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慢性溃疡(臁疮)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臁疮的中医外治治疗法
![臁疮的中医外治治疗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7c4e30580216fc710afd0d.png)
然, 以致肌肤 紫黑溃损 , 痒痛不时 。在 外治上注重提脓祛腐 和敛疮 生肌两大方面 。现 代医家认为 , 臁疮 的病机 为“ 因虚
感邪 , 邪气致瘀 , 瘀阻伤正 , 化腐致损 ” 形成 了虚 、 、 、 , 邪 瘀 腐 相互作用 , 互为 因果 的变化 。因此在 外治上 以益气利湿 、 活 血化瘀 、 祛腐生肌为其基本原则。
31 单方 石 玲p单用马齿苋治疗臁疮 , . 取鲜 马齿苋 2 左 5g 右, 加水 5 0 l00m 煮沸溻洗 , 0 ~ 0 L 并清除坏死组织 , 以神 继
灯 照射 3 i, 0r n再施 马齿苋 2 0g a 0 左右洗净放臼中捣烂 , 摊于 无菌纱布上 , 敷于患处 。一般 1 月左右溃疡愈合。 个 3 验方 . 2 康煜冬等I用愈疮 散( o 黄连 、 麝香 、 冰片 、 珍珠粉 、 白芨 、 血竭 等 ) 疗臁疮 3 治 O例 , 治愈 率为 5 % , 0 总有 效率 为 9 .%。蔡卫 红等I 3 3 『 用疮疡灵 ( 珍珠 、 葛根 、 片等 ) 冰 外敷治疗
期: 溃疡疮 面已基本愈合 , 治疗 以补气 、 内治为主 , 辅外治法。
唐汉钧 等 认为 , 虚” “ ” 臁疮久治 不愈的病理 基 “ 、瘀 是
楼朝 飞I用龙血竭 胶囊粉 末外敷 , 治疗 3 6例久治不愈
清, 转为祛瘀与生肌并重 , 外用 生肌散 , 复黄生肌愈创油膏 、
白玉膏生肌敛疮 。() 面愈合期 : 3 疮 药膏不 可去之过早 , 可改 为冲和膏 、 青黛膏等外敷以消瘀 、 除湿止痒。
22 横 向为 主 , . 据型立法
苟向红 l 证施治臁 疮, 分 j J 辨 将其
草药偏方治百病-外科部分-慢性下肢溃疡
![草药偏方治百病-外科部分-慢性下肢溃疡](https://img.taocdn.com/s3/m/84dc50e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3c.png)
草药偏方治百病-外科部分-慢性下肢溃疡方 1〔组成〕鲜石龙芮适量。
〔用法〕洗净,切碎,水煮后榨汁熬成膏外敷,每日或隔日 1 次。
方 2〔组成〕石岩枫 20g,凡士林 30g。
〔用法〕石岩枫洗净、晾干,研成粉末,调凡士林制成软膏涂患处。
方 3〔组成〕糯米团、倒地铃、桉叶各适量。
〔用法〕捣烂敷患处。
方 4〔组成〕鲜钩吻叶适量。
〔用法〕水煎,熏洗患处,洗后将药叶 1 张贴疮口。
〔附注〕钩吻有毒,只作外用,切忌内服。
方 5〔组成〕鲜胜红蓟适量。
〔用法〕加蜂蜜少许,捣烂敷。
方 6〔组成〕海金沙藤叶适量。
〔用法〕研成细粉,配成 20%凡士林膏,外涂患处。
方 7〔组成〕马棘全草适量。
〔用法〕晒干,烧灰,用青油调敷。
方 8〔组成〕桉叶适量。
〔用法〕水煎成 20%药液,先洗患处再以桉叶粉末撒,然后包扎。
方 9〔组成〕鲜秋鼠曲草适量,红糖少许。
〔用法〕捣烂,外敷。
方 10〔组成〕鲜水杨梅根皮适量,或加鲜筋骨草适量。
〔用法〕加白糖捣烂敷患处。
另用水杨梅根 15~30g 水煎服。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疖肿。
方 11〔组成〕白杨新叶适量。
〔用法〕用手指打数十下,使叶熟软,以背面贴患处,每个疮面贴 1 叶。
方 12〔组成〕白接骨全草、白糖各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疖肿。
方 13〔组成〕吐烟花鲜品适量。
〔用法〕捣烂,外敷患处。
〔附注〕此方也可用于疖肿。
方 14〔组成〕干红番苋叶适量。
〔用法〕研成细末,撒疮口。
〔附注〕此方用于溃疡久不收口。
方 15〔组成〕鲜虎皮草适量。
〔用法〕捣烂取汁,加雄黄或冰片少许,调匀涂搽患处。
方 16〔组成〕刺苋、桐油各适量。
〔用法〕捣烂,贴患处。
方 17〔组成〕鲜乌蔹莓叶适量。
〔用法〕洗净,捣烂敷。
方 18〔组成〕野艾叶、猪油各适量。
〔用法〕捣烂敷。
方 19〔组成〕枸骨根 120g。
〔用法〕煎汤洗涤,每日 1~2 次。
方 20〔组成〕十大功劳根皮适量。
〔用法〕研末,和豆腐敷患处。
臁疮腿(下肢溃疡)民间偏方秘方
![臁疮腿(下肢溃疡)民间偏方秘方](https://img.taocdn.com/s3/m/440a7e2e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d8.png)
臁疮腿(下肢溃疡)民间偏方秘方【临床特点】一般初起时,多是先痒后痛。
红肿成片,以后就溃烂流水,形成溃疡。
如果拖延日久不好,疮口下陷、边缘形成缺口,溃疡面肉色灰白或暗红,并流臭污稀脓水。
久则疮色紫黑,或因毒水浸淫,并发湿疹。
患肢常伴有静脉曲张(青筋暴露)及水肿,早晨消晚上肿,经年累月久不收口。
即使收口,也易复发。
1.臁疮(1)牛蹄甲烧灰,香油调敷。
或凡士林调牛蹄甲灰敷患处。
(2)鲜木耳,白糖各适量。
将木耳捣烂如泥,加适量白糖,涂于纱布上,贴患处不动。
一般710日(用时,将木耳以冷开水洗净,再用开水浸泡几分钟)。
(3)蚕豆叶捣烂,敷患处。
(4)烟梗适量,研细末,猪油调匀烟梗末,涂疮上,纸盖之。
(5)热豆腐1片,贴疮,以绢搏之,每日换2次。
(6)人中黄为末,醋调搽患处。
(7)烧过人骨碎者,研为末,掺之。
(8)柳毛狗1把,艾叶1把,葱白连根7个,花椒15克,熬水洗,每日上大酱2次,極重者半月收效。
(9)猪后蹄1对,用水煮烂如泥,去骨用小米饭1碗,共捣成膏,摊在布上,糊患处。
3日后即愈。
2.臁疮腿(1)广松香21克,铜绿18克,五倍子、明矾、雄黄、轻粉、红粉各10克,斑蝥3克,共研细面,涂患处。
(2)儿茶150克为细面,熟豆油调糊,2日一换药1次。
用石灰水洗(石灰水必澄清)。
(3)川椒、地丁、麻黄各等份,共为面。
用鸡蛋清和一处,将药贴布上,先将患处用豆腐浆洗后敷之。
(4)韭白(小根蒜)捣烂,外敷患处。
(5)白萝卜,擦丝煮熟捞出,趁热(以手能入为度),敷之,布包扎。
