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克千克教学反思参考6篇

克千克教学反思参考6篇

克千克教学反思参考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作文大全、心得体会、申请书、演讲稿、教案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article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克千克教学反思参考6篇写教学反思是优秀的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关键方式,教学反思通过总结反思,提升自己的教学境界,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克千克教学反思参考6篇,感谢您的参阅。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7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7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7篇(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报告大全、演讲致辞、条据书信、心得体会、党团资料、读后感、作文大全、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y, report encyclopedia, speeches, articles and letters, experience and experience, party and group information, after reading,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7篇教师通过写教学反思是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的,作为一名老师,大家需要不断地做教学反思,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2023年《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2023年《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

2023年《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克和千克》教学反思这节课力求接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体验基础上,从具体生活情境出发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克和千克是两个基本的质量单位,而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因此要让学生在实际操作的活动中,对这两个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了较鲜明的表象,加深和巩固这两个质量单位的观念;反过来,就可以正确运用它们了解生活中物品的质量,也容易掌握单位间的进率。

整堂课我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事物,让学生通过多看一看、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我使用了教具“天平”和“台秤”,帮助学生形成1克和1千克的表象,从而建立观念。

如:片段一:认识“克”,感受1克。

师:看到这个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些什么?生: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师出示:1克有重呢?瞧!这是什么?生齐声说:一角的硬币。

师:想不想知道它有多重?请你们先用手掂一掂1角硬币,感觉怎样?生:很轻,几乎感觉不到它的重量。

师:让天平告诉我们1枚1角硬币的重量吧!(简单介绍天平的各部分。

)我们把它放在天平的左盘,移动游标,使天平左右两端保持平衡,结果怎么样?1枚2分硬币大约有多重?(1克)1克的重量很轻很轻。

师:想一想,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物品也大约重1克?在你们带来的物品中能找到吗?(生找:回形针、两粒豆、乒乓球)师:10枚1角硬币有多重?几克?(10克)100枚有多重?、1000枚呢?片段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认识1千克:师:你们真棒!那么谁来估量一下这包盐的重量?师:谁估计得最准?一起看标注!(500克)师:一袋盐500克,两袋呢?(1000克)板书:500克+500克=1000克师:我们用秤来称称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低年级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也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比较抽象。

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到家庭、商场等处找以“克”和“千克”计量的物品,统计结果汇总,然后交流。

这样既能初步建立质量观念,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又培养了小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瑞士一个有名的心理学家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开始”,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双手实践的东西。

为了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质量观念,针对《克和千克》教学内容的特点,我改变了传统的班级授课模式,大胆尝试使用分组实践操作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以“动”促“思”,使学生享受到了学习的快乐,领悟到了知识的情趣。

学生手脑并用,在操作活动中高兴地认识了“克和千克”。

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掂、估、秤这些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通过“找实物”“称实物”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熟悉的实物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初步感知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通过让学生从桌面上称出约1千克的物品,发现质量相等而数量不等这一角度,进一步深化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既把传授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又有机地渗透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掂质量”让学生用肌肉有意识地感觉体验实际质量。

学生在感知1克的物品之后,动手“估”“秤”苹果、梨、香蕉、鸡蛋等,不仅检验了操作活动成果,更能让学生体验成功后的快感和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

”这是华盛顿图书馆墙壁上的三句话。

它形象地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注重动手操作。

学生自主操作、动手实践,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才能深化,记忆才会牢固,推理才能严密。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个人总结、汇报体会、策划方案、事迹材料、申请书、演讲稿、主持稿、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personal summaries, report experiences, planning plans, deeds materials, application forms, speeches, hosting draft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2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质量单位的起始课。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条据文书、汇报材料、规章制度、合同协议、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work summaries, reflections, written documents, reporting materials, rules and regulations, contract agree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一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结束之后,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忘记写好相关的教学反思,对于以往的教学工作进行深思后,我们就可以拿起笔写一份教学反思了,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6篇,供大家参考。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通用13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篇1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质量单位,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但学生对质量单位还缺乏认识。

因此本节课从逛市场引入课题目,让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秤,而后在实践中感知1克和1千克。

通过眼的观察估一估、手的感知掂一掂、手的操作称一称、脑的思考比一比、耳的倾听说一说等活动,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感受到物体的轻重,从不同角度使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质量概念。

最后回归生活,找一找身边哪些物品的质量可用克作单位,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理解了“克”和“千克”的正确含义,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思想。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1、给学生掂量、感受、寻找的的时间较短。

