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指导: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炎,需辨证施治
45传统医学医学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叫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指茎乳孔以上面神经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是一类临床上常见的急性周围性面瘫。
本病属中医“口僻”“歪嘴风”“吊斜风”等范畴。
主要是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使气血痹阻,面部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所致。
临床需辨证施治——风寒袭络证主症:突然口眼 斜,眼脸闭合不全,或有口角流涎,眼泪外溢伴恶风寒,头痛鼻塞,面肌发紧,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小续命汤加减。
川芎、黄芩、桂枝、麻黄各9克,芍药、制附片、防风、防己各12克,人参30克,杏仁15克,甘草6克。
加减:表虚自汗者,去麻黄加黄芪30克,白术12克;兼头痛者加白芷12克,羌活9克。
风热灼络证主症:骤然起病,口眼 斜,眼睑闭合不全,头痛面热;或发热恶风,心烦口渴,耳后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祛风清热,通经活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10克,生石膏(包煎)30克,芍药、白术、茯苓、川芎各12克,熟地黄、生地黄、当归各15克,羌活、防风、黄芩、白芷、独活各9克,细辛、甘草各6克。
加减:风热表证明显者,去细辛、独活、熟地黄,加桑叶9克,蝉蜕6克;兼头晕目赤者加钩藤15克,菊花12克。
气虚血淤证主症:口眼歪斜,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面白气短,神疲乏力,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或弦涩。
治宜益气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30克,当归15克,赤芍、地龙、川芎各12克,桃仁9克,红花6克。
加减:顽固不愈者,加三七、鬼箭羽各9克,穿山甲15克;面肌抽搐者加全蝎6克,蜈蚣2条;气虚明显者,重用黄芪。
【中成药治疗】1.太极通天液。
每次10毫升,每日2次,适用于风寒袭络型。
2.全天麻胶囊。
每次4粒,每日2~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
3.新癀片。
每次4片,每日2~3次,适用于风热袭络型。
4.益脑安(胶囊)。
每次4粒,每日3次,适用于风痰阻络型及其他各型恢复期。
中医诊疗规范面瘫病(面神经炎)
二、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学认为,本病常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侵脉络,使该侧气血痹阻,脉络失于濡养,导致该侧肌肉弛缓无力,受对侧牵拉,而成歪斜。
病因以邪风为主,次为风寒,风热,或可见风邪与痰瘀相杂者。
【临床表现】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发病率最高,多由受风受寒或某些病毒侵犯神经系统引起,最终造成的面神经功能丧失。
发生病变的一侧面部表情动作减弱或消失,口歪眼斜、口角下垂,口角流涎,眼角扩大,闭眼不能、流泪,不能皱眉﹑露牙齿,耳后疼痛,耳鸣等。
【诊断要点】中医诊断:(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西医诊断:(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疾病分期: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 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治疗方案及原则】(一)针灸治疗(二)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治疗(三)红外线照射等其他疗法疗法【辩证论治】1.风寒袭络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
方药: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
2.风热袭络治法:疏风清热,活血通络。
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3.风痰阻络证治法:祛风化痰,通络止痉。
方药:牵正散加减。
4.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活血,通络止痉。
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
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中医疾病的名词解释-面瘫面瘫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颜面神经麻痹”。
它是指由于面部肌肉的运动受到损害或神经功能失常而导致的一种临床表现。
面瘫通常可以分为中医学和西医学两种不同的解释和治疗方法。
中医学解释面瘫在中医学中,面瘫被归类为“中风”的范畴。
中医认为,面瘫多是由于“风寒湿热”等病邪侵袭脸部经络所致。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经络是一种传导气血和营养的通道,任何原因导致经络瘀阻或气血运行不畅,都可以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的面瘫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和外治疗法。
中药内服可以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来恢复脸部肌肉的正常功能。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川芎等,它们具有活血祛瘀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减轻面瘫症状。
