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总论及黄疸、溶血教案

合集下载

儿科学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护理课件

儿科学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患儿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护理课件
在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及时采取措施控制病情,预防并发 症的发生。
经验教训总结
对于新生儿黄疸,应早期发现、 早期诊断和治疗,以避免病情 加重和并发症的发生。
在护理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 儿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 方案和护理措施。
对于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如早 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应加 强监测和护理,预防新生儿黄 疸的发生。
监测胆红素水平
在光照治疗期间,密切监 测患儿的胆红素水平,根 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观察不良反应
光照治疗可能引起发热、 腹泻、皮疹等不良反应, 注意观察并及时处理。
饮食与生活护理
充足喂养
鼓励母亲按需哺乳,确保 患儿摄入足够的营养和水分。
保暖
保持患儿处于适宜的温湿 度环境中,避免过冷过热 影响病情恢复。
CHAPTER 02
新生儿溶血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 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 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Rh血型系统和ABO血型系统的 血型不合。
分类
根据病因可以分为遗传性溶血病和免疫性溶血病。根据发病 时间可以分为早期溶血病和晚期溶血病。
THANKS
[ 感谢观看 ]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新生儿溶血、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等。
发病机制
新生儿肝脏功能不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有限;新生儿肠道菌群尚未完全建立, 影响胆红素的排泄;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红细胞破坏多,胆红素生成增多。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可伴有发热、 呕吐、腹泻等症状。
诊断
通过观察症状和体征,结合实验室检 查如血清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检查等, 以及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如超声、核磁 共振等,进行综合诊断。

新生儿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新生儿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对象:新生儿家长及准父母教学目标:1. 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2. 掌握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 学会观察新生儿黄疸的症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教学重点:1.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分类。

2.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1. 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2.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引起家长关注。

2. 邀请家长分享自己或身边新生儿患黄疸的经历。

二、新课讲解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分类-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范围,导致皮肤、黏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的现象。

-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

2.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生理性黄疸: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尚未完善,胆红素生成较多,排泄能力不足。

-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患有某些疾病,如新生儿溶血病、胆道闭锁等,导致胆红素代谢异常。

3.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预防:加强孕期保健,避免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出生后及时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

- 治疗: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病理性黄疸需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三、课堂互动1. 教师邀请家长提问,解答新生儿黄疸相关疑问。

2. 分组讨论: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四、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鼓励家长关注新生儿黄疸,做好预防工作。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知识?2. 家长分享学习心得。

二、新课讲解1. 如何区分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出生后2-3天出现,4-6天达高峰,足月儿10-14天消退,早产儿可延长至3-4周。

