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大师》李济观后感

合集下载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纪录片大师观后感》纪录片是一种以真实事件、人物和事实为素材进行拍摄和记录的电影形式。

它们通过镜头的记录和叙述方式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角和感受。

作为一个文化热点,纪录片在当代社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喜爱。

近年来,一些杰出的导演被公认为纪录片大师,他们以其出色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主题,为纪录片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我看过的不少纪录片中,有几位大师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塞尔日·陶乐茨基是一位来自俄罗斯的纪录片导演,他以其对人性的观察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而闻名。

我曾经观看过他的作品《绝代佳人》,记录了一位乡村女孩成长为一流芭蕾舞者的故事。

由于家庭条件的艰苦和社会环境的压力,这位女孩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她坚持不懈地追逐自己的梦想,最终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陶乐茨基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心编排的剪辑,将观众完全融入到这个女孩的世界中,让人们对她的坚强和勇气产生了深深的敬佩。

另一位纪录片大师是霍尔加·海克。

他是一位奥地利导演,以其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和独特的拍摄手法而闻名。

他的作品《无尽大地》是一部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破坏的纪录片,通过捕捉到全球各地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向观众展示了地球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海克通过他独特的拍摄手法和丰富的音效设计,使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自然的奇美和脆弱,激发了人们对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和意识。

此外,还有一位被誉为纪录片大师的是弗雷德里克·威斯曼。

他的作品《电影自然》系列是纪录片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其对社会问题的深度触及和长镜头的运用而备受赞誉。

我曾观看过威斯曼的《动物园》,这部纪录片从动物园的角度出发,揭示了人类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和道德伦理。

威斯曼以其独特的方式展现了人与动物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记录动物被困在笼子里的画面和动物园工作人员的生动片段,引发了对于人类道德的思考和对动物权益的关注。

这些纪录片大师的作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记录,它们通过独特的创作方式和深入的主题探索,给观众带来了更多的思考和感受。

丰子恺记录片观后感

丰子恺记录片观后感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丰子恺记录片观后感篇一:丰子恺散文读后感《丰子恺散文集》读后感暑假里,我读了《丰子恺散文集》,感觉他写的文章确确实实如同丰老说的一样:“丧失了美丽的童年时代,送尽了蓬勃的青年时代,而初入黯淡的中年时代的我,在这群真率的儿童生活中梦见自己过去的幸福,觅得了自己已失的童心。

”我读完后,也就找回了在天真幼稚时光中的记忆。

他的文章总是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总是希望人们能团结在一起,但是总是在生活中便成了泡影,我觉得他非常喜欢观察,比如他从孩子亲情友情体会到了爱和未来的希望,每次读他的散文,每一篇我都会看到美好和希望,但也会看到那些阴暗和光明的比较,让人们品的更高尚,更加反对那些社会的阴暗。

他曾说过:“人体的美的姿态,必是出于自然的。

换言之,凡美的姿态,都是从物理的自然的要求而出的姿态,即舒服的时候的姿态。

这一点屡次引起我非常的敏感。

无论贫贱之人,丑陋之人,劳动者,黄包车夫,只要是顺其自然的天性而动,都是美的姿态的所有者,都可以礼赞。

”是呀,对此,我也感同身受。

在我之前的小区里,有一个蹬三轮车打扫卫生的老爷爷,我们亲切地称他为“垃圾爷爷”。

垃圾爷爷的脸上布满了皱纹,记录着多年的辛勤劳苦。

他那粗壮的大手上刻着裂痕,向我们诉说着他那多年来的风霜艰辛。

然而,一个朴素淳朴的老爷爷,却有着心灵的美。

那一天,垃圾爷爷照常在学校里转悠。

我刚吃完饭从餐厅里出来就见他了,我打了招呼,就快步走了,赶去读书,这时马一凡又来了。

他说问我借钱。

我一摸口袋,钱没了。

我自言自语道:“咱能没有呢?”我着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急的团团转。

顿时,我那原来平和的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

我认真的把所有的都翻便了,都没有。

于是我凭着记忆找。

马一凡也帮忙。

我们好像在黑暗中寻找光明的勇士,马不停蹄的开始了行动。

一圈,没找到!两圈,也没找到!三圈,还是没找到!我们简直失去了希望,这时只间垃圾爷爷来了,他的手里竟拿着我的钱,他向我走来,我高兴极了!拿上钱连蹦带跳,大声叫道:“找到了”!垃圾爷爷见到我高兴的样子也大笑起来,过了一阵便悄悄离开了,他的影子印在了我心里!其实,美,是没有形式,没有形状,却令你惊叹,令你着迷,艺术大师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眼睛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的纪录片。

这部纪录片聚焦于各种领域的大师级人物,
通过讲述他们的生活、工作和成就,向观众展现了他们的非凡才能和无与伦比的技巧。

首先,这部纪录片的选材非常出色。

它选择了不同领域的大师人物,包括音乐、绘画、舞蹈、料理等,给观众提供了多个角度去了解不同领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

这种多样
性让我对各种艺术形式和学科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其次,纪录片展现了大师们的刻苦努力和无私奉献。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取得了巨大
的成就,但他们并没有停止努力,而是持续学习和改进自己的技巧。

