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帕金森药物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

合集下载

帕金森用药临床经验

帕金森用药临床经验

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包括:
早诊断,早用药,延缓疾病进展。

小剂量开始滴定,兼顾提高疗效和减轻药品不良反应。

个体化给药(综合考虑患者症状、年龄、共患病、意愿、经济承受能力、药物不良反应情况等)。

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

帕金森用药分类
DAs:多巴胺受体激动剂;
MAOBI:单胺氧化酶 B 型抑制剂;
COMTI: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MAO:单胺氧化酶;
SSRIs:选择性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NRIs: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抑制剂
用药的个性化总结
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的标准疗法,是帕金森病药物治疗中最有效的对症治疗药物
DAs 包括麦角类和非麦角类,推崇采用非麦角类,并作为早发型患者病程初期的首选药
物,因为麦角类可能引起瓣膜病变的严重不良反应。

早发型帕金森病患者,不伴智能减退,复方左旋多巴、DAs、MAO BI 均可作为首选。

晚发型帕金森病患者,或伴智能减退的早发型患者:一般首选复方左旋多巴治疗
抗胆碱能药:苯海索,主要适用于有震颤的患者,而对无震颤的患者不推荐应用.对 60 岁以下的患者,需告知长期应用可能会导致认知功能下降,所以要定期筛查认知功能,一旦发现认知功能下降则应停用;对 60 岁以上的患者尽可能不用或少用.
单胺氧化酶 B 型抑制剂(MAO‑BI,推荐用于治疗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特别是早发型或者初治的帕金森病患者
金刚烷胺对少动、强直、震颤均有改善作用,对改善异动症有效。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

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卫生部北京医院幸串经秘王颢德在介绍原发性帕金森病的具体药物治疗以前,先提一r总的治疗原则。

可将病程分为代偿期和失代偿期。

帕金森病的早期为代偿期,这时肺部黑质和纹状体的神经元虽有减少,而存留的神经元尚町起代偿性的多巴胺合成。

脑内多巴胺含量并不减少,所以在本病早期应尽量采用理疗(按摩、水疗等),和医疗体育(关节活动范围、呼吸肌、步行、平衡和言语锻炼以及而都表情肌操练等),特别要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尽量削r述治疗疗法维持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尽量推迟强力的药物治疗。

也町用选择性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司来吉兰(Selegiline、deprenyJ_)。

帕金森病后期为失代偿期,已经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这时就需要考虑先应用多巴胺激动剂、金刚烷胺。

以上药物疗效不好时加用撤药复方左旋多巴等。

高龄老年人也nJ考虑直接就用复方左旋多巴.其次,讲一讲药物治疗的原则。

依据我们用左旋多巴治疗帕金森病的经验,提出以下儿点意见。

第一,“细水长流,不求全效”.也就是说以最小的剂量获得最好的疗效。

第二,治疗过程应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增加剂量,进行滴定。

第三.药物治疗应个体化,抗帕金森病药物不宜品种过多,也不宜突然停药,以免发牛芹旋多巴撤药恶性综台征。

第四。

出现严重精神症状时,撤药原则是“后上,先撤”,具体撤药顺序为:抗胆碱能药物一丙炔苯丙胺一金刚烷胺一多巴胺能激动剂。

各种帕金森病药物的作用机制见图1。

宪艘后腆l巩嚣毙譬嚣tl玛蒜躐臆靛再基丙磨图l。

各种帕金森痫治疗药物的作用机制i引自下新德:老年神经痫学,人民卫牛出版社)帕金森病的治疗程序见图2,以供临床医生治疗时参考。

图2帕金森病的治疗程序图一、左旋多巴和复方左旋多巴单纯左旋多巴基本已不用,而复方左旋多巴仍是目前最有效的抗帕金森病的药物。

复方左旋多巴对帕金森病的主要症状的疗效以少动和强直较好,而对震颤则较差。

15%的病例对复方左旋多巴的治疗无效。

复方左旋多巴的半衰期以45—60分钟迅速地为小肠所吸收。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百度百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百度百科

帕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_百度百科帕金森病友网 帕金 帕金森综合征森综合症_百度百科帕金森分析症,是发生于中年以上帕金森病症状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疾病。

