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

中国古代建筑史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建筑结构:木骨泥墙建筑: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
特点墙体用木骨架上札结枝条后涂泥。
干阑式建筑: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由巢居发展而来。
特点是底层架空。
夏一、建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1、80cm夯土台2、封闭庭院(廊院)3、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土架夯土建筑庭院。
商河南安阳小屯村,殷墟遗址——商代后期最重要的遗址。
盘龙城商朝宫殿西周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最早的四合院1、合院形式。
2、中轴对称,前堂后室,内外有别。
3、已使用了瓦。
4、最早使用“壁”。
5、有排水陶罐和卵石叠筑的日音沟。
东周——春秋战国台榭建筑春秋战国时期掀起一股“高台榭,美宫殿”的建筑潮流。
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代表:秦咸阳宫河北平山中山王陵遗址:它虽然是一座未完成的陵墓,但从墓中出土的一方金银错《兆域图》铜版,即此陵的陵园规划图。
战国——半瓦当战国时期盛行半瓦当。
秦、汉建筑两汉(公元前206-公元220)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主要表现在:1、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宫殿、陵墓、苑囿等皇家建筑,明堂、辟雍、宗庙等礼制建筑;坞壁、第宅、中小住宅等居住建筑,东汉末期还出现了佛教寺庙建筑。
2、木结构两种主要形成——抬梁式、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迅速发展。
3、多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4、建筑群已达到庞大规模。
曹魏邺城:曹魏邺都开始采用了以中轴线为中心对称的模盘格形封闭式布局,城市的中轴线同时也是王宫的中轴,宫殿和街道都依它作为均齐对称的布置,结构严谨,分区明显,城市用地进一步功能化,在我国都城建设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转折,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汉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分明的建筑,是我国古代在城门、宫殿、祠庙、陵墓前用以表记宫爵、功绩的建筑物,用木或石雕砌而成,一般是两旁各一,称“双阙”,也有在一大阙旁再建一小阙的,称“子母阙”,古时“缺”字和“阙”字通用,两阙之间空缺作为道路。
建筑的发展史

建筑的发展史建筑的发展史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建筑不断发展和演变,形成了各种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建筑。
以下是建筑的发展史。
1. 原始建筑原始建筑是人类最早期的住所,通常采用天然材料如石头、木头、草等搭建而成。
这些住所主要用于保护人们免受外界天气和野兽侵害。
原始建筑还包括一些祭祀场所和墓葬等。
2. 古代建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来搭建房屋和其他建筑。
在古代,许多文明如埃及、希腊、罗马等都留下了众多壮丽的建筑遗址。
这些遗址包括金字塔、神庙、剧场、竞技场等。
3.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内,许多宏伟的教堂和城堡被兴建起来。
这些建筑通常是由石头和砖块等材料搭建而成,具有厚重的墙壁和拱形的屋顶。
中世纪建筑还包括许多修道院和城市建筑,这些建筑在当时都是非常重要的文化、宗教和政治中心。
4. 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运动,对于建筑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时期内,许多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设计元素被重新发掘并应用到了当时的建筑中。
文艺复兴建筑通常具有对称、比例和精细装饰等特点,代表作品包括圣彼得大教堂、圣马可广场等。
5. 工业革命与现代建筑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开始使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材料来搭建房屋和其他建筑。
钢铁、混凝土等新型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中,并且新型机器设备也使得生产和建造变得更加高效。
现代建筑通常具有简洁、功能性和创新性等特点,代表作品包括埃菲尔铁塔、帝国大厦等。
总结建筑的发展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从原始建筑到现代建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来的建筑也将不断创新和演变。
建筑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

建筑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建筑历史学是一门研究建筑史的学科,它的研究范围涉及从远古时期到现代时期的建筑史,涵盖古代文明、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巴洛克、现代主义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手法。
