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孙蜀宁李乐义刘力平

来源:《中国医药导报》2008年第13期

[摘要]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临床以缓慢进展的少动-强直为主;病变性质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基底结区、脑室周围为主,多伴有额叶、颞叶脑萎缩和白质疏松,病灶多位于双侧;大部分患者经过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有效。结论: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脑卒中;帕金森综合征;MRI;CT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5(a)-154-02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脑卒中发病率逐年增加,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亦称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早期诊断及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预后。现将本院2001年3月~2007年3月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45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45例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诊断参照户村则昭等[1]提出的标准:①老年起病,多巴胺替代治疗效果差。②既往有脑卒中或脑血管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等。③以步态姿势障碍、强直少动为主要表现而缺乏静止性震颤。④伴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及锥体束征。⑤头部CT或MRI主要表现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梗死。⑥除外帕金森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龄55~80岁,平均67.5岁。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6例,糖尿病病史者15例,冠心病史者22例,均有脑卒中病史,其中脑血管病发生1次28例,2次13例,3次及以上4例。

1.2临床表现

全部病例亚急性或慢性起病,病程1个月~2年,呈慢性进行性。均以动作迟缓、主动运动减少起病。主要表现为起坐困难、翻身困难、铅管样肌强直45例,其中,偏侧13例,双侧32例;35例有腕部齿轮样肌强直;姿势步态异常34例,其中,前冲步态22例,启动、停止困难28例;卧床7例,其中,因偏瘫卧床6例,因四肢肌强直卧床1例;行走时上肢摆动减少38例,其中,单侧12例,双侧26例;单侧上肢轻度静止性震颤2例;“面具脸”34例;锥体束征33例;语言障碍11例;假性球麻痹18例;智能障碍23例;尿便失禁12例。

1.3影像学检查

45例患者中20例行头颅MRI,31例行头颅CT,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检出多发性脑梗死33例,单发脑梗死12例,病灶大多为腔隙性,主要位于基底节区30例,脑室周围24例,且多为双侧,其次见于丘脑、脑干、小脑。不同程度脑萎缩39例,其中双侧31例,主要位于额叶和颞叶,其次为顶叶、枕叶及小脑。脑白质疏松17例。

2结果

本组45例患者均采用脑卒中常规治疗,如合理的饮食结构、稳定情绪、调节血压、控制血糖、调节血脂,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抗血小板聚集,辅以脑细胞活化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自由基清除剂,房颤患者控制心室率等治疗,个别病例辅以左旋多巴、安坦治疗。其中,31例患者经过治疗症状完全缓解,11例患者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3例患者治疗效果不明显,美多巴治疗效果不明显。

3讨论

随着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不同,帕金森综合征可由药物、毒素、脑血管病、脑炎、外伤等所致[2]。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有高血压、动脉硬化、脑卒中史,发病年龄较晚。本组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均有脑卒中病史,且绝大多数伴有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等,说明脑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病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的临床表现具有以下特点:①锥体外系表现以强直性肌张力增高、运动减少、动作迟缓、表情呆滞为主,静止性震颤相对少见。②有局限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等。③常伴有不同程度智能障碍、尿失禁。在影像学方面,本组患者异常改变主要表现在基底节、脑室周围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多伴有额、颞叶脑萎缩和白质疏松,且病灶多位于双侧。

目前认为基底节的多发梗死灶使纹状体多巴胺受体遭到破坏,是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发生的主要机制[3]。国外有研究者在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尸检时发现,其多巴胺能神经元保持良好,而基底节和广泛的额叶白质受损,表明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发病并非黑质病变所致[4]。另外,脑室周围梗死灶阻断了黑质纹状体通路或基底节与皮质的联络,可能是其发病的另一重要机制[5]。基底节结构与复杂的认知功能有关,而边缘系统,特别是额叶前部、皮

质和脑干区与记忆密切相关,由于上述结构的严重损害,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智能障碍较为突出,表现为反应迟钝、计算力下降、记忆减退等。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病变部位以基底节区血管性损害为主,即以黑质神经元突触后结构损害为主,而突触前结构损害不明显,故应用左旋多巴治疗效果不佳,但对存在功能障碍的患者仍可给予试用。对卒中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治疗以改善基底节区微循环,应用脑保护剂为主,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抗血小板活化因子药物治疗,以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户村则昭,玉川芳春,加藤敏朗,等.Vascular parkinsonism の computedtomography所见[J].脑と神经,1985,37(10):1007-1012.

[2]卢华毓.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华临床新医学,2003,3(2):118-119.

[3]魏岗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病理报告[J].中华内科杂志,1994,33(3):474-476.

[4]Yamanouchi H, Nagura H. Neurological signs and frontal white matter lesions in vascular parkinsonism:A clinicopathologic study[J].Stroke, 1997,28(5):965-969.

[5]赵德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与帕金森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的对比研究[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7):868-870.

(收稿日期:2007-12-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