美国APDA称年龄小于40岁便开始患病者为年老的帕金森病患者。

原发性震颤麻木的病因尚未明了,10%左右的病人有家族史;局部患者可因脑炎、脑动脉硬化、脑内伤、甲状旁腺功效减退,一氧化碳、锰、汞、氰化物、利血平、酚噻嗪类药物中毒及抗忧愁剂(甲胺氧化酶强迫剂等)作用等都可惹起类似帕金森病的浮现帕金森分析征。

该病起病缓慢,呈举行性减轻,浮现有:(1)姿势与步态面容死板,形若假面具;头部前倾,躯干向前倾屈曲,肘关节、膝关节微屈;走路步距小,初行缓慢,越走越快,呈焦虑步态,两上肢不作前后摆动。

(2)震颤多见于头部和四肢,以手部最昭彰,手指浮现为粗大的节律性震颤(呈搓丸样运动)。

震颤早期常在运动时出现,作恣意运动和睡眠中消灭,心思激动时减轻,早期震颤可呈持续性。

(3)肌肉生硬伸肌、屈肌张力均增高,主动运动时有齿轮样或铅管样阻力感,分别称为齿轮样强直或铅管样强直。

(4)运动障碍与肌肉生硬相关,如发音肌生硬惹起发音穷困,手指肌生硬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如生活起居、洗漱、进食等都感穷困)。

(5)其他易激动,偶有阵发性鼓动感动行为;出汗、唾液、皮脂腺液等分泌增多;脑脊液、尿中多巴胺及其代谢产物消沉。

由于该病与脑组织中多巴胺含量淘汰,乙酰胆碱功效绝对亢进相关,故应补充多巴胺含量和消沉胆碱能功效,用法如下:(1)多巴胺替代休养选用左旋多巴,开始500毫克/天,分2次饭后口服,以还每隔3-5天增加250-500毫克/天,直到获得最大疗效且反作用尚轻为度。

一般最适宜剂量为2-4.5克/天,最大剂量不应跨越5克/天;金刚烷胺适用于较轻病例,可服100毫克,1日3次。

(2)抗胆碱能药物常用安坦2-4毫克,1日3次;东莨菪碱0.2-0.4毫克,1日3次;开马君5-10毫克,1日3次。

高龄帕金森病相关恶性综合征1例

高龄帕金森病相关恶性综合征1例

高龄帕金森病相关恶性综合征1例
李玉荣;裴文娟;吴文华;付学锋
【期刊名称】《疑难病杂志》
【年(卷),期】2015(000)001
【摘要】患者,男,86岁。

因行动迟缓、肢体震颤3年,加重1个月于2014年6月24日入院。

患者3年前出现起步困难、碎步前冲,逐渐累及左手、右手震颤,紧张时加重、入睡后消失。

表情呆板,生活不能自理。

口服多巴丝肼0.062 5 g,2次/d,金刚烷胺0.1 g,2次/d,震颤控制。

单独调整多巴丝胼0.062 5 g,3次/d,肌张力改善,言语增多且清楚,但出现视幻觉、兴奋躁动、抗拒,给予艾司唑仑、水合氯醛镇静,多巴丝肼0.062 5 g,2次/d,出现淡漠,意识障碍、全身僵硬加剧、高热(最高达39℃)。

【总页数】1页(P60-60)
【作者】李玉荣;裴文娟;吴文华;付学锋
【作者单位】730050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干三科;730050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干三科;730050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干三科;730050 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干三科【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帕金森病相关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J], 董宁;陈秋惠;张颖;张医芝
2.5例高龄帕金森相关性的恶性综合征患者的护理 [J], 李蓉蓉;韩若欣
3.10例帕金森病相关的恶性综合征临床分析 [J], 樊瑞敏;何蕴;罗志刚;赵春水
4.军队男性高龄离退休干部帕金森病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J], 于宝成;徐
若华;何建政;王哲;齐丽娟;冯晓;刘翠薇;郑丽
5.1例重症帕金森病相关恶性综合征病人的护理 [J], 许楠; 全凤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嗅觉减退、便秘、睡眠行为异常和抑郁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