纪录片也展示了
大师们对自己的工作和艺术的热爱,以及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的责任感。

这些品质让
我深受鼓舞,激励我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追求卓越。

最后,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技巧和音乐配乐都非常出色。

纪录片使用了许多精美的摄影
技巧来展示大师们的工作场景和技巧细节。

音乐配乐则与画面完美融合,增强了观影
体验。

这些因素使得观看纪录片成为一种享受,同时也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大师们
的艺术创作。

总的来说,《大师》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不同领域的大师人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
的才华和付出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和启示。

我相信这部纪录片将继续激励更多的人
去追求卓越,并对自己的艺术和工作充满热情。

张元济大师纪录片读后感

张元济大师纪录片读后感

张元济大师纪录片读后感看了张元济大师的纪录片后,我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文化宝库的大门,然后被里面的东西惊得下巴差点掉地上。

以前吧,我对张元济大师了解就那么一丢丢,就知道是个文化界的大人物。

这纪录片一放,嚯,原来他这么牛啊!感觉他就像是文化界的超级英雄,默默拯救着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纪录片里能看到,他那个时候做出版工作,就像在一片文化的荒地上开垦一样艰难。

可他不管啊,一头就扎进去了。

就好比我玩游戏的时候,明知是个超难的关卡,但就是要硬着头皮往前冲,他就是这么执着。

他收集那些古籍文献,就像收集宝藏一样,一本本、一页页地整理。

我在想,那时候他是不是每天都像个“文化侦探”,到处去探寻那些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文化明珠呢?看着他的故事,我突然觉得我们现在能看到这么多经典的书籍,背后都是他这样的人在负重前行啊。

他把那些古老的、快要被历史尘埃淹没的智慧,小心翼翼地擦拭干净,再送到我们面前。

这感觉就像他是一个时间的邮递员,把古人的信件准确无误地投递到现代我们的手中。

而且啊,他在那么复杂困难的社会环境里,还能坚守对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这就好比在一个乱糟糟的菜市场里,他却能静静地守着一朵最纯净的文化之花,不让它被外界的喧嚣和浮躁给破坏掉。

这得多难啊,我有时候在吵闹的环境里连书都看不进去,他却能在战火纷飞、动荡不安的年代,撑起一片文化的蓝天。

纪录片看完了,我对张元济大师那是满满的敬意。

他就像一颗星星,在文化的夜空中永远闪亮,提醒着我们要珍惜文化,尊重那些为传承文化付出巨大努力的人。

我也觉得自己得向他学习,虽然我可能做不了像他那么伟大的事情,但是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也可以好好地守护和传播一些美好的文化知识,就像他传递给我们的那种文化的力量一样,小火苗虽小,但也能温暖一片角落呢。

中国文明的开始李济读后感

中国文明的开始李济读后感

中国文明的开始李济读后感
《中国文明的开始》这本书是李济先生在考古学领域的代表作之一。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李济先生对考古学的热爱和对中国文明的执着追求。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李济先生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分析,揭示了中国文明的渊源和发展历程。

他通过对不同文化层的考古发现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时期中国文明的演变过程。

在书中,李济先生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观点和见解。

他通过对殷墟文化的分析,提出了“殷商文化由传说变为信史”的重要观点。

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他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此外,他还探讨了中国文明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指出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个地区和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而形成的。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考古学的重要性和魅力。

通过考古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和传承我们的文化遗产。

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考古学研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总之,《中国文明的开始》这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考古学的基本知识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也深刻认识到了考古学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广大读者产生深远的影响,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文明的历史和文化。

《大师—王国维》观后感

《大师—王国维》观后感

《大师—王国维》观后感
在观看了《大师—王国维》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这部影片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王国维这位伟大学者的生平与成就,让我对这位国学大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影片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和生动的访谈,展现了王国维在学术领域的卓越成就。

他不仅在历史学、文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而且在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方面也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敏锐的学术洞察力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影片中,我特别喜欢的一个片段是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授课的场景。

他用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着复杂的学术问题,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这种教学风格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也体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投入。

此外,影片还展示了王国维在人生道路上的坎坷与坚持。

他在面对困境时,始终保持着坚韧不拔的精神,不断追求学术真理和人生价值。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

总的来说,《大师—王国维》这部纪录片让我对王国维这位国学大师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他的学术成就和人生经历都让我深受启发。

我相信,这部影片不仅会让更多的人了解王国维,也会激励更多的人去
追求学术真理和人生价值。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近年来,纪录片在影视界备受瞩目,成为了独立的艺术形式。

其中,大师纪录片更是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我最近观看了一部名为《探寻大师的足迹》的纪录片,深深被其中记录的故事所感动。

通过观影的过程,我像与大师们一同踏上了他们的足迹,领略了他们的创作才华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几位文学、艺术和音乐界的大师,记录了他们的生活、创作以及背后的故事。

这些大师们是卓越的人才,他们的作品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他们所在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纪录片首先介绍了一位文学大师,他以其精湛的笔力和敏锐的洞察力赢得了读者的钦佩。

从他的生活中可以看出,他每天都保持着极高的写作频率,每一个瞬间都在积累着他的情感和观察,这种专注和执着让我深感敬佩。

影片将焦点聚焦在他创作的思路和灵感来源上,以及他如何面对创作中的困难和挫折。

这一部分让我感觉到,创作并非一帆风顺,艺术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坚持。

接着,纪录片转向了一位艺术大师。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细节的追求而成为了该领域的代表。

