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及溶血病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ppt课件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c5eef4ee06eff9aef807c3.png)
-
6
四、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⑴ 红细胞增多症 ⑵ 血管外溶血:头颅血肿等 ⑶ 同族免疫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 ⑷ 感染:败血症等
-
8
机制:①细菌毒素直接破坏红细胞;②细菌毒 素抑制肝细胞内参与胆红素代谢的酶的活力
新生儿早期发病者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新生儿后期发病者结合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或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⑸ 肠肝循环增加:胎粪排出延迟;母乳性 黄疸
-
9
母乳性黄疸
原因: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过高,使 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
临床表现:黄疸于生后3~8天出现,1~ 3周达 高峰,6~12周消退。特点为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 素增高,除黄疸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诊断: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 有助诊断
-
10
⑹ 血红蛋白病:α地中海贫血等 ⑺ 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G6PD缺陷,遗传性球形
-
17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
18
概 念 系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 疫性溶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胎儿由父亲遗传获得母体所不具有的血型 抗原 →进入母体→产生IgG血型抗体→进入胎儿体内→抗 原 抗体 反应→溶血
-
19
ABO溶血病 以母O型、婴儿A型或B型多见。发生在第一胎者
4. 肠肝循环的特点:①肠道内正常菌群未建立 ;②肠 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活性较高
-
3
二、加重新生儿黄疸的因素
1. 缺氧;2. 饥饿;3. 胎粪排出延迟;4. 脱水; 5. 酸中毒;6. 体内出血
三、新生儿黄疸分类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1)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1)](https://img.taocdn.com/s3/m/6a204ac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3.png)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1)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两种疾病,严重时会危及到宝宝的生命。
以下是关于两种疾病的详细介绍:
一、新生儿黄疸
1.疾病原因: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宝宝出生后血红蛋白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胆红素不能及时排除体外,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引起的一种代谢障碍病。
2.疾病症状: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宝宝皮肤和黏膜发黄,鼻唇部、手足底部等处也会呈现黄色,宝宝可能会烦躁不安,并且食欲差。
3.危害与预防:长时间未治疗的新生儿黄疸会导致宝宝发生核黄疸,严重的可能危及到宝宝的生命。
通过及时观察、饮食调节、照射治疗等方法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防止病情严重化。
二、溶血病
1.疾病原因: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体抗体在胎儿体内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而引起的,从而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而产生的一种病。
2.疾病症状:溶血病会使宝宝的皮肤和黏膜变为黄色,同时引起贫血和脾脏肿大,严重时可能导致脑部出血、心肌损害等重大疾病。
3.危害与预防:在孕期中要做好严格的ABO血型和RhD血型检测,如果发现母体抗体浓度较高,应该尽早治疗。
预防妊娠期溶血性疾病的方法包括血液透析、输血、免疫抑制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溶血病都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如果不及时预防、诊断和治疗,对宝宝的健康会带来长期的影响,因此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危害和预防措施等领域是非常必要的。
黄疸新生儿ABO、Rh溶血病结果分析
![黄疸新生儿ABO、Rh溶血病结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d3b37db49649b6648d747cf.png)
育英 儿童医 院诊 治 的新 生 儿黄 疸 患儿 1 例 , 行 了 A O 1 0 进 B、 R .D hH N的血清 学检查 。现将结果报 告如下 。
1 临床资料
11 对 象 .
出生 1 7d的 1 例新 生 儿 黄疸 患儿 , 中男 — 1 0 其
采 用试管 法鉴 定 血型 , A和抗 B标 准 抗 相应的抗体 , 虽未 曾输 血 或 妊娠 , 血清 中可 能 已有 I 但 g G抗
维普资讯
第3 2卷
张力 学 , :一3 吡啶基 )6芳基 .H 124三唑并 [ ,-] 13 4 噻二 嗪的合成与波谱表
第 5期
三个碳原 子 的化 学位移是 2 (5 .3 18 3 、4 . a 16 1 、4 . 16 9
7例 , 3例。 9 女 1 12 试 剂与方法 .
