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的反思——以《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为例

合集下载

《音乐人类学》读书札记

《音乐人类学》读书札记
同 的 方 式 表 现 出来 。 第 五 个 是 “ 音 乐 与 文 化 史 ”, 以音 乐 为 手 段 来 理 解 和 重 建 文 化 史 很 久 以 来 就 是 民 族 音 乐
族音 乐学方 法。第三点 “ 身 体 行 为 和 语 言 行 为 ”, 像 所 有 的音 乐行 为一 样 ,这 二 者 都 是 从 支 撑 它 们 的 观 念 发
统 一 体 ,其 范 围 从 几 乎 无 意 识 的 讨 论 一 直 到 对 理 论 和 技 巧 的 详尽 言 语 表 达 。第 四点 是 从 音 乐 的创 造 者 和对
音 乐 有 所 反 应 的听 众 双 方 的 “ 社 会 行 为 ” 方 面 进 行 例
使 用统 计 方 法 ,我 们 可 以对 乐 音 和 乐器 进 行 极 为精 确
问题 引导 我 们 对 语 言 还 有 审 美 性 和 艺 术 的 相 互 关 系进 行进 一步 的思 考 。 跨 文 化 的 角度 在 这 里 是 必 需 的 , 它 是 民族 音 乐 学 不可 缺 少 的一 部 分 ,同样 必 需 的还 有不 仅 仅 关 注 音 乐 的 声 音 且 强 调 音 乐 所 赖 以 产 生 的 观 念 的 民
展而来 。 根 据 身 体 行 为的 本 质 , 它 必 然在 所 有 文 化 中都 以大 约 相 同 的程 度 存 在 着 :言 语 行 为显 然 是 一 个 连 续
学 的一 部 分 。音 乐 研 究 以多 种 方式 贡 献 于 文化 史 的重 建 。 它 最 大 的潜 在 贡献 可 能 在 于 这 样 一 个 事 实 , 即通 过
的一部分 , 反 过 来 它又 作 用转 向 了 民 族 音 乐 学 的 一 些 主 要 课 题 , 并 设 法 对 它 进 行解 决 。第 一 个 是 “ 对 歌词 的研 究 ” 。 歌 词 的

《音乐人类学:学科或方法?》读后感

《音乐人类学:学科或方法?》读后感

《音乐人类学:学科或方法?》读后感文章在归纳研究国内外相关经验基础上,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音乐人类学的性质特点及其中国实践现象进行综合研究。

本文开篇讲述了我们应如何认识"音乐人类学"的性质?及"音乐人类学"究竟是不是一门学科?随后文章对于此问题进行了讨论研究。

首先,文章介绍了构成一门独立学科的基本要素和一个专业的构成要素。

学科要素:研究对象领域、独特的理论体系、学科知识体系的生产方式。

专业要素: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人员。

文章通过三点来讨论"音乐人类学是学科吗?"这个问题。

1,研究对象过宏而不具独特性。

早期的比较音乐学、民族音乐学以非欧体系诸民族音乐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从实践性到理论性。

之后的城市民族音乐学和音乐人类学研究对象更扩张,广泛涉及到城市移民社区音乐、城市专业音乐与歌厅流行音乐等,甚至涉及音乐史学研究。

2,研究目的过杂而难成体系。

音乐人类学的具体研究目标铺散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研究目标过大所导致的实际操作难以达到学科要求有两种解决的选择。

