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研究建筑历史的意义“抽象继承”

二、中国建筑史的成就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1.多样性2.主流——木构架建筑

二、木结构发展的历史原因

刘致平:自然条件说

徐敬直:经济合理说

李允鉌:宗教文化说

对先进技术选择的结果

木结构存在的优势

a.资源丰富,便于加工

b.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墙倒屋不塌”空间灵活性大

c.抗震性能好榫卯柔性连接,缓冲外力

d.施工模数化

e.方便修缮、搬迁

木结构的缺陷

a.木材越来越少

b.火灾的损害

c.空间的局限性——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

二、木结构建筑的类型

1.抬梁式:沿房屋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瓜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形成一组木构架。

2.穿斗式:沿房屋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密,柱直接承受檩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形成一组组的构架。

3.井干式:用天然圆木或方形、矩形、六角形断面的木料,层层累叠,形成房屋的壁体。

三、单体建筑的特点

1.骨架的系统“间”

2.立面趋于造型程式化

3.木构艺术造型合理——线条的优美动感(剖面)

侧脚、升起

屋面为凹曲面

4.装饰、结构、构造合一

5.第五立面独具特色

四、建筑组群布局

庭院布局大体分两种:纵轴线上先安置主要建筑,再在院的两侧,依横轴线以两座体形较小的次要建筑相对峙,形成三合院;或在主要建筑对面,再建一座次要建筑,构成长方形庭院,成为四合院。四角用廊或建筑相连,封闭性较强。

先在纵轴线上安置主要建筑及其对面的次要建筑,再在院的左右两侧,用回廊将前后建筑联系为一。

五、建筑与环境

六、工官制度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第一节原始社会建筑(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一、旧石器时期的文化与建筑现象两种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

二、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1.仰韶文化的建筑遗迹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村遗址

2.龙山文化的建筑遗迹

三、祭祀建筑

第二节奴隶社会建筑(公元前2070年~前476年)

一、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河南登封告成镇王城岗遗址

山西夏县——夏都安邑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二、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奴隶制下的等级制度对建筑有了新的要求——宫殿、陵墓

1.遗存

郑州商城

河南偃师尸沟乡早商城址

湖北黄陂盘龙城宫殿遗址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器物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1.城市

2.住宅

3.技术发展

四、春秋(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1.城市

2.技术

第三节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1.城市建设的高潮齐国临淄燕国下都

2.宫室——高台建筑

3.技术的发展

铁制工具——榫卯更精细

瓦广泛使用,出现砖

陶制漏斗、管道形成排水系统

二、秦(公元前221年~前206年)

1.阿房宫写仿六国宫殿

2.骊山陵

三、汉(公元前206年~ 220年)

1. 木构技术成熟

2. 斗栱普遍使用且功能明确

3. 屋顶形式丰富

4. 板梁结构、拱券结构发展,多用于地下墓室

四、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

1.陵墓——薄葬

2.园林

3.佛教发展迅速,佛教建筑出现的形式最多

第四节封建社会中期建筑(隋至宋581~1279年)

一、隋(581~618年)

1.城市:大兴城

2.河北赵县安济桥——世界最早敞肩拱桥跨度37米

优点:减轻桥身自重,减少山洪冲击力

二、唐(618~907年)

最辉煌时期儒、道、佛合一

表现形式:“和”唐风

1.唐长安

2.建筑群

3.文化交流,相互渗透扩大

4.完美、成熟的建筑体系

家具的变化

外来影响——佛教建筑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最早木构)5.“都料”

三、五代(907~960年)

停滞发展

材料上发展砖木混合结构

四、宋、辽、金(960~1279年)

(一)北宋1.李诫《营造法式》内容分五部分:释名、各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共34卷。2.城市结构布局的变化3.风格隽永,注重细部4.砖石建筑水平提高5.园林:注重个人趣味6.木构的发展:群体组合

(二)辽承接唐末文化——唐风以密檐塔为主

(三)金既有北宋纤丽,又有辽代色彩和少数民族特色

(四)南宋1.园林2.城市:对南方城市发展有促进作用平江图

第五节封建社会晚期建筑(元、明、清1271~1911年)

一、元{1271~1368年}

异族统治

1.元大都

2.木构建筑草率

3.宗教建筑发展

二、明(1368~1644年)

1.木构注重规整和整体性

2.民间建筑水平提高

3.建筑群

4.砖普遍应用于民间

5.园林

6.“民俗化”“世俗化”倾向

三、清(1636~1911年)

1.对西藏、蒙古采取宽容政策

2.儒教运用至极点——“夫子庙”

3.住宅丰富

4.园林

5.制度《工程做法》规定建筑等级

第二章城市建设

第一节概说

一、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二、城市的起源1.最初的城2.最初的市3.形成城市的条件

三、城市发展的四个阶段

1.城市的初生期

2.里坊制确立期

里坊《考工记》记载的营国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3.里坊制极盛期

4.开放式街市期

第二节实例

(一)都城

一、汉长安

1.选址:先从大环境考虑“四塞以为固,被山带河,金城万里。”小环境:利用秦兴乐宫发展利用龙首原高地

2.布局:革新特色

3.形制:轮廓不规则“斗城”

二、南朝建康

1.概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