累教学 中死气沉沉的气氛 ,我们要 实施新颖 的教 学模式 。 长期以来的语 文课 堂教学 , 不 外乎这七个步骤 : 导入新课 、 板书课题 、 背景介绍 、 通 读课文 、 划分段落 、 分析课文 、 总结课 文。 随着新 课程 改革 的推 进 , 几 十年的“ 七 步” 语 文教学法 的程式 被 打 破 ,语 文课 堂 教 学 的结 构 更 灵 活 、更 富 有 创 新 精 神、 更有利 于学生 的学习和发展。另外 , 版块式教学 成为语文教学的主流。根据课文 的特点 , 一般在 “ 查 查” “ 读一读 ” “ 品一 品” “ 探一 探 ” “ 问一 问” “ 练一 练” “ 写一写” “ 拓展延伸” 等版块中灵活选 择设计 , 让 “ 满堂灌 ” 式的教学现象 消失 。 无论是在城区学 校 , 还 是偏远 的乡村学校 , 我们都不 能实施“ 满 堂灌 ” 式 的 语文课 。 即使 是 年 龄 偏 大 的老 师 , 或 是 民办 转 正 的老 师, 上课都不要搞“ 满堂灌 ” 。如有一位老师 , 在新课 程培训时非常热心 , 学习也很认真 , 她上 的课没有 旧 框框 。 让 自主 、 探究 、 合作成为课堂学习的主流。 在课 堂教学过程 中, 学生 的学 习方式有根本的改变 , 学生 成 了学 习的主人 。教学的过程成 了学生 自主学习的 过程 , 自主探究 的过程 , 同时也是合作学 习的过程 。 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霸主 ,学 生不再是分装知识 的容器 。 让师生“ 动” 起来 , 课堂气氛“ 活” 起来 。 这就
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
![抓住文本切入点有效进行文本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f4c19a16a300a6c30c229fb1.png)
三 、抓住 文本主 旨
文学作 品主 旨的诠释,是阅读教学 的—个重要环节,甚至可 以 说 是作品鉴赏和 阅读教学的必然归宿。它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 的综 合 、概括能力,使学生对课文达到本质性的理解,促进学 生阅读能 力的提高和阅读思维的健全;另一方面,还可 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 思想教育,提高其认识水平,提高其道德境界 。文学作品的主题常 常具有多元性,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 同的角度 ,以不同的思想方法 认识 到种种具有个体差异 l的主题 。如 ( 生 l (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主 题可有 多种解读 : ()对于像盲孩子一样孤单弱小的人,我们应该 1 关爱他们,这样他们才会感受到生活的光明和美好; ( ) 2 在盲孩子 获得光明的同时, “ 影子 ” 也获得了生命,变成了—个美丽的孩子,
一
、
一最细腻 ,最富有人情味的语 言,可说是色香味俱全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 老师 曾说过:有 的 文本语言 “ 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 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 实 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 一 ” 但是汉语言又是最具朦胧 、模糊 ,且 多义性的特点。著名学者金岳 霖先生说 : “ 中国语言文字的特 点是朦胧 、 模糊 ,它的涵盖面几乎 无边无际, 暗示性几乎无际无涯。 如—个算命先生给某局长算命, ” 他说: “ 的这个位子会坐牢。”这句话,就具有 多义性:一理解 你 为你这个位子会坐得很牢固;另一理解为你在这个位子上会进牢监 的。所 以,在对有些具有多刘 胡 性的语言进行品味揣磨时,就 可引导学生进行多元理解。 蛾 的第一本书》末句 “ 人不能忘本” 的 “ 本”在这里指什么?可引导学生概括出:父亲的教育,父亲 的 希望,友情的重要,亲情的温馨,生活的艰辛等 。还有 ( 孩子和 倌 他 的影子》末句 “ 我们都是光明的孩子”作如何理解?它的答案也 是多样的: 我们都是幸福的孩子, 我们都感受到生活 的光明和美好, 我们都是美丽的、品质高尚的孩子等等 。
走进文本,尊重体验,让阅读回归本真
![走进文本,尊重体验,让阅读回归本真](https://img.taocdn.com/s3/m/0d47e0ecaef8941ea76e0553.png)
于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的语 文阅读能力是有较高要求 的。 但 在现如
Hale Waihona Puke 《 义务教 育语 文课 程标准 》 指 出, 阅读 是学 生的个性 化行 为 , 今新课 改理念 的指导下 , 义务教育阶段 的语文教学 日趋 多元化 、 多 不应 以教师 的分析来代 替学 生的 阅读实践 … …要 珍视 学生独 特 样化。 在众多精美幻灯片 、 生动 F l a s h 、 热 闹 无 比的 辩 论 及 角 色 扮 演 的感受 、 体 验和理解 。所 以阅读体验是一种生命 的交流 、 思维的碰 等元素 充斥 的课 堂 中, 我们 愈发觉得 文本这一 最基本 、 最 核心 的 撞 , 教师不 应越俎代庖 , 而要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
学 因素 , 重视语 文教育 、 重视 国学底蕴 日趋成为全 民追求。在这样 句甚 至标点 中实现知识 的获得 、 情感 的交流 以及对 语言文字 的温 的社会 大背景下 , 语 文的基础性和作 为母 语学科 的重要 地位 日益 度 、 美感及运用 的妙处 的感悟 , 这不仅有利 于提高学生解读 文本 的
“ 汉字热 ” “ 国学热 ” , 而2 0 1 4年 高考改革方案 中明确增加语文在高 教 师要针对 学生年 龄特征 、 思 维特征 、 生 活体验特 征设 置环环 相 考 总分 中 的 比 例 , 可谓 震 动 了 整 个 语 文 教 育 领 域 。抛 开 功 利 的 升 扣 的递进式 问题 , 在看 似水 到渠成 的文 本解读 中 , 学生从 字 、 词、
本呢?
