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贷款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6030edf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3c.png)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在当今的金融领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不良贷款不仅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对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造成冲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银行不良贷款。
简单来说,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照约定的还款计划偿还贷款本息,导致贷款逾期、呆滞或呆账的情况。
这些贷款可能由于多种原因而产生,如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经济环境的变化、行业竞争的加剧以及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不善等。
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对于银行而言,不良贷款会直接减少其利息收入,增加运营成本。
为了应对不良贷款,银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催收、诉讼等工作,这无疑会增加银行的经营负担。
同时,不良贷款的增加还会降低银行的资产质量,影响其信誉和市场形象,进而可能导致投资者信心下降,股价下跌。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当大量银行面临不良贷款压力时,它们可能会收紧信贷政策,减少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
这将对企业的融资和发展造成困难,抑制经济增长,甚至可能导致经济衰退。
那么,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产生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一方面,借款人自身的因素不可忽视。
部分借款人可能缺乏足够的还款能力或还款意愿。
例如,一些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市场预测失误、管理不善、技术落后等原因导致盈利能力下降,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还有一些个人借款人可能因为过度消费、失业等原因无法履行还款义务。
另一方面,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会对银行不良贷款产生重要影响。
在经济衰退期,企业经营普遍困难,失业率上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下降,不良贷款率往往会随之上升。
此外,政策法规的调整、行业竞争的加剧、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也可能导致借款人的经营状况恶化,从而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可能存在把关不严、风险评估不准确等问题,导致将贷款发放给了信用状况不佳或风险较高的借款人。
不良贷款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论文【精选文档】
![不良贷款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论文【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1bd4730f90f76c660371a29.png)
不良贷款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论文:论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途径摘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征,分三个阶段来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然后对我国已有的上门追债、法律诉讼、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解决途径进行分析评价,最后结合国外的处置方法给予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解决途径巨额的不良贷款不仅影响着银行体系的稳定,而且削弱了银行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
化解不良贷款已成为各国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深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
我国由于体制和各种政策上的原因,整个金融系统存在巨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已经使得我国银行业隐藏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加入WTO后,随着金融业的逐渐开放,我国银行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各家商业银行都在市场中努力发展和壮大自己,但这并不能自动地保证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能够得到彻底解决。
1 文献综述1.1 形成的原因的文献综述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和观点有以下几种:(1)经济基础成因论;其认为经济运行风险广泛存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在一定程度上是经济运行风险的反应。
国内大多数大多学者认为国有商业银行风险是由国有企业风险转嫁而来。
樊纲(2003)认为银行坏帐在一定意义上是准国债。
(2)预算软约束理论;郑江淮(2001)等人就国有企业软约束和银行风险积累,不良贷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
结果表明,国有企业的软约束与不良贷款之间有着相关关系,目前的改革并没有从实质上解决国有企业的软约束问题。
(3)信息不对称理论;信息不对称会引起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使得金融机构具有内在的脆弱性,不良贷款产生不可避免。
斯蒂格里兹和魏斯(Stigitiz&Weiss,1981)的研究证明信贷市场广泛存在着信息不对称。
国内学者许国平和陆磊(2001),王克明(2002)等人则运用信息不对称的原理分析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沉淀。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bf77ab55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b4.png)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在当今的金融领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不良贷款不仅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构成威胁,也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和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银行不良贷款。
简单来说,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照贷款合同约定的还款方式和期限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
这可能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等不同类型。
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利率波动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经营困难,从而影响其偿债能力。
例如,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的销售额下降,利润减少,可能无法按时偿还银行贷款。
从行业因素考虑,某些行业可能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技术更新换代快或者受到政策调整的影响,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进而增加不良贷款的风险。
比如,一些传统制造业在面临新兴产业的冲击时,如果不能及时转型升级,就容易陷入困境,无法偿还贷款。
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不善也是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如果没有充分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和贷款用途,或者对抵押物的估值不准确,都可能导致贷款出现风险。
此外,银行内部的审批流程不严格、监督机制不完善等也会增加不良贷款的发生概率。
借款人的个人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借款人的道德风险、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投资决策失误等都可能导致无法按时还款。
有些借款人可能故意拖欠贷款,或者在获得贷款后将资金用于高风险投资,导致资金损失无法偿还贷款。
银行不良贷款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对于银行而言,不良贷款会直接减少银行的利息收入,增加资产减值损失,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本充足率。
这可能导致银行的信用评级下降,融资成本上升,进而影响银行的业务拓展和可持续发展。
对于整个金融体系来说,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不良贷款的增加可能导致银行惜贷,减少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进而影响经济的增长。
此外,如果不良贷款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可能会引发银行倒闭、金融市场动荡等系统性风险。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aaa73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bd.png)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论文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越来越活跃。
贷款的增长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也加速了银行业务模式的创新。
然而,不良贷款的增长也让国有商业银行面临了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的策略及其影响。
一、不良贷款的概念不良贷款是指银行发放贷款后,借款人无法按时还款,或者经过银行追索,仍无力偿还欠款的贷款。
不良贷款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从而降低银行的信誉度和经营效益。
二、不良贷款的原因1. 宏观经济因素:经济活动的下滑会导致企业经营困难,进而影响借款人的偿还能力。
2. 不当风险控制:银行在贷款时对借款人的贷款能力和信用记录等情况未进行足够的调查,导致贷款不良。
3. 内部管理不善:银行内部审批程序不严格,授信审批流程不完善等因素都会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三、不良贷款处置策略国有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处置采取了多种策略,包括:1. 减值准备:银行制定不良贷款减值准备政策,提前做好准备,防范银行资产价值下降。
2. 资产转让:银行将不良贷款作为上市公司的负债,通过资产证券化、两级市场等方式销售不良贷款,获得现金流并降低风险。
3. 债务重组:银行与借款人就清偿债务达成协议,将该贷款转变为合理的负债形式,使借款人按时还款。
4. 法律诉讼:银行通过司法途径提起民事诉讼,追讨借款人的欠款。
