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窑仿宋钧釉(A) D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湾窑仿宋钧釉(A) DM
从石湾窑仿宋钧釉谈起
2005年春节期间,故宫博物院和广东省文化厅在广东省博物馆联合举办了《粤海珍萃》清代广东贡品特展,其中特别把广东石湾窑的仿钧釉、翠毛釉等器物,作为一个专柜进行展示,这就进一步说明,清代的石湾窑仿钧釉器很珍贵,现就广东石湾窑仿钧窑器的器物介绍部分,让大家与钧窑比较认识。
1明代石湾陶仿钧翠毛釉梅瓶。高25厘米,口径3、8厘米,底径10厘米。小唇口,短颈,丰肩至足渐收,圈足稍外撇,打磨光滑。瓶身蓝釉满饰浅色的丝丝自然纹理,美似翠鸟的羽毛,是釉在窑中自然变化的的缘故。釉面有细小开片。底部无釉,胎呈褐色,有旋削痕。这件作品是石湾窑明代早期的作品。这件梅瓶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商承祚先生捐赠给广东省博物馆的。后来,被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鉴定组确认为一级文物。
2明代石湾陶仿钧蓝釉蟠螭纹瓶。高19、5厘米,口径5.7
厘米,底径6.5厘米。直口,长颈溜肩,腹下收,浅圈足。
肩部双凸弦纹间印四凸起的蟠螭纹,形成装饰带。满施钧蓝变釉,浓艳美观。底无釉呈酱褐色,刻仿周蟠螭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石湾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
3明代石湾陶钧兰釉仿商贯耳瓶。高15.5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8.3厘米。口稍撇,颈间装双贯耳,施钧兰变釉,又称翠毛釉,因其浓艳美观,甚似翠鸟的羽毛,底无釉呈酱褐色,内竖刻两行仿商贯耳壶可松制楷书款,可松姓苏,明代晚期制陶名家,善仿制钧窑颜色釉,款多用刀刻在器物底部。
苏可松,明代石湾有名的陶瓷工艺家,善于模仿制作钧窑颜色釉,运用在翠毛釉器物创作上,颇有独到的功夫。擅长器皿造形,作品有浓烈的民族特色,造型结构严谨,器形饱满,雕刻工艺精巧,苍劲雄浑。传世作品有《仿商贯耳壶》、《仿周蟠螭瓶》、《翠毛釉洗》、等。经常在器物的底部,刻写极为工整的楷书款识,如"仿商贯耳壶可松制
"、"甲子乙亥可松制"等。
4明中期石湾陶仿宋钧釉三足炉。高13、9厘米。炉形似鼎,唇口,短颈,双耳,圆腹,三乳钉足。通体施仿钧蓝变釉。石湾陶来历善仿宋代名窑瓷器。这件作品不管从釉色还是器
形都是十分成功的仿钧器。
5清代石湾陶仿钧变釉寿星像。高18厘米。老寿星身穿钧蓝变釉的衣衫,坐姿,玩赏动物,笑容可拘。老寿星是民间喜欢的福禄寿三星之一。这件寿星人物制作上采用素胎,脸面上突出白色的胡子、眉毛,头和脸面部的做法,与明代观音人物的做法完全不同,清代的人物头和脸面无釉,完全是采用素胎色,自然、真实而富有立体感,能把人物脸面的骨裸真实的凸现出来。
6清代石湾陶仿钧变釉猫头鹰。高26、7厘米。鹰通体施钧变蓝釉,卧站在石头上,侧头望着前方,双目集中,时刻待飞。
7清末石湾陶仿钧红釉狮子。)高27厘米。狮为前卧后立,两眼怒视,张口露齿,十分凶猛。通体施红釉并采用金黄釉衬托狮子的眼眉、嘴、鼻、胡须和狮身的毛等突出部位,使整体狮子更加富有立体感,显现出狮子的凶猛本性。
石湾窑窑变釉的制作方法是以两层釉为基础,底釉为不流动的铁质釉,以石墨、星朱或石墨加星朱作主要成分;釉面为流动性较大乳浊釉,其主要成分是稻草灰、桑树灰、玻璃粉
和瓷泥等。煅烧时,由于底釉和面釉相互渗透融合,从而产生五彩斑斓、复杂多变的颜色和生动的丝状花纹、斑纹等美妙的艺术效果。这些美丽多变的颜色釉,给石湾窑匠师们驰骋神思,施展才能,表达窑变釉的艺术构思打开了新天地。例如,在仿制钧窑窑变釉的制品时,避免与钧窑争艳竟精,也不限于模仿、相似或乱真,而是就地取材,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在胎土制作上,利用本地取之不尽的含砂量大的陶泥,取其出单纯、庄重、粗犷、古朴本地特色,再施覆盖力强的复色釉,既掩盖胎的棕眼瑕疵,又突出了它特有的淳朴之美。同时突出了石湾艺术陶塑的地方艺术特性主流,使粘、贴、塑、浮雕等制作方法充分发挥出来。明清时期出现的石湾陶仿钧釉制作匠师有可松、杨升、杨名、陈粤彩以及一些不知名的作者等。代表作有《明代钧蓝釉蟠螭纹瓶》、《明代钧兰釉仿商贯耳瓶》、《清石湾陶钧变釉猫头鹰》等。
另外有两个问题需要和同行朋友研讨:
1、钧窑变釉是北宋时期的,钧窑系在北方基本上是同时代的,宋元时代不可否认,那么为什么广东的钧变釉最早在明代呢?