此外,还有一些中药方剂,如五灵脂、桑白皮汤等,也被广泛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
另外,中医还采用外治疗法来治疗面瘫。
常见的方法包括耳针、针灸、艾灸、拔罐等。
这些外治疗法可以刺激相关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从而增强面部神经的功能。
此外,中医还有一些特殊的疗法如跌打损伤法、刮痧法等,也可以用于面瘫的治疗。
西医学解释面瘫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面瘫是由于面部神经受到损伤或功能障碍而导致的疾病。
在西医的解释中,面瘫多是由于面神经的炎症或压迫引起。
面神经是负责控制脸部表情肌肉的主要神经。
当面神经受到损伤时,脸部的一侧会出现麻木、抽搐、运动功能障碍等症状,进而导致面部表情不协调。
面瘫的病因可能是多样的,如感染、外伤、肿瘤等,根据病因不同,选择的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西医常用的面瘫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应用抗病毒药物、抗炎药物等来缓解症状并促进面神经的恢复。
物理治疗可以包括按摩、热敷、电刺激等方法,可以改善面瘫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
在某些严重的情况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例如对于因肿瘤、组织压迫等引起的面瘫。
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中医和西医在面瘫的解释和治疗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倡导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以期能够更好地治疗面瘫。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1. 引言面神经麻痹是指由于面神经的损伤或疾病而导致的面部肌肉的麻痹。
这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变,可引起面部表情的异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于治疗和预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面神经麻痹的诊断方法和鉴别诊断要点。
2. 临床表现面神经麻痹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面部麻痹面部麻痹是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表现之一。
患者面部肌肉群对侧或双侧出现不同程度的麻痹,表情失常,例如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脸部表情僵硬等。
2.2 唇齿运动和言语障碍面神经麻痹还可导致唇齿运动和言语障碍。
患者口角歪斜,并且出现说话不清晰的情况,这是由于面部肌肉的麻痹导致嘴唇和舌头的活动受限。
2.3 触觉异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面部触觉异常,例如对侧或双侧面部麻木、刺痛等感觉异常。
3. 诊断方法面神经麻痹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结合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3.1 病史采集详细的病史采集对于面神经麻痹的诊断非常重要。
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症状出现时间、面部麻痹的程度和范围、疾病的发展过程等。
3.2 神经系统检查神经系统检查是诊断面神经麻痹的基础。
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测试面部肌肉力量和功能等来评估面神经的受损程度。
3.3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面神经麻痹的原因。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3.4 实验室检查一些实验室检查可以帮助医生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因和鉴别诊断。
例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病毒学检测等。
4. 鉴别诊断要点面神经麻痹的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引起面部麻痹的疾病进行区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鉴别诊断要点:4.1 贝尔麻痹贝尔麻痹是面神经麻痹的一种常见病因。
与面神经麻痹不同的是,贝尔麻痹通常是单侧的,而且症状发生较急,通常在数日内达到高峰。
4.2 中枢性面麻痹中枢性面麻痹是由于脑部损伤或疾病引起的面部麻痹。
与周围性面麻痹不同的是,中枢性面麻痹常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例如运动障碍、感觉障碍等。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面瘫,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的麻痹,导致面部表情不对称,甚至影响到说话、吃东西等日常生活功能。
传统中医药认为,面瘫是由于气血不畅、风寒湿邪侵袭所致,因此可以通过一些土方法来进行治疗。
下面将介绍一些治疗面瘫的土方法,希望对面瘫患者有所帮助。
1.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白芷、熟地黄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浸湿干净的毛巾,然后将毛巾敷在患部,用火烤热,使药液的药性能够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每天坚持使用中药熏洗法,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有助于恢复面部肌肉的功能。
2. 穴位按摩法穴位按摩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土方法,可以在家中进行。
中医认为,面瘫与面部经络的气血不畅有关,因此通过按摩面部的穴位,可以促进面部经络的畅通,有助于治疗面瘫。