纪录片通过记录他的日常生活,展现了他是如何捕捉细微之处,用画笔诠释生活中的美。

我被他对细节的敏感和表达方式的独到之处所震撼。

他告诉我,通过仔细观察和用心感受,我也能够在平凡的事物中找到美的存在。

纪录片的第三个部分描述了一位音乐大师。

他以其卓越的演奏技巧和对音乐的独特理解而享誉国际。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演奏家,同时也是一位潜心研究音乐的学者。

在他的音乐探索过程中,我看到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完美演绎的追求。

纪录片通过他的琴房演奏镜头,让我仿佛置身于他的音乐殿堂,感受到了音乐所带来的情感和美好。

整部纪录片以其真实地记录和深入剖析大师们的创作过程为亮点,给予观众直击灵魂的观影体验。

导演以生动的镜头、精准的剪辑和有力的音乐配乐,将大师们的精神世界和心路历程展现得淋漓尽致。

观众可以亲身感受到大师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创作事业的执着所取得的成就。

这部纪录片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100年里的100位纪录片大师

100年里的100位纪录片大师

100年里的100位纪录片:大师《大师》节目,是上海纪实频道的一档节目。

它展示了从现在往前推100年里的100位在各个领域开风气之先的前辈,他们在中国的实业、科学、文学、艺术、教育、新闻乃... 谢希德(下集)谢希德(上集)盖叫天(下集)盖叫天(上集)倪征日奥下集倪征日奥上集梁从诫赵丹(下集)张大千(下集)张大千(上集)林风眠(下集)林风眠(上集)闻一多上集闻一多中集闻一多下集张伯苓钱钟书陈寅恪下集陈寅恪上集贺绿汀(下集)贺绿汀(中集)贺绿汀(上集)王淑贞(上集)王淑贞(下集)沈从文(下集)沈从文(上集)陈鹤琴梅贻琦傅雷马一浮(下集)马一浮(上集)冯友兰(上集)冯友兰(下集)谢希德下集谢希德上集华罗庚上集老舍(四)老舍(三)老舍(二)老舍(一)齐白石上集播放:3102次齐白石上集播放:1410次齐白石上集播放:1500次吴湖帆上集播放:2630次吴湖帆下集播放:2298次齐白石下集播放:2806次吴贻芳播放:1862次童第周播放:2087次叶企孙播放:1848次谭其骧(下)播放:1798次谭其骧(上)播放:3084次马寅初(下)播放:3886次马寅初(上)播放:5755次竺可桢(下)播放:2829次竺可桢(上)播放:3567次邓稼先(下)播放:2488次邓稼先(上)播放:2848次颜福庆(下)播放:2199次颜福庆(上)播放:2911次王淑贞(下)王淑贞(上)播放:3138次吴昌硕(下)播放:5471次吴昌硕(上)播放:5406次郁达夫(下)播放:2387次郁达夫(上)播放:3319次丰子恺(下)播放:2817次丰子恺(上)播放:4432次叶企孙播放:2353次周予同(下) 播放:2210次周予同(上)播放:3622次沈尹默(下)播放:4274次沈尹默(上)播放:6273次冯友兰(下) 播放:2926次冯友兰(上)播放:4618次林语堂(下)播放:5278次林语堂(上)播放:7973次梁漱溟(下) 播放:5113次梁漱溟(上) 播放:7902次潘光旦(下)播放:2721次潘光旦(上)播放:4546次陆俨少播放:8330次严复(下)播放:7417次严复(中)播放:8595次严复(上)播放:24795次冯友兰(下)播放:3993次冯友兰(上)播放:6529次穆旦(下)播放:2927次穆旦(上)播放:4954次萧红播放:5349次叶企孙(下)播放:2624次叶企孙(上)播放:3766次万籁鸣播放:5214次潘天寿(上)播放:8232次詹天佑(下)播放:4356次詹天佑(上)播放:6977次张元济(下)播放:2946次张元济(上)播放:4510次谭其骧(下)播放:1833次谭其骧(上)播放:3002次马相伯播放:13194次黄炎培播放:13076次赵家璧(下)播放:12691次赵家璧(上)播放:16277次林风眠(下)播放:15291次林风眠(上)播放:1006次谢希德(下)播放:21433次谢希德(上)播放:22218次林巧稚(下)播放:24572次林巧稚(上)播放:26517次李济播放:21870次吴昌硕(上)播放:28465次大师潘光旦(下)播放:18172次潘光旦(上)播放:23746次焦菊隐(下)播放:19905次焦菊隐(上)播放:24515次叶圣陶(下)播放:23507次叶圣陶(上)播放:27723次黎锦晖播放:23265次江上舟(一)播放:28642次吴湖帆(下)播放:26819次吴湖帆(上)播放:33825次梁漱溟(下)播放:33587次梁漱溟(上)播放:41138次贺绿汀(上)播放:24039次马一浮(下)播放:28301次马一浮(上)播放:31470次林语堂(下)播放:26468次林语堂(上)播放:35137次陶行知(下)播放:13164次陶行知(上)播放:17012次沈尹默(下)播放:13874次万籁鸣播放:15552次赵丹(下)播放:18011次赵丹(中)播放:19602次赵丹(上)播放:23890次梅贻琦播放:23581次严复(下)播放:29104次严复(中)播放:56484次严复(上)播放:90210次朱自清(下)播放:15700次朱自清(上)播放:20327次黄炎培播放:17100次梁思成播放:20154次梁思成(中)播放:113978次梁思成(上)播放:88597次陈省身播放:17676次闻一多(下)播放:11376次闻一多(中)播放:12568次闻一多(上)播放:22309次沈尹默(下)播放:13793次华罗庚(下)播放:19737次华罗庚(上)播放:22021次詹天佑(上)播放