血清 由安徽 医科 大学提 供 , 反定 型标 准 血球 自制 而 成 , 抗人
球蛋 白血 清 由 上 海 血 液 中心 提 供 ; 接 抗 人 球 蛋 白试 验 直 ( A ) 游离 抗体 试 验 、 D T、 抗体 释 放试 验 按常 规 方 法进 行 。R h () D 定型抗 D按 德国 Bo s公司产 品说 明书操作 。 ie tt 13 H N诊 断 . D 14 结果 . 母 婴 A O、 h 型不 合 ; A B R血 D T和抗 体 释放 试验 一项 阳性 ; 高胆红 素血症 。 10例新 生儿黄疸患儿母 婴血型 : 一 3例 , 一 1 0A 5 0B 5 2例 , ce-C E Gd eC D e2例 , C e- c E C D eC D E 2例 ,ce-c e cdeC D e 1 例 。D T和抗 体释放试验 结果见表 1 A 。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79647b5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5.png)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概述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诊断依据涉及多个方面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1.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黄疸。
2.贫血:出生后数日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贫血。
3.血红蛋白尿:尿液中可检测到血红蛋白。
4.胎粪样便:新生儿的大便呈胎粪样,常见于溶血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等。
2.血型鉴定:母婴ABO血型和Rh血型的鉴定。
3.老年粒细胞试验:用于检测Rh血型不合的母婴是否发生了Rh溶血。
病史及其他考虑
1.孕产史:包括母亲怀孕期间的疾病史、用药史等。
2.家族史: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有相似症状。
3.出生史:包括母婴ABO和Rh血型不合、早产等情况。
诊断注意事项
1.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要尽早确立,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综合分析: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资料进行诊断,避免
仅凭单一指标诊断。
3.联合会诊: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邀请儿科、产科、血液科等专业医
生进行联合会诊。
结语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多个方面。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为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什么是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的治疗方法
![什么是新生儿abo溶血症 新生儿abo溶血症的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f3ec5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ed.png)
什么是新生儿abo溶血症新生儿abo溶血症的治疗方法=什么是新生儿abo溶血症ABO溶血症的症状轻重差别很大,轻症仅出现轻度黄疸,易被视为生理性黄疸而漏诊,有些仅表现为晚期贫血,重症则可发生死胎,重度黄疸或重度贫血。
肝大及核黄疸在重型病例可出现,但脾大少见。
与Rh溶血病比较,症状较轻,临床表现以黄疸为主,黄疸出现较早(24-36h)并较快加深。
血清胆红素可达255mol/L(15mg/dl)以上,少数超过340mol/L(20mg/dl),如不及时处理亦可并发胆红素脑病。
贫血、肝脾肿大程度均较轻。
发生胎儿水肿者更为少见。
1、黄疸:是ABO溶血病的主要症状,大多数出现在生后2-3天,生后第1天内出现黄疸者占1/4左右。
同样,产生重度黄疸[指血清总胆红素在342?mol/L(20mg/dl)以上]者亦为1/4左右。
2、贫血:ABO溶血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但一般程度较轻,重度贫血(指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仅占5%左右。
ABO溶血病的某些轻型病例,可能早期症状不重,但到生后2-6周发生晚期贫血,或到生后8-12周“生理性贫血”时期贫血表现得特别严重,这是因为抗体持续存在,发生慢性溶血所致。
血型抗体可使红细胞寿命缩短。
据报道,这类小儿红细胞的寿命仅35天左右,每天血红蛋白下降值约为同期正常小儿的4倍,红细胞破坏增加,而这时骨髓造血功能生理性低下,不能有效地代偿,终致发生新生儿晚期贫血(neonatal late anemia)。
abo溶血检查方式做ABO溶血的检查费用在100元左右的,一般在怀孕6-7个月检查一次,然后在8-9个月复查一次。
怀孕期间注意饮食均衡,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保持乐观的心态。
检查的话一般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血液学检查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多数在正常范围,血红蛋白在100g/L以下者仅占5%左右,网织红细胞常增多,重型病例有核红细胞可达10%以上。
红细胞形态特点是出现球形红细胞,而且红细胞盐水渗透脆性和自溶性都增加。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d1ebe71e0740be1e640e9a02.png)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什么是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导语:不少的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会出现黄疸的情况,那么大家知道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怎么回事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治疗怎么样的呢,新生儿溶血性黄
