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名篇_兰亭集序_的英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典名篇《兰亭集序》的英译

苏峥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文言文经典《兰亭集序》是中国文化的璀璨遗产,也是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本文通过分析其英译过程,对文学翻译及文言文翻译相关问题做粗浅研究,如现代文转换、文化对等与不可译、增减词等问题,为中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与融合做出微薄贡献。

关键词:《兰亭集序》;文言文翻译;文化对等;不可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380X(2011)07-0123-05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Orchid Pavilion”

SU Zheng

(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Nanyang473000,China)

Abstract:Chinese classic“Orchid Pavilion”is a splendid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lso the immortal of the world.This paper analyzes its translation process and make a superficial stud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Chinese classic translation,in order to make a modest contribution to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gration.

Key words:“Orchid Pavilion”;Classic translation;Cultural equality;untranslatable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换易言语使相解也”。但是,翻译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门艺术,是用语言来表达的一门艺术,是科学性的再创作。中国古典名篇《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书圣”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不仅为后世争相临摹的书法精品,更是一篇情感真挚、识见高远、文辞简练的优秀散文。本文基于《兰亭集序》的翻译过程,对文学翻译以及经典古文翻译做粗浅的探讨。

一、对翻译与文学翻译的通俗认识

翻译的过程就好比交通工具的换乘过程,两者之间有诸多相似之处。翻译的源语(source language)转为译语(target language),就如同是从一种运输工具转乘另种工具。只是,翻译过程转换的不是乘客而是信息,需要做的不过就是找到合适的交通工具。

关于翻译的原则标准,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信、达、雅”,对中国现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但要做到这三点并不简单。翻译不是两种语言的词语和语句结构的简单转换,如果把眼光盯着语言层次的东西,翻译出来的只是一种文字层次的转换,徒具其形,也不可能做到语言通达,优雅。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的一大分支。文学翻译的对象,具体地说,是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作品。所以,要求译者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和表现力,以便在深刻理解原作、把握原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把原作的内容和艺术魅力在译作中传达出来。文学作品的翻译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理解与表达。理解是探求原作的艺术内容,表达是探求译文的语言形式。

二、《兰亭集序》翻译过程

《兰亭集序》属于中国独创性文学形式之一———文言文,也就是古文。古文暂时无法在西方文学中找到与其相对应的文学形式。因此,翻译此类经典古文,首先涉及到一个步骤,那就是从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文。

1.正确把握原文意义。首先需要有丰厚的汉语知识,特别是文言文知识,要准确把握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现代汉语中极其简单的一个字,或者“之乎者也”频繁出现,都可能代表着不同的意思。如果译者不能正确识别,就无法借助英语中的各种形式标记翻译清楚句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还要注重原文中所体现的作者生活经历,艺术修养和创作背景。其中,最重要的是所体现的民族文化历史知识和风俗传统。如原文开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

2.深入理解原文情感。《兰亭集序》是字字珠玑的千古散文名篇,它描述了一些东晋名士在三月三日会集会稽山阴兰亭祈福消灾、曲水流觞、观景吟咏之盛况,作者笔下所描绘的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让后世读者也能感到此情此

·

321

·

第33卷第7期2011年7月

宜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chun College

Vol.33,No.7

July.2011

*收稿日期:2011-06-17

作者简介:苏峥(1985一),女,河南南阳人,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教师,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研究。

景“信可乐也”!然而,作者乐中生痛又由痛而悲的情感是全文的关键所在。感慨人生苦短,寿夭无常,是作者感受的大痛。叹惜年华易逝,人生短暂,是作者对整个人类生命的大悲。

3.寻求正确表达方式进行转换。此过程涉及多方面内容,需要综合运用,力求准确,保留原文情感。英汉两种语言的逻辑表现形式往往存在繁简、曲直、虚实的差异。文言文语言极度凝练,竭力摆脱语法规则的束缚。翻译过程中须注意一些词性活用,省略句式现象,需要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英语语法规范。此外,还应从整体出发,揣摩作者情感与作品意象,确保译文意象与情感的忠实性。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推崇“以意统形”的表达方法,所以在英译过程中应尽量以意象为单位,把作者的真实情感传递出去。

三、翻译过程中细节问题及技巧

1.时间的翻译。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古代十分重视时间,把记时作为历法的一部分。因而古籍中对时间有着丰富多彩的独特记载。在年代表达方面,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纪年,又兼用皇帝的年号。一年中的月和日皆系阴历概念,翻译时要力求准确而易懂。

