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杂志2006年第1期--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_韩建业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到 了 新 石器 时 代 中 期(公元 前 7000 ~ 前 5000 年 ), 屈 肢葬 的流 行区 域从 广西 北部 扩大 至广 西西 南的 邕江 流域 。例 如 , 在广西 邕宁 顶 蛳山第 二 、三 期遗存 , 发现 100 余 个屈肢 葬 , 其 葬式 又有 仰身 、侧 身 、俯身 以及 蹲踞等 细微 的 差别 , 并且与肢解葬共存 [ 8] 。在广 西临桂大岩第 五期遗存 发现的 8 座屈 肢葬 , 也 应大致属 于该 时期 [9] 。此外 , 在南宁的豹子头贝 丘遗址群发现 100 多具人骨 , 绝大多数为蹲踞 式屈肢葬 , 也有 仰身直肢葬 , 该遗址的主体年代可能属于新石器 时代中期 [10] 。
北方 传统东部支 系的范围有 了显著 扩展 , 在包括呼 伦贝尔高原 、西辽河流 域 、燕山 南北 、 冀西 北 、内蒙 古中 南部 在内 的北 方偏 东区域 , 都发现了 以屈肢葬为 主体的墓地 。屈肢葬 流行 于呼伦贝 尔的铜钵好 赉等哈克文 化遗址 [ 27] , 也 见于林西 白音长汗等 红山文化遗 存 [28] , 其时代 相当于仰 韶文化前期(新石器时 代晚期)。到了 仰韶文化 晚期(铜石 并用时代早 期), 屈肢 葬扩 展至 燕山 南北 、冀 西北 和内 蒙古 中南 部 。在 属 于小河沿 类型的翁牛 特旗大南沟 [29] 、昭 乌达盟 石羊石虎 山 [30] , 属于午方类 型的阳原姜 家梁等
四
铜石 并用 时代 晚期(即 龙 山时 代 , 公元 前 2600 ~ 前 1900 年), 屈 肢葬 的空 间格 局发生 了 重大 变化 。南 方传 统的 华南 支系 继续存 在 , 且 向西影响 到云南滇池 附近 [33] 。南方传统的 长江 中游支系 已基本消失 , 北方传统 的东部支 系则 极度衰退 。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 *
韩建业(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教 授)
屈肢 葬是 墓 主人 不同 程度 地 屈曲 下肢 的 一种葬式 。现在能够观 察到的屈 肢葬均掩 埋于 地下 , 且基本属于 一次葬的范畴 。20 世纪 前期 , 考古学者 就已在黄河 流域发现 屈肢葬 [1] 。20 世 纪后 期至今 , 在 长江 中游 、华 南 、甘青 、燕山 南 北 、新疆 、西 藏也 都陆 续发现 了流 行这 种葬 式 的墓地 。学者们对屈肢 葬的含义 进行了较 多讨 论 , 对其 起源 、传承 、演变和相互 关系等反 而关 注不 够 。有鉴 于此 , 本 文拟在 分析 屈肢 葬细 部 特征和时 空关系的基 础上 , 结合 其所属的 考古 学文化 , 对中国新石器 时代至汉 唐时期万 余年 屈肢葬的谱系略做梳理(图一)。
交融的结果 [43] 。 甘青 宁 地区 从半 山类 型 开始 流行 的跪 坐
式屈 肢葬 , 恰 与东 部雪 山一 期文 化 、海 生不 浪 类型的屈 肢葬形式相 同 。它们都 有宽短墓 坑及 洞 室墓 , 共见 火 葬习 俗 [44] , 以及 锯 齿 纹 、折 线 纹 、鳞纹 、棋盘 格纹 、菱 格纹 等彩 陶纹 饰 , 都有 黑 、红彩 搭配 , 以及 字纹和八角 星纹 , 都 有陶 鸭形 壶( 面罐 )和 双口 壶等 。实 际上 , 半 山类 型可能就 是在马家窑 类型的基础 上 , 接受 大量 东部 文化因 素而 形成 的 [ 45] 。因此 , 我 们将 甘青 宁 地区 的 屈 肢 葬也 纳 入 北方 传 统 , 并 称 之 为 “ 甘青宁支系” 。