其一,选择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进行深入研究。

其二,囊括世界范围的各族各国音乐。

第二点不能达到"研究"的水准。

另一方面的研究实践学者们依其擅长领域而自行确定研究目标,因而缺乏整体的知识体系相对的统一性。

3,缺乏特点的知识体系。

由于研究对象的庞大,研究目标杂散而导致了涉及学科的关键问题:缺乏自身的知识体系。

其标志是至今未构建起基础课、专业课等课程体系、更无伊布得到公认的基础及专业教材。

文章解释到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即是音乐人类学缺乏独此一家的知识体系。

那么,缺乏知识体系就失去学科的具体内容。

其次,文章从三个问题讨论了"作为学科的音乐人类学"。

1、学科梯队问题。

目前音乐人类学人才培养机制只有博士生或博士后这种高层次。

然而,基础性的本科培养专才硕士阶梯基本空白意味着这次人才在进土博士阶段前并未经过音乐人类学专业的系统训练,这样的培养排序是不合理的。

中国经验的音乐人类学学科理论与方法探索

中国经验的音乐人类学学科理论与方法探索

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音乐人类学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中国探索,应该是自国人首次接触该学科至今而贯穿始终的,对西方理论的学习,必然要经过中国式思维和固有经验的影响。

但是要提出与西方学科理论方法相对应的中国理论经验,却是要经历接受、消化、实践、革新、总结等一系列过程性的摸索与尝试之后才能实现。

关于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学界已有不少文章问世,如洛秦《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反思及其发展设想》[1]《音乐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楷模、学术的世界眼光与中国经验结合的榜样——庆贺〈民族音乐学概论〉增订版出版暨伍国栋教授南京艺术学院从教10周年》[2]、张振涛《落脚陕北与中国经验》[3]、杨曦帆《理论探索与中国经验——跟随伍国栋教授学习民族音乐学》[4]等,这些文章都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进行了探讨。

其中,洛秦的《论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5]从学理意义上对音乐人类学中国经验的全面界定与总结,该文首先从学科意义;研究视角、领域和范畴;研究范式等方面对“中国经验”进行了界定。

其次,从个体、群体、团队、基地等角度梳理了“中国经验”的实践成果。

再次,就作者在领域规范、地域文化、学理立场、学术范式、研究模式等方面对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进行了结构性思考,由此构成了作者音乐人类学“中国经验”的完整概括。

本文将在此基础上从学科译名的中国视角、领域范畴的中国经验、研究模式的中国表述等方面进行补充讨论。

一、从学科译名的讨论看“中国视角”的变化关于学科意义上的中国经验,首先涉及国人对“音乐人类学”学科属性的认知过程,也即在中国人眼中,音乐人类学到底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从1980年“南京会议”始,对该问题的讨论主要是以学科译名为焦点,并由此展开对其学科属性的思考。

从当时的多种方案到当下的趋于稳定,这一路上的讨论过程无不是“中国经验”下的判断与理解。

杜亚雄回顾高厚永发起1980年南京会议的原因时提及:“(高先生)看到民族音乐学这门学科的观念和方法不仅适用于我国从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和在60年代提出的‘亚非拉音乐研究’等学术领域,而且能够把我国当时尚处在闭塞胡 斌(扬州大学 音乐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9)洛 秦(上海音乐学院,上海 200031)[摘 要] 中国的音乐人类学从起步至今,所遇争鸣不断,期间经历了观察视角的不断转移,个案研究在范畴及领域方面的不断扩展,理论模式的推陈出新,这正是学科发展与前进的有力体现。

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启示

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启示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对音乐教育的启示《音乐人类学》是一部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音乐的著作,共有三个部分:第一篇是民族音乐学,第二篇是观念与行为,第三篇是课题与成果。

第一篇民族音乐学,作者主要讲述了民族音乐学的定义、发展及研究方法。

作者认为民族音乐学应该被界定为对文化中的音乐的研究,这里包含了一种假定,即民族音乐学由音乐学和民族学部分共同组成,而音乐的声音是人类行为过程的产物,人类行为过程又是由创造某一特定文化的人们的价值观、态度和信仰决定的。

音乐的声音是由人为了他人而创造出来,没有关于音乐的观念,行为就不会出现,而没有行为乐音也就无法產生,观念和行为两方面相互渗透。

第二篇观念与行为,从六个方面对第一篇里提出的理论模式中的观念和行为从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第一点是观念,每种音乐体系都由一系列观念预示,它们使音乐融入全体社会活动,并将其阐释和定位为种种生命现象中的一种,这种观念决定这音乐的实践和表演,以及乐音的产生。