(6)绿豆60克,老陈醋适量,绿豆用文火略炒,研末,用醋调成糊状,敷患处,2日换药1次。
连敷10周。
(7)头发适量,以新瓦焙焦(不可糊)研细面,用香油调敷患处,再用旧帽子的里面(有油垢的)包裹,一次就好。
3.足臁烂疮韭地蚯蚓泥干研入轻粉,清油调敷。
4.臁疮疮口洁净者煅石膏30克,樟丹3克,共研细末,以香油调搽患处。
5.臁疮久不收口(1)熟石膏12克,黄柏3克,五倍子12克,共为末,香油调搽敷患处。
臁疮(下肢溃疡)
![臁疮(下肢溃疡)](https://img.taocdn.com/s3/m/a181130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79.png)
臁疮(下肢溃疡)展开全文下肢溃疡属于中医学“臁疮”“外廉”“内廉”等范围。
“内廉属三阴有湿,兼气分虚热而成,更兼廉骨皮肉浇薄,难得见效,极其难缠”(《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
【病因病机】臁疮腿多因久立或负重过度,疲倦劳累,或由外伤,气血耗伤,下肢经脉受损,脉络怒张,血行不畅,瘀血凝滞,脉络不通,肌肤失养而发病。
常由大隐静脉曲张合并下肢浅静脉炎诱发。
症见下肢单侧或双侧肿胀、疼痛,肤色红暗,踝关节上方成靴形皮肤溃烂。
【辨证用药】治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
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味。
处方:黄芪、当归、金银花、玄参、甘草、土茯苓、草薜、牛膝。
方中黄芪、当归益气和营,补血散瘀;当归、金银花、玄参、甘草清热解毒,活血通脉;土茯苓、革薜清热利湿;牛膝活血化瘀,引药直达病所。
外治宜清热散瘀,化腐生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帮助病损组织的恢复。
方用杨氏珍珠生肌散外敷,外洗方浸泡。
外洗方:大黄、白及、儿茶、黄连、黄柏、苦参、地肤子、冰片。
水煎外洗浸泡局部。
方中大黄清热解毒,化瘀燥湿;黄连、黄柏、苦参、地肤子燥湿解毒,杀虫止痒;白及、儿茶收敛止血,消肿生肌;冰片清热止痛,祛腐生肌。
诸药合用,则清热解毒,利湿化瘀,收敛止血,化腐生肌。
【验案举例】郑某,男,75岁。
主诉:两下肢患臁疮10年,加重2个月。
患者于10年前患有小腿静脉曲张,活动或站立时间过长即出现肿胀,并逐渐加重,肤色变紫、硬、疼痛。
诊断静脉曲张、静脉炎,多处反复后出现跛行、活动受限,最后出现皮肤破溃,流脓淌水,面积约l0厘米×l0厘米大小虽经用药对症治疗,其症状无明显改善。
在当地治疗效不明显,经人介绍来诊。
症见双小腿皮肤色变为暗紫、肿胀质硬、向下逐重,右小腿外侧已破溃,舌质淡红少苔,脉沉细弦。
此由气血阻隔,血脉凝滞,筋肉失养而成臁疮。
此即著名中医赵炳南谓之隔血症。
治法:补血理气,利湿通络,活血破瘀。
方用当归补血汤合四妙勇安汤加减。
【土单验方】集锦(41)一一臁疮(下肢溃疡)
![【土单验方】集锦(41)一一臁疮(下肢溃疡)](https://img.taocdn.com/s3/m/e522a341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65.png)
【土单验方】集锦(41)一一臁疮(下肢溃疡)2012-04-141、主治:臁疮;配方:黑猪毛一把(瓦上焙黄);冰片少许。
用法:二味共研细面,用纯香油调匀,涂抹患处。
如已溃烂加大黄、黄连、地榆各二钱(或消炎粉三钱),用猪板油调成膏贴患处。
案例:某石、李两位患者,均患臁疮多年,经用此方二次即愈。
2、主治:臁疮;配方:香油二两;黄蜡(蜂蜡)五钱;熟鸡蛋黄三个。
用法:放一起熬成膏,贴患处。
3、主治:臁疮;配方:荆芥杆一两;广丹一两,铅粉一两;破毡帽灰一两;黄蜡(蜂蜡)一两;香油八两。
制法:先将荆芥杆入香油内炸枯去渣,然后陆续入广丹,铅粉,毡帽灰,熬半小时后再入黄蜡,熬至滴水成珠即成。
用法:涂抹患处,一般一至二次即愈。
4、主治:臁疮;配方:黄蜡二两;轻粉二钱;鲜生姜四两;油纸(蜡纸)六块(8公分大小);麦糠六斤。
制法:先将生姜榨取自然汁入锅内文火熬十六分钟倒出冷凉,再把黄蜡入锅内熬二十五分钟,与生姜汁混合再熬十分钟,把铅粉研细放入搅匀,趁热均匀放在六块油纸上。
用法:先将患处洗净,拿一块油纸膏药,用麦糠火熏热摊匀贴患处包扎。
三天换药一次,十八天为一疗程。
5、主治:臁疮;配方:月黄五分;轻粉五钱;黄蜡五钱;猪板油二两。
制法:千锤成膏。
用法:贴患处七日。
说明:月黄剧毒,切勿入口。
6、主治:臁疮;配方:香油四两;陈醋二两;花椒三钱;用法:将上三味同熬,洗患处二小时,每日一次。
7、主治:臁疮;配方:紫石脑二钱;黄蜡一两;冰片二钱;紫草一两;花椒一两;官粉一两;铜绿一钱;香油一斤。
制法:用铜锅把香油烧沸,把紫草、花椒放入锅内炸枯去渣,再加官粉炸黑,然后入黄蜡,熔化后离火,最后把石脑、冰片、铜绿研极细,等油不太热时,边搅边加入锅内,冷却成膏后密封储藏,用法:洗净患处,涂上药膏,油纸盖上包扎,每日换药一次。
说明:此方系祖传三代秘方,效果很好。
8、主治:臁疮;配方:公猪通脊油一根;连须葱白(五寸)六根;蜂蜜二两。
用法:共捣如泥,摊油纸上贴患处,三天换药一次。
臁疮的分型辨治
![臁疮的分型辨治](https://img.taocdn.com/s3/m/72b01170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a660e5f.png)
臁疮的分型辨治臁疮是指发生在小腿下部的慢性溃疡,又称裤口毒、裙边疮。
相当于西医的小腿慢性溃疡。
本病多继发于下肢静脉曲张和丹毒等病。
多因久站或负担重物,导致下肢脉络瘀滞不畅,加之湿热之邪下逼,气滞血瘀、瘀久化热、腐蚀皮肉而成溃疡。
中医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以下四型辨治。
1. 湿热毒盛型:症见局部凹陷性水肿,溃疡处有黄色分泌物,气味臭秽,周围皮肤红肿热痛,下肢重胀,全身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解毒。