:12100次李国豪(下)播放:23149次李国豪(上)播放:27032次焦菊隐(下)播放:7715次焦菊隐(上)播放:12723次张大千(下)播放:17443次徐悲鸿播放:23962次黄佐临播放:8978次马相伯播放:10915次丰子恺(下)播放:13937次丰子恺(上)播放:19599次叶企孙(下)播放:9624次叶企孙(上)播放:10768次贺绿汀(下)播放:9271次贺绿汀(中)播放:9283次贺绿汀播放:15553次陶行知(下)播放:11949次陶行知(上)播放:18122次黄炎培的教育思想播放:11042次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播放:10035次黄炎培播放:9815次陈望道播放:13346次张伯苓播放:20057次吴贻芳播放:16686次陈寅恪(下)播放:29752次陈寅恪(上)播放:41112次王淑贞(下)播放:6946次王淑贞(上)播放:10907次郁达夫(下)播放:9448次郁达夫(上)播放:13153次管彤贤让世界抬头看“中国制造”播放:21028次裘沛然播放:12007次梅兰芳1930年播放:50195次傅雷的一生(下)播放:23698次傅雷的一生(上)播放:42180次蔡元培(下)播放:23935次蔡元培(上)播放:41523次童第周的故事播放:17788次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播放:18330次谢希德曹天钦:患难情深播放:18147次冯友兰重写中国哲学史(下)播放:29400次冯友兰重写中国哲学史(上)播放:46853次文学大师:林语堂(下)播放:29846次文学大师:林语堂(上)播放:42595次物理学大师谢希德(下)播放:14251次物理学大师谢希德(上)播放:18626次妇产医科大师林巧稚(下)播放:17700次妇产医科大师林巧稚(上)播放:23520次现代文学大师萧红(下)播放:16937次现代文学大师萧红(上)播放:27218次大师梅兰芳的舞台艺术和传奇人生播放:40277次上海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裘沛然播放:29779次国画大师:齐白石(下)播放:55529次国画大师:齐白石(上)播放:89617次文学大师老舍4 播放:98974次文学大师老舍3 播放:61745次文学大师老舍2 播放:96029次文学大师老舍1 播放:655270次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上)播放:78652次现代文学大师:郁达夫(下)播放:30948次中国考古学大师:李济(中)播放:23490次中国考古学大师:李济(下)播放:26210次建筑大师梁思成(下):力主保护城墙和北京老城区播放:47109次建筑大师梁思成(上):力主保护城墙和北京老城区播放:71590次中国物理学大师和两弹一星播放:32943次叶企孙:中国物理学一代宗师播放:30643次萧红(下)播放:25773次萧红(上)播放:48985次描尽世间万象:大师丰子恺和他的画播放:36468次绘画大师丰子恺:人间情味尽在笔端播放:58954次齐白石(下)播放:49182次齐白石(上)播放:71673次妇产专家王淑贞文革中的苦难岁月播放:33075次“庚款”留洋第一位女医师:妇产专家王淑贞播放:88561次两弹元勋邓稼先(下):娃娃博士埋名戈壁28年播放:95755次两弹元勋邓稼先(上):因公殉职后人们才知道他真名。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

《大师纪录片》观后感近年来,纪录片风靡全球,成为了人们追逐知识和真相的重要切入点。

而在众多纪录片中,最近我观看的一部纪录片《大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切入点和真实的记录方式,让我对大师们的一生和智慧有了全新的理解。

首先,这部纪录片以生动且贴近现实的方式展现了大师们的生活和创作过程。

无论是艺术大师、音乐大师还是科学大师,他们都拥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创作风格。

从他们个人生活中的琐碎细节,到他们创作过程中的辛勤努力,这部纪录片将他们的一生展现得淋漓尽致。

这样的记录方式,让我有机会亲身感受大师们的智慧和热情,也使我更加珍惜自己的人生和所从事的事业。

其次,这部纪录片将大师们的思想传递给了观众,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他们的成就和影响。

纪录片中,大师们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阐述,让观众们能够更加了解他们的思考过程和艺术观念。

通过这些深入解析,我意识到大师们在自己领域的成就并非偶然,而是凭借着对艺术、音乐或科学的无尽热爱和不懈追求。

这样的观点启发了我对事物本质的思考,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除了对大师们的敬佩,这部纪录片还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环境对大师们的影响。

每个时代都孕育着各种各样的大师,而他们的成就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

纪录片中,大师们不仅仅是被捧上了神坛,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了社会的压力和限制。

