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教材(特定穴)

合集下载

推拿特定穴

推拿特定穴

(三)腹阴阳 【位置】 自中脘穴斜向两胁下软肉处的 直线。 【操作】 用两手食、中、环和小指指腹, 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 称分腹阴阳,或称分推腹阴阳。
(四)脐 【位置】 肚脐。 【操作】 以掌心或中指端在脐中揉之, 称揉脐。顺时针方向揉为泻,逆时针方向 揉为补,顺逆揉之为平补平泻。以拇指、 食指捏挤肚脐周围,至轻度充血为止,称 捏挤肚脐。
(四)涌泉 【位置】 屈趾,足掌心前 正中凹陷中。 【操作】 用拇指面向足趾 推称推涌泉;或用指端揉,称 揉涌泉。
(五)三阴交 【位置】 内踝尖直上三 寸处。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 端按而揉之。
(六)鞋带(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点, 两筋之间凹陷处。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用指端 揉。

(三)心经 【位置】 中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心经; 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心经。 补心经和清心经统称推心经。

(四)肺经 【位置】 无名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经 【位置】 小指末节螺纹面。 【操作】 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 为补,称补肾经;由指根方向直推 为清,称清肾经(图9一12)。补 肾经和清肾经统称推肾经。
(六)耳后高骨 【位置】 耳后高骨微下凹 陷中。 【操作】 两拇指或中指指 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二、躯干部穴位
(一)乳旁 【位置】 乳头外旁开2分。 【操作】 用中指或食指揉之, 称揉乳旁。

(二)腹 【位置】 腹部。 【操作】 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 做顺时针方向 (或逆时针方向)的抚 摩,称摩腹 (图9一7)。

(二十七)外劳宫 【位置】掌背中,与内劳宫相对处。
【操作】 用揉法称揉外劳宫(图9 一27),用掐法称掐外劳宫。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本人亲自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 (附每个穴位图)
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 【功效】行气止痛。 •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常
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有较强刺激,一般 拿或按3~5次即可,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 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操作 完成后,再操作此穴。
八、中脘
•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处。 • 【操作】有揉、摩、推中脘之分。按100~300次,
二、大椎
• 【位置】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当第七颈椎棘突与 第一胸椎棘突间凹陷处,属督脉之经穴,系手足三阳 与督脉之交会穴。
• 【操作】有按大椎、揉大椎、捏挤大椎、刮大椎之分。 按30~50次,揉大椎30~50次,挤捏至局部皮肤出现 紫红瘀班为度,用汤匙或钱币之光滑边缘蘸水或油, 在大椎穴上下刮之,至局部皮肤出现紫红瘀班为度。
六、迎香
• 【位置】鼻翼旁0.5寸,鼻唇沟中。 • 【操作】用食中二指按揉,揉20~30
次,称揉迎香 • 【作用】揉迎香:宣肺气、通鼻窍。
治疗感冒或慢性鼻炎等引起的鼻塞流 涕,呼吸不畅,效果较好,多与清肺 经、拿风池等合用。
七、高骨
• 【位置】耳后高骨下凹陷处。 •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指端按揉。按3-5次,揉
八、七节骨
• 【位置】命门(第四腰椎)至尾 骨端(长强穴)成一直线。
• 【操作】用拇指指腹或食中两指 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直推(腹泻 的时候就向上推,便秘的时候就 向下推),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 • 【临床应用】常与摩腹、揉脐、
揉龟尾相配合。
九、肩井
• 【位置】大椎穴(第七颈棘突高点)与肩峰连线 之中点。
第三节 背腰部穴位
一、龟尾
• 【位置】尾椎骨端。 • 【操作】拇或中指按揉。100~300次。 •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 【功效】通调督脉之气,调理大肠。 • 【应用】龟尾穴相当于督脉经之长强穴,穴性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ppt课件