处方:金银花、薏苡仁各30克,鱼腥草、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丹参各15克,皂角刺、赤芍、防己、栀子、苍术、泽泻、黄柏、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2. 气滞血瘀型:症见患处皮肤粗糙、瘙痒,可见褐色斑,紫暗肿胀或见青筋暴露,状如蚯蚓,或见患处皮肤破损,有少量渗液,舌质紫暗或边有瘀点,脉弦涩。
治宜行气活血。
处方:忍冬藤20克,丹参、当归各15克,枳壳12克,桃仁、地龙、牛膝、红花、川芎、青皮、木香、赤芍、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3. 寒湿阻络型:症见畏寒肢冷,患处肉芽水肿、色淡,分泌物较清稀,淋漓不断,面色无华,日久不愈,舌质淡紫而润,舌苔薄白,脉弦紧。
治宜散寒化湿通络。
处方:丹参、忍冬藤各15克,桂枝、干姜、独活、茯苓、白术、苍术、猪苓、地龙、赤芍、川芎、牛膝、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4. 气血虚弱型:症见疮面下陷,日久不愈,患处肉芽水肿、色淡,面色苍白,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自汗,食少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养血生肌。
处方:黄芪、丹参各20克,当归、熟地、何首乌、枸杞子、忍冬藤各15克,党参、茯苓、白术、川芎、赤芍、炙甘草各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山东省诸城市精神卫生中心丁树栋)。
臁疮的中医药治疗
![臁疮的中医药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84d55c05aaea998fcc220e35.png)
臁疮的中医药治疗臁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而又难愈的疾患。
生于下肢膝以下、踝以上,两胫内外,臁骨部位,故名臁疮,因其病情缠绵,经久难愈,甚至至死仍未愈,故俗称“老烂脚”,视为顽固疾患。
本病主要由于湿、瘀阻络,气血循行障碍,局部新陈代谢机能减弱,因外伤破损而诱发,或因中土运滞,湿浊气瘀交阻,也有因皮肉外伤,未及时治疗,迁延时日而成。
久行久立,负重劳作,静脉曲张,或高年体弱,气血运化不旺者,比较容易患此病。
臁疮分为内臁外臁两种。
外臁生于臁骨外侧,为足之阳经所属,多因湿热下注积聚而成,早治易于见效,晚治则较困难;内臁生于臁骨内侧,为足之阴经所属,多由湿毒凝滞兼血分虚热而成,不论早晚,治之较困难,又臁骨部位皮肤较薄,气血运行差,故不易显效收口,营运仍不十分通畅,每因外遇刺激破伤而致复发。
本病初起,患部多先痒后痛,红肿成块成片,继则破溃,流出脓水,形成溃疡,久之四周皮肤乌黑僵硬,疮口下陷,形成缸口状,疮面肉色灰白或暗红,四周多起白沿,并流出黄水或黑绿水,臭秽难闻。
夏季为蚊蝇追逐,患者不胜烦恼。
疮口或痒或痛,或麻木不仁,小腿因运营不畅,湿热结聚故呈晨消暮肿之侯,甚者疮口越腐越深,腐肉脱尽,可见胫骨外露,更有甚者疮口起菜花样,此为转至恶侯,预后不佳。
此类溃疡不论生于外臁或内臁,其基本病机是一致的,根据溃疡的部位,结合该部所循行经络的特点,选用适当的药物,对增强疗效是有益的。
补益之法,用于瘀消络通,气血流畅之时,以为善后则有益,若以为“生于内臁者,由于三阴经虚热”而滥用补益,易致瘀浊不消,不利于愈合。
臁疮,现代医学称之为“慢性下肢溃疡”,病情缠绵,易复发,历来被视为疑难顽症。
《疮疡经验全书》谓“里外臁疮,三里之旁,阴交之侧生之者,因肾经寒气攻于下焦,内因风邪所致,外有冷气之所搏,或因撞伤所致,渐然溃烂,脓水不干……盖因湿热风毒相搏而致然也。
”鉴于下肢溃疡以瘀阻络闭,气血不畅为特点,所以治疗应着眼于消、通、和。
消者,消其瘀滞湿浊;通者,通其经脉之阻塞;和者,调和气血,恢复其运行之常度。
[外科方剂]治疗下肢溃疡中药方剂
![[外科方剂]治疗下肢溃疡中药方剂](https://img.taocdn.com/s3/m/0082266227284b73f24250cf.png)
[外科方剂]治疗下肢溃疡中药方剂下肢溃疡的症状表现很是明显,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并不清楚它的病因,但是我们知道它的症状是由很多的原因造成的,对于它的治疗我们一般都是西医的治疗方法。
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下肢溃疡的治疗方剂有哪些吧?下肢溃疡疾病原因溃疡切除植皮术需在控制湿疹、感染等并发症后才能施行,但手术损伤大,有植皮不易成活之弊,且早期溃疡不宜手术,而晚期的顽固性溃疡,小腿几乎全呈褐紫色,下1/2全部发硬、肿胀,皮薄光亮,溃疡肉芽灰白,疮底白滑,周边硬痂较厚,也不适宜手术。
目前除了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仍采用高位结扎和去除曲张静脉的方法治疗并取得良好效果外,针对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而设计的旨在矫正深静脉倒流的各种深静脉瓣膜重建术,无论是管壁外的还是管腔内的成形术和代瓣术,都存在着理论和实践上的缺点,其远期效果值得进一步考察。
缺血性溃疡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所致的溃疡。
此类溃疡多发生在趾端,在出现溃疡前的最早症状是间歇性跛行,这却偏偏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患者不能及时诊治,往往是待病情发展到在休息时也出现难以缓解的疼痛(静息痛)后才到医院就诊,此时肢体缺血更为明显,很容易发展为足趾坏疽、破溃。
一旦出现破溃则疼痛更加剧烈,患者常常是彻夜不眠,抱膝而坐。
这种溃疡是由于供血严重不足,使得肢端缺血、坏死所致,所以“截肢率”很高。
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缺血状况。
下肢溃疡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是1924年由Buerger提出的。
其病理表现为非化脓性全动脉炎或全静脉炎。
并伴有受累血管的血栓形成。
