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和溶血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ppt课件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7c5eef4ee06eff9aef807c3.png)
-
6
四、病理性黄疸的原因 1. 胆红素生成过多 ⑴ 红细胞增多症 ⑵ 血管外溶血:头颅血肿等 ⑶ 同族免疫性溶血(新生儿溶血病) ⑷ 感染:败血症等
-
8
机制:①细菌毒素直接破坏红细胞;②细菌毒 素抑制肝细胞内参与胆红素代谢的酶的活力
新生儿早期发病者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新生儿后期发病者结合和未结合胆红素均升高, 或以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 ⑸ 肠肝循环增加:胎粪排出延迟;母乳性 黄疸
-
9
母乳性黄疸
原因:母乳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过高,使 胆红素在肠道重吸收增加
临床表现:黄疸于生后3~8天出现,1~ 3周达 高峰,6~12周消退。特点为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 素增高,除黄疸外,无其他临床症状
诊断:停喂母乳3~5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 有助诊断
-
10
⑹ 血红蛋白病:α地中海贫血等 ⑺ 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G6PD缺陷,遗传性球形
-
17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
18
概 念 系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 疫性溶血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胎儿由父亲遗传获得母体所不具有的血型 抗原 →进入母体→产生IgG血型抗体→进入胎儿体内→抗 原 抗体 反应→溶血
-
19
ABO溶血病 以母O型、婴儿A型或B型多见。发生在第一胎者
4. 肠肝循环的特点:①肠道内正常菌群未建立 ;②肠 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活性较高
-
3
二、加重新生儿黄疸的因素
1. 缺氧;2. 饥饿;3. 胎粪排出延迟;4. 脱水; 5. 酸中毒;6. 体内出血
三、新生儿黄疸分类
1.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1)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1)](https://img.taocdn.com/s3/m/6a204ac4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3.png)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1)
新生儿黄疸、溶血病是新生儿常见的两种疾病,严重时会危及到宝宝的生命。
以下是关于两种疾病的详细介绍:
一、新生儿黄疸
1.疾病原因:新生儿黄疸主要是因为宝宝出生后血红蛋白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胆红素不能及时排除体外,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过高,引起的一种代谢障碍病。
2.疾病症状:新生儿黄疸主要表现为宝宝皮肤和黏膜发黄,鼻唇部、手足底部等处也会呈现黄色,宝宝可能会烦躁不安,并且食欲差。
3.危害与预防:长时间未治疗的新生儿黄疸会导致宝宝发生核黄疸,严重的可能危及到宝宝的生命。
通过及时观察、饮食调节、照射治疗等方法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发生,防止病情严重化。
二、溶血病
1.疾病原因:新生儿溶血病是由于母体抗体在胎儿体内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相结合而引起的,从而导致胎儿红细胞破坏而产生的一种病。
2.疾病症状:溶血病会使宝宝的皮肤和黏膜变为黄色,同时引起贫血和脾脏肿大,严重时可能导致脑部出血、心肌损害等重大疾病。
3.危害与预防:在孕期中要做好严格的ABO血型和RhD血型检测,如果发现母体抗体浓度较高,应该尽早治疗。
预防妊娠期溶血性疾病的方法包括血液透析、输血、免疫抑制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溶血病都是新生儿的常见病,如果不及时预防、诊断和治疗,对宝宝的健康会带来长期的影响,因此了解疾病的发病原因、症状、危害和预防措施等领域是非常必要的。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护理查房
![新生儿ABO溶血性黄疸护理查房](https://img.taocdn.com/s3/m/8fe1d9cb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6f.png)
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
新生儿黄疸的定义和分类
1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和护理
4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和症状
2
新生儿黄疸的常见问题和 误区
5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和治疗
3
新生儿黄疸的紧急情况和 处理方法
6
喂养及护理指导
喂养方式:母乳喂养
1
或配方奶喂养,按需
喂养
喂养时间:新生儿每
2
2-3小时喂养一次,每
次15-20分钟
喂养姿势:采用正确
保持皮肤清洁:定期洗澡, 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使用温和的护肤品:选择 温和的护肤品,避免刺激
皮肤。
避免阳光直射:避免阳光 直射,减少紫外线对皮肤
的伤害。
1
2
3
保持皮肤湿润:使用保湿 霜,保持皮肤湿润,防止
干燥。
观察皮肤变化:密切观察 皮肤变化,如有异常及时
就医。
4
5
针对生理功能紊乱的护理措施
0 监测生命体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
_
汇报人:刀客特 万
目录
定义及临床表现
定义:新生儿 ABO溶血性黄 疸是由于母婴 血型不合引起 的新生儿溶血
性疾病。
临床表现:新 生儿黄疸、贫 血、肝脾肿大、 胆红素脑病等。