收集整理小儿推拿常用穴附每个穴位图ppt课件

• 【操作】两手握住小儿手掌,两拇指并列,指 面按在总筋穴上,朝左、右两边分推20~30 次,称分阴阳,又名手部分阴阳。
• 【功效】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气导滞。
• 【应用】分推阴阳也列为手部常规手法。多用
于阴阳不调,气血不和而致的寒精热选往编来辑p、pt 烦躁
37
三、脾经
• 【位置】拇指指腹螺纹面。
• 【功效】祛风散寒、发汗解表、止咳化痰定惊、 安神除烦。
• 【主治】感冒、头痛、烦躁不安、惊风、咳痰多 等。
• 【临床应用】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 用。
精选编辑ppt
12
八、人中
• 【位置】人中沟正中线上1/3与下 2/3交界处。
• 【操作】用拇指甲或食指甲掐之, 掐5~10次或醒后即止,称掐人中。
• 【作用】掐人中:醒神开窍。常用
于急救,对于昏迷不省、窒息、惊
厥或抽搐,多与掐十宣、掐老龙等
合用。
精选编辑ppt
13
九、印堂
• 【位置】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 中。
• 【操作】用拇指甲掐或按之,掐按 后加揉。掐按3-5次,揉20-50次。
• 【功效】提神醒脑,祛风通窍。
• 【应用】感冒、头痛多用按揉法; 抽搐、昏迷多用掐揉法。
• 【位置】脐下2寸,旁开2寸大筋。
• 【操作】用拇、食、中指做提拿法。 3~5次或用中指按揉法30~50次。
• 【功效】行气止痛。
• 【临床应用】按、拿肚角是止腹痛的
要法,常用于寒痛、伤食痛。本法具
有较强刺激,一般拿或按3~5次即可,
操作次数不可太多。为防止患儿精哭选闹编辑ppt
22
八、中脘
• 【位置】上腹部,前正中线,脐上4寸 处。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课件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ppt课件
目录
小儿推拿简介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手法与技巧小儿推拿应用与注意事项
01
CHAPTER
小儿推拿简介
小儿推拿是一种通过手法操作作用于小儿特定穴位,以达到预防、治疗疾病和促进小儿生长发育的中医外治法。
小儿推拿以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为基础,强调调整小儿体内阴阳平衡,激发小儿机体自身免疫力,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轻柔刺激,缓解疼痛
刺激穴位,促进气血流通
总结词
用拇指和食指或中指的指腹相对夹住肌肤,然后用力捏起,再放松,反复进行。常用于促进气血流通,缓解肌肉疲劳等病症。
详细描述
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捏揉。
注意事项
03
注意事项
力度要适中,速缓解疼痛
02
详细描述
用手掌或指腹在穴位上做环形或直线运动,常用于舒缓肌肉疼痛、促进消化等病症。
小儿推拿通过手法操作刺激穴位,以调节小儿体内气血、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小儿推拿能够增强小儿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促进小儿生长发育。
小儿推拿具有舒缓情绪、缓解疼痛的作用,能够改善小儿心理状态,增强小儿舒适感。
小儿推拿适用于多种儿科疾病的治疗和日常保健,尤其对于小儿常见病、多发病具有显著疗效。
小儿推拿手法轻柔、和缓,注重个体化治疗,操作简便易行,痛苦小,疗效显著。
现代小儿推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多种流派和特色。
小儿推拿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自然疗法,深受家长和小儿的欢迎。
小儿推拿起源于中国古代,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主治发热、头痛等。
合谷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概述

小儿推拿特定穴概述
小儿推拿特定穴概述
请输入标题内容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 熟悉小儿推拿穴位的组成 • 掌握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特定穴的区别
能力目标
• 能说出小儿推拿特定穴的特点 • 能辨别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特定穴
思政目标
• 养成严谨、细心、耐心的职业道德修养
小儿推拿穴位组成
• 小儿推拿穴位由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及小儿推拿特定穴 之外的,只有小儿推拿才有的一些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特点
• 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 • 大多数穴位分布在头面部和四肢部,尤其以双
手居多,故有“小儿百脉汇聚于两掌”之说 • 穴位散在分布,不同于十四经穴,小儿特定穴
没有经络线相连。
小儿推拿特定穴命名 • 根据人体部位命名:脐、腹等 • 根据脏腑名称命名:心经、小肠等 • 根据五行学说命名:运水入土 • 根据动物名称命名:龟尾、老龙等 • 根据建筑物体命名:三关、天庭等 • 根据穴位作用命名:精宁、端正等 • 根据自然界山谷河流命名:山根、洪池等
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特定穴 • 小儿推拿特定穴是小儿推拿特有的,有固定部
位、具体名称、特定操作方法与临床应用,不 归属于十四经穴 • 特定穴是十四经穴的组成部分,因其具有特定 的临床功效而命名,与经络关系密切。
谢谢聆听

推拿特定穴笔记

推拿特定穴笔记

推拿特定穴1.定义指除十四经穴和经外奇穴以外的,只有推拿才应用的一些特定穴。

在临床中大多数只用于儿科疾病的治疗,又称小儿推拿特定穴。

2.特点(1)穴位布于全身各部,且以两手居多。

(2)点、线、面状。

(3)小儿百脉汇于掌。

3.操作顺序先头面,次上肢,在~腹、腰背,后下肢。

一.面部穴位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无汗。

坎宫定位:自眉头起向眉梢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常用于治疗外感发热、头痛。

太阳定位:两眉外端的后方凹陷处(有左为太阳,右为太阴之说)操作:两拇指桡侧自太阳穴向而后方推,称推太阳;用中指端揉,称揉太阳。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应用:常用于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

