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理解它们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气温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降水的概念、形式、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理解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直观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天气预报引入气温和降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单位、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3. 案例分析: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农业、旅游业等产业的影响。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气温和降水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自己的感受。

5. 总结提升:总结气温和降水的知识,强调其对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仅供参考,您可以根据实际教学需求进行调整。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六、教学活动设计1. 引入活动: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让学生感受气温和降水差异。

2. 探究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及成因。

3. 实践活动:让学生设计一款适合不同气候特点的服装,增强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应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对气温和降水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地理教材《气温和降水》相关章节。

2. 多媒体课件:气温和降水的图片、视频、数据等。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学会使用气温和降水资料来分析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单位及换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表和实例,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和地图阅读能力。

利用模拟实验和户外观察,增强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现象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及影响因素。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气温和降水图表、地图。

温度计、湿度计等气象工具。

户外观察所需的雨具、防晒用品等。

2. 教学资源:相关气象资料和案例。

网络资源,如天气预报网站、气象科普视频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利用实例或生活现象引出气温和降水的话题。

2. 知识讲解: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通过图表和数据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点。

3. 实例分析:以具体地区为例,分析气温和降水对该地区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提高环保意识。

4. 户外观察:安排户外观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和降水现象。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观察和分析。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气温和降水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内容,整理笔记。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收集有关气温和降水的资料,进行进一步学习。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气温和降水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他们能否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他们能否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作业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观察和思考,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作业内容要条理清晰,语言表达准确,注意书写规范。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家长、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合作能力。
3.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勇于表达,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4.教学拓展:
-邀请气象专家或相关领域人士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气温和降水的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气象站、水文站等,使他们在实际环境中感受地理知识的应用。
-结合时事新闻,讨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生产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分布情况,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地方终年炎热,有的地方却四季如春?为什么有的地方干旱少雨,有的地方却多雨潮湿?”引发学生对气温和降水分布规律的好奇心。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定义,了解气温和降水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以及如何读取气象图表。
3.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和降水的主要因素,如纬度、地形、海陆分布等。
4.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我国不同地区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和分析身边的气温和降水现象,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 教学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知道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

(2)学生能够读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一个地区的气温和降水特征。

(3)学生能够分析气温和降水对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2)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变化规律。

(2)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的判读方法。

2、教学难点(1)分析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运用气温和降水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冬季的哈尔滨雪景和夏季的三亚海滩,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地区的差异与什么因素有关。

(2)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地区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和降水。

2、讲授新课(1)气温①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②测量:介绍气温的测量工具——温度计,以及测量气温的方法和时间(一般一天测量四次,分别在 2 时、8 时、14 时、20 时)。

③变化规律:通过展示某地的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午后 2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北半球陆地最热月在 7 月,最冷月在 1 月;海洋最热月在8 月,最冷月在 2 月。

南半球相反。

(2)降水①概念: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统称为降水。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上3.2《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6页)

世界气温和降水一、教学设计思想教材分析:气温和降水是重要的气候要素,在“世界的气温”部分中,教材利用“世界年平均气温”图和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然后,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和地形四个方面来分析世界气温差异。

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技能是能够根据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据图说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降水的分布规律;(2)利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并分析气温和降水变化规律。

(3)了解引起世界气温和降水地区差异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回顾中国的气候,使学生明确天气和气候的概念;(2)利用世界主要城市的天气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引导学生比较气温和降水的差异;(3)指导学生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降水分布图,对比一月、七月气温和降水分布图,分析气候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分析气候图标及资料的技能,使学生了解自然地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方法,科学地解释气候现象。

重点与难点:(1)、世界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利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法,演示法,讲述法 教 具:世界气温、降水分布图,多媒体,地球仪 二、教学流程整体架构绘制气温曲线如何阅读气温曲线图三、教与学的过程 (导入新课)叙述:每天晚上7点整,大家一般都收看中央电视台权威新闻节目-新闻联播。

在新闻联播之后,会有一个观众都比较关注的节目?学生回答:天气预报提问:那我们是否听说过有气候预报呢?根据大家以前学习的中国地理知识,谁来解释一下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学生:思考回答。

