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原理说明人类社会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过程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解
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遵循的普遍性规律和趋势。
这些规律以客观存在的形式影响着社会的运行和变革,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指导原则。
以下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理解,同学们可以根据这些主要内容进行再创作。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性1.一般性规律:人类社会发展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的规律性。
尽管不同国家、民族、时期的社会发展可能呈现多样性,但在各种多样性中存在着相对稳定的一般规律,例如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演进。
2.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来自于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社会存在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社会发展的方向。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矛盾的运动和转化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3.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社会发展既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也受到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作用。
主观能动性包括人类活动的创造性和社会主体的意志和权利的实现。
社会发展既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也取决于人类主体的积极努力。
4.循序渐进规律:社会发展一般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和阶段之间的过渡。
每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发展和变革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经济发展的规律性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的发展要求适应新的生产关系,而过时的生产关系又限制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各种社会革命和制度变革,人类社会一次次推翻陈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2.发展不平衡和差异性:经济发展存在地域、社会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经济发展往往是不平衡的,一些地区和行业可能相对滞后,而其他地区和行业则取得了迅猛发展。
3.市场经济规律:市场经济的发展遵循着供求关系和竞争规律。
市场竞争能有效地分配资源,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是为市场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调整和引导经济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22、物质形态是多样性与同源性的统一。
答:正确。我们现存的物质世界是同源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多样性是同源性的多样性,离开了同源性,多样性就失去了基础和根本,世界力事万物都是物质的体现,世界统一于物质;反过来,同源性又是多样性的同源性,离什了多样性,同源性也就失去了意义。
30、感觉了的东西不能深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深刻感觉它。
答:正确。题中观点把握了感性知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觉只是对事物个别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肤浅认识,不是对事物的深刻理解;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的认识,因而是深刻的,只有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我们才能正确、深刻地感知事物。
答:错误。国家固然是从氏族演化而来的,但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1)国家按地域不同以血缘为标志,来划分和组织居民;(2)国家设立特殊权力机关;(3)国家征收赋税。
28、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答:正确。这是关于意识本质的科学表达,意识虽然具有主观形式,但就其内容而言却是客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有客观原型,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6、时空观是绝对性和相对的统一。
答:正确。人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门分)。另一方面又认为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态、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27、国家是从氏族演化而来的,所以国家和氏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一、原理概括题 二、判断分析题 三、简述题 四、论述题
(6)--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观试卷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六章试题及参考答案(A卷)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24分)1. “万物有灵”的自然观[答案要点] 这种自然观认为,世界是一个有生命的、渗透着灵魂的、不断生长着的有机体,世界中的万事万物都是从这个有机体中生长出来的。
由于这种自然观把一切自然事物产生的原因都归为某种带有灵魂的有机体,因而它又被称为“万物有灵”的自然观。
2. 外部自然[答案要点] 所谓外部自然,是指在人之外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
3. 自然的人化[答案要点] 所谓自然的人化,是指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运用自己的本质力量去利用和改造各种自然物质,使自然界按照人的尺度和目的发生变化,使自然界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打上人的意志的印记。
4. 人化自然[答案要点] 所谓人化自然,就是已经同人类发生联系、经过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同程度的改造、这样那样地打上了人类活动印记的那部分自然。
5. 天然自然[答案要点]无论是人类产生以前的自然界还是人类产生以后仍处于人类活动范围以外的自然界,都属于尚未纳入到人类生产实践和社会历史之中的那部分自然界,我们将其统称为“自在自然”或“天然自然”。
6.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答案要点] 伴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当代的实践活动呈现出一种全球化的态势,世界上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和国家的人们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生态问题已不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个别问题,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全球性的问题,它已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故被人们称为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7. 生态伦理学[答案要点] 生态伦理学致力于改变人类以往的错误观念,努力确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的生态意识,强调人类只能在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所许可的范围内与自然界进行有节制的物质能量交换,要求人们自觉地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
8. 绿色科技运动[答案要点] 绿色科技运动则致力于开发一种可保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科学技术体系,强调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无污染的绿色产品,倡导文明适度的消费和生活方式。
论社会历史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
论社会历史过程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摘要: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过程,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的集合。
社会历史的发展,既是渐进的也是飞跃的;既是前进的也是充满曲折的,而在这整个社会历史的过程中都是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
在和谐社会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只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才能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关键词:社会历史过程;客观规律性;主体选择性;和谐社会社会历史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着的一个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历史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同自然界是一样的,人类社会发展和人的活动是有自身的规律,现实社会中的人,是社会历史进程的主体,这一主体是以其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实践中的物质基础为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系列规律,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原则。
一、社会历史进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相统一的发展动力在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辩证地统一于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实践既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又是客观规律性和主体选择性的现实基础。
(一)社会历史进程中客观规律性的现实条件客观规律是社会历史进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条件,是一切历史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恩格斯说过:“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①这些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尽管历史活动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但是,客观规律是人开展活动的现实条件,客观基础,是客观存在的。
1、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基础“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
②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力量,都是以往活动的产物。
人们拥有的生产能力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
因为生产力决定着生产关系。