耳后高骨定位:耳后高骨微下凹陷中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或运耳后高骨。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应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头痛。

山根定位:两木内眦中间操作:用拇指指甲掐之,称掐山根。

作用:开关通窍,醒目定神。

应用:主要治疗惊风、抽搐、昏迷等。

天柱骨定位:项后,枕骨下,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指自上而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

作用:祛风散寒,降逆止呕。

应用:只要治疗呕吐、恶心、外感、发热、项强。

二乳旁定位:乳房旁开0.2寸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房。

作用:宽~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主要治疗~闷、咳嗽、痰鸣、呕吐等。

腹阴阳定位:自中脘穴斜向两~下软肉处的直线操作:用两手食、中、无名、小指或拇指指腹,自中脘同时斜下向两旁分推,称分腹阳或分推腹阴阳。

作用:消食化痰,降逆止呕。

应用:消食,降气。

善治乳食停滞,胃气上逆所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证。

腹定位:腹部操作:用掌心或四指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的抚摩,称摩腹。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部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部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腰背骶部 穴位

CONTENCT

• 概述 • 腰背骶部穴位详解 • 腰背骶部穴位的作用与功效 • 腰背骶部穴位的推拿手法与注意事
项 • 案例分享与实际应用
01
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腰背骶部穴位是指位于腰部、背部和骶骨部位的穴位,是小儿推 拿中常用的特定穴。
特点
这些穴位多位于肌肉丰厚处,刺激时需要一定的力度,同时刺激 方式多样,包括指揉、捏、拍打等。
避免在饱食后进行按摩,以免影响消化功能;命门穴附近 有丰富的神经和血管,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避免过度刺激 。
肾俞穴的推拿手法与注意事项
推拿手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同时按揉两侧肾俞穴,力度适中,每次 按摩5-10分钟。
注意事项
肾俞穴位于腰部,按摩时应注意力度,避免过度刺激; 患有肾脏疾病或泌尿系统感染的患儿不宜进行按摩。
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强壮保健的作用,可以治疗小 儿遗尿、脱肛、泄泻等症状。
肾俞穴
总结词
益肾助阳要穴
详细描述
肾俞穴位于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具有益肾助阳的作用,可以治 疗小儿肾虚、发育迟缓等症状。
腰阳关穴
总结词
舒筋活络要穴
详细描述
腰阳关穴位于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具有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治疗小儿腰部扭伤、疼痛等症状。
05
案例分享与实际应用
案例一:使用腰背骶部穴位治疗小儿夜啼
总结词:有效缓解
详细描述:对于小儿夜啼的情况,通过刺激腰背骶部的穴位,可以有效地缓解夜 啼症状。这是因为这些穴位与神经和经络密切相关,能够调和阴阳,平衡气血, 从而安抚小儿的神经系统,达到安神、止啼的效果。

小儿推拿特定穴PPT课件

小儿推拿特定穴PPT课件

二扇门
定位: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中。
形状:点状。
操作:拇指甲掐或拇指偏峰按揉。 掐5次,揉100-500次。
临床应用:发汗效法。
上马
定位: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 陷中。
形状:点状。
上马
➢ 操作:掐、揉 ➢ 主治:为补肾滋阴要法。
一窝风
定位: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 形状:点状。 操风寒、温中行气、止痹痛。常
参考书籍 ➢ 《海派儿科推拿图谱》金义成主编
四、上肢部穴位
Point on the upper limbs
上 肢 部 特 定 穴
五经 胃经 小肠 大肠 肾纹 肾顶
14-18、五经
定位:手指末节 罗纹面,从大拇 指至小指分别为 脾、肝、心、肺、 肾经。
14-18、五经 操作:补法,脾肝心肺经为由指端向指根方
操作与应用:
揉总筋:清心经热。 掐总筋:用于惊风抽搐。
小结
板门 小天心 内劳宫 内八卦 总筋 运水入土,运土入水 形状:面、点、线状
本 标准适 用于已 投入商 业运行 的火力 发电厂 纯凝式 汽轮发 电机组 和供热 汽轮发 电机组 的技术 经济指 标的统 计和评 价。燃 机机组 、余热 锅炉以 及联合 循环机 组可参 照本标 准执行 ,并增 补指标 。
操作: ➢ 揉板门(运板门),用拇指端揉
之,揉100—300次; ➢ 板门推向横纹,用推法自指根推
向腕横纹; 1. 横纹推向板门,为反方向。
板门
主治: 运板门:腹胀、食积、呕吐、
腹泻、嗳气、疳积等。
板门推向横纹可止泻, 横纹推向板门可止呕吐。
小天心
➢定位: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 ➢形状:点状
➢操作:
形状:线状

