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港归侨咸水歌的传承保护研究

合集下载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山咸水歌是中山市的一种传统民俗音乐形式,流传于当地民间已有数百年历史。

这种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歌词内容深受人们喜爱,被视为中山地区独有的文化符号。

咸水歌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的传承,更是对当地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的传承。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传统文化形式逐渐被边缘化,咸水歌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背景介绍部分将着重分析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

青少年是文化传承的关键群体,其参与和传承对于咸水歌的传承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青少年对咸水歌的认知和传唱情况,可以揭示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和参考依据。

背景介绍还将探讨中山咸水歌的历史渊源,从中揭示出传统文化在地方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为传承研究提供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的支撑。

【字数:239】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旨在探究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分析其传承方式、影响因素以及文化价值,进一步揭示传承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深入调查和研究,旨在为有效传承和保护中山咸水歌这一重要文化遗产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促进中山咸水歌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和发展,有效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觉传承的意识,促进中山咸水歌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为中山地区的文化传统注入新的活力与魅力。

1.3 意义中山咸水歌作为广东中山市的一项传统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当地青少年进行传承研究,旨在传承和弘扬这一文化遗产,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参与其中。

这不仅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还能促进中山市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激发青少年的文化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研究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可以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传承这一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帮助青少年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的类型与传承

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的类型与传承

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的类型与传承作者:叶发青米诚韵谭小华叶美余黄良英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0期【摘要】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从流传下来的咸水歌内容看,广西北部湾咸水歌大致分为描述婚俗的咸水歌、表现节庆的咸水歌与教育子女的咸水歌,这些咸水歌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具有定调不定词、口耳相传的特点。

在多元文化冲击之下,广西北部湾咸水歌面临着后继无人的情况,政府应该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建设传承基地、咸水歌进校园、利用网络媒体等手段,扩大咸水歌宣传力度,使咸水歌得以传承。

【关键词】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类型;传承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56-02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

河涌交错,水网纵横的水乡孕育了水上人家——疍家人,疍家人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又创作出了富有水乡情怀的水上之歌——咸水歌。

据记载,咸水歌最早记录在《广东新语》上,“诸疍以艇为家,是曰疍家。

其有男家未聘,则置盆草于梢,以致媒约。

婚时以蛮歌相迎,男歌胜则夺女过舟。

”[1]咸水歌是疍家人口耳传唱的口头文化,是疍家人“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生活畅想曲。

咸水歌不仅唱出了疍家人的海上生活,还表达出他们的喜怒哀乐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广西北部湾咸水歌的类型及特点咸水歌是疍家人诵唱的、体现日常生活的调子,主要在于娱情。

疍家人喜欢唱咸水歌,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是分不开的。

广西北部湾疍家人“从广东江门(新会)、雷州的江洪等一带迁入”,面对荒无人烟的滩涂海岛,唱咸水歌既可解除疲劳,也可壮胆,还能发泄内心的情感。

从流传下来的咸水歌内容看,广西北部湾咸水歌大致分为三类。

(一)描述婚俗的咸水歌。

钟敬文教授在《民俗学概论》绪论中指出:“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散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中山咸水歌是广东地区一种传统的民歌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

它以咸水埠(今中山市小榄镇)为发源地,是当地的代表性文化遗产。

传承中山咸水歌对于当地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中山咸水歌的传承路径、传承方式以及传承效果三个方面对其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进行探讨。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路径多样。

传统的传承途径主要通过口述和学徒制度进行,由老一辈的歌手传授给后辈。

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中山咸水歌的传承途径开始多元化。

一些学校和社区设立了中山咸水歌的课程和培训班,专门教授年轻人唱中山咸水歌的技巧和知识。

一些网络平台也提供了中山咸水歌的学习资源,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一民间艺术形式。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方式多元。

传统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面对面的口传,通过师徒关系进行。

学徒们会在师傅的指导下,一遍遍地练习、学习。

传统的中山咸水歌也常常伴随着其他传统表演形式,如舞蹈和击鼓。

这种多元的表演形式为传承中山咸水歌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现代的传承方式还包括在线教学、视频观摩以及录制音像制品等。

这些新的传承方式拓宽了中山咸水歌的传播渠道,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学习这一传统民歌形式。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对当地青少年的文化传统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传承效果来看,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

通过学习中山咸水歌,青少年们能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也培养了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审美水平和艺术修养。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了社区和族群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通过多样的传承路径和方式,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通过对中山咸水歌的传承研究,可以促进当地文化传统的保护和发展,传承中山咸水歌的精神,使之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中山咸水歌的代际传承困境及发展策略