不 过 到 了 大溪 文 化 晚期 , 屈 肢葬 渐 趋 衰 落 。湖南 岳阳 车轱 山墓 葬多 为仰 身直 肢葬 , 少 数为侧身 屈肢葬 [ 24] 。四川巫 山大溪墓地 第三次 发掘的 133 座墓中 , 仰身 直肢 葬达 59 座之 多 , 各种 屈肢 葬不 过 40 座 [ 25] 。宜 昌白 狮湾 墓地 则 基本 不见屈 肢葬 [26] 。至 于汉 水以 东地 区 , 则更 属于仰身 直肢葬的流 行区域 。到 屈家岭文 化时 期 , 在长 江中 游虽 还有 屈肢 葬残 俗 , 但 已基 本 让位于仰身直肢葬 。
到齐 家文 化时 期 , 在甘 青 宁东 部地 区 , 屈 肢葬占绝 对优势的情 况不复存在 , 屈肢葬 的数 量 在所 有 的墓 地 中 仅 占少 数 [40] 。值 得注 意 的 是 , 在原 先流 行仰 身直 肢葬 的区 域 , 屈 肢葬 的 比例 反而有 所增 加(如甘 肃永 靖秦 魏家 [41] 、武 威皇 娘娘 台墓 地等 [42]), 而且 往往 是女 性侧 身 屈肢而男 性仰身直肢 , 这大概是 两种葬式 深入
一
中国 境内 最 早的 屈肢 葬见 于 华南 新石 器 时代 早期 , 主 要集 中在 广西 北部 的柳江 、漓 江 流域 。在桂林庙岩发现 2 具蹲踞式屈肢葬 , 共存 陶片 的年 代约 为公 元前 13000 年 [2] 。在柳州 大 龙潭贝丘遗址下层发现过至少 6 个蹲踞式屈肢 人骨 [3] ,其年代在公元前 9500 ~ 前 8500 年之间[4] 。 桂林甑皮岩发现的 18 具人骨 , 大部 分都是蹲踞 式屈肢葬 , 也有侧身屈肢葬和二次 葬 [5] , 其年代 约为公元前 8000 ~ 前 7000 年 [ 6] 。
三
新石器时 代晚期和 铜石并用 时代早 期(公 元前 5000 ~ 前 2600 年), 屈肢葬 的分布范 围在 保持先前格局的基础上稍有扩展 。
南方传统 华南支系 的屈肢葬 , 见于广 西百 色革新桥 [ 15]与广东 高要蚬壳洲遗 址 [16] , 其下肢 屈曲 较甚 , 保 持了 更多 古老 成分 。在属 于长 江 中游 支系 的大 溪文 化 , 屈肢 葬颇 为流 行 。除 仍 有蹲 踞式 外 , 不少 已将 下肢 伸展 至略 弯曲 , 这 大概 反映 出传 统习 俗的 日渐 淡化 。具 体来说 , 在湖南安 乡汤家岗大 溪文化早期 遗址 , 发 现了 蹲踞 式的屈 肢葬 [17] ;在湖 北宜 昌三 斗坪 [18] 、中 堡岛 [19] , 湖 南澧 县丁 家岗 [20]等遗 址 , 发现 有大 溪文 化中期 屈肢 葬 ;在湖 北长 阳桅 杆坪 [21] 、松 滋桂 花树遗 址 [ 22] , 发现 大溪 文化 晚期 屈肢 葬 。 尤其是大 溪文化中晚 期的澧县城 头山遗 址 , 已 发掘的 900 余座墓中 , 绝大多数为屈肢葬 [23] , 由 此可见屈肢葬在长江中游的盛行程度 。
五
青铜时代 和早期铁器 时代(公元前 1900 ~ 前 100 年), 屈肢葬 的格局又 有显著 变化 。这时 华南地区 转变为以仰 身直肢葬占 据主体 , 表明 南方传统 已基本上退 出历史舞台 。甘青宁 地区 的辛店文 化 、寺洼文 化 、卡约文化 当中 , 仰 身直 肢葬 已成为 主流 , 屈 肢葬 仅在 永靖 姬家 川 [ 46] 、 民和 核桃 庄小 旱地 [47]等辛 店文 化墓 地中 有少 量遗 留 , 显然 , 北 方传 统的 甘青 宁支系 也接 近 尾声 。北 方传 统的 东部 支系 重新 焕发 出活力 。 黑龙江依兰倭肯哈达 [48] 、沈阳新民高台山 [49]等青 铜时代遗址 , 吉林骚达沟 [50] 、通化万发拨子 [ 等 51] 春秋战国遗址 , 其 葬式都 是以侧身 或仰身 屈肢 为主 。虽然他 们所属的 考古学 文化的关系还不 很明了 ,与小河沿类型之间还存在较大缺环 , 但 跪坐式屈肢葬仍为当地的古老传统 。