小儿推拿特定穴1

小儿推拿特定穴1

小儿推拿特定穴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聚集于体表之所,是治疗疾病的关键所在。

小儿推拿的穴位不仅有经穴、经外奇穴、经验穴等,还有部分穴位是推拿学所特有的,称为特定穴。

这些特定穴成点、线、面分布。

小儿推拿分布特点以肘膝以下为多,这些穴位是古人在长期实践中逐步探索出来的,历代医家的见解各有不同,因此一个穴名的位置互有出入,或者一个穴位有几个穴名,穴名的含义与操作方法亦众说纷纭。

小儿推拿穴位与反射疗法的反射区不同。

头面部穴位开天门位置:两眉中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两拇指交替推至发际。

次数:100-200次作用:发汗解表。

用于感冒或发烧初起。

推坎宫位置:自眉心至眉梢成一横线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次数:100-200次作用:发汗解表运太阳(揉)位置:眉后凹陷处操作:揉法或运法次数:50---100次作用:发汗解表。

揉耳后高骨位置: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操作:揉法、掐法、拿法、运法次数:50—100次作用:发汗解表。

天柱骨位置: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成一直线操作:食中二指指面自上向下直推次数:100-500次作用:发热,呕吐山根位置:两目内侧之中,鼻梁低洼处操作:掐法次数:作用:诊断作用。

山根青为惊风或受寒囟门位置:操作:摩法次数:100次,单用此穴,可不拘次数作用:震惊安神通窍百会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

操作:揉法,或艾灸次数:100-200次作用:升阳举陷桥弓位置: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操作:揉法、推法次数:100次作用:小儿肌性斜颈,高血压上肢部穴位脾经位置:拇指桡侧缘自指尖至指跟操作:推法。

补脾经为曲指推,清脾经为直指推次数:100-500次作用:1、调和脾胃(增加胃酸分泌)用于呕吐、厌食、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2、补气,用于久咳肺虚等。

3、用于斑疹等。

肝经位置:食指掌面末节操作:推法,只有清肝经次数:100-500次作用:震惊安神,用于惊风,烦躁等心经位置:中指掌面末节操作:推法,只有清心经次数:100-500次作用:清热退心火。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教材图文版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及特定穴
【操作】医者用中指指 端按或揉,称按大椎 和揉大椎。用双手拇 指、示指将其周围的 皮肤捏起,向其穴挤 去,称捏挤大椎。
【次数】按揉30〜50次
图1-4-31 揉大椎
腰背部穴位
3、肩井
【位置】在大椎与肩 峰连线之中点,肩 部筋肉处。属足少 阳胆经。
【操作】用拇指与示 、中二指对称用力 提拿肩井,称拿肩 井;用指端按其穴 ,称按肩井。
。 【操作】沿胸肋自上而下向左右两旁
分推,称开胸;若沿胸肋分推后, 再自鸠尾处向脐上直推,最后摩腹 部,称为开璇玑。 【次数】开胸5次,开璇玑50次。 【功用】宽胸,理气化痰,降逆止呕 ,消食止泻。
胸腹部穴位
﹡ 13、上脘 【位置】前正中线上,脐上5寸。 【操作】用拇指、中指端或掌根按揉
,称揉上脘,用四指柔,称摩上脘。 【次数】揉100次;摩5分钟。 【功用】健脾和胃、消食和中。
。 【操作】医者用中指
或拇指端揉,称揉 龟尾 。 【次数】揉100~300 次。 【功用】通调大肠。
图1-4-39 揉龟尾
腰背部穴位
10、三焦俞 【位置】在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属足太阳膀胱经。 【操作】用揉法,称揉三焦俞。 【次数】揉100次。 【功用】调理三焦,通利水道,补益元气

腰背部穴位
指、示指挤捏。 【次数】揉20-30次。挤捏至皮肤呈
紫红色。 【功用】醒脑,提神,祛风通窍。
头面部穴位
﹡5、山根 【位置】印堂之下,
两目内眦之间。 【操作】用拇指指甲
掐,称掐山根。 【次数】3~5次。 【功用】开窍醒脑、
安神。
图1-4-8 掐山根
头面部穴位
﹡6、水沟 【位置】人中沟上1/3
与下2/3交界处。 【操作】用拇指指甲掐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小儿推拿特定穴位

♦头面部穴位【攒竹(天门)】线状穴。

位置: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推攒竹,又称开天门(图201 )。

次数:30〜50次。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精神萎靡、惊惕不安等。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加推坎宫,揉大阳)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若惊惕、烦躁可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穴合用。

