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精选6篇)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精选6篇)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乘加乘减》教学设计(精选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义教课程标准(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56页教材分析:本课内容编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

也就是当若干分中有一份与其他份的数量不同时,可以先用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再加上不同的数也可以假设每份都相同,用乘法算,再减去所多部分。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由于观察、思考的角度不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不一样的。

让他们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体验策略的多样化。

本课的主题图是十分不错的教学资源。

把它稍作修改,做一个动态课件,小熊从4x4个玉米中掰走一个。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想到用乘加的方法来列式,更能让学生容易想到乘减的方法来列式。

学情分析:此时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法,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感受了乘法运算的意义,并初步具有了用乘法来计算的意识。

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起点出发,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教学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可观察、思考的素材,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问题,建构乘加、乘减问题的模型,形成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学生能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乘加、乘减”这一问题模型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联系生活经验解释连乘的模型,增强探索的意识,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乘加、乘减问题的建模过程及模型内化和解释。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6篇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6篇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6篇《乘加乘减》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乘加乘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0页。

教学目标:1、通过小动物们重建家园的情境中的信息,探索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们提出问题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索解决乘加、乘减两步计算问题的解题思路。

教学准备:多媒体、学具等。

信息:1.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

2.共有16只小兔,每4只小兔住一间房,已经建好3间。

学生:准备:本子,笔,学具。

教学过程:活动一:谈话导入、提出问题师:上节课,我们知道森林里发生了水灾,小动物的家被洪水冲垮了。

他们在忙些什么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看。

(课件出示信息图)谁能说说小动物们在干什么呢?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师:这么多数学信息,主要说了哪几件事?关于小熊搬砖盖房子的信息都有哪些呢?(每次搬4块,已经搬了5次,还剩24块没搬)这位小朋友信息找得很准确,谁能把小熊搬砖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呢?关于小兔盖房子的信息又有哪些呢?谁能把小兔子盖房子的信息再大声说一遍?师边指边说:信息经过这样分类整理,是不是就更清楚了呢?当遇到信息较多时,我们就应该像刚才这样把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我们一起读一读小熊搬砖的信息,想一想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块砖?”这个问题有点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活动二解决问题1同学们看这个问题你们会解决吗?先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老师发现很多小组的同学讨论好了,哪个同学愿意代表小组交流一下?实物投影:生交流算式:4×5=20,20+24=44师:能和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生:生指算式:4×5=20我先求已经搬了多少块砖。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应用。

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1.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会通过画图、列举等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乘加、乘减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分析乘加、乘减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小数等知识的基础。

通过乘加、乘减应用题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乘法的基础上,已经掌握了乘法的基本运算,但乘加、乘减应用题是初次接触。

学生需要通过实例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并通过练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乘加、乘减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3.2 教学难点理解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能够灵活运用解决复杂问题。

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能力。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乘加、乘减的规律。

采用合作交流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4.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乘加、乘减的应用题。

采用实物操作、画图列举等方法,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乘加、乘减。

第五章: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乘加、乘减的概念。

激发学生学习乘加、乘减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5.2 讲解与示范通过实例讲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运算方法。

示范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5.3 练习与讨论提供一组乘加、乘减应用题,学生独立解答。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思路与方法。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发现自身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5.5 作业布置布置一组乘加、乘减应用题,要求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完成。

乘加乘减小学数学教案

乘加乘减小学数学教案

乘加乘减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意义。

2.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乘加:两个数先相乘,再相加。

2. 乘减:两个数先相乘,再相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

2. 难点:灵活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的应用。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能力。

3. 运用直观教具、实物演示,帮助学生形象理解乘加乘减。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乘加乘减的相关题库。

2. 学生准备练习本、文具。

3. 教学课件、实物教具。

【教学环节】1. 导入:利用实物或情境,引导学生发现乘加乘减的问题。

2. 讲解:讲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举例说明。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乘加乘减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4.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5. 作业布置:布置乘加乘减相关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家长监督下完成。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生活情境,如购物场景,引导学生发现需要使用乘加乘减来解决问题。

2. 新课讲解:详细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规则,通过例题展示计算过程。

3. 互动提问:邀请学生上台演示乘加乘减的计算,并提问其他学生是否理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乘加乘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分享解题策略。

