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论文: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4314 银行管理论文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各大中小企业的资金使用程度、需求程度越来越高。

伴随着中小企业的突飞猛进,中小企业贷款数额与数量也是节节升高,正是基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也是层出不穷。

为减小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上将对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做简要分析。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分类以及发展历史
(一)商业银行的概念、特征与分类
商业银行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商业银行以吸收散户存款和形成其他企业金融负债为资金来源。

商业银行利用吸收上来的存款对外投资形成各种金融资产,中国的商业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来自于存贷利差和各种稳定性投资,二是进行风险投资获得的投资业务收入。

中国的商业银行在结构上主要以国有独资或者国家控股为主,在投资的业务受到较大的现值,主要体现在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我国商业银行的分类主要为
三类,第一类是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第二类是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三类是城市合作银行。

(二)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史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大抵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以前,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中国人民银行不能发挥其本身具有的杠杆作用,只是充当着会计核算、记账的职能角色。

总的来讲这阶段商业银行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微乎其微。

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1993年期间的地方性商业银行崛起时期,该阶段的主题是把国家专业银行转变为有作为的商业银行,并且提出了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的适当性政策要求。

商业银行的发展在此阶段取得了客观的进步。

1993年至2001年是第三阶段,此次改革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走市场化的道路。

积极推动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与公司治理制度改革,实现增值保值,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四阶段是从2002年至今的股份制改革,在产权改革与引进外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同时对商业银行管理队伍的建设也是越来越严格。

二、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现状分析:
从前面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基本理论可以知道,在任何商业银行运作中,不良贷款的产生不可避免,但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国际警戒线一般10%左右,中国监管标准要求不得超过15%。

但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一直高于规定水平[1]。

尽管进行了多年银行业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受到大量坏账的困扰,不良资产问题仍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和发展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

不良贷款是在要求期限内不能偿还的贷款,造成呆账或是形成坏账损失,降低银行利息。

如果不能正确解决不良资产问题,会严重地阻碍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步伐,削弱我国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金融安全和经济的稳定运行。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存在以下特点:(一)数额庞大
我国商业银行因其不良贷款的存在而备受关注,不良贷款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历史性问题。

不管在任何年代,国家及监管部门都想采取措施来改善此问题。

根据
20xx年报告显示,20xx年中国商业银行第一季度的不良贷款总额达到了9825亿元,与20xx年同期相比较增加了3364亿元,在数额上呈现增加的势头。

尤其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因为其形成的历史性原因和数额的巨大,是中国金融监管局着手的重中之重。

不良贷款的增加
使得不良贷款率也上升到了1.39% ,比去年同期上升0.35个百分点。

从20xx年初至今,不良贷款总额每季度平均增长0.0875个百分点,呈现加速上升势头。

(二)结构复杂
2007-2009年,我国不良贷款利率呈下降走势,但从20xx年开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却出现恶化前兆,不良贷款余额中损失类贷款余额所占比重加大,并且损失类余额的上升趋势也明显增快。

这种现象的产生导致了不良贷款的回收率下降,国家尽管采取各种方法来改善不良贷款的发生,但因其结构的复杂性无法根治这一现象,甚至会出现循环往复的情况[2]。

(三)表现形式多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已从单一信贷业务转换成多元化的业务形式,其中最活跃也是最常用到的是银行承兑汇票和担保。

当然有一些符合要求的大企业也可以使用信用证垫款等等。

商业银行贷款形式的多样化,意味着出现不良贷款的几率也就越发大,同时,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贷款模式出现,意味着信贷业务出现的不良贷款已渗透到其他领域,银行的多元业务也丰富了不良贷款的
表现形式。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良贷款的表现形式越发多样化,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就越发紧迫严重。

三、中国不良商业贷款的成因
(一)体制的局限性
市场系统的局限性歪曲了民众、政府、企业的经济状况。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度中,地方政府作为国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调解人,过多干预银行业务,从而扭曲了银行的经营状况,误导了部分贷款的合理投资方向。

而且因为市场经济基础较弱,市场系统不够完善。

民众、政府和企业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系统市场化、贷款多元化、交易的诚信原则不会坚守,从而形成的金融、法律、经济、民事和社会环境,银行的利益受到威胁,不良贷款愈基愈多,难以改善。