常用的穴位包括迎香穴、合谷穴、四白穴等,可以通过指压、推拿等方式进行按摩。
按摩时要注意用力均匀,避免用力过猛,以免损伤面部肌肉。
3. 中药熏蒸法中药熏蒸法是一种通过中药的药性来刺激面部肌肉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桂枝、白芷、川芎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蒸汽蒸面部,让药性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中药熏蒸法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面部肌肉的痉挛,对于治疗面瘫有一定的效果。
4. 饮食调理法中医认为,饮食对于治疗面瘫有一定的作用。
患者在饮食上应该注意多食用一些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散寒作用的食物,如红枣、山药、生姜、红糖等。
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面部肌肉的痉挛。
通过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帮助面瘫患者加快康复的速度。
5. 中药熏洗法中药熏洗法是一种传统的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首先,准备好一些中药材,如川芎、当归、白芷、熟地黄等,然后将这些中药材煎煮成药液。
接着,用药液浸湿干净的毛巾,然后将毛巾敷在患部,用火烤热,使药液的药性能够渗透到面部肌肉中。
中西医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50例
位及 面神 经 支 配 的面 部 肌 肉, 2
卢 静
日。
讨
论
主动面肌运动 : ①额部 : 尽力抬 眉 , 如无 主 动运动 , 在 眉部 轻 向对 侧 用 力 协助 运 可 动 。②对眼 轮 匝肌 、 口轮 肌 等 作 画 圆按
揉 。③鼓腮运动 : 同时鼓腮时两腮尽量 收
面神经麻痹 即指 特发性 周 围性 面神 经炎 , 又称 B l麻痹 , 面神 经急性 非化 e l 是
脓性炎症引起周 围性面神经麻痹 , 是神经
科 的常见病 、 多发病 , 因尚不 明确 , 病 多数 患者可以治愈 , 部分病 人病 情较 重 , 但 病 程长 。临床上 治疗 方法 较多 。我院 采用 中西医多种治 疗方 法配合 功能 锻炼 及精 神心理发面治疗 ,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 将结果汇总如下 。
显 的 安慰 及 疏 导 , 属 的 协 助 与 关 心 , 家 也
总体来说 面神经麻 痹 治疗应 该 越早
越 好 , 经 功 能恢 复 越 完 全 。 在 上 述 的 治 神
疗方法 中, 大部分 都是 早期应 用 , 中医 但 针灸治疗的时机一直是一个争议 的问题。 有些人认为 面瘫针 灸治 疗最佳 时机 为急 性期 , 但绝大 多数 人认 为急性期 不宜使用
紧开始 27 日,0分钟/ ,0 日 1 欠/ 2 次 1
d i 1 . 9 9 j i n 0 一6 4 . 0 9 o : 0 3 6 / . s .1 t s 1 x 20
0 0 6. 71
点, 维护面神 经正 常功能 , 除因神 经鞘 解
西 医治疗 :0 2 %甘露醇 2 0 l 滴 , 5m 静 1 次/日, 续 7 日; 塞米 松 5~1m 连 地 0 g入 壶, 1次/日, 连续 7日; 维生 素 B 0 1 , . g肌 注, 1次/日, 维生素 B2 0  ̄ 肌注 , 。5 0 g 1次/ 日; 阿昔洛韦注射液静滴每 次 05 , : . g 20 /
名中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七个秘方
名中医治面神经麻痹(面瘫)七个秘方治面神经麻痹(面瘫)秘方(7首)19.1牵正四物合剂【来源】印会河,《中医内科新论》【组成】白附子12克,僵蚕9克,全蝎6克,生地、赤芍各15克、川芎9克,当归15克,桑枝50克,丝瓜络9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3次。
【功用】祛风活血。
【方解】方中以白附子去头面之风;僵蚕祛经络之风,全蝎熄风解痉;以生地、赤芍、当归、鸡血藤、川芎、桑枝、丝瓜络活血祛风通络。
合而用之,共奏祛风活血之功。
【主治】面神经瘫痪。
【加减】面麻痹甚者,加苏木9克;并以醋炒白附120克,盛于布袋之中,乘热熨麻痹之处。
【疗效】多年使用,疗效颇佳。
【附记】凡颜面神经麻痹,瘫痪出现之口眼歪斜,以及半身麻痹,半身疼痛,半身冷暖,半身汗出等中医所称之中络证,率先用此,效果良好。
19.2二石复正汤【来源】王季儒,《肘后积余集》【组成】生石膏20克,石决明30克,麻黄1克,细辛2克,僵蚕9克,全蝎3克,白附子2克,蟅虫3克,生穿山甲6克,桑寄生30克,威灵仙10克,龙胆草6克,羚羊角粉0.6克(分冲),活络丹1粒(分吞),苏合香丸1粒(分吞)。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功用】清肝热、熄肝风、驱风散寒、活血通络。
【方解】方中麻黄、细辛以驱表皮之风寒,轻可去实,用量不能过多,僵蚕、全蝎、白附子为牵正散,为治口歪专药,但白附子燥热上升,用量亦不宜多,苏合香丸开闭以驱风寒,活络丹通络而治麻痹。
惟以上诸药多为辛温燥热之品,故重用石膏、生石决明以清镇之;龙胆草、羚羊角粉清肝热而熄风;穿山甲、蟅虫、桑寄生、威灵仙活血通络,合之共奏清肝热、熄肝风、驱风散寒、活血通络之功。
【主治】颜面神经麻痹。
【疗效】余每以此方治颜面神经麻痹,颇有捷效,一般服7剂见效,30例痊愈。
19.3复正散【来源】程爵棠,《临床验方集》【组成】白附子15克,全蝎6克,白僵蚕、川芎、干地龙、明天麻、双钩藤、鸡血藤、胆南星、丹皮各9克,防风、白芍各15克,蜈蚣2条,甘草5克。
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宁南县中医院针灸科面瘫(面神经炎)诊疗方案(2020年)一、病名一、中医病名:面瘫二、西医病名:面神经炎依据:中医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计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针灸医治学》(石学敏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
西医参照一般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计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二、概念一、中医概念:由于风邪直中脸部闭经脉,经筋瘫痪;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脸部经络,或素有风痰瘀血内蕴,或耳周及耳内疾病阻碍,脸部经脉阻滞而发病。