四、不良贷款处置的影响1. 降低不压实风险:不良贷款处理可以有效降低银行的风险,保护银行的资产质量。
2. 增加银行收益:适当的不良贷款处置策略可以让银行获得相应的现金流,增加银行收益。
3. 提高银行形象:不良贷款处置可以提高银行的信誉度,增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对银行的经营至关重要,需要进行充分的研究和探索。
银行应该加强内部风险控制,严格贷款审批流程,提高贷款的追索能力和公共信用度,以保证银行风险管控的有效性。
同时,银行应该积极寻求合理的不良贷款处置策略,以保护银行的利益和资产质量,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率。
课题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
![课题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07a32faef8941ea76e05d2.png)
73759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研究一、引言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
首先它具有一般企业的特性一一对利润的追逐和对亏损的承担;其次经营的是特殊商品——金融资产。
以盈利为目的,意味着商业银行必须在所经营的特殊商品一一金融资产的过程中获得增值。
由于融资渠道单一,长期以来,我国工商企业的资金需求主要依靠商业银行提供,企业负债经营,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激烈波动,使得商业银行成为最后的支付者,表现为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持续增加,为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埋下了隐患。
要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就必须明确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从源头进行治理。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理论上指偿还出现困难,不能给银行带来正常的利息收入甚至无法收回本金的贷款。
也有认为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超过合同预定期限却未能偿还本息,银行将蒙受损失的贷款。
不良贷款本质上是一种潜在的损失或者说成本。
现代商业银行不仅发放贷款还进行股票债券投资、信托代理业务以及各种直接投资等多项资产业务,不良贷款是商业银行不良资产之一。
(一)贷款质量五级分类中国人民银行在1998年出台了《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依据风险程度的高低,将我国银行贷款依次分为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及损失类贷款,其中将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归为不良贷。
五级分类贷款定义表(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目前我国经济正在从高速发展时期向新常态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将放慢,高速发展期的部分投资项目将在这一时期开始产能,产能过剩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阴影,供过于求的市场局面,使得我国的金融体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不良贷款的规模迅速扩大,银行由于资金问题而陷入发展困境。
中国银监会发布数据,截止到20xx年12月,我国商业银行总资产为13080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 1%,总负债121166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5%, 20xx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额为7669亿元人民币,不良率为1.16%,较20xx年末增加了36.07%。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论文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e92d17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0e.png)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业银行在贷款业务上的角色日益重要。
但随着贷款规模的扩大,不良贷款也随之增加。
商业银行如何化解不良贷款成为了一个紧迫的问题。
一、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一)信用风险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由信用贷款和抵押贷款两种形式组成。
信用贷款即为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商业银行对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评估后决定是否放贷。
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有些商业银行为了追求更高的贷款额度,放宽了对客户的信用评估标准,容易出现信用风险。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指商业银行的资产价值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带来的风险。
商业银行大量投放贷款,在市场停滞或下跌时,无法收回贷款,资产质量直线下降,出现不良贷款。
(三)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指商业银行内部管理和运作过程中的任何失误或不当行为所带来的风险。
例如银行员工泄露客户信息、漏判贷款风险等。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危害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影响银行的自身盈利能力、经营效益和市场声誉,严重程度可导致银行倒闭。
对于客户而言,不良贷款会影响个人或企业信誉,导致无法得到更多的贷款支持。
同时,不良贷款会导致财务危机,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的稳定。
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的途径(一)加强风险管理商业银行需要加强风险管理,遵循合规经营原则,加强对客户信用、财务状况的评估,严格控制非标准化、高风险贷款的放贷,提高风险控制能力。
(二)扩大业务范围商业银行需要扩大业务范围,通过增加其产品和服务种类,扩大其核心竞争优势,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进而减少不良贷款。
(三)增强资本实力商业银行需要增强其资本实力,提高其财务稳健性和资本充足性,以防止不良贷款导致的经营风险和不良贷款成为爆发财务危机的导火索。
(四)优化业务结构商业银行需要通过优化其业务结构,调整其贷款结构和客户结构,减少不良贷款风险,降低不良贷款的持续时间和程度。
总之,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化解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其产生的原因,同时采取多种方式,综合治理,才能防止不良贷款对银行和整个经济造成的危害。
课题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课题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9fa5f8b804d2b160a4ec0a2.png)
74314 银行管理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程度、需求程度越来越高。
伴随着中小企业的突飞猛进,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与数量也是节节升高,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也是层出不穷。
为减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将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做简要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发展历史(一)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与分类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商业银行以吸收散户存款和形成其他企业金融负债为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利用吸收上来的存款对外投资形成各种金融资产,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来自于存贷利差和各种稳定性投资,二是进行风险投资获得的投资业务收入。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结构上主要以国有独资或者国家控股为主,在投资的业务受到较大的现值,主要体现在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我国商业银行的分类主要为三类,第一类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第二类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类是城市合作银行。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不能发挥其本身具有的杠杆作用,只是充当着会计核算、记账的职能角色。
总的来讲这阶段商业银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
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1993年期间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崛起时期,该阶段的主题是把国家专业银行转变为有作为的商业银行,并且提出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适当性政策要求。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此阶段取得了客观的进步。
1993年至2001年是第三阶段,此次改革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走市场化的道路。
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制度改革,实现增值保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的股份制改革,在产权改革与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同时对商业银行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越来越严格。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现状分析:从前面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可以知道,在任何商业银行运作中,不良贷款的产生不可避免,但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国际警戒线一般10%左右,中国监管标准要求不得超过15%。
国有商行不良贷款化解对策论文
![国有商行不良贷款化解对策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c40282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f.png)
国有商行不良贷款化解对策论文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商行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变革和金融风险的增加,国有商行不良贷款问题也逐渐突显。
不良贷款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商行的发展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化解不良贷款问题。