中山咸水歌的代际传承困境及发展策略

中山咸水歌的代际传承困境及发展策略
黄英;谭启恒
【期刊名称】《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年(卷),期】2024(8)10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农村城镇化快速发展,传统的乡村场域逐步消失,传统民俗逐渐丧失了存在与延续的根基,具有独特魅力的传统民俗文化正在式微和消解。

该文通过对中山咸水歌进行田野调研和相关资料收集,发现通过三代传承人的努力,中山咸水歌实现了复兴,但受到外部环境变化、流行文化冲击和政策保障缺乏的影响,以及第二代、第三代传承人老去或过世,年轻人逐渐失去了对咸水歌的兴趣,中山咸水歌面临断层的危机。

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了开发多元化产品,融入村落乡村旅游开发,加强政府、村落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关系等建议,以促进中山咸水歌的可持续发展。

【总页数】4页(P87-90)
【作者】黄英;谭启恒
【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7
【相关文献】
1.浅谈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2.中山咸水歌传承现状研究
3.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4.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保护
5.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咸水歌在学校的推广研究

咸水歌在学校的推广研究

咸水歌在学校的推广研究作者:杨嘉丽来源:《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2021年第142期【摘要】咸水歌是流行于广东省中山市的一种当地特色民歌,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介绍咸水歌的相关知识,以及传承基地学校——中山市东凤镇东罟小学在咸水歌传承工作当中的一些经验。

【关键词】咸水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推广一、咸水歌的起源及中山咸水歌的传承咸水歌是流行于广东、香港、澳门沿海一带以及广西临海部分地区的地方特色民歌,在珠江三角洲一带水乡流行最广,而中山市的咸水歌传唱活动尤为盛行。

探索咸水歌的起源,要先了解咸水歌的传唱人群——疍民。

疍民是指现今居住在沿海水乡的水上居民的前称,是为逃离灾难在海上漂泊,以打渔为生的劳动人民。

在日常打渔劳作中,他们相互吆喝,久而久之,便从简单的日常问候变成相互歌唱,到后来便形成一种特有的音乐形式——咸水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咸水歌活动不断蓬勃发展使古老的咸水歌得到传承发扬。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也迎来了“春天”。

2005年5月,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向全国做了中山咸水歌专题报道。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中山咸水歌》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5年初,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中山咸水歌开始进入小学教育课程。

东升镇胜龙小学便是第一个咸水歌传承基地学校,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咸水歌小歌手,在各种咸水歌活动中大放光彩。

胜龙小学的经验证明了在小学开展咸水歌教学是一项成功的传承工程。

为推进咸水歌传承工程,中山市先后设立了九所中小学为咸水歌传承基地学校,在每年的咸水歌活动中,各校都展示了精彩的咸水歌节目。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二、咸水歌在东罟小学推广的条件背景中山市东凤镇东罟小学是咸水歌传承基地学校,是位于中山市东凤镇东罟步村的一所公办小学,建立于1952年,至今已有69年历史。

学校规模较小,主要生源来源于东罟步村,班额最多时为十二。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中山咸水歌是广东省中山市的一种传统音乐形式,通常由一些年长的当地人演唱。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开始对中山咸水歌产生了兴趣,并尝试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

本文将对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进行研究,并分析其传承的意义和困难。

一、中山咸水歌的传承意义中山咸水歌作为中山市的传统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这些歌曲多以生活为题材,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反映了中山市人民的民俗风情和生活习俗。

传承中山咸水歌不仅有助于保存中山市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增进青少年对家乡的认同和情感。

学习中山咸水歌对青少年的音乐素养和审美情趣也有积极影响。

中山咸水歌的演唱方式独特,曲调优美,歌词朴实,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音乐审美,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

近年来,中山市一些学校和社区开始开设中山咸水歌的学习班,鼓励青少年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文化。

一些爱好音乐的青少年也通过互联网等渠道自学中山咸水歌的表演技巧。

他们在学校、社区文化活动和亲友聚会等场合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以此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山咸水歌在青少年中的传承也面临一些困难。

由于中山咸水歌的演唱方式和歌词内容需要一定的专业技巧和文化内涵,对学习者的要求较高,不是所有青少年都能轻松掌握。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使一些青少年更倾向于接触流行音乐和网络文化,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高。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需要传统歌手的指导和教授,而年长的传承者又往往无法与青少年有足够的沟通和交流。

为了促进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学校和社区开设中山咸水歌课程,鼓励青少年参与学习。

