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解析
高中语文苏武传文言知识点总结
14
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与审美
培养文言文的语感与审美
13.1 文言文的语感培养 通过反复诵读、模仿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 言文语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言文 的韵律和美感 13.2 审美教育 在学习苏武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文言 文的文学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让他 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
2.2 文化内涵
苏武传所蕴含的忠贞、爱国、忍耐等文化内涵,至今仍对 中国人的价值观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蕴含的道德力量与人 格魅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具体文言知识点解析
具体文言知识点解析
3.1 苏武的忠诚形象描绘 通过具体的文言描述,如"杖汉节牧羊,卧雪与草",展 现出苏武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与忠诚 3.2 文中重要事件及对应文言表述
8
文言知识点复习与巩固
第六章:苏武传文言知识点的应用
7.1 复习文言词汇
通过反复复习苏武传中的文言 词汇,巩固对词汇的理解和记 忆。可以制作词汇表,列出文 中重要的词汇,并注明其含义
和用法
7.2 练习文言句式
通过练习苏武传中的文言句式, 提高对文言文的语感和理解能 力。可以挑选文中的典型句子, 进行翻译和解析,以加深对句
10
课堂互动与学习反思
第八章:苏武精神的现代价值
9.1 课堂互动
在讲解苏武传文言知识点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课堂互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 掌握知识
9.2 学习反思
学习完苏武传后,学生应进行学习反思,总结自己在学习 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以便更好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 习效果
5
学习苏武传的意义与价值
学习苏武传的意义与价值
6
《苏武传》人物形象塑造略谈解析
对语言的描写也是生动活泼,富有技巧。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逎死,重负国”,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以归汉?”凭苏武这两 句话,就足可见他的忠贞,宁死也要保全自己爱 国的气节。传中丰富的语言技巧也是其一大特色, 并且这种语言特色也可以看出苏武善于辞令,能 说会道的品性。比如当李陵劝降苏武时说道“愿 听陵计,勿复有云。”而苏武则以“愿勿复再言” 进行反击。不仅体现了苏武的语言风格,更表现 了其坚定的爱国情怀。
在侧面烘托上,班固也运用的得心应手,将 苏武的形象塑造的更加丰满。
卫律和李陵都归降于匈奴,两人都希望通 过自己的游说来使苏武归顺于他国。律曰: “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 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于此。苏君近 日降,明日复然。”卫律的贪图富贵从侧面反 衬出苏武视钱如粪土,不屑荣华富贵的高尚品 格。李陵虽说是被迫降于匈奴,但从他反抗的 无奈,痛苦的情绪上,更突出了苏武始终坚持 自己信念的不易。“陵始降时,自痛负汉,加 以老母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最 后,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 陵与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粘衿。
《苏武传》成功地塑造了苏武崇高的 爱国情怀以及他高尚的情操,然而他的性 格之所以能够如此栩栩如生,主要归功于 班固成功的用运了一些艺术手法。
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是《苏武传》人 物形象塑造的重要艺术手段。直接描写主 要体现在苏武的语言和动作上,其中四大 细节尤其描写的生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而间接描写则是通 过苏武与卫律的对比来展现的。
苏武忠君爱国,宁死不肯投降于他国。 他的这种气节,自始自终都不曾改变。从 刚开始张胜告诉苏武,虞常谋反匈奴事件 败露后,苏武两次自杀的举动,以及后来 卫律,李陵劝降都不太奏效,甚至被发配 牧羊,但始终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可见 其对汉朝的拳拳爱国之心。除了这两次自 杀之外,《苏武传》又通过“武不动”, “武不应”,“武骂律”以及“武不可胁” 这四大情节写出苏武的大义凛然,高尚的
《苏武传》(正式上课)解析
详写卫律、李陵劝降用意何在?
• 参考答案: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 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 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 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 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 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
讨论:那么卫律、李陵性格怎样?