他们要面对社会舆论的赞扬和批评,要超越时代的束缚,以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创新思维来推动社会进步。

正是这样的坚持和勇气,使大师们成为了我们值得敬仰和学习的榜样。

通过观看《大师纪录片》,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师们的伟大和智慧所带给世界的影响。

他们不仅仅是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更是通过自己的一生和智慧影响了千百万人。

他们的人生旅程充满了坎坷和挑战,但他们始终以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并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而言之,纪录片《大师》是一部令人难忘的影片,它通过深入记录大师们的生活和创作过程,向我们展示了大师们的智慧和成就。

张元济大师纪录片读后感

张元济大师纪录片读后感

张元济大师纪录片读后感看了张元济大师的纪录片后,我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智慧宝库的大门,被这位大师的一生给震得有点“外焦里嫩”,这是一种惊叹的“焦”。

以前啊,我对张元济这个名字真的不太熟悉。

就感觉历史长河里,那么多名人,他像是一颗被藏在深海里的珍珠,不特意去打捞,还真不知道他有多璀璨。

可这纪录片一放,好家伙,他的光芒直接就刺到我眼睛里,心里去了。

张元济大师干的那些事儿,那可都是超有意义的大事儿。

他在出版业的贡献,就像是在文化的荒原上开垦出了一片肥沃的农田。

那时候的中国,乱哄哄的,啥情况都有,可他呢,一心就想着把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能够读书识字。

他到处搜罗那些珍贵的古籍,就像一个执着的寻宝猎人。

看到那些破破烂烂、差点就被历史尘埃淹没的古籍在他的努力下重见天日,被精心整理、出版,我就特别佩服他的毅力。

这就好比是把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宝藏,一个个擦拭干净,然后摆在大家面前,说:“看呐,这都是咱们老祖宗留下来的好东西!”他在商务印书馆的那些岁月,简直就是一部奋斗史。

感觉他就像一个超级英雄,不过他的武器不是刀枪剑戟,而是一本本的书。

他带着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努力让商务印书馆成为一个文化的堡垒。

在这个堡垒里,知识被生产、被传播,就像一个个小种子,被播撒到全国各地。

他这种坚持,就像是在狂风中紧紧抱住一棵大树,不管风怎么吹,就是不放手。

从纪录片里看他这个人,那性格也是特别让人钦佩的。

他温文尔雅,但是又有着一股坚定的力量。

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看到他愁眉苦脸、怨天尤人,而是默默地想办法去解决。

就像走在一条坑坑洼洼的路上,他不是在那抱怨路不好走,而是一块一块地把石头搬走,把坑填平。

我就在想啊,我们现在的生活这么好,有这么多方便获取知识的途径,可有时候还会把读书当作一种任务,一种负担。

再看看张元济大师,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为了文化传承,为了让更多人能读书,拼了老命地干。

我都有点惭愧了。

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自己在对待知识、对待文化传承方面的不足。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

纪录片大师的观后感百集文化系列片《大师》是今人重读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构想,是用敬畏和自信来打造艺术精品的一种努力。

通过展现大师的思想和精神,传播民族文化的精髓,彰显民族精神。

店铺给大家整理了纪录片大师观后感,仅供参考。

纪录片大师观后感篇一纪录片《大师》在荧屏上讲述着中国近代百位大师的厚重人生,感人至深。

他们生在列强入侵、民族兴亡的年代,经历大动荡、大灾难、大变化、大转型,同时也是先行者为家国天下忧思力行的百年。

他们为国家命运殚精竭虑,将一己的生命投身于民族救亡、民智启蒙和文化拯救的伟大使命中。

正如蔡元培所描述的,身处“黑暗主义时代”,却选择直面人生,点燃生命的光芒,照射尘世所及的地方。

这就是一位位民族先贤所共有的大胸怀、大智慧和大爱。

他们始终以“教书育人,启发民智”为宗旨,淡泊名利,不随俗沉浮。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明确“不为升官发财立阶梯”,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学原则,被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马相伯为启迪民智,育人立人,医治愚昧、落后、腐败等社会痼疾,认定教育乃立国立人之根本,倾其所有,捐出三千亩土地办学校。

陶行知同文盲、贫瘠战斗一辈子,到最落后的乡村去办平民教育,一座晓庄师范,在中国教育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黄炎培开创中国职业教育的先河,直至今天,其教育思想仍充满生机活力。

这些大师们又是真正的大学问家。

他们既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也吸取人类文明的精华,融会贯通,身体力行。

他们有兼容中西的学养,是继往开来的学者,在特定的领域作出独特的贡献。

他们的学术成就,经得起历史考验和文明传承。

竺可桢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现代气象学家,他倡导“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在抗战烽火中带领浙江大学成为“东方剑桥”,为新中国的科学事业打下了可贵基石。

童第周是我国克隆事业的开创者,一双灵巧的手创造生命奇迹。

他说“科学家不自己动手就是科学政客”,至今仍振聋发聩。

他们还真正沉得下心来,研究学问,创造艺术。

徐悲鸿到法国学美术,一心浸润在艺术创作中,经常到卢浮宫和各大展馆临摹名画。

大师——李济

大师——李济

李济洹水绕着安阳小屯流过,小屯是个非同寻常的村庄,因为在小屯的地下埋藏着殷商最辉煌的都城。

关于这个朝代,过去我们只是从典籍上知道2500年前它就存在了,但没有人知道他在何方。

直到80年前,李济带考古队来到这里才打开了这个宝库,“殷墟”现世。

他为积攒了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开出了考古事业,他使中华民族上古文明成为信史。

