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地历史和文化源流

合集下载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

徽州民居建筑的历史及文化意义徽州民居建筑是中国特色的民间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传承已经成为国际上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作为代表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典范,徽派建筑在历史上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地域独有的文化精神和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徽派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及文化传承、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徽派民居建筑的历史沿革徽派民居建筑是徽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中国安徽黄山市的宏村、西递等地,历经数百年的历史沉淀和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古徽州地区曾是黄山山脉的南麓,地势险峻,雨量充沛,风景秀美,形成了独特的自然环境。

因此,徽派建筑中融合的大量的自然元素,如“雨庇”、“奇石”、“悬山”、“龙墙”等,寓意深刻,形象生动,成为了中华文化传统的珍贵遗产。

早在唐朝时期,徽州地区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但是,真正成型并保存至今的徽派建筑,实际上是在明代时期才形成的。

此时,徽州人民开始大规模迁徙至江南地区,并将其独特的建筑风格传承至当地。

随着时代的演进与繁荣的经济发展,徽派建筑的建筑风格也不断发展和演变,到了19世纪中期,徽派民居建筑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中国历史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二、徽派民居建筑的建筑风格及文化传承徽派民居建筑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多种元素,具备精致、优美、雅致的特点,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其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筑布局精美奇特。

徽派建筑的门面布局十分独特,通常采用"尺八"形、"田"形或"凸"形的门头结构,门楼设计刻画精美,深深地表达了家族血缘之间的婚恋关系、商贸之间的合作以及个人品德等信息。

建筑的内部结构也十分讲究,通常由厅、堂、房等多个空间组成,相互独立但又联系紧密,形成一种独特的空间和景观。

2、装饰风格别具一格。

徽派建筑的装饰风格富丽堂皇,特别是对于木雕、石雕、砖雕等技艺运用至极,构件之间的比例均衡协调、纹饰之间的刻画奇特生动。

皖南徽派建筑特点

皖南徽派建筑特点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徽派建筑的文化内涵
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的融合
徽派建筑将传统文化与地方特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体现 了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地域文化。
儒家思想与道家观念的体现
徽派建筑注重儒家思想中的礼仪和道家观念中的自然和谐 ,表现在建筑布局、装饰细节等方面。
徽商文化的影响
作为徽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反映了徽商的商 业传统和审美观念,体现了徽商的精明能干和重义轻利的 精神特质。
徽派建筑的文化传承与保护
传统技艺的传承
徽派建筑具有独特的传统技艺,如雕刻、绘画、砖雕等,这些技艺需要得到传承 和发扬光大。
保护措施
为了保护和传承徽派建筑文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立法保护、修 缮维护、教育传承等。
05
现代应用与发展趋势
现代应用领域与案例分析
旅游产业
皖南徽派建筑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旅游产业的重 要资源,如宏村、西递等地的徽派建筑群吸引了大量游客。
起源
皖南徽派建筑起源于唐代,兴盛 于明清时期,是古代徽州文化的 重要组成部分。
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
地域分布
皖南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省的南 部地区,包括黄山市、池州市、宣城 市等地的古村落和城镇。
文化背景
皖南徽派建筑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体现了古代徽州地区的地理、 历史、文化和民俗特点。
历史发展与演变
03
结构特点与技术应用
木结构体系及其特点
木材选择与处理
皖南徽派建筑主要使用本地耐久 性好的木材,如杉木、松木等, 经过干燥和防腐处理,确保木材
的耐久性和防虫性。
梁柱结构
木结构体系中,采用梁柱结构,利 用斗拱、雀替等构件进行连接和支 撑,形成稳定且具有美感的建筑结 构。

徽州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

徽州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

徽州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徽州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它的建筑风格丰富多彩、独特精致,不仅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彰显了徽州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意义。

本文将从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历史演变徽州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和宋朝时期,随着明清时期的发展,它逐渐成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

