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课堂管理

合集下载

教育心理学15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15第十五章课堂管理

调整
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灵活调整课堂规则,尊重学生个性差 异和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要注意规则与自由度的平 衡。
04
课堂氛围的营造
课堂氛围的定义与类型
课堂氛围定义
课堂氛围是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所感知和创造的一种心理环境,它反映了课堂 中的人际关系、情感基调和行为状态。
课堂氛围类型
根据情感基调的不同,课堂氛围可以分为积极课堂氛围和消极课堂氛围;根 据行为状态的不同,课堂氛围可以分为有序课堂氛围和无序课堂氛围。
关注学生的情 感状态
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 情感状态,帮助学生解决 问题和调整情绪,以保持 积极的课堂氛围。
05
第十五章的总结与反思
第十五章重点内容的回顾
课堂管理的定义和…
回顾课堂管理的定义,以及课堂管理对教 学和学习的关键作用。
促进学生学习和参与
探讨如何通过组织合作学习和活动,以及 通过有效的倾听和反馈技巧来促进学生的 学习和参与。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课堂环境
回顾课堂环境的不同方面,包括物理环境 和心理环境,以及它们如何影响学生的学 习和表现。
纪律和问题解决策略
讨论纪律维持和问题解决策略的重要性, 以及在课堂环境中应用这些策略的方法。
建立积极师生关系
分析积极师生关系对学生参与度、动机和 成就的影响,以及如何建立和维护这种关 系。
对课堂管理的进一步思考
适应性和灵活性
01
讨论如何根据不同的学生和情况进行适应性和灵活性的管理,
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情绪和社交管理
02
探讨如何有效地管理学生的情绪和社交技能,以及如何建立积
极的班级文化。

教师考试必备 课件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教师考试必备 课件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二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群体 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 一 群体 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 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 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 正式群体 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 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 指责权利明确, 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 的群体 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 指责权利明确 组织地位确定. 组织地位确定 • 发展:松散群体 联合群体、 松散群体、 发展 松散群体、联合群体、集体 •
第十三章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 学生群体与课堂管理
• • • •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群体的管理 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 课堂管理概述
• • • • • • • • (一)定义 一 定义 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 课堂管理 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 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功能 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 二 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 具有促 功能 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 进和维持的功能 (三)影响因素 影响因素: 三 影响因素 教师的领导风格 班级规模 班级的性质 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结构
• • • • • • • • 情境结构: 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的控制 课堂常规的建立 学生座位的编排 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 时间利用 课表编制 过程规划
课堂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问题行为的性质 问题行为的类型 问题行为的处理
• (二)群体动力 • 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 吸引与排斥 • 合作与竞争
三 、课堂纪律的管理
• • • • • • • 概念: 概念 课堂纪律是指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 与控制 。 类型 :教师促成 群体促成 自我促成 任务促成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PPT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PPT
• 非正式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 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课堂管理必须协调非正 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 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依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 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 (二)群体规范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 文的非正式规范。
• 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 对某事物的评价和判断;2 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3 由于趋同倾向 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行为上的一致,成为引导 学生行为的指南。
• 合作是学生们为了共同目的在一起学习和工作以便完成某项任务的过 程,竞争是个体或群体充分实现自身的潜能,力争按优胜标准使自己 的成绩超过对手的过程。
第三节 课堂纪律的管理
• 一、课堂纪律的定义及类型 • 课堂纪律是指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程序、协调学生的行为,以求课堂
目标的最终实现,必然要求学生共同遵守的课堂行为规范。课堂纪律 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和控制。 • 类型: • 1、教师促成的纪律:包括结构的创设和体贴。 • 2、集体促成的纪律 • 3、任务促成的纪律 • 4、自我促成的纪律
• (2)要正确对待非正式群体。对于积极型的,应该支持和保护,对 于中间型的,要慎重,积极引导,联络感情;对于消极型的,要教育、 争取、引导和改造;对于破坏型的,要依据校规和法律,给予必要的 制裁。
• 三、群体动力的表现 • 群体动力是指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以及群体成员的人际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一、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课堂管理中,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是非常重要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兴趣、学习风格等不同的特点。

教师需要透过观察、交流和评估等方式来了解学生,进而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于喜欢思考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思考题目。

