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

合集下载

2第二章山水田园诗歌

2第二章山水田园诗歌

盛唐田园山水诗人群体: 四、盛唐田园山水诗人群体: 孟浩然、王维、祖咏、储光羲、常建、 ◎孟浩然、王维、祖咏、储光羲、常建、裴 綦毋潜等等。 迪、綦毋潜等等。 储光羲:诗风清新、自然。 五、储光羲:诗风清新、自然。 常建:诗风清幽、孤僻。 六、常建:诗风清幽、孤僻。 题破山寺后禅院》 《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 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 籁此具寂,但余钟磬声。 籁此具寂,但余钟磬声。
第三节 王维
生平和思想: 一、生平和思想: 生平:字摩诘。 1.生平:字摩诘。 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 ◎“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 退朝之后,焚香烛坐,禅诵为事” ◎“退朝之后,焚香烛坐,禅诵为事”。 凝碧池》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凝碧池》: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叶落空宫里,凝望池头奏管弦。 秋叶落空宫里,凝望池头奏管弦。 弟王缙。 ◎弟王缙。 太子中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给事中、 ◎太子中允、太子中庶子、中书舍人、给事中、王右 丞。 音乐、书画和文学都擅长的通才。 ◎音乐、书画和文学都擅长的通才。
思想:开元二十五年(737) 2、思想:开元二十五年(737) 前期: ①前期:儒释兼融 。 晚年惟好静, ②后期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
诗歌内容: 二、诗歌内容: 山水田园诗: 1、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暝》 新晴野望》 《山居秋暝》、 《新晴野望》、《渭川田 过香积寺》 鸟鸣涧》 家》、《过香积寺》、《鸟鸣涧》、《辛 夷坞》 竹里馆》 夷坞》。《竹里馆》。 《春中田园作》:屋上春鸠鸣, 村边杏花白。 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 村边杏花白。
4.以禅入诗。 以禅入诗。 • “禅”,梵语,“禅那”:“思维修”: 梵语, 禅那” 思维修” 静思。 静思。 • 追求空寂宁静的诗境。 追求空寂宁静的诗境。 • 直写寂静。 直写寂静。 • 以动衬静。 以动衬静。 语言清新洗炼,在明朗朴素中现华彩; 5.语言清新洗炼,在明朗朴素中现华彩; 音节和谐响亮,富于音乐美。 音节和谐响亮,富于音乐美。 • 各体皆工,尤工五律和五七言绝句。 各体皆工,尤工五律和五七言绝句。 • “诗佛”。 诗佛” • 下一章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史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史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史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早期以水类诗歌为主,随后形成以山水为主的形式,具有浓厚的农耕文化和自然叠调的内容。

战国至汉代,也形成了“江、陆、湖、山"的诗歌四大流派,其中山水诗在诗歌开拓者的整体沿着曲折的激流中居重要地位,因而被称为“诗经四大流派之首”。

东汉到魏晋时期,山水田园诗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林泉诗派”。

以陶渊明、屈原为主的诗人,将浓重的农耕文化、生态美学以及自然叠调的内涵、境外异族的描绘等融入山水田园诗,达到了精致的艺术品位。

北魏到南北朝期,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更加注重立意的丰富性,强调唯美的艺术手法,形成了美丽绚丽的山水田园诗,也形成了诗歌写作的艺术风格“园林式”。

随后唐宋时期,以柳宗元、欧阳修等诗人为主,把故事情节、文学技巧以及幽雅妩媚的细微差别与山水田园诗相结合,增添了它们的艺术意境。

从隋朝到宋元明,画家以及诗人都本着“致敬大自然,诗文结合”的原则,历经发展、完善,使得山水田园诗得以在国内外深入流传,受到
广泛的赞赏。

最后,从清朝至今,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可以说已是现象级的,让诗歌走出书院,融入大众视野,逐渐普及到民间社会,为艺术复兴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一、简介山水田园诗源于东晋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多用白描手法。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二、发展历史萌芽阶段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

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

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

出现的时代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

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

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盛世时期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

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

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人没有写出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

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三、诗派的产生及特点山水田园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此外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等人。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水光潋滟晴方好