徽州建筑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明代、清初和清中期。

明代时期的徽州建筑以木造建筑为主,建筑风格简约古朴、结构精细,特别是独特的悬山式结构和明间式结构,在古代建筑史上独树一帜。

清初时期的徽州建筑大量采用了青砖和石料,在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融合了西方建筑的风格,不仅突出了建筑物的线条和立体感,也展示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清中期的徽州建筑则开始逐渐向建筑雕刻艺术和建筑装饰艺术方向发展,建筑中充满了高度精致的木制雕花,不仅是中国传统工艺的代表,也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峰。

文化意义徽州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代表,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徽州建筑具有地域性。

徽州历史悠久、文化丰厚,建筑设计和装修工艺融合了徽州地区的文化和民俗习惯,因此徽州建筑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也反映了徽州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征。

其次,徽州建筑具有代表性。

徽州建筑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代表性。

其精湛的建筑设计和工艺技法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最后,徽州建筑具有历史性。

徽州建筑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遗产,是对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演变的重要记录和见证。

从古代到现在,在徽州建筑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建筑文化的内涵。

总之,徽州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其历史演变和文化意义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通过深入了解徽州建筑,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对于其保护和传承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
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风格,起源于安徽省的黄山地区,通常指的是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的特点包括复杂
的木结构、精美的雕刻和绚丽的彩画。

这种建筑风格深受当地文化
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徽派建筑起源于明代,当时安徽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徽派建筑的兴起也与当地商人的发展和繁荣密切相关。

这些商人通
过经商致富,积累了丰富的财富,并利用这些财富兴建了许多豪华
的宅邸和府邸。

徽派建筑充分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南方建筑风格的特色,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徽派建筑注重细节和精巧的工艺,雕刻和
装饰都非常讲究。

建筑物通常以庭园为中心,环境布局合理,营造
出宁静和谐的氛围。

徽派建筑的文化背景是丰富多样的。

建筑中常见的雕刻和绘画
经常以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为题材,反映了当时的价值观和思想。

建筑中还常见传统文化符号的使用,例如八卦图案、蝙蝠和莲花等,寓意吉祥和幸福。

徽派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展示了
中国传统建筑的优秀技艺,也记录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经济状况。

如今,徽派建筑仍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和关注,成为重要的文化遗产
和旅游景点。

总结起来,徽派建筑的起源和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明代安徽地
区的商业和文化繁荣。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雕刻、绘画展示
了传统文化和民间故事,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瑰宝。

安徽徽派建筑

安徽徽派建筑

安徽徽派建筑安徽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中的一个独特分支,以安徽省为中心发展起来。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造型特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徽派建筑的历史渊源、建筑风格、代表性建筑等方面进行介绍。

徽派建筑起源于明代,盛行于明清两代,兴盛于清代。

徽派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融入了安徽的地域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其名称中的“徽”指的是安徽的简称,因此徽派建筑也被称为安徽建筑。

徽派建筑以徽商的兴盛为背景,与徽商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徽派建筑的建筑师多为徽派建筑世家,代代相传,形成了徽派建筑传统的延续。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三上加二厅”,即山墙、额枋、础台加上前后两进厅。

徽派建筑通常采用木结构和砖砌墙体,外表面涂以黑色油漆,显得庄重古朴。

徽派建筑的屋顶多为歇山式,坡度较大,既有防雨的功能,又能够体现建筑的气势。

而建筑中的山墙、额枋和础台则是徽派建筑最具特色的部分,它们被视为建筑的灵魂,承载着徽派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