第二点是联觉与交感,引导我们对音乐和语言、审美、不同艺术之间的相互联系等深层课题进行思考。

第三点是身体行为和言语行为,观念决定着音乐的声音以及与之相关的态度和价值观,但是观念本身不产生音乐,它们必须转化为各种行为才能产生被特定文化认可的音乐。

第四点是音乐的创造者音乐家,从音乐家作为同其他个人一样的社会成员的行为来研究。

第五点是学习,文化总体上是一种习得行为,观念和行为显然也必须要学习。

第六点是作曲,作曲是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它在公众的接受或拒绝中定型,影响着音乐的变化和稳定性。

第三篇课题与成果,主要是转向了民族音乐学的一些主要课题,并设法进行解决。

第一个课题是对歌词的研究,音乐同语言相互关联,理解歌词有助于对音乐的理解。

第二个课题是音乐的用途和功能,这是民族音乐学中最重要问题之一,作者认为我们要寻求的不只是关于音乐的描述性事实,而是音乐的意义。

第三个课题是作为象征行为的音乐,音乐具有象征性。

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人类学方法探析——以20世纪90年代后的研究为例

中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人类学方法探析——以20世纪90年代后的研究为例

1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4/ 03格”。

[2]赵塔里木在1985年4月和1989年6月在新疆伊犁地区昭苏、尼勒克对额鲁特民歌进行了调查。

在《蒙古族额鲁特部民歌特征的鉴别与解释》(2012)中赵塔里木详细记录了当地民族的音乐观。

他同样发现在当地民族额鲁特人的观念中并没有与汉语中“音乐”亦或是英语中“music ”对应的概念。

意为“乐器、产生声音的工具”的[k'økt ʃm ]一词,能够在具体语境中引申为音乐理解,泛指一切物理意义上的声音的[tu:n]一词,也只能在具体语境中才能理解为“歌曲”。

赵塔里木发现当地人认为“歌曲”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而倘若是针对其他对象就不被认为是歌曲。

当地人为了哄母羊给新生的羔羊喂奶,就会唱一段[t'ø:kæ:],而这一段歌词表达清晰并且旋律性极强的歌唱并不被当地人认为是音乐、歌曲,因为此处这段歌唱的客体是羊而并非人。

[3]沈洽在《基诺族的音乐观念及他们的歌》(2001)中详细研究了基诺族当地的音乐观,这也呼应了上文提到的他自己所著的《民族音乐学家的音乐观》中的观念。

沈洽给基诺族的声音和音乐做了非常细致的分类,每一种声音、音乐都有相应的民族语言词汇。

这包括泛指的声音、包括动物的声音、专指祭司念诵的声音、巫师与人沟通的念诵。

但总体观之,最接近主流语境的“音乐”中,一定不包括仪式与祭祀时与鬼神对话的念诵。

即便这些念诵极富有旋律性,完全符合主流观念中“音乐”的特征。

相反,那些没有音高的来自动物的声音,却被当地人认为是音乐。

[4]吴鹏飞在《达斡尔族鲁日格勒音乐结构及文化阐释》(1993)中记录了当地民族对同一个声音术语的多重含义解释。

在达斡尔语中,“声音”“说”“歌”都属于同一个词的词义,具体取哪一个含义要结合当时具体的语境。

[5]和云峰在《东巴音乐认知观念研究》(2021)中分别以“唱的观念”和“奏的观念”为框架,对当地民族的音乐观进行分类。

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

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

音乐人类学的范畴、理论和方法孟凡玉该文发表于《民族艺术》2007年第3期近年来,我国音乐研究机构、大学音乐系(所)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与教学已经颇具规模,一些音乐学院、研究院(所)陆续开设了音乐人类学专业或课程,已有学士、硕士、博士各层次的专业研究方向,较之20年前的改革开放之初,无论是影响广度还是研究深度,都已经有了巨大差别。

同时,音乐人类学不仅在本专业研究中蓬勃发展、生机盎然,它的基本理念、研究方法还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在音乐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对音乐史学、音乐考古学、音乐形态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音乐批评学,等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音乐学各领域提供了研究思想和方法,很多传统学科在它的带动下,出现焕然一新的研究景象。