建筑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考古发掘和建筑测量等。
首先,文献研究是建筑历史学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整理和解读,可以了解特定时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例如古代罗马的拱形结构和青石板路等。
其次,考古发掘也是建筑历史学研究方法之一,它能够通过挖掘出土文物和遗迹来推断出古代建筑的形制、用途和历史地位,例如中国秦始皇陵的发掘,让人们重视了古代建筑的奇特之处。
此外,建筑测量也是建筑历史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通过测量建筑物的尺寸、结构和比例等,可以推断出建筑物的年代、欧洲大教堂的建筑高度和建筑的比例关系等。
当然,在建筑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理论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建筑历史学的理论主要包括建筑风格理论、建筑技术理论和建筑史理论等。
在建筑风格理论方面,建筑历史学家们通常将建筑风格分为多种类型,例如哥特式建筑风格、文艺复兴风格、巴洛克风格等。
通过观察和分析建筑风格的不同,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和建筑传统。
例如,哥特式建筑在中世纪后期盛行于欧洲,主要特点是用尖拱和花窗玻璃来增强建筑的垂直感,而文艺复兴时期则更加崇尚理性和对称,建筑排布和雕塑形制均有所改变。
在建筑技术理论方面,建筑历史学家们会研究建筑技术的演变和变化,探究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之间的关系。
例如,罗马时期建筑以穹隆结构为主,拱式构建让建筑物的体量更大,通常会采用水泥等建筑材料作为建筑主要构件,而中世纪时期人们则重视结构的实际达到,采用石材和木料较多。
到了现代时期,人们则更加注重建筑结构的科学性,推崇骨架式结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等新材料的使用。
最后,在建筑史理论方面,建筑历史学家会探讨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史、建筑史的发展趋势和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
中国建筑发展史

中国建筑发展史中国建筑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延续至今。
这段时间内,中国建筑经历了各种变革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本文将介绍中国建筑发展的历程,涵盖古代至今。
古代中国建筑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42年商朝时期的殷墟遗址,其中著名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建筑记录。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榫卯技术进行构造,这种技术在当时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和工程领域。
同时,古代中国建筑也注重建筑的布局和形状,在建筑史上留下了许多伟大的宫殿、庙宇和园林。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建筑不断发展,呈现出各种风格和特色。
例如,唐朝的建筑以大型宫殿和佛寺为主,采用了大量的砖石结构和彩绘技术,体现了盛唐时期的繁荣和繁忙。
宋朝时期,中国建筑注重工艺和细节,建筑构造更加精细和复杂。
明清时期,中国建筑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例如建筑中引入了许多西方风格的元素,使得中国建筑变得更加多元化。
20世纪初,中国建筑经历了新的变革。
随着西方建筑风格的引入和现代化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国建筑开始逐步融入西方建筑风格。
上海的外滩建筑和北京的中山公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然而,在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后,中国建筑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停滞。
长期的“文化大革命”使得中国建筑的发展受到了限制,直到1980年代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建筑才重新回到了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后,中国建筑经历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建筑拥有了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风貌。
许多世界级的建筑师和设计师加入到中国建筑领域,为中国的城市和乡村带来了许多创新的设计理念。
例如,鸟巢、水立方和中国国家图书馆等建筑成为了中国独特的城市景观。
然而,中国建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许多环境和文化问题。
在城市化过程中,许多传统的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被拆除,导致了文化多样性的丧失。
同时,一些新建的建筑也缺乏可持续性和环保性,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
古代建筑(公元前2100年-公元907年)