我国65 岁以上人群总体患病率为1700/10 万,并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给家庭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近些年来,无论是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的认识以及对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物的发现,还是对其治疗方法和手段的探索,都有了显著的进步。

国外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给予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和帮助。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2006 年和2009 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对规范和优化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和提高治疗效果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5 年来,国内、外在该治疗领域又有了一些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进步。

为了更好地适应其发展以及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现对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进行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1. 治疗原则1.1 综合治疗每一例帕金森病患者都可以先后或同时表现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但在整个病程中都会伴有这两类症状,有时会产生多种非运动症状。

不仅运动症状影响了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非运动症状也明显干扰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应该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的治疗。

治疗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运动疗法、心理疏导及照料护理等。

药物治疗为首选,且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治疗手段,手术治疗则是药物治疗的一种有效补充。

目前应用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或手术治疗,只能改善患者的症状,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

因此,治疗不仅要立足当前,并且需要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1.2 用药原则疾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都会影响患者的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因此,用药原则应该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活质量为目标。

5-HT、恶性综合征

5-HT、恶性综合征

附]与精神科药物治疗中相关得不良反应5 一羟色胺综合征5—羟色胺(5 一H T )综合征就是使用2种或2种以上得5 一H T能药物所导致得可能威胁生命得并发症,临床上多见于三环类抗抑郁剂(T c A)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IO)合用时。

但就是随着Ss R I类抗抑郁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对其与SSRI类药物之问相互影响得研究也越深入。

5 一HT综合征得发病率目前报道不多,其原因可能就是5一H T综合征还不为大家所认识, 其中还可能与恶性综合征相混淆。

发病原因目前认为2种或2种以上得5一HT能药物都可能引起5一H T综合征得发生•1。

5 一H T再吸收抑制剂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奈法唑酮、曲唑酮、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米帕明、文拉法辛。

2 。

5—H T代谢抑制剂吗氯贝胺、苯乙肼、反苯环丙胺。

3. 增加5—HT合成剂L 一色胺酸。

4. 增加5 一H T释放苯丙胺、可卡因、芬氟拉明、3,4 一亚甲基二氧甲基苯胺.5.5 一H T受体激动剂丁螺环酮、双氢麦角胺、舒马普坦。

6.增加5 一H T活性电休克、锂。

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5 一H T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刺激突触后受体,然后通过主动运转(或再吸收)将5 一H T从突触间隙运回突触前神经元,在此经过“再包装”或被单胺氧化酶(MAO破坏。

当ssR I与MAOI等合用时,由于S SRI阻断了5 一H T得再吸收而M A 01抑制了5 一HT得降解,使突触间隙得5一HT没有逸出得途径,导致5一HT综合征得发生。

临床前得研究提示,5 HT综合征主要由突触后5 一HTl受体被激活所致。

但也有认为与5 一HT2受体有关。

Gramam等,以及Marl e y与W foz niak认为抗抑郁剂阻断5一HT与多巴胺再吸收效力之间得平衡决定 5 一H T 综合征得危险性,对 5 一HT再吸收有显著作用而对多巴胺作用很小得抗抑郁剂(如帕罗西汀、氯米帕明)可能在与MAOI合用时有更高得危险性,而与中间比例得药(如氯米帕明、舍曲林、米帕明、文拉法辛)合用时危险性可能较小,但上述结论目前还没有有力得证据加以证实。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要点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要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的病理变化,纹状体区多巴胺递质降低、多巴胺与乙酰胆碱递质失平衡的生化改变,震颤、肌强直、动作迟缓、姿势平衡障碍的运动症状和睡眠障碍、嗅觉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认知和精神障碍等非运动症状的临床表现为显著特征。

随着疾病的进展,帕金森病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会逐渐加重,一方面会损害患者本身的日常活动,另一方面,也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

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一、综合治疗应对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采取全面综合治疗。

二、多学科治疗模式在临床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以神经内科、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心理、康复乃至社区全科医生等多学科团队的医生,可以更有效地治疗和管理帕金森病患者,更好地为患者的症状改善和生活质量提高带来更大的益处。