教师一定不能在 阅读教学 中强 行灌输标 准解读 , 要从引 导技巧 和 首先 , 走进文本最 重要 的是保证学 生有充足 的阅读 时间 。所 切入上下工夫 , 这需要教师对学情有充分 的了解和预设 。 谓“ 书读百遍 , 其义 自见 ” , 悟在读 中 , 法亦 在读 中。笔 者呼吁一线 低龄段 的学生 囿于 自身认 知解读能力 有限 , 对文本 的解读往 的教 师适 当运用辅助阅读 的教学手段 , 最根 本的还是将 阅读时 间 往存在诸 多偏离 , 所 以难免犯 错 , 但并不 是一切 与教参 所谓 标 准 还 给学生 , 能给学生 留足静心 朗读和 品读 文本 的时 间 , 能 给学 生 答案不一致的都应该否定 。教师对 于学生偏离式 的文本解读要辩 以 自己的视角与作 者交心 的机会 , 让学 生能走进 文本 、 走 进作者 证分析 , 不能不置可否 , 亦不能武断否定 , 伤 害学生求知 、 探索 、 参 的情感世界 、 走进 自己的内心。小学低段 的学生识字量 比较少 , 很 与 的 积 极 主 动 性 。 多教 师认 为让学生 自主阅读是浪费时 间。其实很 多学 生用他们独 此前一次教研活动中 , 一则案例很是引人深思 : 有 的方式 , 或 者边读边猜 , 边 读边想 , 在 心 中对 文 本 有 了 自己 的 解 《 花喜鹊 和小乌鸦》 是一首有趣 的儿童歌 曲 , 歌词 讲述 了一 个
试论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发散
![试论初中语文“文本”解读中的发散](https://img.taocdn.com/s3/m/a5d06574168884868762d6d2.png)
—髓圜
C h i n e s e F 中语 文 “ 文本 ”解读 中的发散
孟 凡 荣
( 江 苏省 宿 迁 市宿 迁 中 学 ,江 苏 宿 迁 2 2 3 8 0 0 )
【 摘要 】 文本指的是经过作者独具特 色的艺术化处理之后的 , 展现客观世界的成品 , 它不仅能够展现作品所处的时代 , 作者的生平简介,
着 。一 会儿 ,叉 晴不 自禁地伸 出冻裂 的小手指 ,抠起一 点泥 土放在舌 尖上—— “ 他 又笑 了: 那泥 土 , 甜丝丝 的。 ” 尽 管小说是一个 悲剧故事 , 可是作者 却为其设 计了一个 喜剧化 的结尾 。对小 亮进行解读 ,我们 能 够 体会到 离异家庭 孩子的 辛酸 ;对小 亮妈妈进行解 读 ,我们 能够感受 到母 亲对 孩子的亲情 , 对小 亮继母进行 解读 , 我们不禁怒斥 她的 自私 、 冷酷 ;对 小亮父 亲进行解 读 ,我们能 够感受到他 的暴戾和残 酷 。回过 头来 ,将 自己设想 成为小说 中的主人 公 ,我们一 定能够体会 出更复杂 的人生 滋味 ,而 它带给我 们的对家庭 伦理道德 的思考也 是深刻的 。我 们接下 来 以莫泊 桑小说 《 项链 * 中的马蒂尔德 为例 ,继续深 ^ 、 解读 。 当丈夫 无法满足 自己的物质要 求时 , 马蒂尔德 并没有朝丈夫 大吵大 闹 当她想 去参加舞 会却没有 首饰 的时 候 ,她 向朋友 借 ,当她 发现 自己将 借 来 的项链 弄丢之 后 ,她 决定悄悄还朋 友 。马蒂 尔德尽管生 活条件 并 不好 ,可她还是选 择 了面对 。如果读 者解读她 的人物性格 时能够从人 性的角度 出发 ,就 会发现 女主人公尽 管虚荣 ,可 是她却坚强 、遵守信 用。可见 ,在解读 文本的过程 中,如果 稍稍加入 一点 自己的情 感 ,就 会发现解读 过程并 不枯燥无聊 。 四 .结 语
准确把握文本,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质
![准确把握文本,让语文课堂回归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10cb5de2ba0d4a7302763a3c.png)
语文课程是一 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 实践性课程 。 工具l } 生 与人 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 的基 本特点 。然而回想这 么 多年的教 学改革历程 ,我们不是左倾就是右倾 。先是 只重视 工 具性 。后 来 ,逐 渐 强调 了人 文 性 , 强调 了要 运 用 各种 形 式激 发 学生 的兴趣 。今天 ,再去静下心来回味 ,却发现 ,我们 的语 文因过度借助多媒体 ,而渐渐忽视 了语言文字本身的魅 力。工 具性薄弱 ,重读轻写 ,轻视听说 ,都是现如今语文课的弊病。 而在我们真正真 实的课 堂上 ,不少教 师多用的是原有的旧 有办法,每节课 一个样子,学生都能猜得 出老师干什 么,重教 不重学,以一遍遍地让孩子们抄写做题来提 高成绩 。究其原 因 固然很 多,不可忽视的是我们教师对语丈本质 的东西没有深刻 认识, 不能用创新思维方式来进行教 学设计, 这与 ' 3今 弘扬 “ - 培 养创新性人才 ”的形势极不相称 。那么语文课 ,我们到底要 怎
课程教 育研 究
教学方法
准确把握文 本,让语文课 堂回归本质
吕 峥
( 和 田市第三 小学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3 . 2 【 文献标识码 】 A
新疆
和田
8 4 8 0 0 0 )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0 8 9( 2 0 1 5 ) 2 9 — 0 1 5 0 一 O 1
么上 呢 ?
此, 教 师在解读文本 时要从整体把握,理解课文赞扬 的正是父
子俩在险恶的环境 中充满 自 信 、不向 困难屈服的品格 ,表现 了 父子之 间深厚的情意。 三、入境始与亲,既得言又得意 “ 丈 ”从 “ 心”出,“ 心”在 “ 文 ”里。语文课对 学生语文 素养 的影响 ,主要 通过 “ 丈” 。打通 了语言文字 ,才可触及作 者 的 内心,在潜 心品味 、琢磨、把玩 丈字的过程 中,达到和 作者的 “ 会 心” ,引起心灵的共振 。正确 的价值观 、情感教育、 审美教育就这样渗透在 学生对课文遣词造 句精 确妥 帖的体验 、 领悟之 中。而不是在此之外进行思想、道德 的说教 ,即叶老说 的“ 不要抽 出讲之 ” 。文本 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独特的人生经验 , 引导 学生感受体验作者 的独特经验 ,就是感受体验这一篇文章 之语 句章法所表达着的丰富、复杂、细腻甚至细微之处,此 时 学生言意兼得 。 此外 ,准确把握文本还 必须处理好 以下几个关系 : 1 . 独特感受和价值取 向之 间的关系。课文也是作品,只要 是作 品就有重新 阐释的可能。读者完全有按 自己的经验理解课