徽派建筑以前堂高大、后厅宽阔、院落开阔、门面庄严为设计特点。

传统的徽派建筑通常由正院、花厅、后厅、回廊、厢房等部分组成。

正院作为主要起居空间,通常用于办公和接待客人;花厅则是用于举办宴席和娱乐活动的场所;后厅则是家庭成员休息起居的地方。

回廊和厢房则用于起到过渡和辅助的功能。

徽派建筑的装饰常常极为精美,给人以繁华而不失庄重的感觉。

徽派建筑的装饰使用了丰富的图案和雕刻,其中最为常见的是云纹、石狮、花鸟、人物等。

这些装饰图案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寓意着吉祥和吉利之意。

徽派建筑的门楼多用石材建造,形制庄重大气,门匾上往往刻有“龙门”二字,象征着进入新的领域和寻求更大发展。

徽派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是黄山的宏村。

宏村是徽派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古代村落建筑遗产的珍品。

宏村以其独特的民居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民居博物馆”。

宏村的建筑风格沿袭了徽派建筑的传统,同时融入了周围山水的景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观。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徽派建筑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独特的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

本文将简要介绍徽派建筑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起源徽派建筑起源于中国安徽省黄山一带,在明代中叶开始兴盛,并一直延续到清代。

徽派建筑的兴起与当地经济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时,徽商是安徽地区的商业精英,他们通过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

这些富豪们利用自己的财力兴建了大量的宅第和祠堂,形成了独特的徽派建筑风格。

发展徽派建筑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明代、清代和民国时期。

在明代,徽派建筑的风格还较为简朴,注重结构的稳固和功能的实用。

到了清代,徽派建筑开始有了更多的装饰,线条和色彩更为丰富,富有装饰性的门窗、彩画、石雕和木雕等元素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在民国时期,徽派建筑的发展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风格的徽派建筑。

特点徽派建筑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筑结构稳固:徽派建筑注重建筑结构的稳定和抗震性能,采用了许多木构造和石构造的技术手法。

2. 独特的门窗设计:徽派建筑的门窗通常采用木质材料,具有独特的雕刻和装饰,如窗棂花纹和门楣的彩画。

3. 精美的彩画和雕刻:徽派建筑以其精美的彩画和雕刻而闻名,这些装饰元素通常以自然和传统文化为主题。

4. 丰富的文化内涵:徽派建筑融合了儒、道、和地方民俗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和博大精深。

结论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瑰宝,其历史演变和文化渊源使其成为了中国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徽派建筑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轨迹和精神内涵。

徽派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徽派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徽派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徽州是中国南部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城镇之一,是安徽省的一个市区,历史上也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镇。

徽州地区的建筑文化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徽派建筑。

徽派建筑是指安徽省徽州地区独有的一种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和宋代,这个时代在安徽是一个文化、商业和军事中心,并且因地理环境的限制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和建筑风格。

徽州建筑在元代达到了顶峰,之后也持续发展到现代。

徽派建筑主要分为三种:民宅、庙宇和园林。

民宅是徽州地区建筑的主要类型。

它们通常是三进或四进式的,由多个建筑组成,由前厅或大门、中厅、后厅或庭院组成。

庙宇建筑通常是为祭祀神灵而建造的,融合了唐、宋、元、明等时期的不同建筑风格。

园林则是由池塘、假山、花卉和亭台组成的。

徽派建筑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一是建筑构造精细,二是建筑风格独特。

徽派建筑非常讲究对称美,大门、窗户、框架都是对称的,这使得建筑看起来非常协调。

建筑中的雕刻、浮雕和绘画也是很重要的,它们通常是精致的,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徽派建筑最为著名的是其石雕和木雕,这些雕刻是有建筑师和工匠特别制作的,不仅是装饰,也是结构的一部分。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均非常重要。

它代表了安徽南部的文化和建筑风格,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许多徽派建筑都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

因为历史原因,安徽南部和东南部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非常频繁,所以徽派建筑也影响了周边省份的建筑风格。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的重要性在现代是有所减弱的。

然而,这种建筑仍然是建筑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许多有建筑师在设计现代建筑时,会采用徽派建筑的元素,例如对称和装饰。

总之,徽派建筑是中国南部最重要的一种建筑风格,其历史和文化意义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在现代这种建筑的影响力一定有所减弱,但它仍然是中国建筑风格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参考。