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摘要: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从当代中国的历史发展来看,无论是35年前的改革开放,把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的实践探索,还是35年后的今天中国梦的提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规划,都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按照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和美好向往,遵循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目的性与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社会历史过程;合目的;合规律;统一社会历史过程既体现人的发展与完善,又体现社会的发展与完善,但社会历史不是某个人漫无目的的历史,也不是杂乱无章的社会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其实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就是人的追求与社会发展规律的统一,这是人类社会的历史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社会,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历史过程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统一。
目的性体现社会的不断发展,而规律性则体现出过程性。
只有发展才会形成规律,也只有规律才促进发展,所以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过程。
(一)社会历史是一个发展的过程社会历史在社会主体——人的推动下不断发展,整个社会历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人类生活的社会和人类本身一样,在人类目的性的驱使下不断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既体现了人类的目的性,又体现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同时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又将二者统一起来,形成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
社会历史过程本身不是停滞不前的,而是按照人类的目的、欲望在不断发展,有着活生生的生命涵。
发展即体现着人类的目的性,要按照人类的目的而发展,发展又体现着人类前进的规律性,发展不是毫无规律的发展,也不是完全由人类的能动性决定的发展,而是在规律的畴不断发展,人类的目的性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社会自身规律体现着客观规律性,主客观相统一构成社会发展过程。
《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试卷(三)
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考试试卷(三)温馨提醒: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仔细答题,祝取得好成绩!一、单项选择题。
(共10题,每题2分)1.周恩来参加中国共产党时 B 岁。
A 22B 23C 24D 252.作为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产物, B 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们对社会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结晶。
A 梦想B 理想C 追求D 信念3.邓小平参加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时是 B 岁。
A 17B 18C 19D 204.杨靖宇牺牲时是 A 岁。
A 35B 36C 37D 385. D 是人们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确立的对某种思想或事物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
A 梦想B 理想C 追求D 信念6.B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状态。
A 人生目的B 人生态度C 人生价值D 人生理想7.赵一曼牺牲时是 B 岁。
A 30B 31C 32D 338.2021年3月31日,“中国天眼”正式向全球天文学家开放。
历经20余载,8000多个日夜,为了追逐梦想,项目首席科学家、总工程师 D 心无旁骛,在世界天文史上镌刻下新的高度。
A 钱学森B 华罗庚C 钱伟长D 南仁东9. C 是激励个体的精神内驱力,是凝聚社会整体的精神力量。
A 信念B 追求C 理想D 梦想10.江姐牺牲时是 A 岁。
A 29B 30C 31D 32二、多向选择题。
(共5题,每题2分)1.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ABD ,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A 有理想B 有本领C 有能力D 有担当2.马克思主义只要同AC 相结合,就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A 中国具体实际B 中国当下国情C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D 中国传统文化3.人生观就是人们关于ABC 、、等问题的总观点和总看法。
A 人生目的B 人生态度C 人生价值D 人生理想4.青年一代的ACD ,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哲学(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析题:1、哲学上的一元论就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答:错。
哲学上的一元论并不都是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2、“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是折中主义的观点。
答:错。
他是用运动法观点看问题的。
3、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答:主观唯心主义都主张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4、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一切规律的科学。
答:错。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和联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5、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答:错。
是否承认矛盾。
6、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总体和局部的关系。
答:错。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7、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因而不具有相对性。
答:错。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也具有相对性。
8、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答:错。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9、“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正确体现了意识的能动性。
答:错。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歪曲了意识的能动性。
10、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答:错。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1、表象是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答:错。
表象是感性认识的基本形式。
12、“因祸得福,转败为胜”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
答:错。
“因祸得福,转败为胜”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哲学道理。
13、产品分配方式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作用。
答:错。
产品归谁所有在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作用。
14、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科学技术革命。
答:错。
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生产力。
15、生产方式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答:错。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简答题: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答: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中,没有什么事物是不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简述中国社会改革的实质?答:改革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的基本形式,既是解放生产力,又是发展生产力。
(马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主观题答案
目录辨析题部分 (5)1)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5)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将黑格尔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产物。
(5)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
(5)4)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史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6)5)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6)6)人的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6)7)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6)8)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6)9)错误的思想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7)10)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思维将取代人类思维。
(7)1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12)在辩证思维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
(7)13)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
(7)14)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8)15)斗争性是绝对的,因为它不需要任何条件。
(8)16)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8)17)旧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在认识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8)18)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获得感性经验。
(9)19)辨析“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元物别无感”中所包含的认识论倾向。
(9)20)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9)21)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必须使用有实践力量的人。
(9)22)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就是最坏的见证人。
(9)2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9)24)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
(10)25)“真理没有阶级性”的含义是人们对真理的认识与阶级立场无关。
(10)26)改造客观世界就是改造主观世界。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习题标准答案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社会经济条件。
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及其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作了完全科学的论述,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三)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产生以来获得新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这些科学成果,为工人阶级政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一)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二)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三)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四)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以上所述的四个方面,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内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高度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从总体上把握的马克思主义。