二、西医概念:与冷空气刺激有关。
局部受到风或严寒刺激,引发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营养血管痉挛,致使组织水肿,是面神经受压而显现炎性转变。
三、诊断(一)疾病诊断:一、中医诊断: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脸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烧。
2)一侧脸部呆板,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二、西医诊断: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脸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哨子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二)分期诊断:1)初期(急性期):1-7天2)静止期:7-14天;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显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显现以后)。
四、中医药综合医治一、大体医治:(针刺特色医治)治那么:活血通络、疏调经筋处方:以脸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合谷操作:将毫针刺入穴位,行平补平泻手法。
方义:近端局部取穴: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翳风有局部近治作用,四白、地仓、颊车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在脸部偱行,疏通经筋,活血通络,对脸部阻滞进行调剂。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一、疾病名称中医名称:面瘫西医名称:面神经炎二。
诊断(1)疾病的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有一侧颊、耳及耳后骨的感冒或疼痛或发热史。
(2)一侧面部僵硬、麻木、水汪汪,额头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睛无法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不要闭上眼睛,鼓起脸颊,露出一边的牙齿。
(4)肌电图可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味之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病史:急性起病,经常受凉受风,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麻痹,患侧额纹消失,眼裂无法闭合,鼻唇沟变浅,嘴角下垂,脸颊隆起,吹口哨时漏气。
食物往往停留在患病侧的牙齿和脸颊之间,这可能伴随着患病侧舌头前三分之二的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和流泪。
(3)脑部CT和MRI正常。
(2)疾病的分期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后16天至6个月(发病后半个月……面部肌肉有活动)。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部肌肉联合运动后)。
(3)证候诊断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不全闭,面部有寒凉史,舌淡苔白,脉紧。
2.风热袭络证:口眼骤歪,眼睑不足,继发于感冒发热,或有咽部感染史,舌质红,苔黄腻,脉浮。
3.风痰阻络证:口眼骤歪,眼睑不足,或面肌抽搐,面部麻木肿胀,伴有头重如眩,胸闷或呕吐痰多,舌质胖,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长时间不闭,面部肌肉不时抽搐,舌质淡紫色,苔薄白,脉细涩或无力。
三。
鉴别诊断中风:口舌歪斜的人常伴有肢体瘫痪或局部麻木。
该病是由于气血失调,血与气失调,脑窍紊乱,导致脑髓和精神机械受损,特别是中老年人。
四。
治疗计划(1)针灸治疗:取穴采用沿经络、面部局部的三线法。
1.体针(1)急性期治疗:祛风除湿,疏通经络。
第一周:沿经络取穴,如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
中医治面瘫经方
中医治面瘫经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又称面神经炎或Bell麻痹(Bell palsy),是指茎乳突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导致的周围性面瘫。
该病病因未明,多数患者是在(局部受风寒或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有关,多数在3天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该病具有自限性,大部分患者在发病2-4周开始恢复,3-4个月完全恢复。
但是部分患者会遗留一定的后遗症。
本病的患者常有外出旅游,家务操劳过度,或面部感受风寒,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为为劳作过度,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入中面部经络,致使气血络脉痹阻,发为口角偏斜,闭目不能等症状。
《伤寒论》中无专门治疗面瘫之经方,《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之附方《古今录验》续命汤可作为本病感受风寒患者之主方,方用: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一两,杏仁四十枚。
方后云: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当小汗,薄覆脊,凭几坐,汗出则愈。
不汗更服,无所禁,勿当风。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并治但伏不得卧,咳逆上气,面目浮肿。
所治疗的病症为受风后不能说话,四肢肌力下降甚至不能屈伸肢体,感觉减退,尤其是痛觉减退,并且能够治疗不能平卧,咳喘,呼吸困难,面目浮肿,前者可能类似于急性格林巴利综合症,后者类似与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