通过课程教学、比赛表演等活动,激发青少年对中山咸水歌的兴趣,并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 传统歌手和音乐专业人士可以组织一些讲座、工作坊等活动,向青少年传授中山咸水歌的演唱技巧和文化内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平台、手机应用等,为青少年提供更便捷、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交流平台,使他们更容易接触和学习中山咸水歌。

弘扬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北海咸水歌传唱创作活动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弘扬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北海咸水歌传唱创作活动课程的探究与实践

弘扬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北海咸水歌传唱创作活动课程的探究与实践发布时间:2022-04-27T06:35:59.53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34期作者:梁伟升[导读] 民歌,是起源或流传于一个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

梁伟升广西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 536000民歌,是起源或流传于一个地区的老百姓中间并成为他们独特文化一部分的歌曲,民间文学的一种。

通过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和提炼,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音乐形式具有简明朴实、平易近人、生动灵活的特点。

北海地区的民歌以咸水歌最有代表性。

“咸水”顾名思义就是“海水”,咸水歌正是海上的或海边的歌,基本上是渔民们的歌。

咸水歌源自生活、贴近生活,由歌者即兴创作,音调婉转、通俗易懂。

在世代传唱中,咸水歌反映了沿海渔民群众的劳动生活、思想感情,表现了他们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生活愿望以及审美观念,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了传承和发扬优秀民族文化,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化未成年人思想素质教育,培育广大未成年人爱祖国、爱人民、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心,立志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大力开展咸水歌进校园活动,引导学生多方认识、了解、感受北海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提高当代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积极探究咸水歌传唱创作的模式,培养学生对咸水歌的兴趣,从而喜爱咸水歌、演唱咸水歌,自觉加入到传承地方音乐文化的队伍中来。

一、搭建实践平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北海市海城区第九小学的“疍家文化系列”校本课程是立人课程的一大品牌,曾两度荣获全国中小学英特尔未来教育教学应用成果一等奖。

学校于2008年6月正式成立了疍家娃艺术团,组建了疍家娃合唱团,将目光聚集在咸水歌之上。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中山咸水歌是广东省中山市地方传统民歌之一,源自中山市城区东南咸水湖的渔村地区。

这首歌曲以其独特的旋律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歌词,被誉为“中山市的第一响乐器”。

咸水歌是中山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厚的地方特色,自诞生至今已有悠久的历史。

咸水歌的创作源于咸水湖的船歌,唱出了咸水湖渔民的生活感情和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之情。

咸水歌的形式清晰,语言质朴,曲调悠扬,久而不衰,被中山市人民所喜爱,一直传承至今。

咸水歌在中山市有着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尤其在当地的青少年中,也深受欢迎。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传承和发扬对于中山咸水歌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

本文将针对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包括传承的方式、传承的现状以及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和发展。

我们将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的方式了解、分析中山市青少年对咸水歌的了解和喜爱程度。

调查问卷将主要考察青少年对咸水歌的了解程度、传承意识、喜爱程度等情况。

通过实地调研,我们将深入一些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地,与青少年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和访谈,以了解他们对咸水歌的认识和态度。

我们将调研中山市青少年咸水歌的传承情况。

包括咸水歌在青少年中的传唱、教学、演出等情况。

我们将探究青少年从何处学唱咸水歌,是否有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是否在学校、社区有相关的咸水歌比赛或演出,以及青少年通过何种方式进行咸水歌的传承等情况。

在了解了传承情况后,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目前的问题和困难。

青少年对咸水歌的了解程度不够,传承的渠道不畅,传承的环境不够完善,传承方式单一等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建立咸水歌传承基地,加强学校的咸水歌教育,鼓励青少年参与咸水歌比赛和演出等。

我们将对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加强咸水歌的宣传和教育。

可以通过在学校课堂上专门进行咸水歌的介绍,举办咸水歌的讲座和演出等方式来加强对咸水歌的宣传和教育,提高青少年对咸水歌的了解和认识。

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调查报告

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调查报告

广西北海疍民咸水歌调查报告作者:陈清靖翎来源:《神州·下旬刊》2013年第07期摘要:文章以考察广西北海疍民歌手的生活现状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进行系统的实地考察,总结提炼北海疍民咸水歌的变化及现状,并以此提出对北海疍民传统民歌等非物质文化形式进行抢救和发展的设想。

关键词:北海疍民咸水歌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调查报告绪论北海,一座经济迅速发展的新兴城市,位于我国广西南部陆地伸向北部湾的一处半岛。

疍民,是历史上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水居族群,疍民的源流及其与陆居族群的关系,历来是东南民族史、区域社会文化史与族群研究的重要内容。

