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特定穴

合集下载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小儿推拿穴位头面、胸腹、背部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4.攒竹
【位置】眉头凹陷中,眶上切迹处 ,约在目内眦直上。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攒竹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明目退翳。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眼睑下垂、目视不明、目赤肿痛等 。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一)头面部穴位
15.承泣
【位置】目正视,瞳孔直下,当眼 球与眶下缘之间。 【操作】以双手拇指分别置于两侧 承泣穴上,按揉该穴。 【功用】疏风清热、明目止泪。 【主治】近视、斜视、眼睑瞤动、 迎风流泪、目赤肿痛、夜盲;口眼 歪斜、面肌痉挛。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三)腰背部穴位
2、大椎 【位置】在第七颈椎与第一胸椎棘突之 间,属督脉。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端按或揉,称按 大椎和揉大椎。用双手拇指、示指将其 周围的皮肤捏起,向其穴挤去,称捏挤 大椎。 【功用】清热解表、通经活络。 【配伍治病】发热,项强,咳嗽,感冒 ,百日咳。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7、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枢 【位置】脐旁2寸,左右各一,属足 阳明胃经。 【操作】医者用食、中指指端按揉 之,称揉天枢。 【功用】疏调大肠、理气消滞、化 痰止嗽。 【配伍治病】腹胀、腹痛、腹泻、 痢疾、便秘、食积不化、咳嗽等。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二)胸腹部穴位
8、肚角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两大筋。 【操作】患儿仰卧,医者用拇、食、 中三指向深处拿之,称拿肚角,操作 时向偏内上方做一推一拉一紧一松的 轻微动作为一次。3-5次 【功用】健脾和胃、理气消滞、止腹 痛。 【配伍治病】腹痛、腹泻、腹胀、痢
四、小儿推拿常用特定穴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头面部穴位1、天门——发汗解表,治头痛之要穴;发汗力强;位置:两眉间中点起,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清脑止痛;主治:头痛、发热、感冒、惊吓等;次数:24-50次;临床:若外感常与推坎宫、运太阳等合用,若体弱、多汗慎用;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2、坎宫——长于醒神、止头痛,且能明目位置:自眉头沿眉弓上缘至眉梢成一直线;操作: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直眉梢,称推坎宫;作用:发汗解表,清脑明目,止头痛;主治:感冒,头痛,头晕,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先用力按穴数秒钟,然后快速放手,继而推之,可立觉头清目爽,能增强疗效;如用于发汗,常与开天门、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合用;用于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清天河水、掐揉小天心合用;3、太阳——善止头痛而明目位置: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又名左为太阳,右为太阴;操作:用拇指指端在穴位上旋转揉运,称运太阳,向眼睛方向为补,向耳后方向为泻;以两手拇指指腹自两太阳穴向耳后方向推,称推太阳;作用: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主治:感冒,发热,恶寒,头痛,目赤痛;次数:24-50次临床:此法能补能泻;外感头痛属实者,当用泻法;内伤头痛属虚者,当用补法;推太阳属于平补平泻,多用于一般头痛、无汗,常与开天门、推坎宫等合用;4、山根位置:印堂之下,两眼之中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作用:退热定惊,开关通窍,醒目安神;主治:惊风、抽搐,目赤痛;次数:3-5次;临床:治惊风、昏迷、抽搐,常与掐人中、掐十王等合用;如见山根穴有青筋暴露,是有惊风或内寒的现象;称望山根5、囟门位置:前发际正中直上,当百会前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指腹轻轻揉之,称揉囟门;先用两拇指指腹自前发际向上轮换推至囟门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再自囟门向两边分推,称推囟门;作用:镇静,醒神,通窍;主治:惊风,头痛,抽搐,鼻塞,丑血;次数:50-100次临床:治惊风,常与掐精宁、威灵等合用;治鼻丑、鼻塞,多与黄蜂入洞等合用;小儿18个月内囟门未合,手法宜轻柔,不可用力按压;6、耳后高骨位置:耳后高骨微下凹险中;操作:以中指按于穴位上揉运之,称运耳后高骨;作用:解表发汗,镇惊除烦;主治:伤风感冒,惊风抽搐,烦躁不安;次数:24-50次临床:运耳后高骨、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合用称之为“四大手法”,专治感冒、头痛、头眩、目赤痛;若用于惊风,烦躁,多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五指节等合用;躯干部穴位1、乳旁位置:乳头旁2分;操作:用中指或食指揉之,称揉乳旁;作用:理气,化痰、止咳;主治:胸闷,呕吐,咳嗽,痰鸣;次数:100-300次;临床:此穴常与揉乳根同时操作,能加强理气化痰止咳的作用;操作时以中指和食指,同时按于两穴上揉之;本穴配推揉中,揉肺俞、中府、云门对由于痰涎塞而致的肺不胀有效;2、腹——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之要穴;保健推拿穴;位置:腹部;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抚摩,称摩腹;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泄泻,便秘,消化不良;次数: 500-1000次;临床:摩腹常与揉脐、捏脊、按揉足三里等穴合用,治疗小儿疳积、厌食;与揉中脘或推中脘合用,对食积、呕吐有较好的疗效;3、腹阴阳——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之恶心、呕吐、腹胀等症;位置: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呈一直线;操作: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作用:消食化滞,降逆止呕;主治:乳食停滞,呕吐,腹胀,消化不良;次数:100-300次;临床:常与运八卦、推脾经、按揉足三里等合用,对脾虚泄泻者慎用;主调理脾胃;4、脐位置:肚脐正中;操作: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揉为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捏挤肚脐;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主治:泄泻,呕吐,腹胀,腹痛,消化不良,便结,肠鸣;次数:揉脐100-500次;捏挤肚脐数次;临床:补能温阳补虚,泻能消积泻下,平补平泻能和之;多用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寒湿凝聚、乳食停滞等症;“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5、丹田——多用于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位置:小腹部;操作:用拇指指腹,或四指,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逆时针为补,顺时针为泻;以拇指或掌心自脐向下直推,推丹田;以拇指指腹或掌按丹田部,呼气时轻压慢按,吸气时略随腹壁而起,称按丹田;作用:培肾固本,温阳散寒,分别清浊;主治:小腹胀痛,疝气,遗尿,小便短赤,小便闭;次数:揉、推各为100-300次;摩3-5分钟;按1-3分钟;临床:治遗尿常配补肾经、揉二马;治尿闭、便赤,多配推箕门等;6、肚角——止腹痛各种腹痛均可的要穴;位置:脐旁、腹部两侧的肚筋;操作:用拇、食、中三指,自深处拿住肚筋弹之,称拿肚角;作用:止腹痛,除腹胀;主治:腹痛,腹胀,泻痢;次数: 1-3次不可多拿;临床:尤其对寒湿腹痛和食积腹痛,效果更佳,若配揉一窝风,能加强止痛的效果;7、天柱骨——主治恶心呕吐;位置: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指或中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主治:呕吐,恶心,项强,咽痛;次数: 200-800次临床:独穴推拿次数须多达1000次左右;或用玉环、酒盅边蘸姜汁或凉水,自上而下刮,其效亦佳;若用于风寒感冒、颈项强痛,多与掐揉风池配用;8、七节骨位置:从尾骨端至第4腰椎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指指腹,自尾骨端直上推至第4腰椎,称推上七节骨;用食、中指指腹,自第4腰椎直下推至尾骨端,称推下七节骨;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主治:泄泻,便秘,痢疾,腹胀满;次数:50-500次;临床:向上推之为补,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本法与揉百会合用,上下配穴,一升一补,治气虚下陷之脱肛、遗尿,最为适宜;向下推之为泻,能泻热通便,治肠热便秘,痢疾等症;9、龟尾位置:尾椎骨端;操作:用食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龟尾;作用:止泻,通便;主治:泄泻,便秘,脱肛,痢疾,遗尿;次数:100-300次;临床:穴性平和,能止泻,亦能通便,常与揉脐、推上七节骨等配用,治腹泻、痢疾效果较佳;与摩腹、推下七节骨等配用,治便秘;10、脊——小儿保健;位置:从大椎直下到尾骨端成一直线;操作:先在背部由上而下轻轻按摩至腰骶部3遍,使肌肉放松,气血流畅;再用捏脊法自龟尾向上捏至大椎,称捏脊;用食、中指指腹从大椎向下直推至龟尾,称推脊;作用:顺经捏脊和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健脾胃,增强体质,逆经退脊清热退烧;主治:疳积,伤食,腹泻,便秘,腹痛,恶心,呕土,遗尿,脱肛、夜啼、发热,惊风;次数:捏3-5遍,推100-300次;临床: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揉脐、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揉涌泉等合用;上肢部穴位1、脾经位置:脾经亦称脾土;拇指桡侧自指尖至指根处;操作:微屈拇指,自指尖推向指根为补,称补脾经;拇指伸直,自指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脾经;拇指伸直,从指尖到指根来回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补脾经、清脾经与清补脾经统称推脾经;作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湿热,清补脾经消食滞,化痰涎;主治:食欲不振,精神萎靡,伤食,呕吐,腹泻,便秘,痢疾,咳嗽,黄疸;次数: 