一、完善不良贷款风险管理制度国有商行应该建立完善的不良贷款风险管理制度。
该制度应该包括风险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对客户的信用评级、贷款审批、追收不良贷款等。
对于海外的不良贷款,也应该建立一套相对应的管理系统,确保海外投资的贷款流程和管理规范一致。
二、加强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国有商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团队的建设。
该团队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经验,能够及时发现各种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
同时,管理团队也应该注重团队建设和员工培训,提高团队的整体水平和专业素质。
三、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国有商行应该加强内控体系建设,从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入手。
应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确保不良贷款的发现和处理及时、有效。
同时,还应强化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监督和评估,确保系统运行的透明性和有效性。
四、优化贷款结构和投资结构国有商行应优化贷款结构和投资结构,降低贷款风险和投资风险。
应注重信贷业务的分类管理、合理控制贷款规模和贷款利率;同时,还应增加投资品种,提升资产质量,避免将资金全部投入同一领域,进一步降低投资风险。
五、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国有商行应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建立完善的客户信息库,及时了解和掌握客户的资信情况。
对于不良客户,应增加审核通过的难度,严格控制贷款资金的流向,及时对借款人进行追收。
同时,还应积极探索与客户合作、资产处置等方式,促进贷款资金的回流。
六、优化流程和银行业务国有商行应优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效率和质量。
应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和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数据管理精度和处理速度,将管理工作更多地依托于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降低人工操作难度和错误率。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论文(全文)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论文(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2fe96cc2f60ddccdb38a09a.png)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化解论文一、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一直以来,不良贷款问题是制约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加快进展速度、提升市场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所在,由于不良贷款率一直居高不下,不良贷款消化难度大、成本高的现实,使得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上捉襟见肘,这一点在基层国有商业银行尤其明显。
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本身的存贷款规模不大,依靠自身力量消化不良贷款的能力又有限,一旦贷款无法正常回收形成不良,这势必给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进展造成严峻障碍,减弱对县域经济乃至乡镇经济进展的支持力度。
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资金体制变革的影响。
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随着“拨改贷”政策的逐步实施,国企不再得到国拨资金的补充,以致企业亏损等财政性支出被挤入了银行流动资金贷款,因此造成企业资金捉襟见肘,周转失灵,这对国企最终无力偿付贷款本息是有相当影响的。
第二,投融资体制约束了银行自主经营。
我国的投资体制长期以来,形成一种“政府立项、计委审批、财政与银行买单(拨款和贷款)”的模式,银行只作为一个现成的贷款人。
一旦投资结果使得贷款到期无力归还,形成不良,对项目有决策权的部门一般不承担经济责任,而银行被动提供贷款资金,却承担了项目投资的全部经济责任。
第三,会计核算处理上的弊害。
流动资金贷款原是填补国企自有资金不足、由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
但“短贷长用”的现象经常出现,相应的会计核算处理方法一直为“借新还旧”。
随着短期贷款到期申请展期期限,累计不得超过原贷款期限,经批准展期后的贷款,如到期无力还款,次日起即属逾期贷款等规定的出台,堵住了没完没了的展期,贷款的逾期情况得到了真实反映,这是不良贷款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通货膨胀造成企业虚盈实亏,影响资金周转。
第五,商业银行业务与政策性银行业务仍有混同不清。
第六,经济转制、结构变化,企业经营风险增大,带来贷款风险。
第七,社会信用环境恶化,借机逃废银行债务。
第八,银行经营治理不善,风险意识和防范措施不强,人员素养不高。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解决论文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解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0e64bc36c175f0e7dd1373b.png)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解决论文内容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借贷合同是一种典型的关系合同。
从嵌入性的视角来看,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企之间的社会关系与经济关系不相适应。
银企之间影响力不对称的社会关系嵌入到它们之间的双边治理结构中,导致了关系合同的非同构。
这种非同构使得银企借贷合同软化而无法正常执行,其后果就是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
关键词:不良贷款关系合同嵌入性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的每一步改革,如剥离不良贷款、政府的注资重组上市等无一不倍受瞩目,而降低银行的不良贷款又几乎是每一步改革的核心内容。
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重要性和长期性。
本文从嵌入性的视角出发,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关系合同的特点,对不良贷款的产生给出一个新解释,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研究关系合同的嵌入性新视角“嵌入性”概念最早由经济史学家KarlPolanyi(1957)在“作为制度过程的经济”一文中提出,他认为所谓嵌入性就是“人类经济嵌入并缠结于经济与非经济的制度之中”,并且“将非经济的制度包容在对经济的研究中是极其重要的”。
也就是说,在对经济现象进行研究时,还应该对嵌入到这种经济现象中的非经济制度或关系进行研究。
20世纪70年代以后,在社会学家和法学家的影响下,经济学的某些研究领域也开始出现“嵌入性”的研究视角,例如关系合同的研究领域。
根据FurubotnandRichter(1991)的概括,合同可以分为古典合同和关系合同。
古典合同是完全合同,其特点是事前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存在一个完全的合同法体系用来处理各种纠纷。
关系合同是不完全合同,其特点是由于合同各方的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合同无法对未来所有可能出现的状况进行规定,也不存在一个完备的法律体系,合同中一些纠纷的解决需要依靠一个连续的关系体系的协商。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新经济社会学的代表性人物Granovetter重新提出了嵌入性问题,使得嵌入性视角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
化解不良债务论文(3篇)
![化解不良债务论文(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125d19a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7f.png)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行业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不良债务。
不良债务的存在不仅影响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也制约了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从不良债务的成因入手,分析了当前我国金融不良债务的现状,探讨了不良债务化解的多种策略,旨在为金融机构、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金融不良债务是指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因借款人违约或其他原因造成的无法收回或难以收回的贷款。
近年来,我国金融不良债务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影响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因此,研究金融不良债务的化解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不良债务的成因1. 经济环境因素(1)宏观经济波动:宏观经济波动是导致不良债务产生的重要原因。
在经济下行周期,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还债能力减弱,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增加。
(2)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部分企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经营风险加大,导致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增加。
2. 金融机构因素(1)信贷风险控制不力:金融机构在贷款审批、贷后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2)资产质量下降: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部分优质资产流失,导致资产质量下降。
3. 借款人因素(1)道德风险:借款人利用金融机构的信贷政策,恶意逃废债。
(2)信息不对称:借款人隐瞒真实经营状况,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风险。
三、我国金融不良债务现状1. 不良贷款规模较大:截至2023年底,我国金融不良贷款余额约为3.4万亿元。
2. 不良贷款结构复杂:不良贷款既包括企业贷款,也包括个人贷款、信用卡贷款等。
3. 不良贷款地区差异明显:东部地区不良贷款率相对较低,而中西部地区不良贷款率较高。
四、不良债务化解策略1. 加强信贷风险控制(1)完善信贷审批制度: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贷款申请人的审查,从源头上降低不良贷款风险。
(2)加强贷后管理:金融机构应加强对贷款用途、经营状况的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
2. 优化资产结构(1)盘活不良资产:通过重组、转让、置换等方式,盘活不良资产,降低不良贷款率。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5dd377b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13.png)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在当今的金融领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不良贷款不仅会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波及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