深入解读文本,彰显语文魅力
![深入解读文本,彰显语文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12f3efe1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d.png)
教材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著名教育专家沈大安老师指出:教师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有三个关键:一是对文本要有正确深入地解读;二是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三是灵活机动的课堂实施。
由此可以看出深入解读文本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以多元身份解读文本1.以普通读者的身份解读文本教师回归普通读者的身份,认真阅读文本,在字里行间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走进作者的心灵,解读作者的心路历程,为文中人物的悲喜而心潮起伏,为文中事件的高潮迭起而拍案叫绝。
这时的我们不需要苦思冥想教学环节的设置,不需要字字斟酌地设计板书,将自己沉浸在文本中,回归为无目的读者。
2.以教师的身份解读文本回归教师的身份,将文本当作教材来思索,这时的文本字字珠玑,词词亮眼,段段精华,可揣摩语言处处有,这时的我们要在阅读时落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要在阅读时设置教学环节。
因为这时的文本是教学素材,是教学范例。
3.以学生的身份解读文本教师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阅读文本,思考问题,并将设计好的教学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思索难易并作出修正。
只有以学生的眼光去解读,才能找到对学生来说最高效的学习方式。
正如著名教师闫学老师所说:“用儿童的眼光来解读教材,用教学的眼光来审视教材,用生活的眼光来选择教材,就能找到作为教材文本中的教学价值所在。
”二、以多元角度解读文本1.将文本的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中从单元和整个教材系统来看,一篇课文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单元整体和整个教材体系中的有机构成。
这就要求教学时对单元整体进行把握,把文本解读置于单元整体中。
我们要明确单元导读的重要性,在分析单元导读时,紧紧抓住本单元的主题、重点、技巧,对课文进行重组、整合,甚至做到大胆删减,再引进课外同类文进行拓展阅读。
2.将文本的解读置于作家作品中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的感情抒写与心灵寄托,是作者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表达形式。
当然,也有很多文学作品不是作者的亲身经历,甚至是完全虚构的人物与故事,但是这样的作品也衍射着作者的观点,寄托着作者的梦想。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六种视角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六种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df3a924eb0717fd5370cdcb1.png)
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六种视角作者:吴亮奎来源:《江苏教育》2021年第03期【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的解读视角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教学意义。
教学目标不同,文本解读的视角也不同。
信息筛选、情感陶冶、道德教化、语言训练、策略学习和意义体验是文本解读的六种不同视角。
这六种不同的解读视角分别有着不同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本解读;视角【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09-0017-04【作者简介】吴亮奎,南京师范大学(南京,210097)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副教授,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语文阅读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文本解读。
不同的解读视角会对文本产生不同的理解,形成不同的教学意义,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
本文以统编语文教材六下《那个星期天》一文的教学设计为例,从教学目标的角度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划分为信息筛选、情感陶冶、道德教化、语言训练、策略学习及意义体验等六种视角。
本文从以上六种不同的文本解读视角展开讨论。
一、信息筛选视角信息筛选是文本解读的最基本层面,通过阅读抓住文本中包含的相关信息,或根据某个线索在文中搜寻重要信息。
在阅读教学中,文本的信息筛选形式分为开放式筛选和封闭式筛选。
开放式筛选指教师不提出信息筛选的标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理解从文本中发现信息,教师根据学生的发现结果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
封闭式筛选指教师在学生閱读之前提出某种信息筛选的标准,学生根据筛选标准从文本中寻找信息,教师根据预先提出的标准对学生的阅读进行评价。
从信息筛选的视角解读《那个星期天》一文,可以设计以下三个问题:(1)读完文章后,用自己的话说出这篇文章写了什么。
(2)文章写了一天中的哪几个时间段,请找出表示每个时间段的词语。