100-500次;临床:补脾经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等症,常与推三关、捏脊、运八卦、推大肠等法合用;清脾经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下痢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揉小天心、推箕门、推小肠等法合用;清补脾经饮食停滞、脾胃不和所引起的胃脘痞满、吞酸恶食、腹泻、呕吐等症,常与运八卦、揉板门、分腹阴阳等法合用;若湿热留恋,久而不退,或外感发热兼湿者,可单用清补脾经,推20-30分钟,至微汗出,效果较好;小而脾胃虚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经穴多用补法,体壮实,邪甚者方可用清法;2、肝经位置:肝经亦称肝木;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亦称平肝;反之为补,称补肝经;清肝经和补肝经统称推肝经;作用:平肝泻火,解郁除烦,养阴镇肝,和气生血;主治:惊风,目赤,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晕头痛;次数:100-500次;临床:清肝经常与清心经、掐揉小天心、补肾经、退六腑等合用,可以治疗惊风,抽搐,五心烦热等症;肝经穴亦清不宜补,故临床多用清肝经,若肝虚应补时,则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以防因补而动肝火;3、心经位置:心经亦称心火;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心经;反之为补,称补心经;清心经和补心经统称为推心经;作用:清心火,补气血,养心安神;主治:五心烦热,口舌生疮,小便赤涩,惊惕不安,心血不足,高热神昏;次数:100-500次;临床:心经穴宜清不宜补,故补心经不宜久用,需补时,可补后加清,以防动心火;4、肺经位置:肺经亦称肺金;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起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肺经;反之为补,称补肺经;清肺经和补肺经统称为推肺经;作用: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脱肛;次数:100-500次;临床:5、肾经位置:肾经亦称肾水;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自掌根推至小指尖为补,称补肾经;反之为清,称清肾经;补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作用:滋肾壮阳,温补下元,清热利尿;主治:先天不足,久病体虚、五更泄泻,遗尿,咳嗽喘息,小便赤涩不利;次数:100-500次;临床:临床上本穴一般不用清法,常以清小肠代之;推脾经、推肝经、推心经、推肺经、推肾经,统称推五经,专治五脏病变;6、大肠位置:食指桡侧缘,由指尖向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右手拇指桡侧面,自指尖直推至虎口为补,称补大肠;反之为清,称清大肠;来回推为清补,称清补大肠;推大肠;作用:固涩止泻,清利大肠湿热;主治:泄泻,痢疾,脱肛,腹痛,便秘,肛门红肿;次数:100-500次;临床:7、小肠位置:在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操作:自小指尖到指根直推为补,称补小肠;反之为清,称清小肠;补小肠和清小肠统称推小肠;作用:清热利尿,分别清浊;主治:小便赤涩,水泻,尿闭,口舌糜烂;次数:100-500次;临床:8、十王位置:在两手十指指尖;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称掐十王;作用:清热,醒神,开窍;主治:高热,神昏,惊风,抽搐;次数:3-5次;临床:掐十王主要用于急救,多与掐人中、掐老龙、掐中冲等法合用;但操作时不能太靠近指甲根部掐,以免指甲与肉分离,造成感染;9、四横纹——善和气血、消食积,治体虚消化不良;位置:手掌面,食、中、环、小四指第1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四横纹;以拇指侧自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作用:消肿散结,调和气血,退热除烦;主治:疳积,腹痛,腹胀,消化不良,气血不和,喘咳,口唇破裂;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本穴在临床上常用毫针或三棱针点刺,并配以捏脊法,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疳积、泄泻等症,效果较好;10、小横纹——善清脾胃之热,调中消胀,治气结、痰结而致腹胀;位置:掌面食、中、环、小指指掌关节横纹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并揉,称掐小横纹;以拇指桡侧推小横纹,称推小横纹;作用:清热除烦,消肿散结;主治:发热烦躁,口疮唇裂,腹胀;次数:掐3-5次;推100-500次;临床:推小横纹配合揉肺俞,治疗肺部干罗音,有一定疗效;11、掌小横纹——善清心肺之郁热,治疗口舌生疮、百日咳、肺炎的要穴;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之,称按揉掌小横纹;作用:开胸散结,清热化痰;主治:痰热喘咳,口舌生疮,顿咳流涎;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对婴儿流口水严重者,有良效;对肺部湿罗音,有一定效果;此外肝区疼痛者,揉之亦有效果;12、肾顶位置:小指末端处;操作:以中指或食指指端按揉称揉肾顶;作用:骨表止汗,收敛元气;主治:自汗,盗汗,解颅;次数:100-500次;临床:13、肾纹位置:小指掌面第2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肾纹;作用:祛风明目,清热散结;主治:目赤肿痛,鹅口疮,热毒内陷,瘀热不散;次数:100-500次;临床:14、天门入虎口位置:拇指尺侧自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桡侧由指尖推至虎口称推天门入虎口;作用:顺气,止痢;主治:泻痢,腹痛;次数:100-300次;临床:常用于腹痛、泻痢,多与推大肠、推脾经、拿肚角等合用;15、内劳宫——清热除烦之要穴;位置:掌心中,屈指时当中指与环指中间处;操作:以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内劳宫;作用:清热除烦,息风凉血;主治:发热,烦渴,口疮,齿龈糜烂,虚烦内热;次数:100-300次;临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揉小天心等法合用;16、小天心——清心安神之要穴;位置:手掌大、小鱼际交接之中点凹陷处;操作:用拇指指甲掐揉之,称掐揉小天心;以食指或中指指尖,或中指屈曲,以第2指间关节突起处捣之,称捣小天心;用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小天心;作用:清热,镇惊,利尿,明目;主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小便赤涩,夜啼,目赤痛;次数:掐揉5-30次;捣30-50次;揉100-300次;临床:17、八卦位置:又称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从圆心至中指掌指关节横纹约2/3处为半径,画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依次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操作:自乾向坎经震运至兑为一遍,称顺运八卦,单在云至离时要轻轻而过;自兑向坤经坎运至乾为一遍,称逆运八卦,再运到离时,也要轻轻而过;每四卦一运,如自乾向坎经艮至震,或自巽向离经坤至兑等等分运,称分运八卦;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降气平喘;主治:咳嗽,气喘,胸闷,呕吐,泄泻,腹胀,食欲不振;次数:100-500次;临床:18、板门位置:手掌大鱼际之平面;操作:用拇指或食指指腹,在大鱼际平面的中点揉之,称运板门,或称揉板门;以拇指桡侧自拇指根向腕横纹推之,称板门推向横纹;反之则称为横纹推向板门;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除腹胀,止呕吐;主治:食欲不振,乳食积滞,呕吐,泄泻,腹胀,嗳气;次数:100-500次;临床:19、胃经位置: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从拇指掌指关节到掌根;操作:自掌根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胃经;反之为补;为补胃经;清胃经与补胃经,统称推胃经;作用: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消食积,清中焦湿热;主治:呕恶嗳气、烦渴善饥、食欲不振、吐血丑血等;次数:100-500次;临床:20、运土入水位置:手掌面、拇指桡侧尖端经手掌边缘、小指掌面稍偏尺侧至尖端;操作:以拇指桡侧,自拇指尖经掌根推运至小指尖端,称运土入水;作用: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主治:小便赤涩,腹胀,吐泻,痢疾,便秘;次数:100-500次;临床:21、运水入土位置:手掌面,小指尖端稍偏尺侧,经手指边缘,拇指桡侧至尖端;操作:自小指尖经掌根、拇指桡侧推运至指尖,称运水入土;作用:健脾胃,止泻痢;主治:食欲不振,腹胀,泻痢;次数:100-500次;临床:运水入土和运土入水均能治泻痢,但运水入土主要是健脾补虚,而运土入水则主要是清湿热、利尿;前者用于久病虚症,而后者则用于新病实证;22、阴阳位置:手掌根,小天心穴二侧,近拇指侧为阳池,小指侧为阴池;操作:用两手拇指指腹从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称分阴阳;以两手拇指指腹从阴池、阳池向小天心合推,称合阴阳;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除食积,行痰散结;主治:寒热往来,腹泻