以下肢中小动脉及肢体浅表静脉炎多见,呈节段性分布,周期性发作,最终因严重的肢体缺血,营养障碍而发生肢体坏疽。
治疗下肢溃疡中药方剂(1)先将患处用淡盐水或浓茶水洗干净,将豆腐渣敷患处,每天换一次,治下肢溃疡。
(2)绵白糖粉撒于创口处,用纱布包扎。
5-7天更换一次,可治褥疮,下肢溃疡。
(3)乌贼骨研粉外敷患处,治下肢溃疡。
老年下肢溃疡方下肢溃疡中医称“臁疮”,俗称“老烂脚”。
![老年下肢溃疡方下肢溃疡中医称“臁疮”,俗称“老烂脚”。](https://img.taocdn.com/s3/m/01f3d505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8a.png)
老年下肢溃疡方下肢溃疡中医称“臁疮”,俗称“老烂脚”。
治老年下肢溃疡方下肢溃疡中医称“臁疮”,俗称“老烂脚”。
笔者采用小桉树大叶加工制成糊刘,治疗本病常取得很好的效果。
兹介绍如下:取小桉树大叶适量,洗净后用剪刀剪成碎片,置砂锅内,加水适量,煎煮5-6小时,滤出的药液再煎,直至浓缩成糊剂,装入无菌大口瓶内备用。
用时先用艾叶水(艾叶煎成的水)反复清洗患处,揩干后用消毒棉球沾此糊剂涂于溃疡处,盖上消毒纱布,油纸包扎。
三日换药一次。
一般用药半月可见效或愈。
下肢溃疡秘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转载】
![下肢溃疡秘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转载】](https://img.taocdn.com/s3/m/f296b268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cb.png)
下肢溃疡秘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转载】下肢溃疡秘方《全国名老中医秘方》发表者:赵东奇 1892人已读下肢溃疡是发生于小腿下三分之一胫骨婚两旁(膝部)肌肤之间的慢性溃疡,俗称“老烂脚”,现代医学称“小腿慢性溃疡”,其疮口凹陷,脓水淋漓,久不愈合,臭秽不堪,症属顽疾。
多因久立负重,气陷血痕,肌肤失养所致。
1 .止血定痛生肌散治下肢溃疡[方剂] 乳香、没药(去油)、龙骨各10克,血竭6 克,七三丹30克,香白芷8克,冰片3克。
[制用法] 共研细末,罗筛,瓷器盛放。
以棉签蘸之,均匀地洒于疮口之:上以覆盖疮面为度,2-3日换药l次。
换药时见黄褐色药末:已化为灰白色脓液,无重腥臭为佳,中医称为“偎脓长肉”。
以后脓液渐尽,肌肉红活,疮周见嫩红色上皮生长,平均每天可达1.5厘米。
当疮面缩小至1平方厘米时,可1次结痴愈合。
[疗效] 本方出自《伤科汇篡》。
作者用以治疗溃疡经久不愈及手指外伤25 例,收效显著。
其中17例久溃不愈者,大多糜烂恶臭或脓水清稀,肌肉灰白不生,经长期清洁换药不效,改用本散外敷2-3次后,化脓腐肉脱尽,渐而肌肉红活,四周长皮,直至结痴收口,7例指端外伤,起因均为切割、冲压,致手指末节断离或伴开放性骨折,经用本散外敷2-6次,疮口全部结痴愈合。
随访结果,功能感觉均良好。
[验证] 沈xx ,女,21 岁。
住院号:9158 。
患者于1986 年11 月30 日被电杆压伤,致右小腿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挫裂伤。
清创缝合后形成大片软组织坏死、溃烂,换药l 余,疮面仍恶臭,跟腱呈进行性坏死达2/3。
改用本散外数3 次后,肌肉红活,结合部分植皮而愈。
2 .枯矾猪甲膏治下肢溃疡[方剂] 取新鲜猪蹄甲放锅中炒黄研成粉,按枯矾1份,猪甲粉3份,海螵蛸粉1份,冰片少许。
[制用法] 诸药末和匀,装瓶备用。
创面用双氧水清洗,去除脓性物;用麻油或蜂蜜将粉末调成糊状,均匀敷于创面上,外用纱布包扎。
1周后换药,此时可见新鲜肉芽组织,其后每3天换药l次,再后每天1次至痊愈。
下肢溃疡(臁疮)名方
![下肢溃疡(臁疮)名方](https://img.taocdn.com/s3/m/da35e5cf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b8.png)
下肢溃疡(臁疮)名方下肢溃疡(臁疮)名方1、化腐生肌丹【来源】王玉章,《中国中医药报》【组成】红升丹30克,轻粉、官粉各40克,银珠30克,樟丹10克,乳香、没药各50克,血竭20克,松香、冰片各10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混合成丹,疮面在常规消毒下,外涂“化腐生肌丹”,然后外用敷料覆盖包扎,隔日换药1次。
【功用】解毒化腐,生肌敛疮。
【方解】祖国医学认为慢性下肢溃疡是由于湿热下注,气血瘀滞,或脉道不通,肌肤失养,继而热腐肉烂所致。
据临床观察所见,大多由患者其他疮口下陷,脓汁稀而多,或腐烂覆满疮面,肉芽组织暗淡或灰白,疮周皮肤增厚,色素沉着。
王氏认为此乃气血瘀滞,脉道不通,瘀、腐、脓的存在为溃疡经久不愈的主要障碍。
方中含有“化腐生肌”之圣药红升丹,能刺激病灶肉芽组织,促使结缔组织增生,而利于溃疡的愈合;松香、乳没等乃本方之精品,能生肌长肉敛皮,活血通络,消肿止痛,加速了上皮的形成。
王氏认为脓可能是疮面药物作用下,局部组织代谢旺盛的表现,是“煨脓”的结果,并非疮面感染恶化所造成的,是病症由阴转阳的一个标志;红升丹,轻粉,银珠,乳没等皆为辛温或辛热之品,不但能解毒拔脓化腐生肌,而且可以活血消肿止痛。
本药具有提毒化腐,生肌敛皮作用,能改善疮面局部的微循环,激活慢性溃疡由僵化状态向急性无菌性炎性反方向转化,刺激结缔组织增生。
临床使用安全可靠,是治疗慢性溃疡较为理想的药物。
亦是治疗慢性溃疡的一首外治良方。
【主治】慢性下肢溃疡。
【疗效】多年用于临床,均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臁疮汤【来源】王德隆,《浙江中医杂志》(11~12)1982【组成】当归20克,茵陈、葛根各30克,黄柏、苦参、连翘、猪苓各12克,炒苍术、防风、羌活、知母各10克,木瓜25克,升麻3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温服。
【功用】清热利湿,祛风解肌,活血消肿。
【主治】臁疮(初中期)。
【疗效】治疗13例,6例初期患者,平均服药15剂皆痊愈;7例中期患者,平均服药23剂,6例痊愈,1例好转。
治下肢溃疡(臁疮)妙方