1克、1千克不能仅靠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地说,对它们的认识,需要孩子们自己的感受。

各种大约1克的物品,学生掂、找、感受的时间多一些。

而由于一些原因,教学千克时课堂上只让学生掂了掂2袋盐、4个大苹果的重量。

学生的体验时间确实短和少。

2、学生对“克”、“千克”的质量,体验还不够丰富,判断物品有几克、几千克,估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大,说明学生对“克”“千克”的观念的建立,还需要通过更为丰富的实践活动来促进,教师对课堂出现的问题灵活应变能力待提高和加强!建议:本周让孩子们再去超市看一看,看小食品袋上的多少克;看大米、面粉、电器等大宗物品包装上的千克,孩子们的眼界会更宽,知识也会学得扎实,用得熟练,提高生活能力。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篇2教学“克与千克”这个内容。

在学习时,学生由于没有基础,为了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接受,我精心设计了教学内容,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一、在生活情景中发现知识为了让学生能比较好地掌握“克和千克”这部分知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课前,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商店、市场、超市等一些场所调查采集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所以本节课的一开始,我就从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关于克和千克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让学生回忆熟悉的生活情景,从而抓住数学教材中新知识的切入点。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为此,本节课重点也就是建立1克、1千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于让学生动手体验感受,让他们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全过程。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具体物品。

通过掂一掂、比一比、说一说系列活动,充分感受100克、500克、两个500克(1000克)的实际重量。

再利用盘秤验证出1千克就是1000克。

让学生在动手体验中,准确建立概念。

三、在实践操作中升华知识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3篇)《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1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

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单位,也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要与之打交道的,因此教学时我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导入的设计,1克和1千克的感性认识,还是练习的设计、课后的调查,都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在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识,锻炼动手操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1、教学时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

《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克与千克》的教学反思前几年曾经教过这部分内容,当时也是头一次教所以没有经验只是就教材讲知识,所以学生时常会出现:人的体重300千克,一个鸡蛋重7克,一袋大米重50克------一些笑话。

而今再一次的拿起教材,想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处理这部分内容才能恰到好处。

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重量单位,也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与之经常打交道的。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调查活动:到超市里找一找物品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并注意观察商家用什么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一周后,课中汇报:在生活中你都认识了哪些重量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见过哪几种秤?能不能介绍一下你所调查的物体的重量,那你能不能说出和它重量差不多的物体?小组互相看一看、说一说、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在交流汇报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克与千克的实际意义。

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孩子们真切的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拓展思维的同时也增加了数学本身的无穷魅力。

第二篇:克与千克教学反思《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

基于以上的理念,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克与千克》时,我做了如下尝试。

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虽然都接触过重量问,但对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感受较少。

重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只靠观察得到。

而要在对物体重量的体验基础上理解。

本课中,我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说一说、猜一猜、掂一掂、称一称等学习活动去感悟物体有多重。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2篇)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精选12篇)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第1篇“克与千克的认识”是“数与代数”中“常见的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二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虽说这一知识在教材中初次呈现,但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购买物品的时候就初步感知了克和千克的知识,另外,此年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自学、应用、拓展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

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

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

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图钉、大米、黄豆、橡皮、食盐、牛奶、苹果等,全班找到了大约是1克的物品有9种之多,1千克的物品更是在10种以上。

通过一次性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大约是1千克,再逐一称出5个苹果的重量分别是205克、211克、206克、200克、196克,最后再计算比较,找到误差等活动使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

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1角的硬币、5角的硬币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0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0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20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篇11、注意同学已有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

本课设计力求表达数学学问、数学问题来源于又归宿于生活的思想。

同学虽然对千克与克还不熟识,但他们已经知道物体有轻重并能辨别物体的轻重,能用手或其他部位的感觉去感受体验物体轻重。

所以教学这一课我选择了同学所熟识的生活中的事和物作为教学资源。

让同学课前调查,课中体验,给同学供应充裕的动手实践的时间和机会,让同学亲自参加、逐步感知并建立1千克和1克的质量观念。

2、关注过程强调体验。

本课采纳小组合作的组织教学形式,设计了让同学称一称、掂一掂、抱一抱、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同学多种感官的参加,让同学全面参加新知的发生、进展和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合作沟通,在操作活动中,学会学习。

3、关注同学学习爱好与学习方法。

教法与学法理念:“教育走向生本”,“以同学好学而设计教学”。

重视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学会理解与制造。

本节课从同学的生活实际阅历动身,先让同学用弹簧秤称出1千克水果,当同学遇到问题时,这时老师赐予同学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不是先教给操作方法,然后让同学去称。