了解学生的差异能够更好地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积极学习态度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还能够帮助教师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

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生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教师可以通过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提供鼓励和赞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同时,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目标,教授学习技巧和策略,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反馈,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三、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课堂管理中,教育心理学还能帮助教师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成长发育和学习成绩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可以通过合理的课堂布置、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提供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等方式,营造积极、开放、和谐的学习环境。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安全、尊重和关心,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学习。

四、促进个体发展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还能够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和学习需求。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提供不同的学习任务和资源,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

同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并逐步实现个体发展。

五、有效管理学生行为课堂管理中,管理学生的行为是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之一。

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管理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纪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积极的注意力导引方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减少不良行为的发生。

通过合理的行为管理,教师能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六、提高学生动机学生的学习动机对于学习成绩和学习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课堂管理与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课堂管理与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

课堂管理与教育心理学心得体会在教育过程中,课堂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营造秩序井然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课堂管理不仅仅是为了维护秩序,更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教育效果。

首先,我认为一个良好的课堂管理应该以尊重学生为基础。

教师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应有的关注和关心。

在进行课堂管理时,教师需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和互动,能够更好地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和管理。

其次,课堂管理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

教师应该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例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故事讲解、情境模拟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此外,课堂管理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同时,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小组活动或项目上进行合作学习,促进彼此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拓展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能力。

最后,课堂管理需要注重积极引导和激励学生。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学生正向的反馈和鼓励,认可他们的努力和进步。

同时,教师也应该具备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通过积极的引导和激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和自信心。

总之,课堂管理与教育心理学密切相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

良好的课堂管理不仅仅能够维护秩序,更能够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提高教育效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管理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学习环境。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引言:课堂管理是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它关乎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和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它提供了一系列关于学生行为和心理特点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提高课堂管理效能。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是课堂管理的基础。

通过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情绪发展情况,以及他们的个性差异。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教师可以采用分段式的授课方式,将知识点进行合理的分割,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积极的学习环境对于课堂管理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强调创造积极、开放和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起信任和尊重的氛围。

另一方面,教师可以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例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运用激励和奖励机制激励和奖励机制在课堂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激励和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运用积极的激励手段,如及时给予赞许和肯定,为学生设立可达到的学习目标,并提供相应的奖励。

同时,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激励和奖励,以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我认知。

四、关注学生的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学生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调控能力的关键。

教育心理学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面临各种情绪问题,如焦虑、压力和冷漠等。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并提供适当的情绪管理支持。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情绪识别和情绪调节的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此外,建立良好的师生沟通和支持体系也是关键,学生可以在需要的时候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支持。

教育心理学 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    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

1、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2、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3、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1、维持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由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临时目标)和建设与完善课堂的自我管理系统(长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沃尔福克(1993)指出要达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需要把课堂管理的目标分解为以下三个具体的目标:(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三、现代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四)建立课堂规范。