![治下肢溃疡(臁疮)妙方](https://img.taocdn.com/s3/m/c2ff100e4431b90d6d85c700.png)
治下肢溃疡(臁疮)妙方治下肢溃疡(臁疮)妙方臁疮膏【来源】《古今名方》(梁静山方)【歌诀】活血解毒臁疮膏,炙乳香与炙没药,轻粉铅丹真铜绿,血余蜂蜡香油熬。
【组成】净轻粉25克,铅丹25克,真铜绿15克,炙乳香15克,炙没药15克(以上共研细末),血余50克(净水洗清后晒干),蜂蜡50克,香油100毫升。
【用法】取大勺一把,将香油倒入勺内,用炭火熔化。
待开滚时,把血余缓缓倒入油中,并回旋搅拌。
当血余炸至白丝状,油色变红时即捞除余渣,将药勺离火,趁热撒下药末搅拌之。
随着把切成小块的蜂蜡边搅边放入油内,待药油能滴水成珠,即可放置冷水中凝膏。
若膏尚稀,可再加入少许蜂蜡。
用时,先用艾叶煎水或温开水洗净患处,外敷药膏适量。
敷药后宜休息。
【功效】活血解毒,祛腐生肌。
【方解】方中用轻粉、铅丹、铜绿杀虫,解毒,祛腐;乳香、没药、血余止血,活血,生肌。
诸药熬制成膏,直接敷于疮面,有利于药效之发挥,用以治疗臁疮,收效颇佳。
【主治】臁疮(下肢溃疡)日久不愈、甚至溃烂见骨、腥臭、难闻、皮肉乌黑者。
萆薢渗湿汤【来源】清·鲍相璈《疡科心得集》【歌诀】萆薢渗湿薏苡仁,黄柏丹皮赤茯苓,泽泻滑石与通草,清热渗湿佐凉血。
【组成】萆薢15克,薏苡仁15克,黄柏9克,赤茯苓15克,丹皮9~15克,泽泻9克,滑石15克,通草6克。
【用法】水煎服。
每日1剂,日服2次。
【功效】清热渗湿,凉血活血。
【方解】方用萆薢、苡仁、滑石、通草、赤苓、泽泻清热渗湿利水为主;配以黄柏解毒而除下焦湿热;丹皮凉血活血。
综观全方,集解湿毒,利水湿,祛血滞于一方,共奏清热渗湿,凉血活血之功。
【主治】下部或下肢红肿热痛、渗流滋水、舌苔黄腻。
可用于小腿慢性溃疡(臁疮)、下肢丹毒、湿疹、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等病症。
【加减】若见湿重者,加黄连、黄芩、苍术;焮热甚者,加生地、赤芍;小便黄赤者,加车前子、木通;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祖传秘方』臁疮(裙边疮)特效验方臁疮饮
![『祖传秘方』臁疮(裙边疮)特效验方臁疮饮](https://img.taocdn.com/s3/m/2806167f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75.png)
『祖传秘方』臁疮(裙边疮)特效验方臁疮饮
臁疮是发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又称“裙边疮”、“裤口毒”、“老烂脚”等,相当于西医下肢慢性溃疡。
本病好发于长期站立工作,并伴有下肢静脉曲张者,初起局部痛痒,焮红慢肿,继则破溃,滋水淋漓,日久不愈,疮口下陷,边缘形如缸口,疮面肉色不鲜,流溢灰黑色污水,甚则外肉脱尽见胫骨,疮口经久难收,或虽经收口,每易因损伤而复发。
本病多因经久站立或担负重物,致下肢脉络瘀滞不畅,肌肤失养,复加湿热下注或搔抓、碰伤、虫咬、烫伤、湿疮等因素而诱发。
治以清热利湿,和营消肿为主,兼以解毒利湿,散瘀消肿,去腐生肌等法。
秘方:黄芪50g,当归、桃仁各20g,人参9g,白术、赤白芍、连翘、金银花、白芷各10g,茯苓、川牛膝、蒲公英、地龙各15g,红花12g,柴胡、甘草各6g,全蝎5g,皂刺18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三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混匀,分早晚两次服用。
另用芝麻捣为糊状,炉甘石碾细末,以三比一制成散剂,外敷臁疮上,每日换药一次。
方解:本方具有清热化腐,托里生肌之功。
临床应用本方治疗二十七例,结果痊愈二十五例;有效一例;无效一例(创面呈菜花状,发生癌变)。
疗效显著。
随访多年未见复发。
荐方人:徐三文。
13.臁疮(下肢溃疡)
![13.臁疮(下肢溃疡)](https://img.taocdn.com/s3/m/2825bc352f60ddccda38a08e.png)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毒蕴证:疮周有痒痛,疮面腐肉较多,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灼热,可伴发热,大便秘结,夜难入寐。
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二)湿热瘀阻证:疮面腐肉未完全脱尽,脓水淋漓,大便秘结。
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数。
(三)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新肌难生或不生,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
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发热1.发热者限制患者活动,宜卧床休息。
病室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阳光充足。
2.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出汗较多者及时擦干皮肤,保持皮肤和床单位清洁、干燥。
3.鼓励患者多饮水约1500ml/天,可用菊花、金银花泡水代茶饮,以清热解毒。
饮食易消化,均衡营养,注意优质蛋白的摄入,如鸡蛋、牛奶、瘦肉等。
忌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助火食品,如牛羊肉、海鱼、虾、蟹、葱、蒜、辣椒等。
(二)疮面腐肉未脱1.保持病室空气新鲜、流通,温湿度适宜。
2.卧床时适当抬高患肢15~30°,以促进下肢血液回流。
3.根据医嘱,疮面脓腐较多难以清疮者,外敷提脓祛腐药物或油膏,如逐腐祛瘀胶囊、红油膏等;渗出较多者,予清热解毒利湿收敛的中药煎液湿敷患处,如黄连、马齿苋、土槿皮等,外用油膏贴敷。