不少的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会出现黄疸的情况,那么大家知道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怎么回事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治疗怎么样的呢,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症状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什么是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出现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主要就是由于胎儿在妈妈体内的时候对目前的血液产生了抗体,会破坏胎儿的红血球,还会导致孩子出现贫血的情况。
与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所产生的黄疸不同,刚出生时就有严重的黄疸,有可能会发生脑性麻痹和幼儿听障等后遗症。
需要说明的一点,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宝宝都会发生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所以爸妈们也不用过分担心。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严重吗
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很多的宝宝都是有的,而且尤其是对于早产儿而言,更是容易出现黄疸的情况,而且病理性的新生儿黄疸会在宝宝出生后的两到三天后出现。
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或反复发作则为病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中最为常见的原因就有新生儿溶血引起的黄疸,爸爸妈妈们都会问医生有溶血性黄疸这种病严重吗?其实溶血性黄疸不可怕,可怕的是若不及时治疗会严重影响宝宝的健康哦。
生活常识分享。
新生儿黄疸与溶血
![新生儿黄疸与溶血](https://img.taocdn.com/s3/m/31c7d64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40.png)
➢
➢ 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指导早期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
(2)新生儿肝炎
2、非感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病 ➢ 病因:ABO血型不合(母亲O型,婴儿A或B常见型)、RH血型不 合(RH阴性的孕妇和RH阳性的胎儿)。 ➢ 临床表现:黄疸出现早(多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 重),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多伴有贫血、肝脾肿大、水肿、心衰, 严重可出现胆红素脑病。
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1、胆红素来源(主要为衰老的红细胞) 2、血液中运输(与白蛋白结合) 3、肝脏代谢 4、主要通过肠道排出
三、新生数量多,寿命短,每日生成的量时 成人的2倍。 2、运送胆红素能力不足:清蛋白少,与胆红素结合能力差 3、肝功能不成熟: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均不好。 4、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β-葡萄糖醛酸肝酶 活性高。
光照疗法
1、适用症: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的新生儿(新生儿溶血症、母乳性黄 疸) 2、注意事项:
➢灯管与患儿皮肤距离33~50cm ➢入箱前皮肤清洁,勿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尿布遮盖会阴部; 佩戴护眼罩。 ➢观察病情:生命体征、黄疸变化。有无发热、恶心呕吐、腹 泻、脱水、皮疹、青铜症等。
2、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胆红素脑病 ➢ 观察黄疸进展情况;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的表现
1、生理性黄疸:不需特殊治疗,早开奶,母乳喂养,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观察。 2、病理性黄疸
➢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 ➢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肝酶诱导剂,输 血浆和白蛋白等。
六、护理措施
1、降低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 (1)一般护理:合理喂养、保暖、预防感染等 (2)按医嘱给药:肝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等 (3)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b0c639dcf61fb7360b4c652f.png)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一般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黄疸,如果是情况不严重的话,一般几天黄疸几天就可以消失,但是如果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则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的治疗才可以让黄疸消失。