四、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表述(一)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表述(二) 1、学校管理水平。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竞争意识。
小组活动与团队建设
分组与分工
根据学生特点进行合理分组,明确分工,确保每 个学生都能在小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任务驱动
通过设置具体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团队评价
对小组活动进行评价,强调团队整体表现,激励 学生为团队荣誉而努力,提高团队凝聚力。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 引言 • 课堂环境管理 • 课堂互动管理 • 学生行为管理 • 教师自我管理 • 课堂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01
引言
课堂管理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为了 实现有效的教学,对课堂环境、 学生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引导和 调节的一系列活动。
重要性
课堂管理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够提高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学习 效果。
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
了解学生心理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生的认知、情感和 行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 从而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强调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从 而更好地适应课堂环境。
制定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为教师提供了多种教学策 略,如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有助 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
参加培训和研讨会
参加专业培训、研讨会等活动,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反思与总结
教师需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教学 方法和策略。
06
课堂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课堂纪律问题
总结词
课堂纪律问题是课堂管理中的常见挑战,包括学生不遵守规则、扰乱课堂秩序等 。
详细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二章课堂管理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特性:多维性、同时性、直接性、不可预见 性、公开性、历史性
➢功能:维持功能、促进功能、发展功能 ➢目标:增加学生的学业学习时间;增加学生
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的自我 管理的能力
基本模式: ☺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斯金纳模式和坎特模式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格拉塞模式和吉诺特模式 ☺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戈登模式和库宁模式
影响: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 安排座位的原则:
服务于教学、定期变换、减少干扰
二、课堂中的社会心理环境
➢含义: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 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
➢类型:积极的、消极的、对抗的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
建立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采用民主的领导方式、给予学生合理的期望
帮助;对消极的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
第三节 课堂环境管理
➢软环境:社会心理环境,包括课堂气 氛、学习目标定向等
➢硬环境:物理环境,包括座位、光照、 活动区域等
一、课堂物理环境
含义:指课堂内的温度、色彩、空间大小、座位
编排方式等时空环境和物质环境。
座位安置类型:
剧院式、分组式、半圆式、矩形式P359
第二节 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一、师生关系
✓ 概念:是师生之间以情感、认知和行为交往 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
✓ 典型的课堂师生关系图P352 ✓ 良好师生关系建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相互理解、密切交往、尊重与关怀、真诚对话
同伴关系 ✓类型:友好型、对立型、疏远型 ✓发展同伴关系的几个策略:
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交往技能教育 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 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PPT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PPT
• 非正式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正式 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目标的一致程度。课堂管理必须协调非正 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 (1)要不断巩固和发展正式群体,使班内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目标 和利益关系,产生共同遵守的群体规范,并依此协调大家的行动,满 足成员的归属需要和彼此之间相互认同,从而使班级成为坚强的集体。
•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 (四)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 人际交往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 程,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系统是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
• 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是课堂里主要的人际关系
• 人际吸引是指交往双方出现相互亲近的现象,以认知协调、情感和谐 及行动一致为特征;人际排斥则是交往双方出现关系极不融合、相互 疏远的现象,以认知失调、情感冲突和行动对抗为特征。
• (二)群体规范
• 群体规范是约束群体内成员的行为准则,包括成文的正式规范和不成 文的非正式规范。
• 群体规范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1相互影响阶段,每个成员发表自己 对某事物的评价和判断;2 出现一种占优势的意见;3 由于趋同倾向 而导致评价、判断和相应行为上的一致性。
• 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行为上的一致,成为引导 学生行为的指南。
• 测量是一种收集资料数据的过程,是根据某种标准和一定的操作程序, 将学生的学习行为与结果确定为一种量值,以表示学生对所测问题了 解的多少。
• 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 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 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 二、课堂结构 • 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一)定义:
课堂管理: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功能:制约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和维持的功能。

(三)影响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
2、班级规模(重要因素)
3、班级的性质(情境因素)
4、对教师的期望
第二节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群体: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1、正式群体:是有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指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2、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二)群体动力(勒温最早研究)
1、群体凝聚力
2、群体规范
3、课堂气氛:
①概念:通常是指课堂里某些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综合状态
②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教师的情绪状态
③影响途径:接受、反馈、输入、输出
4、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
①吸引与排斥;②合作与竞争
第三节课堂纪律的管理
一、课堂纪律的性质:
1、概念:课堂纪律是对学生课堂行为所施加的准则与控制
2、类型:
①教师促成的纪律②集体促成的纪律③任务促成的纪律④自我促成的纪律
二、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1、定义: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这课堂三大要素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结构。

2、两部分:①课堂情境结构:②课堂教学结构
三、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一)问题行为的性质(二)问题行为的类型(三)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1、正确对待学生的课堂行为2、行为矫正与心理辅导。

教育心理学第13章_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第13章_课堂管理
• 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1961):群体规范的形成要 经历3个阶段: ①通过评价和判断产生相互影响阶段 ②出现一种占优势意见阶段 ③评价、判断和行为趋于一致阶段
群体规范的作用
• 1.群体规范会形成群体压力,对群体成员的心 理和行为产生极大的影响。在群体压力下, 成员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 一致的行为——从众。
班级凝聚力的培养
• 班级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级是否成果的标志。 凝聚力高的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大,学生间 交往频繁,认识一致,情感共鸣,步调统一。 缺乏凝聚力的班级:纪律松懈,学生间关系紧 张,意见分歧,甚至讨厌班级生活。
• 社会助长作用: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 带来个人活动效率提高的现象,叫做~。
• 社会懈怠作用:由于别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活动而 带来个人活动效率降低的现象,叫做~。