古代中国建筑以木质结构为主,主要包括宫殿、庙宇、园林和居住建
筑等。
最有代表性的是商代的殷墟遗址,其宫殿建筑遗址和祭祀建筑群体
展示了当时的建筑特色。
在后来的周朝时期,出现了宫殿和寺庙与住宅区
分明的建筑群体,同时秦始皇陵的出现也标志着古代中国建筑的鼎盛时期。
古典建筑(公元907年-1840年)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建筑的黄金时代,建筑风格逐渐转向砖石结构。
大型宫殿建筑如大明宫和宋代的东京城都是典型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宫
廷建筑的规模和恢弘。
此外,佛寺也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唐代的大雁塔和开元寺。
明代时期,古典建筑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明代
的故宫和紫禁城以其精美的建筑风格成为世界闻名的建筑遗产。
民族建筑(1840年-1949年)
清代以来,中国古典建筑逐渐走向衰落,但在台湾和海外华侨地区,
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仍保持了传统建筑风格。
此外,民间民族建筑也开始
兴起,如江南园林和福建土楼等,展示了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现代建筑(1949年至今)
总结: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于建筑艺术和文化的持续
追求和创新。
从古代建筑到现代建筑,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同时也受到政治、宗教和社会变革的影响。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反映了中
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和独特之处,也是中华文化宝贵的遗产。
建筑史

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
写出三种不同地区的民居并简述其特点北京四合院:建筑按南北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布局严整,等级严明。
入口多在东南角,门内迎面设影壁,入口院落南侧多为倒座。
一般房屋在抬梁式木构架的外围砌砖墙;屋顶样式多以硬山居多,次要建筑多用平顶或单坡顶。
一般住宅以大面积灰青色墙面和屋顶为主,在主要住房处施色彩,大门、影壁、墀头、屋脊等部位加砖雕。
四川民居:充分利用地形灵活布置建筑,朝向往往取决于地形。
布局上,主要房间仍有轴线,但左右房屋不一定对称,院落的形状也不拘一格。
房屋结构通常采用穿斗式木构架,墙面材料因地制宜,有砖、石、夯土、主板、竹笆等;建筑外墙多用白色,木构部分多为本色或黑色或枣红色,与高低起伏的灰色屋顶相配,形成朴素而多变的外观。
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
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1、半坡村是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址。
2、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四合院遗址是西周时代的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遗址3、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4、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廊院式建筑是河南偃师二里头西亳宫殿遗址5、我国建筑屋面上使用的瓦始于西周,琉璃使用于屋面始于南北朝。
6、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
7、鲁班是我国春秋时代有名的建筑师,被后代奉为建筑工匠的祖师。
8、中国塔的主要类型有密檐式、楼阁式、金刚宝座塔、单层塔、喇嘛塔等五种。
9、我国现存最早的佛塔是北魏的河南登封县嵩岳寺塔,塔的平面为十二边形,是我国塔中的孤例。
10、我国现存最早的木塔是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平面八边形;我国现存最高的砖塔是宋代的河北定县开元寺料敌塔,现存最高的石塔是宋代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

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中国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下面,我们将介绍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
一、原始部落时期在中国的原始部落时期,人们住在简单的房屋里,主要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石头、泥土等。
此时,建筑结构简单,功能实用,如用于居住、储存等。
代表性的建筑有半坡遗址、良渚古城等。
二、封建王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进入了封建王朝时期。
在这个时期,建筑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代表性的建筑有秦始皇陵、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
这些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展示了封建王朝的威严和尊严。
三、民族融合时期在中国的民族融合时期,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多元化的建筑风格。