这是从同学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欲望动身。

让同学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继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有意制造冲突,用秤称2分硬币时,发觉指示针几乎纹丝不动,同学产生了疑问,这时才引出天平来熟悉“克”感知克,并通过推理建立起1000克与1千克的联系。

为了同学进一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猜老师的体重有多少千克〔50千克〕。

让同学说出自己的体重〔约25——30千克〕,相互抱一抱感受二十多千克有多重,现场当小记者采访听课老师的体重。

这些好玩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让同学在开心中学习。

同学始终处于留意力的“兴奋期”。

4、教材的熟悉与处理熟悉与处理的原则:学习内容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同学主动地进行观看、试验、猜想、验证、推理与沟通等教学活动。

同学对1克与1千克究竟有多重缺乏感性熟悉。

2023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篇)

2023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篇)

2023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5篇)千克和克教学反思1本节课是属于《量的计量》的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质量进行量化把握的手段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轻、重的概念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轻重,但是如何进行量化比较?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难点,因此,本节课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活动,时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初步了解天平和常用的用“千克”做单位的称,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之间的关系,会以此为标准估量物体的质量,同时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如下:成功的地方:首先将学生置于与学习新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将这种生活经验变成数学资源,让学生自然地实现由生活到数学的转化。

比如: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题图,或在课前让学生进行相关的收集工作,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素材去认识克和千克的不同作用,使课内、课外互补,以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在教学中,设计各种有效活动,让学生具体感知1克、1千克的物品实际有多重,逐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

如:我设计了让学生掂一掂、称一称、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掂2分硬币、一根香烟、几粒黄豆等来感受1克有多重,这样不仅有身体的感受,还有对物品数量的感受,对1克的质量感受就更生动了,很好的落实了教学目标。

不足的地方及对策:克和千克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教学时应时时把估算的教学贯穿始终,使学生在估算的过程中不断体会、理解,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加强估算教学。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2《克和千克》是学生接触的两个新的单位名称。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做到:1、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了知识的探究、实践的全过程,从而形成与发展,体验到数学知识________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参考8篇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参考8篇

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参考8篇千克和克的教学反思篇1一、在实践中感知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我充分敬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常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

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

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

学生亲身经过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老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但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

他们不但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紧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得、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

由于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征。

传统教学中认得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

这样的教学往往显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

《克和千克的认得》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确实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

所以在“克的认得”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

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

“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察看、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身身体亲身经过、体验后渐渐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千克和克》是新教材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但这两个质量单位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仍是非常抽象的知识。

教材是先认识克,再认识千克,但由于学生对几千克重的物品的感知会比几克重的物品的感知来得强烈,因此,我灵活处理教材,先认识千克,再认识克,这样会更符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

本节课重点是建立1千克、1克概念过程,我主要立足表象,注重体验,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开展全过程,最终得以领悟。

一、创设情景——确立标准,引发需要。

要衡量物品的轻重,首先就要确立衡量的标准。

要判断物品的轻重,学生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课一开始,我先拿出两袋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礼物〞,通过“猜一猜,哪一袋礼物更重一些?〞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用眼睛观察或用手掂一掂并不能准确判断物品的轻重,用秤称一称才能准确知道物品的轻重,从而确立衡量的标准。

而要知道物品究竟有多重,那么必须使用质量单位,通过验证物品有多重,激发学生学习质量单位的需要。

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二、注重过程体验——认识“千克〞,感受1千克和几千克。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根底,智慧从动手开始。

〞学生最能理解的是自己动手实践感受过的东西。

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虽然学生在生活中都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但它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

关注过程强调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我通过让学生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现、开展和形成过程,使每个学生都能较为深刻地认识质量单位,建立明确的质量观念。

我先让学生学用弹簧秤并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利用弹簧秤,找到1千克重的物品,用手掂一掂,形成表象,再说一说1千克物品并数一数有多少个,“掂〞是对“1千克〞进行初步的感知,“说〞是对“1千克〞的进一步体验。

2023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2023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2023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认识千克和克》这一单元知识点简单,大多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动手操作中。