• 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 的小人。
五、梳理课文
重点词句
梳理第一部分 第1段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1、介词,表原因,由于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长辈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3、使动用法,使……归
4、乃遣武以中郎将使 4、以……身份
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定语后置)
5、因厚赂单于
5、趁机
6、置币遗单于
6、赠送
7、单于益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非汉所望。7、更加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一、班固与《汉书》
公元62年,班固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下 狱,经其弟班超力辩得免。汉明帝很赏识班 固的才能,召他为兰台令史,后转迁为郎官, 诏令他完成他父亲的著作。他“潜精积思二 十余年”完成了这部著作的绝大部分。
韧不拔,无怨无悔
总结文章塑人物的艺术手法。
• 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 • 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 • 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
课堂小结
•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重点分析了各种人 物特别是传主的性格特征,我们为这样一个 有血有肉、不卑不亢、忠贞不渝的苏武而深 深感动着。
• 同时我们还点出了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 人物的对比映衬。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
苏武传知识点整理苏武传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篇寓言式故事,被广泛运用于教育、文学和传统文化领域。
下面将对苏武传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梳理,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这个故事。
一、故事梗概苏武传是关于汉朝末年,一个名叫苏武的大将被匈奴俘虏,并在匈奴王国度过了十多年的苦难生活后,最终成功逃脱,返回中原的故事。
他在匈奴期间始终坚守忠诚,在面临生死抉择时选择了坚守原则,并通过聪明才智和勇敢的行动最终成功逃脱了匈奴的控制。
苏武传中蕴含了忠诚、智慧和勇敢等重要品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一。
二、知识点解析1. 匈奴与汉朝的关系:苏武传中提到了匈奴和汉朝之间的关系。
匈奴是当时边境上最强大的游牧民族,与汉朝之间经常发生冲突和交战。
匈奴通过掠夺汉朝边境的城镇村庄来获取财富和资源,同时也进行人口控制,努力削弱汉朝的实力。
2. 忠诚与荣辱观念:苏武传中苏武始终坚守忠诚,拒绝背叛自己的国家和朝廷。
在面临匈奴刑罚和利诱时,苏武始终保持着对国家的忠诚与骄傲,执着地坚守自己的原则。
苏武的品质和信念使得他最终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和重用。
3. 智慧与计谋:苏武传中展示了苏武的聪明才智和策略思考能力。
他通过巧妙的安排和计谋,成功地逃脱了匈奴的追捕。
他并没有轻易相信匈奴的承诺和诱惑,而是运用自己的智慧保护了自己的生命和尊严。
4. 勇敢与决心:苏武传中描绘了苏武的勇敢和坚定决心。
无论是在被囚禁的艰难岁月中,还是在逃脱的关键时刻,苏武都展示出了顽强的毅力和勇气。
他用自己的勇敢面对困境,坚定地追求自由与尊严。
5. 忍辱负重与顽强生存:苏武传中揭示了苏武在匈奴期间的忍辱负重与顽强生存的精神。
尽管遭受鞭打和被剥夺自由,苏武仍然坚持忍辱负重,保持了良好的心态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同时,他也通过耐心等待和自我修炼,成功地度过了长达十多年的困苦生活。
三、故事启示与意义苏武传作为一篇古代寓言故事,承载了丰富的教育意义和启示。
它告诉人们忠诚、智慧和勇敢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美德,教育人们要尊重荣辱观念,坚守自己的原则。
人教版高考语文文言知识整合【必修四】苏武传(含答案解析)
苏武传一、通假字1.不顾恩义,畔主背亲(“”同“”, )2.与旃毛并咽之(“”同“”, )3.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同“”, )4.空自苦亡人之地(“”同“”, )5.信义安所见乎(“”同“”, )6.请毕今日之(“”通“”)7.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同“”, )(“”同“”, )(“”同“”, )二、古今异义1.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今义:①动词,两方面差不多;②形容词,适宜,合适;③副词,表示程度高,但不到“很”的程度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古义:今义:岳父3.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古义:今义:供出售的物品6.且陛下春秋..高古义:今义:指春秋战国时期,或指季节7.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今义:①事业上的成绩;②完成(多指事业)8.兄弟亲近..古义:今义:①形容词,关系密切;②动词,(一方对另一方)亲密地接近9.武等实在..古义:今义:①形容词,诚实,不虚假;②副词,的确;③副词,其实三、一词多义1.与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与民除害()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2.屈屈节辱命()手指不可屈伸(《送东阳马生序》)()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隆中对》)()理屈词穷()3.阴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岳阳楼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4.通数通使相窥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乐毅之徒通其意(《过秦论》)()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中通外直(《爱莲说》)()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孔雀东南飞并序》)()5.当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当窗理云鬓(《木兰诗》)()当其欣于所遇(《兰亭集序》)()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陈情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6.去与武决去()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鸿门宴》)()公然抱茅入竹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并序》)()四、词类活用(一)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动词(1)天雨.雪( )(2)羝乳.乃得归( )(3)杖.汉节牧羊( )(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 )(5)惠等哭,舆.归营( )2.名词作状语(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2)其一人夜.亡( )3.名词的使动用法空以身膏.草野( )(二)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 )(2)反欲斗.两主( )(3)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4)屈.节辱.命( )(三)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何久自苦.如此(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1)单于壮.其节( )(2)诚甘乐.之( )五、判断下列文言文句式的类型并翻译1.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教学设计解析
《苏武传》教学设计解析XXX《苏武传》教案设计他山中学语文组XXX【教材分析】《苏武传》是新课标人教版语文必修4中的经典文章,是历史散文中的典范之作,选自中国汉代著名史学家班固的《汉书》。
研究这篇课文要重点了解《汉书》传记体作品的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培养翻译能力。
文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XXX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XXX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
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流程,以展现人物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情感教育。
【学情分析】1.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分析:学生对《汉书》和班固不是很了解,从文学常识角度要做强调。
针对课文而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语感,对文言实、虚词有一定的积累,这些有利于他们更好地走入文本语境。
但是,由于受到心智水平和认知经验的限制,在理解文意、深透解读文本方面还存在问题。
2.研究本课,学生可能存在的困难:文章涉及一些相关的历史事件,学生不甚了解,教师要简要介绍。
有部分晦涩专有名词,学生识读起来有困难。
双方的斗争策略和人物复杂的内心,需要教师引领分析。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充分体味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相关白话文知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研究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3.德育目标: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XXX的伟大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1.多媒体ppt课件展示,提高课堂效率。
2.课文较长,要充分布置课前预作业,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了解文章大意。
13.引导自学,强调语言知识点,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疏通文意。
4.课堂上大声朗读课文,培养文言文语感,激发阅读兴趣。
校对字音,落实语言知识点。
5.合作探讨,回答问题,把时间教给学生,注重互动;教师引领点拨,或强调补充。
苏武传完全解析
苏武传汉书一、教学目标1.把握历史事实,理清文章脉络。
2.疏通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和虚词。
二、教学重点:目标1三、教学难点:目标2四、教学方法:点拨法第一课时(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白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所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
(二)简介班固及《汉书》: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
东汉著名的史学家。
《后汉书•班固传》称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
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
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传》,未成而故。
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
后因有人向汉明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
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多年努力,写成了《汉书》。
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
《汉书》中的八“表”与“天文志”是由其妹班昭和同郡人马续续成的。
班固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体例模仿《史记》,但略有变更。
全书有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起自汉高祖,止于王莽,记西汉一代二百三十年间史实。
《汉书》评价历史人物往往从封建正统观念出发,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作为标准,如对陈涉、项羽加以贬抑,即是显例。
历来《汉书》与《史记》并称,史学家刘知几说《汉书》“言皆精炼,事甚该密”(《史通•六家》),则是其特色。
苏武传课文解析
粮食
④给其衣食.