急性格林巴利综合症与面神经炎同属于周围神经疾病,同样常常有外感风寒(或呼吸道感染)的病史,病理改变同样为神经脱髓鞘或轴索变性,故可以考虑同样用续命汤治疗。
在临床中用本方治疗无明显热象的面瘫患者,常常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一冉姓男病人,65岁,肺部结节病变手术切除后2月余,外受风寒,左侧闭目不能,口角向右偏斜,左面部肌肉瘫软无力,在其他大小医院诊所中西医,针灸治疗3月余,仍无明显好转,几乎完全性面瘫,患者偏胖,皮肤白,汗多,纳食正常,二便正常,舌苔薄白,脉缓,给予续命汤加减,麻黄12克、桂枝20克、肉桂10克,当归20克、人参10克、生石膏20克、干姜10克、甘草10克,川芎10克,杏仁20克,白附子15克,全虫10克,僵蚕15克,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半月后,口角偏斜明显好转,可闭目,日常生活中常人无法看出面瘫。
面神经麻痹中药方剂
面神经麻痹中药方剂面神经麻痹中药方剂内科神经类中药处方(一)【辨证】风痰阻络。
【治法】养血祛风。
【方名】秦艽牵正汤。
【组成】秦艽15克,白芍15克,茯芩15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生地18克,防风6克,白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神炎中药方剂内科神经类中药处方(一)【辨证】风湿痰阻,瘀停经脉。
【治法】祛风散寒,去瘀化痰,通经活络。
【方名】蜈蚣矫正饮。
【组成】蜈蚣1条(去头足),地龙12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鸡血藤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川芎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马瑞宣方<面神经神炎>面神经麻痹中药方剂内科神经类中药处方(一)【辨证】风痰阻络。
【治法】养血祛风。
【方名】秦艽牵正汤。
【组成】秦艽15克,白芍15克,茯芩15克,川芎10克,当归10克,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全蝎10克,羌活10克,生地18克,防风6克,白术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面神经麻痹> 面神经神炎中药方剂内科神经类中药处方(一)【辨证】风湿痰阻,瘀停经脉。
【治法】祛风散寒,去瘀化痰,通经活络。
【方名】蜈蚣矫正饮。
【组成】蜈蚣1条(去头足),地龙12克,当归12克,赤芍10克,鸡血藤15克,羌活10克,防风10克,白芷10克,川芎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马瑞宣方<面神经神炎>精神分裂症中药方剂内科神经类中药处方(一)【辨证】痰火迷心。
【治法】涌吐痰涎,以通心窍。
【方名】挽狂汤。
【组成】甜瓜蒂6克,淡豆豉9克,赤小豆9克,党参芦头6克,明矾3克,急性子4克。
【用法】水煎2次,早晨空腹服第2煎,得快吐,止后服;服药已过6小时仍不吐者,可服第2煎。
如吐不止者可服葱汤(以大葱3-5根煎汤)解之。
中医医案——面神经麻痹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疏风化瘀散结治愈口眼歪斜病案:谭某,女,26岁。
初诊:1981年3月1日。
主诉及病史:右侧颈部疼痛9天,鼻塞、流涕5天,3天前起右耳疼痛、口角歪斜、右眼脸不能闭合。
胃纳正常,二便调,月经正常。
曾于某医院诊断为右侧面神经麻痹并用强的松治疗。
诊查:右颊部肿胀,右侧额纹消失,右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下歪斜。
双侧外耳道、鼓膜、鼻腔和鼻咽均无异常,右颈部有1肿大的淋巴结触之疼痛。
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治法:证为风痰阻络,治当疏风化瘀散结。
处方:荆芥9g 防风9g 桑叶9g 菊花9g 连翘9g 忍冬叶9g 板蓝根9g 牛蒡子9g 玄参12g 赤芍药9g 天花粉9g 浙贝母9g 甘草5g 桔梗9g 2剂二诊:3月3日。
右颈淋巴结稍缩小,右耳疼痛减轻,舌脉如前。
以上方去牛蒡子、玄参、赤芍药、浙贝母,加黄芩9g、车前子9g,4剂。
三诊:3月7日。
诸症俱减,但难入睡,自觉与服强的松有关,已经停服。
- 1 -处方:生地黄15g 麦门冬12g 白芍药12g 天花粉12g 菊花9g 钩藤12g 金银花12g 桑白皮12g 荆芥9g 防风9g 甘草6g 桔梗9g3剂。
教临睡前做放松功。
四诊:3月10日。
右颊肿胀减轻,颈淋巴结肿痛消失,做完放松功后易入睡,取上方去桑白皮、荆芥,加太子参12g,香附9g。
五诊:3月13日。
右颊肿胀消退,面部肌肉渐能活动,以陈皮5g易花粉。
六诊:3月15日。
右眼上下睑能闭合,以玉竹15g易钩藤,再服药3剂。
痊愈。
按语口歪斜而目不能合者,称为口眼歪斜,古书认为多由风痰阻于经络而致,常用牵正散之类的辛温祛风除痰剂治疗。
本病例起病时鼻塞流涕,为外感风邪,颈部淋巴结肿痛为痰热互结,脉细为素体阴虚。
先予解表清热、化痰散结之剂,2剂效显;后因服强的松而难入睡,乃用干地黄、麦门冬、白芍药养阴,又教做放松功,使虚火下降;肌肉为脾所主,故加入太子参、陈皮、香附、玉竹等健脾理气养阴,调治而愈。
面瘫中医护理常规
面瘫(面神经麻痹)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是一种突发性的,以颜面部表情肌肉群运动障碍为主要特征,为急性非化脓性炎症所致的周围神经面瘫。
辨证分型1、风寒袭表型:多有面部受凉因素,如迎风睡眠,电风扇对着一侧面部吹风过久等。
一般无外感表证,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痰阻络型:一般为肥胖患者,饮酒或食肥厚后汗出受风,舌体胖大,苔白,脉浮滑。
3脾虚湿阻型:伴患侧或舌前麻木作胀,平素头身困重,胸闷脘痞,舌体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临证施护1、眼干涩、流泪: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2、面部麻木: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
面瘫患者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3、疼痛:微波治疗、闪罐、打刺放血、艾灸,热敷、中药熏蒸、中药涂擦。
4、口腔食物残渣滞留: 饭后要养成漱口的习惯,给予消炎漱口液漱口。
给以易于咀嚼的食物。