①活动难易
群体对个体活②动个人优势效应
起什么作用,③取被评价的意识
决于4个因素④责任意识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一)正式群体
第二节 课堂群体的管理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 (一)什么是群体 • (二)群体对个体的影响 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 (一)正式群体 • (二)非正式群体 三、群体动力及表现 • (一)群体规范 (二)群体凝聚力 • (三)课堂气氛 (四)群体人际关系
一、课堂里的群体及其对个体的影响
• 2.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从众,从而使人在认 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保持一致。
• 3.群体规范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 围,成为导学生行为的指南。
• 教师应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课堂规范
(二)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的心理感受,表现在3个方面: ①认同感:表现为群体成员对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 所保持的共同认识与评价。 ②归属感:表现为群体成员在情感上有从属意识, 即“我”是群体的一员,并以在群体中生活而感到 愉快。 ③力量感:当群体成员的行为符合群体规范时,就 会得到其他成员的支持,使其增强信心,从而强化 其行为。

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

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

课堂纪律的管理
3、课堂问题行为的处置与矫正 正确对待学生的二课堂行为。 行为矫正的心理辅导。
课堂纪律的管理
• 课堂结构于课堂纪律 课堂结构: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 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 就是课堂结构,它包括课堂情境结构与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纪律的管理
1、课堂情境结构 班级规模:指在特定教师指导下的一个特定班级或一个教学 团体的学生人数。一般而言,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平均 成绩便越差。 课堂常规:课堂常规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程课 堂行为准则。 学生座位的分配:分配学生座位时,教师最应该关注的是座 位安排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课堂群体的管理
2、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内部,学生们会在相互交往的基础上,形成以个 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非 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对个体的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的,主要取决于非 正式群体的性质以及与正式群体的目标一致程度。
课堂群体的管理
3、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 管理课堂必须注意协调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关系。 首待非正式群体。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 课堂管理及其功能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基本的教学单位。 1、课堂管理是一种协调和控制的过程,是指教师通过协调 课内的各种人既关系而有效的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概述
2、课堂管理的功能 课堂管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促进和维持量大功能 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 良好的教学环境,满族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 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及促进学生的学习。 维持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 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始终保持在课业上,保证教学任务的顺 利完成。

教师培训中的教育心理学与课堂管理

教师培训中的教育心理学与课堂管理
人际关系压力
与同事、领导、学生、家长之间的人际关系问题 。
应对策略
积极沟通,换位思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
自我发展压力
职业晋升、学术成果等方面的压力。
应对策略
设定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持续学习,参加专业培训, 提升自我能力。
情绪管理技巧
认知重构
01 改变对压力事件的看法,以更
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
02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
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提倡发 现式学习。
03 信息加工理论
将人的认知过程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工过程,关 注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
情感发展理论
01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强调情感发展在人生各阶段的重要性,提出信任 、自主、主动等心理社会发展任务。
0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家校沟通技巧培训
有效沟通技巧
教授教师和家长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包括倾听、表达清晰、保持开 放心态等。
冲突解决策略
提供解决家校冲突的实用方法,如协商、调解和寻求第三方帮助等 。
定期沟通会议
组织定期的家长会和教师会,为双方提供交流的平台,及时解决问题 。
共同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互相尊重与理解
强调教师和家长应相互 尊重和理解对方的角色 和责任,共同为孩子的 成长负责。
寻求专业支持与资源
心理咨询
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 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资源获取
学校或教育机构提供的心理咨询服 务,或自行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
教师培训
参加包含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内容 的教师培训课程。
资源获取
教育机构或专业培训机构提供的教师 培训项目。
专业文献与资料
阅读关于教师心理健康和情绪管理 的专业书籍、期刊文章等。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过程 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 第一节 课堂管理概述
• 课堂管理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 愉快的和富有建设性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 题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学习 环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与措 施。
• 课堂管理的阶段性: • 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 • 小学中年级阶段 • 小学高年级阶段 • 高中阶段
• • • • •
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1、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 2、日常报告卡程序 3、整班代币强化 4、集体绩效系统
• 课堂管理的目标: • 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 争取更多的学生投入学习 • 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第二节 课堂管理过程
课堂规则 • 一、课堂规则的功能 • 课堂规则是课堂成员应该遵守的保证课堂 秩序和效益的基本行为要求或准则。 三步: 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 把期望转换成规则和程序 确定后果
• 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学年开始几周) • • • • 课堂规则和程序的维持和完善: (一)鼓励投入学习 (二)预防不良行为 (三)处理纪律问题:非言语线索、表扬学生与 不良行为相反果
第三节 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实用行为分析
• • • • • • 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1、获得教师的注意 2、同伴的注意 (请出去;驱逐出去、集体绩效) 3、逃避不愉快的状态或活动 (使用合作学习的方法)
• • • • • • •
行为矫正原则: 1、识别目标行为和强化 2、建立基点行为 3、选择强化物和强化的标准 4、必要的惩罚及其标准 5、观察行为并与基点做比较 6、减少强化的频率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

