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科中医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患者因“发胸闷、气促10多天”入院,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心悸"的范畴,证属心气不足,患者心气不足,不能鼓动血液正常运行,心失所养,则胸闷,活动后加重;气虚而血液运行不畅则有胸痛;心气不足则肺气亦虚则感呼吸困难;舌淡红、苔白,脉细弱均为心气不足之征。
中医鉴别诊断:奔豚奔豚发作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但发自少腹,上下冲逆;而心悸系心跳异常,发自于心。
西医诊断依据:患者因“突发胸闷、气促10多天”入院,体查:气管稍右移,左侧胸廓较饱满,左侧呼吸运动减弱,左肺部叩诊呈鼓音,左肺呼吸音减弱,右肺呼吸音增粗,未闻及散在干性啰音。胸片报告:左侧气胸,肺组织压缩约60%;双肺Ⅲ型肺结核。
西医鉴别诊断:与肺部感染相鉴别,一般肺部感染有咳嗽、咳痰、发热,肺部听诊可闻及啰音,胸片可资鉴别。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心悸心气不足
西医诊断:1)、左侧气胸
2)、Ⅲ型肺结核
中医治则:以补益心气为法,方以五味子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党参10g 白术15g 黄芪15g 陈皮5g
茯苓15g 沙参20g 麦门冬10g 当归10g
五味子15g 甘草5g
共3剂,日1剂(17/05-19/05),水1000ml煎至250-300ml 饭后温服
中医诊断依据:四诊合参,当属祖国医学“咳嗽”范畴,证属“痰湿蕴肺”,多因饮食生冷,脾胃不和,健运失常所致。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犯于肺,壅遏肺气而咳嗽痰多,痰白而粘;脾失健运,运化无力而见食少,体倦乏力,舌淡胖,苔白腻、脉濡亦为痰湿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哮病、喘病相鉴别。哮病及喘病虽然也会兼有咳嗽,但各以哮、喘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哮病主要表现为痰气文阻,气道壅塞,呼吸不利,
喉间痰鸣气吼,反复发作,常有过敏史或家族史。喘病主要表现为呼吸迫促,张口抬肩,不能平卧。
西医诊断依据:患者因“咳嗽、咳痰半月”入院。左肺呼吸消失,右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及包块,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约3次/分。胸部CT 示。
西医鉴别诊断:诊断明确,无需鉴别。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咳嗽痰湿蕴肺
西医诊断:1)左侧胸腔积液并肺不张
2)左侧肺部炎症
(三)诊治计划:
1.完善相关检查。
2.西医治则:抗感染,制酸,胸穿抽液、补液等支持对症治疗。
中医治则:中医以“健脾燥湿、理气化痰”为法,方以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法夏10g 陈皮10g 茯苓30g 乌梅6g
厚朴12g 苍术12g 砂仁6g 桂枝10g
白术15g 干姜15g 细辛6g 甘草6g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咳嗽”的范畴,证属风热犯肺,患者起居不慎,感受风热,风热犯肺,肺失清肃,热熬津液,故咳嗽痰黄而稠,咳而不爽;肺热津耗.故咽痛口渴。邪客皮毛,则有身热、恶风等表症;风主疏泄,故汗出;舌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之征。
中医鉴别诊断:与肺痨相鉴别,肺痨的主要症状之一亦为咳嗽,因此须与作为疾病诊断的咳嗽相鉴别。肺雳常同时出现咯血、脚痛、潮热、盗汗、消瘦等症,结合血沉、结核菌家试验、痰液涂片、细菌培养以及X线检查,可作出鉴别。
西医诊断依据:患者,男,46岁,因“咳嗽、咳痰、发热近10天”入院。查体:听诊双肺呼吸音稍粗。胸片报告:1)、双下肺肺部感染 2)、双侧胸腔少量积液西医鉴别诊断: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相鉴别,一般慢阻肺病程较长,咳嗽、咳痰、气促、气喘症状较明显,每年反复发作,胸片可资鉴别。
中医诊断:咳嗽风热犯肺
西医诊断:肺部感染
(三)诊疗计划
1、完善有关检查;
2、西医治则:抗感染,止咳化痰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中医治则:清热解毒,化痰平喘;方以桑菊饮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金银花15g 连翘10g 杏仁10g 桔梗5g
芦根20g 桑白皮10g 菊花15g 桑叶10g
前胡10g 浙贝5g 薄荷5g(后下)黄芩15g
甘草5g
共3剂,日1剂(29/4-1/5),水450ml煎至250-300ml 饭后温服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牙痈”的范畴,证属胃火炽盛,患者因风热邪毒直侵人体,引动脾胃直积热,风热与胃火交蒸,循经上冲于牙床而腐肉成脓;风热邪气侵袭肺卫皮毛则畏寒,发热;脾胃蕴热,运化失常则纳差。舌红,苔黄,脉浮数亦为胃火炽盛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与牙咬痈相鉴别,两者均发生于牙龈的臃肿,但发病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同。牙咬痈专指发于尽牙处牙龈的臃肿,故多出现张口困难,尽牙常呈异位或阻生;牙痈则可发于其他任何部位的牙龈处,较少出现张口困难的症状,患牙常有明显的叩痛或可有松动。
西医诊断依据:中年女性,因“左侧牙龈肿痛1周”入院,有慢性胃炎病史20多年。体查:T:38℃,左侧面颊部明显肿胀,皮温稍高,触痛明显,口唇红干,
张口受限,左侧下颏第一磨牙缺如,外侧牙龈肿胀明显,触痛明显,有波动感,轻触即有脓性分泌物溢出,咽部充血。上腹部轻压痛。
西医鉴别诊断:与龋牙鉴别。一般龋牙以疼痛为主,无局部肿胀。
初步诊断:中医诊断:牙痈
胃火炽盛
西医诊断:1)、化脓性牙龈炎
2)、慢性胃炎
(三)诊疗计划
1、完善有关检查;
2、西医治则:抗感染,制酸保护胃黏膜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
中医治则:以清胃泻火,疏风清热为法,方以银翘散合清胃散加减,具体方药如下:
石膏30g 黄连12g 知母15g 金银花15g
生地黄10g 牡丹皮15g 淡竹叶10g 薄荷10g(后下)
陈皮12g 连翘15g 牛蒡子15g 甘草5g
共3剂,日1剂(17/05-19/05),水1000ml煎至250-300ml 饭后温服
中医辨病辩证依据:四诊合参,本病当属祖国医学"口僻"的范畴,证属风痰阻络,患者脏腑失调,气机失和,痰浊瘀血内生,借助肝风鼓动,则风痰瘀血上犯于面,壅塞经络,故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左眼无法闭合;风痰内阻则舌质暗淡,苔白腻,脉弦滑。
中医鉴别诊断:可与中风病鉴别。中风病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语言不利,偏身麻木为主症。中风病常留有半身不遂等后遗症.而本病醒后如常人,无后遗症,且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情形相似。必要时行肺电图、头颅CT以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