如果是新生儿黄疸超过了两周的话,就需要宝妈们敲响警钟了,最好是可以带宝宝去进行一下检查。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为几种不同的种类,比如说溶血性黄疸、传染性黄疸等,它们在治疗的时候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如果是您宝宝的黄疸属于病理性的话,请一定要了解清楚宝宝属于哪种里类型的黄疸。
具体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有:★(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新生儿黄疸 ppt课件
![新生儿黄疸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15571c0740be1e650e9a37.png)
治疗要点
生理性黄疸
一般不需特殊治疗,注意供给水分及
葡糖糖,多可自行消退。血清胆红素
>171umol/L时,每天监测,以免延误诊
断和治疗。
治疗要点
病理性黄疸
1. 病因治疗。 2.降低血清胆红素:(1)提前喂养;(2)肝酶诱导剂(苯巴 (3)蓝光疗法:减少血中未结合胆红素。(4)换血疗法 3. 保护肝脏:预防和控制病毒、细菌感染 ,避免用对肝细胞 有损害的药物。 4. 纠正缺氧和水、电解质失常,维持酸碱平衡。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 2.血浆白蛋白结合转运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 3.肝功能不成熟
• ①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不足 。
• ②肝内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低、活性差 。
• ①②导致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
• ③出生时肝细胞将结合胆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低下, 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
• 4.肠肝循环增加
• 2.贫血
• 3.肝脾肿大 由骨髓外造血而引起。
• 4.胆红素脑病 血中胆红素342umol/L时易发生,一 般在生后2~7天发生,12~24h加重甚至死亡。幸存者1~2
天病情开始好转,,多于2个月左右出现后遗症,表现为
手足徐动症、听力障碍、智力落后、眼球运动障碍等
并发症
• 胆红素脑病(核黄疸) 生后4—7天出现,分4期:
2.病理性黄疸
• 原因
• 1)感染性黄疸:①新生儿肝炎。②新生儿败血症。
• 特点:持续不退或退而复现
• 2)非感染性:①溶血性黄疸:ABO溶血多见,特点:生后24h 内出现,逐渐加重。 • ②阻塞性黄疸:先天性胆道畸形,特点:生后2-4周出现,逐 渐加深,大便陶土色。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7b2da80e5a8102d276a22f8d.png)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
一、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二、导致新生儿溶血的病因三、新生儿溶血怎么诊断
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1、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之胎儿水肿严重者表现为胎儿水肿,主要发生在rh溶血病,在胎儿期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患儿全身水肿,苍白,皮肤瘀斑,胸腔积液,腹水,心音低,心率快,呼吸困难,肝脾肿大,胎盘也明显水肿,胎盘重量与新生儿体重之比可达1∶(3~4),严重者可发生死胎,胎儿水肿的原因与严重贫血所致的心力衰竭,肝功能障碍所致的低蛋白血症和继发于组织缺氧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等因素有关。
2、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之黄疸
溶血病患儿黄疸出现早,一般在生后24h内出现黄疸,并很快发展,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但也有少数患儿在病程恢复期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出现胆汁黏稠综合征,部分abo溶血病黄疸较轻,与生理性黄疸相似。
3、新生儿溶血病的临床表现之贫血
溶血病患儿有不同程度的贫血,以rh溶血病较为明显,如血型抗体持续存在可导致溶血继续发生,患儿在生后3~5周发生明显贫血(hb4、什么情况下会发生溶血
对常见的abo血型不合来说: 第一种情况为:母o型,胎儿a或b型;第二种情况为:母a或b型,胎儿b、ab型或a、ab型,其中前一种情况多见,后一种情况少见。
对于rh血型系统:当母rh阴性,胎儿rh阳性时,会发生溶血。
血型不合可见于第一胎,临床溶血症状较轻,个别较重。
rh血型不合。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简介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74b083110a6f524ccbf85cf.png)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简介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是一种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新生儿的身体出现异常状况所导致的,所以作为家长就要及时的发现这种疾病的影响,让新生儿能够及时的去医院进行治疗,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新生儿的身体是非常脆弱的,很容易出现一些状况,下面就来看看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的简介吧。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妈妈对胎儿的血液产生抗体,在孕期这种抗体就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了胎儿血液中的红血球,使得胎儿在出生时就贫血了。