本文将深入探讨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的各个方面,包括其成因、影响以及应对策略。
一、银行不良贷款的定义及分类银行不良贷款,通常是指借款人未能按照约定的还款计划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导致贷款出现逾期、呆滞或呆账的情况。
根据不同的标准,不良贷款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从逾期时间的角度来看,一般将贷款逾期 90 天以上的划分为不良贷款。
进一步细分,逾期 180 天以上的贷款可能被认定为更严重的不良类别。
从贷款的质量评估来看,不良贷款可以分为次级、可疑和损失三类。
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则是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损失类贷款是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一)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经济周期的波动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经济衰退期,企业面临市场需求下降、销售不畅等问题,盈利能力减弱,从而导致偿债能力下降,违约风险增加。
此外,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行业结构的变化等也可能对银行贷款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二)借款人自身的原因借款人的经营管理不善、财务状况恶化、盲目扩张等是导致不良贷款产生的直接原因。
一些企业可能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对市场变化应对不足,导致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同时,个人借款人的信用意识淡薄、过度负债等也可能引发不良贷款。
(三)银行内部管理问题银行在贷款审批、风险管理、贷后监督等环节存在漏洞,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例如,贷款审批过程中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不充分、风险把控不严;贷后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发现借款人的风险状况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87ac4b2e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b0.png)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困扰银行,尤其是基层分行的难题。
不良贷款不仅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的管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主要表现在贷款风险暴露较高、处置难度大、影响面广等方面。
主要成因包括借款人信用风险、内部管理漏洞、外部环境变化等。
这些问题已经对银行的经营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三、不良贷款管理的挑战与问题分析在不良贷款管理过程中,基层分行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一是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准确性,二是风险控制的时效性,三是风险处置的灵活性。
同时,还存在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不良贷款管理的效果。
四、不良贷款管理的策略与方法针对上述问题,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应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1. 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
通过建立完善的风险识别和评估体系,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还款能力等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风险。
2. 强化风险控制。
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对贷款审批、发放、使用等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监控,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性和合规性。
3. 灵活处置风险。
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风险处置方式,如催收、重组、核销等,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
4.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通过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员工素质;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5. 引入科技手段。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准确性,优化风险管理流程。
五、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为例,该分行在不良贷款管理方面采取了以下措施:在加强风险识别和评估方面,该分行建立了完善的客户信用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客户信息进行深度挖掘,提高了风险识别的准确性。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探析论文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探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f2848182cc58bd63086bd1a.png)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探析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方式探析论文预读: 摘要:摘要:当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增态势,使得金融系统风险不断增大,如何有效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缓解金融系统风险是当前经济运行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及形成原因,总结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经验,阐述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作用,研究了当前化解银行不良贷款困难的症结,并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方式进行了探讨性的分析.关键词:不良贷款;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贷款处置;金融风险;债务重组;盘活存量资产一、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及形成原因(一)当前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分析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双升的态势,截至2015年9月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11863亿元,较年初增加3437亿元,同比增加4194亿元,连续16个季度增加,不良贷款率1.59%,较年初提高0.34个百分点,同比提高0.43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速加快(如图1所示);从不良贷款余额构成情况来看,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贷款余额及比率均呈现上升的趋势(如图2所示).商业银行当前账面上的不良贷款并不能完全反映银行的贷款质量,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延长贷款期限、允许借款人借新还旧等手段推迟不良贷款在账面上的反映,寄希望于通过未来经济的好转来解决问题,这些潜在的问题贷款大多会在关注类贷款中反映,但随着经济增速的持续放缓,未来银行的关注类贷款及部分正常贷款会迁移为不良贷款.截至9月末,反映商业银行潜在风险的关注类贷款余额达到28130亿元,占比3.77%,同比大幅上升9771亿元和0.98个百分点,表明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仍有下行压力.(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原因很多,既有银行内部管理的原因,也有外部宏观环境变化的原因;既有增量的原因,也有存量消化不足的原因.1.前期信贷疯狂增长的风险开始暴露.前期信贷扩张过快,降低了放贷的标准,对银行整体资产质量造成负面影响.贷款的增长和不良贷款的形成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贷款在发放的当年并不会出现违约,通常在贷款发放后的第二年或第三年才会出现违约,我国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在2009年末同比大幅增长31.74%,而银行的不良贷款从2012年开始逐渐走高.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前期贷款快速增长的最终影响必然是后期不良贷款的上升.2.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带来“恶性循环”.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有着一定的关系,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实体经济盈利能力下降,信用风险增大,信贷市场上违约率明显增加,同时资产价格下跌导致贷款抵押品价值下降,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增多,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下降.为了满足监管要求,银行可以选择增加资本金或者减少贷款发放来改善监管指标,但在外部经济环境不利、内部资产负债表恶化的背景下,银行通过增加资本金改善资本充足率的途径变得较为困难,减少贷款发放成为银行首选的方式,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其放贷能力,因此,银行在经济下行周期中往往呈现出“惜贷”的行为.银行收紧信贷将导致市场上流动性不足,利率上升,实体经济资金紧张,借贷成本的提高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盈利空间,造成实体经济进一步下滑,银行和实体经济之间呈现出“恶性循环”(如图3所示),因此,只要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没有根本改观,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不会出现根本性好转,并且金融系统风险也将在这一循环中不断加大.3.不良贷款处置滞后影响消化进程.银行的不良贷款除了自身核销外,主要通过转让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或者省区内设立或授权的少数资产管理公司的手段来处理,但由于信息不对称,对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争议较大,过低的价格使得银行出售不良资产的意愿较低,同时过高的不良资产处置成本也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购买的意愿不高.不良贷款处置滞后影响了不良贷款的消化进程.