徽州建筑故事

徽州建筑故事

徽州建筑故事
徽州建筑,又称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安徽省徽州地区。

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以砖、木、石为主要建筑材料,注重布局严谨、典雅美观。

徽州建筑的故事源远流长,下面简要介绍一下。

1.历史渊源:徽州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由于徽州地区山多地少,资源匮乏,徽州人民在建筑方面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徽派建筑。

2.建筑特点:徽州建筑讲究天人合一,布局严谨,注重风水。

它的主要特点有:砖雕、木雕、石雕三大工艺,以及黑白灰三色为主的建筑色调。

砖雕、木雕、石雕精美绝伦,展示了徽州地区高超的雕刻技艺。

3.建筑类型:徽州建筑主要包括民居、祠堂、庙宇等。

其中,民居是徽州建筑的代表作品,多为四合院式布局,内部设有天井,以利于采光和通风。

祠堂和庙宇则体现了徽州地区对宗族和信仰的重视。

4.文化内涵:徽州建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徽州商人文化、徽州民俗文化等。

徽州建筑既是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5.保护与传承: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徽州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许多古老的徽州建筑得到了修缮和保护,同时也有越来越
多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徽州建筑技艺,将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总之,徽州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见证了徽州地区的发展变迁。

如今,徽州建筑的魅力依然不减当年,继续在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光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徽派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源流(建筑样式、空间功能、材料结构、建筑局部、工程工艺、文化意涵)起源与发展徽派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成熟的古建筑流派之一,明朝中叶,徽商崛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晚期商贾大帮之一。

徽商为光宗耀祖、炫跃乡里而大兴土木,建豪宅、修祠堂、竖牌坊、造园林……。

这些古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变化自然,具有纯正天然的乡土气息;加之徽州民间向来就有雕刻、绘画传统,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同时具有很高文化素养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布局结构、部装饰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

在外来文化与原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徽派建筑风格一步一步地形成了。

(早期徽派建筑是典型的“楼上厅”形式,这是越人的“干栏式”建筑格局,在潮湿山区能有效防止瘴疠之气的入侵。

为了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解决通风和光照方面的问题,由中原士族带来的“四合院”形式逐步演变成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

另外,山区木质结构的房屋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马头墙应运而生了。

)建筑样式结构:进门为前庭,中设天井,后设厅堂徽派建筑其精华体现在三个方面:门楼、天井明堂、中堂。

(1)门楼徽州方言中的正屋大门为“门阙”。

阙是古代封建制度中贵族爵品的标志性建筑。

徽州人将“阙”顶部精华特点转移的门顶上,包括马头墙的翘角都容纳阙的夸式特征。

特别是祠堂与豪宅,它集砖雕和石雕之精华,门阙成为整个建筑最讲究的精华部位,除了结合门向的风水之外,越人在木雕方面的天赋也容入其中,它成为徽派建筑的主要“门面”。

门楼通常有砖雕和石雕,最豪华当然数门坊了,由雕刻的木坊或石坊嵌入墙。

门楼无疑是徽州民宅最显要的艺术精华部位,除了其外在的美观气派之外,其在则意味着“人生之富贵体面,全然在咫尺之间”。

(2)天井明堂――神居徽派建筑的天井与明堂可谓最有代表性。

“上有天井,通天接气;下有明堂,四水归一”,这是徽州建筑结构与村落布局体最初是出于防御功能的布局和引水之需,因为徽州常年多雨,一旦遇到外敌威胁,只要粮水贮足,全族人可久居在寨不出,特别可防夜间袭击。

随着岁月的推进,天井与明堂被赋予一种审美理念与风水文化,并结合了宗法理念与工艺结构。

徽派建筑事实上复合式建筑,除了后墙翻水是外流之外,正屋则是四水流向明堂。

天井用采光,使得两厢和堂屋不至于黑暗。

天井与明堂的设计按住宅大小深浅设计,普通民居分为“小三间”和“大三间”,小三间没有上下堂屋,明堂等于一个屋套,前门与照壁同为一墙,明堂的地面通常采用石条构成一条排水“阴沟”接到屋檐水。