【坎宫(阴阳)】线状穴。

位置:自眉头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分阴阳(图202)。

次数:30〜50次。

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用于外感表证及内伤杂病;②目赤痛可与清肝经、掐小天心、清天河水等穴合用。

【太阳】点、线结合穴。

位置:眉后凹陷处。

操作:①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②用中指指端揉或运,称揉太阳或运太阳(图203)。

次数:30〜50次。

主治:头痛发热,目赤痛。

临床应用:①为小儿推拿常例手法之一,可治外感、内伤;②目赤痛除推、揉法外, 可加点刺放血,以增强疗效。

≡ 203 IrXi4Π⅛⅛S13【人中】位置:人中沟,上1/3与2/3交界点操作:用拇指甲掐,称掐人中。

次数:3〜5次或醒后即止。

主治:惊风、昏厥、抽搐。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急救,对于人事不省、惊厥、抽搐时,可与掐十宣、掐老龙等穴合用。

【迎香】位置:鼻翼旁五分,鼻唇沟中。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迎香。

次数:20〜30次。

主治:鼻塞流涕。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外感或慢性鼻炎引起的鼻塞,可与清肺经、拿风池等穴合用。

【百会】位置:两耳尖连线头顶中部操作:拇指按或揉,称按百会或揉百会(图204)次数:按30〜50次;揉100〜200次。

主治:头痛、惊风、脱肛、遗尿等。

临床应用:①治惊风、烦躁,可与清肝经、清心经、掐揉小天心等穴合用;②治遗尿、脱肛,可与补牌经、补肾经、推三关、揉丹田等穴合用。

S3 2M ft ⅛ {] ⅛【耳后高骨】位置: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特定穴

足三里(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足三里又名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约一横指处,当胫骨前肌上。

属足阳明胃经,系本经合穴。

[操作]以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稍用力按揉20~100次左右,称按揉足三里。

[作用]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强壮身体,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呕吐、泄泻等消化系统疾病及下肢痿软乏力等病症。

多与推天柱骨、分推腹阳阳等相配合,以治疗呕吐;与推上七节骨、补大肠等相配合,以治疗脾虚泄泻;常与捏脊、摩腹等相配合,以作小儿保健。

坎宫(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自眉心起至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术者用两拇指自眉心向两侧眉梢作分推,推30~50次,称推坎宫,亦称“分阴阳”。

[作用]推坎宫: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和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同用。

丹田(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有摩丹田与揉丹田之分。

患儿仰卧,以掌摩穴处2~3分钟,称摩丹田;用拇指或中指端揉100~300次,称揉丹田。

[作用]揉、摩丹田: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用治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

用治尿潴留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同用。

掌小横纹(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掌面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

[操作]术者一手持儿手,另手中指或拇指端按揉儿小指根下尺侧掌纹头,揉100~500次,称揉掌小横纹。

[作用]揉掌小横纹:清热散结,宽胸宣肺,化痰止咳。

此穴是治百日咳、肺炎的要穴,可治疗肺部湿性罗音。

揉掌小横纹经常用于喘咳、口舌生疮等,治喘咳常与清肺经、推六腑、开璇玑同用。

治疗口舌生疮常与清心经、清胃经、清天河水同用。

肺经(小儿推拿特定穴)[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有补肺经和清肺经之分。

补肺经:术者以一手持儿无名指以固定,另手以拇指罗纹面旋推儿无名指末节罗纹面100~500次。

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

小儿特定穴常用穴位..

• 腹 (别名:腹阴阳) • 【位置】腹部 • 【操作】自剑突下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 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 称摩腹。 • 【次数】腹胀,腹痛,疳积,呕吐,便秘等症。 • 【临床应用】分推腹阴阳能消食理气且降气,善 治乳食停滞或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 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等合 用。
头面颈项部穴位
• • • • •
攒竹(天门) 【位置】 二眉之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 两拇指由下至上交替直推。 【次数】 50-100次。 【主治】 发热、头痛、感冒、精神萎靡、惊烦不 安等。 • 【临床应用】 推攒竹能疏风解表,开窍醒脑, 镇静安神。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等症,多与推 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烦不安、燥动不宁, 多与清肝经、按揉百会等合用。
• • • • • •
坎宫(眉弓) 【位置】 自眉头起沿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 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分推。 【次数】 50-100次。 【主治】 外感发热、惊风、头痛、目赤痛。 【临床应用】 推坎宫能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 头痛。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于推攒竹、揉 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 掐揉小天心,清河水等合用。亦可推后点刺出血 或用掐按法,以增强疗效。
• • • • • •
龟尾 【位置】在尾椎骨端。 【操作】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次数】100~300次。 【主治】泄泻,便秘,脱肛,遗尿。 【临床应用】揉龟尾能通调督脉之经气、 调理大肠,本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 便,多与揉脐、推七节骨等合用,治疗泄 泻、便秘 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 • 操作:①在拇指末节罗纹面作旋推法,称为补脾 经;②拇指伸直,由指端经罗纹面向指根方向直 推为清,称清脾经。补牌经、清脾经,统称推脾 经。③次数:100~500次。 • 主治: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 • 临床应用:①补牌经能健脾胃、补气血。对食欲 不振、消化不良可与揉中脘、指揉脾俞、按揉足 三里等穴合用;②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可与清天河 水、清大肠等穴合用。 • 小儿脾胃薄弱不宜攻伐太甚,在一般情况下,脾 经穴多用补法;仅只体壮邪实者方能用清法,或 清后加补。