2、有没有可能宋元时期的,目前,没有发现窑址,考古专家多年也未重视这方面的发掘。有待今后考古发掘研究,目前我们传世品中的所有仿钧器有没有可参考的器物?如商
承祚先生捐赠我馆的翠毛釉梅瓶,是明早期的,可否到元?以前曾经有人把石湾窑钧变釉定为宋代阳江窑,后来全部改正了,为什么?
3、前边张维持先生宋元北方窑工南迁的事实依据,而实物作品没有,该如何解释?
总之,石湾窑仿钧窑变釉是石湾窑釉色烧制上的重大突破,它既仿出宋代钧窑窑变釉的艳丽斑斓,又具自己纯正、深厚的独特韵味。
广东佛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盛成因探析
广东石湾窑是我国著名民窑,形成于唐宋,繁荣于明清,至今仍流传使用。其历代产品以种类丰富、釉彩光润绚丽为特点,明清后善仿名窑产品。它的形成发展与宋元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商品经济的活跃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等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开创了独特的民窑风格。
石湾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是我国陶瓷史上著名的民窑,形成于唐宋时期,繁荣兴盛于明清,流传发展至今天。千百年来,薪火不熄,世代相传,自成体系。其产品以种类丰富、胎体敦重、釉层厚实、釉彩光润绚丽为特点。明清后因善仿钧釉及历代名窑产品而名扬天下,被称为“广钧”;因是陶胎,又被称为“泥钧”。石湾窑仿中有创,创中有新,
尤其是明清后生产出大量以人物、动物等为造型的艺术陶塑,集历代陶瓷美术技艺之大成,以崭新的面貌在中国陶瓷发展进程中异军突起,独树一帜,成为我国陶瓷艺苑中一朵奇葩。由于石湾窑是民窑,扬名也较晚,史料书藉甚少记载,对其研究,引不起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有关考古发掘的资料及文献记载,试就石湾窑的形成、发展及繁荣兴盛之成因作初步探讨,以请教于诸位专家学者。
一、石湾窑的源流与形成
石湾镇位于佛山市禅城区西部,距广州约二十公里。过去镇内丘陵起伏,有近百个大小山岗,蕴藏着丰富的陶泥、岗砂;镇南主河道东平河淤泥中丰富的金属成分与贝壳、蚝壳、蚬壳和稻草灰、桑枝灰等可制成釉料,为制陶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镇内河涌交错,分布在石湾上中下三窑的大小九条河涌由西北至东南汇入蜿蜒而过的东平河,形成天然的交通网络,为制陶生产用水、原料及产品运输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1976年广东省博物馆与佛山市博物馆在石湾大帽岗东面的河宕发掘一处商代贝丘遗址,出土一批有纹饰和光素的红陶、白陶、黑皮陶器及大量硬陶印纹陶片。这些纹饰有绳纹、篦点纹、凸弦纹、曲折纹、云雷纹、叶脉纹、圈点纹、编织纹等,纹饰规整、清晰,印痕较深,且印纹较大,很少有重迭错乱现象,是岭南地区几何印纹陶发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