大三间分上下堂,除了天井开阔之外,明堂设有台池,甚至摆设假山奇石之类,明堂是精工麻石长条所铺成,它通常是一项费力的局部工程,那些石条,重则上吨。

“大三间”也叫“五间”,下堂除了有隔门之外,左右两边可设两间下厢房,如果有一定立深的话,在上下厢房的通道间“过厢”设小偏厅,用作休闲与接待不重要客人。

下堂阁楼与上堂阁楼不是同一个水平,主要考虑到堂厅开阔与气派,因为堂厅前有楹柱、上方弧弓的正梁(俗称:冬瓜梁)和中间方梁(俗称:“塞”);下堂楼阁一般低于上堂一米多,它通常是女眷的闺房,(3)中堂徽派民宅的中堂由于强烈的宗法思想,使得中堂这个小地方成为一个富有精神意蕴的大世界。

它的整体包括厅堂、交椅、八仙桌和条桌。

中堂上方有牌匾、祖训和铭记,如“天地君亲师位”是最常见的,正中一般没有固定,按具体的时节、事件作不同的摆设,如喜、丧、寿、祭多做相应调整,其中遗像、名迹、字画是最常见的。

它可以摆设一些传家宝、避邪物和炫耀物等等;如名贵瓷、座钟、玉雕、假山。

每逢佳节倍思亲之际,也可从祠堂里请来已故父母牌位放置板几上祭供,如已故亲人的大寿和刚过世亲人的忌日均与厅堂、板几和八仙桌有关,它是个鬼事活动的重要场合。

建筑局部马头墙马头墙是徽州民居建筑一个重要的形态特征,但马头墙的风格样式也形形色色,线条有方直型和圆翘型,解构有重叠型和单一型。

马头墙本来的功能用于防火,但在徽州建筑中也被发挥到一个艺术与的高度,马头墙有雕砖嵌贴而成,并配有窑制的熬鱼以图吉祥和小鬼避邪,最简单的马头墙也有墨线和花纹以及人物画或山水画。

而在古代,马头墙是家人们望远盼归的物化象征,看到这种错落有致,黑白辉映的马头墙,也会使人得到一种明朗素雅和层次分明的韵律美的享受。

马头墙的“马头”,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式”,显示出主人对“读书作官”这一理想的追求。

马,在众多的动物中,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吉祥物,中国古代“一马当先、马到成功、汗马功劳”,等等成语,显现出人们对马的崇拜与喜爱。

材料结构、装饰工艺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

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

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

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

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

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

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

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

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

徽州三雕是中华文化园里一颗璀璨明珠。

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的木雕、石雕、砖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的简称。

徽州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明代初年,徽派木雕已初具规模,雕风拙朴粗扩,以平面淡浮雕手法为主。

到了明清年间,徽州三雕艺术发展最为鼎盛..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富装饰效果。

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

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

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

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

其表现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

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

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

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文化寓意徽州古建筑作为中国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其地理环境为依托,以其自然文化作底蕴,呈现出其居住建筑的人文意蕴有以下六个方面:1.色调上素雅淡秀。

徽州民宅的整体色彩效果是黑白相间,以黑、白、灰的层次变化组成统一的建筑色调。

单纯得一目了然,又神秘得高深莫测,表现出历史悠久的美学“道法自然”的文化意蕴。

平淡自然的美学理想,从理论上赋予道以美的属性,深深渗透在民居建筑艺术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中讲求自我完善以达到心平衡、人与人之间关系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统一的思想观念,对于徽州建筑文化及其风格的形成和发展,都具一种有形或无形的影响。