小儿推拿基础班之穴位课件

小儿推拿基础班之穴位课件
小儿推拿基础班之穴位
小儿推拿基础班
• 12、三关
• 〖功效〗回阳生热,温暖下元。 • 〖部位〗在前臂桡侧拇指一面, • 从腕横纹起至肘部,为线型穴。 • 〖主治〗风寒感冒,下元虚寒。 • 〖手法〗将患者左手臂顺正, • 使拇指在上,推的部位保持在 • 臂的上册,自腕横纹退至肘横 • 纹,用力要匀。
• 〖部位〗大拇指末节外侧,赤白肉

际处
• 〖主治〗积滞,腹泻,便秘,

虚劳咳嗽,口舌生

疮等。
• 〖手法〗补发,清法,清补
小儿推拿基础班之穴位
小儿推拿基础班
• 6、板门
• 〖功效〗宽胸膈,利肠胃 • 〖部位〗大拇指末节外侧,赤白肉际处 • 〖主治〗积滞,腹泻,便秘, • 虚劳咳嗽,口舌生疮等。 • 〖手法〗以拇指端点住筋头 • 状物,左右旋揉同数。
小儿推拿基础班之穴位
小儿推拿基础班
• 11、天河水
• 〖功效〗清心除烦,镇惊安神,退热发表。 • 〖部位〗掌面自腕横纹中点起, • 向肘部至肘横纹而止,为线型穴。 • 〖主治〗感冒发热,惊慌不安, • 口舌生疮,烦躁不寐,心经有热 • 用此穴清之。 • 〖手法〗由腕横纹中点推至肘横
• 纹,直线推动,用力要匀。
陷处就是。 • 〖主治〗头部一切疾患, • 头痛不论寒热虚实皆效。 • 〖手法〗左右揉同数。
小儿推拿基础班之穴位
小儿推拿基础班
• 4、列缺
• 〖功效〗发汗解表,醒神开窍。 • 〖部位〗在掌根连腕处两侧之凹陷内,非针灸学上的
列缺穴。 • 〖主治〗风寒感冒, • 头痛,鼻塞,痘疹。 • 〖手法〗用大拇指及 • 食指、中指在腕窝两侧 • 两穴处用力卡拿之,这 • 就是推拿的“拿”法。
小儿推拿基础班之穴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推拿小儿推拿又称小儿按摩。

是指运用手法(特定手法)作用于小儿机体的穴位(特定穴)起到调整脏腑、气血、经络功能,来达到防治小儿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小儿从出生到成年,处于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其生理、病理、辨证与治疗(包括手法、穴位、操作、次数、时间)等方面都与成人有所不同。

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

小儿出生后,机体的五脏六腑、气血津液、筋肉骨骼等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尚未发育成熟完善。

脏腑柔嫩,气血未充,经脉未盛,神气怯弱,内脏精气未足,卫外机能未固,中医学谓之“稚阴稚阳”之体,认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小儿另一个生理特点是生长发育迅猛,从体格、智力以至脏腑功能,均不断向着完善成熟方向发展,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欣欣向荣,古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纯阳”。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等营养物质需要迫切,因而常见“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小儿的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若治疗及时易趋康复。

由于小儿脏腑功能柔弱,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外易为六淫侵袭,见易为饮食所伤,更不能耐受突然的强烈刺激,易受惊而病。

小儿患病后病情变化迅速,邪气易盛,正气易虚,表现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若调治不当,易生他变,使轻病变重,重病转危。

由于小儿生机蓬勃,活力充沛,脏气清灵,且病因单纯,又少七情的所害,在患病之后,若能调治及时,则好转也快,容易痊愈。

小儿推拿临床辨证以四诊八纲为基础,将临床所获四诊资料,综合分析,做出正确诊断。

在四诊当中,以望诊为主,闻、问、切诊为辅。

新生儿不会说话,较大小儿也不能全面准确地诉说病情,因此儿科又有“哑科”之称。

在临床上问诊大多是通过患儿家属间接进行的。

闻诊虽然反映一定的病情,但也不够全面。

小儿气血未充,经脉未盛,就诊时多哭闹,气息易乱,造成切脉不易准确。

只有望诊不受各种条件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

从八纲辨证来看,小儿属“纯阳”之体,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热,因而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为多,虚实夹杂次之,纯虚证较少。