食物
给吃的 吃
栏 目
链
接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②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③恐前语发.
揭发
打发 发动
预习
检 测 4.指出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并释义
以
①以.父任_______连__词__,__表__原__因__,_由于
栏
②谴武以.中郎将……_连_词__,__表__凭__借__,__把__、_用__、_ 凭
①方.欲发使送武等方:____正______
②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会:_适__逢_______
栏
③会论.虞常论:_判__决__定__罪___
目 链 接
④置币.遗单于币:__礼__物______
⑤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阴:__暗__中______ ⑥私候.胜曰候:__拜__访______
栏
目
⑧前以降及物故“__以__”通“已____”,_已__经__。_____
链 接
预习
检 测 6.古今异义
①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__提___拔_________。
今义:业绩。
栏 目
②我丈.人.行也
链 接
古义:_老__人___,__长___辈___。
今义:岳父。
③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__趁___这__时_______。
第四单元
12 苏 武 传
栏 目 链 接
课文
导 读 1.走近作者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人(今陕西
咸阳东北)。史学家班彪之子,史学家、文学家,与司
马迁并称“班马”。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 栏
目
的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时期基本完成。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2《苏武传》要点解析与学法指导
《苏武传》要点解析与学法指导一、要点解析1.运用对照、衬托的手法塑造传主形象。
(1)在出使匈奴之初,与副使张胜的对照。
通过与张胜的对照,突显了苏武以死全节、镇静无畏的使臣风度和高贵品质。
(2)在威逼利诱之时,与叛徒卫律的对照。
以卫律的骄横无耻、色厉内荏作对比,衬托出苏武的坚定镇静、深明大义,使忠奸之别有如冰炭不能相容。
(3)在以情相劝之时,与降将李陵的对照。
在与李陵的“泣下霑衿”的对照中,突显苏武胸襟之广、信念之坚。
2.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文章在记“行”时又着力于环境及细节的描写,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在他的周围,有操生杀予夺之权的单于和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副使张胜的屈降,有曾为同事、朋友的李陵的声泪俱下的劝降。
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
这些典型环境,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一展风采。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如苏武自刺一节,被置于地坎温火之上,“蹈背出血,气绝复苏”,充满悲壮色彩。
而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
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又如写苏武被幽禁在大窖中,“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等。
文章语言千锤百炼,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学法指导1.辨明传类,准确解读。
传记的类型很多,有自传与他传,有一人之独传与多人之合传,有正规史传和文人写的别传、逸事,等等。
面对一篇传记,我们首先要善于辨明其所属的类型,这样才能求得准确的解读。
比如说,自传是传主本人的文字,具有自然、真切的特点,我们可以沿着传主所叙之事直接窥知其思想、人格;他传是作者为别人写传,其中必然融入作者的情感认知、价值企求、思想趣味,要准确解读既需注意传主之事,更要参透作者其人,看其事是否真实,其叙是否公正客观。
苏武传原文答案及翻译
苏武传原文答案及翻译1、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监。
……数通使相窥观……前后十余辈。
……汉亦留之以相当。
译:年轻时父亲的职位,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逐渐被提升做了栘中厩监。
……屡次互派使节彼此暗中侦察。
……前后共十几批。
……汉朝也扣留他们来相抵挡。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译:汉皇帝是我的长辈。
全部让汉廷使节路充国等人回国了。
汉武帝嘉奖他的义气,于是派遣苏武凭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机给单于送厚礼,答谢他的好意。
3、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译:摆出礼物赠给单于。
单于越发傲慢,不是汉所期望的那样。
……单于正要派使者护送苏武等人,适逢缑王……4、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私候胜曰……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贷物与常。
……虞常生得。
译:(缑王)和卫律统率的那些投降者,暗中共同筹划绑架单于的母亲阏氏归汉。
……私下拜访张胜……希望受到汉廷的赏赐。
张胜许诺了他,把财物送给了虞常。
……虞常被活捉。
5、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
……虞常果引张胜。
译:单于派卫律审理这个案件。
……担忧他和虞常私下所说的那些话被揭露,把真实情况告诉了苏武。
……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
被才去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
6、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译:假设是谋杀单于,又用什么更严的刑法呢?应当都叫他们投降。
……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汉廷去呢!7、引佩刀自刺。
……蹈其背以出血。
……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
译:拔出佩带的刀自刎,……轻轻地敲打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
……单于觉得他的节操壮烈8、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副有罪,当相坐。
译:单于派使者告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趁这个时机使苏武投降……副将有罪,你也应该判处连坐罪。
10.《苏武传》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7)侍中:秦汉之时,侍中为官群中直接供皇帝指派的散职;西汉时又为大臣本 官职外的加衔,文武大臣加上侍中之类名号可入禁中受事。汉武帝以后,地位 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侍中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唐宋时该职得 以沿置,以至元。元以后废止。