天气时短时间、易变的大气状况,而气候是长时间的、较为稳定的大气状况。

过渡:衡量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什么呢?每天我们会说今天天气热不热?指得是?如果说今天会不会下雨?这说的是?气候的两个重要因素是气温和降水。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3.拓展作业:以小组为单位,调查近年来我国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形成调查报告。报告要求:数据详实,分析深入,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4.阅读作业:阅读与气候相关的科普文章,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观察作业:关注日常生活中与气温、降水相关的现象,如植物生长、动物活动等,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与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气温与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理解气候现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学会使用气象图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3.能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气温与降水的特点,培养空间思维和地理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1.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请同学们观察并记录自己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情况,为期一周。要求记录每天的气温范围、降水量,并尝试分析气候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完成课后练习题:根据气象图表,分析我国某地区的气候特点,并撰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当地生-组织学生进行气温和降水的实地测量,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设计气温与降水数据分析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识拓展,提升素养
-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气候资源,了解气候变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国情观念。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景图片,如青藏高原的雪山、江南水乡的烟雨、西北地区的沙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这些地方的自然景观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初中地理中图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气温和降水 第1课时 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知道气温、气温日变化、气温年变化、日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气温日较差、气温年较差等相关概念。

2.能够绘制出气温曲线图,掌握气温曲线图判读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等概念。

2.会计算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

3.学会绘制气温曲线图。

【教学难点】1.理解一天当中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时刻,以及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出现的月份。

2.学会阅读气温变化曲线图。

第1课时教学过程【课程引入】展示图片资料:2月份我国黑龙江漠河和海南岛的自然景观,春节期间我国南北两个城市的节日景观——广州花市和哈尔滨冰灯,同一时间我国南北方出现了这么大的温度差异,气温的分布和变化规律是什么?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讲授新课】(板书)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的变化1.气温和气温的变化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什么是气温?2.气温变化主要有哪两种?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分为哪两种?其含义分别是什么?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指的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变化主要有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两种。

3.气温的时间变化主要可分为:气温日变化和气温年变化。

气温日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天中的变化。

气温年变化:指的是气温在一年中的变化。

(板书)2.气温的测量方法在气象观测中,人们使用设置在百叶内的气温计观测气温。

想一想,为什么要把气温计放在百叶箱里呢?你平时是如何观察气温变化的?生:(可能的答案)百叶箱是安置测定温度、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

它的作用是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使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保证测得的数据更加准确。

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在平时可以通过读温度计来观测气温的变化。

(板书)3.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自主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小组讨论并回答:1.在一天当中,陆地最高和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什么时候?2.在一年之中,陆地平均气温最高值和最低值一般出现在哪月?2.什么是气温日较差和气温年较差?生:(可能的答案)1.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14:00)左右。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培养其责任感是情感教育的重点。
(二)教学设想
1.针对教学重点和难点,采用以下教学策略:
(1)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运用图表、动画等多种教学资源,直观展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方面: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难点。学生对气温和降水资料的解读、分析以及绘图技巧的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2.过程与方法方面: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分析气温和降水数据的能力,以及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的问题解决能力是教学难点。
(2)总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教学效果。
4.教学拓展:
(1)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2)开展气候变化主题班会,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在掌握气温和降水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气温和降水现象有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他们对气候变化的规律和原因产生浓厚兴趣,但可能对气温和降水的具体概念、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理解不够深入。此外,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生活实例和生动形象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探讨、实践过程中,逐步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湘教版(2024)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五章第二节《气温和降水》教学设计(含两课时)

第二节气温和降水一气温世界气温的分布【教学目标】1.了解气温的含义及测定方法。

2.理解等温线的含义,学会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3.根据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重点】1.等温线分布图的判读方法。

2.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

【教学难点】1.等温线图的判读。

2.根据1月和7月气温分布图,分析最热月和最冷月气温分布及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图归纳法、演示法等。

【教具准备】温度计,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哈尔滨遇到高温天气:看视频,哈尔滨遇到极端高温天气。