笔者以考察北海疍民歌手的生活现状以及北海疍民咸水歌现状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对其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受教育程度、人群结构、发展演变等因素进行系统的实地考察,并总结提炼北海疍民歌手生活现状及北海疍民咸水歌的现状和其演变过程,以及产生变化的社会原因和自然因素等,试图提出对北海疍民传统民歌等非物质文化形式进行抢救和发展的设想。

从笔者采录的资料来看,本课题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北海市沿海(地角镇、外沙、侨港镇)一带的疍民咸水歌。

本文的讨论对象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北海疍民音乐文化的变化及现状。

一、北海疍民咸水歌概况疍民是指以船艇为家,以渔业、驳船为生的水上居民。

根据目前在北海各个镇乡所居住的疍民情况,一般认为分布在北海外沙、地角镇等地的疍民是早年(有学者认为是明朝期间)从广东、福建等地陆续流寓北海的。

而如今聚居侨港镇的归侨,绝大部分是从广东前往越南谋生的疍民,中国建国后因受到排挤纷纷回国聚居于北海侨港镇,其语言、服饰及生活习俗与外沙的疍民较为相似,也有部分本身就是早年由北海外沙侨居越南的,还有一部分来自钦州、防城沿海地区的渔民,所操白话带有桂南口音。

咸水歌顾名思义,因传唱地域而得名,“咸水”指“海水”,意为在海上传唱的与大海有关的歌谣,北海咸水歌的演唱主体是北海疍民,是流行于北海外沙和侨港镇的一种色彩斑斓的歌谣,一般用粤语或称白话演唱。

疍家歌曲咸水歌在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研究

疍家歌曲咸水歌在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研究

疍家歌曲咸水歌在校园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研究摘要:中山民歌咸水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及厚重的社会历史价值,是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疍民文化的标志,现在日渐减少。

在中小学校园传承与发展咸水歌,是中山音乐教师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

本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咸水歌在中小学校园传承与发展做了实践研究分析。

关键词:咸水歌;传承;发展;实践研究正文中山咸水歌,是第一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地方民歌,是地方民歌精粹之一。

极具地域特色的咸水歌是珠三角地区优秀的传统民歌,蕴含着中华文化基因,也是中山民间艺术的瑰宝。

但现状是咸水歌逐渐减少,中小学生知之甚少。

疍家歌曲咸水歌如何在校园传承与发展,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笔者在所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做了咸水歌传承与发展的实践研究。

一、展现咸水歌价值,认识传承意义咸水歌要传承与发展,首先老师要深入了解咸水歌文化、艺术、历史价值,并给学生展现出来,师生共同认识到咸水歌传承的意义。

疍家歌曲咸水歌与疍家渔民的习俗风俗紧密相关。

疍家也称艇户,是闽、粤、桂、琼等地,以打渔为生以船为家的渔民,很特别,不在陆地定居。

广东疍家人的“渔歌”即打渔人唱的歌,特指以出海打渔为生的疍民唱出的歌,也叫咸水歌,顾名思义,海水是咸的得名咸水。

咸水歌是疍民的生活中唱起来的,各种风俗融合在咸水歌:如结婚、拜祭、葬礼等民间生活习俗都与咸水歌互相交融。

中山咸水歌的现状。

现在中山或者其他地方的疍家人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参加咸水歌活动的人越来越少。

过去可以说每个水乡人都是咸水歌的传承人,从小就跟父母学唱咸水歌,到长大又教自己的子女学唱,代代相传。

跟很多传统文化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元文化的影响,学习像咸水歌专业的传统文化或记忆的越来越少,咸水歌不主动加以传承与发展,也有可能断代。

中山咸水歌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山咸水歌是中山中小学音乐老师的一份责任。

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发展的不断变化,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存在困难,咸水歌相关的传统风俗变化,如疍民由以前的水中划船迎亲,转变为陆上婚车迎亲,便影响传统风俗中的特有咸水歌腔调的隐退;随着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文化节目各种各样,现在疍民已不再边划船边唱咸水歌,也不会“斗歌”了;时代在不断发展,现在咸水歌的影响逐渐减弱,活动形式和次数也逐渐减少;咸水歌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世,现在年轻人不太喜欢民歌,使得咸水歌的传承人越来越少,怎样在中小学传承和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显得十分有必要。

