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表达技巧实用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
借古人抒发自己的抱负, 表面回忆历史,叙述古 人,实则抒发自己对人、 事、物的认识。
•三.表达方式 •1.抒情手法 •2.描写技巧
• 1.抒情手法:
• (1)直抒胸臆——即直接抒情, 表达诗人富有哲理性的思想情感。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 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 鹳雀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 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 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 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 一起。
(3)虚实结合 作用: A.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B.相成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 州慢》)“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 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是虚 写;“尽荠麦青青”写诗人所见的凄凉情 形,是实写。两幅对比鲜明地图景寄寓着 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2、铺陈——即诗经中的“赋”,指的是不 厌其烦的多角度进行铺叙陈述。 作用:形成气势 3、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 体形象,表达某种思想或情感的艺术手法。 作用:把抽象的事物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 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 深远之意。 例如:“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李德裕《登崖州城 作》)这两句描写青 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 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 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 (4)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 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 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
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 例如:峻青的《黎明的河边》 • 对年轻战士小陈的肖像作了如下的描写:“他 长得很矮,看样子顶多也不过十八岁。圆的脸, 大眼睛,下巴上有一道细长的疤痕,显然是子 弹掠过时留下的纪念。”(突出表现他的勇敢 精神)
• (2)间接抒情: • A、借景抒情 • B、寓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 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 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 • 例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 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 • “东川西方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注:一定要品味出是乐景(乐景写乐情, 乐景写哀情)、哀景(哀景抒哀情)、 愁景(愁景抒愁情)
• • • •
• •

• •
2.描写技巧: (1)渲染与烘托 (2)衬托与对比: 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作 为陪衬来突出事物特点的手法。 作用: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 A.正衬:“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 色”(以美衬美)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 敲月下门”(以动衬静,以闹衬静) 作用:揭示矛盾,对比鲜明,反差强烈,有 震撼人的作用。 例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 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 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 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 之分。 • 例如:“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 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 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 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 “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 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 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 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 9.用典 • (1)用事: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情感, 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 态度、个人的愿望和理想,属于借古 抒怀。 •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 虎”,写的是刘裕北伐抗金的英雄气 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 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 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
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 一、修辞手法 • 二、表现手法 • 三.表达方式 • 四.结构技巧
• 一、修辞手法: • 1、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 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 作用。 • 例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 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诗 歌巧妙的以螺作比,将皓月银灰的山 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 浑然一体。
•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 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 意思。 • 特征:形式上语言简洁,整齐对称;内 容上看集中含蓄。 • 例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 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 的声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 是让人感受到诗人年华易逝,壮志难酬 的苦痛。
5.比拟: (1)拟人 (2)拟物:把人当做物来写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 使描写的人、事、物的描写 表现的更形象、生动。
6.排比—— 作用:构成典型环境、渲染气 氛、烘托情感;形成气势。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 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排比构成典型环境,渲染孤寂、 凄清的气氛,烘托游子的哀愁。
• (2)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 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 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 例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 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 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 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 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 7.设问:自问自答。 • 一般模式:问题引入,带动 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 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 回味。 • 例如:“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 8.反问:只问不答,用疑问 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 作用:加强语气,表达强烈 情感。 •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 王卷土来?”(王安石《乌 江亭》)加强了语气冷静, 强调了战败是历史的必然。
2.借代——借用相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事物来代替所
要表达的事物。可用部分代全体, 用具替代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 蓄。 例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 瘦”(李清照《如梦令》),词 中用红绿两种颜色分别代替花和 叶,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 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 作用:有更突出更鲜明的表达事物。 • 例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 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
C、托物言志——借助某物的特性,表明自己的志向、 情感、愿望、爱好、要求、情操等。 例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 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表明自己像蝉一样, 不需要凭借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传,从而表达 出对人内在品格的赞颂和高度自信。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 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 埋没的感慨。
• (5)动静结合 • (6)细节描写:多在 叙事性作品中,起到 “见微知著”的作用。 • (7)正侧结合,点面 结合。
• 四.结构技巧 • (1)照应:前后两处衔 接,又叫呼应。 • (2)画龙点睛:诗歌末 尾点明主旨、亮出观点。 • (3)埋下伏笔 • (4)直接点题
• (5)曲笔入题,造成悬念。 • 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 泊情怀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 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6)卒显章志:皆为表达心志, 点明主旨。 • 例如:“长风破浪会有时,直 挂云帆济沧海”“安能摧眉折 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11.双关——某一字、词,凭借本身具有的语音 或语意的条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 意义就是双关。 作用:使语言含蓄风趣。 例如:“昔年曾向五陵游, 子夜歌清月满楼。 银烛树前长似昼,露桃花里不知秋。西园公子 名无忌, 南国佳人号莫愁。今日乱离俱是梦, 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
诗人把“无忌”做无所顾忌、肆无忌惮之意, 是双关。诗人言愁却借善歌少女之名“莫愁”, 意在反讽,也是双关。
• 12.互文——“参互成文,含而见 文”,就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句 或一句中的两部分,看似各说一件 事,实则相互照应、相互补充,说 的是一件事。 • 例如:“烟笼寒水夜笼沙”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 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二、表现手法
• 1、比兴——比喻运用到诗歌中,也称 比兴。 • 作用: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 效果。使描写化虚为实,形象更生动、 感情更浓郁。(注:如果通篇贯穿比兴的 意象,就是象征。) • 例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起到了激发想象、渲染气氛、统摄全诗、 引出下面故事。
• (2)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 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 • 例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扬州慢》)“春风十里”引用 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 街的繁荣景象,是虚写;“尽荠麦 青青”写诗人所见的凄凉情形,是 实写。两幅对比鲜明地图景寄寓着 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 10、点化——也叫化用,把前人诗 句巧妙融化为自己语言的一种创作 方法。 • 例如:毛泽东“江山如此多娇,引 无数英雄尽折腰”就是点化了苏东 坡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的内容。“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 粉黛无颜色”就是点化了韦应物的 “西施且一笑,众人安所言”的意 境。
4、(1)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
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 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例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 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 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诗人 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 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 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 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