根据视频内容,说一说,本次高温天气是如何形成的?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影响?2.我国部分地区大范围降温:2024年3月13日夜间至15日,新疆中北部有雨雪天气;15日夜间至17日,内蒙古中东部、吉林、黑龙江等地有小到中雪或雨夹雪,局地大到暴雪。

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给交通运输带来了不利影响。

想一想,低温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3.“我在北半球瑟瑟发抖,你在南半球大汗淋漓”,近来地球两头冰火两重天的模式,让遭受极端天气肆虐的民众叫苦不迭。

撒哈拉沙漠飘起了大雪,“炸弹气旋”冰封美国,同时,澳大利亚多地出现极端高温,悉尼气温创79年来最高……南北半球冰火两重天,世界气温分布有什么规律?【讲授新课】一、气温第一个板块——议一议: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一)气温和降水是我们最为关注的气候要素,那么,气温和降水对生产和生活有哪些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二)课件展示气温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个板块:读一读,测一测——气温的测定。

(一)测量气温的工具是什么?出示气温计,观察上面的单位,学会读数。

(二)说明:测量气温时,要把温度计放在百叶箱内。

观察百叶箱的构造,百叶箱外表是白色,有利于反射太阳光。

如果没有百叶箱,要把温度计放在哪里测量?第三个板块:算一算——计算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和年平均气温(一)读87页活动,解决以下问题:1.一天中的日平均气温通常要测量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时间?出示课件,观察气温日变化曲线,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间?2.读出课本87页图中温度计的读数,并计算这一天的日平均气温。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气温和降水-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气温和降水对地球上生物和人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能力目标1.学习主动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观察、实验设计、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探究和向往,培养保护自然的意识和责任心。

2.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地理学科的底层知识。

二、教学重点1.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掌握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 教学内容(1)气温1.定义气温概念。

2.气温的形成与变化。

3.气温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气温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降水1.定义降水概念。

2.降水的形成与种类。

3.降水的测量方法及影响因素。

4.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气温和降水对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影响。

(2)实验法自制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通过实验观察、测量、收集数据,并分析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班会、学生交流等形式,探讨气温和降水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自然环境。

2. 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通过多媒体等形式,讲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3. 实验探究1.制作气温和降水的实验装置,收集数据。

2.分析数据,探究气温和降水对生物与人类社会的影响。

4. 小结回顾教学中涉及到的重点难点内容。

六、教学评价1.学生学习笔记。

2.实验报告、分组讨论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的评价。

3.课后作业,对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评价。

七、教学反思本堂课上,学生参与积极,对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气温和降水》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

②阅读“平均气温分布”图,掌握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③分析理解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原因。

④绘图与读图能力: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等温线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

②通过绘制和阅读“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体会气温与生活关系,关注生活。

②在绘图与读图中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①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②绘图与读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教学难点:①读图:世界一、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

②绘图:气温年变化曲线图。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引入:学校开展冬令营活动,一是去北方冰城哈尔滨,一是去南国椰岛海南。

你的意见和理由呢?归纳:气温成为装点地球风景的重要因素,影响着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也成为我们最关注的气候要素之一。

板书:第二节气温和降水转承:既然气温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如此密切,我们用什么工具,如何测量它?(学生自学P62:测定气温)板书:一、气温的测定问题归纳:气温测量的工具、单位、符号、环境、方法,日平均气温的计算等。

转承:如果我们把世界各地年平均气温相等的点连接起来,标注在地图上,就得到一张世界平均气温分布图。

在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出世界气温分布的一般规律。

板书:二、世界气温的分布学生读图:P61—P63:4-6图,4-8图,4-9图(看图例,注意颜色差别,等温线标注温度)教师引导:①4-6图:找出南北半球20℃等温线。

探究: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度范围、最炎热大洲。

②4-6图:找出南北半球-10℃等温线。

探究:北极圈以北和南极圈以南温度范围、最寒冷大洲。

③4-6图:由赤道出发,两位探险者分别向北向南旅行,他们对气温的感觉如何?归纳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