二、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经验及其发挥的作用维持金融系统稳定,保持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是央行的一项重要职能,当银行体系中的不良贷款聚集到影响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的时候,央行有必要对不良贷款进行逆周期调节.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央行在金融危机时期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持有和运营至下一个经济周期,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再将这些资产出售,通过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减少资产损失,最大限度地节约社会成本.处置不良贷款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化的不良贷款管理和处置机构来完成,各国普遍将不良贷款交由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如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RTC)、韩国的资产管理公司(KAMCO)、马来西亚的资产管理公司(Danaharta)等都是为处理不良贷款而成立的专业资产管理公司,这种专业的服务机构是中央银行逆周期管理不良贷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1999年设立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专业收购、管理和处置国有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自成立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历多次大规模的接收和处置银行的不良贷款,为维护我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做出了贡献,并且每次收购和处置不良贷款的资金来源、剥离对象、收购价格及性质等各不相同.(一)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1999年成立之初,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按照对口收购原则,以账面价值收购对应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剥离的不良贷款,收购的资金来源于人民银行再贷款以及向原剥离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由于银行的大量不良贷款主要由经济体制转轨的原因造成,这次不良贷款剥离的性质属于政策性剥离,财政部通过债权处置现金回收率和费用率(两率)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制度,并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部债权资产在2006年年末处置完毕.2006年末,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均超额完成了考核目标.2004~2005年,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国有银).2004年,人民银行和财政部以公开招标行改制过程中第二次收购银行的不良贷款(见表1的方式剥离中行和建行可疑类不良贷款2787亿元,信达资产公司最终中标,后经协商将中标的全部建行可疑资产包整体转让给东方资产公司;2005年6月,在人民银行、财政部和银监会组织下,采取分包竞价转让的方式剥离工商银行可疑类不良贷款4590亿元.此次收购的资金来源为人民银行再贷款,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的不良贷款在性质上属于商业化收购,按国家有关要求,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政策性不良贷款处置和商业化收购不良贷款收购过程中实行分账管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处置不良贷款成本中包括收购成本、资金成本和管理处置成本等,面临着商业化收购不良贷款成本收益的盈亏考量.在此期间,中行、建行和工商银行除了商业化剥离可疑类不良贷款外,还合计剥离了数千亿的损失类和呆账类贷款,财政部按照对口原则委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这部分业务在性质上属于政策性范畴,相关资产管理公司圆满完成委托处置考核责任目标.2007年以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市场化方式开始收购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等各类银行机构投放的不良贷款包,涉及金额千亿元,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发行金融债等市场化方式筹集.(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中发挥的作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运用债务重组、投资投行等技术,基于广泛的机构网络和丰富的不良资产处置经验等优势,在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贷款中对银行、金融体系及实体经济发挥重大作用.首先,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可以改善银行流动性、资本充足等经营状况,并提高强不良贷款的流动性.在十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和剥离数以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贷款,有力地支持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在银行不良贷款处置过程中,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发挥了托管、救助、并购重组商业银行等积极作用,例如长城公司收购德阳银行等.其次,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强大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在金融体系中的发挥着显著重要的“金融稳定器”功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专门的逆周期管理工具和金融救助机构,其在成立之初的核心功能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充当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器”、金融风险的“防火墙”和金融危机的“救火队”.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逆周期金融技术,在经济下行即逆周期阶段,通过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并进行重组、整理,帮助银行恢复流动性,缓释金融风险;在经济上行即顺周期、资产价格上升阶段,通过出售资产实现价值,最大限度地提升资产价值、减少资产损失.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均完成了商业化转型,设立或收购了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金融附属机构,增强了不良贷款综合处置能力,有力地提高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最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具有盘活存量资产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结构调整和健康发展.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从存量入手,收购处置银行不良贷款,运用重组、并购、投资等处置技术,解决银行不良贷款及问题企业.商业化改革以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已经成为具有资产经营管理、银行、证券、信托、租赁、投资、基金、期货、置业、PE等综合金融业务的现代金融控股集团,具有强大的存量资产盘活能力.借助综合金融技术及盘活存量资产能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能力打破实体经济与银行体系之间的“恶性循环”,向实体经济注入流动性,调整经济结构并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通过收购银行不良贷款,可以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改善其资产负债状况,增强其放贷的意愿和能力,释放流动性,助推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另一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综合金融优势,结合不良贷款处置的专业技能,对问题企业或危机项目进行关闭清算或并购重组,对于经营暂时出现困难的企业,通过开展财务顾问、投融资服务,助其调整经营方向和策略、加强改革和内部管理,摆脱困境、提高其盈利能力.十多年的发展经验表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推进国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有效恢复经济信心,将“恶性循环”引向“良性循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三、及时处置银行不良资产的必要性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面临的困境(一)及时处置银行不良贷款的必要性当前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虽然在可控范围内,但已经影响到银行业的发展,尽管其贷款规模和净利润在不断扩大,但增速已经随着经济的放缓而下滑(如图4、图5所示).各国的经验和教训表明,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越及时、越主动,不良贷款重组的难度也就越小,成本也越低,反之其难度会加大、成本也会提高,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就越深.美国储贷机构的不良贷款问题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全面暴露,但美国政府却没有及时处理,而是采取了放松管制的措施,问题暴露初期储贷机构的亏损只有100亿美元,到1995年美国重组信托公司花费了7年的时间,以875亿美元的成本处理了4025亿美元的不良贷款,这种拖延措施非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反而加大了后期解决的难度和成本.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泡沫破灭后,寄希望于银行通过自身的盈利来消化不良贷款,对不良贷款的性质和严重性估计不足,在实体经济与不良贷款陷入恶性循环后,才开始重视不良贷款的处置,但已经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不仅加剧了纳税人的负担,也推迟了经济的复苏.欧洲银行管理局执行董事亚当•法卡斯曾指出,处理不良贷款的关键,是要尽快采取行动,杜绝拖延.在经济新常态下,及时处理银行不断出现的不良贷款,可以有效缓释金融系统中聚集的风险,降低处理的难度和成本.(二)金融资产管理大规模收购银行不良贷款面临的困境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虽然有着专业的不良贷款处置技能和优势,并且其不良贷款收购、管理、处置行为对于防止金融风险和稳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面商业的背景下,面临当前银行不断增加的不良贷款,其收购意愿并不强烈,主要原因在于其资金是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金融债等市场化方式筹集,资金的价格受到市场利率的影响,并且负债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5年,面对市场和股东压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市场化资金进行商业化收购的不良贷款需要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否则将会面临亏损和较大的流动性风险.