水光潋滟晴方好

表现手法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 形、绘声、绘色。 ② 描写景物的技巧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 衬静、化静为动)、点面结合、虚实相生(化虚为 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拟人 、白描 ③抒情方式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或物)、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④解题方法:表现手法——描写了什么景 ——创设 了什么意境——表达了什么情感

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是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
概念阐释


田园诗和山水诗往往并称,都属于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作 品,但这是两类不同的题材。 山水诗主要是写自然风景。 田园诗指以农村田园生活为题材,表达诗人情感、人生理想 的诗歌。它既有写农村自然风光的,也包括乡村的民情风俗、 农民的劳动生活、农村的阶级剥削和压迫等内容。 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 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1)“遍”字表现松茂鹤多,而“稀”字表
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 (答题思路:字的解释,写出了什么形象。) (2)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 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出 作者悠然闲适的心情。(答题思路:叙述描 写景色,表达了什么情感。)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水田园诗鉴赏
山水田园诗起源
先秦时代,《诗经》、《楚辞》出现大量描写山水 景物的诗句,但没有把山水风光作为独立的审美对 象加以描写,而是作为劳动生活的背景或比兴的媒 介。 建安时期,出现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曹操 的《观沧海》,描绘了山、海、秋色壮美景象。但 这时期山水田园并没有成为诗歌专门描写的题材之 一,而是局限于个别的片段与篇章。

山水田园诗鉴赏,总讲

山水田园诗鉴赏,总讲

终 南 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王 维
孟 郊
游终南山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二者在意境与表现方法上的不同

意境方面:王诗意境开阔景象博大,情景自然浑 成。孟诗意境幽深景象奇特,情感直露,情景相 生。 表现方法方面:王诗以写景为主,移步换景,在 动态中描绘景物;结句采用暗示手法,隐含自己 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孟诗写景兼具抒情,以静态 为主,抒情采用类比抒情,如以山比人,“山中 人自正,路险心亦平”;结句直抒胸臆,表达自 己对凡俗生活的厌恶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同:
1、都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情 表露无遗;(情感) 2、通过对田园风光的描绘,抒发了厌恶官场、 向往田园生活的志向;(内容) 3、都刻画了一位热爱自由、不愿受任何约束 的诗人形象;(形象) 4、景物描绘栩栩如生,逼真感人。(技巧)
异: 《田家杂兴八首》开篇采用对比手
法言志,《归园田居》开篇与结尾都 直抒胸臆;《归》在描写田家风物中 表现了归隐的乐趣,写景抒情浑然一 体,而《田》直说归田之乐和生活情 景,不如《归》平淡自然。
储光羲 诗风清新、自然 孟郊 ,字东野,与韩愈结为“忘年交”。性格耿直倔强,在官场
上失意,终身清贫。但诗作享有盛名 ,被称为“苦吟诗人“。他 以亲身经历创作了不少反映世态炎凉、民间苦难的诗篇。他的诗立 意新颖,具有独创风格。代表诗《游子吟》、《游终南山》。
常建
诗风清幽、孤僻 《题破山寺后禅院》
二、山水田园诗鉴赏方法:
鉴赏中常用到的术语
1.思想内容: 热爱自然 向往自由 归(退)隐 闲适淡泊 悠然自得 2.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白描 3.语言特点: 清新自然 质朴自然 清新洗练

(完整版)古代山水田园诗知识点

(完整版)古代山水田园诗知识点

山水田园诗一、山水田园诗的定义:山水诗主要以山水作为描写和抒发感情的对象。

描写自然风光为主。

田园诗多以田园风光为题材。

主要是描写农村生活、农夫和农耕。

二、山水田园诗派的发展起源:东晋田园诗派——陶渊明南朝山水诗派——谢灵运、谢朓盛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柳宗元宋: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但其境界上已远比不上唐朝。

杨万里、范成大明清:走向衰退,尚模拟,少独创。

三、田园诗的典型物象:1.景物(意象):郭外、原野、农田、墟落、炊烟、白云、清泉、郊外、草屋、柴门、荆扉、山、河、泉、溪、桥、明月、清风、云雾、霞光、露珠2.人:邻人、野老、农夫、樵夫、渔夫、林叟、山客、牧童、隐者3.农具:耒耜【lěi sì:古代一种像梨的农具,也用做农具的统称。