临诊时应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仔细观察、辨证分析,才能做出正确的诊断。

由于小儿的肌肤娇嫩,故在治疗操作时,一般要借助一些介质,如滑石粉、薄荷汁、冬青膏等,这些介质不仅有润滑皮肤、防止擦破皮肤,还有助于提高疗效的作用。

临床选用介质时也宜辨证应用。

小儿推拿手法应用着重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年稍长的可参照成人推拿手法的要求。

小儿推拿治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强调手法的补泻,常用的补泻方法有手法轻重补泻、快慢补泻、方向补泻、经络补泻(又称为迎随补泻法或顺逆补泻)、次数补泻及平补平泻法等。

临证时要根据病证选择应用、以达功专力宏,方能体现补泻。

小儿推拿穴位大多数为小儿所特有,称之谓小儿特定穴。

多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且以手掌手背居多,操作起来比较方便。

在小儿推拿穴位上,采用适当的操作次数、作用时间和刺激强度,则能使疾病尽快痊愈。

若次数、时间、力度太过,则可损伤皮肤或加重病情;若不及则无济于事。

故在临床上可根据患儿病症的虚实、年龄的大小等,酌情增减、灵活掌握。

由于小儿发病方面的特点,临床上以外感、饮食内伤、热性病居多,故在治疗上多采用解表、清热、消导等方法。

对于治疗大寒、大热的穴位及泻法、重刺激手法等,要中病即止,以免损伤小儿正气。

另外,小儿患病,传变迅速,易生他变,临诊时必须谨慎果断,不可贻误病情。

必要时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小儿推拿常用穴位小儿推拿穴位主要应用特定穴,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还有“线”状及“面”状。

这些穴位以两手居多,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

小儿推拿特定穴临床应用时有以下特点:一是穴位与手法往往合起来称呼,如推三关、揉板门、掐老龙等;二是手法操作时间往往是以“次数”为计算。

穴位中标示的“次数”仅作为6个月~1周岁患儿临床应用时参考,临诊时还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身体强弱,病情轻重等情况而有所增减;三是小儿推拿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上肢,次头面,再胸腹、腰背,最后是下肢。

也可根据病情轻重缓急或患儿体位而定先后顺序,年龄较大患儿可配合经穴使用。

四是上肢特定穴位,习惯于推左手,一般不分男女。

第一节头面部穴位1.天门(攒竹)定位:两眉中间至前发际成一直线。

操作:两拇指自下而上交替直推,称开天门,又称推攒竹。

30-50次。

作用:发汗解表,镇静安神,开窍醒神。

应用: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无汗、发热等症,多与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若惊惕不安,烦躁不宁多与清肝经、捣小天心、掐揉五指节、揉百会等合用。

2.坎宫定位: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横线。

操作:两拇指自眉心向眉梢作分推,称推坎宫,又称推眉弓。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醒脑明目,止头痛。