转承:在理论上,纬度相同的地方,得到的太阳辐射强度一样,气温也应该近似,等温线就会与纬线完全平行甚至重合,但是……教师引导:④4-6图,等温线是否与纬线完全平行?就南北半球来说,等温线哪个更平直?哪个更弯曲?为什么?探究:地球表面状况的差异影响气温的分布。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温与降水 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

科普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节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气温与降水降水的变化”,内容主要包括降水的类型、形成及变化。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引导学生了解降水的概念、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天气、气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降水的形成和变化规律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动、直观的方式,让学生掌握降水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降水的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降水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

2.降水变化规律的掌握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及相关资料。

2.图片、图表、实例等教学素材。

3.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关注降水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呈现降水类型、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降水的基本概念。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降水类型的形成原因和变化规律,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5分钟)针对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降水变化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农业、水资源管理等,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降水类型的识别和形成原因的理解,以及降水变化规律的应用。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初中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说出气温的概念,能结合气温曲线图,说出气温日变化变化和年变化规律;结合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

2.通过阅读地图,提高读图分析图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法,提高团结协作能力。

3.能够运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变化。

【难点】用关于气温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树立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导入。

利用多媒体播放2018年10月1日的天气预报,让学生注意仔细观看聆听天气预报员的话。

其中涉及到了这样一句“明天天气转凉,最高气温是16℃”,提问学生“气温是什么呢?”进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气温的概念【教师活动】让学生自主观看教材,找到气温的概念。

【学生活动】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是大气的冷暖程度。

2.气温的时间变化教师过渡:回顾课前所观看的天气预报,里面提到了“最高气温”,有最高气温必然会涉及到对应的最低气温,说明一天当中的气温是在变化的。

教师出示地图:北京某年10月1日气温日变化曲线图【问题】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什么时候?【学生回答】自主归纳、回答。

【教师总结】气温日变化图分布规律: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最低出现在日出左右。

教师补充:生活中还会听到“平均气温”这样描述气温的词语,补充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的相关知识。

【过渡】气温除了一天当中有变化外,在一年当中有变化吗?【师生共同总结总结】气温在一年当中的变化就是气温的年变化,在一年中北半球陆地月平均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

【过渡语】秋天,天气会渐渐转凉,为什么候鸟这个时候会向南飞。

继而引出空间变化。

3.气温的空间变化教师活动:首先让学生阅读课中阅读“等温线的基本知识”,之后出示“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学生结合图例进行分析)。

【问题】(1)0℃等温线大致经过哪些地方?(2)气温的分布规律?【学生活动】归纳总结。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气温和降水分布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我国气候特点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地理知识中,哪些内容与气温和降水有关?2.对,气温和降水是地理环境中的重要因素。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气温和降水》这一节。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阅读第一部分“气温的分布规律”。

a.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什么?b.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地图,分析气温的分布特点。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气温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气温分布规律。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气温分布规律。

2.那么,我们继续学习《气温和降水》这一节,今天的内容是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打开教材,阅读第二部分“降水的分布规律”。

a.降水的分布规律是什么?b.影响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三、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讲解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结合地图,分析降水的分布特点。

四、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分布规律。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根据教材内容,绘制气温和降水的分布图。

2.思考:气温和降水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哪些影响?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地图分析能力和环保意识。

但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

气温和降水 - 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王民主编)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气温和降水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气温和降水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式;3.掌握气温、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4.深入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气候问题。

二、教学内容1.气温的定义和测量方法;2.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降水的定义和测量方法;4.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5.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课文,介绍相关知识点和案例;2.实验法:通过温度计、雨量计等设备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3.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调查研究等方式探究气温、降水对本地区的影响;4.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案例分析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测量方法和相关单位,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教学难点: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五、教学过程1. 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气温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温度计进行气温测量。

2. 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气温变化的原因和作用;2.探究气温对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3. 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30分钟)1.讲解降水的概念和测量方法;2.实验:使用雨量计进行降水测量。

4. 降水的类型及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30分钟)1.通过讲解课文,了解降水的类型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探究降水对当地生活的影响。