教育心理学视角下的课堂管理策略引言: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心理学原理和方法的学科。

课堂管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行为进行引导和控制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探讨课堂管理策略,旨在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一、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课堂管理的基础。

教师应该积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营造互信、尊重和支持的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以及提供个性化的关怀和支持来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这样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理解,从而更愿意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二、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规则和期望的设定是课堂管理的重要一环。

教师应该在课堂开始时明确地告知学生关于行为规范和期望,确保学生清楚知道什么是可以接受的行为,什么是不可接受的行为。

同时,教师还应该与学生一同制定一些共同的规则,让学生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通过设定明确的规则和期望,教师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行为,维持秩序和纪律。

三、采用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激励和奖励是课堂管理中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来增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努力。

例如,教师可以给予表扬、鼓励和奖励,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竞赛、游戏和小组活动,增加学生的互动和参与度。

通过积极的激励和奖励机制,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四、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对于课堂管理至关重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合理选择和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五、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学生的情感需求对于课堂管理至关重要。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讲义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讲义

课堂管理辅助讲义
江彦霖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概念:
广义:把教学纳入课堂管理;
狭义:把课堂管理和课堂教学相区分。

二、功能:
第二节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第三节、课堂环境管理
1.教师必须首先进行反思教学
2.教师要注意适时建立和保持权威,第一堂课立规矩&教学中适时重申规矩
3.课堂管理中针对问题行为的冷处理和热处理方法
4.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留给学生违纪的时间,但要掌握好“度”
5.与学生尝试私下沟通,或者进行学生间的集体调查
6.矛盾不能解决时,或者矛盾升级时,如果学生错误积极恶劣,找领导找家长
7.课堂教学时、管理时,教师间避免相互拆台:
①表明每个老师的课堂教学、管理习惯不一样;
②承认自己的错误;
③针对某种语法教学时,如有不同老师间的解答分歧,解释说知道别的老师别的人说的也对,但是我们一般说这种说法。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

第二节 课堂管理的过程
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 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 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完善
一、课堂规则和程序的设计
• 1、确定所期望的学生行为 • 2、把期望转化成规则和程序 • 3、确定后果
二、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建立
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完善
(一)鼓励投入学习
• 注意教学进程的组织


教学过程具有参与性
保持教学的流畅性


保持动量
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
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完善
(二)预防不良行为
1. 明察秋毫

2. 一心多用
3. 关注整体
4. 转换管理
三、课堂规则和程序的完善
(三)处理纪律问题
1. 非语言线索
2. 表扬学生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
3. 表扬其他做出良好行为的学生
4. 言语提示
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1. 以家庭为背景的强化 2. 个人日志卡 3. 整班代币强化 4. 集体绩效系统
第十五章 课堂管理
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
课堂管理的相关概念
课堂管理的阶段性
课堂管理的目标
1、什么是课堂管理?
是指教师为了有效利用时间、创造愉快 的和富有建设性的学习环境以及减少问题 行为等,而采取的组织教学、设计教学环 境、处理课堂行为等一系列的活动和措施。
2、课堂的特征
① 多维性
② 同时性 ③ 快速性 ④ 不可预测性 ⑤ 公开性 ⑥ 历史性
5. 反复提示
第三节 处理严重的问题行为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二.行为矫正原则 三.实用行为分析程序
一、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
1. 教师的注意
2. 同伴的注意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心理