- 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消退时间晚,程度重,伴有其他症状。

2.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 观察黄疸程度,及时就医。

- 加强新生儿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

-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 对于病理性黄疸,按照医生建议进行治疗。

教案新生儿黄疸

教案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分类与疾病举例
2、主要内容
(1)、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2)、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鉴别。
(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分类与疾病举例。
注:重点用“”表示,难点用“”表示。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教学内容
时间
教学活动
评价
定义: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皮肤、巩膜及黏膜的黄染。严重者可发生核黄疸,导致死亡或严重后遗症。
3)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与疾病举例:
感染性:新生儿肝炎新生儿败血症尿路感染
非感染性: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胆道畸形母乳性黄疸其他遗传疾病等
4)诊断:首先要鉴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
黄疸出现的时间程度消退时间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及临床症状
5)实验室检查
新生儿溶血症间接胆红素为主
新生儿肝炎和败血症混合胆红素为主
生理性黄疸:一般状态良好、生后2—3天出现、2周内消退,早产儿3—4周、每日胆红素升高小于5mg/dl、总胆红素小于12 mg/dl直接胆红素小于2mg/dl
病理性黄疸:黄疸出现早(24小时内)、持续时间长或退而复现、每日胆红素升高大于5mg/dl、总胆红素大于12mg/dl、直接胆红素大于2mg/dl
1)胆红素代谢特点:
1胆红素生成多:过多的红细胞破坏
2血浆白蛋白联接胆红素能力差
3肝功能不成熟:肝细胞摄取能力差(YZ蛋白),肝细胞结合胆红素能力差,肝脏对胆红素排泄缺陷
4肠肝循环特殊性:肠道还原胆红素能力差,肠肝循环增加
其他:饥饿、缺氧、便泌、脱水、酸中毒、颅内出血等均可加重症状
2)新生儿黄疸分类
先天性胆道畸形直接胆红素为主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
不足;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结合量及活力极低,使肝细胞结合
胆红素能力差;出生是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
时低下,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4)肠肝循环的特殊性
讲授内容
旁批
刚出生的新生儿,肠内缺乏细菌,不能将进入肠道的结合胆
重点掌握两种形式的黄疸临床表现特点,并进行比较
红素还原成尿胆原、粪胆原,而肠腔内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
4、诊断
(1)新生儿溶血病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或黄疸程度超
过生理性黄疸,有明显贫血、黄疸、肝脾大、水肿、心力衰竭等
表现。
(2)新生儿败血症常伴有感染中毒症状。
(3)新生儿肝炎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4)先天性胆道畸形生后不久即排白色大便,肝大明显,
超过肋下4cm,质地松硬。
(5)胆红素疾病的鉴别诊断
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案
班级:07级临床(3+2)学时:2 07~0.8学年一学期
课程名称:《儿科学》单元、章节:第五章第七、九节
课题:新生儿黄疸新生儿溶血病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了解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
2、掌握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特点。
3、熟悉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4、诊断和鉴别诊断
(1)产前诊断既往所生新生儿有重度黄疸和贫血,或有死胎
史的孕妇及其丈夫均应进行ABO、Rh血型检查,不合者进行孕
妇血清抗体检测。
(2)生后诊断新生儿分娩出后黄疸出现早且进行性加重,有
母子血型不合,改良Coombs试验和抗体释放试验有一项阳性者
即可确诊。
(3)鉴别诊断a先天性肾病;b新生儿贫血;c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方案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2. 掌握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

3. 提高护理人员在新生儿黄疸方面的护理能力,降低黄疸的发生率。

二、教学内容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病因2.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3.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4.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价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使学员了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病例,使学员掌握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

3.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使学员掌握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技能。

四、教学时间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病因:1课时2.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1课时3.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1课时4.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1课时5.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评价:1课时总计:5课时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及临床表现,引起学员兴趣。

2. 讲授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病因: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包括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使学员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分类。

3. 讲授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典型症状,如皮肤、黏膜黄染,使学员掌握新生儿黄疸的诊断要点。

4. 讲授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讲解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方法,如血清胆红素检测,以及治疗方法,如光照疗法、药物治疗等。

5. 讲授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要点:讲解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如喂养规律、注意保暖等,以及护理要点,如观察病情、监测胆红素水平等。

6.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病例,分析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使学员掌握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技巧。

7. 实践操作法:组织学员进行新生儿黄疸的护理操作练习,如光照疗法、胆红素水平监测等,提高学员的护理技能。

8. 课堂总结:回顾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强调护理要点,提高学员的护理意识。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学员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等。

儿科护理学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溶血病课件,儿科护理学课件

儿科护理学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溶血病课件,儿科护理学课件
• (2)对病理性黄疸者应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皮肤黏膜及巩膜 的色泽、黄染的部位和范围、黄染出现的时间、进展及有无肝脾肿 大等伴随症状。
• (3)维持体温正常
• (4)合理喂养
• (5)做好光照疗法及换血疗法的护理。
• (6)遵医嘱输入白蛋白,加速胆红素排除;纠正酸中毒,以利于胆 红素与白蛋白结合,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应用肝酶诱导剂,增 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胆红素转化和排泄,降低胆红素 水平。
2.Rh血型不合
• Rh血型系统有 6种抗原,即 D、E、C、d、e、c,分成 Cc、Dd、 Ee3组。每组任意一个抗原,组成一基因复合体,每人有两组基因 复合体,两组基因复合体中均无D抗原者称Rh阴性;有D抗原者称 Rh阳性。其中以RhD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RhE溶血病,且多发生 于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之间。
3.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
• 三项试验阳性(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患儿红细胞抗体释放试 验、患儿血清中游离抗体试验),这是诊断本病的主要依据。

【治疗原则】
1.产前监测和处理
• (1)血浆置换:对产前血Rh抗体效价明显增高,但又不宜提前分 娩的孕妇,可采用反复血浆置换术,以置换抗体,减轻新生儿溶血。 但该方法临床已极少应用。