中医特色护理1、针刺的护理急性期针刺以少、轻、浅、泻为特点,刺激量小,不宜使用电针,能使面部神经兴奋,进而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面神经水肿消退和炎症的吸收;中后期针刺以深刺为主,刺激量大。
2、艾灸的护理艾灸用于中后期的治疗,是治疗周围性面瘫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效果明显,简便易行,经济实用的优点。
对病人施灸时要注意:①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能分散精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②体位应舒适、自然,穴位要准确,一般取患侧脸部的攒竹、丝竹空、阳白、四白、地仓、颊车、迎香、听宫、印堂、人中、水沟等穴,每个穴位灸5~7min;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询问病人对温度的感受,以病人感觉舒适,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和小儿,艾条距离穴位要稍远一些,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施灸完毕30min内,避免外出或迎风受寒而加重病情。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医治疗摘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采用针灸配合中药内服治疗,效果显著,简单易行。
针灸主穴: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中药以牵正散为主,辩证分型,加减治疗。
关键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针灸牵正散辨证治疗【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345-01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临床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种。
其中周围性面瘫属于中医的“歪僻”“卒口僻”“口歪”的范畴,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各年龄段都可发病。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素体虚弱,劳倦内伤,汗出当风等造成外邪乘虚侵犯脉络,导致风痰挟瘀,流窜经脉,阳明脉络壅滞,气血痹阻,筋脉失常而发病。
临床主要表现为晨起一侧面部不适,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不能皱额,蹙眉,鼓腮,口眼歪斜等,有的患者还可出现舌尖味觉失常。
笔者在临床治疗中体会,本病主要为感受风寒之邪,侵袭面部脉络,致使面部筋脉失于濡养,或风寒之邪引动体内痰湿之邪,风痰湿相互搏结,痹阻面部脉络,使气血运行不畅,面部筋脉失于濡养而发病。
病程日久,导致气滞血瘀,筋脉拘急,病情更易缠绵难愈。
针灸治疗面瘫为首选疗法,其具有疗效确切,简便易行的特点。
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灸配合中药辩证治疗周围性面瘫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针灸疗法1.1 主穴。
翳风、四白、迎香、地仓、颧髎、颊车、太阳。
以上穴位均为病侧。
1.2 治疗方法。
发病初期,翳风穴宜浅刺,垂直进针,手法宜轻柔,不宜强刺激,以免加重急性期水肿。
四白平刺睛明穴,迎香和颧髎对刺,地仓和颊车对刺,太阳直刺。
如颏唇沟歪斜:承浆向患侧平刺;眼睑闭合不全:四白斜刺;额纹消失:阳白透刺鱼腰;耸鼻不对称:局部阿是穴(病侧鼻梁骨中央)平刺。
“面口合谷收”,笔者在临床中观察,在发病初期,针刺健侧合谷穴,采取快速提插捻转强刺激,致患者感觉手酸胀眼睛湿润起针为宜。
合谷穴属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阳明之脉为多气多血之脉,合谷穴采取强刺激可激发体内正气,促进经脉气血运行,而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
2024面瘫中医诊疗的解决方案面瘫,即面部神经麻痹,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无法正常动作,造成面部表情失常。
中医认为,面瘫病机主要是由于阳气不足、风邪外袭、经络不通等因素引起的。
针对2024年面瘫患者的症状和病机,中医提出了以下的解决方案:1.中药治疗:根据面瘫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师可以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桃仁、红花、地龙等。
通过调理气血、活血化瘀,中药可以改善面部肌肉的营养供应,促进面部神经恢复。
2.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中常用的治疗面瘫的方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针灸可以调和人体阴阳,疏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从而达到治疗面瘫的效果。
常用的穴位有阳白、合谷、四白等。
3.推拿按摩:通过按摩面部穴位和肌肉,可以促进面部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紧张,提高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推拿按摩还可以调理阳气和阴血,帮助面部神经恢复。
4.神经电刺激疗法:神经电刺激疗法是一种利用特定的电刺激方式刺激面部神经的方法。
通过电流刺激,可以促进面部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
这种疗法具有操作简单、无创伤、疗效明显等优点,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面瘫的方法。
5.保守疗法: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注意保护面部肌肉,避免面部受凉、受风和受外伤。
可以使用保暖措施,如戴口罩、避免吹风等。
此外,还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对面部神经的影响。
6.辅助治疗:面瘫患者可以进行物理疗法,如口腔康复训练、面部肌肉锻炼等。