浅谈北海疍民民歌咸水歌的研究状况及传承问题

浅谈北海疍民民歌咸水歌的研究状况及传承问题

浅谈北海疍民民歌咸水歌的研究状况及传承问题发布时间:2021-01-21T03:17:47.281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2期作者:莫唯一[导读] 北海疍民民歌之中的咸水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级非文质文化遗产,而“北海咸水歌”传承基地也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基地。

广西外国语学院广西南宁 530222摘要:北海疍民民歌发展历史悠久,而咸水歌更是疍民民歌之中的佼佼者。

疍民在中国沿海地区长期生活,后因社会历史原因部分曾迁移至国外,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部分疍民再次迁回国内。

本文深入研究了疍民民歌的现状以及现有的保护手段保护情况,就传承和保护方面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北海咸水歌;研究现状;传承问题一、北海咸水歌研究现状北海疍民民歌之中的咸水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区级非文质文化遗产,而“北海咸水歌”传承基地也被列入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传承基地。

北海咸水歌作为北海疍民民族文化,它始终承载着疍民们的思想情感和夙愿,并深深植根于北海疍民的生活之中,是北海疍民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北海咸水歌作为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歌谣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是从1980年代开始,是从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的。

1997年《北海水上人家史话》作者黄家蕃在文中较为详细的分析了北海疍民的历史渊源和民族风俗。

2004年黄妙秋出版《海韵飘谣——广西北海咸水歌研究》一书,咸水歌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本学术著作。

咸水歌文化始于广东,因此广东对于咸水歌有更加成熟的研究方法,更加悠久的研究历史和更加成熟的研究经验。

相较广西来说,广东咸水歌的传承状况就好了许多,同样能够代表咸水歌参加各种类型各种级别比赛的人才也大有人在,甚至还有专门发行咸水歌的歌手存在。

回头再看广西,从事咸水歌的保护工作人员稀少,能够传承咸水歌的传承人才稀少。

传承状况较为混乱,人们对于咸水歌的关注也不多。

直到国家开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对于咸水歌才真正开始重视起来。

非遗音乐咸水歌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音乐咸水歌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的传承与保护

非遗音乐咸水歌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的传承与保护非遗音乐咸水歌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的传承与保护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它包含了丰富的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

然而,由于时代的变迁与现代化的影响,许多中国传统音乐正逐渐消失或遭受到忽视。

其中之一便是非遗音乐的咸水歌。

咸水歌是属于中国传统音乐范畴的一种歌曲形式,它表达了人们对大海深情厚意的表达。

为了传承与保护咸水歌这一非遗音乐,将其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咸水歌的传承与保护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咸水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情感。

从古代海洋丝绸之路的航海传奇,到现代中国的海洋发展,咸水歌记录了中国人民与大海的情感纽带。

将咸水歌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可以让学生们了解和感受到这一传统音乐的深远影响,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与自豪感。

其次,咸水歌融入中小学合唱教学可以激发学生们的音乐兴趣与创造力。

传统的合唱教学往往以西方音乐作品为主导,学生们习惯于唱一些外国的合唱曲目。

然而,通过引入咸水歌这一富有中国特色的非遗音乐,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并在合唱教学中找到对于中国音乐的热爱与情感。

此外,咸水歌的歌词内容通常以表达对海的赞美与思念为主题,这可以激发学生们对海洋与自然的热爱,并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创作出更多独具一格的合唱作品。

再次,咸水歌的融入可以推动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传统的音乐教学通常注重技巧的训练与西方音乐作品的演唱,但这种教学模式往往不能够完全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与兴趣。

而咸水歌的融入可以给合唱教学带来新的思路与话题,激发学生们对音乐教育的兴趣与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参与创作,让他们自己编曲、编曲,从而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综合素养与创造力。

最后,咸水歌的融入可以丰富学生们的文化视野与全球意识。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了解并尊重各种文化是培养学生们的全球意识的重要任务。

通过学习咸水歌的演唱与理解,学生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艺术,并与世界各地不同的音乐文化进行对比和交流。

中山咸水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流变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流变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流变研究摘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山咸水歌是粤港澳大湾区疍家人共通的“语言”,咸水歌是岭南音乐的重要元素,是中国民歌的瑰宝。

粤港澳大湾区都属于岭南地区,具有地域相近、血脉相亲的优势,大湾区身份更容易得到青少年接受,增强大湾区三地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增强港澳大湾区居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建“人文湾区”。

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山咸水歌的历史背景,接着分析了中山咸水歌的研究意义,然后探讨了中山咸水歌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学校美育课程的方法,最后提出了中山咸水歌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交流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级非物质遗产;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咸水歌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是对疍家人传唱的所有民歌总称。