【病因与发病机制】
1.ABO血型不合
• 以母亲O型,胎儿为A型或B型者发生机会较多。如果母亲是AB型血 或婴儿为O型血,则不发生ABO溶血病。A、B血型物质在自然界中 广泛存在,如某些植物、寄生虫、伤寒疫苗、破伤风及白喉类毒素 等,O型血母亲在孕前就接触过此类物质,因此其血清中早已产生 了抗A、抗B抗体(IgG),在妊娠时这两类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血液循环引起溶血。故ABO溶血病约50%发生在第一胎。

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

2. 掌握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 提高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教学重点: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和病因。

2.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1.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应用。

2. 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识别和应对。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相关医学资料3. 实物或图片展示新生儿黄疸的症状4. 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和发病率。

2. 提问:新生儿黄疸对新生儿有哪些危害?二、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和临床表现1. 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肤、黏膜、眼白发黄的一种疾病。

2. 病因:新生儿黄疸主要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

生理性黄疸多见于足月儿,病理性黄疸多见于早产儿。

3. 临床表现: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眼白发黄,严重者可出现精神萎靡、拒食、发热等症状。

三、讲解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 预防:(1)孕期加强营养,增加胎儿血红蛋白合成。

(2)新生儿出生后尽早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

(3)避免新生儿感染和缺氧。

2. 治疗:(1)蓝光照射:适用于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的治疗。

(2)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白蛋白等。

(3)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病理性黄疸。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新生儿黄疸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原因、预防和治疗方法。

2.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案例中的关键点。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强调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识别和应对的重要性。

六、课后作业1.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要点。

2. 家长分享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方法,使学生对新生儿黄疸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案例分析,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家长对新生儿黄疸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新生儿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新生儿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1. 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病因及分类。

2. 掌握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3. 学会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

4. 培养学生关爱新生儿健康,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分类2.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3.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4.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5.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6.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三、教学重点1.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分类2.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3.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四、教学难点1.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及分类的掌握2.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的应用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新生儿黄疸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使学生掌握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3. 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新生儿黄疸?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有哪些?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新课讲授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及分类- 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28天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出现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黄染的现象。

- 分类: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2.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有关,如胆红素生成较多、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肝功能发育未完善等。

- 病理性黄疸: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胆红素代谢异常,如新生儿溶血症、感染、先天性胆道闭锁等。

3.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表现- 黄疸:皮肤、巩膜、黏膜等部位出现黄染。

- 其他症状:如食欲不振、呕吐、发热等。

4.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 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

- 黄疸症状。

5.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原则- 生理性黄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可自然消退。

- 病理性黄疸: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光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6.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 预防措施:加强孕期保健,预防新生儿感染,避免新生儿溶血症等。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

新生儿黄疸教学设计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代谢不良,导致血液中胆红素含量过高,从而引起皮肤和眼白部黄染的一种病症。

在新生儿护理中,黄疸是一种常见的问题,因此对于护士来说,掌握新生儿黄疸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

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和分类;2.掌握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3.掌握评估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和标准。

二、教学内容1.新生儿黄疸的发病原因和分类(1)胆红素代谢障碍:由于胎儿期红细胞寿命较短,出生后大量红细胞死亡释放出大量胆红素,肝脏代谢能力不足时就会引起黄疸。

(2)母体传递:母亲体内存在一定量的抗RhD免疫球蛋白,当母体RhD阴性而胎儿RhD阳性时,产生抗体与胎儿红细胞结合破坏,释放出胆红素。

(3)新生儿血型不合:母亲O型、父亲A型或B型,新生儿ABO血型不同,母体产生抗体与新生儿红细胞结合破坏,释放出大量胆红素。

2.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1)充分喂养:及时给予母乳或人工奶喂养,促进肝脏代谢功能发挥。

(2)加强监测:对有发生黄疸风险的新生儿进行严密监测和评估。

(3)光疗:采用蓝光或紫外线治疗,促进胆红素代谢。

3.评估新生儿黄疸的方法和标准(1)观察皮肤黄染程度:从头部开始观察皮肤黄染程度,并根据颜色深浅判断黄疸严重程度。

(2)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血清胆红素测定,判断黄疸严重程度和是否需要治疗。

(3)评估黄疸的时间:根据新生儿出生后的小时数来评估黄疸的严重程度。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分类、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2.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情况下新生儿黄疸的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3.模拟操作法:通过模拟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新生儿黄疸评估和治疗过程,提高学生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能力。