这个时期的建筑既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外来元素。
代表性的建筑有元大都、明南京城等。
这些建筑融合了多元文化,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土木结构到石木结构在中国建筑的发展过程中,土木结构和石木结构是两个重要的阶段。
土木结构主要使用木材和泥土等自然材料,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代表性的建筑有福建土楼、黄土高原窑洞等。
而石木结构则使用石头和木材等材料,具有坚固耐用的特点。
代表性的建筑有承德避暑山庄、颐和园等。
五、砖石结构到现代化建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建筑逐渐从砖石结构向现代化建筑转变。
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多样,既有传统的建筑元素,又有现代的设计理念。
代表性的建筑有上海外滩、广州塔等。
这些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展示了中国建筑的多元化和现代化。
总之,中国建筑历史的发展脉络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演变过程。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智慧和创造力。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建筑奇迹古代建筑技术的巅峰之作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建筑奇迹古代建筑技术的巅峰之作中国的历史深厚而辉煌,留下了众多令人惊叹的建筑奇迹。
这些古代建筑是中国历史、文化和工艺的杰作,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技术水平的巅峰。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建筑奇迹,带你了解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古代建筑。
第一大建筑奇迹: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而修建的一道巨大防线。
它横穿中国北方,全长约21,196千米。
长城的修建历经千年,始于战国时期,终于明朝。
长城以其壮丽的景观和宏大的规模,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奇观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第二大建筑奇迹: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敦煌市,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它是由400多个洞窟和大约4,500多个佛像组成的,表现了中国古代艺术和佛教文化的辉煌成就。
莫高窟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对于研究中国古代艺术和宗教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第三大建筑奇迹: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皇家陵墓之一。
陵墓内葬有中国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及其世袭皇帝的陪葬品。
秦始皇陵的建造历时数十年,规模庞大,其中最著名的是秦兵马俑,展示了古代中国的军队组织和制度。
第四大建筑奇迹:颐和园颐和园是中国最著名的皇家园林之一,位于北京市西郊。
它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艺术的典范,以其精湛的设计和独特的景观而闻名。
颐和园包括了许多湖泊、山水、庭院和建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五大建筑奇迹: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拉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古代宫殿。
布达拉宫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藏族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的建筑风格独特,巧妙地融合了佛教、汉族和藏族建筑风格,被誉为"世界屋脊上的宝石"。
第六大建筑奇迹:北海宫殿北海宫殿位于中国北京市中轴线上,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之一。
它是中国古代皇宫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皇家湖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建筑历史的意义“抽象继承”二、中国建筑史的成就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2.主流——木构架建筑二、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刘致平:自然条件说徐敬直:经济合理说李允鉌:宗教文化说对先进技术选择的结果木结构存在的优势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d.施工模数化e.方便修缮、搬迁木结构的缺陷a.木材越来越少b.火灾的损害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二、木结构建筑的类型1.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