由于有些国有企业资金严重不足,商业银行贷块被用作基础资金。

企业在生产管理过程中需要运用的资金是不相同的,其最少额的资金是企业必须长时间运用,需在资金最低额度的时候也不会空闲,这种最少限度的基础金额,是直接占有资本金而不应占用银行贷款,使用了贷款就没法还回。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安排的经济建设资金基本用于基础建设方面,传统公司需要增加的流动资金基本依赖向银行贷款,甚至新上市企业是使用银行贷款建立的。

这就使得有些国有企业负债量
很高,大量银行贷款无法如期偿还。

信用观念被歪曲。

因为企业无法偿还贷款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大多数拖欠者都未受到相应的处罚,有些拖欠者甚至得到了好处,久而久之使人们的信用观念转换、颠倒、歪曲,况且少数地方政府和部门维护诚信系统不力,认同有些国有企业把损失转嫁给商业银行,同时商业银行在某些程度上亦存在不正确的概念,对贷款是否及时如期收回关注不够,对到期的贷款收回的任务也抓得不紧,这些都严重损害了银行的权益,导致银行的不良贷款加重。

(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不合理、效率低下
贷款管理系统落后,自我约束力不够完善。

近段时期,国家商业银行的多元业务发展迅速,但不能忽略的是,在贷款管理上存在大量重数量,轻质量的系统经营,重视贷款轻视管理,着重发放资金轻视收回资金,追踪不到位,管理约束力不足,特别是违反规定的操作比较多。

贷款管理系统的不先进、管理环节上的软弱性是不良贷款产生的一个原因之一。

贷款风险监督系统不完善。

信贷管理重视物品而不重视人,缺乏对企业法人或经营主要管理者的品性、个性和素质等方面的综合性顾虑,信用贷款风险监督制度不完善,限制风险监测的系统性工作,缺乏贷款前、贷款中和贷款后环节的系统风险评估,不能做到掌握贷款公司的负债、资产、利益情况的转换,提前预警系
统没有建立,一定程度上不能有效监督信用贷款风险。

预防和化解不良信贷,对国家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艰难的系统工程,必须眼尖手利,找到准确的突破口,与时俱进,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认识并发掘不良信贷。

(三)银行风险意识薄弱、监控风险能力低下
加强贷款的管理是增强银行风险意识与监控风险能力的主要方法。

我国目前对贷款管理比较薄弱,虽然商业银行已有系统支持,但系统过于历史性与传统,不与时俱进,不能全面理解与支持目前贷款发放,对借贷人的信息掌握不全,对公司的财政报表和盈亏状况了解不足,忽视了对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平性的监测,对未来发展状况不甚了解,风险意识薄弱。

国家商业银行对发放不同贷款没有定量的分类标准,定量缺乏科学性和准确性,因其缺乏标准,不容易操作,导致不明确分类,监测风险能力不足,会造成银行贷款损失。

四、不良商业贷款产生的影响
(一)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因为不良贷款的与日俱增,银行权益日渐亏损,盈利能力也成下降趋势。

不良贷款由此造成的影响可从绩效考核体系,管理者的风险预测和合规风险三方面来分析。


然传统的银行绩效考核体制效率颇高,但不良贷款的存在依旧让其存在风险,经营短期化,造成风险停滞,在体系上,考核评价过于注重数量扩大与过多短期贷款,打破收入与支出的平衡标准。

然而不良贷款也会对管理者的风险预测能力产生影响,虽然银行属于国家系统,但管理者的风险喜好决定了贷款和资产类型,通常,贷款需要考虑稳定性,权宜性和风险性因素,而选择权在管理者手中,冒险的管理者过多考虑资产权益,稳定性降低,风险指标上升;保守的管理者偏向资产的稳定性,权宜和风险会降低。

不良贷款的上升几率扰乱了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影响了市场的稳定性。

同时不良贷款也影响着合规风险。

银行贷款中有三查制度,贷前审查,贷中审查及贷款后审查。

但由于监管不利,三查制度执行的不够完善,不合理现象仍然存在,造成不良贷款现象不能根治,而其影响更是加大了违规贷款的出现的可能。

(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银行不良贷款对银行,公司和贷款人的权益关系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企业不履行贷款还款义务使得商业银行蒙受损失。