四、教学效果通过以上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使学生全面掌握新生儿黄疸相关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操作。

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黄疸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原因和症状。

2. 让学生掌握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3. 培养学生关注新生儿健康,提高家庭护理能力。

教学重点: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和原因。

2.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教学难点:1.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2. 家庭护理新生儿黄疸的注意事项。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教学视频。

3. 实物演示:新生儿黄疸检测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思考:新生儿黄疸有哪些原因和症状?二、讲授新课1.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的一种症状。

2.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a. 胆红素生成过多: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胆红素生成较多。

b. 胆红素运转能力不足:新生儿血液中白蛋白含量较低,影响胆红素与血红蛋白的连接。

c. 肝功能发育不完善:新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蛋白含量低,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3.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a. 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

b. 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c. 精神萎靡、嗜睡。

4.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a. 预防:1. 加强孕期保健,确保母婴健康。

2. 注意新生儿喂养,避免消化不良。

3. 定期进行新生儿黄疸检测。

b. 治疗:1. 光照疗法: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促进胆红素排泄。

2. 药物治疗:使用茵栀黄等药物,促进胆红素排泄。

3. 转诊治疗:对于重症新生儿黄疸,应及时转诊至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新生儿黄疸的短文。

2. 家长与孩子共同学习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提高家庭护理能力。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讲授、视频、实物演示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新生儿黄疸。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新生儿黄疸.溶血》课件

《新生儿黄疸.溶血》课件
《新生儿黄疸.溶血》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 常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 致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的现象 。
分类
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 性黄疸等。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 ,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 发症,确保母婴健康。
早期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 黄疸筛查,以便早期发现 和治疗。
避免感染
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皮 肤清洁,避免感染。
新生儿黄疸的家庭护理
观察黄疸变化
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 化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并发症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能导致高胆红素 血症、贫血、肝脾肿大、水肿和心衰 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核黄疸, 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03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药物治疗
利胆药
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常用熊去氧胆酸。
肝酶诱导剂
增加肝脏摄取胆红素的能力,常用苯巴比妥。
光照疗法
蓝光治疗
白光治疗
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使黄疸消退。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4小 时内出现,且进展迅速,伴有贫血、 肝脾肿大、水肿等症状。黄疸程度较 重,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 。
诊断
根据临床儿溶血性黄疸。
鉴别诊断与并发症
鉴别诊断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需与其他原因引起 的黄疸相鉴别,如先天性胆道闭锁、 新生儿肝炎等。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可以协助鉴别诊断。

儿科之新生儿黄疸与溶血护理课件

儿科之新生儿黄疸与溶血护理课件
治疗方法
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药物治疗 包括使用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换血疗法适用于严重溶血病例,通过置换血液降低血
清胆红素水平。
治疗效果评估
评估指标
治疗效果评估主要依据血清胆红素水 平、黄疸消退时间、有无并发症等指 标。
评估方法
医生会定期对患儿进行血清胆红素检 测,观察黄疸消退情况,同时注意患 儿是否有发热、呕吐、腹泻等并发症 ,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新生儿黄疸与溶血护 理案例分享
典型案例介绍
案例一
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发现与干预
案例二
溶血性黄疸的紧急处理与护理
案例三
母乳性黄疸的识别与护理
护理经验分享
经验一
01
观察黄疸程度,及时采取措施
经验二
02
保持新生儿体温稳定,预防感染
经验三
03
合理喂养,促进胆红素排
护理效果评价
评价一
黄疸消退时间与程度
儿科之新生儿黄疸与溶血护 理课件
目 录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溶血病介绍 • 新生儿黄疸与溶血护理 • 新生儿黄疸与溶血的诊断与治疗 • 新生儿黄疸与溶血护理案例分享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 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 素水平升高,皮肤、巩膜出现黄
药物治疗
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降黄疸药物,如益生菌、肝酶诱导剂等,以 帮助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避免使用影响肝功能的药物
避免使用可能影响肝功能或增加黄疸的药物,如磺胺类、抗结核药 等。
观察不良反应
在使用药物治疗期间,密切观察宝宝是否有不良反应,如过敏、恶 心、呕吐等,及时向医生报告。