5. 练习巩固:提供一系列乘加乘减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时给予反馈。

七、教学策略:1. 直观教学:使用图片、实物或多媒体动画,直观展示乘加乘减的过程。

2. 循序渐进:从简单的乘加乘减题目开始,逐步增加难度,让学生逐步掌握。

3.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解答同学的疑问,增强课堂互动性。

4. 鼓励探索: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6.3《9的乘法口诀——用乘加、乘减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6.3《9的乘法口诀——用乘加、乘减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 6.3《9的乘法口诀——用乘加、乘减计算: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9的乘法口诀——用乘加、乘减计算:解决问题》是人教新课标二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9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基本的乘法运算,但对9的乘法口诀可能还不够熟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此外,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乘加、乘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记忆9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记忆9的乘法口诀,并能够运用乘加、乘减进行简单的计算。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乘加、乘减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

2.实践操作法: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加深对乘法口诀的理解和记忆。

3.问题解决法: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包括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9的乘法口诀。

2.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的乘法口诀和计算能力。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卡片、小物品等,用于引导学生实际操作和练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实际的例子,如水果、动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第一章:引入乘加、乘减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引入乘加、乘减的概念,通过具体例子解释其含义。

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强调先乘后加(减)的原则。

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时计算总价等。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程度。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第二章: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讲解如何解决简单的乘加、乘减问题,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团队合作完成任务的数量等。

2.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例子,让学生跟随步骤解决乘加、乘减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解决乘加、乘减问题的能力。

通过练习题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的掌握程度。

收集学生的提问和讨论,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

第三章: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讲解如何解决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通过具体例子进行说明。

引导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的折扣等。

3.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具体例子,让学生跟随步骤解决复杂的乘加、乘减问题。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提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乘加乘减两步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乘加乘减两步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

乘加乘减两步解决问题(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五四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两步解决问题的含义,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2.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乘加乘减的概念及意义。

2. 乘加乘减问题的列式及计算方法。

3. 乘加乘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加乘减问题的列式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乘加乘减问题的含义,并能正确列出算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发现乘加乘减问题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意义,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问题的含义。

3.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学会乘加乘减问题的列式及计算方法。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乘加乘减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乘加乘减的概念及意义。

2. 乘加乘减问题的列式及计算方法。

3. 乘加乘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乘加乘减问题的列式及计算方法。

2. 提高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乘加乘减问题的应用,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乘加乘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当调整教学节奏,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3.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提高。

本节课通过讲解乘加乘减的概念、意义、列式及计算方法,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乘加乘减问题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案-乘加乘减

数学教案-乘加乘减

数学教案-乘加乘减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的计算法则。

2.能够熟练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乘加乘减的计算法则2.乘加乘减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乘加乘减的计算法则及应用2.教学难点: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四、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了乘法,那么大家知道乘法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吗?生1:可以计算物品的总价。

生2:可以计算长度、面积等。

师:很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乘加乘减,这可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知识点。

我们就来学习一下乘加乘减的计算法则和应用。

第二环节:讲解乘加乘减的计算法则师:我们先来看一下乘加乘减的计算法则。

所谓乘加乘减,就是指在计算过程中,既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的运算。

例如:3×4+5,这个式子里既有乘法又有加法。

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计算呢?生1: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生2:不对,应该先算加法,再算乘法。

师:同学们,正确答案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这是乘加乘减的计算法则之一。

同理,如果是乘减,也是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三环节:讲解乘加乘减的应用师:我们来看一下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请大家看这个题目: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有4个苹果,小刚有5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生1:3+4+5=12生2:不对,应该是3×3+4×4+5×5=50师:同学们,正确答案是3+4+5=12。

这是一个简单的加法问题,但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变成乘加乘减呢?小华有3个苹果,小明有4个苹果,小刚有5个苹果,他们每个人又分别得到了2个苹果,他们一共有多少个苹果?生1:3×2+4×2+5×2=26生2:不对,应该是3+4+5+2×3=20师:同学们,正确答案是3×2+4×2+5×2=26。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通用多篇)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通用多篇)

《乘加乘减》教学设计(通用多篇)《乘加乘减》教学设计(通用6篇)《乘加乘减》教学设计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页。