三、全程管理治疗不仅立足当前,而且需长期管理,以达到长期获益。

药物治疗一、帕金森病的用药原则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而且可能达到延缓疾病的进展。

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急性不良反应,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可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

治疗应遵循循证医学证据,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疾病特点(是以震颤为主,还是以强直少动为主)和疾病严重度、发病年龄、就业状况、有无认知障碍、有无共病、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患者的意愿、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

尽可能避免、推迟或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运动并发症。

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不能突然停药,特别是使用左旋多巴及大剂量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时,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

二、早期帕金森病的药物治疗(一)早期帕金森病的疾病修饰疗法目前临床上尚缺乏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疾病修饰作用的药物,可能有疾病修饰作用的药物主要包括单胺氧化酶B型抑制剂(MAOBI)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DAs)。

2019年最新-PD性综合征课件-精选文档

2019年最新-PD性综合征课件-精选文档

左旋多巴撤药MS
散发性 撤药(左旋多巴)
存在 明显增高 可能障碍
明显 明显增高 可能存在
精神药物MS
散发性 精神药物
存在 明显增高 可能障碍
明显 明显增高 可能存在
恶性高热
常显和散发性 吸入性麻醉
不存在 明显增高 可能障碍
明显 明显增高 可能存在
DEPARTMENT OF GERIATRIC NEUROLOGY
难或胃吸收差时可胃管给药; • (2)多巴胺受体(DR)激动剂; • 4.DIC的治疗:肝素静脉输液泵输入 • 5. 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
DEPARTMENT OF GERIATRIC NEUROLOGY
• 八 、帕 金 森病撤药MS的预后
• MS是一种致死性高的疾病,除非早期诊断 后给予相应的治疗。帕金森病患者发生MS 时为老年、病程长、Hoehn和Yahr分期高、 UPDRS评分高等会影响预后。
• 左旋多巴撤药MS的临床表现如下:
1. 体温升高(至40℃)
2. 明显肌强直。
3. 意识障碍
4. 自主神经障碍:心动过速;呼吸急促;多汗或无汗; 非阻塞性肠梗阻;血压波动;声带麻痹。
5. 血清CK增高。
6. 横纹肌溶解
7.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8. 急性肾功能衰竭(肌红蛋白阻塞)。
DEPARTMENT OF GERIATRIC NEUROLOGY
• 据文献统计,2/3患者在MS前期进行相应的 治疗有效,其病死率为4%。所有发展成 DIC和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病情十分严重。 这两种并发症的病死率都很高。
• 六 、帕金森病撤药MS的预防
• 帕金森病患者中体温升高至38℃时虽未进行抗帕
金森病药物的减量,也应考虑是MS的早期症状。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年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年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四版)2020年包括改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和减轻社会和医疗负担。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治疗的主要方法,主要包括多巴胺类药物、抗胆碱药物、COMT抑制剂和MAO-B 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包括深部脑刺激和胶质细胞瘤植入术等,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难以控制症状的患者。

非药物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心理干预和营养支持等,可以辅助药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的发现为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了可能性。

同时,治疗理念的更新和治疗方法的探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国外,欧美国家的治疗指南对我国治疗帕金森病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在2006、2009年和2014年分别制定了第一、二、三版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规范和优化了我国帕金森病的治疗行为,提高了治疗效果。

为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我们对6年前制定的第三版治疗指南进行了必要的修改和更新。

帕金森病的治疗原则包括改善运动和非运动症状、延缓疾病进展、提高生活质量和减轻社会和医疗负担。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多巴胺类药物、抗胆碱药物、COMT抑制剂和MAO-B抑制剂等。

手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方法。

我们相信,本指南的更新将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全面、更实用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帕金森病患者常常表现出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

因此,综合治疗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方法。

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肉毒毒素治疗、运动疗法、心理干预和照料护理等。

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手术治疗和肉毒毒素注射也是有效的补充手段。

运动康复治疗、心理干预和照料护理也可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多学科团队的治疗模式可以更好地治疗和管理帕金森病患者。