10.1苏武传/班固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2.品读人物形象特点,体悟苏武 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古人有言,胜敷乃兵家常事。竞赛中我们不应只浦重输与赢的结果, 更应注重竞赛的过程。在2016里约奥运会上夺冠的中 国女排,在2020东 京奥运会上遭遇“滑铁卢”,在我看来,中国女排的输赢并不重要,重 要的是女排姑娘们在比赛中顽强拼搏、永不言弃,中国女排精神没丢, 我们仍能看到中国女排未来的曙光。她们倒下后拍一拍身上的尘土,爬 起来继续摸爬滚打的样子值得我们尊敬。正如郎平教练所言:“女排精 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此言得之。
当堂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D ) ①稍迁至移中厩监②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③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④与旃毛并咽之 ⑤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⑥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⑦空自苦亡人之地⑧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⑨因泣下露衿,与武决去 A.②④⑤⑧ B.①③⑥⑨C.③④⑦⑨D.①③⑤⑧
(3)匈奴: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有些诗文中称其为“胡”“胡虏”。
(4)年号:帝王用来纪年的名称。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忧外患等大事、 要事时,会更改年号,一个皇帝可能不止一个年号。如文中“天汉”,是汉 武帝的一个年号。
(5)节:牦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古代使臣奉 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即“持节”。
苏武传翻译解析
苏武传(节选)两汉:班固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会武等至匈奴。
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
”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
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
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
虞常果引张胜。
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
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
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
武气绝,半日复息。
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
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
”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高中语文第12课苏武传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2课苏武传他是一匹桀骜不驯的战马,将斗志向异域敌方传达;他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莲花,将圣洁在世人心间播撒。
他就是苏武。
青草年年绿,绿了千万年;牧歌悠悠唱,唱遍大草原。
秦时的明月,依然明艳;汉时的雄关,已经不见。
多少英雄伟业,已被猎猎朔风吹散,而一个牧羊人的歌声,却永留人间。
摒弃浮华,静享高雅,让古老的英雄故事撞击我们的心弦,让不老的民族气节净化我们的灵魂。
让我们在千古传唱的正气之歌中感受催人奋发的力量吧!⊙课内素材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虞常事件”受牵连而被扣留。
对苏武的才能和品行,匈奴单于颇为赞赏,极力招降他。
先是派卫律出场,以死刑相逼,以荣华相诱,苏武皆不为所动,他痛斥卫律,义正词严。
后又派李陵前来劝降,道家破人亡之惨,述同病相怜之切,析汉朝天子之昏,言辞不可谓不恳切。
然而苏武忠诚似海,意志如山,让变节故友羞愧难当。
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运用角度]“忠诚”“顽强”“抗争”“不屈”“奉献”“诱惑”“得失”“取舍”“个人与国家”等。
如你在远方你有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大义,有着“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的雄伟胸襟和志向,如此气节与抱负,放眼望去,天下有几人欤?——题记我是一只羊,终日无所事事、平平淡淡地生活着。
你的到来,打破了我们原有的平静。
听带你来的士卒唤你苏武,你是因为得罪了匈奴的单于才被发配到北海来的。
不过我对这些事情并不感兴趣,只是知道以后有人管理我们这个羊群了。
我发现,你来到这里后一直闷闷不乐,总是目不转睛地望着一个方向。
我不知道你为何会望向那个地方,心想,或许是那个地方风景更美吧。
从你自言自语中,我知道了,那个地方叫长安,那是你的故乡,原来你不是本地人。
我很纳闷,既然你如此思念家乡,为什么不回去看看呢?当时的我,又怎知你的身不由己。
苏武传解析
[编辑本段]课文鉴赏
(吴汝煜)
自从班固的《汉书》问世以后,苏武的英名就反复出现在历代的诗词、散文、辞赋、戏曲、小说之中。他的感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精神,一直为人们所称道。《苏武传》附见于《汉书·李广苏建传》。《李广传》基本上照录《史记·李将军列传》,《苏建传》只有短短几行,而《苏武传》则是班固倾全力为之的。在《汉书》中,此传是最能显示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的优秀篇章之一。
其次是对比鲜明。本文安排的对比主要有这样几处:一是与张胜对比。作者写张胜的见利忘义、丧失骨气,衬托了苏武的深明大义和富于骨气;写张胜的遇事束手无策,对国家不负责任,衬托了苏武的临事不惧、对国家高度负责。二是与卫律对比。作者暴露了卫律卖国求荣的可鄙的内心世界,这就更加突出了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三是与李陵对比。李陵善于伪装。他装出满肚子委曲的样子,极力埋怨汉武帝对待臣下太刻薄。宋代吕祖谦曾经指出:“当陵之海上说苏武,陵母固未诛也,而激切捭阖,指斥汉失,若必欲降武者,则此言岂可尽信哉!”(《汉书评林》引)尽管李陵后来又装出关心苏武生活的样子,赐以牛羊,但苏武确实没有相信他的话。李陵斤斤计较于一家一己的恩怨,置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而苏武则置一家一己的恩怨于不顾,一心一意为国家民族利益着想。两种思想,两种胸怀,有如天渊之别。李陵越说得委婉动听,就越显得渺小可鄙;苏武越沉默寡言,就越显得可敬可佩。事情发展到后来,连李陵自己前后的言行也构成了对比。开始时甘于充当一名无耻的说客,经与苏武多次交谈,方始认识到人间还有“羞耻”二字,不得不自讼道:“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这是第一层对比。动员苏武投降时说得头头是道,及至看到苏武回国时又哭得哀哀欲绝。这是第二层对比。他终于认识到自己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情。对于变节者来说,只配忍辱偷生,悄悄地苟延残喘,但他连这点自由也没有,必须身不由己地去充当说客,结果是扮演了一个可怜虫的角色。当苏武的英名彪炳青史之时,正是他的叛国者的灵魂被公诸于世之日。在李陵饯别苏武的宴会上,苏武不会片言不发,但作者却不着苏武一语,只是淋漓尽致地刻画李陵悔恨、懊丧、羞惭的种种表现,对比的色彩异常鲜明。就苏武形象的塑造而言,这也可以说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因为苏武的光辉形象已经栩栩如生地活现在读者的面前了。1.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2018学年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师用书:第4章 自读文本 苏武传 含解析