,呕吐,食积,泄泻,惊风,抽搐,烦躁不安,痰涎盛;次数:100-300次;临床:23、总筋位置:手腕掌侧横纹中点;操作:以拇指或中指端按揉之,称揉总筋;以拇指尖与食指对合拿之,称拿总筋;作用:清热,通调气机;主治:惊风,潮热,牙痛,夜啼,口舌生疮;次数:揉100-300次,拿3-5次;临床:24、端正——对鼻丑有奇效用细绳自中指第2节指纹起扎至指端,不可太紧,扎好后患儿静卧即可位置:中指指甲根旁两侧1分许,赤白肉处,桡侧称左端正,尺侧称右端正;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端正;用拇指端揉之,称揉端正;作用:止泻痢,降逆,止呕吐,止血;主治:泄泻,痢疾,呕吐,鼻丑,惊风;次数:掐端正3-5次,揉端正50-100次;临床:25、老龙——用于急救;位置:中指背,居指甲根中点1分许;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老龙;作用:醒神开窍;主治:高热抽搐,昏迷不醒;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小儿急惊风,若急惊暴死,或高热抽搐,掐之知痛有声音者,可治;不知痛而无声音者,难治;26、五指节位置:手背,拇指指间关节与其他手指第1指间关节处;操作:以拇指指甲依次掐之,继而揉之,称掐揉五指节;用拇指端揉之,称揉五指节;作用:祛风痰,通关窍,安神镇惊;主治:惊风,抽搐,惊惕不安,咳嗽风痰;次数:掐揉3-5次;揉50-100次;临床:27、二扇门——发汗效穴;位置:手背中指本节掌指关节两旁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食指偏峰揉之,称揉二扇门;用拇指与食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二扇门;作用:发汗解表,退热平喘;主治:感冒,身热无汗,惊风抽搐;次数:揉100-500次;掐3-5次;临床:操作时要稍用力,速度宜快;如欲发汗,必先推肺经、揉内劳宫,再重揉太阳,然后掐揉本穴,至患儿头部及前后身微汗出即可;本穴性温,散而不守,易伤阳耗气,故对体虚者,需用本穴时,必先固表,如补脾经、补肾经、揉肾顶等,然后再用本穴;28、外劳宫——性温,是温阳散寒、升阳举陷之要穴;位置:手背中央,第3、4掌骨间,与内劳宫穴相对;操作: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外劳宫;用指尖掐揉之,称掐揉外劳宫;作用: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发汗解表;主治:腹胀,腹痛,肠鸣,泄泻,消化不良,脱肛,遗尿,疝气;次数:揉100-500次;掐揉3-5次;临床:29、威灵——用于惊风、昏迷,为急救之常用;位置:外劳宫穴旁,第2、3掌骨歧缝间;操作:以拇指甲掐之,继而揉之,称掐威灵;作用:开窍,醒神,镇惊;主治:惊风,昏迷不醒,头痛;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临床:遇患儿急惊暴死者掐本穴后,有声者易治,无声者难治;30、精宁位置:外劳宫旁,第4、5掌骨歧缝间;操作:用拇指甲掐之,称掐精宁;用食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精宁;作用:行气,破结,散结;主治:疳积,痰喘,干呕,眼内胬肉;次数:掐3-5次;揉100-500次;临床:善消坚破结,化痰,克削气分,故虚者慎用;多用于急救,多与掐威灵合用,可加强治疗效果;31、二人上马——补肾滋阴之要穴;位置:手背,第4、5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二人上马,亦称揉二马;作用:滋肾补阴,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主治:小便赤涩,喘咳,腹痛,体虚,淋症,脱肛,遗尿,消化不良,牙痛;次数:100-500次;临床:32、外八卦位置:手背,外劳宫穴周围,与内八卦相对处;操作:顺运外八卦与逆运外八卦,均同内八卦操作;;作用:宽胸理气,通滞散结;主治:胸闷,富掌,便秘;次数:100-300次;临床:33、一窝风——善止腹痛,一切腹痛均可用之;位置:手背腕横纹正中之凹陷中;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作用:发散风寒,温中行气,通经络,利关节;主治:伤风感冒,腹痛,关节屈伸不利;次数:100-300次;临床:尤对因受风寒、食积等所致的腹痛,其效更佳;34、膊阳池位置: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操作:用拇指指端揉之,称揉膊阳池;用拇指甲掐之,称掐膊阳池;作用:通大便,利小便,止头痛;主治: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感冒头痛;次数:揉100-300次;掐3-5次;临床:对打便秘结,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泻或虚脱者禁用;35、三关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并拢,用指腹从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称推三关,亦称推上三关;作用: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主治:腹痛,腹泻,畏寒,四肢无力,病后虚弱,风寒感冒,发热无汗,疹出不透;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温;治一切虚汗症,常与补脾经、补肾经、揉丹田、运八卦等法合用;用于疹毒内陷,疹出不透等症,多与推脾经、清胃经、运八卦、掐二扇门等法合用;本穴用于实证,手法操作轻而有力;36、天河水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总筋穴至洪池穴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横纹推至肘横纹,称清天河水,亦称推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指腹,自内劳宫穴推至肘横纹,称大椎天河水;以凉水滴于腕横纹处,用食、中二指指腹,慢慢推至肘横纹,再以四指拍之,并用口吹气于天河水穴透之,称引水上天河;作用:清热解表,泻心火,除烦躁,化燥痰;主治:外感发热,内热,潮热,烦躁不安,口渴,弄舌,惊风,咳嗽,痰喘;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微凉;常与开天门、推坎宫、运太阳、运耳后高骨等手法合用;清天河水较平和,清热而不伤阴,善清心经热,用于阴虚发热、五心发热、烦躁不安、惊风、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等症;可单用之,亦可配清心经、清肝经等法用之;本穴操作不同,清热的作用亦不同;大推天河水的清热作用大于清天河水,而引水上天河的清热作用又大于大推天河水;另外,打马过天河的清热作用最强,且能活经络,通关节;37、六腑位置:前臂尺侧,自肘横纹至腕横纹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或用拇指罗纹面的桡侧,自肘横纹推至腕横纹,称退六腑,亦称退下六腑,或推六腑;作用:清热、凉血,解毒;主治:高热,烦躁,口渴饮冷,惊风,鹅口疮,咽喉肿痛,痄腮,热痢,大便干燥;次数:100-500次;临床:本穴性寒大凉,功专清热,凉血,解毒;对脏腑郁热、积滞、壮热苔黄、口渴、咽干而痛、痄腮、热痢等一切实热证均可用之;与补脾经同用,则止汗效果较好,但对脾虚腹泻者慎用;下肢部穴位1、箕门位置:大腿内侧,自膝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膝内侧上缘直上,推至大腿根部,称推箕门;作用:利尿;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水泻;次数:100-500次;临床:性平和;治小便赤涩不利,多与清小肠合用;用于尿闭尿潴留,多与按揉丹田合用;用于水泻,多与补脾经、推大肠、清小肠等法合用;2、百虫。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 【功效】行气止痛。 •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常
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有较强刺激,一般 拿或按3~5次即可,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 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操作 完成后,再操作此穴。
八、中脘
•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 【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按100~300次,
二、大椎
•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 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 与督脉之交会穴。
•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 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 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 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
六、迎香
•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
次,称揉迎香 • 【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 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 经、拿风池等合用。
七、高骨
•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按3-5次,揉
八、七节骨
• 【位置】命门(第四腰椎)至尾 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 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腹泻 的时候就向上推,便秘的时候就 向下推),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
揉龟尾相配合。
九、肩井
• 【位置】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 之中点。
第三节 背腰部穴位
一、龟尾
• 【位置】尾椎骨端。 • 【操作】拇或中指按揉。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 【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 • 【应用】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