(3)找出能够表现出“我”的心情的句子,说一说“我”的心情发生了哪些变化。
这三个问题所涉及的内容都是文本包含的信息,可以通过对文本的阅读直接从文本中筛选出来。
让“我”走进文本 精彩尽在其中
![让“我”走进文本 精彩尽在其中](https://img.taocdn.com/s3/m/3433878be53a580216fcfe3c.png)
让“我”走进文本精彩尽在其中姚瑰玲王银辉问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人的发展,其本质是人的个性的发展,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能说出自己的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而我们经常看到、听到这样的“课堂实录”:教师激情澎湃,条分缕析,边讲解边板书内容要点,“标准答案”在教师的讲解中款款而至。
在这样的阅读过程中,教师越俎代庖,以自己的理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学生的主体性严重缺失,他们没有自己的观点,更没有创见,只是努力追寻“标准答案”。
而大家心中自有明见:教师的“标准答案”来自教参,教参的“标准答案”来自专家,可是专家的“标准答案”又来自哪里呢?把本身就具有主观性的一家之言作为束缚学生活泼心灵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课堂上,多样的个性只能成为一个美丽的肥皂泡了!《曹刿论战》课堂教学实录(片段):……师:通过上堂课的阅读交流,有些同学已经能背诵全文了,这则战例史料的记叙确实是短而精,真不愧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文言名篇。
这场战争只写了三个人:乡人、曹刿和鲁庄公。
用鲁庄公的“鄙”与曹刿的“远谋”形成鲜明的对比……(边说边用红色粉笔把黑板上的板书“鄙”和“远谋”加粗线,以示醒目。
)生A:老师,我认为曹刿除了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指挥才能外,还有一点我们不应该忽略掉,那就是他的爱国心。
师:(一愣)哦?谈谈你的看法,好吗?生A: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从这里可以知道曹刿不是“肉食者”,不是有权位的上层人物。
“其乡人”之意是,齐鲁之战自有“肉食者”谋划,用不着曹刿这样的一介平民费心。
可曹刿不是这样的想法,所以“乃入见”,他径直去拜见鲁庄公了。
我是从这里读到了曹刿的爱国之心的。
做文本解读向教学转化的“摆渡者”
![做文本解读向教学转化的“摆渡者”](https://img.taocdn.com/s3/m/bfbd36eafad6195f302ba644.png)
对文本的阅读紧 结合起来6就会 效果。的节课要围绕C ”
事半功倍的
6
引导
I阅/鉴1 I语文教学与研'•下半月刊 2019 - 11月04(
学生诵读文本中的第6*7*8自然段,提取文中关
于眼神的比喻句,并学会仿写。
在解读《福楼拜家的星期天》这个文本的挥手,
教师完全可以借助文本中的插图,组织学生在课堂
6是一个较成的教学
6教师在文本解读和教学行为 间 学生架起了
一 桥梁6实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 转身。
二、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消
化理解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6 要 分 教材上的
6 课本上面解读文本。
课文
的
6在教学 把读 和学生分析文本结合起
来6引导学生
观察
生直观感、感 、
6分
形 思 的作 6
文本解读 教
我们中国的孩子在理解西方宗教思想的时候有很
的困6样无形就增加了教学的 放弃\
6以
第二: 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来解读教
材6紧紧围绕“想要真正地了解一个人6要长期观
察他 的事”来组织教学6以“牧羊人是一个人”
来取文的
6
学生读的 分]
进:第一环节6
了解一个人;第二环节
来了解一个人 第 环节 人
教
学去了解一人个人。但是在了分备课
学 转化的途径\然 在 6 动学生的理 思 6
解、化。
文本6进行 文互 进学生对文本的理
在解读《
》 一文本的时候6
观察了课本 面
的位
文
的 6浓密的
的
6为了
他
有的
6
还 意把 的 加 了
6
有效解读,充分展现语文文本价值
![有效解读,充分展现语文文本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662d0060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76.png)
教法研究新课程NEW CURRICULUM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所以,在素质教育下,我们要充分发挥语文阅读的价值,使学生在有效的解读中体会文本中所包含的中心思想,进而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
但是,如何才能有效地展现语文文本的价值呢?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有效的解读、思考中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呢?本文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如何展现语文文本的价值,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解读,以确保学生的语文素养获得大幅度提高。
一、重点句子解读重点句子解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大意、掌握文本中心思想的重要环节。