帕金森病全程管理-从理念到实践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帕金森病全程管理-从理念到实践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145帕金森病全程管
理-从理念到实践
备注:红色选项为正确选项
(一)帕金森病诊断的相关问题
1、以下关于帕金森病病理分期,说法错误的是()
A、前期运动障碍第一阶段:嗅觉
B、前期运动障碍第二阶段:睡眠、头疼、运动减少、情感
C、前期运动障碍第三阶段:体温调节、认知、抑郁和背疼
D、运动障碍期(致密度):频发疲劳和痴呆
E、运动精神障碍期
2、最常见的运动并发症:()现象
A、开-关”现象
B、双相异动
C、冻结
D、剂末
E、单相异动
3、以下关于PD的临床诊断标准(英国脑库),哪项不正确()
A、纳入: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4-6Hz)/肌强直/姿势平衡障碍
B、反复卒中史、反复脑外伤史、脑炎病史、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史需要排除
C、病情持续好转、起病3年后仍单侧受累、核上性凝视麻痹、小脑体征需
要排除
D、大剂量左旋多巴治疗无效和MPTP接触史需要排除
E、以上均不正确。

5-HT、恶性综合征

5-HT、恶性综合征

[附] 与精神科药物治疗中相关的不良反应5一羟色胺综合征5一羟色胺(5一HT)综合征是使用2种或2种以上的5一HT能药物所导致的可能威胁生命的并发症,临床上多见于三环类抗抑郁剂(TcA)和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IO)合用时。

但是随着SsRI类抗抑郁剂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对其和ssRI类药物之问相互影响的研究也越深入。

5一HT综合征的发病率目前报道不多,其原因可能是5一HT综合征还不为大家所认识,其中还可能和恶性综合征相混淆。

发病原因目前认为2种或2种以上的5一HT能药物都可能引起5一HT综合征的发生。

1.5一HT再吸收抑制剂西酞普兰、氟伏沙明、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奈法唑酮、曲唑酮、阿米替林、氯米帕明、米帕明、文拉法辛。

2.5一HT代谢抑制剂吗氯贝胺、苯乙肼、反苯环丙胺。

3.增加5一HT合成剂L一色胺酸。

4.增加5一HT释放苯丙胺、可卡因、芬氟拉明、3,4一亚甲基二氧甲基苯胺。

5.5一HT受体激动剂丁螺环酮、双氢麦角胺、舒马普坦。

6.增加5一HT活性电休克、锂。

发病机制正常情况下,5一HT从突触前神经元释放,刺激突触后受体,然后通过主动运转(或再吸收)将5一HT从突触间隙运回突触前神经元,在此经过“再包装”或被单胺氧化酶(MAO)破坏。

当ssRI和MAOI等合用时,由于SSRI阻断了5一HT的再吸收而MAOI抑制了5一HT 的降解,使突触间隙的5一HT没有逸出的途径,导致5一HT综合征的发生。

临床前的研究提示,5 HT综合征主要由突触后5一HTl受体被激活所致。

但也有认为和5一HT2受体有关。

Gramam等,以及Marley和Wozniak认为抗抑郁剂阻断5一HT和多巴胺再吸收效力之间的平衡决定5一HT综合征的危险性,对5一HT再吸收有显著作用而对多巴胺作用很小的抗抑郁剂(如帕罗西汀、氯米帕明)可能在与MAOI合用时有更高的危险性,而和中间比例的药(如氯米帕明、舍曲林、米帕明、文拉法辛)合用时危险性可能较小,但上述结论目前还没有有力的证据加以证实。

MUSCAT综合征

MUSCAT综合征

MUSCAT综合征抗精神病药或神经安定药恶性综合征(n euroleptic malig nant syndrome , NMS)又称恶性症候群,为抗精神病药的严重不良反应之一,临床表现以高热、肌强直、意识状态改变、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为主要特征,可将其归结为MUSCAT综合征(M=Muscular Rigidity ,肌肉强直;U=Uneonscious, 意识障碍;S=Sweating ,出汗;C=CK raised ,肌酸磷酸激酶升高;A= Auto no micin stability ,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不稳定,血压、心率的波动及大小便功能潴留或失禁;T=temperature raised ,体温升高),多见于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病人快速的增加剂量及应用高效价药物大剂量治疗时,而体力损耗、脱水、低钠.、甲亢或大脑疾患都可增加该综合征的发生率。