而以提升价值为目的的不良贷款收购、管理和处置需要在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中完成,在经济不景气中收购的不良贷款,其价格会在经济景气周期中得到提升,待经济周期好转后再逐渐处置不良贷款,才能实现盈利,有效减少经济波动造成的社会成本.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大概需要经历10年左右的时间,长期资产和短期负债之间的错配限制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大规模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的行为,以市场化方式筹集的资金开展的不良贷款收购和处置起不到逆周期调节和降低社会成本的作用,大规模的银行不良贷款收购需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参与,更需要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支持.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银行不良贷款的方式探析为克服以往交易结构中存在的问题,适应商业化交易原则,不良贷款的收购和处置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一次性买断收购模式这种交易模式是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全面调查评估的基础上,确定不良贷款收购价格,依靠央行再贷款或长期专项金融债提供的资金支持,以现金的方式一次性买断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处置的收益或亏损风险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全部承担.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一次性买断收购的优点体现为交易方式简单,交易双方权责明确,可以有效的避免各种纠纷.其缺点在于交易双方对不良贷款的收购价格难以达成一致意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为了盈利,必然对不良贷款进行较大的打折收购,而过低的收购价格对于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优化资产负债表的作用有限,此外大规模的开展不良贷款收购势必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评估定价能力提出挑战,交易双方在信息上的不对称增加了交易实现的难度.(二)组建合作经营公司的收购模式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共同出资组建一家新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从商业银行以市场价格购买的不良贷款转售给该合作经营公司,公司的资金来源由商业银行提供,新成立的公司委托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作为特别服务商进行资产处置,处置回收的现金在支付费用和偿还负债后,剩余回收额以出资人的股权比例为基础,按照协议规定,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间进行分配.在商业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贷款的价格认定出现较大差异,以现金买断式的收购谈判难度较大时,利用这种合作处置、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可以促成收购交易.此外,在风险方面,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降低一次性买断风险和出资额,商业银行可减少一次性卖断资产被大幅压价的损失.该种收购模式下新组建的合作经营公司能否获得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是关键,商业银行可以将对新公司的贷款做抵押向央行申请再贷款或定向金融工具,但需要央行在政策上支持这种收购模式.(三)保底条款加盈利分成收购模式该种交易模式首先以商业银行对不良贷款的评估测算作为交易定价基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与商业银行订立收购合同,明确界定相应的保底条款和盈利分成条款,然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依靠央行再贷款或长期专项金融债提供的资金按照认可的商业银行定价支付相应的价款,最后通过多种手段处置不良贷款.处置完成后,若回收的现金高于交易双方的协议价格,则高出的部分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间按比例分成,若最终处置回收额低于双方的协议价格,则商业银行按保底条款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进行补偿.该种交易模式由于保底条款的存在,使得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了其参与银行不良贷款收购的积极性,同时盈利分成条款将正向激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最大化的提升不良贷款处置价值;对于银行而言,由于交易价格以其评估测算为主,可以有效提高不良贷款的出售价格,有利于改善银行的资产负债状况.该种模式规避了因为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交易障碍,有利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当然,由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该种交易模式中承担的风险较小,其业务的盈利空间也比较小,并且这种交易方式的成立需要建立在商业银行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信任基础上,相信后者有足够的积极性和动力实施不良贷款最大化处置方案.上述三种商业化不良资产收购模式在收购主体、收购对价、收购资金来源和处置后的收益分配等方面存在差异(如表2所示),从而派生出不同的交易结构.从理论上讲这些交易结构符合市场化的原则,均可采用,但由于各自呈现出不同的优缺点,实践中具体采用何种方式可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根据具体的情况协商选择.化解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无论采取什么样的交易模式,从制度安排上讲,当前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大规模剥离应当由政府提供支持,由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收购、管理和处置,在业务性质上属于商业性,在收购方式上应当采取招标竞价或价格协商等市场化方式,在资金来源上可以由央行以再贷款形式或者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行长期专项金融债、政府予以一定的利息补贴,降低资金成本.参考文献:[1]孙国峰.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创造和银行运行,J,.经济研究,2001(2).[2]周小川.金融危机中关于救助问题的争论,J,.金融研究,2012(5).[3]周小川.金融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响应,J,.金融研究,2011(1).[4]孙国峰.中央银行在逆周期调节中的作用与资产管理公司的宏观审慎管理角色,J,.新金融评论,2014(6).[5]沈晓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6]王瑨,乔瑛.资产管理公司商业化收购交易方式的探讨,J,.兰州学刊,2005(2).[7]刘铮,刘静.资产管理公司半政策性半商业性收购不良资产方式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3).[8]刘凌波.经济金融新常态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影响及应对策略,J,.金融与经济,2014(8).。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论文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511edc14aef8941ea66e0500.png)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争辩文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现状依据中国建设银行2021年5月首次披露的数据,截至2021年第一季度末,该行不良贷款率为18.14%。
到2021年末,这一比例下降为3.92%,2021年末再降为3.84%。
此外,中国银行作为与建设银行同为首批股份制改革试点银行之一,2021年共处置境内行不良贷款2539亿元,使得2021年末的不良贷款比率降到5.12%,较2021年末下降11.16%个百分点。
中国工商银行2021年末不良贷款率高达29.8%,2021年之后,工商银行明显加快了不良贷款处置步伐,2021年,该行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率分别降至2.49%和4.43%。
二、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经济学分析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由于经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和信息的非均衡性等缘由,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消灭不良贷款的现象是不行避开的。
1.经济人的有限理性经济学中将人的经济行为假定是“合乎理性的”。
但是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就借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由于不确定因素较多,借款者将面临社会风险和经营风险,有可能消灭因决策失误导致不能准时归还银行贷款的状况。
就贷款者的有限理性而言,由于信息的非均衡性,贷款者很难确保资金配置的平安性,因此发生贷款损失是无法避开的。
2.经济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经济学中将机会主义行为定义为“用虚假的或空洞的,也就是非真实的威逼或承诺来谋取个人利益的行为”。
由于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行为倾向必定存在。
在信贷交易发生之前,贷款风险高的借款人为了达到取得贷款的目的,隐瞒或供应虚假资料,使银行的信贷资产存在潜在风险。
在信贷交易发生之后,借款者从自身利益动身,将会从事从贷款者角度来看并不期望进行的高风险高收益的活动,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贷款者将面临贷款难以准时收回的潜在风险。
3.信息的非均衡性及其导致的逆向选择效应与道德风险效应银行信贷决策中,信息大致包括:宏观方面的信息,如国家产业政策、货币政策等;微观方面的信息,如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管理水平、市场开发力量、企业家素养等。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a9e3c67c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1e.png)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在当今的金融领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不良贷款不仅对银行的稳健运营构成威胁,还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银行不良贷款。
简单来说,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未能按照借款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款。
这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等。
不良贷款的产生通常与多种因素相关。
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导致不良贷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时,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盈利能力下降,资金链紧张,从而导致还款能力不足。
例如,在经济衰退期间,市场需求减少,企业销售下滑,利润降低,难以按时偿还银行贷款。