发病机制:母 婴血型不合导 致胎儿红细胞 被母体免疫系 统破坏,产生 大量胆红素。
治疗方法:光 照疗法、换血 疗法、药物治
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及时发
1 现异常情况。
0 保护肝脏功能:采取保肝措施,如使
用保肝药物、限制蛋白质摄入等,减
3 轻肝脏负担。
0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合理喂养,促进 5 胃肠功能恢复,减轻黄疸症状。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https://img.taocdn.com/s3/m/79647b5b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65.png)
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
概述
新生儿溶血病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诊断依据涉及多个方面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临床表现
1.黄疸: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明显的黄疸。
2.贫血:出生后数日内出现进行性加重的贫血。
3.血红蛋白尿:尿液中可检测到血红蛋白。
4.胎粪样便:新生儿的大便呈胎粪样,常见于溶血性疾病。
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包括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电泳等。
2.血型鉴定:母婴ABO血型和Rh血型的鉴定。
3.老年粒细胞试验:用于检测Rh血型不合的母婴是否发生了Rh溶血。
病史及其他考虑
1.孕产史:包括母亲怀孕期间的疾病史、用药史等。
2.家族史: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有相似症状。
3.出生史:包括母婴ABO和Rh血型不合、早产等情况。
诊断注意事项
1.早期诊断: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要尽早确立,以便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2.综合分析: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资料进行诊断,避免
仅凭单一指标诊断。
3.联合会诊: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邀请儿科、产科、血液科等专业医
生进行联合会诊。
结语
新生儿溶血病的诊断依据主要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多个方面。
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指标,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患儿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以上为新生儿溶血病需要的诊断依据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新生儿黄疸与溶血
![新生儿黄疸与溶血](https://img.taocdn.com/s3/m/31c7d641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40.png)
➢
➢ 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指导早期康复治疗和功能训练。
(2)新生儿肝炎
2、非感染性: (1)新生儿溶血病 ➢ 病因:ABO血型不合(母亲O型,婴儿A或B常见型)、RH血型不 合(RH阴性的孕妇和RH阳性的胎儿)。 ➢ 临床表现:黄疸出现早(多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 重),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多伴有贫血、肝脾肿大、水肿、心衰, 严重可出现胆红素脑病。
二、胆红素的正常代谢
1、胆红素来源(主要为衰老的红细胞) 2、血液中运输(与白蛋白结合) 3、肝脏代谢 4、主要通过肠道排出
三、新生数量多,寿命短,每日生成的量时 成人的2倍。 2、运送胆红素能力不足:清蛋白少,与胆红素结合能力差 3、肝功能不成熟:肝细胞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均不好。 4、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肠道正常菌群尚未建立,β-葡萄糖醛酸肝酶 活性高。
光照疗法
1、适用症: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的新生儿(新生儿溶血症、母乳性黄 疸) 2、注意事项:
➢灯管与患儿皮肤距离33~50cm ➢入箱前皮肤清洁,勿在皮肤上涂粉和油类;尿布遮盖会阴部; 佩戴护眼罩。 ➢观察病情:生命体征、黄疸变化。有无发热、恶心呕吐、腹 泻、脱水、皮疹、青铜症等。
2、观察病情变化,预防胆红素脑病 ➢ 观察黄疸进展情况;观察有无胆红素脑病的表现
1、生理性黄疸:不需特殊治疗,早开奶,母乳喂养,保持大便通畅, 注意观察。 2、病理性黄疸
➢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治疗。 ➢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光照疗法、换血疗法、肝酶诱导剂,输 血浆和白蛋白等。
六、护理措施
1、降低胆红素浓度,防止胆红素脑病 (1)一般护理:合理喂养、保暖、预防感染等 (2)按医嘱给药:肝酶诱导剂,输血浆和白蛋白等 (3)光照疗法和换血疗法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有哪些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6c7e451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10.png)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有哪些什么是新生儿溶血症新生儿溶血症是由于产妇跟新生儿血型不符引起的新生儿血液病患,该病发病率不高,但是出现后的治疗一定要及时,拖延不治会导致黄疸。
新生儿溶血症的家庭护理是对已经经过治疗的新生儿患儿来说,属于治疗后的保养措施,因此务必要谨遵医嘱,按照医生的吩咐照顾患儿。