正如音乐学家伍国栋先生所说: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推荐和使用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者,还是对该理论与中国原有民族音乐(传统音乐)研究理论整合一直持保留意见的学者,事实上都在理论和实践的操作中接受着这一学科理论及方法的影响,学术思想都不同程度地有所转化和深化,并且在更大、更多的研究范囤内相继引发出诸多属于学科理论建设性质的民族音乐研究新观念。

” 1音乐人类学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学科,特别是在中国,很多人对它还非常陌生,本文拟从学科槪念、四方音乐人类学的学术传统、音乐人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我国音乐人类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历程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粗浅的认识。

一、学科概念按照美国音乐人类学家梅里亚姆(Alan P. Merriam, 1923-1980)的左义,音乐人类学是 "文化中的音乐研究”(the study of music in culture)或者“作为文化的音乐研M(the study of music as culture) 2 3 4 5o荷兰民族音乐学家孔斯特(Jaap Kunst, 1891-1960)给这门学科所卜的泄义则是“民族音乐学,或者说,最初被称作比较音乐学的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人类从原始人群到文明国家的所有文化阶层的传统音乐和乐器,因而,我们的学科是调査研究所有的部落和民间音乐以及除了西方艺术音乐之外的%类音乐3早期的比较音乐学时期的定义有徳国学者阿徳勒(Guido Adler, 1855-1941)所界左的“从人种学的角度对民族音乐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X以及徳国学者萨克斯(Curt Sachs, 1881-1959)的“比较音乐学一一异国文化的音乐”。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音乐学的双重启示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音乐学的双重启示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音乐学的双重启示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致力于研究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

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可以对民族音乐学产生双重启示。

一方面,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民族音乐的产生、演变和传承;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研究方式和视角,从而获得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其次,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可以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研究方式和视角,从而获得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传统的民族音乐学研究主要依靠音乐学家的主观分析和解释,忽视了民族音乐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而人类学强调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更加注重了民族音乐的实践和表演过程。

通过与民族音乐从业者和乐手亲密接触,研究者可以更好地了解音乐的演奏和创作实践,以及其在社会和文化中的意义。

此外,人类学还强调多元文化的平等和相互理解,可以促使我们摆脱以往一种中心主义的研究观点,更加重视和尊重其他民族音乐的独特性和多样性。

然而,对于使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人类学研究通常需要在实地进行,这对于研究者来说可能是一项困难和耗时的任务。

此外,不同民族的音乐存在巨大的多样性,研究者需要深入了解特定民族音乐的背景和文化,以便进行准确的研究。

另外,由于音乐是一种非文字性的表达形式,对音乐的研究常常需要进行语言学的调查和解释。

因此,人类学研究者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地开展民族音乐的研究工作。

综上所述,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对民族音乐学产生了双重的启示。

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民族音乐的产生、演变和传承,同时也促使我们改变传统的研究方式和视角,从而获得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然而,使用人类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尽管如此,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对于民族音乐学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事实选择:民族音乐学分化后的学科建设实践——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评介及其它

事实选择:民族音乐学分化后的学科建设实践——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评介及其它
小 凉山彝 族 宗 族 祭 祖 仪 式 戒 毒 的 民 族 志 电影 《 虎 日》 ¨ 的建 构。席 间笔者询 其编 著的在 国 内很 有影 响
映了学科 成熟 的团体风貌和后劲迅猛 的学术势头 。洛 秦 教授编 的《 导 论》 出版对 于 民族音 乐研 究领 域 的影
响与庄孔韶 教授 主 编的《 人 类学 通论 》 出版对 于人 类 学 界的影 响 , 有 异 曲同工之 妙 , 并 因 民族 音乐 学/ 音 乐
关键词 : E t h n o m u s i c o l o g y ; 音 乐人 类学/ 民族音 乐学; 学科建设 ; 洛秦
中 图分 类 号 : J 6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4 — 2 1 7 2 ( 2 0 1 3 ) 0 4 ・ 0 0 6 2 - 0 9
人类学 的特殊发 展背景而彰显重要 的学科 品格 。