自读文本苏武传本课话题——气节朗读——课文中的名段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别其官属常惠等,各臵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地窖的阴暗潮湿不仅没有让他的心灵黯淡,反而让他的心更加明亮;塞外朔风大雪虽然让汉节旄毛尽脱,但苏武心中的那杆赤诚大旗却猎猎飘扬;19年的饥寒苍老了他的容貌,但千古的气节却让苏武的青春永驻!链接——生活中的素材杨靖宇——野草果腹的民族气节1940年初,杨靖宇率领东北抗日联军与40万日寇作战,顽强抵抗,身负重伤,宁死不屈,壮烈牺牲。
死后,日本人剖开杨靖宇的遗体,想看看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上是什么让抗日联军顽强抵抗、不屈不挠。
结果,他们在杨靖宇的胃里看到的是野草、树皮和棉絮。
其实,他们还看到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的气节。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清照3.人不能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徐悲鸿4.一个读书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他的一点气节。
——老舍5.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可以看出人们的气节。
——莎士比亚[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栘.中(yí) 厩.监(jiù) 数.通使(shuò) 且鞮..侯(jū dī) 单.于(chán) 丈人行.(háng) 缑.王(gōu) 昆邪..王(hún yé) 浞.野侯(zhuó) 阏氏..(yān zhī) 伊秩訾.(zǐ) 煴.火(yūn) 北阙.(què) 啮.雪(niè) 旃.毛(zhān) 牧羝.(dī) 廪.食(lǐn) 节旄.(máo) 棫.阳宫(yù) 斧钺.(yuè) 汤镬.(huò) 喟.然(kuì) 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女为人臣子(“女”通“汝”,第二人称代词)(2)不顾恩义,畔主背亲(“畔”通“叛”)(3)头县北阙(“县”通“悬”)(4)与旃毛并咽之(“旃”通“毡”,毛织品)(5)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6)法令亡常(“亡”通“无”)(7)因泣下沾衿(“衿”同“襟”)(8)与武决去(“决”通“诀”)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会⎩⎨⎧会.武等至匈奴(副词,适逢,恰巧)会.论虞常(副词,共同)单于召会.武官属(动词,集聚)(2)当⎩⎨⎧汉亦留之以相当.(动词,抵挡)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动词,判处)副有罪,当.相坐(副词,应当) (3)使⎩⎨⎧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名词,使者)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动词,派)武使.匈奴,明年,陵降(动词,出使) (4)及⎩⎨⎧及.卫律所将降者(连词,和,与)此必及.我(动词,牵连到)及.还,须发尽白(介词,等到) (5)始⎩⎨⎧匈奴之祸,从我始.矣(动词,开始)陵始.降时,忽忽如狂(副词,刚刚)始.以强壮出(副词,当初) (6)发⎩⎪⎨⎪⎧方欲发.使送武等(动词,打发)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动词,起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动词,出动)张胜闻之,恐前语发.(动词,揭露,暴露)须发.尽白(名词,头发) (7)因⎩⎨⎧君因.我降(介词,经由,通过)欲因.此时降武(介词,趁,趁机)因.谓武曰(介词,趁机)因.释其耒而守株(连词,因此) (8)以⎩⎪⎪⎨⎪⎪⎧少以.父任(介词,凭借)汉亦留之以.相当(连词,来)以.货物与常(介词,把)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介词,凭……的身份)何面目以.归汉(连词,相当于“而”,来)前以.降及物故(副词,已经)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介词,在……的时候)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化含义迥(1)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名词作状语)向上(2)得夜.见汉使(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天雨.雪,武卧啮雪(名词作动词)下(4)羝乳.乃得归(名词作动词)生子(5)杖.汉节牧羊(名词作动词)拄着(6)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名词作动词)祭祀(7)惠等哭,舆.归营(名词作动词)抬(8)因泣.下沾衿(动词作名词)眼泪(9)欲因此时降.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投降(10)反欲斗.两主(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11)屈.节辱.生,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屈,使……受辱(12)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回去(13)兄弟亲近..(形容词作名词)亲近的人(14)空以身膏.草野(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滋润肥美(15)何久自苦.如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苦(16)单于壮.其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壮美,钦佩,赞美(17)诚甘乐.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栽培,提拔。
《苏武传》文本解析
《苏武传》翻译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3、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4、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5、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6、单于使卫律治其事。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7、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
见犯乃死,重负国!"8、左伊秩訾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9、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10、惠等哭,舆归营。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1、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12、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13、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14、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15、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