发生率国内报道为0.12%〜0.2%,欧美为0.07%〜1.4%,死亡率为15 —30%。

因为该类综合征以神经系统症状起病,往往发病后即被送往神经内科急症,临床症状上又极易与脑血管意外和脑炎混淆,所以经常会出现误诊、漏诊,特此综述如下。

[病因及发病机理]其病理生理学过程尚未完全阐明,但大致与三个系统的异常有关,即中枢多巴胺系统,肌肉膜系统及植物神经系统。

NMS可见于所有的典型及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中氟哌啶醇( hadol )和三氟拉嗪(trifluperazine )最为常见,而在同时接受锂剂和氟哌啶醇治疗的病人最为危险。

引发该综合征的药物主要有二类:①中枢多巴胺能阻断药如氯丙嗪、氟哌啶、胃复安(metoclopramine )、甲哌氯丙胺(prochlorperazine );精神病科常用的神经安定类药如丁酰苯(butyrophenone ),吩噻嗪(phenothiazine ),硫蒽 (thioxanthines )禾口氯氮平 (clozapine ) 与多巴胺受体拮抗剂等。

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需知

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需知

帕金森病的早期治疗需知发表时间:2020-12-21T06:39:02.589Z 来源:《健康世界》2020年13期作者:范贶[导读] 原发性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隐袭起病,进展缓慢,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导致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减少。

范贶四川省万源市中心医院 636350原发性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隐袭起病,进展缓慢,主要病理改变为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和路易小体形成,导致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减少。

主要临床特征为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同时伴各种非运动症状,如嗅觉障碍、便秘、睡眠障碍等。

一、针对运动症状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中医、康复与运动疗法。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的原则是以达到有效改善症状、提高工作能力和生命质量为目标。

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应坚持“剂量滴定”以避免产生药物的急性不良反应,力求实现“尽可能以小剂量达到满意临床效果”的用药原则,避免或降低运动并发症尤其是异动症的发生率。

治疗应强调个体化特点。

进行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时,特别是使用复方左旋多巴制剂及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时不能突然停药,以免发生撤药恶性综合征,即突然停用抗帕金森药物引起肌强直、高热、肌酶增高、意识障碍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

2)帕金森病早期一般不主张手术治疗,而在长期治疗疗效明显减退,或出现严重的运动波动及异动症者可考虑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

3)中医或针灸等作为辅助手段对改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也可起到一定的作用。

康复与运动疗法对帕金森病症状的改善乃至对延缓病程的进展可能都有一定的帮助。

帕金森病患者多存在步态障碍、姿势平衡障碍、语言和/或吞咽障碍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行动障碍进行相应的康复或运动训练。

如健身操、太极拳、慢跑等运动;进行语言障碍训练、步态训练、姿势平衡训练等。

特别是姿势平衡障碍,可让患者主动调整身体重心、踏步走、大步走、听口令、听音乐或拍拍子行走或跨越物体(真实的或假想的)等可能有益。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参考)