出生后又因为体内胆红素量太多,就形成了黄疸。
新城而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便是ABO溶血。
也就是说,妈妈的血型是O型,宝宝的血型是A型或者B型就需要格外注意了,黄疸现象会比较严重。
如果妈妈的血型是A,宝宝的血型是
B或者AB;或者妈妈的血型是B,宝宝的血型是A或者AB,黄疸现象就会稍微轻一些。
当然了,不是所有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出现溶血性黄疸,因此爸爸妈妈也不不必太过担忧。
有的新生儿黄疸是生理原因所致,爸爸妈妈们需要注意区分清楚。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宝宝在出生的24小时内就会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早期可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也许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这种现象是非常不熟悉的,这个时候家长就要将孩子及时的送往医院进行治疗,以免时间过长造成病情的加剧恶化,所以,人们在发现宝宝有异常状况的时候,最好还是将宝宝送往最近的医院进行观察治疗。
新生儿为何会出现溶血性疾病宝宝溶血性疾病让我来告诉你这个疾病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
![新生儿为何会出现溶血性疾病宝宝溶血性疾病让我来告诉你这个疾病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4d99471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6e.png)
新生儿为何会出现溶血性疾病宝宝溶血性疾病让我来告诉你这个疾病的原因症状和治疗方法新生儿为何会出现溶血性疾病?新生儿溶血性疾病是指母体与胎儿之间的血型不兼容引起的一类疾病。
当母体血液中的抗体与胎儿红细胞上的抗原相结合时,会导致胎儿红细胞的破坏,从而引发溶血反应。
这种溶血反应常见于Rh血型不兼容的母婴之间,即母亲为Rh阴性血型,而胎儿为Rh阳性血型。
溶血性疾病的原因Rh血型不兼容是新生儿溶血性疾病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在正常情况下,Rh阴性的母体不会产生针对Rh阳性抗原的抗体。
然而,如果母体曾与Rh阳性的血液接触过,例如在第一胎分娩或流产时,母体就会出现对胎儿Rh阳性抗原产生免疫反应,产生抗Rh抗体。
当母体的抗Rh抗体再次与Rh阳性的胎儿红细胞相遇时,抗体会结合到胎儿红细胞表面,并激活免疫系统,引发免疫反应,最终导致胎儿红细胞的溶解。
这种溶血反应可引起新生儿黄疸、贫血、肝脾肿大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溶血性疾病的症状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症状可以表现为黄疸、贫血、肝脾肿大以及一些严重的并发症。
黄疸是最常见的症状,其表现为皮肤、眼白等部位呈现黄色。
这是因为胎儿红细胞溶解后,释放的胆红素不能正常转化和排除,导致黄疸的发生。
贫血是由于溶血导致红细胞减少,无法满足正常氧气输送的需求,造成身体各个器官的缺氧。
这可能导致患儿出现疲乏、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症状。
肝脾肿大是新生儿溶血性疾病的另一个常见症状,由于肝脾代偿性增大。
肝脾肿大可以通过体检发现,但有时可能会引起患儿腹胀、食欲不振等问题。
严重的并发症包括核黄疸、脑损伤等。
核黄疸是指黄疸严重并伴有神经系统损害的一种病理类型,可能引起患儿肌张力增高、抽搐、意识障碍等严重症状。
脑损伤是溶血反应的严重后果,可能导致智力障碍、运动障碍等长期影响。
溶血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对于宝宝溶血性疾病的治疗,早期预防和早期诊断是至关重要的。
在早期预防方面,对于所有孕妇,医生都会进行血型鉴定,以确定是否存在Rh阴性孕妇与Rh阳性胎儿之间的血型不兼容。
新生儿溶血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溶血的症状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c83b5db04a1b0717fd5dd90.png)
新生儿溶血的症状有哪些?
患新生儿溶血症的宝宝会出现各种症状,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脾肿大、贫血等。
症状轻的进展缓慢,全身状况影响小;严重的病情进展快,出现嗜睡、厌食,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或死亡。
1、黄疸
红细胞破坏分解出来的胆红素呈黄色,它可以分布于人体全身,使机体组织的颜色变黄,由于皮肤和巩膜(俗称白眼珠)位于机体表面,发黄最为明显,也就是黄疸。
大多数新生儿出生后都会有黄疸的表现,但当黄疸出现过早、发展过快,或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就要注意有发生溶血症的可能。
溶血症婴儿的黄疸常于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2天出现。
2、肝脾肿大
轻症无明显增大,重症溶血时,出现胎儿水肿并可有明显肝脾增大,这种症状多见于Rh溶血病。
3、贫血
患儿均有轻重不等贫血,严重者可引起心力衰竭,全身浮肿。
4、胆红素脑病
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合并症。