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16、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17、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18、武能网纺缴,檠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
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
19、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20、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21、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
22、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
《苏武传》(课课练)(解析版)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十课苏武传一、语言表达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恐前语发,以.状语武B.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C.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宜皆降之.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答案】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第一句中的“以”,介词,因为;第二句中的“以”,介词,把。
B.第一句中的“乃”连词,于是,就……;第二句中的“乃”,副词,才。
C.第一句中的“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无实义;第二句中的“之”,代词,他们。
D.两句中的“虽”均为连词,即使。
故选D。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单于视左右..行也..而惊B.汉天子我丈人C.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D.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今异义词意思的能力。
C项,谋杀,古今义相同,谋划杀害。
A项,左右,古义,身边侍候的人;今义,左和右两方面;支配操纵。
B项,丈人,古义,对长辈的尊称;今义,岳父。
D项,货物,古义,财物;今义,供出售的物品。
故选C。
3.下列各句与其他三项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即谋单于,何以复加B.虽欲报恩将安归C.见犯乃死,重负国D.子卿尚复谁为乎【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正常语序为“即谋单于,以何复加”,宾语“何”前置,为宾语前置句。
B.正常语序为“虽欲报恩将归安”,“安”为宾语,为宾语前置句。
C.“见”表被动,为被动句。
D.正常语序为“子卿尚复为谁乎”,宾语“谁”前置,为宾语前置句。
故选C。
4.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
《苏武传》教材深度解读
《苏武传》教材深度解读重点赏析1.苏武与谋反之事毫无关系,为什么反而责备自己“重负国”,执意要自杀呢?明确:在苏武看来,副使张胜私自参与匈奴内部叛乱阴谋,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朝处于不利地位,自己作为正使没有及时发现制止,这是失职。
如果再被匈奴拘捕审讯,屈节辱命而死,使汉朝的尊严再次受到伤害,那就更加对不起国家。
所以,他“欲自杀”,是为了避免受审被辱,说明苏武把维护汉朝尊严作为自己出使匈奴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
2.苏武为何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为其矫正弓弩?明确:白居易说:“非其义,君子不轻其生;得其所,君子不爱其死。
”不是为了他所看重的道义,君子不会轻易丢弃生命;如果死得其所,君子绝不惜死。
苏武接受单于弟弟的馈赠,这是“君子不轻其生”,是活下去的需要,而这时的坚强存活恰恰是一种斗争方式。
这与宁可饿死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不同。
3.李陵劝降时所说的“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实情,苏武为何不接受?明确:汉武帝晚年的确残忍,班固继承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语带批判。
但苏武秉持君臣之义,坚定地对李陵说:“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
”这正是封建士子的道德原则,是苏武尽忠于汉朝的表现。
精读感悟写作特点1.详略得当。
课文在写人时有详有略。
作者对苏武和次要人物——张胜、卫律、李陵等人进行了详细描写;对其他人物——单于、汉使者等人进行了略写。
课文在叙事时也有详有略,详写了匈奴的逼降、劝降和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事件,略写的事如苏武为於轩王所赏识及牛羊被盗一事。
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描写得特别详细,目的是突出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2.用语言、细节刻画人物。
(1)苏武的语言极有个性特点,充分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苏武获知张胜参与匈奴内乱后,对张胜说:“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对国家的一片赤诚,对同僚的婉转告诫,尽见语中。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12《苏武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
《苏武传》课后习题及答案解析一、熟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⒈课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各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设题意图:此题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结构,然后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答:课文按苏武一生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1-2段,写苏武在胡、汉两国关系微妙..时期奉汉武帝旨意出使匈奴,以通两国之好。
主要是交代苏武出使的原因、背景和使团的主要成员。
第二部分是文章第3-8段,主要写苏武被匈奴扣留胡地....十九年,九死一生而不改气节的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先写苏武出使匈奴时遇到的意外变故,再写卫律威逼利诱,苏武被幽禁并流放到北海牧羊,以及李陵来劝降等事件。
第三部分是第9-10段,苏武返回汉朝的过程。
先写汉与匈奴和亲后,苏武终得重见天日,重归祖国。
⒉卫律和李陵劝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设题意图:史传文学要求作者将史学性与文学性很好结合起来,本文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在差别中更鲜明。