又称疍歌,咸水叹、后船歌等。

咸水歌的命名,主要是疍民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相关,疍民集聚的珠江三角洲、广西内河沿海水域,大都是沙田遍布,河网交错,与海相连,疍民常年与大海打交道,因海水咸而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方式逐渐丰富,改革开放后欧美日韩流行音乐的大举流入,咸水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面临着日渐衰落的境地。

由于方言、调式、节奏等多方面的局限因素,爱唱、会唱咸水歌的已经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在年轻一代,普遍已不会唱咸水歌,有的人甚至还根本不知咸水歌为何物,更不要说在新一代年青人中寻觅到好的咸水歌手。

如何让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传承与发展,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交流的桥梁,是笔者研究的方向。

一、中山咸水歌的历史背景在广东,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被称作疍家人,也叫疍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期。

他们主要从事沿海港湾的渔业和水上运输,祖祖辈辈浮家泛宅,长年累月在海上与风浪搏斗。

但随着广东城市的繁荣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纲要规划的出台,城乡规划的日益迅猛发展,现今完全以船为家的疍家人已经越来越少,或城市发展大规划下被迫迁上岸,或相对落后的经济原因不足以支撑目前生活,从而舍弃了原本的水上生活。

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广西北海,作为中国南海沿岸的重要城市之一,素以海滨风光和丰富的海洋文化而闻名。

其中,北海咸水歌作为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在不断发展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本文将对广西北海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

北海咸水歌起源于当地渔民的歌颂生活的实际需要。

北海地处南海之滨,渔业一直是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

渔民们在长期的劳作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咸水歌曲风格,并通过歌颂海上劳动和表达渔民情感的方式,传递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和文化记忆。

传承是咸水歌发展的关键环节。

作为民间艺术,北海咸水歌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流传于民间。

通过师徒相传,年轻的一代得以学习和传承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渔民们会将自己的经验和情感融入到歌曲中,以此激励年轻一代热爱海洋事业,传承北海咸水歌的精髓。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北海咸水歌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年轻一代离开了家乡,走向城市,咸水歌的传承面临着断代的可能。

其次,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的冲击,让北海咸水歌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

这些因素都对北海咸水歌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挑战下,北海咸水歌也得到了一些新的发展与创新。

一方面,文化部门和艺术团体积极组织和推动咸水歌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他们设立培训班和比赛,选拔和培养优秀的歌手和演唱团队,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咸水歌的传承中来。

另一方面,北海咸水歌也积极融入现代生活的元素和表现形式,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此外,北海市政府还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海洋文化优势,将北海咸水歌打造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他们不仅加大对北海咸水歌的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观众前来欣赏,还将咸水歌作为旅游文化节目亮点之一,举办各种规模的演出和赛事,打造北海咸水歌的品牌形象,提升其影响力和知名度。

综上所述,广西北海咸水歌作为当地的特色艺术形式,传承了渔民们的劳动经历和生活情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论北海侨港归侨成水歌的传承

论北海侨港归侨成水歌的传承

[ 收稿 日期 ]2 0 1 4—0 7— 0 1
[ 作者简 介]陈丽琴( 1 9 6 8 一 ) , 女( 壮族) , 广 西大新人 , 广西 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 硕士 生导师, 博士; 李 亚丽( 1 9 8 7一 ) ,
女, 湖北黄 冈人 , 广西 民族大学 中国少数 民族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在 生产 劳动过程 中传承 , 在 当下主要是通过婚 丧 习俗、 非 物质 文化遗产活动、 节 日晚会 等传承 , 传承传播 方式主 要有 口头传 承、 影像传 播( 传承 ) 、 歌剧 节 目和文本传 承等。“国家 的在 场” 对侨港 咸水歌 的传承产 生 了一定影 响, 咸水歌传承 中 同时存在着“ 民间” 领域和“ 国家” 领域 。 [ 关键词 ] 归侨 ; 成水 歌 ; 传承人 ; 传承场 ; 传承方式 [ 中图分类号 ]I 2 7 7 . 2 9 [ 文献 标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6 7 3— 8 3 1 4 ( 2 0 1 4 ) 0 9— 0 0 1 1 — 0 8