】、锸【chā铁锹】、锄头、犁4.植物(食品):五谷(黍)、栗、桑、麻、菊、松、竹林5.动物:鸡、犬、牛、羊、蚕、蛙、鸟鸣、猿啼四、描写景物的手法1.角度变化: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远、近;上、下、俯视、仰视、里、外等;2.描写内容:所见(视觉)、所闻(听觉)、所感(触觉、味觉、嗅觉)3.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1)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工笔(细节描写)、白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虚实结合、衬托(正衬:乐景写乐情、哀景哀情;反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渲染、前面结合;(2)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3)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对比、夸张、反复、反问等。

五、如何概括意境特点(方法)(一)审空间:可从地面和天空两个角度去观照画面境界的大小。

从地面看去,有广阔、辽阔、苍茫、深远等特点。

着眼于天空,有高远、空旷、寥廓(高远空旷)等特点。

(二)辨色彩:辨别色调的冷暖所体现的情绪,注意色彩搭配所呈现的效果。

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给人们一种温暖、热烈、活跃的感觉。

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

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

田园诗人山水田园诗,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古代汉族诗歌之一。

源于南北朝的谢灵运和晋代陶渊明。

以唐代王维。

孟浩然为代表。

这类诗以描写自然风光。

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诗境隽永优美。

风格恬静淡雅。

语言清丽洗练。

多用白描手法。

中文名,山水田园诗。

文学体裁,诗歌。

地区,中国。

起源年代,南北朝。

代表人物,谢灵运。

陶渊明。

王维。

孟浩然。

来历。

陶渊明等诗人形成东晋田园诗派。

谢灵运。

谢朓等诗人形成南朝山水诗派。

王维。

孟浩然等诗人形成盛唐山水田园诗派。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

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

悠闲的田野。

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发展历史。

《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

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

如“关睢”。

“桃花”“薄荷”“挚鸟”等。

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

或是作为比德之物。

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

诸如:“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

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景而出现。

起得是艺术媒介的作用。

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在《诗经》。

《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

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

两汉数百年。

乐府五言诗。

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

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

只是汉末建安时期。

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

这才算是曲终奏雅。

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唯一的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

魏晋之前。

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

欲望。

政治。

战争等等。

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

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

则始于魏晋六朝。

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

一个干戈纷扰。

政治紊乱。

经学衰落。

玄学盛行。

思想开放。

人性觉醒的时代。

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

山水田园诗赏析

山水田园诗赏析

哲理思考:在描绘自然景物的同时,融入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和思考,使诗歌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情感表达
抒发对自然景色的喜爱和赞美
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表达对人生苦短的感慨和思考
表达对离别之苦的伤感和思念
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和价值
章节副标题
04
对后世诗歌的影响
推动诗歌发展:山水田园诗的创新手法和独特风格,为后世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
精神寄托:在物质丰富、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精神生活,山水田园诗可以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寄托。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和解读
章节副标题
05
鉴赏方法
感受意境:品味诗中的自然景色和田园风光,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分析技巧:了解诗人的艺术手法和技巧,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以及节奏和韵律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赏析
单击添加副标题
XX
汇报人:XX
目录
01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
02
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和风格
03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和意境
04
山水田园诗的影响和价值
05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和解读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和发展
章节副标题
01
起源背景
代表诗人:谢灵运、陶渊明等
起源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
起源背景: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追求隐逸生活,寄情山水田园
风格多样:山水田园诗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派,也有婉约派,还有以景抒情的写景诗等。
语言优美: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音乐美和画面感。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田园生活,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恬静淡雅的意境。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和意境