教育心理学课堂管理心理
对管理中学生有用的六项一般原则: 1、上课时要带齐所有需要的材料。 2、上课铃响后坐在座位上准备好。 3、尊重每个人,对人有礼貌。 4、尊重他人的财物,不损害他人的财 产。 5、当别人在说话时,坐在座位上认真 倾听。 6、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
清楚地对小学生说明每项规则所包括和 所禁止的行为。学生们应该一起讨论被 禁止的行为是什么,以便很好地理解各 项规章所蕴涵的意义。
因此,教师要看到,自己的行为如何影响了 学生的课堂反应。
二、课堂管理和教学的关系
心理学家的忠告:
教育工作者们把精力都放在课上,一味 地追求教学生解决问题和批判性思维,而忽 略了课堂管理系统,只要求学生顺从和狭隘 的遵守,这种做法是极其危险的。
教学生管理和控制自己的社会行为与教 学生管理和控制认知一样重要。
(一)争取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
分配时间 教学时间
投入时间 学业学习时间
教学时间的层次
1、分配时间:教师为某一特定的学科课程 设计的时间。
2、教学时间:是在完成常规管理以及管理 任务之后所剩的用于教学的时间。
3、投入时间:专注于功课的时间,属于教 学时间。是学生实际投入学习或专注于学习 的时间。
4、学业学习时间:属于投入时间,指学生以 高度的成功率完成学业功课所花的时间。
5、上课时维持团体注意的焦点
针对课堂组织策略和提问技术提出来的。为了 确保所有的学生始终投入课堂,即使是一次只提问 一个学生也是如此。教师在提问和回答期间应让学 生在适当的程度上对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说明 和反应。
其实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在 课堂的所有学生都投入学习。
例如,在学生做课堂练习期间,教师在学生的座位 间来回巡视以检查完成练习的情况;当某一学生在 黑板上做练习时,让其他学生注意其完成的过程和 结果(如,你们要仔细看清楚李╳╳是怎么做的, 然后再告诉我他做得对不对)。另一方面,在学生 讲演和讨论期间,教师应使用一些有技巧的提问方 法让学生保持注意力。例如,在点一名学生之前先 提问:“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这篇课文,现在就请 你们来谈谈对这篇文章的感想。”(停顿)“李 ╳╳?”要注意,在点起李╳╳之前要给全班学生一 个思考的时间。如果先点名再提问,效果就会截然 相反,因为只有被点到名的学生保持紧张性和注意 力。以随机顺序来点名也会达到维持全体学生注意 焦点的效果。

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与教育心理学应用

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与教育心理学应用

语文教师的课堂管理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在语文教育中,课堂管理和教育心理学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有效的课堂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效果,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则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进行个性化教学。

本文将探讨语文教师在课堂管理中应用教育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

一、良好的课堂管理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对于学生学习至关重要。

首先,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个有秩序、有纪律的课堂可以让学生感到安心和愿意参与其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良好的课堂管理可以减少学生之间的冲突和干扰,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最后,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学会遵守规则并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教育心理学在课堂管理中的应用1. 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教育心理学强调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

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观察和交流,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课堂管理策略。

例如,对于内向的学生,可以采取引导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方式;而对于外向的学生,可以给予更多的角色扮演和讨论机会。

2. 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学生的情感体验对于学习的影响非常大,因此,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是课堂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教师可以通过鼓励、称赞和关心学生,使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认可的情感需求。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性的学习任务和游戏,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友善交往。

3. 灵活运用激励措施激励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例如,可以设置奖励机制,给予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一定的荣誉和奖励;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设置一些有意义的学习任务,让学生有成就感和自豪感。

4. 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进度是不同的,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该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这可以通过分组合作、小组辅导或者个别指导等方式实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一、课堂管理及其功能(一)课堂管理的含义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

1、课堂人际关系的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2、课堂环境管理:是指对课堂中的教学环境的管理,包括物理环境的安排、社会心理环境的营造等;3、课堂纪律管理:指的是课堂行为规范、准则的制订与实施,应对学生的问题行为等活动。