例如:“永和九年”中“永和”为晋穆帝(345—356年)年号,可译为:“In the ninth year of the Yonghe period of the Emperor Mu of Jin。”“岁在癸丑”显示当年为牛年,所以可以译为“the year of the Ox”,“暮春”即为晚春,译为“late spring”。

2.文化对等与不可译问题。语言不仅是信息的载体,也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语言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某种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其中心的。”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彼此不可分离。在中译英的实践中,译者要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即意识到两种文化的异同。

翻译过程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而且是跨文化的交际,进行着文化间的沟通、交谈和融会。翻译的理想结果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信息。“换易言语”之后是否能“相解”?“相解”的程度如何?德国翻译理论家施莱尔马赫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这也就是翻译学中归化与异化的处理方法。

例如,《兰亭集序》开头,显而易见是上巳节。然而,在英语中并没有相对应的翻译方法,这就出现了不可译,我们可以在注释中用解释说明的方法,更加真实地传达中国文化。

3.古汉语中一字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的处理。古汉语比较精炼,因此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较常见,翻译时需要根据具体场合确定意思,寻找合适的翻译意义。《兰亭集序》翻译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一词多义。例如“一”:在“一觞一咏”中,“一”指同时进行的动作,翻译时可用“and”连接两个动作词“drinking and singing”。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中,意为:把......看做一样。所以应译为“to treat life and death as the same”。

(2)古今异义。例如“所以游目骋怀”,“所以”表示“凭借,用来”,因此译为“thus exhausting the pleasures of the eye and the ear.”用分词形式表示所要达到的目的。再如“斯文”:今义为:文雅;文化或文人。而文中是指这次集会的诗文。如:亦将有感于斯文。因此翻译为“these poems”。

(3)通假字。例如:趣舍万殊:“趣”通“取”,意为“取舍,兴趣”,翻译为“pleasures”。悟言一室之内:“悟”通“晤”,意为“见面”,翻译为“meet”。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意为“像”,翻译为“like”。

4.汉英句式差异问题。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形和意的结合体。汉英两种语言的基本单位串合方式有很大的区别,英语重形合而汉语重意合。英语句法结构受语法规则的严格限制,用词造句时,常通过丰富的词形词性变化来表现语法范畴以及语义。而汉语则属于非形态语,既无严格的形态变化,也无明显的语序变化,通过语境和对语义关系的敏感性来理解语句。

如“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译为“we seated and drank in turns with the succession of cups floating in the water which may decide whose turn to poetize or drink.”汉语表达流畅,一气呵成,多用四字成语或词语,富有韵律。而翻译为英文后,用并列的形容词结构,可以保留这种效果。

汉语的结合在文法上较自由,没有时态的区分,没有主动与被动的语气,也没有阴阳性及单复数的区别,不注重前置词、连接词、关系代词等。在组句时,主语、宾语及形容词、副词都可倒序或忽略。我们通过对上下文的理解、推导,把握汉语中“隐藏的语法”,从而领悟文章的含义。这与英语的“形合”相反。英文句子就是以谓语为中心,主谓为主干,在形态上属树型结构,句子成分间逻辑关系明显,强调关系词、介词等的运用。

5.增减词技巧。古文英译时,需要增补词语的情况很多。有的句子需要增补主语、谓语或宾语,有的句子需要增补介词、连词或其他词类的词,还有些句子需要增补原文中没有的说明词语。《兰亭集序》全文中,多处缺乏主语,翻译时多用“we”,“people”等泛指来补全主语,代指作者及世人。又如一些描写客观环境或天气状况的句子,如“是日也,天朗气清”“茂林修竹,清流急湍”,翻译时多用“there be”,“it”等句型,表示客观说明。

四、结语

《兰亭集序》是中国文言文经典中的一部,是中国璀璨文化的遗产,也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不朽名篇。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形成的语言差异造成的隔阂,需要我们努力去打破,力图求同存异,更好地为双方文化、语言交流作出贡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将更加广泛,这种取长补短的融合,也将创造出更辉煌的人类文明。

参考文献:

[1]肖娴·古诗文化内涵翻译的句式差异分析[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2):170-172.

[2]陈莉颖,陈国亭.论译语缺失度与对策[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3):73-77.

[3]孙致礼·新编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4]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

421

·

第7期宜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第33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