5. 全球气候问题与应对措施(30分钟)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2.学生小组分角色讨论气候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六、教学评价1.对气温、降水测量和相关单位有基本了解;2.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作用;3.知道降水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4.了解全球气候问题及应对措施。

【七年级】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内容目标(一)科学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认知温度拎的分割依据,能在图上找到我国主要的温度拎。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介绍我国主要的和暖地区,认知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写作各种图表,进一步稳固读图方法,能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学气温和降水的原产,介绍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迷人风光,唤起对伟大祖国的爱好之情。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原产规律和主要的和暖地区。

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一)新课引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展现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鼓励学生分析探讨(二)学习目标展示写作自学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回去自学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原产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到最低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排序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减少,南北温差非常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现《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页面相同部分增进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边线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3.特别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边线(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为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到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算一个具体内容的温度值,写下在题板上展现给全班。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

《气温和降水》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理解它们在地理环境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和统计数据来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

2.教学难点: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气温和降水的地图、统计数据、PPT等。

2.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向学生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气温和降水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气温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讲解气温的基本概念,如气温的定义、单位等。

2.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

4.教师点评并补充气温分布规律。

三、降水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讲解降水的基本概念,如降水的定义、单位等。

2.展示世界降水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分析降水的分布规律。

4.教师点评并补充降水分布规律。

四、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1.讲解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2.学生举例说明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因素,如:我国南方气温高,北方气温低;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等。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气温和降水的基本概念、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六、课后作业1.观察家乡的气温和降水情况,记录并分析其分布规律。

2.查找世界不同地区的气温和降水数据,绘制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七、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2.学生对气温和降水的认识是否有所提高?3.教学过程中有哪些不足之处,如何改进?重难点补充:一、气温的基本概念及分布规律1.教师通过PPT展示:“同学们,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全球平均气温分布图。

大家能告诉我,你们从图中看到了什么规律吗?”2.学生回答:“我发现越靠近赤道的地方,气温越高。

”3.教师引导:“很好,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气温分布的第一个规律——赤道附近气温高。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气温和降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气温的测定方法、降水及降水的类型、降水量的观测方法2、了解等温线和等降水量的含义,掌握阅读“等温线分布”图、“降水量分布”图的正确方法,并能总结出气温地区分布的规律和降水地区分布的规律3、能根据气温和降水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并依据这些气候资料说出气候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加强读图能力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气温和降水的意义、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1、学会阅读世界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

深刻理解降水形成的两个基本条件。

2、掌握降水的三种基本类型。

能够依据气温和降水量的数字资料绘制出气温变化曲线图和逐月降水量柱状图。

3、能够根据数字资料及统计图表描述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气温和降水量分布图,能够说出世界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启发式、分层次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什么是天气?天气的主要特征?什么是气候?气候的主要特征?辨认、绘制常见天气符号。

引入新课:不管是天气还是气候,要研究他们都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气温、降水。

气温和降水也是我们生活中接触非常频繁,影响较大的。

二、讲授新课:(一)、气温1、顾名思义气温就是空气的温度,这一点绝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对,包括:气温的单位——摄氏度。

符号——℃。

2、测定气温(1)教师设问:那么气温是怎样测出来的?(2)学生自己阅读书62页活动了解测定气温的方法,注意事项。

(3)提问,总结,强调一天当中四次测量读数时间。

(4)(利用知识的迁移)启发:通过这些数值可以计算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较差、日平均气温等。

累计起来又可以计算月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较差、月平均气温。

以及年最高气温、年最低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和多年平均气温。

强调几个最常用数值:一年当中的最热月的月平均气温、最冷月的月平均气温,年较差、多年平均气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地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地理教案 / 初中地理 / 七年级地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地理气温和降水教案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地理知识,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广阔的见识,可以让学生了理解到做人的道理还有生存的意义,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地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项目
内容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1月份0°等温线经过的地区,能够通过等温线图分析我国冬夏气温分别特征。

2.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能够在图上找出我国主要的温度带。

3.阅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根据四城市的降水柱状图了解我国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