4.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遵医嘱予清热解毒消肿油膏贴敷,如金黄膏等,观察有无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
5.脓水多而臭秽,引流通畅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局部疮面,每日1次。
6.保持疮周皮肤清洁干燥,敷料渗出较多者及时更换。
(三)疮面新肌不生1.根据医嘱,疮面较干燥者,予补虚活血生肌中药油膏贴敷,如橡皮生肌膏;新生肉芽及上皮生长缓慢者,予补虚活血通络生肌中药煎剂湿敷,如黄芪水煎液等。
2.新肌难生或不生者,遵医嘱予中药熏蒸、艾灸疮面,每日1次。
3.疮面无渗出,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者,适当延长换药间隔时间。
换药时,动作轻柔,避免用力擦拭疮面,以免损伤新生组织。
胶布过敏者,用绷带缠缚疮面,使用弹力绷带或弹力袜,注意缠缚的松紧度,肢端皮肤的色泽、患肢肿胀情况。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b9971e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3a.png)
臁疮(下肢溃疡)中医诊疗方案孙会斌悟道了玄医道传承今天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及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李曰庆、何清湖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版)。
下肢局部见一溃疡,大小不等,多表浅,疮面肉色灰白、淡红或紫暗,表面或附有黄色脓苔,疮口凹陷,边缘形如缸口,脓水清稀,呈灰黑或带绿色,带腥味。
溃疡周围可伴有湿疮、静脉曲张、色素沉着。
疮口难愈,愈后易溃,反复发作。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现代创伤修复学》(付小兵,王德文主编,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版)。
各种原因引起的下肢溃疡、经常规治疗1个月以上未愈合者。
(二)证候诊断1.湿热毒蕴证:局部痒痛兼作,疮面腐肉较多,脓水浸淫,或秽臭难闻,疮周皮肤漫肿灼热。
可伴恶寒发热,口干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数。
2.湿热瘀阻证:局部破溃,疮面腐肉未脱,脓水淋漓。
可伴口干,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腻,脉数。
3.气虚血瘀证:疮面腐肉已尽,肉芽色暗淡不鲜,脓水清稀,新肌难生或不生。
可伴神疲乏力,舌质淡,或有瘀斑,舌苔薄,脉细。
二、治疗方法(一)辨证论治1.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利湿,和营解毒(1)推荐方药:三妙丸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苍术、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半枝莲、紫花地丁、蒲公英、当归、赤芍、丹参、皂角刺、生黄芪、牛膝、生甘草等。
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2)外治疗法①外用药物疗法:疮面牢固覆盖较多黑色、干性坏死组织或焦痂,宜选用贴敷疗法,或配合中药化腐清创治疗。
可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厚敷以煨脓祛腐,促使疮面基底部暴露,或再行蚕食疗法清除。
在腐多而难去之际,先短期选用八二丹掺布疮面,外盖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提脓祛腐,促使腐肉迅速脱落,出现新生肉芽组织;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明显者,用油膏(由清热解毒消肿类中药制成)盖贴;若局部疮周红肿灼热不甚或疮口周围发湿疹者,则用油膏(由清热利湿解毒类中药制成)盖贴;若疮面渗出多者,可用青黛散、三石散外敷。
老烂腿用两种中药治好,中医治疗老烂腿的特效药
![老烂腿用两种中药治好,中医治疗老烂腿的特效药](https://img.taocdn.com/s3/m/58797fc2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46.png)
老烂腿用两种中药治好,中医治疗老烂腿的特效药生活中,人们常被各种皮肤疾病困扰譬如小腿慢性溃疡,中医学称之为下肢溃疡、臁疮腿。
多数患者有静脉曲张病史,少数是由蚊虫叮咬或创伤感染所致。
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中药是如何治疗本病证的吧。
参苓五神汤【药物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炒白扁豆各15g,炒惹改仁、金银花、土茯苓各30g,砂仁、车前子、川牛膝、黄柏50g。
【药物加减】身困乏力、浮肿、便溏较重者,加炒山药30g,制附子6g;疮口渗液较多者,加萆15g,防已、木通各10g。
【适用病症】小腿慢性溃疡,中医辨证属牌虚湿盛型。
临床表现为病程日久,面色萎黄,疮面色暗,黄水浸淫,患肢浮肿,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脉细涩【用药方法】每天1剂,水煎2次,共取药液600mL,分3次温服。
1个月为1个疗程。
配合局部换药:若创口色暗、四周肿胀、疮内黄水渗液较多者,可用防己、木通各30g,车前子、泽泻各15g,煎水湿敷或冲洗患处,每天3次,连用3~5天;若疮面渗液减少或无渗液时,可用庆大霉素注射液8万24万U(根据疮面大小)湿敷,上盖消毒纱布敷料, 每天换药1次,至疮口愈合为止;若疮面有少量腐肉未脱者,疮口掺七丹(熟石膏7份,红升丹3份),外用黄连膏以祛腐解毒;若疮口无腐肉,用庆大霉素湿敷后4周肿消,但疮面光白板亮、不收口者,可用蛋黄油或白糖敷之。
