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建筑近代史变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设:
侵略者挖了一道河涌把沙面和沙基分开,雇工
修护河堤,填土筑基,形成沙面岛。沙面东面 1/5 为法租界,约66亩。以西4/5为英租界,约264亩。 规定沿沙面河涌宽90英尺,贴近 沙面的45英尺范 围属于沙面租界。中国船只不能停泊。
1940年的沙基涌,由英法建设沙 面租界时开挖,主要是为了防止 民众的骚扰与破坏,挖了一条长 一千二百多米、宽四十米的小涌, 使沙面成为一个小岛。
经济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目录
Part 1
沙面历 史简介
Part 2
沙面 建筑历 史
Part 3
沙面光 影
沙面岛(简称沙 面,传统外文: Shameen Island 或Shamin Island) 位于中国广州市 荔湾区六二三路 的对岸,是珠江 上的一个人工小 岛,地处白鹅潭 北部,与广州大 陆隔着沙基涌相 望,面积约0.3 平方公里。
此处1920年 旧照,原汇 丰银行广州 分行。“汇 丰”这两个 字据说是 “汇款丰裕” 之意。
靖海路
西堤
少儿图书馆
西堤
沙面一角
财厅
西堤-人民南路 口
下九路文昌路路口
历经百年沧桑,世事变迁,现在的沙面借助丰厚的历 史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成为了广州著名的旅游区、风 景区和休闲胜地。岛上绿化较好,有古树150多株,空气 清新,环境卫生甚佳,可以称得上是广州的世外桃源。建 筑方面,多为19世纪末建造,并带有西方风格,基本上都 是文物建筑,再加上岛上建有白天鹅宾馆等星级酒店,因 此经常可见不少海内外的游客在此流连。由于独特的建筑 风格,沙面也经常成为广告以及平面模特外拍的首选之地。 沙面历史身份地位的变迁无不印证着“弱国无外交”的正 确性,只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历史的屈辱。步行于沙面之 中,感受着现代与历史,西式建筑与中式建筑的冲突,直 感沙面百年历程的风雨与不易。愿后世者勿忘国耻,以沙 面为鉴,且行且珍惜。
沙面曾称拾翠洲。在广州城区西南。 原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故名。宋、元、 明、清历代为国内外通商要津和游览地。 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后沦为英、法租界。
西炮台现状
西炮台反击英法联军 战斗激烈
说到沙面近代历史,就不得不提提沙面炮台。 广州市沙面南堤有一对清代城防古炮,炮口正对着白鹅潭,炮身经过岁月洗礼,有一 些锈迹和破损。这两门古炮是清代沙面西炮台的遗存,道光二十一年(1841) 在佛山铸造, 分别重3吨和4吨,在当时算是新式炮。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18世纪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口通商”, 便在在十三行建起“夷馆”。在那之后,沙面逐渐结束了它作为接待外商要地的 时代,而成为达官富商、文人墨客寻欢作乐的地方。 江面繁荣景象延续到清代第一次鸦片战争前,英国侵略者带利炮坚船,溯珠 江河道而上,直逼广州城下,自顺治年间起设立的两个炮台之西炮台,不得已从 今六二三路与黄沙大道交界之北侧,迁至中流沙南面,炮口直指江面。 西炮台扼守着广州城的西南面,据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由于驻广州钦差 大臣琦善投降卖国,撤除江防守备,使英国侵略军得以长驱直进,闯入广州珠江。 1841年5月21日,张必禄指挥的川军,和以陈棠为首的西关纺织工人、以颜浩长 为首的怀清学社义勇军联合向盘踞在白鹅潭上的英军舰队展开全面攻击。由于准 备欠周,攻击很快失败,只得退守到沙面的西炮台坚持战斗。他们以城防大炮猛 烈攻击英军舰队,前后击沉二艘、击伤三艘。经过22日至24日三天的战斗,重创 英军舰队。25日又分兵迎击自四方炮台来袭的英军陆战队,战争期间,守城义军 在西炮台轰击盘踞白鹅潭的英军炮舰,击毁两艘,击烂三艘,奋战三天,直至弹 药用尽。
