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 苏联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在这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数万名工人、农民、士兵排着长队,来向他们的领袖告别。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列宁,已经为这个新生的政权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 院长 谢?叶辛:
第九集:风云新途(苏联)
【序】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这门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二十年间,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 强国。
从彼得大帝改革开始,历经230多年的努力,俄罗斯民族终于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武力,占据了世界的制高点。
福特原先把苏维埃看做“势不两立的敌人”,声称除非苏联的意识形态变得适合他的口味,否则他“不会运一个螺帽去那儿”。哈默劝他说:“要是这样,你会有太长的时间没法在那里做生意,那里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事后证明,福特对这笔与苏联的交易十分满意。
在高尔基市,福特与苏联建立了汽车联合企业,从1932年起,每年有十万辆嘎斯牌客车和卡车下线,在苏联的道路上奔跑。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徐天新:
因为我们都知道,(苏联)国内战争打退了外国武装干涉,把外国资本家赶走了,那么现在胜利之后呢,列宁又同意外国资本家回到俄国,来经营一些当时苏联没有力量经营的一些项目。特别像在西伯利亚开发矿产,采伐森林等等。这个做法是非常英明的,非常有远见的。
10月28日,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在这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哈默的父亲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同父亲一样,哈默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充满关注,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 。
就在这个办公室里,年轻的美国商人怀着极大的热情,倾听列宁畅谈新经济政策,其中最让哈默感兴趣的是工业领域。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保罗?肯尼迪:
他们认为这个广大的国家,想要发展,必须集中所有的资源,必须限制资产阶级,限制资本主义体系,控制所有的资源,包括农业资源。
中国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研究员 左凤荣:
斯大林就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所以,他就明确提出一个要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把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就是说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俄罗斯人是非常适应非个性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也就有了社会主义。当我们联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就非常强大。当我们为了一种思想或者围绕着一个人团结起来的时候,你明白我们非常需要英雄,为了这个英雄,我们可以战斗到最后。
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在历史上,政治家的个性气质曾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彼得大帝的改革,拉近了俄国和当时欧洲强国的距离;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独立思考的俄罗斯知识分子;而列宁对革命的执著,则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中国中央编译局 研究员 郑异凡: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他在美国企业界游说,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
但是,苏俄并不想单纯从国外进口产品。列宁对哈默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嘎斯车是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最早在苏联生产“嘎斯”车的,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
苏联人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兄长,一位和蔼的领袖,一个根据实践要求为俄罗斯谋划未来的舵手。
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 谢?叶辛:
列宁给了人类一种鲜明的典范,即人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有可能在他去世之后,俄罗斯走上另外一条繁荣的生活道路。很遗憾,列宁所实施的这种实践活动最后还是没有继续进行下去。我认为,整个世界失去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机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以巨大的牺牲力挽狂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
第九集 风云新途
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
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俄罗斯世界历史研究所 所长 阿?奥?丘巴利扬:
当然了,这根本就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新政策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业、减税、允许小型企业存在,这一切都是试图使经济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商业领域,新经济政策刚开始实行的是直接用工业品换农业品,但是,俄罗斯大婶们却更习惯于货币交易,不愿意进行物物交换。而且,工业品也迟迟到不了位。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俄罗斯《斯大林传》作者 尤里?茹可夫:
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家不再从国外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当时,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信仰者都认同: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领导的自下而上的革命,应该首先在工业基础发达的英国、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轫,工业基础薄弱的俄罗斯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1929年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讨论的内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剧院里灯火辉煌,主席台上挂着大幅的苏联地图。报告人每提到一项建设工程,在地图上相应的地点就会亮起一盏小灯。等到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经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一千多个迷人的亮点闪烁着。
以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意味着此前为保护农民利益而推出的新经济政策将被舍弃。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在斯大林看来,时过境迁,新经济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了,因为苏联需要的是速度。斯大林经常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这是画家弗?塞罗夫创作于1921年的一幅油画,它所反映的内容正是那场席卷全国的风暴。
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的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由于在刚刚结束的保卫新政权的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显现出极大的威力,苏维埃政权决定继续推行对农民余粮的无偿征集政策。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些富农甚至借机拿起了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徐天新:
就是说呢,要对农民做让步,要允许农民能够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允许市场的存在,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准备条件。
于是,苏维埃政权宣布恢复国内自由贸易,重新建立银行系统。
今天,运营了85年的莫斯科国营百货商店,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然而,八十多年前,这里却很难看到外国人。
当时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充满了恐惧,一心想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美国不仅拒绝在外交上承认它,而且华盛顿的官员们对请求去苏联的旅游签证的回答竟然是:“我们不知道有这样的国家!”。 在这样的敌视中,苏俄获得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之难是可想而知的。
1923年11月20日,列宁在苏维埃全会上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将来,或什么抽象的幻影,……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这是列宁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说。
在这张桌子上,历史永远定格在1924年1月22日。列宁每天离开办公室前,都从这里撕下一页日历。但是那天,他已无力撕下这页日历。
这就是为什么要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而同样庞大的亚洲近邻——中国的境遇,也更加坚定了这个钢铁般的领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志。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 谢?叶辛:
当问题表现在要一碗粥、还是要理论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那碗粥。你吃饱了那你就会去唱歌,如果你肚子里没食,那你只有沉默。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因为战争以后,要想发展经济,没有其他的路。
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布尔什维克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人们相信,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将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人民将行使权力,所有人都有工作,再也不受剥削。然而,建立新社会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十月革命四年后,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下生存下来,并刚刚平息了国内叛乱的苏维埃政权,遭遇了一场自下而上,突如其来的风暴。
深刻了解俄国现实的列宁则认为: “如果沙皇制度由于有了13万贵族,这些在自己的地区、各自行使警察权的封建领主,便能维持几个世纪,为什么我们不能依靠拥有13万忠诚的活动分子的党,坚持几十年呢?”。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俄国大革命是不是必要呢?我不知道。但是它却发生了,因为这个国家崩溃了,那就是它为什么发生的原因。它发生了,不是因为列宁计划了,而是因为列宁抓住了提供给他的布尔什维克的机会,来做他想做的事情。
来自西伯利亚的狂风怒吼着,如同随风飞舞的雪花,每个吊唁者的脸上都充满了失落和彷徨,苏维埃的明天怎么办?谁来带领大家完成这段未竟的旅途?