值得一提 的是 , 此时 长江中 游洞庭湖 周围 及峡江地 区的城背溪 文化 , 也有 流行屈肢 葬的 可能 性 , 只是 该文 化的 墓葬 发现 较少 , 且人 骨 多已不存 , 所以具体情 况不很明了 。例如 , 在湖 南澧县八 十 发现了 百余座竖穴 土坑墓 , 墓坑 多小于 1 米 , 整 个墓地有 可能以 蹲踞式屈 肢葬 为主 [11] 。个别 有人 骨者 被推 断为 二次 葬 , 也 不 排除是屈 曲较甚的屈 肢葬的残迹 。澧县彭 头山 的情况与 此相同 [ 12] 。城背溪 文化也流行绳 纹圜 底陶 釜 , 所在 的洞 庭湖 地区 又临 近广西 北部 , 其与华南 新石器时代 早 、中期遗 存应当属 于一 个大的文 化系统 。在陕 西临潼白 家村遗址 发现 2 例屈肢葬 , 属 于白家村文化 , 它可能是 受到了 城背溪文化屈肢葬的影响 [13] 。
东北地区 也有屈肢葬 。在内 蒙古白音 长汗 遗址发现 14 座兴隆洼文化偏晚时期的墓葬 , 多 为宽短的 积石土坑墓 , 可辨明葬 式的有仰 身屈 肢 5 例 、“ 仰身 叠肢” 2 例 、仰身 直肢 2 例 [14] 。屈 肢者 有的 屈曲 较甚 , 呈 跪坐 式 , 即 胫骨 后折 而 与股 骨压 在一 起 , 这也 应当 是捆 绑的结 果 。与 华南 屈肢 葬不 同的 是 , 多数 股骨 距腹部 稍远 。 这里 还有 在华 南基 本不 见的 下肢 略屈 的屈 肢 葬 。所谓“ 仰身叠 肢” 葬 , 大概 属于“ 肢 解葬” 或 二次葬 , 也可视为屈肢 葬的一种变 体 。显然 , 林 西兴 隆洼 文化 墓葬 以屈 肢葬 为主 体 。不 过 , 偏 南赤峰至 阜新一线兴 隆洼文化的 葬式 , 却 主要 是仰 身直 肢葬 。可 见 , 新石器 时代 中期 东北 地 区的屈肢 葬 , 主要流行 于西拉木 伦河上游 及其 以北地区 。
这些屈肢 葬的绝大 部分仍然 屈曲较 甚 , 共 存陶器仍 以绳纹圜底 釜为主 , 无 疑是当地 早期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CKG00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北京市属市管院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 。 ·53 ·
·2 00 6年 第 1期
传统 的延 续 。不过 , 仰 身直肢 葬与 肢解 葬的 出 现表明 , 当地葬俗也在发生着变异 。
· 54 ·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
墓地 [ 31] , 甚至在 属于仰韶文 化海生不浪类 型的 察右前旗 庙子沟聚落 [32] , 都 发现了跪坐式 的仰 身或侧身 屈肢葬 。这类 墓葬多为 较宽短的 土坑 竖穴 墓 , 少数 为偏 洞室 墓 。此 外还 存在 下葬 前 火烧 墓穴 、下 葬后 继续 焚烧 的Baidu Nhomakorabea 葬习俗 。哈 克 文化 、红 山文 化 、小河 沿类型 与兴 隆洼 文化 有 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 海 生不浪类 型庙子沟 亚型 也与红山 文化 、小河沿 类型关系密 切 。可见 , 该 阶段 东部 支系 的屈 肢葬 与早 先的 兴隆 洼文 化 屈肢葬存在着一定的承继关系 。