作为欧洲人的一个 重要经济机构,银 行在沙面也是必不 可少的。各国在沙 面岛建造银行,有 利于他们的资金管 理,同时也未对外 贸易提供了便利。
曾作英国泰和洋行
曾作美国万国宝通银行
原汇丰银行位于沙面大街与沙面四街交界的东北转角处。建筑 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东南部与西南部作削角处理。下段的出 入口采用西方灰白色花岗石古典山花门,山花门上方勾出放射 状饰线。为了左右对称,有3个窗也做成山花门状。其他长万形 窗上部都开大圆窗。墙角是灰白色花岗石,窗间墙用仿花岗石 的水刷石护面,并勾出横线条仿古典叠砌巨石。
沙面会( Shamian Clubhouse) 又叫红楼 ( Red Mansion),位于 广州市沙面东端,现 沙 面大街6号,曾是粤海关 外籍高级官员住宅 楼兼 关员俱乐部。因其外观 为红顶、红墙,被 俗称 为海关“红楼”。广州 作为一个有长期对 外贸 易历史的城市,海关是 必不可少的。
令我们印象很深刻的就是沙面 露德圣母堂,它坐落在广州市 沙面同仁路22号(今沙面大街 14号),原是法国驻穗领事馆 的教友 过宗教生活而设立的。 这是当时的法国人为 了满足自 己的宗教生活而建造的,是广 州著名的天主教教堂之一。
上段由第四层和屋顶组成。第四层立面 重点突出屋顶西南角的塔楼。塔楼顶和 搭身都采用古典夏兴武凤格。半球壳的 穹顶加在圆筒鼓座上构成塔顶,弯顶上 还竖立着旗杆。从塔身的四条结均方柱 由立在栏杆上用于装饰的帕拉迪奥式柱 左右伴着。而塔座采用巴洛克凤格,从 塔身四条结构方柱下部上下两段反向弧 线形肋脚。中段为了强调竖线条,竖立 贯通第二、第三层外廊巨拄列。西二面 对称地排列图柱和方柱,方柱采用叠柱, 图柱采用罗马式多立克双柱,方图柱交 界采用方圆柱叠合。南立面的方圆柱的 排列规律与西立面相同,只是图柱采用 单柱。罗马式多立克巨柱,严格遵循古 典程式。
• 苏联领事馆位于沙面大街68号,楼高三层, 砖、钢筋混凝土结构,坐北朝南,英国维 多利亚风格。原苏联领事馆主楼有小院和 围墙。正立面和东西侧立面各层都设外廊, 后立面第二层设悬挑通阳台并有混凝土天 桥通向副楼。整栋建筑外立面除了,挑檐、 栏杆、女儿墙外都用高质量清水红砖装饰, 不加油漆,水泥石灰勾缝,故有沙面“西 红楼”之称。
现在的沙基涌
现在的沙基涌
沙面租界形成后,英、法侵略者开始在沙面兴 建各种建筑物。它以一条贯通东西的主干道辅以几 条南北纵横的次干道,将沙面(约22万平方米) 分割成大小不等的12个区,其中道路与绿化带占 了相当大的面积。英、法两国在岛内分设领事馆,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沙面租界内的公共设施 已基本完备,建筑主要有领事馆、教堂、银行、邮 局、电报局、商行、医院、酒店和主宅,另外还有 俱乐部、酒吧、网球场和游泳场等,其住户多是各 国领事馆、银行、洋行的人员以及外籍的税务官和 传教士。
过程: 沙面广州十三行“一口通商”时期是行商人仓 库区。1856年10月,英法联军向中国发动了第二 次鸦片战争;广州民众出于对侵略者的愤恨,烧毁 了十三行外国商馆。1857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 了广州,于是成立了一个由两名英国人、一名法国 人组成的“三人委员会”,控制广东衙门所有的日 常工作,同时逼迫广东衙门辟沙面为租界。无力抵 抗的清政府只好令两广总督劳崇光与英国领事柏克 签订了《沙面租约的协定》,从那时起,沙面便沦 为英法两国的租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