小儿推拿特定穴概述

小儿推拿特定穴概述
小儿推拿特定穴概述
请输入标题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 熟悉小儿推拿穴位的组成 • 掌握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特定穴的区别
能力目标
• 能说出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 • 能辨别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特定穴
思政目标
• 养成严谨、细心、耐心的职业道德修养
小儿推拿穴位组成
• 小儿推拿穴位由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及小儿推拿特定穴 之外的,只有小儿推拿才有的一些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特点
• 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 • 大多数穴位分布在头面部和四肢部,尤其以双
手居多,故有“小儿百脉汇聚于两掌”之说 • 穴位散在分布,不同于十四经穴,小儿特定穴
没有经络线相连。
小儿推拿特定穴命名 • 根据人体部位命名:脐、腹等 • 根据脏腑名称命名:心经、小肠等 • 根据五行学说命名:运水入土 • 根据动物名称命名:龟尾、老龙等 • 根据建筑物体命名:三关、天庭等 • 根据穴位作用命名:精宁、端正等 • 根据自然界山谷河流命名:山根、洪池等
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特定穴 • 小儿推拿特定穴是小儿推拿特有的,有固定部
位、具体名称、特定操作方法与临床应用,不 归属于十四经穴 • 特定穴是十四经穴的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特定 的临床功效而命名,与经络关系密切。
谢谢聆听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

5、乳根、乳旁
6、胁肋
7、腹 8、脐
9、丹田
10、肚角
胸腹部穴位主治归纳:
1.主宽胸理气:搓摩胁肋、揉乳根、
揉乳旁。
2.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摩腹、分腹
阴阳、摩揉丹田、拿或按肚角。
摩腹、揉天枢可用于消 化功能紊乱,治疗腹泻、便秘, 有双向调节作用。 摩揉丹田可温阳散寒, 治疗下焦虚寒,还可泌尿系统 病症。
掐五指节用于惊风; 陷中。 形状:点状。
操作:拇指甲掐或拇指偏峰按揉。
掐5次,揉100-500次。
临床应用:发汗效法。
上马
定位: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 陷中。
形状:点状。
上马
操作:掐、揉
主治:为补肾滋阴要法。
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形状:点状。 操作:揉一窝风,用中指或拇指端揉, 揉100—300次。 主治:发散风寒、温中行气、止痹痛。常 用于伤风感冒、及受寒、食积等原因引 起的腹痛。
肝经 心经 肺经
肾经
胃经
19、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 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形状:线状
小 肠
操作: 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 清小肠,自指根直推向指尖。
补清均为100—300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
水泻、遗尿、尿闭。
20、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 口成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 口;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 补清均为100—300次。
泻(清)法,脾肝心肺经为:用拇指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泻,而肾反之。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赤白肉 际处)。 操作: 补法:旋推 或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 泻法:自拇指根推向拇指掌面指间关节指纹 或自掌根向拇指根直推