3、结合马克思恩格斯对待自己理论的态度,谈谈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有客观规律的,实践就是正确认识与处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关系的活动过程。
无论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反作用于物质,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能在实践中发生,在实践中实现。
(一)规律及其客观性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即体现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和发展过程。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
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以称为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才是本质的联系,才可能称之为规律。
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规律的联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例如:苹果落地、水向低处流,向空中抛一个物体又落回到地面,月亮绕地球转等。
这些都是现象,是人的感官可以感知的。
而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万有引力规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2)规律是事物必然的联系。
规律所揭示的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不可改变的趋势。
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人类社会由低级社会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3)规律是事物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稳定性突出地表现为它的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事物就反复出现。
例如,只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而磁场的变化,必须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
这就是电流与磁场之间稳定的关系。
再比如地球自转、围绕太阳公转。
2、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一是指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相反,人的意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规范全面版)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辨证关系及其意义一、二者的含义: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二者的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
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
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
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既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三、现实意义: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的武器。
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
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
2、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
既要反对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
拓展资料:一、客观规律存在有多种定义,基本的有3种:1、世界本身固有的,世界上一切物质都遵循的规律,独立于意识之外,客观科学,具有确定性。
马克思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一、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它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通过人的感觉为人所感知、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至今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指导意义。
它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教材P26-27、P29)5、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具体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①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②两者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概括了个性中的共同本质,而不是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定场合为共性的东西,另一场合就可能是个性的东西,反之亦然。
论文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摘要:主观能动性也是意识的能动性,充分地、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但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这便是二者的辩证关系,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十分重要。
关键词:意识规律辩证关系一、对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1]。
能动性的主体是意识,而意识的本质又分为几个方面: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在其漫长的发展中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从无机物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应与心理,再到人的意识,在这不断的发展过程中,意识逐渐形成;其次,意识是社会的产物,当人类开始从事不同于动物活动的劳动时,人类开始学习抽象思维,而在劳动中产生的语言也推动了人类意识的发展,人类的意识在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再者,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人的意识过程也是一种生理活动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出,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是,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人能够有意识地自觉地想问题、办事情。
其实,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有意识的活动,这一特点表明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意识具有认识作用,能使人们了解事物之间和事物内各部分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根据自己的判断而有计划地去选择做什么;意识具有创造性,人类在把握事物本质与规律的同时也能动地创造着;意识还可以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以及指导和控制人们行动的作用。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它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过程本身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为加上的,也有稳定不移的趋势,而且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同特性。
规律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但又不同于现象,它是事物内部的联系,而不是表面的特征。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规律的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基本的知识点,在高二哲学教材中也是一个难点。
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好它们一、规律及规律的客观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其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有其无法违背的规律,并且规律是客观的。
①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无论是无机物还是有机物,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其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②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的支配下,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
③人类认识的发展也是有规律的。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发展,就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因而规律是普遍的,没有无规律的运动着的事物。
这是规律普遍性原理。
所谓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我们要把握好规律的特征。
①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的主观意识赋予的联系,更不是上帝创造的联系。
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就否认规律是事物固有的联系。
②任何规律都是隐藏在事物运动过程中的本质的联系,而不是浮现在事物表面的现象的联系。
这种联系体现了事物本身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整个发展过程。
③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变化发展中的确定不移联系,而不是偶然的不确定的联系。
寓言故事《守株待兔》讽刺的就是,把偶然的联系当必然的联系,把现象当规律的做法。
④规律是同类现象中的稳定的联系,它具有可重复性、普遍性的特点。
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某种合乎规律的现象就必然重复出现。
以上四点是对各类事物发展规律共性的概括。
也就是说,各类事物发展规律的具体内容尽管不相同,但作为规律,必然具有这四点共同的特性(共性)。
我们要把握好规律和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的联系,现象是事物外部的表面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辨析题集锦
辨析题答案1、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而不是哲学凌驾于各门具体科学之上。
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根本对立的哲学派别,即: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与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被称为哲学的两个对子。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事物是又动又不动。
答: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相对静止包含着绝对运动,静中有动;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动中有静;所以,纯粹的运动和纯粹的静止都是不存在的。
5、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6、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这时就必须变革社会的生产力以适应生产关系的向前发展。