银行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如果银行在贷款审批过程中,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不充分,对贷款项目的风险评估不准确,或者在贷后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控制,都可能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
一些银行可能为了追求业务量和市场份额,放宽贷款标准,将资金贷给信用状况不佳或风险较高的借款人,这无疑增加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借款人的自身问题同样不可忽视。
部分借款人可能由于经营不善、财务管理混乱、盲目扩张等原因导致企业陷入困境,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还有些借款人可能存在恶意拖欠、欺诈等行为,故意逃避还款责任。
不良贷款对银行和金融体系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银行而言,不良贷款会直接减少银行的利润。
因为无法收回的贷款意味着银行无法获得预期的利息收入,同时还可能需要计提大量的坏账准备,这会对银行的财务状况造成冲击。
不良贷款的增加还会降低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削弱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对金融体系来说,大量的银行不良贷款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
当多家银行都面临不良贷款问题时,可能会导致信贷紧缩,资金流动不畅,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
此外,不良贷款问题还可能引发公众对银行体系的信心下降,进而影响金融稳定。
为了应对银行不良贷款问题,银行和监管部门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银行应当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的反思论文
![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的反思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91e87ddd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20.png)
关于银行不良贷款的反思论文银行不良贷款的反思银行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和金融服务。
然而,银行业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其中包括不良贷款风险。
不良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本金和利息,或者无法完全履行还款义务的情况。
不良贷款对银行业的稳定运营和金融市场的良性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对银行不良贷款问题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相应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不良贷款问题的存在与银行的风险管理不到位有关。
银行作为金融机构,必须在放贷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银行可能未能有效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或者未能监控借款人的还款行为,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和积累。
此外,一些银行缺乏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无法及时识别和化解风险,加剧了不良贷款的风险。
其次,不良贷款问题也与经济环境的变化有关。
在经济增长放缓或经济衰退的情况下,部分企业和个人面临资金压力,可能无法按时偿还贷款。
此时,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就会增加。
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提高对不良贷款的预警能力,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避免不良贷款的发生。
在反思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时,我们还应该关注监管不到位问题。
银行业是信息不对称的行业,监管机构在监管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一些监管机构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不足,导致监管不到位。
监管机构应该加强对银行不良贷款的监管,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提高对不良贷款风险的管理和防范能力。
针对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改进和完善。
首先,银行应该加强风险管理,建立起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机制。
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应该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进行全面评估,并进行有效的风险监控。
其次,银行应该加强内部控制,建立起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银行应该加强对贷款业务的监管和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不良贷款的发生和积累。
此外,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管,建立起健全的监管机制,提高监管水平和能力。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6d2e4f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e1.png)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困扰银行的重要难题,尤其是基层分行。
不良贷款不仅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还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甚至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
因此,对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不良贷款的定义与危害不良贷款是指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无法按时足额偿还的贷款。
这些贷款往往存在较高的违约风险,对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的不良贷款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回收难度加大,三是引发金融风险。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银行的经营发展,还可能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安全造成威胁。
三、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现状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在不良贷款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
其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员工对不良贷款的识别和处置能力不足。
此外,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导致不良贷款的产生和处置过程中存在漏洞。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基层分行的不良贷款管理水平。
四、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策略针对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行不良贷款管理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对贷款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发现和防范潜在风险。
同时,加强与上级行的沟通协调,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机制。
2.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对不良贷款的识别和处置能力。
同时,引进高素质人才,优化人员结构。
3. 强化内部控制。
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加强对不良贷款产生和处置过程的监督和管理。
同时,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4. 创新处置方式。
探索不良贷款的多元化处置方式,如资产证券化、债务重组等。
通过创新处置方式,提高不良贷款的回收率。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802fee3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2d43c70.png)
数学建模论文之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引言在当今的金融领域,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
不良贷款不仅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还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产生潜在威胁。
因此,深入研究银行不良贷款问题,对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和金融风险的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二、银行不良贷款的定义与分类银行不良贷款,通常指借款人未能按照贷款合同约定按时足额偿还贷款本息的贷款。
根据逾期时间的长短和风险程度的不同,不良贷款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逾期贷款:指借款合同到期未能归还的贷款,逾期时间通常在1 至 90 天之间。
2、呆滞贷款:指逾期超过 90 天但仍未收回的贷款。
3、呆账贷款:指经确认已无法收回的贷款。
三、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一)宏观经济环境因素宏观经济的波动是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企业盈利能力下降,市场需求萎缩,导致企业偿债能力减弱,从而增加银行不良贷款的风险。
(二)借款人自身因素1、借款人经营管理不善,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企业亏损甚至破产。
2、借款人信用意识淡薄,恶意拖欠贷款本息。
(三)银行内部管理因素1、信贷审批环节存在漏洞,对借款人的信用评估不准确,贷款发放过于宽松。
2、贷后管理不到位,对贷款资金的使用监督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置风险。
(四)政策法规因素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法律法规的不完善等,也可能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
四、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一)对银行的影响1、降低银行的盈利能力,增加经营成本。
2、影响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削弱银行的抗风险能力。
(二)对金融体系的影响1、不良贷款的积累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性风险,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2、降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阻碍经济的发展。