二年级的孩子,还处在好玩好动的时期,在课上有实践操作的经历,自然是十分开心的。

纵观这一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做法和反思:一、整合课时,让学生因动而学为了让学生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几乎每节课都要让学生带物品:苹果、桔子、鸡蛋……于是我将新课和最后的《称一称》整合起来,第一课时安排学生带来家中各种各样的称和不同的物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学生掂物品、称物品、数个数,并由组员记录38页的表格,而我则巡视学生实践的过程,10分钟下来,孩子们都真真实实的感受到了1千克有多重,并尝试掂了掂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这些重量的大米,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今天的数学课真有趣啊!”“1千克到底有多重?”我没有用只言片语,却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下课了,因为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我奖励他们共同分享带来的水果。

一个孩子跑来对我说:“老师,要是天天这样上数学课就好了!”其实,在整合课程上我还有个想法:就是让学生在科学课时自己来操作一下托盘天平。

虽然教参上并没有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但我想只有孩子亲身经历感受过的知识,才能在他们的脑海里建立正确、真实的表象。

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实现。

准备利用中午时间安排学生4人合作,称一称10克黄豆。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数学和生活是密布可分的,尤其是这一单元,每个课时的作业都安排了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学数学、用数学的题目。

为了让学生和千克、克有更亲密的接触,我组织学生去菜场、超市进行调查,比如:星期天和妈妈一起去菜场,看看妈妈买的菜各是几千克,再把你和妈妈买菜的过程写成一篇数学日记。

这样的作业既是学生乐意的,也给工作繁忙的家长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亲子机会,还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质。

当然,批改“调查作业”老师很累的,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需要一一阅览,有的还需要年级组的老师交流,但我们乐此不彼。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

《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5篇《克和千克》教学反思1目前“大班额”教学是我校教学讨论中不行忽视的重要课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急待解决的问题。

我在教学了《克和千克的熟悉》后有以下收获: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爱好克和千克是学校生第一次接触的两个基本的重量单位,也是学校生日常生活中常常要打交道的单位,因此,教学时我注意联系同学的生活实际,设计了课前调查活动:到商店里找一找食品上的重量标签;在家里找一找标有重量的东西;把找到的东西和重量记录下来;看一看商家是用什么来称量物品的重量。

这次调查活动的目的是充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同学的感性熟悉、分散学习难点、激发同学学习的爱好。

二、组织同学动手操作,充分发挥同学主动主动性关注同学学习的过程,强调同学亲身的体验,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在教 1千克=1000克时,我准时组织同学动手操作,让同学称一称、掂一掂、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充分调动了同学参加课堂活动的主动性。

如:让同学掂一掂1个2分硬币和2袋食盐,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通过嬉戏抱一抱同桌,来感知比1千克重的物品重量。

这样调动了全部同学主动参加新学问探究的过程,使每个同学都能深刻地熟悉并把握质量单位。

在大班额课堂中调动了每一个同学的主动性,发挥了每一个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三、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让每个同学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大班额班级授课的状况下,要想照看同学的个别差异,实现有效教学,首先要让每一个同学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同学并没有听讲,也不思索,他们只是坐在教室里,悄悄坐够四非常钟,对于这些同学来说,上课几乎是无聊的、无趣的也是铺张时间的。

为了使每个同学真正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实现小组合作学习。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同学供应了“做数学”的机会,给同学供应许多的生活材料,如:盐、便利面、洗洁精、果冻等让同学分小组活动,在组内让同学充分的通过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说一说、称一称的实践活动,让同学感受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从而形成克和千克的表象熟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和千克》的教学反思
教学片段:学生认识了克和千克以后,教师组织学生亲自用秤称物品来进一步体验“克和千克”,同时渗透估算教学。

看似很合理的教学设计,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问题:1、在老师讲解盘秤的用法后学生还是不会使用秤。

2、估计的数值与实际相差甚远。

3、放开让学生分组称,学生不懂得怎样记录,只是一味的称物品。

课后反思:这一环节是教材中就有的,看上去廷合理的,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

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以上几种情况。

究其原因,还是教师用教材“教”底思想比较严重,教材中设计了这一环节,觉得很好用就拿来用,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像这一环节应考虑到农村学生对买东西称秤的经验少,就不应该完全放手让学生分组自己来称,应该用一两个秤就可以了,想称物品的同学到前面去,在老师的协助下进行,这样既不会出现称错的现象,也不会出现学生只想着称着玩,不顾称的目的和任务了。

其次,学生估计的不好,经过一番思考觉得教师当时脱离了10克、100克、500克的参照物,学生那凭空想象所以出现了估计值与实际值相差太大的现象,如果好好利用几个参照物让学生掂一掂,再比较一下,学生估计的数值就不会相差很大。

永南小学杨丽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