力 的《 人类 学 通论 》 ( 2 0 0 2 ) 中音 乐人类 学 章节 缺失 的缘 由 , 庄教 授只说 再版 时请洛 秦教授 补写 。但 是一
直到 2 0 1 1 年洛秦教授编《 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 法导
论》 ( 以下简称《 导论》 ) 出版 , 还是没 有见到忝列 “ 音
十年 间基 本实 现与 国际学术界 的同步对话 和交 流 , 完 成 了基本 的学科建设框架 、 积累了中国初步实践 经验 。
轻描淡写之 间, 掠 过多少 学科成 长 的步履维 艰 。随 后
是 同类少 有的“ 学术及 编写凡例 ” , 以及洛秦 、 萧梅 、 薛
作者 简介 : 杨殿 斛( 1 9 6 8 一 ) , 男, 扬 州大 学艺术 学院教授 , 音 乐研 究所副所长。
践作风而不是 空谈 , 有着“ 实 干兴 邦 , 清 谈误 国” 的 当

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实践反思路径——评《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

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实践反思路径——评《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

音乐人类学研究的实践反思路径——评《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
李娜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学刊》
【年(卷),期】2024()2
【摘要】音乐人类学通过描绘音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揭示音乐与社会、历史、文化的紧密联系。

研究者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追问,试图探寻音乐背后的深层意义和
文化价值。

研究者对音乐事象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得以更加全面地理解音乐在人
类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功能,深刻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独特性和共通性。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及其理论和方法》一书以音乐人类学“中国经验”为研究主题,旨在探讨音乐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实践、经验反思和发展构想。

【总页数】1页(PI0025)
【作者】李娜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民族学人类学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的反思——以《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为例
2.具有中国实践和经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评《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
3.也谈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兼评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反思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研究

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反思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研究

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反思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研究作者:高娟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第09期【摘要】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的研究要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首先从观念上就要摈弃那种金字塔式的治史方略,以音乐人类学般的宽容胸怀,不带偏见与层级的眼光进入原本纯洁的音乐世界。

音乐人类学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前提更是音乐史学特别是音乐作品研究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音乐史学;音乐作品自音乐人类学产生之日起,它就在不同于人类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误解[1]的轨道上不断进行着拓荒工作,它宽广博大的胸怀包括对民间音乐、传统音乐、东方艺术音乐、以及当代口头传承音乐的学习研究,也包括对例如音乐的起源、音乐的变化等概念性课题的学习研究,更包括西方艺术音乐和历史研究……其范畴之宽泛使得学科的定义多而无定数。

然而,无论何种定义都是在打破“欧洲中心主义”的基础上,以将音乐看作人类文化的一种体现为底线,以开放性、吸收性和兼容性的学科态度对其他学科的资源和方法加以利用,以期对人类创造的音响模式做进一步的了解。

在这样的学科氛围中,人们对音乐的研究突破了西方艺术音乐的拘囿,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将目光伸向了世界所有民族,并且走出了作曲技术理论的狭隘天地,从现象背后着手来讨论音乐“怎么样”、“为什么”。

反观我们的音乐史研究,虽然取得了不可忽视的成就,但与音乐人类学开阔的眼界相比不免有些自惭形秽。

经笔者调查整理,在有关中国近现代音乐作品研究的300多篇文章中,纯技法或以技法分析为主的文章占到了90%以上,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虽然作曲技术理论是其它所有研究的基础,而且音乐研究只有紧紧抓住音乐作品才能保持研究的本色,但在人们的眼界和思想逐步解放的时刻,在学术研究即将步入青年时代的时刻,在学术前沿与我们愈来愈远的时刻,我们这种抱守音乐本体研究的做法的确是一个问题!为了重现历史过去的全貌,音乐史学家们往往忽视了去挖掘这“全貌”背后隐藏的民俗、社会、政治、经济、思潮等因素,一番努力之后留给人们的却如同博物馆的陈列品,没有生机、没有血肉。