(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1、导致企业融资困难,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
2、可能引发社会信用危机,影响社会的稳定。
五、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方法(一)常规清收通过电话催收、上门催收等方式,督促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
贷款不良报告(5篇)
![贷款不良报告(5篇)](https://img.taocdn.com/s3/m/32f805e5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cb.png)
贷款不良报告第1篇参考资料一:银行贷款逾期不良比率分析(一)C银行贷款逾期不良比率分析一、不良贷款下降总体较预期贷款下降快C银行改制为统一法人以来,在X局的持续监管及其自身的努力下,不良贷款基本呈下降趋势。
20xx年9月C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亿元,经过近三年的努力,截至20xx年一季度,不良贷款余额降至亿元,降幅为。
同期的逾期贷款余额由亿元降至亿元,降幅为。
二、两大原因形成“逾期贷款余额大于不良贷款余额”现象一是对于贷款五级分类原则的把握。
C行对不良贷款分类的把握原则是依据借款人的第一还款来源(即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逾期与否是贷款分类的重要参考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20xx年,经过D会计师事务所审计,C行不良贷款余额调增亿元不良贷款(不良率调增个百分点),其部分原因即为对于逾期90天以上的农户贷款认定不一致(涉及金额亿元)。
二是C行未将逾期90天以内的农户等相关涉农贷款纳入不良。
C行发放了相当数量的农户贷款及涉农助业贷款,由于农业生产的周期性特点以及外出打工春节返乡的农民工流动特点,导致这部分贷款经常会出现逾期,但最终形成不良贷款的情况较少(按照银监会及合作部五级分类矩阵,符合一系列既定条件的涉农贷款逾期180天以内,可以不纳入不良贷款)。
如20xx年末,C行农户贷款余额亿元,占全行贷款的;亿元逾期贷款中,农户贷款(含助业贷款)亿元,占逾期贷款总额的,至20xx年末,这部分逾期的农户贷款(含助业贷款)已归还亿元,归还率。
同时,从《逾期及不良贷款情况一览表》逾期贷款的数据分析,每年一季度,外出农民工返乡后,逾期贷款会出现显著下降。
贷款不良报告第2篇浅析温州银行的不良贷款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摘要:不良贷款,也称为不良资产或不良债权,一直是一个关系银行体系稳定性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它己经成为我国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从担保的角度出发,可将其定义为贷款的担保品出现贬值,贷款损失可能增加的贷款;从偿还资金的来源出发,也可将其定义为偿还出现困难的贷款,尤其指预期的偿还资金来源不能或不足用来偿还利息和本金的贷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行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005 2004
净息差(%) 贷存比(%)
资本充足 率(%)
2.24 2.15 2.12 2.07 2.04 2.63 2.76 2.44 2.32 2.15
72.52 71.99 68.77 71.72 72.04 63.71 64.78 59.45 60.42 64.22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业绩增速/ 净增长率
(%) 10.2 14.5 25.55 28.35 16.37 35.57 65.85 30.54
净息差
2.57 2.66 2.61 2.35 2.16 2.80 2.67 2.32
净息差变 化
-0.09 0.05 0.26 0.19 -0.64 0.13 0.35 -0.21
2
一、问题重述
商业银行主要业务之一就是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等进行贷款。目前较 为突出的的问题是虽然我国银行贷款额平稳增长,但是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比 例较高的呆、坏帐和逾期贷款等不良贷款问题,使不良贷款率过高,给银行贷 款业务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截至2014年4月29日晚间,工农中建四大行的一 季报出齐。虽然四家银行的业绩增速、净息差变化不尽相同,但是却暴露出了 同一个问题——不良贷款余额进一步增加,不良贷款率几乎都在攀升。这也是 几乎所有上市银行面临的窘境。
2007 1084.37/2.74% 859.40/3.12%
2006 1377.00/3.79% 944.36/4.04%
建行 908.08/1.02% 852.64/0.99% 746.18/0.99% 689.45/1.09% 629.97/1.14% 703.94/1.50% 814.07/2.21% 827.64/2.60% 945.33/3.29%
业绩增速/ 净增长率
(%) 14.52 19.00 28.5 46.01 26.33 17.51 127.17 456.22
净息差
2.79 2.81 2.85 2.57 2.28 3.03 2.82 --
净息差变化
-0.02 -0.04 0.28 0.29 -0.75 0.21
---
不良贷
877.81 818.40 836.82 971.97 1204.02 1339.27 8179.73 7355.69
在资产质量方面,从一季报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结构转型推进,去产能化 和去杠杆化等各种因素对包括四大行在内的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构成影响。虽 然信贷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四家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都在进一步增加。而不 良贷款率仅农行与去年年末持平,其余三家均进一步上升。
按照贷款质量五级分类,工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005.50亿元,比上年末增 加68.61亿元;农行不良贷款余额919.9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2.10亿元;中行 不 良 贷 款 余 额 803.2 亿 元 , 较 2013 年 底 增 加 70.49 亿 元 ; 建 行 不 良 贷 款 余 额 908.08亿元,较上年末增加55.44 亿元。其中,工行不良贷款率为0.97%,较 去年年末上升0.03个百分点;农行不良贷款率最高,为1.22%,与上年末持平; 中行0.98%,略升0.02个百分点;建行不良贷款率1.02%,较上年末上升0.03个 百分点。 建模问题: 1.利用网络等渠道收集有关数据资料,建立银行不良贷款的预测模型,并分析模 型的误差和可信度。 2.银行的业绩增速、净息差变化与不良贷款的增长之间是否存在联系,试进行实 证分析。 3.不良贷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试通过相关的数据作定量分析,帮银行找出控 制不良贷款的途径和办法。
农行
919.91/1.22 %
877.81/1.22 %
818.40/1.33 %
836.82/1.55 %
971.97/2.03 %
1204.02/2.9 1%
1339.27/4.3 2%
8179.73/23. 50%
7355.69/23. 43%
针对问题二,要对银行的业绩增速、净息差变化与不良贷款的增长之间是否存 在联系,对业绩增速、净息差变化与不良贷款的增长进行逐步回归,发现建设银 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增长与净息差变化存在联系。 相关数据:
不良贷增长 额
59.41 -18.42 -135.15 -232.05 -135.25 -6840.46 824.04 -48.56
5
建行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业绩增速/ 净增长率
(%) 11.12 14.26 25.48 26.39 15.32 33.99 49.27 -1.65
针对问题一,要求收集四大行相关数据资料,建立时间与银行不良贷款的预
测模型,通过散点图的分布形状,预测该模型为一元二次回归模型,通过分析模
型的误差和可信度,此模型在误差范围内可行,通过 Matlab 列出四大行时间与
贷款余额的具体函数关系式,建立预测模型。
相关数据:
银行 年份
工行
中行
2014 1005.50/0.97% 803.20/0.98%
关键字:Matlab 逐步回归 拟合函数 Stepwise Plot 图
1
目录 一、问题重述 ............................................. 3 二、 问题分析 ............................................ 3 三、 模型假设与符号说明 .................................. 6
2013
936.89/0.94% 732.71/0.96%
2012
729.58/0.85% 637.45/0.95%
2011
730.00/0.94% 620.31/1.00%
2010
715.32/1.08% 624.70/1.10%
2009
859.81/1.54% 747.18/1.52%
2008 1015.85/2.29% 845.26/2.65%
银行不良贷款问题
摘要
商业银行是对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等进行贷款。虽然我国银行贷款额平 稳增长,但是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比例较高的呆、坏帐和逾期贷款等不良贷款问 题,使不良贷款率过高,给银行贷款业务的发展带来较大压力。
问题一,收集四大行相关数据资料,建立时间与银行不良贷款的预测模型。 通过散点图的分布形状,预测该模型为一元二次回归模型。通过 Matlab 拟合出 建行,农行,工行,中行时间与贷款余额的估计参数的预测模型为 y1=50328085.72-50078.38t+12.46t2 ,y2=646935273.85-643013.07t+159.78t2 y3=100682366.24-100140.72t+24.9t2 ,y4=42237689.66+42006.36t+10.44t2 经检验相关系等验证模型在一定范围内成立。该模型可以预测未来近几年的不良 贷款的数额。
不良贷
936.89 729.58 730.00 715.32 859.81 1015.85 1084.37 1377.00
不良贷增长 额
207.31 -0.42 14.68 -144.49 -156.04 -68.52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中行
业绩增速/ 净增长率
(%)
净息差(%)
净息差变化 (%)
不良贷
不良贷增 长额
4
2013 2012 2011 2010 2009 2008 2007 2006
25.47 11.51 18.83 28.52 31.16 4.98 29.05 52.38
2.24 2.15 2.12 2.07 2.04 2.63 2.76 2.44
二、问题分析
本题是一个关于影响银行不良贷款因素预测类的问题,从所收集的数据观 察,可进行数据分析。本文最终目标在于如何进行影响因素的选择,才能使得某
3
影响因素对银行不良贷款进行控制,从而使银行贷款稳定增长并产生最大的经济
效益。银行贷款预测是银行每年进行的重要预策,直接关系到银行的当年经济效
益和长远发展战略。 我们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了以下分析:
106.46 56.73 59.48 -73.97 -110.13 -13.57 -117.69 1.26
针对问题三,不良贷款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通过数据查找,收集了相关资料, 预测净息差,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拨备覆盖率可能对不良贷款有一定作用, 采用建立逐步回归进行筛选,建立线性相关模型,在小范围内对不良贷款进行简 单地控制。 相关数据:
0.09 0.03 0.05 0.03 -0.59 -0.13 0.32 0.08
732.71 637.45 620.31 624.70 747.18 845.26 859.40 944.36
95.26 17.14 -4.39 -122.48 -98.08 -14.14 -84.96 -49.81
工行
净息差
2.56 2.75 2.70 2.49 2.41 3.10 3.07 2.69
净息差变 化
-0.19 0.05 0.21 0.08 -0.69 0.03 0.38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