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

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

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

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

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

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

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

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

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

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

小儿推拿特定穴1

小儿推拿特定穴1

小儿推拿特定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集于体表之所,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

小儿推拿的穴位不仅有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等,还有部分穴位是推拿学所特有的,称为特定穴。

这些特定穴成点、线、面分布。

小儿推拿分布特点以肘膝以下为多,这些穴位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历代医家的见解各有不同,因此一个穴名的位置互有出入,或者一个穴位有几个穴名,穴名的含义与操作方法亦众说纷纭。

小儿推拿穴位与反射疗法的反射区不同。

头面部穴位开天门位置:两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交替推至发际。

次数:100-200次作用:发汗解表。

用于感冒或发烧初起。

推坎宫位置:自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次数:100-200次作用:发汗解表运太阳(揉)位置:眉后凹陷处操作:揉法或运法次数:50---100次作用:发汗解表。

揉耳后高骨位置: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操作:揉法、掐法、拿法、运法次数:50—100次作用:发汗解表。

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次数:100-500次作用:发热,呕吐山根位置:两目内侧之中,鼻梁低洼处操作:掐法次数:作用:诊断作用。

山根青为惊风或受寒囟门位置:操作:摩法次数:100次,单用此穴,可不拘次数作用:震惊安神通窍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操作:揉法,或艾灸次数:100-200次作用:升阳举陷桥弓位置: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操作:揉法、推法次数:100次作用:小儿肌性斜颈,高血压上肢部穴位脾经位置: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跟操作:推法。

补脾经为曲指推,清脾经为直指推次数:100-500次作用:1、调和脾胃(增加胃酸分泌)用于呕吐、厌食、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2、补气,用于久咳肺虚等。

3、用于斑疹等。

肝经位置:食指掌面末节操作:推法,只有清肝经次数:100-500次作用:震惊安神,用于惊风,烦躁等心经位置:中指掌面末节操作:推法,只有清心经次数:100-500次作用:清热退心火。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 端按或揉,称按大椎 和揉大椎。用双手拇 指、示指将其周围的 皮肤捏起,向其穴挤 去,称捏挤大椎。
【次数】按揉30〜50次
图1-4-31 揉大椎
腰背部穴位
3、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 峰连线之中点,肩 部筋肉处。属足少 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 、中二指对称用力 提拿肩井,称拿肩 井;用指端按其穴 ,称按肩井。
。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
分推,称开胸;若沿胸肋分推后, 再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 部,称为开璇玑。 【次数】开胸5次,开璇玑50次。 【功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消食止泻。
胸腹部穴位
﹡ 13、上脘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
,称揉上脘,用四指柔,称摩上脘。 【次数】揉100次;摩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 【操作】医者用中指
或拇指端揉,称揉 龟尾 。 【次数】揉100~300 次。 【功用】通调大肠。
图1-4-39 揉龟尾
腰背部穴位
10、三焦俞 【位置】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揉法,称揉三焦俞。 【次数】揉100次。 【功用】调理三焦,通利水道,补益元气

腰背部穴位
指、示指挤捏。 【次数】揉20-30次。挤捏至皮肤呈
紫红色。 【功用】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头面部穴位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
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
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功用】开窍醒脑、
安神。
图1-4-8 掐山根
头面部穴位
﹡6、水沟 【位置】人中沟上1/3
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头面部穴位【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 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 203 IrXi4Π⅛⅛S13【人中】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S3 2M ft ⅛ {] ⅛【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
❖ 【作用】 宣通气血,解表发汗,通窍行气。 常用于治疗感冒、惊厥,上肢抬举不利,肩 背痛,项强等病症。
编辑ppt
29
六、肺俞
❖ 【位置】在第三胸椎棘突下,督脉身 柱穴旁开1.5寸处,属足太阳膀胱经 的经穴,系肺之背俞穴。
❖ 【操作】有揉肺俞、推肺俞(分推肩 胛骨)之分。揉50~100次,推 100~300次。擦肺俞部至局部发热。
编辑ppt
32
第四节 上肢部穴位
编辑ppt
33
一、脾经
❖ 【位置】拇指指腹 ❖ 【操作] :旋推或将拇指屈曲,
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 补;从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 100~300次。 ❖ 【主治】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 ❖ 【功效】健脾胃,补气血。 ❖ 【临床应用】
➢ (1)补脾经:健脾胃、补气
便秘。 (1)清大肠:清利湿热导滞-
便秘、食积 (2)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
编辑ppt
8
四、桥弓
❖ 【位置】在颈部两侧,沿胸 锁乳突肌成一线。
❖ 【操作】用拇指自上向下推 抹;用拇、食、中三指拿捏 称拿桥弓 。20~30次
❖ 【主治】小儿肌性斜颈。 ❖ 【临床应用】抹、推、揉三
法相结合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编辑ppt
9
五、风池
❖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平风府穴。
编辑ppt
38
六、四横纹
❖ 位置:食、中、无名、 小指第一指间关节横纹 处。
❖ 操作:拇指甲掐,3~5 次。
❖ 主治:惊风,气喘,腹 痛。
❖ 临床应用:疳积、腹胀、 气血不和、消化不良。
编辑ppt
39
七、大肠
❖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指到虎 口一直线。

小儿推拿穴位图

小儿推拿穴位图

小儿推拿穴位图拿风池揉肺俞推三关揉大椎手掌面重要穴位1 脾穴:拇指外侧2 胃穴:大鱼际赤白肉际处拇指根到腕横纹头3 大肠穴:食指桡侧4 肝穴:食指掌侧5 心穴:中指掌侧6 肺穴:无名指掌侧7 肾穴:小指掌侧(第一关节缝)也叫夜尿点;指尖为肾顶8 小肠穴:小指尺侧9 板门:大鱼际正中10 内劳宫:与外劳宫相对11 八卦:手心正中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为半径12 掐四缝:1、2、3、4、5指各关节13 四横纹:2、3、4、5掌指交界处14 小横纹:小指根下,掌指横纹稍外侧15 小天心:大鱼际与小鱼际交界处16 运水入土:自小指尖偏尺侧到大指根,呈一弧形曲线17 阴阳穴:小天心两侧,外侧为阳,内侧为阴手背面重要穴位1 外劳宫:手背三四掌骨之间(二分之一处)2 二人上马穴:手背四五掌骨小头之间3 一窝风(或乙窝蜂):手腕横纹正中4 阳池:一窝风上两寸(成人外劳宫穴)5 威灵穴和精宁穴:手背外劳宫两侧(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正中)6 五指节:手指各关节处手臂重要穴位1 天河水:前臂尺桡骨之间,从腕横纹正中到肘横纹正中2 退六腑:前臂内侧,从肘横纹头推到腕横纹头3 上三关:前臂桡侧,从腕横纹头推到肘横纹头胸腹腰背重要穴位1 天突:胸骨上窝正中2 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3 中脘:脐上4寸4 天枢:神阙旁开2寸5 大椎:第7颈椎棘突下6 定喘: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7 肺腧: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8 七节骨:第4腰椎到尾骨端9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10 合谷: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11 涌泉:足底人字缝重要补充1 补法:(补)-向心推。