通过正规的康复训练,可以提高面部肌肉的灵活性和功能恢复。
总之,中医在治疗2024年面瘫中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
通过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神经电刺激疗法等综合手段的应用,可以改善面部神经的功能,恢复面部肌肉的活动性。
同时,患者本人也需要配合医生的治疗,并进行保护和辅助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面瘫可以综合调理机体,从根本上解决面瘫问题,对面瘫患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面神经麻痹
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麻痹。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周围型
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说话不清晰等。
简介
面瘫是一种比较复杂的面部疾病,发病原因大多由面部受凉、物理性损伤或病毒入侵所致,面神经的发病之初表现为面神经发炎,此时还未形成明显的面部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会出现眼角下垂、口眼歪斜等典型的症状表现。因此,对于面神经的症状一定要加以了解,便于及时地发现这种疾病,从而采取有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防治措施,防止因治疗不及时而使病情加深。
发病原因⒈感染:约42.5%
感染性病变多是由潜伏在面神经感觉神经节内休眠状态的带状疱疹(VZV)被激活引起。另外脑膜炎、腮腺炎、流行性感冒、猩红热、疟疾、多发性颅神经炎、局部感染等均可引起。
Lyme病是一种蜱媒传染病。本病呈区域性,多见于夏季。居住于森林地带和乡村者更易发病。
面部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
面部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面部神经麻痹又叫面瘫,其表现为口眼歪斜、言语不清、口角流涎等,中医称之为中风!为此,下面就跟着店铺具体了解下面部神经麻痹的治疗吧!面部神经麻痹的中药治疗方法⑴八味蠲风汤:牛蒡子30g,白芷6~10g,白僵蚕10~15g,白附子8~12g,全蝎6~12g,天南星9~14g,丹参30g,黄芪30g。
先煎牛蒡子1小时,然后余药同煎共3次,每次20分钟,3次煎液混合,分3次服下,每日1剂。
⑵面神经炎验方:独活30g,白芷30g,薄荷30g。
上药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g,每日3丸,口含服。
(3)贝尔散:人参、白术、茯苓、当归、白芍、川芎、白芷、防风各40g,甘草、香附、乌药、青皮、陈皮、明天麻、天南星、全蝎、白附子、僵蚕、蜈蚣、广地龙、白花蛇、制附子、肉桂、麻黄、苏叶、细辛、木瓜、汉防己、黄芩、桔梗各24g,共为粗末备用。
每日取贝尔散80g,纱布包,加水300毫升,煎沸后,文火再煎15分钟,滤液后加水200毫升,煎沸后10分钟滤液,两次药液兑在一起,均分两份,早、晚各温服一份。
用药渣热敷患侧面部,每日数次,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可连续服用,直至痊愈。
⑷蜈蚣朱砂散:蜈蚣18条,朱砂9g。
将上2味共为细末,分18包,每次1包,每日3次。
每次均以防风15g煎汤送服,小儿量酌减。
6天为一疗程。
⑸面瘫散:白附子、川芎、当归、钩藤、浙贝母、防风各10g,全蝎、羌活、蝉蜕、甘草、地龙各6g,天麻12g,蜈蚣5条。
将上药研成细末,每次5g,日三服,开水冲服。
(6)面瘫丸:白附子30g,僵蚕30g,钩藤30g,蝉蜕30g,海风藤30g,防风30g,川芎27g,制马钱子9g。
上述八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6g。
每日三次,每次1~2丸,温开水或黄酒送服。
每10~15天为一疗程,间隔一周,再进行下一疗程。
⑺面瘫验方:防风、薄荷、秦艽各7.5g,白术4.5g,茯苓、甘草、菊花、羌活、钩藤各9g,天麻、荆芥、黄芪、黑料豆、桂枝各6g,酸枣仁、?莶草、当归各15g,生姜3片。
中医治疗面神经麻痹
中医治疗面神经麻痹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僻”等,属“中风”范畴。
中医认为发病多由肌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侵袭,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
《录枢邪气脏腑病形》说:“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又如《录枢脉经》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通,百病皆治。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辩证分型及治疗1、风邪入络症状:每于晚间受风寒或受潮湿之后,次日晨起即发现面瘫,口眼歪斜,或有头痛,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正气相对不足,脉络空虚,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筋脉痹阻,故面瘫乃作,口眼歪斜;风寒之邪外束,故头痛,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9g 僵蚕9g 当归9g 防风9g 白芷12g 白芍12g 川芎6g 钩藤12g 天麻12g 全蝎1.5g(冲服)随症加减:痰多者,加天竺黄12g、制南星12g,以化痰开窍;口干咽燥者,加黄芩12g、生石膏30g,以清热泻火;有寒象者,加细辛6g、麻黄9g,以温经通络散寒;有瘀象者,加鸡血藤15g、红花9g、路路通9g,以活血通络。
2、气血两虚症状:口眼歪斜,日久不复,头晕乏力,纳差胃呆,心悸眼花,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感受风寒之邪之后,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不利,筋脉失养,故口眼歪斜,日久不复;病久不复,致气血两虚,故头晕乏力眼花;血不养心,故心悸阵作;脾不健运,则纳差胃呆;苔薄,脉细为气血不足之征。