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 院长 谢?叶辛:
第九集:风云新途(苏联)
【序】
1917年11月7日,晚9点40分,伴随着这门大炮发出的一声怒吼,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
二十年间,在这个政府的领导下,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奇迹般地变成了一个工业化 强国。
从彼得大帝改革开始,历经230多年的努力,俄罗斯民族终于第一次凭借国力而不仅仅是武力,占据了世界的制高点。
福特原先把苏维埃看做“势不两立的敌人”,声称除非苏联的意识形态变得适合他的口味,否则他“不会运一个螺帽去那儿”。哈默劝他说:“要是这样,你会有太长的时间没法在那里做生意,那里可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事后证明,福特对这笔与苏联的交易十分满意。
在高尔基市,福特与苏联建立了汽车联合企业,从1932年起,每年有十万辆嘎斯牌客车和卡车下线,在苏联的道路上奔跑。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徐天新:
因为我们都知道,(苏联)国内战争打退了外国武装干涉,把外国资本家赶走了,那么现在胜利之后呢,列宁又同意外国资本家回到俄国,来经营一些当时苏联没有力量经营的一些项目。特别像在西伯利亚开发矿产,采伐森林等等。这个做法是非常英明的,非常有远见的。
10月28日,第一份给外国人特许权的合同在这里正式签署,哈默获得了一所石棉矿的特许经营权。同时,在列宁的支持下,哈默成为二、三十年代美苏贸易的核心人物。
1921年8月,在莫斯科市民惊异的目光注视下,一位23岁的美国青年走进了克里姆林宫,他的名字叫阿曼德?哈默。
哈默的父亲是美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同父亲一样,哈默对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充满关注,他为苏俄带来了大批急需的医疗设备 。
就在这个办公室里,年轻的美国商人怀着极大的热情,倾听列宁畅谈新经济政策,其中最让哈默感兴趣的是工业领域。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保罗?肯尼迪:
他们认为这个广大的国家,想要发展,必须集中所有的资源,必须限制资产阶级,限制资本主义体系,控制所有的资源,包括农业资源。
中国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 研究员 左凤荣:
斯大林就认为,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内部来积累呢,那主要当然要来自于农业,所以,他就明确提出一个要贡税论,就是说要农民,除了他要交的粮食,应该交的国家任务之外,在工业品上,他要把工业品的价格定得更高一些,然后这样让农民买东西的时候付出更多的钱,就是说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积累工业化的资金。
俄罗斯人是非常适应非个性的社会生活,因此我们也就有了社会主义。当我们联合起来的时候,我们就非常强大。当我们为了一种思想或者围绕着一个人团结起来的时候,你明白我们非常需要英雄,为了这个英雄,我们可以战斗到最后。
俄罗斯是一个崇尚英雄、需要英雄,同时也是英雄辈出的民族。在历史上,政治家的个性气质曾决定性地影响了整个国家的命运。彼得大帝的改革,拉近了俄国和当时欧洲强国的距离;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改革,造就了一大批独立思考的俄罗斯知识分子;而列宁对革命的执著,则使这片土地勇敢地承担起为人类开拓新航道的历史重任。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列宁对此感到很欣慰,他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中国中央编译局 研究员 郑异凡:
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他在美国企业界游说,联络了30多家美国大公司,组成美国联合公司,将美国的产品运到苏俄,换取苏俄的物产,美苏的易货贸易由此开始。
但是,苏俄并不想单纯从国外进口产品。列宁对哈默说:“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车轮再次转动起来。”
嘎斯车是苏联时代的代表性符号之一。而最早在苏联生产“嘎斯”车的,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大王亨利?福特。
苏联人失去了一位尊敬的兄长,一位和蔼的领袖,一个根据实践要求为俄罗斯谋划未来的舵手。
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 谢?叶辛:
列宁给了人类一种鲜明的典范,即人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有可能在他去世之后,俄罗斯走上另外一条繁荣的生活道路。很遗憾,列宁所实施的这种实践活动最后还是没有继续进行下去。我认为,整个世界失去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机会。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们以巨大的牺牲力挽狂澜,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一个曾经对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超级大国,苏联在20世纪探索了一条国家发展的新道路。这一前所未有的社会实践,究竟是如何进行的呢?
第九集 风云新途
冬天是莫斯科最具风情的季节。1924年1月21日,漫天的风雪席卷着这座城市的大街小巷,但这一天的莫斯科城没有风情,有的只是无尽的悲哀。
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也许纯属巧合,列宁以发源于西伯利亚的大河——勒那河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化名,而他的继任者则以一种硬度很强的金属——“钢”作为自己的姓氏。
正如这两个姓名的文字意义一样:列宁时代,国家的经济政策具有相当的弹性;而斯大林则以强硬的手段,加快了国家工业化的步伐。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并继续封锁苏联经济。
1927年,英国宣布断绝英苏关系,并废止1921年签订的英苏贸易协定。英国外交大臣张伯伦发起六国外长会议,提出要“和共产国际做斗争”。
俄罗斯世界历史研究所 所长 阿?奥?丘巴利扬:
当然了,这根本就不是完全的资本主义,新政策的主要内容涉及商业、减税、允许小型企业存在,这一切都是试图使经济复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商业领域,新经济政策刚开始实行的是直接用工业品换农业品,但是,俄罗斯大婶们却更习惯于货币交易,不愿意进行物物交换。而且,工业品也迟迟到不了位。