2 泻法:(清)离心推(例外:清天河水,向心推也为泻)。

3 清补:(清补)来回推。

当你搞不清楚该补该泻时,就来回推,这就是推拿和针灸的双向调节功能,也叫平补平泻。

4 人体从上向下为泻,从下向上为补;从四肢根部向手脚指尖方向推拿为泻,反之为补。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

【高清真人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图解手部腧穴总图一、脾经(脾土)位置:①在拇指桡侧缘末节,自指尖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用于直推法补脾经);②在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根(用于直推法清补脾经);③在拇指的螺旋面(用于旋推法补脾经)。

操作:术者用左手的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小儿手,食指和拇指捏住小儿拇指,用右手拇指推之。

①直推法:将小儿拇指屈曲,自指尖推至指间关节横纹处,称补脾经(或补脾土);②将小儿拇指伸直,自指根至指尖来回推,称清脾经(或清补脾经)。

③旋推法:拇指面旋推,顺时针方向为补,逆时针方向为泻。

一般用300~500次。

作用:脾为后天之本,补之可补虚扶弱,补血生肌,进饮食,化痰涎,助消化,止泻痢;清之可清热利湿,消食化积。

主治: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疳积,痢疾,惊厥,黄疸,湿痰,痿证,疹、痘不出,改变面色等。

说明:经实验证明:推补脾经有以下作用:①对胃蠕动有促进作用;②可使胃液的酸度增高;③可使胃蛋白酶分泌增加;④对淀粉酶作用不明显。

二、肝经(肝木)位置:在食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食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或称平肝或泻肝);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肝经。

一般100~500次。

作用:开郁,除烦,平肝胆之火,息风镇惊。

主治:目赤,昏闭,烦躁不安,惊风抽搐,口苦咽干。

说明:肝经一般用清法,不用补法,若肝虚应补时,则用补肾经代之,为滋肾养肝法。

因肾为肝之母,补肾即补肝。

如肝实或不采用本穴,可用泻心火,或用清天河水、清小肠穴代之,因肝为心之母,实则泻其子,心与小肠相表里。

三、心经(心火)位置:在中指掌面。

操作:将小儿的中指面向上,夹入术者左手虎口内,右手拇指推之。

由指根推向指尖,称为清心经;由指尖推向指根,称为补心经。

100~500次。

作用:清热,泻心火,补益心血,养心安神。

主治:小便不利,口舌生疮,目赤,五心烦热,惊惕不安。

说明:心经一般用泻法,不用补法,因心火不能妄动。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小儿推拿穴位及手法

肺经
【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在穴位上直推,向心方
向推称补肺经,离心方向推称清肺经。 【次数】100~300次。 【功用】宣肺解表,益气固表。 【主治】感冒发热,咳嗽,气喘,胸闷,虚汗等。 【临床应用】本法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诸病,常 与揉膻中,揉肺俞等合用
肾经
【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方法】推法:用拇指面在穴位上直推,离心
流涕等。
百会
【位置】头顶前后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叉点 。 【操作方法】 1.按揉法:以拇指,或中指,或掌根按揉,称 按揉百会。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称摩百会。 【次数】100~300次。 【功用】镇静安神,升阳举陷。 【主治】昏厥,眩晕,头痛,惊风,惊
风池
【位置】颈后枕骨下缘,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 起始部中间凹陷中。 【操作方法】拿法:以一手拇指与食、中两指 分别放在两穴上拿之,称拿风池。 【次数】5~10次。 【功能】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颈项强痛,眩晕 等。 【临床应用】本穴发汗作用较强,如再配掐二 扇门则发汗作用更强。
【主治】呕吐,胃脘疼痛,嗳气,食积。

【位置】腹部。 【操作方法】 1.推法:①以两手大拇指沿两肋边缘向两旁分推,称 分推腹阴阳; ②以中脘至脐为中线,用两手拇指自上而下向 两旁作横向分推,也称分推腹阴阳。 2.摩法:用全手掌或四指面摩腹部称摩腹。 【次数】推法:100~300次,摩法:3~5分钟。 【功用】健脾和中,理气消食。
脐,称捏挤脐。 【次数】揉法:100~300次(抖揉50~100次); 摩法:3~5分钟;捏挤法3~5次
天枢
【位置】脐旁2寸。 【操作方法】 1.按揉法:用食、中或拇、食两指按揉本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

足三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足三里又名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当胫骨前肌上。

属足阳明胃经,系本经合穴。

[操作]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稍用力按揉20~100次左右,称按揉足三里。

[作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强壮身体,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

多与推天柱骨、分推腹阳阳等相配合,以治疗呕吐;与推上七节骨、补大肠等相配合,以治疗脾虚泄泻;常与捏脊、摩腹等相配合,以作小儿保健。

坎宫(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术者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作分推,推30~50次,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

[作用]推坎宫: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同用。

丹田(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有摩丹田与揉丹田之分。

患儿仰卧,以掌摩穴处2~3分钟,称摩丹田;用拇指或中指端揉100~300次,称揉丹田。

[作用]揉、摩丹田: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用治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

用治尿潴留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同用。

掌小横纹(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术者一手持儿手,另手中指或拇指端按揉儿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揉100~500次,称揉掌小横纹。

[作用]揉掌小横纹: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此穴是治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可治疗肺部湿性罗音。

揉掌小横纹经常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治喘咳常与清肺经、推六腑、开璇玑同用。

治疗口舌生疮常与清心经、清胃经、清天河水同用。

肺经(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有补肺经和清肺经之分。

补肺经:术者以一手持儿无名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儿无名指末节罗纹面100~500次。

小儿推拿主要穴位

小儿推拿主要穴位
[作用] 推、刮天柱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
桥弓 [位置] 在颈部两侧,沿胸锁乳突肌成一线。
[操作] 术者在两侧胸锁乳突肌处揉、 抹、拿。 揉30次,抹50次,拿3-5次。
[作用] 揉抹拿桥弓:活血化瘀,消肿。 用于治疗小儿肌性斜颈。


称掐眉心。或用拇指端揉,揉20-30次,
称揉眉心。
[作用] 掐眉心:醒脑安神,治疗惊风;揉眉
心:
祛风通窍,治疗感冒、头痛。
六、山根 [位置] 两目内眦中间,鼻 梁上低凹处。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掐, 掐3-5次,称掐山根。
[作用] 掐山根:开关窍, 醒目定神。治疗惊风、
昏迷、抽搐等症
七、准头
[位置] 鼻尖端。
[操作] 术者用拇指或中指端揉,揉30-50次,称 揉高骨。或用两拇指推运,运30-50次,
称运高骨。 [作用] 揉高骨:疏风解表,治感冒头痛;亦能
安神除烦,治神昏烦躁等症。
三、攒竹 [位置] 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
[操作] 术者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只 推,
推30-50次,称推攒竹,亦称开天 门。
[作用] 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镇静 安神。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
四、坎宫 [位置] 自眉心起至眉梢成 一横线。
[操作] 术者用两拇指自眉 心向两眉梢作分推, 推30-50,称推坎宫。 [作用] 疏风解表、醒脑明 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五、眉心 [位置] 两眉心内侧连线中心。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在眉心处掐, 掐3-5次 ,
[操作] 术者用拇指甲掐 ,掐3-5次,称掐准头。
[作用] 掐准头:祛风镇 惊。治疗惊风、昏厥。
八、太阳 [位置] 眉后凹陷处。