新生儿溶血症的症状一、黄疸:大多数Rh溶血病患者患儿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而多数ABO溶血病在第2-3天出现。
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但如溶血严重、造成胆汁淤积,结合胆红素也可升高。
二、贫血:程度不一。
重症Rh溶血,生后即可有严重贫血或伴有心力衰竭,部分患儿因其抗体持续存在,也可于生后3-6周发生晚期贫血。
三、肝脾肿大:Rh溶血病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敢比增大,ABO溶血病患儿则不明显。
四、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血中胆红素水平过高时会损伤脑细胞,引起胆红素脑病,这是溶血病最严重的并发症。
一般发生在分娩后4-7天,表现为黄疸加重,患儿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喂养困难、双眼凝视、惊厥等。
如不及时治疗,可致死亡或有运动功能障碍、智能落后等后遗症。
ABO和Rh等不合的溶血症状基本相同只是轻重程度有所不同,前者轻、病情进展较慢;后者重病情进展快。
轻型者:出生时与正常新生儿无异,1-2天后逐渐出现黄疸和贫血、程度日益加深或稍有嗜睡拒食,这种病例甚易误诊为主生理性黄疸。
重型者:因胎儿红细胞大量破坏出现贫血、全身水肿、胸腹腔积液肝脾肿大致成死胎、流产或早产。
有的出生时因贫血水肿、心力衰竭而死亡。
新生儿溶血症鉴别检查一、病史凡既往有原因不明的死胎、流产、输血史、新生儿重症黄疸史的的孕妇或生后早期出现进行性黄疸加深,即应作特异性抗体检查。
二、血型在孕妇怀孕期间可以通常羊水的检查来断定胎儿的血型,这样就能避免出现新生儿溶血症的情况了。
三、特异性抗体检查包括母、婴、父血型、抗体效价、抗人球蛋白试验(产前做间接法、生后做直接法)、释放试验和游离试验,这是诊断该病的主依据。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https://img.taocdn.com/s3/m/f39f22b3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ad.png)
几种类型的黄疸鉴别表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肝脏功能异常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过多而引起的。
黄疸可以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呈现黄色,这是因为胆红素在皮肤和黏膜中沉积的结果。
黄疸的类型有很多种,根据不同的原因和病因,黄疸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下面我们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并提供一份黄疸鉴别表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过早破坏而释放大量胆红素到血液中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深黄色,并且伴有贫血和溶血表现。
常见的原因包括遗传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等。
鉴别溶血性黄疸的关键是血液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沉等指标。
阻塞性黄疸是由于肝内或肝外胆道的梗阻导致胆红素排泄受阻而引起的。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明显的黄色,伴有尿液深黄和粪便颜色变浅。
常见的原因包括胆石症、胆管狭窄、胰头癌等。
鉴别阻塞性黄疸的关键是通过影像学检查(如B超、CT或MRI)明确梗阻的位置和原因。
三、肝细胞性黄疸:四、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指出生后48小时内出现的黄疸,通常由于新生儿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不成熟或溶血所致。
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和眼睛呈现黄色,伴有血清胆红素升高。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鉴别的关键是通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和其他病因的排除来确定。
总结:以上是几种常见的黄疸类型及其鉴别方法。
正确识别和区分不同类型的黄疸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望通过以上内容能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黄疸的类型和鉴别方法,及时就医治疗,保障自身健康。
【这里还可以加入一些预防黄疸和早期诊断的建议,以及对不同类型黄疸的治疗方法的介绍】。
第二篇示例: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和黏膜呈现黄色。
黄疸通常是指胆红素在体内过量积聚所致,常见于肝脏疾病、胆道疾病和溶血性疾病等多种情况。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b0c639dcf61fb7360b4c652f.png)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一般新生儿在出生之后,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黄疸,如果是情况不严重的话,一般几天黄疸几天就可以消失,但是如果是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则情况比较严重,需要及时的治疗才可以让黄疸消失。
如果是新生儿黄疸超过了两周的话,就需要宝妈们敲响警钟了,最好是可以带宝宝去进行一下检查。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分为几种不同的种类,比如说溶血性黄疸、传染性黄疸等,它们在治疗的时候有一定的区别。
因此如果是您宝宝的黄疸属于病理性的话,请一定要了解清楚宝宝属于哪种里类型的黄疸。