与上述两 个支系消失 或衰弱 相反 , 甘 青宁 地区 此时 却开 始流 行屈 肢葬 。据 研究 , 半山 — 马厂类型 中流行侧身 屈肢葬的区 域 , 从宁 夏的 固原 、海 原一带 , 延伸 到甘青交界 的永登 、民和 一 线 。永 登 以西 的 河 西走 廊 则 流 行仰 身 直 肢 葬 , 青海共 和盆 地流 行俯 身直 肢葬 [34] 。与屈 肢 葬存在联 系的洞室墓 的流行区域 , 与屈肢 葬区 域大 致重合 [35] 。偏西 的兰 州土 谷台 [36] 、康乐 边 家林 、广河地巴 坪 [37] 、景泰张家台 [38]等墓 地 , 屈 肢葬 的比例 多在 70 %左右 , 并伴 有洞 室墓 。而 菜 园切 刀 把 、瓦 罐 嘴 、寨 子 梁 、二 岭 子湾 诸 墓 地 , 基本 上全部为屈肢 葬 , 洞室墓 也更盛行 [ 39] 。 显然在半 山类型区 , 东 区比西区 更流行屈 肢葬 和洞室墓 。
中国南方 屈肢葬多为 蹲踞式 , 属于圜 底釜 文化 系统 ;北 方屈 肢葬 则多 为跪 坐式 , 属于 筒 形罐 文化系 统 , 二者 判然 有别 。实 际上 , 南 、北 方屈肢葬 属于两个不 同的考古学 文化 , 可 分别 称为“南 方传统”和“ 北方传统” 。南方传统 还可 细分为“ 华南支系”和“ 长江中游 支系” , 林 西兴 隆洼 文化 所代 表的 屈肢 葬可 称作 北方 传统 的 “ 东部支系” 。
这些 早期 屈肢 葬虽 然 仰身 、侧 身 、俯身 不 定 , 但多 为屈 曲很 甚的 蹲踞 式 , 即股骨 贴近 腹 部 的形 式 , 这恐 怕 需 要 在埋 葬 时 加以 捆 绑 才 行 。他们 又都 与绳 纹陶 釜等 遗物 共存 , 应当 属 于同 一个 文化 系统 。据 研究 , 甑 皮岩的 人骨 与 当地 旧石 器时 代晚 期的 柳江 人有 着密 切的 亲 缘关系 [7] , 因此 , 不排除柳江人已 存在蹲踞式屈 肢葬的可能性 。
到 了 新 石器 时 代 中 期(公元 前 7000 ~ 前 5000 年 ), 屈 肢葬 的流 行区 域从 广西 北部 扩大 至广 西西 南的 邕江 流域 。例 如 , 在广西 邕宁 顶 蛳山第 二 、三 期遗存 , 发现 100 余 个屈肢 葬 , 其 葬式 又有 仰身 、侧 身 、俯身 以及 蹲踞等 细微 的 差别 , 并且与肢解葬共存 [ 8] 。在广 西临桂大岩第 五期遗存 发现的 8 座屈 肢葬 , 也 应大致属 于该 时期 [9] 。此外 , 在南宁的豹子头贝 丘遗址群发现 100 多具人骨 , 绝大多数为蹲踞 式屈肢葬 , 也有 仰身直肢葬 , 该遗址的主体年代可能属于新石器 时代中期 [10] 。
北方 传统东部支 系的范围有 了显著 扩展 , 在包括呼 伦贝尔高原 、西辽河流 域 、燕山 南北 、 冀西 北 、内蒙 古中 南部 在内 的北 方偏 东区域 , 都发现了 以屈肢葬为 主体的墓地 。屈肢葬 流行 于呼伦贝 尔的铜钵好 赉等哈克文 化遗址 [ 27] , 也 见于林西 白音长汗等 红山文化遗 存 [28] , 其时代 相当于仰 韶文化前期(新石器时 代晚期)。到了 仰韶文化 晚期(铜石 并用时代早 期), 屈肢 葬扩 展至 燕山 南北 、冀 西北 和内 蒙古 中南 部 。在 属 于小河沿 类型的翁牛 特旗大南沟 [29] 、昭 乌达盟 石羊石虎 山 [30] , 属于午方类 型的阳原姜 家梁等
四