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

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

【小肠】 • 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 • 操作: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小肠; 反之为补小肠。清小肠和补小肠统称为推小肠。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小便赤涩、尿闭、遗尿等。 • 临床应用:①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 可与清天河水穴合用;②补小肠可用于遗尿、多 尿,与揉丹田、揉肾俞等穴合用。
• 【六腑】 • 位置:前臂尺侧,阴池至少海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面自肘推向腕部,称推(退)六 腑,或退下六腑。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高热、烦渴、惊风、咽痛、木舌、腮腺炎和大便秘 结等。 • 临床应用:退六腑性寒凉,可用于一切实热病证。可与清 肺经、清心经、清肝经、推脊等穴合用。 • 本法与推三关为大凉大热之法,可单用,亦可合用。若患 儿气虚体弱,畏寒怕冷,可单用推三关,如高热烦渴,可 单用退六腑。而两穴合用能平衡阴阳,防止大凉大热,伤 其正气。如寒热夹杂,以热为主,退则可以退六腑与推三 关之比为3:1;若以寒为重,则可以推三关与退六腑之比 为3:1。
胸 腹 部 穴 位
• 胁肋 •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 • 【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 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次数】50~ 100次。 •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 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 腹胀、气喘等有效。
• 【板门】 • 位置:掌测大鱼际平面。 • 操作:①指揉,称揉板门;②用推法自指根推向 腕横纹,或从板门穴推向横纹处,称推板门。 • 次数:100~300次。 • 主治:食积、腹胀、食欲不振、呕吐、腹泻、暧 气等。 • 临床应用:①揉板门能健脾和胃,可与补脾经、 揉中脘、揉脾俞等穴合用;②板门穴推向腕横纹 能止泻,腕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吐。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

小儿推拿穴位大全颈项部穴位定位:两耳尖连线与头顶正中线的交点处;或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功效:安神镇惊,升阳举陷。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惊痫,烦躁等症,用于遗尿,脱肛等症。

二、囟门定位:1-1.5 岁以前小儿前发际正中线直上约2 寸许未闭合的菱形骨陷中。

功效:祛风定惊,益智健脑,升阳举陷,通窍。

临床应用:重要的儿童健脑益智穴位。

用于夜帝,多动,自闭,久泻,脱肛,遗尿。

三、前顶门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3.5 寸;或于百会前1.5 寸取穴。

功效:镇惊、安神、通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头痛,惊风,鼻塞等症。

四、高骨(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

功效: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临床应用:常用于感冒头痛,亦能治神昏烦躁等症。

五、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呈一直线。

功效:疏风解表,开窍醒脑,通鼻窍。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

按:对体质虚弱出汗较多,佝倭病患儿慎用。

六、坎宫定位: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功效: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

七、天庭(神庭)定位:头正中线,人前发际0.5 寸。

功效:祛风通络,镇惊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口眼歪斜,头痛、癫痫。

八、天心定位:前额中部,天庭与眉心连线中点处。

1 / 15功效:醒脑安神。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惊风,头痛、鼻塞伤风。

九、眉心(印堂)定位:两眉内侧端连线中点处。

功效:祛风通窍,明目醒神。

临床应用:治疗惊风,感冒,头痛。

十、精明定位:目内眦稍下方凹陷处。

功效:明目,通窍排脓。

临床应用:用于目疾,小儿泪道阻塞症。

十一、四白定位:两目平视正前方,瞳孔直下 1 寸许功效:明目,润燥,养颜临床应用:用于近视,弱视,斜视,干眼症,迎风流泪,畏光,也用于皮肤干燥,皱纹。

十二、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

功效: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临床应用:推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揉50-100次。
临床应用:调肺气、补虚损。
主治咳嗽、痰鸣、胸闷、胸痛等。
小结
脊柱、七节骨、龟尾、肺俞 形状:线状、点状 定位: 操作:推、捏、揉、分推。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归纳: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捏脊、推上或
下七节骨、揉龟尾。 其中捏脊还是保健穴之一。推脊可 清热; 推上七节骨可温阳止泻,推下七节 骨可泻热通便; 肺俞可调肺气、补虚损、止咳嗽

1. 2. 3. 4.



胸腹背腰部特定穴成线状、面状的穴位分别有 哪些? 胸腹背腰部穴位主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哪些? 胸腹背腰部穴位主治消化系统疾病的有哪些? 胸腹背腰部穴位有保健作用的有哪些?
《中国推拿全书》夏治平主编,
(国家“九五”重点图书, 半世纪来中国最权威的推拿学巨著)
《海派儿科推拿图谱》金义成主编
5、乳根、乳旁
6、胁肋
7、腹 8、脐
9、丹田
10、肚角
胸腹部穴位主治归纳:
1.主宽胸理气:搓摩胁肋、揉乳根、
揉乳旁。
2.主治消化系统疾病:摩腹、分腹
阴阳、摩揉丹田、拿或按肚角。
摩腹、揉天枢可用于消 化功能紊乱,治疗腹泻、便秘, 有双向调节作用。 摩揉丹田可温阳散寒, 治疗下焦虚寒,还可泌尿系统 病症。
龟尾
定位:尾椎骨端。 形状:点状。
七 节 骨 龟 尾 天 柱 骨 肺 俞
脊 柱
操作:揉龟尾,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 揉100—300次。 主治:腹泻、便秘、脱肛。