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 儿科护理课件

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 新生儿黄疸与新生儿溶血病 儿科护理课件
快去医院 就诊!
(二)身体状况
②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
概念: ●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
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 μmol/L (20 mg/dl ) 者,可因未结合胆红素过多而通过血脑屏障,引起 神经系统损害损害,又称核黄疸。
(二)身体状况
②新生儿溶血病临床表现:
●胆红素脑病(又称核黄疸)
分四期
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病因
主要与新生儿与 胆红素代谢特点 有关
②病理性黄疸病因
(1)感染性
①新生儿肝炎
大多为胎儿在宫内感染 病毒所致,以巨细胞病 毒最常见。
②病理性黄疸病因
(1)感染性
②新生儿败血症、 感染性肺炎、 尿路感染等
金葡菌、大肠杆菌等
②病理性黄疸病因
(2)非感染性
①新生儿溶血病
②病理性黄疸病因
(2)非感染性
④G-6PD酶缺陷(蚕豆病)
遗传性红细胞缺乏G-6-PD酶 致红细胞膜稳定性受到破坏而 发生溶血。
②病理性黄疸病因
(3)加重黄疸的因素
①低血糖或饥饿 ②缺氧 ③酸中毒 ④便秘(胎粪排出延迟) ⑤脱水 等等
宝妈:宝宝昨天早上9点 出生,下午的时候面部就 已经有点发黄了......噢, 今天早上面部黄的颜色比 昨天更重了,噢,宝宝的 手和脚也都发黄了
●病理性黄疸 ①治疗原发病及纠正低血糖、缺氧、酸中毒等 ②光照疗法 ③药物疗法:白蛋白、肝酶诱导剂、肠道益生菌 ④换血疗法
黄疸治疗动漫版
宝妈:宝宝昨天早上9点 出生,下午的时候面部就 已经有点发黄了......噢, 今天早上面部黄的颜色比 昨天更重了,噢,宝宝的 手和脚也都发黄了
宝宝怎么护理呢?
2.严密观察病情,预防胆红素脑病

新生儿理论课教案模板范文

新生儿理论课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新生儿护理学授课班级:XX班授课教师:XX老师授课时间:XX年XX月XX日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原因和分类。

- 掌握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 熟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2. 能力目标:- 能够识别新生儿黄疸的症状和体征。

-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新生儿黄疸进行初步评估和处理。

- 能够参与新生儿黄疸的护理工作,提供专业的护理服务。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新生儿护理工作的热爱和责任感。

- 增强学生的同情心和关爱能力。

教学内容:一、新生儿黄疸的定义- 定义: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的现象。

- 分类: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二、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1. 胆红素生成较多:- 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 mg/kg。

- 原因:胎儿期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出生后红细胞破坏增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0-40天;其他来源的胆红素较多。

2. 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刚分娩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胆红素与血红蛋白的连接。

- 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 肝功能发育未完善:- 新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蛋白含量低,-天后才达到成人水平。

- 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尿苷二磷酸葡萄糖转移酶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

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1. 诊断标准:- 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正常值。

- 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

2. 治疗方法:- 光疗:通过光照射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胆红素,促进其排泄。

- 药物治疗:如苯巴比妥等,可促进肝细胞摄取胆红素。

- 其他治疗方法:如换血疗法等。

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原因、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