应注意到不仅有正反之间的对比,还有同类之间的对比。
在体会其对比时能通过人物言行概括其思想特点。
答:⑴卫律在劝降苏武时采取的是软硬兼施、威逼利诱的方式。
先以副使张胜获罪,苏武“当相坐”来胁迫他,遭拒绝后,又“复举剑拟之”来威逼,然“武不动”。
威逼不成,又以“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来利诱。
⑵李陵劝降苏武时则不同,他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谈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先指出汉朝的薄情,其父兄都被汉武帝害死;再披露苏武家庭的悲剧:“太夫人已不幸”“妇年少,已更嫁”,“独有女弟二人,两男一女,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又以切身体会说明最初与苏武颇有同感;最后指出汉朝法令无常,即使回去也难保身家平安。
所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若此?”显得推心置腹,委婉通情。
⑶①二人的劝降方式之所以不同,一是两人与苏武的关系不同,二是两人的地位与修养不同。
②卫律原来是汉朝的武将,被匈奴俘虏后投降的,本是无气节的武夫,希冀献功的小人,并无是非标准,惟利是图,所以丑态百出,遭到苏武的唾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了解班固及《汉书》。 2、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3、鉴赏本文运用人物对话、细节描写、 对比烘托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 技巧。 4、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 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品味历史传记的 史学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
史书形式-----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我第一部叙述详细的编 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司马光)——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苏武传》
苏武传
「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我 国家喻户晓。《汉书 苏武传》 载: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 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扣, 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未遂, 又将他迁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边牧羊,苏武坚持十九年不屈。 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因 匈奴与汉和好,方被遣回朝, 官典属国。决不背叛祖国的气 节,流芳百世,传唱千古。
民歌《苏武牧羊》: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 十九年。渴饮雪, 饥吞毡,牧羊北海 边。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历尽 难中难,心如铁石 坚。夜坐塞上时听 笳声入耳痛心酸。 转眼北风吹,雁群 汉关飞。白发娘, 望儿归,红妆守空 帏。三更同入梦, 两地谁梦谁;任海 枯石烂,大节定不 亏。终教匈奴惊心 碎胆,恭服汉德威。
•价值---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 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 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 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 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汉书》与《史记》对比:
《汉书》 体裁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 断代史
《史记》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 史
时间跨度 体例
230年左右
纪、表、志、传
3000多年
本纪、列传、世家、 书、表
两书合称为: “史汉”
班固简介:
班固(32—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 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班固传》称 他“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 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 义而已”。其父班彪曾续司马迁《史记》作《史记后 传》,未成而故。班固立志继承父业,在《后传》基础 上,进一步广搜材料,编写《汉书》。后因有人向汉明 帝诬告他篡改国史,被捕入狱。其弟班超上书解释,始 得获释,被命为兰台令史,经过二十一年努力,写成了 《汉书》。汉和帝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不久 窦宪因谋反案被诛,班固也受牵连被捕,死于狱中。其 作品《汉书》由其妹班昭和同乡马续完成。
一、《苏武传》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塑造苏 武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述。 1)苏武和张胜——张胜见利忘义,在匈奴剑下 丧失骨气,屈膝投降,反衬出苏武宁死不屈 的民族气节。 2)苏武和卫律——卫律贪图名利,投降匈奴, 并且为虎作伥,作威作福,逼迫苏武投降,对 这种卖国求荣的叛徒嘴脸的揭露,更突出了 苏武崇高的民族气节。
摆出;送给 更加 完全不是汉王朝所希望 的结果
11、方欲发使送武等 12、后随浞野侯没胡中 13、及卫律所将降者 14、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 氏归汉 15、幸蒙其赏赐 16、以货物与常
第二段 派 被困于匈奴境中 和;带领 一起
希望 把财物送给虞常
第三段
17、独阏氏子弟在 18、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19、其一人夜亡 20、单于子弟发兵与战 21、恐前语发 22、以状语武 23、此必及我 24、见犯乃死 25、虞常果引张胜 26、何以复加? 27、宜皆降之
只有 起事 连夜,名作状 出动 被揭发 把 连累 被 供出 还有什麽比处死 更重的刑罚去处置他们呢 使……投降
第四段
28、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29、引佩刀自刺 30、蹈其背以出血 31、舆归营 32、单于壮其节 33、朝夕遣人候问武
即使;来 拔出 以便 用车子送 认为……壮烈 看望
34、武益愈 35、单于使使晓武 36、欲因此时降武 37、幸蒙大恩 38、明日复然 39、空以身膏草野 40、君因我降 41、尚可得乎? 42、畔主背亲 43、反欲斗两主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史记》(西汉 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东汉 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南朝 宋
《三国志 》(西晋 陈寿 )——纪传体断代史
52、其冬
名作动 那一年
53、武使匈奴明年 54、久之 55、因谓武曰 56、闻陵与子卿素厚 57、虚心欲相待 58、空自苦亡人之地 59、信义安所见乎?