高瞻与远瞩——读《音乐人类学导引》有感

高瞻与远瞩——读《音乐人类学导引》有感

作者: 黄月
作者机构: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出版物刊名: 北方音乐
页码: 203-204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2期
主题词: 音乐人类学 跨文化 观念 音乐教育
摘要:管建华教授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世界多元文化的音乐教育研究,而《音乐人类学导引》作为对梅里亚姆《音乐人类学》的一种解读,不仅为我们引进了崭新的潮流思想,也成就了他作为此学科的集大成者。

本书从历史研究、文化研究到应用研究三个层面上,以其先进的理念、不断向海外拓展的开阔视野引领着我们不断更新老旧观念、打破传统音乐教育的单一狭隘视角,对音乐人类学这门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实践与经验的反思和发展构想一、概述音乐人类学是一门独特的学科,它以音乐为核心,通过跨文化的视角,深入探索音乐与社会、历史、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关系。

自20世纪初在中国兴起以来,音乐人类学经历了从初步探索到深入发展的历程,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研究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音乐人类学者在借鉴国际学术理念和方法的同时,也注重结合本土实际,积极开展田野调查,挖掘和整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推动音乐人类学的本土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中国音乐人类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国际学术界的快速发展和变革对中国音乐人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为学术研究带来了诸多困难。

本文旨在回顾中国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的研究现状,总结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展望未来的发展构想。

1. 音乐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在全球的发展概述音乐人类学,作为音乐学与社会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致力于探究音乐与文化、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关系。

它起源于民族音乐学,经历了比较音乐学与民族音乐学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自十九世纪末,奥地利音乐学家吉多阿德勒以及美籍德国音乐学家萨克斯提出比较音乐学的观点以来,音乐学开始从人种学的角度,对不同人种、地域和国家的音乐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随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荷兰民族音乐学家孔斯特等人提出了民族音乐学的观点,进一步拓展了音乐人类学的研究领域。

在全球范围内,音乐人类学的发展日益壮大,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的重要分支。

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涵盖了全球各地的音乐文化,从原始的部落音乐到现代的城市流行音乐,从东方的传统音乐到西方的古典音乐,无所不包。

音乐人类学家们通过田野调查、跨文化比较、历史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深入挖掘音乐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为我们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在中国,音乐人类学的发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从音乐的“感受”到“思考”——音乐人类学方法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从音乐的“感受”到“思考”——音乐人类学方法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课程教育研究2021年第12期从音乐的“感受”到“思考”———音乐人类学方法对中学音乐教育的启示刘希(江苏省无锡市湖滨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摘要】本文基于音乐人类学方法和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洞悉音乐人类学方法契合于音乐教育中“感受”到“思考”的过程。

借助音乐人类学“田野调查法”,首先思考“为什么”,然后深入文化环境中,进行实地文化观察与体验,作“地方性知识”式的音乐文化理解,最后回归课堂进行音乐的“再感受”,从而达到深化中学音乐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音乐教育教育方法【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67-03一直以来,中学音乐中的“填鸭式”教育长期存在,课堂上仍旧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教授基本音乐知识,通过不断示范演唱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从而掌握演唱方法。

即便教学大纲中细化目标,新的教学法层出不穷,也大多“徒有其表”,很难触及音乐教育法的核心,从而无法将教学实践引向深入。

伴随世界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各个学科门类间,相互融合交叉,使得新的研究视角相继诞生,其中音乐人类学便是音乐学与人类学结合的产物,其发展过程中提出的诸多方法在解决中学音乐教学的相关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音乐人类学的缘起与研究方法音乐人类学,英文名为“ethnomusicology”,避开早期的源流不谈,这一学科在西方学界正式确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被译介到我国国内大约在1980年前后,至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对于音乐人类学界之外的人来说,音乐人类学仍然是一个陌生学科。

对于音乐人类学的定义,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说法,根据“音乐人类学之父”梅里亚姆的定义,音乐人类学是音乐文化的研究,音乐是文化。