4.了解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理解其景观的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各种图表,进一步巩固读图方法,能够快速的从地图上活动有用的地理信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气温和降水的分布,了解我国各地异彩纷呈的优美风光,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的特点和主要的温度带。

2.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和主要的干湿地区。

教学难点1.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2.我国温度带和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教学方法情景模拟,分组讨论,当堂达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地图册,课本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一)新课导入根据展示图片讨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区别,激发对于我国气温和降水分布的学习兴趣。

展示我国各地气温和降水的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二)学习目标展示阅读学习目标,产生印象,带着目标去学习展示目标,简单解释目标的内容。

(三)冬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海口、武汉、北京和漠河,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找出最高和最低气温所在的小组和数值,计算温差,总结规律:自南向北逐渐降低,南北温差很大。

3.在课本图上描出0°c等温线经过的地区1.展示《中国一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观察四个小组的气温变化,找出最高的最低的小组的位置,启发学生总结我国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

3.强调0°c等温线的意义和位置(四)夏季气温的分布1.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广州、哈尔滨、乌鲁木齐和拉萨,找出所代表城市的温度范围,估计一个具体的温度值,写在题板上展示给全班。

2.计算广州、哈尔滨和乌鲁木齐的温差和冬季温差比较。

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全国普遍高温。

3.讨论青藏高原气温低的原因。

4.观察图片,近一些理解我国气温各地的差异。

1.展示《中国七月气温分布图》,鼠标点击不同部分加深学生对于所代表的城市的位置印象。

2.引导学生计算前三个小组的温差,总结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3.提示拉萨代表的青藏高原是我国
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

鼠标点击,出示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4.展示我国气温最低和最高气温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

(五)温度带的划分1.在教师的提示下阅读32页材料,了解温度带的划分依据。

2.在教师的指点下,找出我国温度带和名称和位置。

重点注意家乡和北京所在的温度带和主要温度带的分界线。

3.讨论回答家乡的农作物1.联系生活,引入活动积温的概念,解释温度带的划分。

2.展示《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引导学生读图3.提问家乡的农作物,介绍不同温度带的主要农作物。

(六)降水的空间分布1.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等降水量线的分布,讨论我国南北和东西的降水差异2.分成四个小组分别代表台北、武汉、兰州和乌鲁木齐,找出所在地区的降水范围,根据柱状图估计数值,给全班同学展示,一起标在课本相应的位置。

讨论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1.教师展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点击不同的地区,引入学生分析空间特点。

强调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

2.把学生分组,引导学生分析我国降水的总趋势。

(七)降水的时间变化1.讨论说出家乡一年中降水的季节分配。

2.读图四城市降水柱状图,讨论各地降水的季节分配特点和雨季的长短。

3.读课本北京年际减少分布图,讨论完成1、2题4.观看视频,加深对于年际变大引起灾害的认识。

5.观看图文资料,加深对于我国降水分布不均的理解。

1.引导学生讨论一年中家乡降水的季节分配。

2.展示四城市降水柱状图,启发学生讨论和思考3.要求学生读图,讨论总结北京降水的年际变化特点。

4.播放视频,解释年际变化大引
起的洪涝和干旱灾害5.展示我国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图文资料,进行知识拓展(八)干湿地区1.阅读材料,了解干湿的含义和干湿地区的划分。

2.读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干湿地区,家乡和北京所在的干湿地区。

3.读图了解各个干湿地区中地面景观、农业类型等的区别。

思考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区别,课下去探究。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强调“干”和“湿”和含义。

2.展示《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指出半湿润区和湿润区的分界线,强调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意义。

3.展示不同地区农业类型图片,解释种植业和畜牧业的范围,启发学生对于不同干湿地区的建筑、交通和饮食的思考和探究。

(九)课堂总结讨论,发言展示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和发言。

(十)达标测试读题、讨论,做出答案提问,反馈测试结果板书设计一.气温的分布1.冬季2.夏季3.温度带二.降水的时空变化1.空间2.时间3.干湿地区
XX文讯教育机构
WenXu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