2.布局上紧凑通融。

徽派民居在布局上是以天井厅堂为中心,采用中轴线为主,两边对称地各建房屋,四周有高高的墙围护:主要指两侧山墙原本就是封闭的,前后两面高墙从正面和后面堵住其两侧山墙构成的两面坡,不得由屋前脊泄雨水,而势必使得雨水从天沟顺水枧汇入天井明堂前,即民俗文化所称的“四水归堂”。

这一徽派民宅用以采光、通风和泄雨水的天井,到了明清时期徽商鼎盛,人们才又赋予它以“肥水不流外人田”、招财进宝、天降洪福的俗文化寓意。

3,结构上奇巧多变。

徽派建筑结构一般是:进门为前庭,中开天井,后设厅堂。

以一明堂二暗室的三间式为一单元基本定式,连接组合而成多进堂的多单元纵横向延伸。

这最能体现徽州文化中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讲求“亲亲”的思想:每进一堂便递升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

另外,木结构的梁架上的叉手和霸拳、雀替、斜撑等构件,相互勾连迂回的巧妙结合使得技术工艺和艺术相渗透,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

这些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清淡柔和而格外古朴典雅,是徽州居民们高格调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观的反映。

4.装饰上古朴优美。

徽州民居是朴素简洁的,配置各种精美的雕刻,形成一种清丽高雅的艺术格调。

在徽州的一些村落间,仿佛置身于建筑雕刻的艺术画廊,几乎每一种建筑材料都可用来雕刻,每筑构件都可加以雕刻。

砖、石、木“三雕”艺术对于主体建筑的细部装饰可谓绮丽多姿、精美绝伦。

仅就门罩门楼作为徽州民居大门装饰的一大特色便见其一斑。

门罩是大门之上用砖木叠涩出檐的防雨罩,其建筑结构和砖雕装饰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体,既可挡雨遮日,又是入口标志。

门罩样式通常分作门楼式和门罩式两种。

门楼式出现于明末,考究的一般在上方挑出双角起翘的小飞檐,鸱吻角兽,下起檐椽头,上覆瓦片垫翘,势如一对翻飞的燕翅;飞檐下方和门楣之间的花边图案框,嵌镶着砖雕图像,其容丰富多彩,极尽千姿百态,举凡山水人物、草虫花木、珍禽异兽以及各种锦地纹饰、几何图案,无所不收。

并擅拟人们喜闻乐见的寓意吉祥,或具文学性的历史典故、戏剧题材等,以烘托制造热闹亲切和谐感人的气氛。

徽派民居建筑运用的造型手段,诸如远近、大小、点面、虚实、疏密、外、黑白、明暗、简繁、刚柔等等的对比,不但表明徽派建筑制作技艺高超,而且折射其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贯入其中的信息。

徽派建筑是一部用砖、木、石写成的立体史书,可以阅读到古代文明的脉冲和当今时代的搏动,其所体现的是徽州人文、科技、工艺的动态平衡和它们综合创建的光辉业绩。

徽派建筑是徽州劳动人民创造的精美的物质产品,凝聚着劳动者的智慧、力量和审美意识,反映了徽州能工巧匠、民间工艺的高超水平和民众的审美水准。

作为封建宗法制度下产生的一座座建筑,特别是徽建三绝中的祠堂、牌坊及名宅,又是一件件体现封建宗法统治森严的精神产品。

走进徽派民居,最初的第一印象是家族中尊卑有秩、上下有序的等级制度:厅分上堂、中堂、下堂,房分正(明)间、偏(暗)间、廊(厢)房。

这种主次分明的建筑格局沿袭古代的一种“朝暮之制”。

再者,祠堂是反映人与社会尤其具体到宗族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物态,人们凭此,以求得天、地、人之间和谐,达到趋吉避凶与后代昌盛、永享福寿之目的。

一座座宗祠从外形上表达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封闭性、保守性和神秘性。

徽州村落建筑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的乡土文化的特色,值得研究和发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