当今有学者将这一学科定义为:是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在音乐研究领域的具体运用和特殊实践,是人类学与音乐学的交缘学科[1]。

浅谈音乐人类学中的“音乐”与“文化”的认识

浅谈音乐人类学中的“音乐”与“文化”的认识

浅谈音乐人类学中的“音乐”与“文化”的认识
音乐人类学是一门研究音乐与文化关系的学科,试图通过对不同文化中音乐的研究,来探讨音乐在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音乐人类学中,对于“音乐”和“文化”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音乐被视为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不同文化中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方式各不相同,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于音乐的意义和目的有不同的理解。

音乐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用于宗教仪式、庆祝活动、社交交流等多个方面。

不同文化中的音乐还常常以一种具体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民歌、民谣、古典音乐等,这些形式也是特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音乐也反映了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

通过对音乐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中社会结构的组织方式、人际关系的模式以及人们之间的互动方式。

比如,一些文化中的音乐常常伴随着特定的舞蹈表演,这反映了社会中的群体互动和社交交流的方式。

总之,音乐人类学中的“音乐”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了情感和思想、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音乐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及音乐在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

这种对音乐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人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也有助于推动文化交流和跨文化的对话与合作。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音乐学的双重启示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音乐学的双重启示

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音乐学的双重启示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的学科,以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为研究对象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启示。

在民族音乐学这一领域中,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不仅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民族音乐的途径,同时也为了解音乐如何在不同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产生和演变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本文将从比较文化学和场域研究的角度,探讨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音乐学的双重启示。

比较文化学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对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研究,揭示了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共同性。

在民族音乐学中,比较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使研究者能够将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似之处。

比较文化学还可以通过对不同音乐的比较分析,揭示音乐之间的共同性和相似之处。

在民族音乐学中,这种比较可以以多个层面进行,例如比较不同音乐之间的音调系统、节奏和旋律结构,以及音乐在社会和宗教活动中的功能和意义。

通过比较分析,研究者可以发现不同音乐之间的共同要素,探索它们背后的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并提出一些普适性的理论和结论。

另一个重要的人类学理论和方法在民族音乐学中的应用是场域研究。

场域研究是人类学的一种研究方法,强调对社会行为和文化实践的当地观察和描述。

在民族音乐学中,场域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音乐在不同场景下的表现形式和功能。

场域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场域”,即一个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其中音乐活动发生。

通过对不同场域中音乐表演的观察和描述,研究者可以洞察音乐在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中的角色和意义。

例如,研究者可以选择研究不同宗教仪式中的音乐表演,从中了解音乐在宗教仪式中的特殊功能和象征意义。

总而言之,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对民族音乐学的双重启示表现在比较文化学和场域研究的应用。

通过比较文化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者可以对不同地域和民族的音乐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深入了解它们的特点和相似之处。

场域研究则通过对音乐活动的当地观察和描述,揭示音乐在不同社会和文化场景中的角色和意义。

认识与思考——《音乐人类学》给一个音乐教育学习者带来的体悟

认识与思考——《音乐人类学》给一个音乐教育学习者带来的体悟

、认识与思考———《音乐人类学》给一个音乐教育学习者带来的体悟陈胜男(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民族音乐学给与音乐教育发展的方法论指导早已贯穿于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方面面,乘着现今学科交融的态势,对其从新认识与再思考有利于更深刻地体会与实践音乐教育。

文章始于对民族音乐学的纠偏终于对音乐教育的审视,从个人的理解与体悟出发,提出对音乐教育发展的展望。

关键词:音乐人类学;民族音乐学;音乐教育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0-0065-01一、纠偏:对民族音乐学从新认识由于学术积累匮乏,以自我之拙见狭隘的理解一门学科,或是一个研究领域的现象,屡见不鲜。

从一个非民族音乐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的视角出发,我起初对这个领域的认识只粗浅的停留在“对民族音乐的研究”的理解上,这既是对民族音乐学的误读,也是对“民族音乐”的存疑。