教学目的: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

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

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玉米、香蕉、橘子等水果卡片。

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巩固旧知教师出示小熊图片,亲切地说:你觉得这只小熊可爱吗,今天就和小熊一起来上数学课!来,先和小熊做个对口令的游戏。

1.对口令:2、3、4、5的乘法口诀。

(有节奏地进行对口令:师生对、生生对)2.口算,直接说出答案,要说说用的是哪句口诀,表示的意思。

3×3= 4×2= 2×3= 5×4= 1×4= 3×4=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小熊都夸奖你们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请大家认真看图,从图上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可能学生提出: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老师接着问:怎样列式呢?可能出现的答案:3×4=?4×3=?3+3+3+3=?要求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小结:要算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小朋友们列出了这么多不同的算式,可见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多思考,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

l利用课件的主题图,创设宽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问:小熊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掰下1个玉米棒子,高兴地往回走。

(同时动画显示1棵玉米少了1个玉米棒子,小熊的肩上扛着1个玉米棒子。

)问:你能结合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可能提出: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怎样列式?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1.1 课题:《乘加、乘减应用题》1.2 教材来源: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1.3 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概念及解题方法。

1.3.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乘加、乘减的应用题解题方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3.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3.2 合作学习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加深对乘加、乘减应用题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生活实例,引出乘加、乘减的概念。

4.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乘加、乘减的解题方法。

4.3 课堂讲解:讲解乘加、乘减的应用题解题步骤。

4.4 课堂练习:设计不同难度的乘加、乘减应用题,让学生进行练习。

4.5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5.1 布置适量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乘加、乘减应用题的掌握。

5.3 作业检查:定期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考察学生对乘加、乘减应用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2 评价方法:6.2.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判断其对乘加、乘减应用题的掌握程度。

6.2.2 课后作业:定期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2.3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在合作解决问题时的表现。

七、教学反思7.1 反思内容:回顾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课堂管理、学生参与度等。

7.3 改进措施: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或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8.1 拓展话题:介绍乘加、乘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旅游等。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第一章:引入乘加、乘减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解释乘加、乘减的定义和运算规则。

通过例题展示乘加、乘减的应用场景。

1.3 教学方法:使用多媒体演示和实物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乘加、乘减的运算能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操作是否准确、简洁。

第二章: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包括运算顺序和运算方法。

提供典型例题,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2.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明确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

2.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规则的掌握程度。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运算是否正确、迅速。

第三章:解决实际问题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提供典型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进行解答。

3.3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熟练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3.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练习题检查学生对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观察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思考是否清晰、方法是否合理。

第四章:巩固与提高4.1 教学目标:巩固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和运算规则的理解。

提高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提供综合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规则。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乘加:已知两个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 乘减:已知两个数的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能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2. 教学难点: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的应用。

2.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乘加、乘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乘加、乘减的定义和运算方法,让学生初步理解乘加、乘减。

3.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4. 练习巩固: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5. 应用拓展: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程度和运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2. 练习批改: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乘加、乘减运算的熟练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课后作业:收集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乘加、乘减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教学内容是否难易适中。

2. 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加、乘减知识。

《乘加 乘减》教案(三篇)

《乘加 乘减》教案(三篇)

《乘加乘减》教案(三篇)《乘加乘减》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点:1、使学生知道乘法应用题的结构,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2、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分析能力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含义解答求相同加数和的乘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明白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教具准备:情境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森林中住着三只小象,他们三个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小象决定盖一座大房子三个好朋友一起住,这样可以天天见面。

于是他们去森林中运木头,准备盖房子。

看他们干得多起劲。

(出示主题图)二、自主探究:1、观察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用乘法解决的问题吗?2、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板书:每个小象运两根木头,三只小象一共运几根木头?3、问:“每个小象运两根”是什么意思?独立解答,小组合作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求一共运几根木头,也就是求3个2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算式是2×3=6(根)三、拓展运用:1、练习十二第1题。

先教育学生“植树造林保护环境”。

然后认真观察画面,找出解决“一共浇多少棵树?”所需的信息数据,列式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2、练习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题里说的是什么事,要求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练习十二第3题。