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三版(参考)
∶ 罗匹尼罗∶溴隐亭∶α-二氢麦角隐亭=100 5∶
10∶60),因个体差异仅作为参考。
5 . 畅MAO-B 抑制剂:主要有司来吉兰(se ne)和雷沙吉兰(rasagiline),其中 释剂和口腔黏膜崩解剂。司来吉兰(常释剂)的用法 为2畅5 ~5畅0 mg,每日2 次,在早晨、中午服 在傍晚或晚上应用,以免引起失眠,或与维生素E 2 00 U 合用(DATATOP 方案);口腔黏膜崩解 作用、安全性均好于司来吉兰常释剂,用量为1畅2 2畅50 mg/d。雷沙吉兰的用量为1 mg,每日 服用。胃溃疡者慎用,禁与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 SRI)合用。
③加用长半衰期的DR 激动剂,其中普拉克索、罗匹尼为 B 级证据,卡麦角林、阿朴吗啡为C 级证据,溴隐亭能缩 短“关”期,为C 级证据,若已用DR 激动剂而疗减退 可尝试换用另一种DR 激动剂;④加用对纹状体产持续性 DA 能刺激(continuous dopam on ) 的COMT抑制剂,其中恩托卡朋为A 级证据,为B 级 证据;⑤加用MAO-B 抑制剂,其中雷沙吉兰为据,司 来吉兰为C 级证据;
1.症状波动的治疗
症状波动主要包括:剂末恶化( end of do rioration )、开-关现象( on-offph 剂末恶化的处理方法为:①不增加服用复方左旋多巴的 每日总剂量,而适当增加每日服药次数,减少每次服 药剂量(以仍能有效改善运动症状为前提),或适当 增加每日总剂量(原有剂量不大的情况下),每次服 药剂量不变,而增加服药次数;②由常释剂换用控释剂 以延长左旋多巴的作用时间,更适宜在早期出现剂末 恶化,尤其发生在夜间时为较佳选择,剂量需增加2 0 % ~30%(美国指南认为不能缩短“关”期,为C证 据,而英国NICE指南推荐可在晚期患者中应用,不 作为首选,为B 级证据) ;

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影响大脑中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导致患者运动能力下降、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近年来,随着对帕金森病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对帕金森病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进行全面的综述,旨在探讨各类药物的疗效、安全性及其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我们将重点关注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护剂、胆碱酯酶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等主流药物,同时还将介绍一些新兴药物,如基因治疗和干细胞治疗等。

通过对这些药物治疗效果的评估,我们希望能为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帕金森病治疗的不断进步。

二、帕金森病的治疗现状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目前,PD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多种手段。

药物治疗是最常见且初期治疗效果显著的方法。

药物治疗PD的主要目标是缓解患者的运动症状,如震颤、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等,并尽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以下几类药物用于治疗PD:左旋多巴(Levodopa):这是目前治疗PD最有效的药物,能够通过转化为多巴胺来补充大脑中缺失的神经递质,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副作用,如运动波动和异动症等。

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能够模拟多巴胺的作用,激活脑内的多巴胺受体,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症状。

常见的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包括普拉克索和卡麦角林等。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MAOIs)和儿茶酚胺-O-甲基转移酶抑制剂(COMT):这两类药物都能够增加大脑中多巴胺的含量,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

由于潜在的副作用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它们通常作为左旋多巴的辅助药物使用。

抗胆碱能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减少乙酰胆碱的含量,从而减轻肌肉僵硬和运动迟缓等症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帕金森药物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
【摘要】目的了解抗帕金森药物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方法对2003——2013年,系统诊治的10例帕金森病用药情况进行调查。

结果患者因病程长、基础身体状况差、长期并联合应用多种抗帕金森药物,停用部分抗帕金森药物而诱发。

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障碍、发热、帕金森症状加重,并伴有心率增快,白细胞及肌酶增高,经过加用美多巴、息宁控释片等抗帕金森药物进行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出现好转。

结论恶性综合征是帕金森治疗过程中的一种严重的致命性的神经系统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发热、肌强直、意识障碍及肌酶、白细胞升高等非特异性症状群,可能首诊于多个科室,尤其是神经内科。

帕金森患者进行及时治疗,可以有效地控制急性肾功能衰竭、横纹肌溶解等综合征。

【关键词】抗帕金森药物;撤药;恶性综合征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537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04-01
恶性综合征(nms)是一种与抗精神病药治疗有关的严重并发症,其主要表现为高热、肌强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精神状态改变。

[1]在帕金森病治疗过程中,经常出现恶性综合征,第一例抗帕金森恶性综合征出现在1981年,并由toru等首先报道。

[2]抗帕金森恶性综合征经常被国外文献报道,但国内鲜有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抗帕金森药物撤药尚无权威的诊断标准,但levenson
提出的精神药物诊断标准可以作为参考。

精神药物诊断标准如下:111主要症状患者出现发热,帕金森病征状不断加重。

112次要症状患者出现意识模糊、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全身出汗等症状,并伴有白血球数量增加、血压不稳定。

113入组标准3项主要症状阳性或2项主要症状阳性加4项次要症状阳性
12诊断资料本文选择2003——2013年,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为4例,占40%,女性为6例,占60%。