具体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有:★(1)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2)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3)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4)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治疗方法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治疗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b083aba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38.png)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治疗方法一、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危害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新生儿疾病,其危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影响婴儿健康黄疸病严重时会引起婴儿的脑损伤,表现为听力、语言及认知能力等各种障碍,严重者会导致智力障碍和脑瘫等严重疾病。
2.影响家庭和社会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需要定期监测和治疗,给家庭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同时也会对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
二、治疗方法1.光疗对于非常严重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以采用光疗进行治疗。
在光疗中,婴儿暴露在一定量的特殊荧光灯下,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
2.血浆置换血浆置换是一种比较极端的治疗方法,对于极其严重的黄疸病可以进行血浆置换治疗。
此法是将患者的血浆以及黄疸素一同置换,让患者迅速降低胆红素水平。
3.药物治疗目前临床常用药物治疗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包括:半乳糖寡糖,酮康唑和丙戊酸钠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调节代谢水平和对抗胆红素的合成和分泌等作用,帮助纠正高胆红素血症。
三、注意事项1.做好预防保持良好的产科保健和新生儿护理是预防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最佳方式。
母亲在孕期和产后应注意饮食营养,避免影响胎儿身体健康的不良行为。
2.及时治疗发现新生儿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尽早进行治疗。
如果病情严重,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救治。
3.定期检查新生儿出生后应每周检查一次黄疸水平,保持至少一个月的观察期,一旦发现出现黄疸,及时去医院检查。
此外,还应定期检查各项生长指标,确保婴儿的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会给患者和家庭带来诸多麻烦和负担。
因此,应加强预防,及时治疗,并且定期检查,做好新生儿的保健工作,最终确保健康成长。
新生儿双主动脉弓手术多久能做完啊,治疗方法新生儿双主动脉弓手术治疗方法新生儿双主动脉弓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治疗是目前常用的治疗方式。
手术的目的是将主动脉弓的分支重新连接到主动脉上,使血液能够正常流动。
具体手术方法包括:1. 左前胸入路手术:通过左前胸入路进入胸腔,切开主动脉,并将主动脉弓的分支重新连接到主动脉上。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0999b4d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96.png)
新生儿黄疸鉴别诊断:1、新生儿Rh溶血:多发生于母亲Rh阴性者,患儿Rh阳性。
临床特点为黄疸出现时间早,程度重,网织红细胞增高,贫血,Coombs实验阳性。
患儿生后第*请输入天数*天出现皮肤黄染,血清胆红素显著增高2、胆红素脑病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最严重并发症,早产儿较易发生,多于黄疸高峰期出现症状,临床分为:警告期、痉挛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可表现为反应低下或易激惹、吸允差、据乳、呼吸暂停或不规则、呼吸困难、肌张力增高甚至惊厥。
该患儿目前反应可,吃奶完成可,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无惊厥,但该患儿黄疸高,需警惕进展为胆红素脑病。
3、母乳性黄疸为排除性诊断,多发生于生后2-14天,无贫血,肝脾不大,肝酶正常,血清胆红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停止母乳喂养后3天胆红素可下降50%以上,该患儿以母乳喂养,该诊断暂不能除外。
患儿血总胆红素高,有胆红素脑病发生风险,今继续输注人血白蛋白,增加其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结,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于10:00开始输注{人血白蛋白}{3.9}g,于13:20输注结束,患儿无发热、畏寒、皮疹等不良反应。
首次病程记录2015-11-04 16:50患儿,蔡美丽之女,女,5天,家住江西省上饶县罗桥街道办,因发现全身皮肤黄染3天于2015年11月04日15:50入院。
病例特点:1、患儿,女,5天,新生儿,起病急,病情重。
2、其父代诉:患儿系G1P1,胎龄40周+6天,于2015年10月30日18:58经阴道娩出,出生体重3550g,Apgar评分、羊水、胎盘、脐带情况不详,无窒息抢救史。
3天前,发现患儿皮肤黄染,逐渐加重,因担心病情,抱来我科就诊,门诊拟诊“新生儿黄疸”收治入院,母婴暂分离,生来,大小便正常,母乳喂养。
3、入院查体:体温:36.9℃,脉搏:138次/分,呼吸:42次/分,体重:3.6Kg,神志清楚,呼吸平稳,反应可,哭声可;全身皮肤中度黄染,头颅无血肿,前囟平、软,无鼻翼扇动,口唇红润,咽不红,无吸气三凹征,胸廓两侧对称,两肺呼吸音对称、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心音可,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脐轮无红肿,脐部干燥,肝脾不肿大,肠鸣音正常,四肢肌张力正常,原始反射可。