从1928年底到1937年6月,持续了近十年,安阳发掘所获得的文字、青铜器、石刻,以及商朝人的骨骼等等,无论从哪一方面都把中国的历史推早了六七百年至一千年,安阳发掘出土的古物,使人们得到了中国三千年来历史的资料,这些史料印证了殷商时代的真正面目,是连孔夫子都没有看到过的真实资料。

殷墟的文物现世很早,在北京的各大药铺一直被当做药材买卖,被称作“龙骨”。

那时,挖掘倒卖甲骨维持了小屯附近很多农民的生计。

甲骨文的发现,不可辨驳地证明了商代的存在。

1929年,李济带领考古队正式开始了对安阳的考古,这是第一支国家考古队。

冯玉祥派出部队进行保护。

末世好古董,有字的甲骨变得很值钱。

盗掘的有土匪、武装的盗墓贼、文物贩子、还有农民,1899年甲骨文发现,到1928年,近30年里,殷墟已经有六万多片的甲骨已经被盗掘、被私人买卖了。

这个文明的古国盗墓的历史就和它丧葬的历史一样长,文明久远,盗墓同样久远。

直到20世纪初,这个国家仍然不知道什么是科学考古,没有一个学习考古的人,没有一只自己的考古队伍。

1928年蔡元培任院长的中央研究院成立,他聘傅斯年(五四时期北大的学生领袖)组建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史语所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对殷墟的考古,李济任考古队主任。

李济开中国考古学风气之先。

李济在清华的演讲说:中国若重视考古,中国的历史可能就不是5000年了,或许将来比十二万五千年还要长呢!李济有“锄头考古学家”的雅号。

他在清华接受了系统的文献学训练,1918年李济从清华赴美留学,在克拉克大学拿到了心理学、社会学硕士学位。

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读书笔记

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读书笔记

李济《中国民族的形成》读书笔记李济先生是蜚声中外的考古人类学大师,是一位独具特色的史学家,在民国时期诸多中国民族史的著作中,李济的《中国民族的形成》与众不同,从考古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开辟中国民族史研究的新视野意义重大。

对此,李济先生自己曾说:“在写作本书时,我尽量结合了动物学和遗传学的方法。

目前,透彻研究这一问题的事实材料还很不够,然而,通过利用历史学和人体测量学这两个方面的资料和数据,人们有了看待这一问题的新眼光,并找到了一个新的研究角度。

它并不仅仅是试图在几乎完全依赖过去的记载的中国老派史家的方法,与通常过分简单地看待这一问题的西方人类学的方法之间做出折中。

一、《中国民族的形成》基本概况《中国民族的形成》一书是由李济先生在1923年撰写的博士论文,是第一部对中国人类学进行研究的著作。

英国的哲学家在撰写《中国问题》一书的时候,大段引用了该书中的观点,使得李济一时之间名声无二。

1928年该书在哈佛大学出版社进行出版,1943年由日本的须山卓将该书翻译成日文,名为《支那民族的形成》。

书的开篇就提出了中华民族的行程问题,将人体测量,中国古代典籍等作为了文章撰写的理论技术和论证。

在书中将中国人种人称率“我群”和“你群”两种类型。

其中“我群”指的是汉族,“你群”则是指分布全国范围内和汉族居住在一起的其他少数民族。

书中最终将中国民族划分为五种类型,即黄帝子孙、通古斯、藏缅族群、孟-高棉语群、掸语群。

二、《中国民族的形成》内容的具体分析(一)对第一部分中两篇文章的解读第一部分的两篇文章类似于现在书籍中的文章导读,在《李济关于中国民族及文化发展的初始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李济先生就站在了一个全新的文化视角提出,应该要纠正研究中国历史的时候只重视长城以南的研究,要提高和加强对长城以北的民族的历史文化进行研究。

这说明,李济先生当时就已经充分意识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在历史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和汉族融合在一起,这对汉族的民族构成、文化发展等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大师——王国维》观后感

《大师——王国维》观后感

《大师——王国维》观后感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大师——王国维》是一部展现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纪录片,通过对王国维先生的生平和学术成就的回顾,揭示了他在中国文学史和文化传统中的重要地位。

在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深感到对王国维先生的钦佩和尊敬,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王国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文学家、学者和思想家,他对中国文学和文化的贡献不可忽视。

在纪录片中,我们看到王国维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诗经》、《楚辞》和其他经典文学作品,通过对古代文学的深入解读和诠释,他为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出的“理性诗学”和“格调美学”等理论观点,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学界,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在纪录片中,我深深感受到王国维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

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更是一位深思熟虑、心怀天下、追求真理的智者。

他将传统文化融入自己的学术研究和人生追求中,不仅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发展,也激励了后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

通过观看《大师——王国维》,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王国维先生的学识渊博、思想宽广、心灵崇高,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让人深感敬仰。