解读:中医学认为,脾虚湿盛型小腿慢性溃疡,病初为湿热下注,久则湿邪困脾,脾气虚弱,无以运化水湿,则湿邪更甚,故脾虚、湿盛互为因果,且脓水淋漓耗伤气血使脾气更虚。
治宜健脾祛湿为主。
参苓五神汤中的党参、白术、茯苓、炒白扁豆、炒薏苡仁、砂仁益气健脾;土茯苓、车前子、黄柏利水祛湿;金银花清热解毒;川牛膝引药直达病所。
诸药合用,熔健脾、祛湿、解毒药于一炉,紧扣病机,故疗效可靠。
十味生肌油【药物组成】黄柏、萆蘚各60g,苦参、紫花地丁各100g,滑石、龙骨各50g,乳香、没药各30g,青黛20g,蜈蚣7条,麻油1000g。
〖名医秘方〗臁疮(老烂腿)十天根治生大黄甘草粉末
![〖名医秘方〗臁疮(老烂腿)十天根治生大黄甘草粉末](https://img.taocdn.com/s3/m/a068b326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5b.png)
〖名医秘方〗臁疮(老烂腿)十天根治生大黄甘草粉末
【名医秘方】臁疮(老烂腿)十天根治生大黄甘草粉末民间俗称的“老烂腿”,中医上称为臁疮病,主要是小腿中下段的慢性皮肤溃疡。
【配方】:生大黄15
~21克,甘草3~5克。
【用法】:先将大黄研极细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净纤维,取细粉,共搅匀。
先用温开水洗净疮面,揩干后均匀撒布药粉
,再用“千层”(又名“千张”或“百叶”,为纯黄豆制成品,以薄而韧者为良)覆盖包好。
如有渗出液外流,可听其自然,第二天再洗。
每日
换药一次。
轻者换药三至五次,重者八至九次,即可新生肉芽。
此时不可再洗,药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层”必须每日换一次。
当结痂牢固时会发
生痒感,不可揭去痂盖,隔五至七天或七天以上,痂盖会自然脱落。
【方解】:大黄有抑菌作用,善治痈疡肿毒、各种疮疖;甘草有抗炎及抗变态反
应的作用,对皮下肉芽囊性炎症有抑制作用。
二药合用,消炎解毒,排脓去腐,生肌长肉,故治臁疮有效。
【献方人】:程宝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教授?。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臁 疮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臁 疮](https://img.taocdn.com/s3/m/bd1c2075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29.png)
『皮肤病中医经验集成』臁疮臁疮是发于小腿下部内外侧的慢性溃疡,又称“裙边疮”、“裤口毒”、“老烂脚”等,相当于西医下肢慢性溃疡。
本病好发于长期站立工作,并伴有下肢静脉曲张者。
多见于成年男性。
病变主要发生在胫前和踝部。
特点是溃疡经久难以收口,或收口后每因轻微损伤而复发。
(一)辨证论治1.湿热下注(1)主症疮色灰暗,脓水浸淫,臭秽,四周漫肿灼热,痛痒时作,甚者恶寒发热。
舌苔黄腻,脉濡数。
(2)处方苍术、黄柏、牛膝、萆薢、当归、赤芍、丹皮、防己各10g,茯苓、薏苡仁、金银花、紫花地丁各15g,甘草5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脾虚湿盛(1)主症病程日久,疮面色暗,黄水浸淫,或有湿疹,患肢浮肿,纳呆腹胀,便溏,面色萎黄。
舌淡苔白腻,脉沉无力。
(2)处方薏苡仁、莲子肉、党参、白术、黄芪各15g,茯苓、怀山药、桃仁各10g,扁豆8g,砂仁、甘草各5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气虚血瘀(1)主症溃烂经年,疮面肉色苍白板滞,疮沿高起如缸口,四周肤色黯黑,小腿静脉曲张。
舌质淡紫,苔白腻,脉细涩。
(2)处方黄芪、党参各30g,熟地、麦冬、茯苓、白芍、川芎、桂枝各10g,当归、赤芍各15g,甘草6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肝肾阴虚(1)主症溃烂经年,疮面潮红灼热痒痛,或有渗血,咽干少津,五心烦热。
舌红,苔少而干,脉细数。
(2)处方熟地、怀山药、鸡血藤各30g,茯苓、泽泻、山茱萸、丹皮各10g,丹参、桃仁、当归各15g,肉桂、甘草各6g.(3)方法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名医经验1.郑泽棠诊治经验(1)以外治为主中医外治疗法是治疗慢性下肢溃疡的主要手段之一。
如《周礼·天官篇》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刮杀之齐。
”即运用祝药(外敷药)、刮杀之剂(拔除脓血的销蚀腐肉的药剂)外治溃疡。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广泛应用止血、止痛、祛腐、生肌等外用药,治疗慢性下肢溃疡。
臁疮下肢溃疡朱仁康
![臁疮下肢溃疡朱仁康](https://img.taocdn.com/s3/m/ff5d670f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dd.png)
臁疮下肢溃疡朱仁康臁疮散配方:牛胆(或猪胆)1个、青黛30g、陈石灰30g、黄丹10g、轻粉10g、冰片5g、黄柏30g密陀僧30g、五倍子20g、枯矾10g 制法:将青黛、石灰、黄丹、轻粉、冰片研成粗末后纳入牛胆中(保留胆汁),阴干后研为细末;黄柏烘干后研成细末;密陀僧、五倍子、枯矾亦研成细末;各药充分混匀,过100目筛,高压灭菌,储瓶备用。
主治:下肢慢性溃疡。
用法:患部用5%黄柏水清洗,除掉坏死组织,疮缘用酒精消毒,取上散少许加2%龙胆紫适量调成糊状,涂搽在疮面上。
每日换药3次,至愈。
消炎生肤散配方:黄柏、黄芩各12g 紫草、密陀僧、赤石脂、五味子各30g 龙骨20g 苍术6g 冰片0.5g制法:共研细粉,过100目筛,混匀,装瓶,备用。
主治:下肢溃疡。
用法:临用时取蜂蜜适量调敷患处,用绷带从患肢小腿由下而上,复由上而下,反复包扎,5-7天更换一次,至愈。
溃疡散配方:大黄、白及各50g 密陀僧、儿茶、没药各30g 青黛20g 轻粉10g 冰片5g制法:先将大黄、白及焙黄研粉,全药均研成极细末,各药混和,过120目筛,贮瓶,经高压消毒备用。