2.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
3.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三、单体建筑的特点1.骨架的系统“间”2.立面趋于造型程式化3.木构艺术造型合理——线条的优美动感(剖面)侧脚、升起屋面为凹曲面4.装饰、结构、构造合一5.第五立面独具特色四、建筑组群布局庭院布局大体分两种: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的两侧,依横轴线以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长方形庭院,成为四合院。
四角用廊或建筑相连,封闭性较强。
先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联系为一。
五、建筑与环境六、工官制度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一、旧石器时期的文化与建筑现象两种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1.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2.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三、祭祀建筑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遗址山西夏县——夏都安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1.遗存郑州商城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遗址2.器物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1.城市2.住宅3.技术发展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1.城市2.技术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燕国下都2.宫室——高台建筑3.技术的发展铁制工具——榫卯更精细瓦广泛使用,出现砖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二、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1.阿房宫写仿六国宫殿2.骊山陵三、汉(公元前206年~ 220年)1. 木构技术成熟2. 斗栱普遍使用且功能明确3. 屋顶形式丰富4. 板梁结构、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地下墓室四、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1.陵墓——薄葬2.园林3.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建筑出现的形式最多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1279年)一、隋(581~618年)1.城市:大兴城2.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最早敞肩拱桥跨度37米优点:减轻桥身自重,减少山洪冲击力二、唐(618~907年)最辉煌时期儒、道、佛合一表现形式:“和”唐风1.唐长安2.建筑群3.文化交流,相互渗透扩大4.完美、成熟的建筑体系家具的变化外来影响——佛教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早木构)5.“都料”三、五代(907~960年)停滞发展材料上发展砖木混合结构四、宋、辽、金(960~1279年)(一)北宋1.李诫《营造法式》内容分五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
2.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3.风格隽永,注重细部4.砖石建筑水平提高5.园林:注重个人趣味6.木构的发展:群体组合(二)辽承接唐末文化——唐风以密檐塔为主(三)金既有北宋纤丽,又有辽代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四)南宋1.园林2.城市:对南方城市发展有促进作用平江图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元、明、清1271~1911年)一、元{1271~1368年}异族统治1.元大都2.木构建筑草率3.宗教建筑发展二、明(1368~1644年)1.木构注重规整和整体性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3.建筑群4.砖普遍应用于民间5.园林6.“民俗化”“世俗化”倾向三、清(1636~1911年)1.对西藏、蒙古采取宽容政策2.儒教运用至极点——“夫子庙”3.住宅丰富4.园林5.制度《工程做法》规定建筑等级第二章城市建设第一节概说一、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二、城市的起源1.最初的城2.最初的市3.形成城市的条件三、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1.城市的初生期2.里坊制确立期里坊《考工记》记载的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里坊制极盛期4.开放式街市期第二节实例(一)都城一、汉长安1.选址:先从大环境考虑“四塞以为固,被山带河,金城万里。
”小环境:利用秦兴乐宫发展利用龙首原高地2.布局:革新特色3.形制:轮廓不规则“斗城”二、南朝建康1.概况2.选址:秦淮河入江口,西临长江,北枕后湖,东依钟山,地势险要,“龙蟠虎踞”3.布局:宫城:居中居北市:分布秦淮河两岸居住区——里:为自由式街巷河网:秦淮河、青溪、运渎4.形制:宫城三套城利用自然地形,以山为阙(牛首山)三、隋大兴、唐长安1.背景:2.布局:规整的长方形,三重城墙;宫城居中偏北,宫城之南为皇城,集中布置官署机构和官办手工业作坊与军营。