(二)课堂管理的功能课堂管理始终制约着教学和评价的有效进行,具有促进、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1、维持功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内部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2、促进功能:是指教师在课堂里创设对教学起促进作用的组织良好的学习环境,满足课堂内个人和集体的合理需要,激励学生潜能的释放,以促进学生的学习。

3、发展功能: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

二、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积极的、由建设性的课堂环境(临时目标)和建设与完善课堂的自我管理系统(长期目标)。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沃尔福克(1993)指出要达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需要把课堂管理的目标分解为以下三个具体的目标:(一)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学习时间(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三、现代课堂学习管理的基本原则(一)了解学生的需要。

(二)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

(三)实施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最佳学习。

(四)建立课堂规范。

四、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表述(一)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的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表述(二) 1、学校管理水平。

2、教师管理能力。

3、学生学习行为。

表述(三) 1、教师的教学方式2、学生的年龄特征3、教学任务表述(一)1、教师的领导风格普雷斯顿认为,参与式领导和监督式领导对课堂管理有不同的影响。

参与式领导风格的教师:注意创造自由氛围,鼓励自由发表意见,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

监督式领导风格的教师:则待人冷淡,只注重集体讨论的进程,经常监督人的行为有无越轨。

2、班级规模班级的大小是影响课堂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首先,班级的大小会影响成员间的情感联系。

班级越大,情感纽带的力量就越弱。

其次,班内的学生越多,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就越大,课堂管理所遇到的阻力也可能越大。

再次,班级的大小也会影响交往模式。

班级越大,成员间相互交往的频率就越低,对课堂管理技能的要求也就越高。

最后,班级越大,内部越容易形成各种非正式小群体,而这些小群体又会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总之,班级规模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程度,也会影响课堂管理和学习纪律。

3、班级的性质不同的班级往往有不同的群体规范和不同的凝聚力。

良好的班级可以形成一种融洽、和睦、积极向上的群体心理气氛,这有利于课堂管理。

4、对教师的期望(1)定型期望的含义人们对教师在学校情境中执行任务往往有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

即使某一位教师的外貌谈吐并不符合这种固定的看法,人们还是会按照这种固定的看法去看待和解释教师们的行为,这就是定型的期望。

(2)定型的期望的内容及成因定型的期望包括人们对教师理应表现的行为及其所具有的动机和意向的期望。

一般说来,定型期望的形成是教师长期交往方式和一般行为的结果。

(3)定型的期望对课堂管理的影响班内学生对教师的课堂行为会形成定型期望,这种定型的期望必然会影响课堂管理。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表述(二)1、学校管理水平。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管理水平,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

有什么样的学校管理就有什么样的课堂。

2、教师管理能力。

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教学态度、组织管理经验都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水平。

3、学生学习行为。

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

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规范,主体自律管理强,课堂管理自然就规范。

反之,则会产生课堂管理混乱。

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表述(三)1、教师的教学方式2、学生的年龄特征3、教学任务五、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课堂管理的基本模式概括起来,可以把他们分为三种取向:行为主义取向、人本主义取向和教师效能取向。

(一)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理念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他们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或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或是因为没有学会正确的行为。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行为并根除不宜行为。

典型的行为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斯金纳模式和坎特模式。

1、斯金纳模式,又称为矫正模式。

他认为人的行为本质是对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行为能否得以维持,取决于后果。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适宜的行为,就必须奖励和强化适宜行为,忽视学生不良行为。

为了维持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清楚地讲明规则;(2)忽视不良行为;(3)对遵守规则的行为给以奖励。

2、坎特模式,又被称为果断纪律模式。

该模式也是行为主义指导下的课堂管理模式,它与强调行为强化的行为主义模式侧重不同,它希望借助有效制定和实施课堂秩序来进行课堂纪律的管理。

坎特指出,许多教师相信强力控制是沉闷的、残忍的等观点是错误的,仁慈的强力控制实际上是对学生负责的行为,也是行之有效的。

教师应当使用果断的纪律来管理课堂,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促进学生的发展。

果断纪律包括:(1)事先陈述和解释要求、期望;(2)坚持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如“我要求你.”,“我喜欢这种做法”等提示学生,但不要伤害学生自尊(3)运用明确、冷静、坚定的口气和目光;(4)用非语言性的姿势来支持言语要求;(5)不用威胁和斥责来影响学生的行为;(6)时时重复自己的要求,不要升格为训斥。