《新生儿黄疸.溶血》课件
![《新生儿黄疸.溶血》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85d7ab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27.png)
目录 CONTENTS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 •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护理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 常引起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导 致皮肤、巩膜和黏膜黄染的现象 。
分类
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 性黄疸等。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 ,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并 发症,确保母婴健康。
早期筛查
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进行 黄疸筛查,以便早期发现 和治疗。
避免感染
加强新生儿护理,保持皮 肤清洁,避免感染。
新生儿黄疸的家庭护理
观察黄疸变化
家长应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的变 化情况,如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并发症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可能导致高胆红素 血症、贫血、肝脾肿大、水肿和心衰 等并发症。严重时可能导致核黄疸, 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
03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药物治疗
利胆药
促进胆汁排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常用熊去氧胆酸。
肝酶诱导剂
增加肝脏摄取胆红素的能力,常用苯巴比妥。
光照疗法
蓝光治疗
白光治疗
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使黄疸消退。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多在出生后24小 时内出现,且进展迅速,伴有贫血、 肝脾肿大、水肿等症状。黄疸程度较 重,可能伴有发热、寒战等感染症状 。
诊断
根据临床儿溶血性黄疸。
鉴别诊断与并发症
鉴别诊断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需与其他原因引起 的黄疸相鉴别,如先天性胆道闭锁、 新生儿肝炎等。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 室检查,可以协助鉴别诊断。
溶血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医学养生常识】
![溶血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医学养生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b3bba329581b6bd97f19ea77.png)
溶血性黄疸是什么原因
文章导读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主要的原因是ABO溶血,也就是说,妈妈是O型血,宝
宝的血型是A型或者B型的,出生后有可有患上溶血性黄疸。
但如妈妈血型为A型,宝
宝血型为B或AB型,或妈妈血型为B型,宝宝是A或者AB型,黄疸现象就会稍微轻一些,溶血性黄疸需要进行专业治疗,否则婴儿容易发生危险。
一、概念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婴儿与母亲的血液不合而形成的黄疸,常伴随有贫血现象。
当宝宝出现黄疸时,一定要加以辨别是生理性黄疸还是病理性黄疸,一旦确定为新生儿溶
血性黄疸是需要及时治疗的,以免错过治疗时机造成不好的后果。
一、病因
1.新生儿溶血性黄疸主要是由于妈妈对胎儿的血液产生抗体,在孕期这种抗体就通过
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了胎儿血液中的红血球,使得胎儿在出生时就贫血了。
出生后又
因为体内胆红素量太多,就形成了黄疸。
2.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最常见的原因便是ABO溶血。
也就是说,妈妈的血型是O型,宝
宝的血型是A型或者B型就需要格外注意了,黄疸现象会比较严重。
如果妈妈的血型是A,宝宝的血型是B或者AB;或者妈妈的血型是B,宝宝的血型是A或者AB,黄疸现象就会稍微轻一些。
二、症状
1.溶血性黄疸是由于红细胞本身的缺乏,或已经受到损害,进而导致皮肤表面呈现浅柠
檬黄色,眼巩膜处也会出现轻微的黄色。
在急性发作时,会出现发热的症状,皮肤黏膜处表现为明显苍白。
2.黄疸出现得很快,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就会发生,并逐渐加重;常有腹胀、腹痛、食
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泄或便秘等症状。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502bd7fd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00.png)
几种常见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的一周内可能出现皮肤黄染,这是由于体内胆红素沉积在皮肤表面的缘故。
下面由店铺为大家带来关于几种常见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文章,欢迎阅读!几种常见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母乳性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其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程度持续加深,胆红素达10~30 mg/dl。
如果及时停止喂母乳,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