但是,与传统解读不同的是,素质教育下的重点句子解读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对相关的句子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切记在句子解读中教师将自主解读流为形式,这样严重不利于解读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例如,在教学《背影》时,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文本中所包含的那份父子之间的浓浓深情,在引导学生阅读文本之后,我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重点句子进行重点解读。
比如:(1)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2)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
……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
我两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3)……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引导学生对这些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予指导,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懂得父亲对儿子的那一片深情,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生共同讨论“父亲到底是谁”,可以从文本出发,也可以从自己观点和认识出发。
这样不但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而且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如何精致深入有效的解读文本
![如何精致深入有效的解读文本](https://img.taocdn.com/s3/m/a29a5cec43323968001c924f.png)
如何精致深入有效的解读文本发表时间:2020-12-11T16:15:40.36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25期作者:赵丽[导读] 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赵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文府中学校关键词:读者学生教育者同样的文本,在不同的人读来却有不同的感受,同样的教材,在不同的教者处理下呈现出的状态也截然不同,究其根本,就在于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
要想上好课,第一步要做的并不是研究教法,而应是如何去解读文本。
作为教师,我们又该如何深入地去解读文本呢?解读文本,第一需要我们用一种“读者”的身姿去对文本作全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细究与深读。
我在教学冯骥才的《俗世奇人—泥人张》的时候,我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来阅读这篇文章,觉得文章特别生动有趣。
出于普通读者的好奇,我又查找了从作者的简介到他一生经历的事情;阅读了冯骥才的其他作品,如《刷子李》等等,都是通过描摹小人物的生活来反应社会人生。
在这样的查阅和积累下,就将这篇小说在心中放大,让文本有了灵魂与诗意,才有了底气走进课堂。
二、“以学生”的身份去读。
很多时候,我想很多老师会和我一样感叹:这么简单的文章,教给学生什么呢?在阅读《泥人张》一文时,我也发出过这样的感慨,可能是因为学识、阅历等诸多因素的关系吧,当我第一遍读完这篇课文时,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泥人张捏泥人海张五的洒脱情景,小说的主题也显而易见。
所以,在我看来,本文表达的感情非常强烈,感悟起来是比较容易的。
但我转念一想:如果我现在就是一个连当时的历史背景都不清楚,也不知道冯骥才何许人也,以及他的作品的特点和他的人生理想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学生,那么,我在读这篇课文时,又会读出什么呢?又会有什么样的收获与感悟呢?所以,我在《泥人张》一课的环节中设计了有关冯骥才的资料介绍和关于天津泥人张的发展及他的几代传人的经历和泥人的复杂工序及现在泥人张的彩泥雕塑以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段3分钟视频,来有效的衔接熟悉与陌生。
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如何解读与设计文本”:《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
![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如何解读与设计文本”:《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https://img.taocdn.com/s3/m/6524cd6210661ed9ad51f35a.png)
小学语文高年级的“如何解读与设计文本”:《向文本的更深处漫溯》――文本的深入解读剖析今天全处中高年级的“如何解读与设计文本”教学专题研讨会在小学举行。
此次会议的主题就是研究教材的解读与语文高效课堂的关系。
活动首先进行的是教师对于先周单元教材的个人分析,通过测验的形式指导教师深入研读文本,并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突破等进行了初步的掌握。
接着由学科骨干教师分别对两个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及教材教法进行了主讲交流,使教师对单元教材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掌握。
会议的主题是对教师解读文本的研究。
一位青年教师进行了人教版六年级三单元《穷人》一课的课堂教学展示。