一般发生在分娩后2~7天,表现为黄疸加重,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
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5、神经症状
出现嗜睡、拒奶、四肢松软,继而抽搐,表现为两眼凝视、眨服、四肢阵阵发硬伸直,或全身角弓反张,有时尖叫等表现即称核黄疸或胆红素脑病,常于血清胆红素达20mg / dl 以上时发生,是由于间接胆红素进入脑组织中,损伤脑细胞所致。
6、发热
溶血症患儿常伴有发热。
发热可能是小儿溶血后机体的一种反应,也可能是较严重胆红素脑病时。
热度也许不一定很高,但如果是因后者而发生的,说明病情已比较严重。
患者健康教育新生儿溶血病
![患者健康教育新生儿溶血病](https://img.taocdn.com/s3/m/2d573276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d8.png)
患者健康教育新生儿溶血病
(一)疾病简介
新生儿溶血病是指母婴血型不和,母血中血型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循环。
发生同种免疫反应导致胎儿、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而引起的溶血。
(二)健康指导
1.新生儿溶血的主要表现是黄疸、贫血、肝脾肿大和胆红素脑病。
需密切观察患儿皮肤、巩膜颜色;注意神经系统的表现,如有无拒食嗜睡,肌张力减退等;观察大便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或通知医生。
2.喂养:黄疸期间吸吮无力、食欲缺乏,应耐心、少量多次、间歇喂养,保证奶量的摄入。
3.提倡母乳喂养,如吃母乳后出现黄疽,可改为隔次母乳喂养逐步过渡到正常母乳喂养,黄疸严重者,可考虑暂停母乳喂养。
4.若为红细胞6-磷酸葡萄糖脱氢梅缺陷者,忌食蚕豆及其制品。
其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并注意药物的选用,以免诱发溶血。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703b6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8.png)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红细胞裂解释放出高浓度胆红素,导致黄疸的一种疾病。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对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非常重要。
下面将以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预防、观察与干预、教育与指导。
一、预防1.孕妇保健:孕妇的保健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预防非常重要。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补充足够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铁和维生素,有助于提高胎儿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孕期检查:在孕期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孕妇患上的疾病,如感染、贫血等,可以减少发生溶血性黄疸的概率。
3.出生前黄疸筛查:对于有溶血风险的孕妇,可以在新生儿出生前进行黄疸筛查。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脐带血胆红素测定,以早期检测发现可能存在的黄疸风险。
4.出生后的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清洗身体并保持洁净,避免细菌感染,从而减少黄疸发生的机会。
二、观察与干预观察和干预是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进行护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患有黄疸的新生儿,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以下观察和干预:1.体格检查:每天对患有黄疸的新生儿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常规检查。
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黄疸程度、黄疸部位等变化情况。
2.黄疸程度评估:通过观察新生儿皮肤、巩膜和黏膜的颜色进行黄疸程度的评估。
常用的评分工具包括比尔鲁官认定黄疸程度。
3.监测胆红素水平: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以了解黄疸的严重程度,判断治疗效果。
4.隔离护理:对于黄疸严重的新生儿,应考虑隔离护理,保持室内光线适度,避免阳光的直射。
5.促进排便:通过观察和干预,促进新生儿排便,帮助体内胆红素的排出。
6.视网膜检查:对于重度黄疸的新生儿,需要进行视网膜检查,以排除黄疸对视力的影响。
三、教育与指导对于溶血性黄疸的新生儿及其家属,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指导,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1.家庭护理指导:对于出院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对家属进行相关的家庭护理指导,包括黄疸的病因、预防、注意事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
疸: jaundice
胆 红 素: bilirubin
高胆红素血症 : hyperbilirubinemia
Jaundice is a common neonatal problem. Sixty-five percent of newborns develop clinical jaundice with a bilirubin level above 5 mg/dl during the first week of life.