他所提倡的“格调美学”、“超脱美学”等理论观点,为中国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引领了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他的思想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我更加珍视传统文化,不断探索和领悟其中的真谛。

观看《大师——王国维》这部纪录片,让我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也让我对王国维先生这位伟大的学者和思想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敬意。

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精深,为中国文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精神风范和学术态度也值得我们学习和追随。

希望我们能够继承和发扬王国维先生的学术精神和人文情怀,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示例:《大师——王国维》是一部以中国文学大师王国维为主角的传记电影,通过讲述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过程,展现了他的伟大才华和深邃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影响。

岳南趣讲大师读后感

岳南趣讲大师读后感

岳南趣讲大师读后感
岳南这个人可真是有点厉害,他能把那些大师的事儿讲得特别有趣。

读他写的东西啊,就感觉像是在听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邻居唠嗑。

以前我总觉得那些大师啊,就像天上的星星,高高在上,离我特别远,而且他们的故事肯定是那种严肃得让人打瞌睡的。

但是岳南完全打破了我的这种想法。

比如说他讲那些考古界的大师,像李济啊之类的。

他不会上来就给你罗列一堆学术成就,而是从这些大师生活里的小事儿说起。

就像讲李济可能在发掘现场遇到的一些小意外,或者是他和其他学者之间那种有点小摩擦又特别有趣的互动。

这一下子就把大师拉到了人间,让我觉得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也会犯错,也会有自己的小脾气。

而且岳南的文字特别生动,就像他形容一个考古发现的时候,不会只是干巴巴地说这个东西多古老多珍贵,而是会描绘这个东西出土的时候,周围的泥土是什么样的,阳光照在上面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就好像我自己也站在那个发掘现场一样。

这让我对考古这个本来有点神秘的领域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趣讲大师的故事,其实也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这些大师虽然各有各的性格和经历,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对自己的事业有着无比的热爱和执着。

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像没钱啦、战争啦、别人的不理解啦,他们都没有放弃。

这就给我一种激励,让我觉得自己在生活里遇到点小挫折的时候,也不能轻易就打退堂鼓。

总之呢,岳南的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师世界的有趣大门,让我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既了解了那些了不起的人物,又收获了不少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觉得不管是谁,只要对历史、对文化、对那些伟大的人物有点好奇心的,都应该来读一读岳南趣讲大师的书。

观看纪录片大师选择你喜欢的人物写一篇简短的感悟

观看纪录片大师选择你喜欢的人物写一篇简短的感悟

观看纪录片大师选择你喜欢的人物写一篇简短的感悟近来在老师的推荐下,我去网上搜索了一些民国时期的大师们的纪录片看了数集。

看过之后,进一步认识了民国时期近现代中国科学家。

教育家和艺术家的成长和成就历程。

例如华罗庚,蔡元培,丰子恺,刘雪庵,常书鸿等等,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科学和艺术事业而奉献终生。

生活在民国时期他们,是历史给予他们大然的苦难环境。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深受外国列强的欺辱与压迫,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批批的爱国者努力学习,想通过科技和教育来发展白己的祖国。

所以他们紧紧的把白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绑在一起。

他们通过忘我的学习,成为科学领域,教育领域,艺术领域的大师,当祖国有难时,他们毅然的放弃外国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与自己的国家共存亡,为祖国各领域的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我认为如果不是有爱国的精神在支撑着,大师们是很难面对当时的各种及其困难的条件的。

如果没有艰苦的时代环境,很可能他们就不会有今天人们看到的成就了。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华罗庚。

华罗庚的人生经历: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个城市贫民的家庭。

一九二四年他从金坛县立中学初中毕业,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因家庭贫困,-年后离开了学校,在父亲经营的小杂货铺当学徒。

在此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自学数学。

一九二九年,他在金坛中学任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发表论文。

他的论文《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受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教授的重视。

经熊教授推荐,他一九三一年到清华大学工作。

他只用了八年的时间,从管理员、助教、讲师进而到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一九三八年受聘任民明西南联大教授。

在极为艰苦的生活条件下,他白天教学,晚上在菜油灯下孜孜不倦地从事研究工作,写下了名著《堆垒素论》。

当时这一名著无法在国内出版,只好送到国外出版,直到解放以后才以中文版在我国正式发行。

一九四六年秋,迫于白色恐怖,他出走美国,先后任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研究员、伊利诺大学终身教授。

向大师道歉的大师

向大师道歉的大师

向大师道歉的大师作者:姚秦川来源:《华声文萃》2022年第05期李济是中国“考古学之父”,生活中的他性情耿直,心直口快,曾因一时的“任性”而做过一件令自己懊悔的事情。

1918年,22岁的李济获得官费去美留学的机会,当时他进入麻省克拉克大学攻读心理学和社会学。

两年后,在获得社会学硕士学位后,李济转入美国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专业,两年后顺利地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从哈佛大学毕业后,李济返回祖国,应聘至南開大学。

当时南开大学校长为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苓,他大李济整整20岁。

工作中的张伯苓比较传统保守,他一贯重视传统和实用,对那些新兴的学科有点认识不足。

有一天,张伯苓在校园里碰到李济,在询问了一些工作和生活的事情后,他最后一本正经地问李济:“你能告诉我,人类学的好处是什么?”其实,这本是张伯苓一句好奇的问话,却让李济甚感不爽。