教师的整个教学流程是这样的:1.初入文本,了解梗概教师在教学之初,引导学生由课题置疑,并且围绕着“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桑娜与丈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两个问题让学生开始走进文本,把握文章的脉络,并对文中人物先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走进文本,把握训练重点在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把握后,教师继续围绕着本课的阅读训练重点――体会文章表达方法进行组织教学,设计了“作者运用哪些描写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指导学生再次全景浏览文本,感受作者表达方面的特色。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并且总结出本课在表达方面的特色:借助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和环境描写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
3.沉入文本,品读鉴赏围绕着预设的文章学习的切入点――表达方法特色,接下来马老师组织学生对于本文表达方面的三个特色进行了逐一的引导品读赏析,重点是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对话的描写。
案例1: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揍我一顿也好!”师:通过读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生1:桑娜心里很紧张。
生2:桑娜因为抱回来两个孩子会挨揍。
生3:桑娜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中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文本解读如何给力课堂》
![中小学语文教师业务学习《文本解读如何给力课堂》](https://img.taocdn.com/s3/m/7adb8a72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38.png)
文本解读如何给力课堂曾有一位年轻教师写了一份《燕子》一文的教学设计,让我帮提提建议。
设计写得很细致,但教学环节实在很俗套:初读,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逐段阅读感悟-总结。
可以想象,按照这样的设计组织课堂教学,虽面面俱到,学生却不一定学有所得。
我在建议中提出要重视文本解读,让文本解读为课堂活动、为学生的语言文字学习找准落脚点,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
起初,这位老师不明白我的意思,认为文本就在这儿,写的就是那点内容,有什么好解读的呢?直到我指出如何通过文本解读提炼出“核心问题”,她才有所领悟。
其实,阅读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许多成功的阅读教学,必然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
因此,有必要再来探讨一下文本解读如何给力课堂。
一、“人生如若只初见”不仅是年轻教师,许多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常从内心里排斥文本解读。
他们在走进课堂之前,读得更多的是教师用书或现成的教案,然后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或将别人的教学设计走一遍。
尤其是有经验的教师,遇上的许多文本都是“老相识”,更觉得没有什么可解读的。
阅读教学永远是动态的,需要创新精神的智慧活动,因为教师面对的学生是丰富的、具有个性差异的鲜活生命。
同样,文本也是具有丰富性的生命体,他不仅承载着作者意义、社会意义,更承载着具体的生命对话意义——就小学语文学习而言,主要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意义。
要促成这两种生命的深入对话,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还要首先做足对话文本的功夫,既解读文本。
文本解读首先要追求的不是“似曾相识”或“老相识”的感觉,相反,要以“陌生化”的姿态开始。
即使是已教学多次的文本,也要读出“人生如若只初见”的感觉来。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像面对初恋一样,一心要用自己的心把文本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又切切”。
例如《燕子》一文,对于我来说,的的确确是“老相识”了,若不以“初见”的心态再用心解读,还真的读不出什么更有价值的线索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教师如何解读文本姚丽辉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语文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是举足轻重的,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也就更高了。
我想,很多教师包括我自己,其实都要认真地思考一番的。
如果教师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再不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素养,终将面临严峻的形势衡量一位语文教师的一项绕不过去的指标就是我们的专业基础,尤其是对文本的解读;否则谈任何的“创新思维”“与时俱进”“教法多样”等都是华而不实。
那么什么是文本呢?文本就是我们语文课堂的一种凭借,是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一个载体。
既是一种凭借,我们老师就要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的体现,既是一个载体,教学中就必须充分利用。
那么什么是文本解读呢?文本解读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时凭借感受力和想像力而披文入情、动情关照的独特的精神活动。