天 柱 骨 肺 俞
定位:第三胸椎棘 突下,旁开 1.5寸。 形状:点状。
脊 柱
七 节 骨 龟 尾
• 操作: 1.推肺俞,两拇指分 别自肩胛内缘从上 向下推动,又称分 推肩胛骨。推100 -200次。 2.揉肺俞,用两拇指或食中二指端揉,
掌小横纹
定位: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形状:点状
操作方法:揉掌小横纹 临床应用: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
为治疗百日咳、肺炎的要穴。 临床上揉掌小横纹对肺部湿性啰音有 一定疗效。
大横纹
定位:仰掌,掌后横纹。 (近拇指端为阳池,近小指端为阴池)
形状:线状
推30-50次
操作方法:分推(分阴阳)
小横纹:退热、消胀、散结(脾胃热结)。 掌小横纹:清热散结,宽胸理气,宣肺平喘。 大横纹: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化痰。
板门 小天心 运水入土, 运土入水 内劳宫 内八卦
总筋
板 门
定位:手掌大鱼际平面。 形状:面状
操作: 1. 揉板门(运板门),用拇指端揉 之,揉100—300次; 2. 板门推向横纹,用推法自指根推 向腕横纹; 3. 横纹推向板门,为反方向。
板 门
主治: 运板门:腹胀、食积、呕吐、 腹泻、嗳气、疳积等。 板门推向横纹可止泻, 横纹推向板门可止呕吐。
小天心
定位: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形状:点状
操作:
揉小天心,用中指端揉; 掐小天心,用拇指甲掐; 捣小天心,用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 关节捣揉。
揉100—300次,掐、捣5—20次。
主治:
揉内劳宫可清热除烦,主治心经有热
之口舌生疮、发热、烦渴等; 运内劳宫主清虚热,对心、肾二经之 心为圆心,从圆
心至中指根横纹约2/3处为半径所作圆 周。
形状:线状
操作:运内八卦。
顺时针方向,称顺运内八卦。 逆时针方向,称逆运内八卦。 100-300次
四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 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形状:线状
操作方法:掐四横纹
推四横纹
临床应用:疳积、腹胀、消化不良等。
小横纹
定位:掌面食、中、无名、小指 掌指关节横纹处。
形状:线状
操作方法:掐小横纹
推小横纹
临床应用:脾胃热结、口唇破烂、
腹胀等。 临床上推小横纹对肺部干性啰音有 一定疗效。
小儿推拿特定穴
pediatric massage extra points
主讲教师:邵瑛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除了十四经穴及 经外奇穴外,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 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的,还有线状、 面状的。 小儿常用穴位以两手居多,故曰“小
儿百脉汇于两掌”。
定位 形状 操作 临床应用
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 先头面,次上肢,再胸腹、腰背, 最后是下肢。当然,依患儿病情 的不同,可灵活掌握。
肝经 心经 肺经
肾经
胃经
19、小肠
定位:小指尺侧边缘, 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 形状:线状
小 肠
操作: 补小肠,自指尖直推向指根; 清小肠,自指根直推向指尖。
补清均为100—300次。 主治:本穴多用清法,主治小便赤涩、
水泻、遗尿、尿闭。
20、大肠
定位: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 口成一直线。 操作:补大肠,从食指尖直推至虎 口;清大肠,从虎口直推至食指尖。 补清均为100—300次。
配合 清天河水 退六腑 推涌泉 清热效好
推 脊 主治发热、惊风。
三指捏
二指捏
操作注意事项: 连贯,双手用力 对称,不能拧转
三捏一提法
配 合
临床应用:
揉足三里
补脾经 捏脊法是小儿常用保健法。 补肾经 推三关 主治疳积、腹泻等。 摩 腹


七节骨
定位:第四腰椎 至尾椎骨端。 形状:线状。
天 柱 骨 肺 俞
泻(清)法,脾肝心肺经为:用拇指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泻,而肾反之。 补或泻100-500次。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定位:拇指掌面近掌端第一节(或大鱼际赤白肉 际处)。 操作: 补法:旋推 或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直推。 泻法:自拇指根推向拇指掌面指间关节指纹 或自掌根向拇指根直推
形状:点状
操作:掐、揉左右端正 临床应用:
掐端正常用于小儿惊风; 揉左端正,升阳止泻; 揉右端正,降逆止呕;
老龙
定位:中指背,距指甲根中点一分处。 形状:点状
操作:掐老龙 临床应用:用于急救。
五指节
定位:掌背五指第一指间关节。 形状:点状
操作:掐五指节
揉搓五指节
临床应用:

运100—300次。
主 治

运水入土
健脾助运 润燥通便

运土入水
清脾胃湿热
利尿止泻,
新病、实证
久病、虚证
内劳宫
定位:掌心中,屈指时中指、无名
指之间中点。
形状:点状
操作:
揉内劳宫,用中指端揉; 运内劳宫(水底捞明月),自小 指根掐运起,经掌小横纹、小 天心运至内劳宫。
揉100—300次,运10—30次。
头面部穴 Point on the Head and Face 胸腹部穴位 Point on the chest and abdomen 腰背部穴位 Point on the lumber and back 上肢部穴位 Point on the upper limbs 下肢部穴位 Point on the lower limbs

主治:主治本脏所主疾病。
定位 脾经
补法
泻法 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 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 向指尖直推 自中指掌面末节指纹 向指尖直推 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 纹向指尖直推 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 推 1、自拇指根推向拇指 掌面指间关节指纹
2、自掌根向拇指根直推
1、旋推 拇指掌面末节罗纹面 2、微屈拇指,沿桡侧自 指尖推向指根 食指掌面末节罗纹面 1、旋推 2、自指尖推向掌面末节指纹 中指掌面末节罗纹面 1、旋推 2、自指尖推向掌面末节指纹 无名指掌面末节罗纹 1、旋推 面 2、自指尖推向掌面末节指纹 小指掌面末节罗纹面 1、自指根推至小指尖 1、拇指掌面第一节。 1、旋推 2、大鱼际肌桡侧赤 2、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 白肉际处。 直推
参考书籍
四、上肢部穴位
Point on the upper limbs
上 肢 部 特 定 穴
五经 胃经 小肠 大肠 肾纹
肾顶
14-18、五经 定位:手指末节 罗纹面,从大拇 指至小指分别为 脾、肝、心、肺、 肾经。
14-18、五经 操作:补法,脾肝心肺经为由指端向指根方
向直推或旋推,而肾经的补法少用旋推,方 向为指根向指端;
掐五指节用于惊风; 揉搓五指节用于胸闷、咳嗽。
二扇门
定位: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中。 形状:点状。
操作:拇指甲掐或拇指偏峰按揉。
掐5次,揉100-500次。
临床应用:发汗效法。
上马
定位: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 陷中。
形状:点状。
上马
操作:掐、揉
主治:为补肾滋阴要法。
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形状:点状。 操作:揉一窝风,用中指或拇指端揉, 揉100—300次。 主治:发散风寒、温中行气、止痹痛。常 用于伤风感冒、及受寒、食积等原因引 起的腹痛。
操作:推三关,用拇指桡侧面或食、
中二指指腹从腕部推向肘; 大推三关
临床应用:
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主治一切虚寒病证, 主治体弱多病、气血虚弱、阳虚肢冷、 腹痛腹泻、疹出不透、外感风寒等。
脊 柱
七 节 骨 龟 尾
操作:推上七节骨,自下向上直推; 推下七节骨,自上向下直推。 推100—300次。
临床应用:
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主治泄泻;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主治肠热便秘。
《幼科推拿秘书》:“七节骨,水泻, 从龟尾向上擦如数,立刻即止;若痢疾, 必先从七节骨往下擦之龟尾,以去肠中 热毒,次日方自下而上也。”
合推(合阴阳)
临床应用:
分阴阳:用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所致 的寒热往来、烦躁不安、乳食停滞、 腹胀、腹泻、呕吐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