自从美国回来后,他一直受到他人的赞美,李济觉得张校长显然没把自己放在眼里。

于是,他毫不客气地回答道:“人类学什么好处也没有!”说完,扬长而去。

三年后,李济离开南开大学,前往清华大学国学研究所,担任人类学讲师。

到了1929年初,李济应聘出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领导并参加了安阳殷墟、章丘城子崖等田野考古发掘,一夜之间名声大震。

不久,李济意外地收到了张伯苓校长写给他的一封信,信中张伯苓诚恳地表示,自己看到李济在考古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非常高兴,同时也认识到人类学的重要性,他衷心地祝愿李济以后取得更大的成就。

想起之前自己对张校长那种无礼顶撞,想到张校长当时那惊讶的表情,李济顿时懊悔不安起来。

张校长不但不计前嫌,还发自内心地祝福自己,更让李济羞愧难当。

时间不长,李济专程回了一次南开大学,当面向张伯苓表达内心的歉意,张伯苓则大度地表示,自己早已忘了此事。

(摘自《现代家庭报》)。

大师之大

大师之大

大师之大大师之大本文来源《财经》杂志2011-12-04李济作为大师之“大”,除了他对考古材料缜密的考证,主要还是体现在他的胸襟、学术眼光与对人类文明过去与未来的清醒认识。

李济,字济之,1896年6月2日生于湖北钟祥县。

他4岁入书房跟一位表叔念书。

1907年,他随父亲来到北京,进入北京两个著名中学之一——南城的五城中学读书,14岁考入清华学堂。

到1918年,李济结束了八年的清华学习生活,以官费生的身份,前往美国,开始“放洋”生涯。

这年的9月14日,船抵美国旧金山,李济进入马萨诸塞州乌斯特的克拉克大学就读,主攻心理学。

1920年,他转入哈佛大学攻读人类学专业。

哈佛三年,李济随具有国际威望的人类学大师虎藤、罗兰·B.狄克森等教授,“利用民族学的一个观点,也就是中国历史上所指的中国与夷狄的说法,把中国的历史材料作一种分析”。

当这一研究课题基本完成后,李济把博士论文中的主要内容综合成一篇题为《中国的若干人类学问题》的英语短文,不久后,他将该文修订后发表在1923年123期《哈佛研究生》杂志,这篇“中国民族之科学研究第一部著作”,引起了学术界更加广泛的注意。

此时,大哲学家罗素正在修订他的著作《中国问题》,在读了李济的论文后,“得到了某些颇有启发的见解”,随即征引了一些段落补入了他的著作中。

由于罗素所具有的世界性声誉和大师地位,被他引用了论文的李济也跟着名声大噪。

1923年,年仅27岁的李济获得哈佛大学哲学(人类学)博士学位。

他旋即收拾行装,告别浸润自己三年青春汗水的哈佛校园,踏上归国的途程。

回国后,受天津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之聘,先担任人类学、社会学兼及矿科教授,第二年兼任文科主任。

其间,由于矿科专业的关系,结识了当时中国著名的矿物学家、地质学家翁文灏,并通过翁结识了在李济人生旅途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国际级地质学家丁文江。

好人丁文江说起这位丁文江,他与大师李济的另一位恩人傅斯年之间,还曾有过一段误会,后者甚至扬言要杀死丁文江。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纪录片《大师》李济观后感
看过几集,我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是脂砚斋评石头记所说:可笑近来小说,净是貌比潘安,才如子键。

不成想应了这部《大师》,可笑大师们都是“心怀天下”“高风亮节”。

我此言绝无冒犯之意,只是大师之谓大师,必是有异于常人之处,一味以表面标准衡量,难免千佛一面。

乍一看大师果然气度不凡,个个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可是仔细一看,竟是一个模子刻印出来。

倒是讲李济那一集给我留下深刻影响。

陈公弟子前去邀请老师返京,老师提出一个条件,就是他的学生不要学马列主义。

做学术就是做学术,不该带了政治的成见去,这样只能培养出御用学者。

我想试图去解构这些大师也是同理。

还未调查研究,一部《大师是怎样炼成的》就已经胸有成竹,带着答案找问题,找出的当然是一个套路。

这只是观者眼中主观的大师,而真正的大师恐怕还没碰到皮毛。

对于任何伟大的精神,我始终怀揣仰视的态度;然而这种仰望却是旁观者的冷眼,这冷不是冷漠,而是冷静,一双审慎的冷眼才能洞悉伟大的灵魂。

大师在成为大师之前,首先是一个伟大的人格,而不是干枯枯的几个大而不当的帽子能够概括的。

说徐悲鸿旅法期间忍饥挨饿只为艺术的追求,却不提他饥寒交迫中的挣扎与怀疑;言蔡元培慧眼识人力排众议,却不提他深陷孤立左右为难。

窃以为只是对大师精神的表面解读。

如果只是对大师的坚韧进行赞扬,而不去窥探这坚韧背后的徘徊,平添一分神性,少了一分人性。

也就没有了对后人的更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只见枝繁叶茂,水流汹涌,就不能真正体会大师之大。

何谓大?如何大?这其实是片子没有解释
清楚的,所以还需要我们在日后的生活中细细品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