患者年龄最小为52,最大为81,平均年龄为762岁。

2结果
21一般情况10例中患者按照依hoehn和yah分为i、ii、iii、iv、v级,其中i级为2例,ii级1,iii级为2例,iv级为2例,v级为3例。

22抗帕金森药物种类、使用率和剂量范围见表1。

23治疗方法见表2。

抗帕金森患者治疗方法为左旋多巴制剂,单独使用安坦,联合使用安坦,少数使用苯海拉明。

部分患者使用单独使用安坦、苯海拉明、金刚烷胺。

溴隐亭药物主要含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其适用于长期多巴制剂疗效下降,以及出现运动波动者,诸如剂末效应、开关现象。

3讨论
31危险因素
311抗帕金森病治疗药物主要为美多巴、溴隐亭、安坦、金刚烷
胺等,这些药物药量的突然减少和停止就可能引起恶性综合征。

在采用美多巴治疗多巴胺受体相关性的椎体外系疾病的过程中,治疗药物突然停止就可能出现恶性综合征。

目前,国内尚未出现恶性综合征的相关报道,所以可见抗帕金森药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与帕金森病撤药恶性综合征含义不同。

312传统治疗过程中,经常采用左旋多巴的“药物假日疗法”,也容易引起恶性综合征。

313某些临床、躯体及代谢因素与恶性综合征有关,诸如感染、脱水、电解质紊乱。

患者在出现恶性综合征之前,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

314在某些病例环境温度升高是影响因素。

3151/6-1/2的患者存在既往恶性综合征病史。

恶性综合征的出现主要由于帕金森治疗药物的突然停止,经常出现高烧、高热、血压降低、不同程度脱水。

32发病机制抗帕金森病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

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抗帕金森病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的发病机理非常复杂,主要设计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紊乱。

目前,抗帕金森病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的提示病因,为下丘脑、黑质纹状体系统和中间皮质多巴胺能系统传递减低。

抗帕金森病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中出现帕金森病临床症状加重,主要原因是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系统功能减退。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表现为,发病早期患者体温不断升高,这主要与患者下丘脑多巴胺能功能低下有关。

患者
在发病期间出现意识模糊症状,主要为患者中间皮质性多巴胺能功能低下。

患者出现抗帕金森病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必须采用物理降温,退烧药物疗效差。

医生在患者住院期间,应该严密观察患者的肺部功能和肾功能,避免出现肺部感染和肾功能衰竭。

如果患者患病之前服用复方左旋多巴类药物,医护人员应该给予同样计量的药物。

部分患者存在口服困难、吸收下降等问题,医护人员应该采用胃管给药和静脉注射的方式。

一般来说,100mg静脉制剂等于200mg口服左旋多巴药物。

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静脉左旋多巴给药时,应该采用静脉输液泵的方式,每次治疗时间为3小时,24小时内最多进行4次治疗。

上述治疗方式不能有效缓解抗帕金森病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必须采用以下药物进行加强质量。

患者可以采用受体激动剂,诸如溴隐亭和金刚烷胺,这些药物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在治疗过程中,金刚烷胺的使用剂量为200-400mg/d,并进行口服和胃管给药;溴隐亭的使用剂量为25mg/d,病情加重时可以增加至45mg/d。

如果患者出现恶化精神病、低血压,不能采用溴隐亭进行治疗。

在采用溴隐亭进行治疗的时,不能过早停用溴隐亭,否则就会导致上述病症复发。

总之,帕金森病患者应该避免上述危险因素的出现。

如果帕金森患者体温不断增加,增加至38摄氏度时,应该考虑抗帕金森病撤药所致恶性综合征。

帕金森患者一旦出现药物副作用,诸如幻觉、其他精神症状,应该逐渐减量,不能突然停药。

抗帕金森病撤药所
致恶性综合征的主要危险因素是左旋多巴的突然减量和停药,所以服用这类药物的患者不应该突然停药。

参考文献
[1]董淼伟多系统萎缩的mri诊断进展实用医药杂志,2008,(10)
[2]孙振晓,于相芬,孙波恶性综合征的研究进展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