新生儿溶血性疾病
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of the newborn)
Rh血型不合 ABO血型不合
新生儿溶血性疾病(Hemolytic in the newborn)
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 (G-6-PD) 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Rh溶血病的研究进展
年份
最低的围产死亡率
发现Rh血型系统 (动物研究) 认识Rh血型与 有核红细胞增多关系 交换输血 提前分娩 •按病史及抗体滴度 •羊水分光光度计 宫内输血 Rh病的预防
三、诊断
1. 定血型 2. Coombs’ Test:改良法,释放试验,间接法
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 bilirubin encephalopathy 核 黄 疸 : kernicterus
占出生数之‰ 占患者数之%
1940年
5.0~6.0 50
1941年
5.0~6.0 50
1945~1951 2.5~3.0 25
1952~1956 1.5~2.0 16 1956~1961 1.0~2.0 10
1963~1964 0.2
2
1969~1975 0.02
2
一、发病机理:
母亲Rh D (-), 胎儿Rh (+)
重吸收后90% 素 Y、Z蛋白
循
环
结合作用
光 面 内 质 网
肝细胞
胆 红 素
结合胆红素 毛细胆管
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的 代
谢
细菌作用 葡萄糖醛酸苷酶
尿:尿胆元 (0-4mg/日)
尿胆元80%排出 粪:尿胆元(40-250mg/L)
一、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
产生:成人 3.8 mg / kg.d,新生儿8.5 mg / kg.d,红细胞量多,寿命短
IgG
母亲
dCcEe
DCcee
DccEe
Rh D (-) Rh E (-) Rh C (-)
新生儿
DCcEe
DCcEe
DCcEe
Rh D (+) Rh E (+) Rh C (+)
二、临床表现:
1. 胎儿水肿 2. 黄疸:快,深 3. 贫血: 4. 髓外造血
三、诊断:
产前诊断
产后诊断 •血常规 •血型 •抗人球蛋白试验 coombs’ test 直接法 RBC被致敏
停母乳3~5天,黄疸消退50%
母乳性黄疸干预的指征
早发型: 3天内>15mg/dl 光疗 晚发型:
SB >16~25mg/dl 停母乳 SB 18~22mg/dl 光疗 SB 25~29mg/dl 换血
Rh血型不合溶血病
溶 血 病 :hamolytic disease Rh溶血病:Rh erythrocatalysis Rh 阳 性:D抗原
胎儿RBC
母体循环、致敏 初发
IgM
下一胎RBC
胎盘
IgG
第一胎不发病:初发反应:慢(2~6个月),IgM 下一胎发病:次发反应:快,IgG 第一胎发病(1%): 母亲输过血
外祖母(Rh+)学说
一、发病机理:
母亲Rh D (-), 胎儿Rh (+)
胎儿RBC
母体循环、致敏 初发
IgM
下一胎RBC
胎盘
周以上
中国新生儿黄疸的特点
出生24小时内有黄疸的足月新生儿并不 是太少见
足月新生儿总胆红素均值武汉为 10.8±4.1 mg/dl,而美国为5 mg/dl
总胆红素值大于13 mg/dl的发生率在美国 为10%, 而在中国有些报告可大于20%
足月儿2周黄疸不退并非罕见
97年 罗风珍 12.9 mg/dl 实用新生儿学 98年 陈克正 足月儿和早产儿对调 97年 陈玲等 峰值为10.8±4.1mg/dl
60年代 1%~2%
80年代
20%(De Angelis,1982)
82%(Lascair, 1986年)
Maisels 1986年 1250名 97% 12.5mg/dl
母乳喂养 15.7mg/dl
母乳性黄疸
病因: 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增加 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增加 摄入热量不足
临床表现: 黄疸,一般情况良好 诊断: 除外其它原因引起的黄疸
清除:(1)肝细胞摄取能力 (2)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 (3)肝肠循环
排除性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1981年Maisels 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 每人血清胆红素的增加值>5 mg/dl 足月儿总胆红素值大于12.9mg/dl,早产
儿大于15 mg/dl 血清结合胆红素大于1.5--2.0 mg/dl 足月儿黄疸持续一周以上,早产儿持续二
肠
缺氧
附着
感染循
环
2. 肠 肝 循 环 :缺药母陷物乳性,胎粪延迟排出等
肝脏损害 胆道梗阻
酸中毒
3. 代谢排泄障碍白:蛋肝白炎,代谢病,胆道畸郁 形积 、上药消物化 道 梗 阻
中 枢 神 经 溶血
缺氧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理生理
母乳性黄疸(breast jaundice)
1960年首先由Arias报道
释放试验
抗人球蛋白试验
直接法
病人血球+抗人体球蛋白血清 凝集(+) 不凝(-)
间接法
病人血清+标准RBC+抗人体球蛋白血清 凝集(+) 不凝(-)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母亲: O型
胎儿: A或B型
一、发病机理
胎儿RBC
初发
母体循环(未致敏)
IgM
母体循环(已致敏) 次发 IgG
二、临床表现
1. 黄疸 2. 贫血 3. 肝脾肿大
>12mg/dl 51.6%
>15mg/dl 22% 97年 南宁 峰值为10.6±2.6mg/dl
>12mg/dl 23%
>15mg/dl 11%
产生增加
排泄缺陷
1.溶 血
血 红
型 细
三不胞 合缺、陷 病理红性细 胞黄破 疸坏
胎盘
感 2.红 3.血
染 细 肿
胞1增. 胆多 红素产生:释红红红出蛋细血白细肝胞胞胆血 增红浆酶素蛋多缺白症陷、、头形结排摄颅合泄态取血血异红肿常蛋、等白溶未受亲酶N血aj成抑因缺病ja熟制素乏、r,(综(感C药r合i染g物征l)e,)r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