宫城、皇城东、西、南三面为居住里坊。
3.道路系统:中轴线对称,规整的方格网;全市性的干道及里坊内部的地区性道路。
四、宋东京1.概况2.选址:交通便利,水运中心3.布局:4.特点:宫城居北交通以水路为主里坊、市坊解体建立厢制五、元大都与明清北京1.大都概况北京:燕下都,辽陪都,金中都,元大都北移,利用金的离宫2.布局:方整:旁三门,规则,前朝后市,左祖右社道路:大道+胡同形制:三套城3.突出成就:水系的设计水面用在苑囿空间4.明清建设六、明南京不规则城市布局为其特色1.选址:2.形制3.分区明确(二)地方城市第三章住宅与聚落第一节概说一、住宅的涵义二、研究意义三、住宅形制的演变四、住宅构筑类型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主要分布地:特点:2.竹木构干阑式3.木构井干式4.砖墙承重式5.藏碉楼6.土楼7.窑洞8.毡包第二节实例一、北京四合院1.历史背景:五朝都城,帝国风光,礼仪之邦——文化积淀厚,底气足2.建筑布局:十足帝王气,有轴线、序列,左右对称,体现秩序、等级、尊卑3.分析:坎宅巽门广亮大门金柱大门蛮子门4.评价:二、江苏吴县东山天井式住宅1.苏南住宅的三种形式:城市官式住宅乡镇天井住宅民间小型住宅2.秋官第尊让堂的平面布局3.结构特点:正贴抬梁式,次间与边贴穿斗式上下层柱不对齐4.梁架与雕饰:梁架采用月梁式,以扁作为贵,圆作次之。
三、福建永定客家土楼生土建筑:未经焙烧的原土(窑土、夯土、土坯砖)土楼:夯土建筑1.背景:两次汉族大迁移中原迁至华南“客家”礼制观念、家族观念、风水观念是客家文化三大支柱2.类型:一家一楼,防卫功能圆楼——承启楼方楼——遗经楼3.特点四、河南巩县窑洞属黄土高原,黄土厚可达100—200米,结理坚实,极难渗水,直立性极佳,为窑洞提供很好的发展条件。
同时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紧缺,窑洞冬暖夏凉,十分经济。
1.寒窑特点:没有建筑的建筑空间没有建筑师的建筑背景是大地(无限体),冬暖夏凉2.剖面3.类型与结构:靠崖窑: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窑洞地坑院: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在地坑各壁再横向掘窑,地坑入口设坡道。
锢窑: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上仿窑洞砌筑的建筑。
4.特点分析:优点1) 经济,以土为材料2)节能,冬暖夏凉3)防火、防噪4)少占农田、植被缺点1)通风差,潮湿2)排水、抗震性能差3)施工周期长五、安徽歙县棠樾村1.村基选址:枕山、环水、面屏2.村口、水口六、山西襄汾丁村牌坊是封建社会最高的荣誉象征,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数的。
歙县多牌坊,这与徽商的发展、兴起和程朱理学的发源、影响有着渊远流长的关系。
以儒学思想为精神世界主要内容的古代歙县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条件成为他们向外拓展生存空间的主要动力。
歙县人少小离乡背井,外出经商,足迹遍天涯。
出门少则三年五载,多则数十载,为了高堂双亲有人照应,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
在外经商,若不能发迹,则羞见家乡父老。
商人发迹了,钱财显赫,明清时期,徽商达到鼎盛,出现了“无徽不成镇”的盛况,其财力左右国家经济命脉达三百余年之久。
朝庭对徽商当然刮目相看,恩宠有加,徽商于是进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发展轨道。
浪迹天涯而发迹的徽商,为了光宗耀祖,他们奏请皇上恩准,荣归故里,兴建牌坊,旌表功名、义寿、贞节……,树碑立传,以求流芳百世。
歙县现存的明清两代的牌坊甚多。
但多座牌坊集于一处,成为了一个群体,却只有棠樾一处。
棠樾牌坊群是棠樾村鲍氏家族经明清两代而建成。
“棠”是棠梨树,“樾”为两树交荫之下,“棠樾”意为棠荫之处,村名由此而来。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落,自宋元以至明清,一直绵延了八百余年。
该村的鲍氏是一个以“孝悌”为核心,严格奉行封建礼教、倡导儒家伦理道德的家庭。
自宋以来,这个家族中曾出现了许多忠臣孝子和节妇。
孝、忠的事迹则尤为突出,同时,这个家族又是地域文化的旺族,以富商大贡众多而闻名于世,历史上出现了“上交天子,藏镪百万”号称江南首富、显赫一时的大徽商鲍志道。
显赫的家族创造了显赫的牌坊,牌坊群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明代的三座,清代的四座。
棠樾牌坊群:鲍灿孝行坊--慈孝里坊--鲍文龄妻汪氏节孝坊--骢步亭--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逢昌孝子坊--鲍象贤尚书坊--敦本堂(男祠)--清懿堂(女祠)第四章宫殿坛庙陵墓第一节宫殿一、宫殿的型制1.“茅茨土阶”时期2.2.高台建筑盛行3.3.宫殿与宫苑相结合4.4.纵向布置“三朝”《礼记》周天子与诸侯皆有三朝:外朝一,内朝二;天子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
明南京宫殿五门:洪武门、承天门、端门、午门、奉天门,三殿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二、唐代大明宫1.历史沿革2.布局特点三、明清北京宫殿1.历史背景2.特色1)功能齐全,结构严整外朝:举行典礼、处理朝政、召见大臣的场所内廷:帝室生活、居住区2)承袭南京,继续发展“规制悉如南京,壮丽过之。
”园林化和宗教渗入3)建筑艺术成就中轴线——故宫中轴线亦为整个城市的主干线与中轴线,自永定门至大明门经宫殿轴线抵钟鼓楼空间有序转换——一是以门为媒介,贯穿整体秩序中,起空间限定、转换与渗透作用,同时门的型制也体现等级秩序;二是以廊庑为辅助,起功能划分、交通引导及衬托主体等作用;三是通过不同的屋顶形式,表达尊卑秩序,强化专制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