铜石 并用 时代 晚期(即 龙 山时 代 , 公元 前 2600 ~ 前 1900 年), 屈 肢葬 的空 间格 局发生 了 重大 变化 。南 方传 统的 华南 支系 继续存 在 , 且 向西影响 到云南滇池 附近 [33] 。南方传统的 长江 中游支系 已基本消失 , 北方传统 的东部支 系则 极度衰退 。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 *
韩建业(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教 授)
屈肢 葬是 墓 主人 不同 程度 地 屈曲 下肢 的 一种葬式 。现在能够观 察到的屈 肢葬均掩 埋于 地下 , 且基本属于 一次葬的范畴 。20 世纪 前期 , 考古学者 就已在黄河 流域发现 屈肢葬 [1] 。20 世 纪后 期至今 , 在 长江 中游 、华 南 、甘青 、燕山 南 北 、新疆 、西 藏也 都陆 续发现 了流 行这 种葬 式 的墓地 。学者们对屈肢 葬的含义 进行了较 多讨 论 , 对其 起源 、传承 、演变和相互 关系等反 而关 注不 够 。有鉴 于此 , 本 文拟在 分析 屈肢 葬细 部 特征和时 空关系的基 础上 , 结合 其所属的 考古 学文化 , 对中国新石器 时代至汉 唐时期万 余年 屈肢葬的谱系略做梳理(图一)。
交融的结果 [43] 。 甘青 宁 地区 从半 山类 型 开始 流行 的跪 坐
式屈 肢葬 , 恰 与东 部雪 山一 期文 化 、海 生不 浪 类型的屈 肢葬形式相 同 。它们都 有宽短墓 坑及 洞 室墓 , 共见 火 葬习 俗 [44] , 以及 锯 齿 纹 、折 线 纹 、鳞纹 、棋盘 格纹 、菱 格纹 等彩 陶纹 饰 , 都有 黑 、红彩 搭配 , 以及 字纹和八角 星纹 , 都 有陶 鸭形 壶( 面罐 )和 双口 壶等 。实 际上 , 半 山类 型可能就 是在马家窑 类型的基础 上 , 接受 大量 东部 文化因 素而 形成 的 [ 45] 。因此 , 我 们将 甘青 宁 地区 的 屈 肢 葬也 纳 入 北方 传 统 , 并 称 之 为 “ 甘青宁支系” 。
不 过 到 了 大溪 文 化 晚期 , 屈 肢葬 渐 趋 衰 落 。湖南 岳阳 车轱 山墓 葬多 为仰 身直 肢葬 , 少 数为侧身 屈肢葬 [ 24] 。四川巫 山大溪墓地 第三次 发掘的 133 座墓中 , 仰身 直肢 葬达 59 座之 多 , 各种 屈肢 葬不 过 40 座 [ 25] 。宜 昌白 狮湾 墓地 则 基本 不见屈 肢葬 [26] 。至 于汉 水以 东地 区 , 则更 属于仰身 直肢葬的流 行区域 。到 屈家岭文 化时 期 , 在长 江中 游虽 还有 屈肢 葬残 俗 , 但 已基 本 让位于仰身直肢葬 。
到齐 家文 化时 期 , 在甘 青 宁东 部地 区 , 屈 肢葬占绝 对优势的情 况不复存在 , 屈肢葬 的数 量 在所 有 的墓 地 中 仅 占少 数 [40] 。值 得注 意 的 是 , 在原 先流 行仰 身直 肢葬 的区 域 , 屈 肢葬 的 比例 反而有 所增 加(如甘 肃永 靖秦 魏家 [41] 、武 威皇 娘娘 台墓 地等 [42]), 而且 往往 是女 性侧 身 屈肢而男 性仰身直肢 , 这大概是 两种葬式 深入
一
中国 境内 最 早的 屈肢 葬见 于 华南 新石 器 时代 早期 , 主 要集 中在 广西 北部 的柳江 、漓 江 流域 。在桂林庙岩发现 2 具蹲踞式屈肢葬 , 共存 陶片 的年 代约 为公 元前 13000 年 [2] 。在柳州 大 龙潭贝丘遗址下层发现过至少 6 个蹲踞式屈肢 人骨 [3] ,其年代在公元前 9500 ~ 前 8500 年之间[4] 。 桂林甑皮岩发现的 18 具人骨 , 大部 分都是蹲踞 式屈肢葬 , 也有侧身屈肢葬和二次 葬 [5] , 其年代 约为公元前 8000 ~ 前 7000 年 [ 6] 。
三