病理性黄疸感染性多为宫内感染,主要是由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使肝细胞功能受损而引起的。
病毒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最常见。
其特点是黄疸持续不退或消退后又持续出现。
病理性黄疸阻塞性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以先天性胆道闭锁最为常见,其特点是在出生后1~2周或3~4周出现,并且程度逐渐加深,大便颜色由正常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白陶土色。
病理性黄疸溶血性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就是ABO溶血,但不是所有ABO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
其特点是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小儿黄疸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区别生理性黄疸于面部和上半身,宝宝身体状态良好体温正常,食欲正常,大小便正常,生长发育正常。
通常在生后2~3天出现,并逐渐加重,在第4~6天达到高峰,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化验血清胆红素超过正常2mg/dl,但小于12mg/dl。
足月出生的新生儿,黄疸一般在生2周后消退,早产儿一般在出生后3周消退。
病理性黄疸由疾病引发的黄疸,由于外在表现与生理性黄疸相似,常常让新手爸妈们难以分辨:黄疸出现的时间过早:足月儿在生后24小时以内,早产儿在48小时以内。
黄疸程度较重:常波及全身,且皮肤黏膜明显发黄。
检查血清胆红素时,胆红素超过12mg/dl,每日上升超过5mg/dl,或伴有其它临床症状。
黄疸消退时间过晚 : 持续时间过长,超过生理性黄疸的消退时间,或已经消退又再次出现,或在高峰时间渐退后又再次加重。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原因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原因](https://img.taocdn.com/s3/m/679fbfa431b765ce0408146e.png)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原因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母亲多为O型,新生儿A型或B型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
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新生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新生儿血型为A或AB比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常于生后24小时内出现,并进行性加重。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是11.9%早期可以进行换血疗法,如果是ABO血型引起的轻微症状,只要采用光照疗法即可。
婴儿呕吐并不是这一周出现的新情况。
但是如果一直延续到本周,并且有症状加重的表现,这样的呕吐多半是不正常的,新妈妈需要多加重视。
症状说起新生儿的呕吐,很多妈妈会将溢乳与新生儿呕吐混淆起来,两者的差别在于:溢奶一般是从孩子的口角边自然流出,孩子的表情很安详,不会有明显的异常表现;呕吐则不同,通常在呕吐之前可以发现孩子情绪不好、烦躁不安,呕吐时可见到孩子表情痛苦,呕吐物是从胃中冲出来。
新生儿呕吐:妈咪呵护1、仔细观察孩子呕吐物的性质:如果不是咖啡色或带血丝的母亲奶头有伤口的除外,也不是草绿色或粪质样物;孩子表现正常、反应灵活、肤色红润、肚子不胀、没有发烧、大便正常、吐后仍然想吃东西就不要紧。
2.为了减少呕吐发生,一般在喂奶后将孩子竖着抱起来。
伏在妈妈肩上轻拍小儿背部让其将吞入的空气嗝出来,再轻轻放平向右侧卧即可。
3.在出现下列症状时,需要带宝宝去医院。
把宝宝竖立抱起后没有明显效果;孩子呕吐时,精神不好,伴有发烧现象也有些孩子虽然体温没有上升,但是出现拒绝进食,孩子明显消瘦,或者是腹泻水样大便或血性大便、大便不通等只要出现任何一种现象,就应该立刻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罕见病筛查可防可治是关键作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顾教授指出,目前新生儿筛查的疾病都是罕见病,而能防能治的罕见病数量不多,因此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可治可防的罕见病。
另外,应该有更多的疾病纳入筛查范围,目前全国范围内常规的新生儿筛查仅有2项,实际上是远远不够的。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https://img.taocdn.com/s3/m/02703b6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8.png)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是指新生儿体内红细胞裂解释放出高浓度胆红素,导致黄疸的一种疾病。
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对新生儿的生长和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护理工作中,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护理非常重要。
下面将以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介绍:预防、观察与干预、教育与指导。
一、预防1.孕妇保健:孕妇的保健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预防非常重要。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补充足够的营养,特别是蛋白质、铁和维生素,有助于提高胎儿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2.孕期检查:在孕期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孕妇患上的疾病,如感染、贫血等,可以减少发生溶血性黄疸的概率。
3.出生前黄疸筛查:对于有溶血风险的孕妇,可以在新生儿出生前进行黄疸筛查。