银行经济效益下降,间接的影响到存款人的利益,最终将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

产生通货膨胀的危险。

通货膨胀的不断加剧或者不良贷款的持续上升必将
会降低当前的货币价值,货币的贬值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严重的冲击。

银行不良贷款日渐严重,而存款的价值不断降低,使贷款人的权益受到损害.同时,市场经济体制存在着一定的信用制度,公司如果过长时间拖欠银行贷款,这就破坏了信用诚信机制,造成财政压力过大与市场混乱,对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造成一定困难。

(三)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
不良贷款的存在现象是造成银行危机的重要因素,国家依靠银行来获得利益,而银行危机则导致国家金融系统动摇.银行处于不利环境,无法公平与其他系统竞争.不良贷款会影响银行发展的进程,由于不良贷款的形成存在历史原因,所以无法根治,而其存在会造成金融体制漏洞.由此可见,对于不良贷款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侧重于量化的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应着重于预测不良贷款及改革金融体制漏洞。

五、处置不良商业贷款的对策
(一)扩展投资融资渠道、进行体制改革
近些年来国家大力支持青年创业,由此导致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对于一些新兴企业而言,资金问题是最需要关
注的财务管理问题,在原有银行融资体制下新兴中小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满足融资条件设定,即使满足条件了,融资额度也有限。

因此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

改善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利用市场化原则进行融资手段创新,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比如近几年最为流行的有众筹、p2p网代等等[3]。

新兴融资手段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各个中小企业资金运转提供便利的同时更为搞活整体经济运行提供了便利。

延长了资金链的长度与资金的使用效率。

避免了商业银行单一手段下的所导致的风险膨胀。

在扩展融资渠道的同时要积极建设信用体制,完善担保体系,充分利用担保资金的倍数效应。

对于企业在融资时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要合法合理的进行信息传递与交互。

最终目的是要使得更多的企业得到合理的信用担保,在此同时,国家也应当积极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条件,支持民营资本进入金融服务领域,扶持中小商业银行的投资业务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主体。

(二)深化商业银行所有权结构改革
高度集中的国有产权结构并不利于商业银行效率的改善和提升,主要是因为在我国,国有股份制银行产权结构较为单一,并且缺乏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对于商业银行
整体而言,不利于发挥个体的积极性。

所以,我国国有银行改革应该在巩固现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等措施,继续降低国有股比例。

对于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转变,应当作为改革的重点,只有明确的产权结构,才能有效的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公司经营管理的效率。

并且对于防范不明确风险和增强企业管理透明度有明显的效果。

因此实现产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改善现有激励机制,继续完善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道路。

(三)建立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体系、完善内部控制
由于宏观经济环境、信用与法律环境属于外部环境,银行公司都在其中,如要单独改变会有难度。

因此要从内部因素探讨不良贷款的控制措施。

主要管理者应建立符合规定的经营管理、稳定发展的策略,符合规定的经营是银行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是银行安全性,流动性稳健运行的重要环节。

符合规定经营对于预防银行业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促进经营至关重要。

作为金融机构的管理者,应坚持合法管理、稳健发展的观念,贷款方案应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的基础上,有效的组合其权益性和风险性。

同时,管理者应建立权责明确、相互管理的组织结构,前、中、后台部门应合作起来控制不良贷款要管理不良零售贷款,大致应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预
防不良贷款的增长,需要前台和中台部门依据责任进行管理。

比如前台的信贷经理,应将贷款前的调查、贷款后的检查做得认真;而中台的审查和审批人员则应做到独立性审理贷款,诚实、全面、精准预测业务风险并策划降低风险的办法;二是管理或将不良贷款存量最小化,需前台、后台等部门根据权责相互联动完成[4]。

比如后台的资产清收人员需要前台客户经理的合理配合才会事半功倍.然而建立规模性、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也是一种很好的对策. 一是信贷发展和贷款质量管理指标应统一的收入到领导班子绩效考核中,而其占有的分值比重不应有太大差距。

二是信贷前、中、后台部门应有标准明确的季度和年度信贷技校考核标准,如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额、不良贷款清收率、不良贷款清收额等。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