新石器时 代晚期和 铜石并用 时代早 期(公 元前 5000 ~ 前 2600 年), 屈肢葬 的分布范 围在 保持先前格局的基础上稍有扩展 。
南方传统 华南支系 的屈肢葬 , 见于广 西百 色革新桥 [ 15]与广东 高要蚬壳洲遗 址 [16] , 其下肢 屈曲 较甚 , 保 持了 更多 古老 成分 。在属 于长 江 中游 支系 的大 溪文 化 , 屈肢 葬颇 为流 行 。除 仍 有蹲 踞式 外 , 不少 已将 下肢 伸展 至略 弯曲 , 这 大概 反映 出传 统习 俗的 日渐 淡化 。具 体来说 , 在湖南安 乡汤家岗大 溪文化早期 遗址 , 发 现了 蹲踞 式的屈 肢葬 [17] ;在湖 北宜 昌三 斗坪 [18] 、中 堡岛 [19] , 湖 南澧 县丁 家岗 [20]等遗 址 , 发现 有大 溪文 化中期 屈肢 葬 ;在湖 北长 阳桅 杆坪 [21] 、松 滋桂 花树遗 址 [ 22] , 发现 大溪 文化 晚期 屈肢 葬 。 尤其是大 溪文化中晚 期的澧县城 头山遗 址 , 已 发掘的 900 余座墓中 , 绝大多数为屈肢葬 [23] , 由 此可见屈肢葬在长江中游的盛行程度 。
五
青铜时代 和早期铁器 时代(公元前 1900 ~ 前 100 年), 屈肢葬 的格局又 有显著 变化 。这时 华南地区 转变为以仰 身直肢葬占 据主体 , 表明 南方传统 已基本上退 出历史舞台 。甘青宁 地区 的辛店文 化 、寺洼文 化 、卡约文化 当中 , 仰 身直 肢葬 已成为 主流 , 屈 肢葬 仅在 永靖 姬家 川 [ 46] 、 民和 核桃 庄小 旱地 [47]等辛 店文 化墓 地中 有少 量遗 留 , 显然 , 北 方传 统的 甘青 宁支系 也接 近 尾声 。北 方传 统的 东部 支系 重新 焕发 出活力 。 黑龙江依兰倭肯哈达 [48] 、沈阳新民高台山 [49]等青 铜时代遗址 , 吉林骚达沟 [50] 、通化万发拨子 [ 等 51] 春秋战国遗址 , 其 葬式都 是以侧身 或仰身 屈肢 为主 。虽然他 们所属的 考古学 文化的关系还不 很明了 ,与小河沿类型之间还存在较大缺环 , 但 跪坐式屈肢葬仍为当地的古老传统 。
值得一提 的是 , 此时 长江中 游洞庭湖 周围 及峡江地 区的城背溪 文化 , 也有 流行屈肢 葬的 可能 性 , 只是 该文 化的 墓葬 发现 较少 , 且人 骨 多已不存 , 所以具体情 况不很明了 。例如 , 在湖 南澧县八 十 发现了 百余座竖穴 土坑墓 , 墓坑 多小于 1 米 , 整 个墓地有 可能以 蹲踞式屈 肢葬 为主 [11] 。个别 有人 骨者 被推 断为 二次 葬 , 也 不 排除是屈 曲较甚的屈 肢葬的残迹 。澧县彭 头山 的情况与 此相同 [ 12] 。城背溪 文化也流行绳 纹圜 底陶 釜 , 所在 的洞 庭湖 地区 又临 近广西 北部 , 其与华南 新石器时代 早 、中期遗 存应当属 于一 个大的文 化系统 。在陕 西临潼白 家村遗址 发现 2 例屈肢葬 , 属 于白家村文化 , 它可能是 受到了 城背溪文化屈肢葬的影响 [13] 。
东北地区 也有屈肢葬 。在内 蒙古白音 长汗 遗址发现 14 座兴隆洼文化偏晚时期的墓葬 , 多 为宽短的 积石土坑墓 , 可辨明葬 式的有仰 身屈 肢 5 例 、“ 仰身 叠肢” 2 例 、仰身 直肢 2 例 [14] 。屈 肢者 有的 屈曲 较甚 , 呈 跪坐 式 , 即 胫骨 后折 而 与股 骨压 在一 起 , 这也 应当 是捆 绑的结 果 。与 华南 屈肢 葬不 同的 是 , 多数 股骨 距腹部 稍远 。 这里 还有 在华 南基 本不 见的 下肢 略屈 的屈 肢 葬 。所谓“ 仰身叠 肢” 葬 , 大概 属于“ 肢 解葬” 或 二次葬 , 也可视为屈肢 葬的一种变 体 。显然 , 林 西兴 隆洼 文化 墓葬 以屈 肢葬 为主 体 。不 过 , 偏 南赤峰至 阜新一线兴 隆洼文化的 葬式 , 却 主要 是仰 身直 肢葬 。可 见 , 新石器 时代 中期 东北 地 区的屈肢 葬 , 主要流行 于西拉木 伦河上游 及其 以北地区 。