如有必要,可以进行脐带血胆红素测定,以早期检测发现可能存在的黄疸风险。
4.出生后的护理:新生儿出生后,要及时清洗身体并保持洁净,避免细菌感染,从而减少黄疸发生的机会。
二、观察与干预观察和干预是对新生儿溶血性黄疸进行护理的重要环节。
对于患有黄疸的新生儿,护理人员需要进行以下观察和干预:1.体格检查:每天对患有黄疸的新生儿进行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常规检查。
观察患儿的皮肤颜色、黄疸程度、黄疸部位等变化情况。
2.黄疸程度评估:通过观察新生儿皮肤、巩膜和黏膜的颜色进行黄疸程度的评估。
常用的评分工具包括比尔鲁官认定黄疸程度。
3.监测胆红素水平:监测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以了解黄疸的严重程度,判断治疗效果。
4.隔离护理:对于黄疸严重的新生儿,应考虑隔离护理,保持室内光线适度,避免阳光的直射。
5.促进排便:通过观察和干预,促进新生儿排便,帮助体内胆红素的排出。
6.视网膜检查:对于重度黄疸的新生儿,需要进行视网膜检查,以排除黄疸对视力的影响。
三、教育与指导对于溶血性黄疸的新生儿及其家属,护理人员需要进行相关的教育和指导,以提高其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1.家庭护理指导:对于出院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对家属进行相关的家庭护理指导,包括黄疸的病因、预防、注意事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查房:新生儿黄疸和溶血一.相关概念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黏膜及巩膜黄疸为特征的病症,本病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
新生儿溶血:是指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血型抗原不配的血型抗体,这种抗体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常见Rh血型系统(主要发生在Rh阴性孕妇和Rh阳性胎儿)和ABO血型系统的血型不合(多为母亲O型血,婴儿为A型或B型)。
病理性黄疸:a.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b.黄疸程度加重,血清胆红素>205.2~256.5u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c.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d.黄疸退而复现;e.血清结合胆红素>26umol/L。
生理性黄疸: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发病机理:1、胆红素生成较多a.成人:3.8mg/kg/d,新生儿:8.8mg/kg/d;b.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80—100天);c.旁路胆红素来源较成人多。
2、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刚出生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3、肝功能发育未完善a.肝细胞受体蛋白缺乏:新生儿生后5天内缺乏Y、Z蛋白,使肝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血中间接胆红素易积累而发生黄疸;b.肝酶系统发育不完善:生后前几天葡萄糖醛酰转移酶活动低,间接胆红素不能有效地合成直接胆红素,因而,不能从肝脏清除。
4、肠肝循环的特性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入肠的直接胆红素不能被还原为尿胆原、粪胆原;又由于新生儿肠道中的葡萄糖醛酸水解酶的活性较高,将直接胆红素水解成间接胆红素及葡萄糖醛酸,间接胆红素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血循环而达肝脏病理性黄疸的分类:感染性黄疸:感染性黄疸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主要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
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
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
黄疸的特点是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生理性黄疸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其黄疸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最常见原因是ABO溶血,它是因为母亲与胎儿的血型不合引起的,以母亲血型为0、胎儿血型为A或B最多见,且造成的黄疸较重;其他如母亲血型为A、胎儿血型为B或AB;母亲血型为B、胎儿血型为A或AB较少见,且造成的黄疸较轻。
这样一来,一些父母会十分紧张,担心孩子会发生ABO溶血,其实要说明的一点是:不是所有ABO系统血型不合的新生儿都会发生溶血。
据报道新生儿ABO血型不合溶血的发病率为11.9%。
新生儿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且逐渐加重。
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
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生理性黄疸,原因还不十分明了。
其黄疸特点是:在生理性黄疸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胆红素可达10-30 mg/dl,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胆红素明显下降达50%,若再次哺乳,胆红素又上升。
案例介绍:13床,患儿王欢欢仔,住院号:443164,女,3天,因“皮肤黄染1天”于2015-8-31 13:10由我院产科转入。
(一)病例特点:1.患儿系G2P1胎龄40+周,于2015-8-28 09:13在我院产科经阴道分娩出生,出生体重3.57kg,出生时羊水清,脐带绕颈2周,Apgar评分:1'10分,5'10分,胎盘胎膜娩出完整。