治则:补益气血,祛风通络。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9g 白术12g 茯苓12g 炙甘草6g 当归9g 赤芍12g 川芎6g 地龙12g桂枝9g 蜈蚣2条(冲服)全蝎粉1.5g(冲服)随症加减:神疲气短者,加黄芪15g,以补益中气;头晕目花者,加枸杞子12g、菊花9g,以补肝而清利头目;心悸失眠者,加枣仁12g、夜交藤30g,以养心安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面神经麻痹是由于面神经炎引起的周围性面瘫(简称面瘫)。
临床上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多为单侧性,双侧同时发病的极少。
起病急,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眉毛下垂,睑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
本病为神经科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20~40岁最为常见。
任何季节均可发病。
面瘫轻者,并及时治疗,预后较好;面瘫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面神经麻痹中医称“面瘫”、“口僻”等,属“中风”范畴。
【病因病理】
面神经麻痹的病因主要为“正气”相对虚于内,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所致,导致筋脉失养而致本病。
病理变化为患者在劳累和体力下降的情况下,正气相对虚于内,脉络空虚,头面部受风寒之邪侵袭,导致经络阻滞,气血痹阻经络,筋脉失养,而见口眼歪斜诸症。
【诊断要点】
1.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男性居多。
多有面部受凉、风吹病史。
2.起病急骤,伴面瘫侧耳后、耳内、乳突或面部轻微疼痛,清晨洗漱时发现口角流水,面部活动不灵,口角歪斜;或于进食时发现食物存积于一侧齿颊间隙,并有口水从口角淌下。
3.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眼睑闭合不能或不全,泪液分泌减少,病侧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下垂,病侧做闭目、蹙眉、皱额、鼓气、噘嘴、露齿等动作均不能。
【辩证分型】
1.风邪入络症状:每于晚间受风寒或受潮湿之后,次日晨起即发现面瘫,口眼歪斜,或有头痛,苔薄白,脉浮。
证候分析:正气相对不足,脉络空虚,感受风寒之邪,侵袭头面,筋脉痹阻,故面瘫乃作,口眼歪斜;
风寒之邪外束,故头痛,苔薄白,脉浮。
2.气血两虚症状:口眼歪斜,日久不复,头晕乏力,纳差胃呆,心悸眼花,苔薄,脉细。
证候分析:正气不足,感受风寒之邪之后,经络阻滞,气血痹阻不利,筋脉失养,故口眼歪斜,日久不复;病久不复,致气血两虚,故头晕乏力眼花;血不养心,故心悸阵作;牌不健运,则纳差胃呆;苔薄,脉细为气血不足之征。
3.痰瘀互阻症状:口眼歪斜,头痛,肢体麻木,头晕,神疲乏力,纳呆。
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或细涩。
证候分析: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人络,夹痰夹瘀痹阻经络,故口眼歪斜而致面瘫;瘀血阻络,清窍不利,故头痛肢麻;气血不足,故头晕,神疲乏力;健运失司,纳呆;舌质黯,苔薄腻,脉细滑或细涩为气虚血滞,痰瘀互阻之象。
【分型治疗】
1.风邪入络治则:祛风活血,和营通络。
方药:牵正散加减。
白附子9克僵蚕9克全蝎粉1.5克(吞)当归9克防风9克白芷12克白芍12克川芎6克钩藤12克天麻12克随症加减:痰多者,加天竺黄12克、制南星12克,以化痰开窍;口于咽燥者,加黄芩12克、生石膏30克,以清热泻火;有寒象者,加细辛6克、麻黄9克,以温经通络散寒;有瘀象者,加鸡血藤15克、红花9克、路路通9克,以活血通络。
2.气血两虚治则:补益气血,祛风通络。
方药:八珍汤加减。
党参9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当归9克赤芍12克川芎6克地龙12克蜈蚣2条全蝎粉1.5克(吞)桂枝9克随症加减:神疲气短者,加黄芪15克,以补益中气;头晕目
花者,加枸杞子12克、菊花9克,以补肝而清利头目;心悸失眠者,加枣仁12克、夜交藤30克,以养心安神。
3.痰瘀互阻治则:益气活血,祛疾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
生黄芪15克当归9克川芎6克赤芍9克地龙12克白附子9克桃仁9克红花9克全蝎粉2克(吞)随症加减:寒象者,酌加桂枝9克、羌活9克,以温经散寒;热象者,加黄芪12克、生石膏30克,以清胆胃经热;痰湿明显者,加陈皮6克、半夏9克,以祛湿化痰;伴面肌痉挛者,适当加大全蝎粉的用量,并加用白芍15克、甘草6克、鸡血藤15克,以解痉缓急通络。
【中成药】
1.大活络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适用于本病有寒象者。
2.牛黄清心丸每次1丸,每日2~3次。
适用于本病有热象者。
【简便方】
1.蜈蚣、全蝎和僵蚕,其用量为1:2:3,焙于研末,每服2克,每日3次。
2.用生蓖麻仁7粒去壳,捣烂,贴敷于患侧牵正穴,即左斜敷右,右斜敷左。
【其它疗法】
针灸疗法:取风池、翳风、阳白、四白、地仓、下关、合谷。
迎香穴,每次取2~4穴,急性期每日治疗,慢性期隔日治疗。
亦可用透穴法治疗,如阳白透鱼腰、迎香透四白、地仓透颊车等。
除合谷穴外,均取患侧穴。
局部针刺治疗面神经麻痹时,应注意刺激强度,以局部不出现发僵发紧感为宜,以免影响面瘫的恢复,导致面肌痉挛的出现。
按摩法:本法对于改善局部的木僵感,促进面瘫恢复有一定帮助,而且不易导致面肌痉挛。
以点揉手法为主,穴位选用可参照体针治疗。
理疗法:急性期可以在耳后茎乳突孔附近进行热敷,红外照射,或短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水肿,减轻或缓解局部疼痛症状。
功能锻炼:早期的面部表情肌功能锻炼对于缩短疗程有重要意义。
尽早进行皱眉、抬额、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的训练,每日进行数次,每次进行数分钟。
握药疗法:取桂枝9克、麻黄6克、防已6克、荆芥6克、川芎15克、防风15克、附子4克,共为细末,葱白捣泥调和,握于手心,令微汗出,每日1次。
【注意事项】
1.发病期间应避免局部遭受风寒之邪侵袭,可用口罩保护患部,使之温暖。
2.急性期应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水肿的消退和吸收,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
3.局部经常按摩,尽早进行患侧面部肌肉运动,以利尽早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