古典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古典诗歌鉴赏之山水田园诗

孟浩然
常见典故与用语
• 采薇 • 例如: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主题:写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 几分彷徨和苦闷。现实生活中的无人赏识, 怀才不遇,使得他只得长吟“采薇”之诗 以寄其意。
• • • • • • •
核心字是“归”字 (或“羡” 字),表现了自己对乡居生活 的赞美,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庆全庵桃花(谢枋得) •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 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 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说出诗中的典故,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 “桃源”这个典故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表达了诗人逃避乱世,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其他山水田园诗代表诗人
• 祖咏 以描写山水为主,辞意清新文字洗 练。代表作《终南望余雪》 • 储光羲:开元十四年 登进士第。安史之乱中陷
一、山水田园诗概况 • 山水田园诗起源 • 山水田园诗特点 • 山水田园诗代表
起源
• 山水诗源于南朝(宋)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 陶渊明,兴盛于唐代,原因如下: • (1)社会因素:盛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 面繁荣,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旅 行、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 • (2)心理根源:既追求功名理想,又保持独立人 格与超脱精神,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 的独立的心态。 • (3)审美情趣: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 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净心明性的境界, 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

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

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
创新
在传承的基础上,山水田园诗应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这包括在主题、意象、语言和形式等方面进行创新,以适 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表达方式。
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融合
山水田园诗应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吸 收现代文化的优秀元素,如现代诗歌、 流行文化、影视艺术等,以丰富其表现 形式和内涵。
VS
平衡
在融合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应保持山水田 园诗的独特性和纯粹性,避免过度商业化 或异化,保持其清新自然、高雅脱俗的艺 术品质。
清新自然的山水田园诗
目录
•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与背景 • 山水田园诗的主题与风格 • 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与作品 • 山水田园诗的影响与价值 • 山水田园诗的未来发展与展望
01 山水田园诗的起源与背景
起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
山水田园诗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士大夫 为了寻求精神慰藉,开始寄情于山水 田园,表达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
文化价值
山水田园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 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追求,是传承中华文化的 重要载体。
思想价值
山水田园诗所表达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对现 代人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具有重要的 思想价值。
05 山水田园诗的未来发展与 展望
传承与创新
传承
山水田园诗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流派,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在未来的发展中,应继续传承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精神,保持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王维
总结词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山水田园诗以描绘自然景色和表现人与自然的和 谐为主题,语言优美,意境高远。
详细描述
王维的代表作《山居秋暝》等,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现出人与自然 的和谐关系。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哲理,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山水田园

山水田园
xiaoxiangsy.mp3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洞庭湖的名篇, 又是一篇干谒求荐入仕的杰作。诗 人以精妙的笔法,把写景与抒情融 汇一体,即写了洞庭湖的浩淼壮阔, 又把自己希望得到援引的热切心情 写得淋漓尽致。
诗中或写游侠的豪迈、大将的英 武、大唐的国威、征戍的辛苦、凯 旋的欢乐等等,都充满了一种积极 向上的精神。如他的《少年行》: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诗中少年游侠身上的豪迈之气,实际 上反映了特定时代人们的精神风貌。
后期的王维,由于思想日趋消极,因 而初期政治上的积极进取转为消极退隐。 尤其是后期半官半隐的生活,使他的创 作重点转向了山水田园题材,这些作品 在艺术上具有杰出的成就,使他成为中 国山水田园诗派中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在当时被称为“一代文宗”。
五、王维和他的 山水田园诗
王维生平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 生于武后长安元年(701),卒于代宗 上元二年(761),祖籍太原祁(今山 西祁县)。维与弟缙均为早熟的才子。 《新唐书》本传云:“九岁知属辞,与 弟缙齐名,资孝友。”《太平广记》引 《集异记》云:“年未弱冠,文章得名。 性闲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 尤为歧王所重。”
三、盛唐山水田园 诗派的主要成就
成就之一: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
丰富诗歌的意境; 成就之二:形神兼备,物我契合,诗意 与画境的结合,对前代山水田园诗加以 继承发展,扬长避短。
四、孟浩然及他的山水田园诗
1、孟浩然生平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少年种田、 读书,隐居鹿门山。“为学三十载,闭门江 汉阴。”也出游过一些地方,在洛阳与王维、 储光羲、王昌龄、李白、綦毋潜等交往。 在《姚开府山池》中写道:

《山水田园诗》课件

《山水田园诗》课件
影响。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价值
自然审美:让人们 更加关注自然,欣 赏自然之美
心灵慰藉:在快节 奏的生活中,提供 心灵的慰藉和放松
环保意识:提高人 们对环境保护的意 识和责任感
文化传承:传承和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增强民族自豪感 和文化自信
第六章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与 品读
鉴赏方法与技巧
品味语言:品味诗歌的语言, 体会其意境和情感
实践意义:对后世文学、艺术、哲 学等领域的影响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第四章
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手 法
意象的运用
山水田园诗的意象:自然景物、田园风光、山水田园等 意象的运用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 意象的寓意:表达诗人的情感、思想、理想等 意象的审美价值:给人以美的享受,引发人的情感共鸣和思考
语言的锤炼
简洁明了:语言简洁,表达清晰,易于理解 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山水田园的景色,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情感真挚:表达诗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和赞美,情感真挚感人
山水田园诗PPT课件大 纲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汇报人:
目录

目 录



述山 水





诗山 人水
及田
其园
作诗
品代


艺山 术水
手田
法园




影山 响水
与田
价园
值诗


鉴山 赏水
与田
品园
读诗


创山 作水
与田
实园
践诗

第一章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正宫]叨叨令 无名氏 溪边小径舟横渡,门前流水清如玉。青山隔断红 尘路,白云满地无寻处。说与你寻不得也么哥,寻不 得也么哥,却原来侬①家鹦鹉洲②边住。 [注]①侬:我 ②鹦鹉洲此处为“渔父居处”的代称。 答案: (1)流水 白云 (2)①点明渔父(隐士)居住的环境是与世隔 绝、远离红尘的“世外桃源”,表现其对所处环 境的喜爱、自豪之情;②写出渔父(隐士)超然 尘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 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 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 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 活的向往。 陶渊明《归园田居》 孟浩然《过故人庄》 王维《山居秋暝》 柳宗元《渔翁》《江雪》
山水田园诗派的发展
起源: 东晋田园诗派——陶渊明
以动衬静
山水田园诗鉴赏
诗人以花落、月出的动 鸟鸣涧 态和鸟鸣的声音,非常生动 王维 人闲桂花落, 深刻而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春 夜静春山空。 山月夜的清幽闲静。这些动 月出惊山鸟, 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 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 时鸣春涧中。 更加突出地显示了春涧的幽 静。
以动衬静,以明衬暗
山水田园诗鉴赏
景物特点:或恬淡宁谧,或清新淡雅,或明丽绚烂, 或雄浑壮丽;
诗歌情感: 或是热爱自然钟情于山水; 或是淡泊宁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的情怀;
或是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或是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山水田园诗鉴赏
二、分析诗歌描写景物的手法
角度: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角度, 如高、低、远、近, 听觉、视觉、嗅 觉等; 描写景物的具体方法: 侧面描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明 衬暗、渲染、白描等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流变-最新文档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流变-最新文档

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流变-最新文档---------------------------------------中国古代山水田园诗的流变山水田园诗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究其原因,在于其所描写的内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契合人们的心灵,使人产生共鸣。

那么,山水田园诗最初是如何产生的,中间又经历了哪些发展变化,才到后来的成熟完备自成一派的呢?通过对它发展形成过程中的几位里程碑式作者的分析,我们可以对山水田园诗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渊明39岁时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走上了归田的道路。

他的归田是在对污浊的现实完全绝望之后,采取的一条洁身守志的道路。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即真实地叙说了他归园田居的原因及归隐后怡然自适的生活状态和情趣。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这让他感到真正找到了归宿,心灵获得了极大的自由。

诗人的这种愉悦、快意是身处官场之人无法体会的,所以他时时要不无得意地表达出来,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不仅如此,诗人身处农村,还亲自参加劳动,和农民朝夕相处,体验了农耕的酸甜苦乐,如《归园田居》(之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这里的陶翁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虽然早出晚归,露水打湿了衣服也在所不惜,只期望庄稼有个好收成,情感亦如农民一样,随庄稼收成的丰或歉而或喜或悲。

田园生活充满了无穷的欢乐。

这里有志同道合的朋友谈心赏文,“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有朴实的农民共话桑麻:“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想见无杂言,但道草木长”;有邻里的相与宴饮:“漉我新熟酒,只鸡邀近局”;也有天伦之乐:“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他的心灵得到了无限的自由和彻底的解脱。