文本解读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会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让文本自己说话,准确理解文本和感悟文本。
但是通过近两年下校听课,我们了解到当前语文课对文本处理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对文本内容的浅尝辄止。
教师没有很好地耐下性子走进文本,细细咀嚼、品味、涵泳文本,以探得文本的本真意义,而是粗略地浏览,随意地解读,凭着经验和直觉肤浅地感受文本,然后再把这种直观感受传达给学生。
这种内容上的浅尝辄止导致新课改实践层面的误读误教,表现在:只注重形式上的互动,而没注意互动的内涵和效果;只注重形式上的出新出彩,而不顾及基本内容是否被学生接纳;有的长文短教,大刀阔斧,肆意删节,以我为是;有的大搞全盘肯定满堂表扬,弄假成真,以非为是。
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一是有些语文教师不注意平时的学习提高,缺乏一个教师所应有的专业历练,更谈不上对教育理论系统钻研和语文教学方向的准确把握。
在这种情况下去解读文本,任是搜肠刮肚也出不了新意,因为这些教师只是在啃着多年前的老本,我们忙得是应试训练,忙的是试题的猜测,把功夫都用在教学行为的无效应酬上。
二是教育系统的考核机制,决定了语文教师只能走理性逻辑思维一条路,以反复的训练与考试去争取语文学科的平均分、优秀率和及格率,我们的教师只能以快捷与高效、以操作性的技术训练来分解课内外时间与精力,耐下性子潜下心来恐怕与目前竞争上岗的考核机制相抵触。
因此,主客观因素决定了读书的浮躁与浅尝辄止。
我以《你这朵花一定开得很美》为例,谈谈如何解读文本:一是解读作者。
因为从文本解读中,如果不了解作者就无法理解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对作者的了解就完全有必要,这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的理解文本,更好的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孟子说:“读其书,颂其诗,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
”真正的文学作品都传达出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感受,可见文本和其生活和生命紧紧联系在一起。
傅雷,文学翻译家。
1931年秋回国后,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
《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不是一本普通的家书。
傅雷在给傅聪的信里这样说:“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
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
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得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
但是不知各位老师注意到没有,虽然傅雷译做丰富,但是却在当时没有取得任何荣誉(也就是为国争光),傅雷是在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而这封信是写在1956年,25年的努力创作当时还没有获奖。
所以为国争光也就成为傅雷人生的最大的心愿,也把这种希望移情到自己儿子的身上,这样我们就可以深刻理解作者望子成龙之外的爱国之情了。
二是解读文题。
就是我们对课文内容已具备相应知识,那么只要看文章的题目或开头部分,就能揣测整篇文章的概要。
通过开头我们知道这是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信,书信是没有题目的,可见题目是编者加的。
为什么选用这句话作为题目,我们就要思考:一是这个题目肯定来自原文,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就有这样的传统,例如《孟子》中《鱼我所欲也》。
二是能够体现作者创作的初衷,三是这句话能够吸引读者,而且又耐人咀嚼,通过分析这个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儿子傅聪比喻成一朵花,希望儿子像鲜花一样开得美、丰满、有力和长久,表现了望子成龙之情。
三是解读作品。
我认为解读文本就是要解读文本的文、道、质。
“文”就是文本表现或反映客观事物的语言文字,“道”就是文本的思想内容,“质”就是连接“文”与“道”的成文法则,表达规律。
就一篇作品而言,我们必须从文入手悟道,从质入手解析文,再从道入手把握文,从文入手把握质。
具体地说,就是要看一篇文章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反映了什么样的事实,用什么样的结构体现了什么样的思路,用什么样的材料证明了什么样的观点,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然后再回过头来,看文本为了说明观点或表达情感,用了怎样的结构,用了怎样的语言,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结构、这样的语言,哪些值得我们借鉴、模仿。
一句话就是“循文思质,因文释道,因道悟文”。
例如:你回来了,又走了;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你,你是不会感到寂寞的;我们却是静下来,慢慢地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和才过去的欢会与忙乱对比之下,不免一片空虚——昨儿整整一天若有所失。
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白“回复”的含义:一个含义是“回答;答复(多指用书信)”第二个含义是“恢复(原状)”,在这里很显然是第二个含义。
这一层表达了作者的思子之情,表达是儿子的思念之情。