应用:常用于外感发热、头痛,多与推攒竹、揉太阳等合用;若用于治疗目赤痛,多与清肝经、掐揉小天心、揉肾纹、清天河水等合用。

3.太阳定位:眉后凹陷处。

操作:两拇指挠侧自前向后直推,称推太阳。

用中指端揉该穴,称揉太阳或运太阳。

30-50次。

向眼方向揉为补,向耳方向揉为泻。

作用: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

应用:推、揉太阳主要用于外感发热。

若外感表实头痛用泻法;若外感表虚、内伤头痛用补法。

主治发热、头痛、惊风、目赤痛。

4.山根定位:两目内眦之中。

操作:拇指甲掐,称掐山根。

3-5次。

作用:开窍,醒目定神。

应用:掐山根主用于治疗惊风、昏迷、抽搐等症,多与掐人中、掐老龙等合用。

5.牙关定位:耳下一寸,下颌骨陷中。

操作:拇指按或中指揉,名曰按牙关或揉牙关。

5-10次。

作用:开关窍。

应用:临床对牙关紧闭、口眼歪斜,多与按颊车、承浆、人中等合用。

6.囟门定位:前发际正中直上2寸,百会前骨陷中。

操作:两手扶儿头,两拇指自前发际向该穴轮换推之(囟门未合时,仅推至边缘),称推囟门。

拇指端轻揉本穴称揉囟门。

推或揉均50-100次。

作用:镇惊安神通窍、止头痛头晕。

应用:推、揉囟门多用于主治头痛、惊风、神昏烦躁、鼻塞、衄血等症。

正常前囟在生后12-18个月之间才闭合,故临床操作时手法需注意,不可用力按压。

7.耳后高骨定位: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

操作:两拇指或中指端揉,称揉耳后高骨。

30-50次。

作用:疏风解表,安神除烦。

应用:治感冒头痛,多与推攒竹、推坎宫、揉太阳等合用;亦可治神昏烦躁等症。

8.天柱骨定位:颈后发际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称推天柱骨。

或用汤匙边蘸水自上向下刮。

推100-500次。

作用:降逆止呕,祛风散寒。

应用:主要治疗呕吐、恶心和外感发热、项强等症。

治疗呕恶多与横纹推向板门、揉中脘等合用;治疗外感发热、颈项强痛等症多与拿风池、掐揉二扇门等同用。

第二节躯干部穴位1.乳根定位:乳下2分。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根。

20-5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见乳旁穴。

2.乳旁定位:乳外旁开2分。

操作:中指端揉,称揉乳旁。

20-50次。

作用:宽胸理气,止咳化痰。

应用:主要治疗胸闷、咳嗽、痰鸣、呕吐等症。

临床上多两穴配用,以食、中两指同时操作。

3.胁肋定位:从腋下两胁至天枢处。

操作:以两手掌从两胁腋下搓摩至天枢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50-100次。

作用:顺气化痰,除胸闷,开积聚。

应用:本穴性开而降,多用于小儿由于食积、痰壅、气逆所致的胸闷、腹胀等有效。

若肝脾肿大,则需久久搓摩,非一日之功,但对中气下陷,肾不纳气者宜慎用。

4.腹定位:腹部。

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分推100-200次;摩5分钟。

作用:健脾和胃,理气消食。

应用:对于小儿腹泻、呕吐、恶心、便秘、腹胀、厌食等消化功能紊乱效果较好,常与捏脊、按揉足三里合用,作为小儿保健手法。

5.脐定位: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指摩或掌摩称摩脐;用拇指和食、中两指抓住肚脐抖揉,亦称揉脐。

揉100-300次;摩5分钟。

作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

应用:揉脐、摩脐多用于腹泻、便秘、腹痛、食积、肠鸣、疳积等症。

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

6.丹田定位:小腹部(脐下2寸与3寸之间)。

操作:或揉或摩,称揉丹田或摩丹田。

揉50-100次;摩5分钟。

作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

应用: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疝气、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

揉丹田对尿潴留有一定效果,临床上常与推箕门、清小肠等合用。

7.肚角定位:脐下2寸(石门)旁开2寸大筋。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作拿法,称拿肚角;或用中指端按,称按肚角。

3-5次。

作用:止腹痛。

应用: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好。

为防止患儿哭闹影响手法的进行,可在诸手法推毕,再拿此穴。

8.脊柱定位:大椎至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食、中二指面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

捏脊一般捏3-5遍,每捏三下再将背脊皮提一下,称为捏三提一法。

推100-300次,捏3-5次。

作用: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清热。

应用:捏脊法是小儿保健常用主要手法之一。

临床上多与补脾经、补肾经、推三关、摩腹、按揉足三里等配合应用,治疗先、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病症。

本法单用名捏脊疗法,不仅常用于小儿疳积、腹泻等病症,还可应用于成人失眠、肠胃病、月经不调等病症。

推脊柱穴从上至下,能清热,多与清天河水、退六腑、推涌泉等合用。

9.七节骨定位: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

操作:用拇指桡侧面或食、中二指面自下向上或自上向下作直推,分别称为推上七节骨和推下七节骨。

100-300次。

作用:温阳止泻、泻热通便。

应用:推上七节骨能温阳止泻,多用于虚寒腹泻、久痢等症。

临床上常于按揉百会、揉丹田等合用治疗气虚下陷的脱肛、遗尿等症。

推下七节骨能泻热通便,多用于肠热便秘,或痢疾等症。

10.龟尾定位:尾椎骨端。

操作: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

100-300次。

作用:调理大肠。

应用:本穴即督脉经之长强穴,揉之能通调督脉之经气。

穴性平和,能止泻,也能通便。

多与揉脐、推七节骨配合应用,以治腹泻、便秘等症。

第三节四肢部穴位1.脾经定位:拇指桡侧缘,自指尖直至指根赤白肉际处,或拇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将患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缘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脾经。

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脾经。

补脾经、清脾经,统称推脾经。

100-500次。

作用: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则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应用:补脾经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

清脾经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症。

2.肝经定位:食指末节罗纹面。

操作:自指尖向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方向直推为补,称补肝经;自食指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为清,称清肝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