2. 案例分析法:教师提供新生儿黄疸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病例,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高危儿(high risk baby):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二)新生儿的特点及护理
1.新生儿的几项正常发育指标
⑴体重⑵身长⑶头围⑷胸围⑸心率⑹呼吸
2.新生儿的吃、喝、拉、撒、睡
⑴母乳喂养:可复习母乳喂养的优点
⑵生后24小时内排胎便,约2~3天排完。若生后24小时仍
不排胎便,应排除肛门闭锁或其它消化道畸形。
(2)足月儿钠需要量为1~2mmol/Kg,初生新生儿一般不需补
钾,以后需要量为1~2 mmol/Kg。
(3)新生儿基础热量消耗为50kcal/Kg,每日总热量约需
100~120 kcal/Kg。
第十节新生儿黄疸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1.胆红素生成增多: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约
80%来源于血红蛋白,20%来源于肝脏和其他组织终的血红
3、新生儿溶血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参考资料:
1、沈晓明王卫平主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8-118.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37-444.
3、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314.
适于胎龄儿(A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新生儿。
大于胎龄儿(L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90
百分位以上的新生儿。
⑷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
早期新生儿(early newborn):生后1周以内的新生儿。
晚期新生儿(late newborn):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⑶一般生后生后24小时内排尿,少数在48小时内排尿,1
周内每日排尿可达20次。
⑷睡眠时间长
3.呼吸
⑴膈肌运动⑵呼吸运动浅、快、不规则⑶呼吸急促、呼吸暂
停、呼吸困难
4.循环
⑴血液动力学变化持续肺动脉高压⑵短暂的杂音
5.特殊的神经反射
⑴觅食反射⑵吸吮反射⑶握持反射⑷拥抱反射
6、免疫力:新生儿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⑴仅IgG能通过胎盘⑵预防感染⑶预防接种:
1、新生儿分类、各种新生儿的定义及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
2、新生儿黄疸分类及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及常见病理性黄疸的几种病因及其特点。
3、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原则
教学难点:
1、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特点。
2、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及常见病理性黄疸的几种病因及其特点。
1、掌握新生儿分类、各种新生儿定义及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和护理;新生儿黄疸分类及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鉴别要点;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诊断和并发症
2、熟悉几种新生儿特殊状态;常见病理性黄疸的几种病因及其特点;新生儿溶血病的治疗原则
3、了解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新生儿溶血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教学重点:
素及骨髓重的红细胞前体。
2.肝功能不成熟:出生时由于Y蛋白含量极微(生后5~
10天达正常),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
含量也低,且活性差,(仅为正常的0~30%),因此,生成
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
3.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特殊:出生时肠腔内具
有β-葡萄糖醛酸甘酶,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未结合胆红
低出生体重儿(LBW):出生体重小于2500克的新生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出生体重小于1500克的新生儿。
超低出生体重儿(Tiny baby):出生体重小于1000克的新生儿。
巨大儿(HBW):出生体重大于4000克的新生儿。
⑶根据胎龄与体重的关系分类
小于胎龄儿(SGA):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新生儿。
1.新生儿溶血病:常见的有ABO血型不合及Rh血型不合溶血病。
2.新生儿败血症
3.新生儿肝炎
第十一节新生儿溶血症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理论课教案(首页)
学科名称
儿科学
授课时间
2010年月日节
授课专业
授课年级
教师姓名
教师职称
教材名称
《儿科学》
出版社/版次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
教材主编
沈晓明王卫平
授课学时
2学时
授课题目
(章,节)
第七章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第一节新生儿概述
第九节新生儿黄疸
第十节新生儿溶血病
教学目的与要求:
7、适中温度:(neutral temperature)是指机体代谢、氧及能量
及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
⑴早产儿培育箱⑵最适宜的环境温度
8.新生儿用药注意事项
⑴种类⑵剂量⑶外用药⑷用药途径
9.水、电解质及热量
(1)生后第1天需水量为60~100ml/Kg,以后每日增加30
ml/Kg,直到150~180 ml/Kg。
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理论课教案(续一)
主要教学内容(讲课提纲)
时间安排
备注
第一节概述
1.新生儿的定义
新生儿期是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
新生儿(neonate)是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
围生期(Perinatal period)是指从妊娠28周至生后7天。
围生儿是指从妊娠28周至生后7天的胎儿和新生儿。
素,加之肠道内缺乏细菌,导致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和吸收
增加。
(二)生理性黄疸的特点
1.出现时间: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早产儿3~5天出现。
2.黄疸程度:血清胆红素足月儿小于221μmol/,早产儿小
于257μmol/,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小于85μmol/。
3.消退时间:足月儿最迟不超过2周,早产儿最迟可到4周。
4.一般情况良好
(三)病理性黄疸的特点
1.出现过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程度过重:血清胆红素足月儿达于221μmol/,早产儿达
于257μmol/,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达于85μmol/,血清结合
胆红素大于34μmol/。
3.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黄疸时间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
4.退而复现。
(四)病理性黄疸的常见病因及鉴别
2.新生儿的分类
⑴根据胎龄分类
足月儿(full term infant):胎龄大于等于37周小于42周的新生儿。
早产儿(pre term infant ):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post term infant):胎龄大于等于42周的新生儿。
⑵根据体重分类
正常体重儿(NBW):出生体重大于等于2500克、小于等于4000克的新生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