先了解每种商品的价钱,独立解决提出的两个问题。

再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

4、59页“做一做”。

出示情境图,学生自己寻找信息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独立解答。

6、开放题:森林餐厅每张桌子能坐4个人,还有5张空桌,有22位客人坐得下吗?《乘加乘减》教案篇2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的例6及做一做,练习三第1~4题教学目的:知道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迁移和类推能力;养成认真细心的良好习惯。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通过实际例题,使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运用乘加、乘减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2)能够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3)会解简单的乘加、乘减应用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学会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辅助解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合作交流的精神;(2)培养学生热爱数学、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乘加、乘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2.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3.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一些实际情况,如“小明买了3个西瓜,每个西瓜5元,一共花了多少钱?”引导学生思考,引出乘加、乘减应用题。

2. 自主探究: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试着列出算式。

3. 小组交流: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分享解题方法,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要点:教师讲解乘加、乘减的概念,以及如何列出算式,解题步骤等。

5. 练习巩固: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验学习效果。

6.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发现乘加、乘减的实际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相关的家庭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练习成果评价: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批改,评价学生对乘加、乘减应用题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和计算准确性。

七、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为改进今后的教学提供依据。

乘加乘减小学数学教案

乘加乘减小学数学教案

乘加乘减小学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乘加:两个数先乘后加的运算,如2×3+4。

2. 乘减:两个数先乘后减的运算,如5×4-2。

3. 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难点: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2. 采用情景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乘加乘减。

3. 采用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乘加乘减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乘加乘减的定义和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乘加乘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1. 教师通过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步骤。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一些乘加乘减的练习题,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

【课堂实践】1. 教师创设生活情境,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教师巡回指导。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乘加乘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学生尝试运用乘加乘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能力。

六、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 教师通过讲解乘加乘减的定义和例子,引导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一些简单的乘加乘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新课讲解】1. 教师通过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步骤。

2.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完成一些乘加乘减的练习题,加深对乘加乘减的理解。

三年级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三年级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

三年级乘加乘减应用题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乘加乘减的基本运算,理解其运算顺序。

2. 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乘加乘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掌握其运算方法。

重点:乘加乘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 黑板
2. 投影仪
3. 教学软件
4. 教学卡片
教学方法:
1. 激活学生的前知:回顾乘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2. 教学策略:讲解、示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

3. 学生活动:练习乘加乘减的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1. 导入:故事导入。

讲述一个小朋友去买文具,每个铅笔盒5元,他买了3个,然后又买了4个笔记本,每个2元,他一共花了多少钱?
2. 讲授新课: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然后通过乘法和加法的运算规则计算总价。

重点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和规则。

3. 巩固练习:提供几个类似的乘加乘减应用题,让学生自己解答,并给予指导。

4. 归纳小结:总结乘加乘减的运算规则和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评价与反馈:
1. 设计评价策略:小组报告、观察、口头反馈。

2. 提供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点评,指出错误,提出建议。

作业布置:
1. 做教科书上的相关练习题。

2. 自己设计一个乘加乘减的应用题并解答。

《乘加乘减》教案范文

《乘加乘减》教案范文

《乘加乘减》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思考创新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加:两个数相乘,再加上第三个数。

2. 乘减:两个数相乘,再减去第三个数。

3. 实际应用题:根据乘加乘减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及应用。

2. 难点:解决实际应用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导入、讲解示范、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教学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

3. 设置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出乘加乘减的概念。

2. 讲解示范:讲解乘加乘减的运算方法,示例演示。

3. 实践操作:学生独立完成乘加乘减的练习题。

4.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总结乘加乘减的规律。

6. 课后作业:布置具有层次性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乘加乘减概念的理解、运算方法的掌握以及实际应用题的解决能力。

2. 评价方式: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小组讨论、个人展示等。

3. 评价标准:正确理解乘加乘减概念,熟练运用运算方法,能够解决实际应用题。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乘加乘减的相关课件,生动展示教学内容。

2. 实物模型: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乘加乘减的概念。

3. 练习题库:搜集和编写各种类型的乘加乘减练习题,供学生课堂练习和课后巩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乘加乘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第3-4课时:进行乘加乘减的实践操作和合作交流。

3. 第5-6课时:讲解乘加乘减的实际应用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4. 第7-8课时:进行乘加乘减的课后作业布置和辅导。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
第5课时解决问题(乘加乘减)
教学内容分析:
“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乘法(二)第7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和1-9的乘法口诀,会进行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让学生结合稍复杂的生活情景,尝试用乘加、乘减解决“够了吗?坐得下?”的实际问题。