这一系列的误会和疑问随着对民族音乐学必读经典专著—梅里亚姆的《音乐人类学》的阅读及其带来的思考而渐渐消解。

《音乐人类学》开篇对民族音乐学的界定做了说明。

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界线不清晰,人类学的界定相当清晰,目标界定适度。

而民族音乐学有显著的发展,常伴随着对既定概念的模糊探讨。

我们可以将其看做是人类学的方向和音乐学的方向共同衍生出的两个视角,最终求得的是两种方法的融合,在实际中进行修正,但在实际运用中有时确有偏重存在。

然而我们都知道没有人类的思考、表演、和创作,音乐就无法存在,我们对声音的理解不能过高于对于整个产生过程的理解。

人类学的研究恰恰是音乐赖以产生的基线,以及理解音乐产生过程的框架。

而这本书就是为了尝试去填补二者之间裂缝:为研究人类行为(行为研究)的音乐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和阐释源自人类学,助于音乐学研究的种种方法,以此增加两方面的知识。

随着民族音乐学研究演进过程及其飞速发展,我们对其有了新的认识。

从起初致力于研究声音,把其当做孤立物,探索音乐的起源,探索其自身内部运行的规律,到后来受批判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的美国人类学研究影响,开始研究民族语境中的音乐。

论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

论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

作者: 洛秦[1,2]
作者机构: [1]上海音乐学院;[2]福州大学
出版物刊名: 音乐研究
页码: 11-21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2期
主题词: 中国经验;音乐人类学;西学东渐;中国社会发展;音乐理论;文化自信;学术自觉;文化自觉
摘要:正如中国社会发展已经到了应该充分提倡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时候,中国音乐理论的建设也到了应该可以阐述学术自觉、学术自信的时候了。

所谓中国音乐理论的话语权的探讨与思考,是基于在国际学术语境中接受、学习和反思西学的基础上展开的。

无需回避,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一百余年来,始终伴随着西学东渐、西学渗透而来。

西学的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勿用赘述。

然而,我们也需要正视它所带给我们的积极作用。

音乐人类学理念对我国世界音乐教育的启示

音乐人类学理念对我国世界音乐教育的启示

音乐人类学理念对我国世界音乐教育的启示
朱玉江
【期刊名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世界音乐教育已成为国际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音乐人类学的发展又对世界音乐教育进行了渗透.这种渗透使得人们从"西方音乐中心论"的樊篱中走出来,用一种文化价值平等的理念来理解世界音乐文化,这种理念对我国目前的世界音乐教育必将会产生深刻的启示.
【总页数】4页(P33-36)
【作者】朱玉江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师范学院音乐系,江苏,盐城,224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2
【相关文献】
1.音乐民族志:音乐学研究的人类学路径——兼论我国民族音乐学研究从方志集成到音乐民族志的历史进路 [J], 杨殿斛
2.首次在我国举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J], 朱建华;朱中华
3.首次在我国举办的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筹备工作全面展开 [J], 朱建华
4.论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理念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中国实践 [J], 吴艳;洛秦
5.论音乐人类学多元文化理念中的音乐教育功能及其中国实践 [J], 吴艳;洛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的反思——以《音乐人类学的理
论与方法导论》为例
洛秦;武潇
【期刊名称】《艺术探索》
【年(卷),期】2016(0)1
【摘要】学科的发展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反思的力量促发一种知识上的运动,引导思维逐渐走向深刻,不断得到新启示,推动音乐人类学学科的发展以及人类思想的进步.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运用反思对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解读.
【总页数】6页(P45-50)
【作者】洛秦;武潇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上海200031;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系,上海201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18.7
【相关文献】
1.求索r——思《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 [J], 冀美婷
2.事实选择:民族音乐学分化后的学科建设实践——洛秦编《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评介及其它 [J], 杨殿斛
3.求索——思《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 [J], 冀美婷;
4.具有中国实践和经验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评《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导论》[J], 周战听
5.中国经验的音乐人类学学科理论与方法探索 [J], 胡斌;洛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