(二)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者认为:学生有自己的决策能力,他们可以对控制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

在课堂管理中,教师不应该要求学生百依百顺,而是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主动精神,向学生提供最好的机会去发掘归属感、成就感和积极的自我认同,以此来维持一种积极的课堂环境;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应更多地运用沟通技能,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性质和后果,自己把问题解决。

典型的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格拉塞模式和基诺特模式。

1、格拉塞模式:被称为现实疗法和控制疗法。

他认为人有两种基本需要,即爱和被爱的需要、希望自己的价值得到自己和他人认可的需要。

如果学生的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行为问题,对自己不负责任。

另外他相信学生是有理性并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的。

因此教师不应该接受学生的不良行为借口,而是应该帮助学生作出好的选择。

格拉塞提出了现实疗法的基本程序:联系学生、正确对待学生面临的行为问题、形成判断、制定计划、作出承诺、不接受借口、承受自然后果。

2、基诺特(1972)模式:又称明智信息模式。

这种课堂管理的核心概念是强调教师用明智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和谐的沟通。

基诺特认为,纪律是一点点地形成的。

在纪律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在和有行为问题的学生进行沟通时应当设身处地的从对方的角度考虑。

另外就是要相信学生的自控能力,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和谐沟通时应做到:表达“明智的”信息、接受感情宣泄而不是否决、避免贴标签、谨慎使用表扬、引导合作、理智的表达愤怒。

(三)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

与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取向的课堂管理观不同,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关注的是教师课堂管理技能的提高。

持这一取向的研究者认为,课堂管理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管理技能;通过培训提高教师的课堂管理技能可以达到改善课堂管理质量的效果,典型的教师效能取向的课堂管理模式有戈登模式和库宁模式。

戈登模式又称教师效能训练模式。

库宁模式。

用来防止和应付不良行为的团体管理策略。

第二节课堂群体管理一、班级群体(一)群体(二)群体的基本特征(三)班级群体的主要特征(四)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五)影响群体对个体作用的要素(六)学生群体的主要功能一、班级群体(一)群体:是指人们以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为基础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

(二)群体的基本特征:1、群体有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2、群体成员有共同目标,相互交往,协同活动;3、群体成员受共同的社会规范制约。

(三)班级群体的主要特征:1、同质性2、以学习为核心3、平等的伙伴关系与较少的依赖性4、教师具有较强的影响力5、受外部环境影响显著(四)群体对个体的影响1.群体压力的影响:社会从众行为;2.社会助长:个人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影响而提高;3.社会抑制:个人活动效率因为群体中其他成员影响而降低;4.社会惰化: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一个人工作时努力。

(五)影响群体对个体作用的要素:1、活动的难易2、竞赛动机的激发3、被他人评价的意识4、注意的干扰(六)学生群体的主要功能1、完成社会赋予的学习任务2、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3、为学生提供社会化的机会4、社会比较作用二、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协调(一)正式群体:1、正式群体: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明文规定的群体,其成员有固定的编制,职责权利明确,组织地位确定。

如:班级、小组、少先队都属于正式群体。

2、正式群体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1)松散群体:是指学生们只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群体,但成员间尚无共同活动的目的和内容。

(2)联合群体:其成员已有共同目的的活动,但活动还只具有个人的意义。

(3)集体:是群体发展的最高阶段,成员的共同活动不仅对每个成员有个人意义,而且还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3、班集体——正式群体的管理:(1)班集体:是一种按教育管理要求而组织起来的学生正式群体。

(2)班集体的特点【1】是教育系统的一体;【2】组建有强制性;【3】成员水平相仿;【4】有共同目标;【5】教师处于核心地位。

(3)教师对班集体的管理【1】选好班集体中的领导【2】注意引导和支持正式群体【3】适当授权,鼓励学生的自主管理(二)非正式群体:1、非正式群体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3、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分类4.非正式群体对个体影响作用5、教师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二)非正式群体:1、非正式群体:是由以个人好恶、兴趣爱好为联系纽带,自发组织起来的,具有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

非正式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分工,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

课堂里的非正式群体主要是同辈群体如:朋友与小集团2、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学生非正式群体,常被称为同伴群体、同辈群体、友伴群体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