孤零零的苏联看起来似乎不堪一击。虽然新经济政策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直到1928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还不到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八分之一,全国只有不到三万辆拖拉机,99%的耕种要靠畜力和人力来完成。
俄罗斯《斯大林传》作者 尤里?茹可夫:
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施,因此,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家,为了使国家不再从国外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当时,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信仰者都认同:社会主义是工人阶级领导的自下而上的革命,应该首先在工业基础发达的英国、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发轫,工业基础薄弱的俄罗斯还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1929年5月,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大剧院举行,讨论的内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剧院里灯火辉煌,主席台上挂着大幅的苏联地图。报告人每提到一项建设工程,在地图上相应的地点就会亮起一盏小灯。等到报告结束时,苏联地图上已经布满了五颜六色的灯光,一千多个迷人的亮点闪烁着。
以工农业“剪刀差”的方式来积累工业化资金,意味着此前为保护农民利益而推出的新经济政策将被舍弃。斯大林说:“我们所以采取新经济政策,就是因为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时候,我们就把它抛开”。
在斯大林看来,时过境迁,新经济政策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建设了,因为苏联需要的是速度。斯大林经常说:“延缓速度就是落后,落后者是要挨打的。”
这是画家弗?塞罗夫创作于1921年的一幅油画,它所反映的内容正是那场席卷全国的风暴。
1921年春,苏俄发生大面积的灾荒,三千多万老百姓挣扎在饥饿的边缘。由于在刚刚结束的保卫新政权的战争中,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显现出极大的威力,苏维埃政权决定继续推行对农民余粮的无偿征集政策。然而,这个政策引起了农民的不满,一些富农甚至借机拿起了武器。连十月革命中布尔什维克的坚强堡垒——喀琅施塔得的水兵们,也支持农民的要求。
1921年3月,苏维埃政权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并且首先从解决农民问题入手,变余粮无偿征集为市场买卖。
中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教授 徐天新:
就是说呢,要对农民做让步,要允许农民能够个体地经营自己的经济,允许市场的存在,要利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来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准备条件。
于是,苏维埃政权宣布恢复国内自由贸易,重新建立银行系统。
今天,运营了85年的莫斯科国营百货商店,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然而,八十多年前,这里却很难看到外国人。
当时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俄国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充满了恐惧,一心想把它扼杀在摇篮之中。美国不仅拒绝在外交上承认它,而且华盛顿的官员们对请求去苏联的旅游签证的回答竟然是:“我们不知道有这样的国家!”。 在这样的敌视中,苏俄获得外国的资金和技术之难是可想而知的。
1923年11月20日,列宁在苏维埃全会上说:“社会主义现在已经不是一个遥远的将来,或什么抽象的幻影,……新经济政策的俄国将变成社会主义的俄国。”
这是列宁的最后一次公开演说。
在这张桌子上,历史永远定格在1924年1月22日。列宁每天离开办公室前,都从这里撕下一页日历。但是那天,他已无力撕下这页日历。
这就是为什么要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而同样庞大的亚洲近邻——中国的境遇,也更加坚定了这个钢铁般的领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意志。斯大林说:“没有重工业,那我们就不会有一切现代化国防武器,那时我们的地位就会和目前中国所处的地位多少相似:中国没有自己的重工业,没有自己的军事工业,现在只要谁高兴,谁就可以蹂躏它。”
俄罗斯高尔基文学院院长 谢?叶辛:
当问题表现在要一碗粥、还是要理论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那碗粥。你吃饱了那你就会去唱歌,如果你肚子里没食,那你只有沉默。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因为战争以后,要想发展经济,没有其他的路。
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此,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
十月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布尔什维克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决心和信心,人们相信,在列宁的领导下,苏维埃俄国将走出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人民将行使权力,所有人都有工作,再也不受剥削。然而,建立新社会却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十月革命四年后,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下生存下来,并刚刚平息了国内叛乱的苏维埃政权,遭遇了一场自下而上,突如其来的风暴。
深刻了解俄国现实的列宁则认为: “如果沙皇制度由于有了13万贵族,这些在自己的地区、各自行使警察权的封建领主,便能维持几个世纪,为什么我们不能依靠拥有13万忠诚的活动分子的党,坚持几十年呢?”。
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俄国大革命是不是必要呢?我不知道。但是它却发生了,因为这个国家崩溃了,那就是它为什么发生的原因。它发生了,不是因为列宁计划了,而是因为列宁抓住了提供给他的布尔什维克的机会,来做他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