学生经历数学信息的搜集整理,结合圈一圈等活动分析问题,呈现多样化的解决策略,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为后续进一步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作好铺垫。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

2.能用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

教学重点:会用乘加、乘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结合情境图理解乘加、乘减算式的意义。

教学过程:
2 李阿姨运来30盆鲜花,他想摆出像右面这样的一个花坛,这些花够吗?
3 小亮一共有40个车轮,他能组装出一列6节车厢的小火车吗?为什么?车头用了8个车轮。

你有什么收获?。

《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初步了解用乘加(减)解决问题的思路。

经历乘加(减)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师:老师给大家每人发了两张作业纸,请你按顺序放在课桌角。

老师听说咱班的学生喜欢唱歌,请一位同学起头,大家一起唱吧!【设计意图:做好课前准备,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缓解学生紧张气氛,为课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二)课前复习题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解决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吧!1.一班有4组同学去旅游,每组5人,一班一共来了多少人?,怎样列算式?2。

二班又来了15人,你能提出两个问题吗?(1)问题1:—-————-—-----—--—,解答-—-———---—-—(2)问题2-——----——-———--—————,解答-----------———------—。

3。

我发现:要解决第二题中的问题1和问题2,都必需先求出( )的人数。

师:怎样列算式?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生:要求一共来了多少人,就是把二班的15人和三班的10人合起来,所以用加法.二、探究新知,理清思路(一)解决第一个问题(乘加问题) (出示课件)1.师:旅游团马上要出发了,他们先来到了停车场。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大声读一读。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板书) 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出示:每组9人,分成4组,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板书)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先解决第一题.谁能把信息(学生读到信息时,老师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生读师:想一想,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乘加、乘减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学会分步解决两步计算的乘加(减)问题,初步了解用乘加(减)解决问题的思路。

经历乘加(减)分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
考过程与结果,掌握一些初步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感受数学在解决生活问题的作用,培养数学
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
题策略。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师:老师给大家每人发了两张作业纸,请你按顺序放在课桌角。

老师听说咱
班的学生喜欢唱歌,请一位同学起头,大家一起唱吧!
【设计意图:做好课前准备,调整学生学习状态,缓解学生紧张气氛,为课
堂学习做好心理准备。


(二)课前复习题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解决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吧!
1.一班有4组同学去旅游,每组5人,一班一共来了多少人?,怎样列算式?
2.二班又来了15人,你能提出两个问题吗?
(1)问题1:-----------------,解答------------
(2)问题2--------------------,解答---------------------。

3.我发现:要解决第二题中的问题1和问题2,都必需先求出( )的人数。

师:怎样列算式?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生:要求一共来了多少人,就是把二班的15人和三班的10人合起来,所以用加法。

二、探究新知,理清思路
(一)解决第一个问题(乘加问题) (出示课件)
1.师:旅游团马上要出发了,他们先来到了停车场。

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大声读一读。

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板书) 根据这些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出示:每组9人,分成4组,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多少辆?(板书)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我们先解决第一题。

谁能把信息(学生读到信息时,老师把他们贴到黑板上)和问题完整的读一遍? 生读
师:想一想,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

学生写,师巡视
师:要求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找生作业本展示)和他做的一样请举手。

说说自己怎么想的?4×9=36 这一步是求得什么? 36+5=41 这一步是求得什么? 谁能像这样再说一说,学生说出先求,再求老师能及时表扬,并板书。

两个同学再说
2.师:谁再来完整地说说,要求一共有几人,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学生说老师贴问题}
生:先求已经分组的人数,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师贴两个问题,问:每一步怎样列算式?
板书算式:4×9=36 36+5=41
师:同意吗?你为什么会想到已经分组的人数? 生说想法
①师:原来这位同学是从信息入手的(贴:从信息出发)
师:根据这两条信息,能求出什么?(4组有多少人?)我们还知道什么?(剩下5人)根据先求的4组有多少人和剩下5人,能求出什么?
用这种思路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生)
生:根据两条信息,求4个组有多少人,再加上剩下5人,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师小结:从信息入手,根据两条信息,先求出求4个组有多少人,再加上剩下5人,就是可以求出一共有多少人。