60、劾大不敬
第二年 过了很久 趁机 一向 不抱成见 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 的地方自讨苦吃 您的诚信忠义又怎么 会有人见到呢? 派;使者 趁着;使……投降 幸运地 这样 使……肥美 通过 还 “叛”,背叛 使……争斗
第五段
第六段
44、律知武终不可胁 被威逼而投降 45、单于愈益欲降之 更加;使……投降 46、乃幽武 于是 47、绝不饮食 与外界断绝联系 48、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 于是,就 才 49、羝乳乃得归 官府供给的(粮食) 50、廪食不至 拄着,手中拿着; 51、杖汉节牧羊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妹妹:
班超(投笔从戎) 班昭(续写《汉书》)
《汉书》 《两都赋》 《咏史诗》
作品----
史书: 辞赋: 诗:
• 《苏武传》是《汉书》中最精彩 的篇章之一,班固以饱满的热情 和精炼的文字,歌颂了苏武威武 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 移的高尚气节,使这一人物形象 流芳百世。
为什么要像这样长年累 月地苦苦折磨自己呢?
62、加以老母系保宫 因为 63、子卿尚复谁为乎?您这样做又还为了谁呢? 64、诚甘乐之 的确、确实 65、子为父死无所恨
遗憾
第八段
66、陵见其至诚 67、因泣下沾衿
忠诚 于是
第九段
• • • •
• 详详细细地 68、具自陈过 责备 69、如惠语以让单于 • 按 • 道歉 70、谢汉使曰 、
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 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 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 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 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 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 屈,忠贞不渝。
苏武在匈奴坚持民族气节十九年,靠 的是什么? 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 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信念与意志
1、少以父任 2、兄弟并为郎 3、稍迁至移中厩监 4、前后十余辈 5、汉亦留之以相当 6、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7、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 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8、因厚赂单于 9、置币遗单于 10、单于益骄 11、非汉所望也
因为 第一段 都、一同 逐渐 批 来 使……返回
凭着……的身份 定语后置
借此机会;赠送财物
拓展延伸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 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 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
关于气节的名句 1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子罕》) 2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微子》)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4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 元景安列 传》) 5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 禹》) 6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爱莲说》)
词类活用
• • • • • • • • (使动) 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名作状) 其一人夜亡 (使动) 宜皆降之 (名作动) 惠等哭,舆归营 (意动) 单于壮其节 (使动) 欲因此时降武 (使动) 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使动) 空以身膏草野
一词多义
1、以①介词,表原因,相当于“由于” ②介词,表时间,相当于“在” 2、于①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 ②介词,表处所,相当于“在” 3、乎①句末语气词,表疑问,相当于“呢” ②句中语气词,不必译出 4、为①介词,表被动,可译为“被” ②动词,担任,做
两千年前,在北海边上,有一位杖节牧羊的 老人,他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在饥寒交迫中艰难地生存着,在他的身上体现 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的传统美德和高尚人格。其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他没有在敌人的淫威面前屈服,也没有在 金钱、富贵面前动心。为了远大的理想、为了 亲爱的祖国,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义无反 顾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坚守住了自己的信念。 一直以来,这种英勇义举激励着千秋万代的华夏 儿女奋然前行。可以说,苏武,真正称得上是我们 民族的脊梁。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 (1~2) 介绍了 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 (3~8) 重点记 述了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 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 (9~10)介绍苏 武被放回国的经过。 按时间顺序分
人物形象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塑造 人物形象的?
正面描写: 语言、行动等细节刻画人物
第十段
• 71、武以始元六年 春至京师 • 72、凡十九岁 • 73、及还
• 介词,在…… 时候 • 总共、一共 • 等到
• • • • • •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长辈,对长辈男子的尊称 今:岳父,妻子的父亲 2、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古:用作送礼的玉、马、皮、帛等财物。 今:货币、钱币
古今异义
苏武出使的背景简介
• 匈奴:我国历史上北方的一个古老游牧民族
兴起于战国时期,强盛于秦末汉初
秦汉之际,不断扩大控制地区 • 文帝、景帝时代:和亲政策 • 武帝: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作战 取得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 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
听《苏武传》范读,正音正字:
栘(yí )中厩(jiù )监 且(jū)鞮(dī) 单(chá n)于(yú ) 缑(gōu)王 遗(wè i) 昆(hú n)邪(yé )王 浞(zhuó ) 阏(yān) 氏(zhī)弩(nǔ) 重(zhò ng)负国 秩(zhì ) 訾(zī) 熅(yú n) 北阙(què ) 窖(jià o) 啮(niè ) 旃(zhān) 徙(xǐ) 羝(dī) 廪(lǐn) 旄(má o) 於(wū)靬(jiān) 弋(yì ) 缴(zhuó ) 檠(qí ng) 棫(yù ) 辇(niǎn) 劾(hé ) 斧钺(yuè )汤镬(huò ) 衿(jīn) 贳(shì ) 隤(tuí ) 秩(zh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