生后无气促、发绀,配方奶喂养为主,今日早晨医师查房发现患儿皮肤黄染明显,测经皮胆红素258umol/l,急查血清总胆红素373.7umol/l,间接胆红素362.4mmol/l,血型Rh阳性“A”型(患儿母亲血型“O”型,Rh阳性),请我科医师会诊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ABO血型不合溶血病?”收入我科。
自出生以来,患儿反应可,无神疲嗜睡,无发热,无抽搐,配方奶喂养,每次自吮约50ml,约2小时1次,出生24小时内已排胎便,现排黄色软便每天约2-3次。
已行新生儿疫苗接种及新生儿筛查,未行耳声发射检查。
2.患儿母亲:30岁,我院查血型:O型,Rh(+)。
末次月经2014-11-18,预产期2015-08-25。
孕期定期我院产检,诉血压、血糖及胎儿B超未发现异常,孕期无感冒、发热病史。
2015-8-27晚11:50出现腹痛,遂至我院产科住院,查体:宫口开3cm,胎膜未破,于2015-8-28 09:13在我院产科经阴道娩出该患儿。
G1:约7年前因社会因素人工流产1次。
患儿父亲:29岁,体健,血型不详。
否认家族中遗传病史。
父母双方家族中均无出生后黄疸病人。
3.体查:T:36.8℃ P:158次/分 R:38次/分 BP:72/36mmHg。
体重 3.45kg。
头围35cm,身长52cm。
神志清,精神反应可,无激惹,无肢体抖动,无角弓反张,吸空气下经皮血氧饱和度100%,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头颅外观无畸形,未触及头颅肿块,前囟2.5*2.5cm,平,张力不高。
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约 2.5mm,对光反射存在。
口腔粘膜光滑,未见腭裂。
呼吸38次/分,三凹征(-),双肺呼吸音清,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
心率158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
腹软不胀,脐部干洁,无渗血,肝脾肋下未触及肿大,肠鸣音正常。
肛周及会阴部皮肤潮红,大阴唇覆盖小阴唇,外生殖器未见畸形。
四肢脊柱未见畸形,未见脊柱裂。
四肢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水肿及硬肿。
握持反射、吸吮、觅食反射可引出,拥抱反射未查。
4.辅助检查:今日我院查血型:A型,RH(+)。
血常规:白细胞(WBC),9.48*10E+9/L,红细胞(RBC),4.72*10E+12/L,血红蛋白(HGB),168g/L,血小板(PLT),215*10E+9/L;血清总胆红素373.7umol/l,间接胆红素362.4mmol/l,直接胆红素 11.30umol/l。
拟诊断: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ABO血型不合溶血病?肛周皮炎。
诊断依据:3日龄女婴,今晨发现皮肤黄染明显,查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患儿血型A型Rh(+),患儿母亲血型O型,Rh(+),体查:全身皮肤及巩膜重度黄染。
临床表现:1、黄疸:出生后24小时内或第二天出现黄疸,并在48小时内迅速加重;2、贫血: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可有面色苍白、肝脾肿大、心力衰竭;3、神经系统症状:早期嗜睡、吮吸反射减弱、精神疲倦、反应较差、肌张力减低;痉挛期发热、双眼凝视、阵发性肌张力升高。
严重者角弓反张、尖叫、呼吸衰竭。
治疗要点:1.找出引起病理性黄疸的原因,采取相应措施,治疗基础疾病;2.降低血清胆红素,给予蓝光疗法,提早喂养并遵医嘱给予妈咪爱治疗有利于菌群的建立,减少肠肝循环;保持大便通畅,减少肠壁对胆红素的再吸收;3.保护肝脏,不用对肝脏有损害及可能引起溶血,黄疸的药物、4.控制感染,注意保暖,供给营养、及时纠正酸中毒和缺氧;5.适当用酶诱导剂如鲁米那、输血浆和白蛋白,降低游离胆红素;6.雾化拍背吸痰;该病人的治疗:2015-8-31, 17:34 患儿血清胆红素已达换血指征,予积极光疗、碱化血液,输注白蛋白结合游离胆红素,输注丙种球蛋白减轻进一步溶血等处理。
2015-8-31,23:03 换血治疗,总换血量3.45kg*180ml,约为600ml,予“O”型浓缩红细胞360ml+“AB”型血浆240ml换血治疗.换血治疗,建立3条静脉通道,1条输入“O”型浓缩红细胞360ml,速度180ml/h,1条输入“AB”速度240ml,120ml/h,1条在换血过程中每换入100ml血即予补充10%葡萄糖酸钙1ml。
建立1条动脉通道,予换出全血600ml,速度300ml/h,换血过程监测心率、脉搏、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及患儿反应情况等。
换血过程顺利,患儿生命体征稳定。
换血前后分别行急诊生化、胆红素、血常规、血培养+药敏、乙肝两对半、HCV、HIV等检查。
换血后继续予输“O”型浓缩红细胞30ml,预防贫血,予患儿保暖、光疗、补液等处理.2015-9-1 予按需喂养配方奶,60-90ml/次,共310ml,无呕奶,无腹胀,小便6.1ml/kg.h,大便4天,为墨绿色,体查:T 36.8-37.1℃,P 136次/分 R 46次/分,体重:3.45kg,颜面皮肤中度黄染2015-9-2 予按需喂养配方奶,60-100ml/次,共670ml,无呕奶,无腹胀,小便3.3ml/kg.h,大便5天,为墨绿色,体查:T 36.8-37.1℃,P 138次/分,R 42次/分,体重:3.45kg,颜面皮肤中度黄染,TCB152umol/l患儿置于新生儿暖箱上,予按需喂养配方奶60-100ml/次,共670ml,无呕奶,无腹胀,小便3.3ml/kg.h,大便5天,为墨绿色护理评估:健康史:了解胎儿胎龄、分娩方式、Apgar评分、母婴血型、体重、喂养及保暖情况;询问患儿体温变化及大便颜色、药物服用情况、有无诱发物接触等身体状况:观察患儿的反应、精神状态、吸吮力、肌张力等情况,监测体温呼吸、患儿皮肤黄染的部位和范围,注意有无感染灶,有无抽搐等,了解胆红素变化心里-社会状况:了解患儿家长心里状况。
对本病的病因、性质、护理、预后的认识程度,尤其是胆红素脑病患儿家长的心里状况有无焦虑。
护理诊断:潜在并发症:胆红素脑病、发热、皮疹有感染的危险;与抵抗力低下、皮肤受损有关皮肤完整性受损;与蓝光治疗引起的并发症皮疹、大便次数增多有关气体交换受损;与肺部炎症有关知识缺乏;(家长)缺乏黄疸护理的有关知识护理目标:1.患儿胆红素脑病的早起征象得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2.患儿家长能根据黄疸的原因,出院后给予正确的护理3.患儿呼吸道保持通畅,呼吸平稳4.患儿在院内未发生感染5.患儿皮肤完整性良好护理措施:一.密切观察病情(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发展)(1)观察皮肤颜色:根据皮肤黄染的部位、范围和深度,评估血清胆红素增高的程度,判断其转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