作者没有用概括的词语,读起来似乎感觉到一点老人的絮叨,可正是这种味道,这种铺垫,才真实地表现了那独有的思念,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远在异域的游子的拳拳之心,在这一层作者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通过对比儿子和父亲的生活和情感来表现儿子走后对儿子的思念之情。
孩子,你一天天地在进步,在发展:这两年来你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我愈来愈爱你了,除了因为你是我们身上的血肉所化出来的而爱以外,还因为你有如此焕发的才华而爱你;正因为我爱一切的才华,爱一切的艺术品,所以我也把你当做一般的才华(离开骨肉关系),当做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而爱你。
你得千万爱护自己,爱护我们所珍视的艺术品!遇到任何一件出入重大的事,你得想到我们——连你自己在内——对艺术的爱!不是说你应当时时刻刻想到自己了不起,而是说你应当从客观的角度重视自己:你得将来对中国音乐的前途又那么重大的关系,你每走一步,无形中都对整个民族艺术的发展有影响,所以你更应当战战兢兢,郑重将事!随时随地要准备牺牲目前的感情,为了更大的感情——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
这一层也表达对儿子的深切的爱,并把这种爱升华到对艺术对民族的爱的高度。
在这一层作者主要采用因果论证的方法。
爱子的原因是:1955 年,傅聪在波兰的第五届国际萧邦钢琴比赛中,荣获第三名,还荣获这次比赛唯一的“玛祖卡”最佳奖,成为第一个在国际性钢琴大赛中获奖的新中国的音乐家。
儿子“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他爱儿子不仅仅是骨肉关系,而是儿子是珍贵的“艺术品”。
这是中国的艺术品,所以作者是“愈来愈爱”儿子了。
爱子之情进而升华到对艺术对祖国的爱,所以叮嘱儿子一定要爱护自己。
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不仅来自于儿子艺术的成功、而是来自于祖国的光荣。
因为儿子“对中国音乐的前途有那么重大的关系”。
对于已获成功的傅聪,傅雷仍不时提醒他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国家,忘了人民,忘了大局。
不断增加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在书中我们不光看到了一个严格的戒子而又亲切关爱的父亲,傅雷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心力,在对社会祖国和人类世界尽自己的责任。
儿子傅聪,在异国漂流生涯中,但父亲时时给他指导、鼓励和鞭策,给予他更多地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通过这些书信,不仅儿子和亲人之间,建立了牢固的纽带,也通过这一条纽带,也使傅聪与远离的祖国牢牢地建立了心的结合。
后来的事实证明不管国内家庭所受到的残酷遭遇,不管他自己所蒙受的恶名,傅聪始终没有背弃他的祖国,不受祖国敌对者多方的威胁利诱,没有说过或做过有损祖国尊严的言行,这就是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的熏陶,这与父亲在数万里外,给儿子殷切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分不开的。
情感:一片空虚;若有所失 儿子父亲 生活:许多新的工作,新的忙碌,新的变化等着 思念之情 情感:不会感到寂寞的对 比 生活:静下来;回复我们单调的生活思子之情你用在理解乐曲方面的理智,希望能普遍地应用到一切方面,特别是用在个人的感情方面。
我的园丁工作已经做了一大半,还有一大半要你自己来做的了。
爸爸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季,许多地方都要逐渐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后面,能够帮你的忙将要越来越减少;一切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
你说到技巧要理论与实践结合,但愿你能把这句话用在人生的实践上去;那么,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更丰满,更有力,更长久!这一层表达的是望子之情,表达对儿子的鼓励和殷切希望。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儿子的三个希望和鼓励,它们分别是“你用在理解乐曲方面的理智,能普遍地应用到一切方面”,“技巧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把这句话用在人生的实践上去”,“你这朵花一定能开得更美,更丰满,更有力,更长久!”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儿子的园丁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原因,那就是“我的园丁工作已经做了一大半”,“爸爸已经进入人生的秋季,许多地方都要逐渐落在你们年轻人的后面,能够帮你的忙将要越来越减少”所以希望儿子“还有一大半要你自己来做的了”,“一切要靠你自己努力,靠你自己警惕,自己鞭策。
” 父亲 深切的爱儿子对人生和艺术的理解又跨了一大步 愈来愈爱 升华 千万爱护自己重视自己对艺术对祖国的感情 骨肉关系艺术品因果 因果果 因第二部分:相知之情,为父子俩有共同的人生境界和崇高感情而感到莫大的幸福。
谈了一个多月的话,好像只跟你谈了一个开场白。
我跟你是永远谈不完的,正如一个人对自己的独白是终身不会完的。
你跟我两人的思想和感情,不正是我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吗?清清楚楚的,我跟你得讨论与争辩,常常就是我跟自己的讨论与争辩。
父子之间能有这种境界,也是人生莫大的幸福。
这一层表现了为父子俩有共同的崇高感情而感到自豪和幸福。
父子关系变成朋友关系,朋友的境界,在于志同道合,互为知音。
傅雷与傅聪对音乐艺术有许多共同的感受可以交流,可以互相补充,可以互相借鉴,这也是“父子如朋友”的体现。
除了外界的原因没有能使你把假期过得像个假期以外,连我也给你一些小小的不愉快,破坏了你回家前的对家庭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