主治:下肢溃疡。
用法:常规消毒患处,清除坏死组织后,取药散少许加2%龙胆紫溶液适量,调成稠糊,外包患处,并用纱布包扎绷带固定。
早晚各换药一次,10天为一疗程。
肤疡散配方:乳香、没药、血竭、炉甘石各100g 雷凡诺尔粉8g冰片1g 制法:前四味中药各研极细伙,拌匀过120目筛,再加后两味药,和匀装瓶,高压消毒后备用。
主治:下肤溃疡。
用法:溃疡面充分清洗,5%黄柏水湿敷创面30分钟后撒药,药厚约2MM左右,纱布包扎,每日1-2次。
溃疡药散配方:黄柏、黄连、黄芩、虎杖、没药、象皮、炉甘石、血竭各50g制法:各研细粉,过100目筛后混匀,备用。
主治:小腿慢性溃疡。
用法:以生理盐水洗净疮面,将药粉撒在溃疡面上,纱布覆盖,绷带包紧,每日换药1次,若分泌物多时,每日换药2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慢性溃疡 (臁疮 )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下肢慢性溃疡属于中医“臁疮”的范畴,又名“裙边疮”、“裤口疮”、
“老烂脚”,好发于小腿下1/3处、内、外侧的部位,本病初起之时,在皮肤表
面出现黄豆大小的红斑或结节,后迅速发展为豌豆大小的水疱、脓疱,随着病情
发展向皮肤深处形成溃疡,患者先痒后痛,继发破溃,形成溃疡后久治不愈,对
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中医对于臁疮这种疾病的认识始于宋元时
期,中医药治疗臁疮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低复发等优点,本文从中医角度
对臁疮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和中药配方处分等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臁疮的病因病机
臁疮多因久站、负重远行等原因导致人体的气血耗伤,致使中气下陷,引发
下肢经络不畅、局部出现气血瘀滞,下肢肌肤失养,患者本身又存在正气不足而
湿热邪盛的情况,当下肢皮肤因蚊虫叮咬、意外伤害以及湿疹等多种原因导致破
损时,易诱发臁疮,在《华佗神医密传》中曾写道:“臁疮有内外之异,因脏腑
有湿毒,乃外发为疮、亦因打扑抓磕或遇毒虫恶犬咬破损伤而形成疮者”。
导致
臁疮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为“邪实”及“正虚”,风、湿、热、毒、瘀诸邪相搏使
然,以“虚”为本,“虚”贯穿疾病发展的始终,因虚致瘀、因瘀致腐、因腐至
虚,气血亏虚、血瘀阻络或湿热下注积聚,进而血败肉腐形成了溃疡。
二、臁疮的中医辨证治疗和中药配方处分
中医根据臁疮的病因病机,将其分为两个症型:湿热下注型,气血亏虚型。
2、1湿热下注型多见于臁疮初发的患者,湿热蕴结患者体内,脏腑经络运
行受阻,导致出现湿热症状,患者的疮面色暗或疮面上附有脓苔(坏死组织),
疮面久溃不愈、脓水浸淫并秽臭难闻,患处及周围有肿胀和灼热感,痒痛兼具,
患者舌苔黄腻、脉细数,严重时会有发热的全身症状。
方选三妙丸或萆薢胜湿汤
随证加减。
此型当分湿重、热重或湿热并重,湿重者用四妙散,加重薏苡仁用量,热重者酌加清热解毒的药物,如忍冬藤、连翘、蒲公英等。
湿热并重加土茯苓、
马齿苋,《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祛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深
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中药大
辞典》言: “马齿苋入大肠肝脾经,清热解毒,散血消肿,治疗痈肿恶疮。
”
《千金方》言: “治痈久不瘥,马齿苋汁服之。
”马齿苋清热解毒消肿之力宏,
是治疗臁疮的佳品,同时亦能清下焦湿热。
2、2 气血亏虚型“病久必虚,邪留伤正”多见于年老或素体体虚的患者,
病程日久难愈或反复发作,疮面凹陷,肉芽色淡,疮面的皮肤呈现淡白色,疮口
周围皮肤黯黑并出现皮下脂肪硬化和皮肤萎缩的症状,患者的舌苔白腻、脉细弱,患者多伴有面色苍白、头晕、心悸、乏力气短等症状。
方选补中益气汤或补阳还
五汤。
注意顾护脾阳、肾阳,酌加桂枝、狗脊、鹿角胶等,桂枝通阳化气、调和
营卫,狗脊填精补髓,现代研究中表明,狗脊具有抗炎镇痛、治疗体部溃疡及活
血等作用,对于治疗臁疮气虚血瘀证是必不可少的一味药材,鹿角胶能补阳补血、益肾壮骨,是治疗臁疮的佳品。
2、3 治疗臁疮的中医辨证施治中,始终需注意以下几点:
1、顾护脾胃。
脾主四肢,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
气则死”。
臁疮具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治疗中顾护脾胃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酌加四君子汤、山楂、建曲、麦芽等。
2、活血化瘀药、虫类药、藤类药的使用。
上述两个证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
瘀证,因此要酌加活血化瘀通络的药物,如丹参、川芎、红花、路路通、猫瓜草,虫类药搜风通络效佳,如土鳖虫、乌梢蛇、蜈蚣,藤类药物一般皆能活血疏经通络,兼顾其血瘀之证,临床经常选用,如鸡血藤、忍冬藤等。
早在古代本草论著
中就认为鸡血藤是血分之圣药,能活血舒筋,兼以养血。
忍冬藤能清热解毒,更
能通络。
3、顾护脾阳及肾精肾阳。
临床会辨证选用通阳化气、温通经脉、填精补髓
的药物,如桂枝、肉桂、狗脊、鹿角胶、菟丝子等。
总结:综上所述,臁疮要积极预防并尽早医治,日常生活中减少久坐、久行
等易加重下肢静脉压力的行为,避免皮肤破损,一旦发现有异常症状要尽早就医
诊治。
临床上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本着“辨证论治”“因人而异”等原则,辨别病情的阴阳虚实,轻重缓急进行施治。
患者应遵从医嘱积极治疗,减少臁疮
的发生或复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