咸 水 歌 及 侨 港 归侨 咸 水 歌
群岛处 的渔民, 其 中婆湾 岛上的渔民 占了三分之 二 。婆湾 岛本来 是 中国东南 沿海 蛋家 人在 越南 的 栖 息地 , 他 们 当 中绝 大部 分人 都有 蛋家 人 的血 统 ,
因而喜 唱 咸水 歌 , 这 也 是 在 当下 侨港 镇 咸 水 歌 传 承 的主体 , 因而 称 归 侨咸 水 歌 。侨 港 咸 水 歌 跟 随 归侨从 广 东到 广西 , 从广 西 到越南 , 再从 越南 回到
生 活 中发挥 着 重要 的功 能 。北海 咸水 歌 已被 列 入
广 西 自治 区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名 录 , 作 为 北 海 咸 水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作者:刘思言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20年第02期摘要:中山咸水歌是广东地区一种极具地域特色、需用方言演唱的民歌,也是中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当前,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学生中的传承存在较严重的断层,究其原因,主要有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冲击、学校及家长不重视咸水歌的传承、学生缺乏了解咸水歌的机会、社会各界对咸水歌的宣传力度不够等因素。

针对问题,本研究提出加强重视、正确引导,加强师资培训、激发学生兴趣,加大宣传、提供平台等相应的对策,力求使青少年学生能多了解咸水歌、传唱咸水歌,让他们为家乡文化感到骄傲与自豪,同时也希望为其他存在类似问题的区域性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关键词:中山咸水歌;传承现状调查;对策咸水歌是粤语方言地区渔家传唱的一种传统渔歌,是疍家人口耳相传的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口头文化,又称“白话渔歌”“咸水叹”“叹姑妹”等。

清朝诗人屈翁山在《广东新语·诗语》中记载:“疍人亦喜唱歌,婚夕两舟相合,男歌胜则牵女衣过舟也。

”中山咸水歌在坦洲地区历史最为悠久,流传广泛,至今仍保留着传统的唱法。

2006年5月,中山咸水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的民歌,积淀着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蕴含着民族最根本的基因,民歌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极具地域特色的咸水歌是中山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山本地青少年学生中咸水歌的传承情况如何呢?笔者通过走访及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了探究。

一、咸水歌传承调查及分析2019年年中,笔者委托有关教师对中山城区启发中学初一的300名当地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20份,有效回收率为73.3%。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中山咸水歌是一种流传于中国中山市的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中山市的青少年群体中,中山咸水歌的传承情况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情况进行研究,并探讨传承中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状况较为乐观。

中山市政府将中山咸水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度重视其传承工作。

各级学校也将中山咸水歌纳入课堂教学,加强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中山市还设立了中山咸水歌传承保护基地,为广大青少年提供学习和传承的场所。

这些举措为当地青少年学习和传承中山咸水歌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山咸水歌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现代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多样化的文化娱乐形式,使得中山咸水歌对于年轻人来说显得有些陌生和远离。

许多青少年更倾向于追求时尚和流行的音乐、舞蹈等形式,对中山咸水歌的兴趣和参与度有所下降。

其次是传承者和人才培养问题。

中山咸水歌传承需要有一批专业的传统音乐艺术家担任指导和教授的角色。

由于人才储备不足和传统音乐艺术的专业性要求,中山咸水歌传承者的培养有一定的困难。

一些年长的中山咸水歌传承者对于年轻一代的学生和青少年有一定的认知隔阂,无法有效地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后辈,从而使得传承受到一定的阻碍。

第三是社会环境和经济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许多青少年面临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他们的精力和时间都被大量的学业和课外培训所占据。

对于中山咸水歌这样的传统文化形式,他们可能觉得其与个人的发展和未来有一定的脱节,因此对于学习和传承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山市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加大中山咸水歌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咸水歌的认知度和兴趣度。

通过举办音乐会、比赛等形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

加强对中山咸水歌传承者的培养和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还可以建立中山咸水歌传承人才库,为学生和青少年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研究中山咸水歌是广东中山地区一种独特的民歌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首歌曲是由中山当地的渔民在海上作业时演唱的,歌词内容多涉及渔民的工作、生活和情感等。

这种歌曲形式独特,曲调优美,被誉为是中山地区的“活化石”。

在当今社会,面对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和社会变革的影响,中山咸水歌的传承面临着重大的困境。

中山咸水歌在当地青少年中的传承存在着认同度不高的问题。

由于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娱乐多样化的特点,中山咸水歌这种传统的民歌形式在年轻人中的知晓度和兴趣度逐渐降低。

大多数青少年都对这种歌曲形式不太了解,甚至对其产生了抵触情绪,觉得它过时古板。

中山咸水歌的传承面临着年轻一代的流失。

中山咸水歌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范围相对较窄,难以适应多元化的文化需求。

以前,中山咸水歌主要用于渔民在海上集体劳动的过程中进行表达和沟通,它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并且歌词内容多表现出渔民劳动和海上生活的情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需求,中山咸水歌的应用范围逐渐狭窄,很难满足现代社会的多元化文化需求。