②师:除了从信息入手,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生如果说不出,师贴:从问题入手。

师:要求出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哪两个部分合起来?(已经分好4个组人数、剩下的人数)哪个知道了?哪个不知道?不知道怎么办?找到两条有用的信息,师小结: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4个组人数和剩下的人数合起来,4个组人数不知道,所以找到有用的两条信息先求已经分好的人数。

明白了吗?说给同位听。

3.师总结:思考问题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从信息入手,一种是从问题入手,无论怎么想,都是先求4组有多少人,再求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解决一步计算问题的经验,充分放手给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教师适时引导、规范两种思考方法:分析法、综合法。

理清思路,知道要求一共有几辆,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以及明白为什么先求这个问题。

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与结果,初步了解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


4.小练习课件出示:
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辆?学生自己做说想法,课件演示
(二)由扶到放,迁移类推(乘减问题)
师:现在我们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谁来完整的读一读这道题。

师:想一想,先求什么?再求什么?会不会做?(会)完成在1号作业纸的第二题上。

板:做。

汇报: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再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师贴,板书:7×3=21(辆) 21-9=12(辆)
师:同意吗?为什么会想到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
生1:从问题入手,要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用小汽车减去大汽车的辆数,小汽车不知道,所以先求小汽车的辆数,再求多几辆。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2:从信息入手,根据两条信息能先求出小汽车有多少辆,再用小汽车减去大汽车的辆数就是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

师:无论怎么想,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再求大汽车比小汽车多几辆。

做全对的请举手。

画一面红旗。

【设计意图:学生初步了解解决两步问题的方法之后,类比迁移,从喜欢的思路方式入手,分析要求这个问题,就是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理解两步计算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三)对比两道题
师:大家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不同点?{乘加乘减两张幻灯片对比} 预设:①信息相同;②问题不同;③都用两步解决;④第一步都是求小汽车有多少辆。

总结:都是用两步解决的问题,无论是求小汽车和大汽车一共有多少辆,还是求小汽车比大汽车多几辆,都是先求小汽车有多少辆。

像这样用两步计算解决
的问题,我们都是先解决一个问题,再求最后这个问题。

这也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

师:我们是按什么步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生:认真读题——理清解题思路——列式——检查结果是否准确。

师:在想的时候,用什么思考方法?
生:从信息入手、从问题入手。

小结:我们先读,理解题意;再想,要求什么,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思考时可以从问题入手、也可以从信息入手;最后做。

(按照一读、二想、三做的步骤解决问题,在想的什么可以从信息入手,也可以从问题入手) 【设计意图:掌握分步解决两步计算问题的一般思路和解题策略。


三、巩固练习
1.师:自主练习1 按照刚才的步骤先读一读、再想一想、完成在2号作业纸上。

(指明汇报或投影订正)你是怎么想的?要求这个问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全对的画红旗。

【设计意图:这是乘加、乘减的基础题,让学生独立读、想、做,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连一连
智慧乐园的气球真好看,小明买气球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读题,出示问题和算式。

怎么连?你怎么想的? 第一个问题和第2、3个问题有什么关系?
生:第一个问题是后两个问题的第一步。

【设计意图:分析要求的问题和第一步问题之间的关系,加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3.小红是个爱学习的孩子,旅游时还不忘读书呢!
出示:小红每天看8页书,看了7天,还剩几页?
你能解决吗?(不能) 为什么?要求剩下几页,得知道什么?(看过的页数、一共的页数。

) 看过的页数能求吗?一共的页数呢?
生:缺少一条信息。

师:缺少一共的页数,我们加上“一共有60页”。

现在能做了吗?把信息加在作业纸的空白处,完成。

订正,你是怎么想的? 有没有错题?
【设计意图:再次体会题中的数量关系,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保持信息的完整性。


四、全课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我们按什么步骤解决两步计算的问题? 想的时候有什么思考方法?
组内交流:
1.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要求人人都说。

2.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反馈:在黑板上展示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并注意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结合算式明确不同列式方法的道理。

(特别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算,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4.比较异同:理解各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只不过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5.总结方法:说说刚才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强化检查习惯。

五、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