这些屈肢 葬的绝大 部分仍然 屈曲较 甚 , 共 存陶器仍 以绳纹圜底 釜为主 , 无 疑是当地 早期
*本文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4CKG001)、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北京市属市管院校人才强教计划资助 。 ·53 ·
·2 00 6年 第 1期
传统 的延 续 。不过 , 仰 身直肢 葬与 肢解 葬的 出 现表明 , 当地葬俗也在发生着变异 。
· 54 ·
中国古代屈肢葬谱系梳理
墓地 [ 31] , 甚至在 属于仰韶文 化海生不浪类 型的 察右前旗 庙子沟聚落 [32] , 都 发现了跪坐式 的仰 身或侧身 屈肢葬 。这类 墓葬多为 较宽短的 土坑 竖穴 墓 , 少数 为偏 洞室 墓 。此 外还 存在 下葬 前 火烧 墓穴 、下 葬后 继续 焚烧 的Baidu Nhomakorabea 葬习俗 。哈 克 文化 、红 山文 化 、小河 沿类型 与兴 隆洼 文化 有 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 海 生不浪类 型庙子沟 亚型 也与红山 文化 、小河沿 类型关系密 切 。可见 , 该 阶段 东部 支系 的屈 肢葬 与早 先的 兴隆 洼文 化 屈肢葬存在着一定的承继关系 。
与上述两 个支系消失 或衰弱 相反 , 甘 青宁 地区 此时 却开 始流 行屈 肢葬 。据 研究 , 半山 — 马厂类型 中流行侧身 屈肢葬的区 域 , 从宁 夏的 固原 、海 原一带 , 延伸 到甘青交界 的永登 、民和 一 线 。永 登 以西 的 河 西走 廊 则 流 行仰 身 直 肢 葬 , 青海共 和盆 地流 行俯 身直 肢葬 [34] 。与屈 肢 葬存在联 系的洞室墓 的流行区域 , 与屈肢 葬区 域大 致重合 [35] 。偏西 的兰 州土 谷台 [36] 、康乐 边 家林 、广河地巴 坪 [37] 、景泰张家台 [38]等墓 地 , 屈 肢葬 的比例 多在 70 %左右 , 并伴 有洞 室墓 。而 菜 园切 刀 把 、瓦 罐 嘴 、寨 子 梁 、二 岭 子湾 诸 墓 地 , 基本 上全部为屈肢 葬 , 洞室墓 也更盛行 [ 39] 。 显然在半 山类型区 , 东 区比西区 更流行屈 肢葬 和洞室墓 。
中国南方 屈肢葬多为 蹲踞式 , 属于圜 底釜 文化 系统 ;北 方屈 肢葬 则多 为跪 坐式 , 属于 筒 形罐 文化系 统 , 二者 判然 有别 。实 际上 , 南 、北 方屈肢葬 属于两个不 同的考古学 文化 , 可 分别 称为“南 方传统”和“ 北方传统” 。南方传统 还可 细分为“ 华南支系”和“ 长江中游 支系” , 林 西兴 隆洼 文化 所代 表的 屈肢 葬可 称作 北方 传统 的 “ 东部支系” 。
这些 早期 屈肢 葬虽 然 仰身 、侧 身 、俯身 不 定 , 但多 为屈 曲很 甚的 蹲踞 式 , 即股骨 贴近 腹 部 的形 式 , 这恐 怕 需 要 在埋 葬 时 加以 捆 绑 才 行 。他们 又都 与绳 纹陶 釜等 遗物 共存 , 应当 属 于同 一个 文化 系统 。据 研究 , 甑 皮岩的 人骨 与 当地 旧石 器时 代晚 期的 柳江 人有 着密 切的 亲 缘关系 [7] , 因此 , 不排除柳江人已 存在蹲踞式屈 肢葬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