中山咸水歌在媒体传播上的匮乏也是其传承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当今社会,媒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但是中山咸水歌在媒体传播方面存在着不足。

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这种民歌形式的介绍和推广相对较少,社交媒体也很少有人讨论和推广,这使得中山咸水歌的传播渠道受限,很难引起广大青少年的关注和参与。

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山咸水歌,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该加强对中山咸水歌的宣传和教育,增加青少年对这种歌曲形式的了解和兴趣。

在学校开展相关的活动和课程,加强对中山咸水歌的教学,组织青少年参观演出等活动,提高他们的认同度和兴趣度。

应该推动中山咸水歌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拓宽其应用范围。

可以在各类文艺演出中引入中山咸水歌的元素,加入现代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手法,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需求,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参与和欣赏。

浅谈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中山咸水歌的传承与发展【摘要】咸水歌是疍家人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化,历史上,疍家人无论是出海捕鱼,插秧种田、或是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等都以咸水歌作为抒发情感的方式。

本文通过论述中山咸水歌的传承和发展,能让更多的人对咸水歌了解关注,引起广大音乐工作者的思考,如何更好的传承和保护,这些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瑰宝。

【关键词】中山咸水歌传承发展咸水歌是粤语方言地区沿海船民渔家传唱的一种民歌。

2006年6月,以坦洲为代表的中山咸水歌成功入选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意味着“咸水歌”这一民间艺术在中山地区人们中的影响力有多大。

顾名思义,中山咸水歌,它除了中山的沙溪、大冲、五桂山等少数镇区,其它的区镇民间过去都流行唱咸水歌,只是语言的发音差异有点不同,其它的唱腔唱法和基本旋律是一致的。

事过境迁,如今的咸水歌在大多数人们的印象中只是有一个名称而已。

新一代的水乡人受到异彩缤纷的文化影响,很少有年轻人主动向健在的老歌手学习求教。

一旦一位老歌手去世,就少了一位咸水歌的传承人,更有可能导致一种咸水歌演唱风格的失传。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教唱咸水歌的人必然越来越少,学唱咸水歌的人更将越来越少,咸水歌的传承就有可能出现断代的危险,要如何让咸水歌传承和发展呢?笔者认为这是音乐工作者该思考的问题。

一、咸水歌的起源与现状咸水歌一词最早见于清代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是对疍家人传唱的所有民歌总称。

又称疍歌,咸水叹、后船歌等。

咸水歌的命名,主要是疍民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相关,疍民集聚的珠江三角洲、广西内河沿海水域,大都是沙田遍布,河网交错,与海相连,疍民常年与大海打交道,因海水咸而得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生活方式逐渐丰富,改革开放后欧美日韩流行音乐的大举流入,咸水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面临着日渐衰落的境地。

由于方言、调式、节奏等多方面的局限因素,爱唱、会唱咸水歌的已经人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在年轻一代,普遍已不会唱咸水歌,有的人甚至还根本不知咸水歌为何物,更不要说在新一代年青人中寻觅到好的咸水歌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侨港归侨咸水歌的传承保护研究
疍民是我国南方的水上居民,历史上记载疍民“以舟为室、以海为田”,世世代代都漂浮于海上,小艇像蛋壳一样脆弱,因而称“蛋”,也写作“蜑”。

在历史上,疍民处于受歧视的地位,不谙文字,不准穿鞋,不准上陆地居住。

咸水歌是在这样独特的环境下诞生的口头艺术,为疍民所独有,深受疍民的喜爱,在疍民传统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功能。

但随着疍民上岸居住,咸水歌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论文以北海市侨港镇归侨民众中传承的咸水歌为研究对象。

侨港归侨是1976年越南排华时从越南婆湾岛回到中国的难民华侨。

归侨大部分是中国东南沿海的疍家人,他们在越南较为完整地保存了疍家文化的传统样式,回到侨港之后,继续沿袭传统的疍家风俗和习惯,咸水歌也因此在侨港得到传承。

北海外沙、地角一带也曾是疍家人的栖息地,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海陆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这一带的咸水歌随着老人的离世而逐渐消失,唯余侨港归侨咸水歌还处于活态传承状态,并拥有相对广泛的群众基础。

论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北海侨港归侨咸水歌进行研究。

在关注北海归侨咸水歌与生态环境之间联系的基础上,探讨归侨咸水歌的内容、分类、艺术特色及其传承状况,并为当下归侨咸水歌的传承探寻合适保护的路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