答:此说法是错误的。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只能变革生产关系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7、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阶级矛盾尖锐对抗和冲突时,统治者阶级就会运用国家这个暴力机关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答:此说法是对的。
因为:科学技术可以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去,从而极大的改变生产力的面貌;并且,科学技术还可以渗透到管理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不仅仅是因为其创建者兼具学者和革命者的特性而而偶然将两者结合起来,而是把两者内在的和不可分割的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
这种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2、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错误结论。
3、社会的组织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是组织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做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4、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5、联系具有的特点有三个方面: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6、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答: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8、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马克思原理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笔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概念:
1.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这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人能够通过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2. 物质和意识:世界的万事万物归结为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 实践: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基础。
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等,这些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与社会存在不完全同步。
5. 生产方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
生产力是改造和影响自然的物质力量,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专业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笔记,建议查阅相关教材或咨询专业人士。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1、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答: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念?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观点是错的,经济性与科学性无必然联系,两者可以相容,代表某一阶段利益的理论,只要符合人类发展规律,也是符合的。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5.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实践将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如何理解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马原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辨析题1、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正确。
生产力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力量。
这是因为:第一,构成生产力主要要素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都是物质性的要素,是作为客观实体而存在的。
第二,生产力是现实的物质力量,它存在于人们的物质性活动中,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三,生产力是一种既得的物质力量,有着自身客观的发展规律。
因此,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
2、时势造英雄。
正确。
这是唯物主义历史观。
任何英雄人物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造就的。
英雄人物是适应历史的发展,人民群众斗争的需要并在群众斗争中产生和成长的,英雄人物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在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错误。
谋事在人,承认了人的能动作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
但是认为成事在天,即事情的成败完全由客观必然性或某种超自然力量所决定,有宿命论和唯心史观的色彩。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而人们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人们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获得成功。
4、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正确。
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里,这一点决定一切。
在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掌握着国家政权,以维护本阶级的利益。
一切反动统治阶级是不会自愿让出政权的,被压迫阶级通常要经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
5、任何个人在历史上都起作用。
正确。
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承认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个人按其作用的大小,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他们在历史进程中明显地留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并能影响历史事件的外貌特征。
普通个人对历史的作用小些,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中包括无数普通个人的作用。
二、论述题1、试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原理说明人类社会发展
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过程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客观规律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的活动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第二,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
第三,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遵循规律的客观性原理,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
规律就是事物发展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和稳定的联系。
规律首先是一种本质的联系。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各种各样的联系之中。
但并不是任何一种联系都是本质的,都可以称为规律,只有体现事物本身固有的,内在的根本性质,并贯穿于事物发展全过程的联系,才是本质的联系,才可能称之为规律。
规律作为一种内在的,非表面规律的联系,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思维才能把握。
规律其次是一种必须联系。
规律再次是一种稳定的联系,它是贯穿在变动不定的现象中的相对稳定的联系,重复性是稳定性的表现,只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合乎规律的现象就一定要重复出现。
例如,只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电流变化必然引起磁场变化,而磁场的变化,必须引起感应电流的产生。
这就是电流与磁场之间稳定的关系。
规律最主要的性质就是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是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方式起作用。
人不能任意创造和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改变规律,人只能去认识规律,利用规律。
例如:“万有引力规律”。
正如战国时代哲学家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所以我们树立个人目标必须认识世界的发展规律,并自觉遵守客观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
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规律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制定目标时要切合实际情况和社会需要,不可以天马行空式的全凭想象,那样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我们树立个人目标时还要积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虽然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来看,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和人脑对物质的反映,但是意识不是消极被动的,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是指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我们说人的主观能动性并不是谁你所愿,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
它要受到一定条件的约束。
那就是客观规律。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又称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而改造世界。
所以我们树立个人目标必须注意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树立了目标后我们还要不断努力奋斗去实现我们的目标,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我们要积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抓住机遇,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挑战。
客观规律性说明我们要树立正确,合理的目标。
主观能动性说明我们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要克服困难。
主观能动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对客观规律的否定。
主观能动性依然属于物质属性范畴,它只能局限于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理解,人类智慧的极限是与客观规律的同一。
人类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是就人类与其他动物差别而言的。
其他动物只能被动的去感受和理会客观规律的存在,并且直观地去顺应自然规律;而人类可以主动地探知客观规律,并根据更深层的客观规律去把握自己的行为。
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但要做到这件事,决不是轻而易举的,规律是事物和现象内在的本质联系,它看不到也摸不着,人们要想掌握客观规律就必须要下一番功夫。
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坚持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社会历史领域必须认识和处理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一、人的目的性,基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基于人的目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