山水田园诗改

山水田园诗改

遥看瀑布挂前川。 之
飞流直下三千尺, 热
疑是银河落九天。 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 至愤怒.厌恶官场,向往隐逸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分)
(1)“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这两句的 描写颇为精妙。请简要赏析。(3分) 答:(描述)斗笠上只听见雪子敲打的声音,不时抖落
蓑衣上堆积的雪花。“箬笠”“蓑衣”勾勒出钓翁雪 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冰散响” 描写轻细的声音,衬托出环境的寂静、钓翁的宁静。 钓翁“时振玉花空”的动作,衬托出钓翁的凝定。 “但”字写出了钓翁的心无旁骛。 (2)下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联系诗句简要谈谈。 (3分) 答:表现了诗人对钓翁简朴而自在生活的倾慕之情。 “云水暮,归去远烟中”渲染环境的高远空旷,暗示钓 翁生活的闲适自在;“茅舍竹篱依小屿’描写钓翁生活 的简朴与环境的清幽;“缩鳊圆鲫人轻笼”流露出钓翁 生活的自得之情;“欢笑有儿童”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 馨和欢乐。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山水诗和田园诗的兴起和发展 时期。
山水田园诗的发展(二)
所谓田园诗是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大多以农村的景 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 。
东晋陶渊明归隐田园,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歌咏田园风光 与农家生活,在诗歌中开辟了一块艺术新天地,宣告了田 园诗的诞生。

山水田园诗课件

山水田园诗课件

山水田园诗课件山水田园诗课件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支重要流派,它以描绘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中国文学史上,山水田园诗有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

本文将从山水田园诗的起源、特点以及代表作品等方面,对这一文学流派进行探讨。

一、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诗经时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包含了大量描写自然景色和农村生活的诗篇。

这些诗篇以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们的生活场景。

这些古代诗人们对自然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为后来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山水田园诗的特点1. 描绘自然景色:山水田园诗以描绘自然景色为主要特点。

诗人们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宁静之美。

他们用生动的词语和形象的比喻,将自然景色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仿佛亲身置身于山水之间。

2. 表达情感:山水田园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诗人们对大自然的情感表达。

他们通过描绘山水,表达了自己的喜怒哀乐,抒发了内心的感受。

有的诗人在山水之间感叹人生的短暂,有的诗人在田园生活中寻找心灵的安宁。

3. 反映社会现实:山水田园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绘,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

诗人们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朴素生活。

他们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和对社会进步的期望。

三、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品1. 《登鹳雀楼》——王之涣这首诗以描绘长城和边塞景色为主题,通过对壮丽的山水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边塞将士的赞颂。

2. 《江南春》——杨万里这首诗以描绘江南春天的景色为主题,通过对江南水乡的描绘,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美丽和宁静,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田园生活的向往。

3.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杜甫这首诗以描绘秋夜的景色为主题,通过对秋夜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逝去岁月的感慨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田园诗派简介一、山水田园诗的起源发展(一)先秦时期自魏晋以来“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以山水与田园为描写内容的诗作兴起,后世学者对于山水诗、田园诗的起源,多因定义不同而有各种主张。

广义地说,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头可以上溯至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是中国诗歌产生和发展时期,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那个时代条件下的经济文化和艺术,也创造了最原始的诗歌。

那个时期的不少诗歌都跟劳动密切相关。

“今举大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淮南子·道应训》),这些都和农业劳动密不可分。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其中《国风》的大部分是表现广大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对反动统治者的愤怒与控诉的,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

《豳风·七月》就是通过奴隶一年四季种种繁重劳役的叙述,深刻揭露了奴隶主的残暴,是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全面反映了奴隶一年四季从春耕到严冬凿冰的田园生产劳动。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采柔桑”,诗中描绘了春天灿烂的太阳,充满生活气息的鸟儿鸣唱,姑娘们拿着竹筐,走在乡间的小道上,采桑养蚕的情景。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国风·伐檀》)。

自《诗经》而下,描写山水田园的诗篇,散见于历代诗歌中,成了脉脉不息的河流。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说,《诗经》中有些篇章,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田园劳动生活,可以看作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的话,那么,作为一个文学的流派——山水田园诗派的出现,则是在晋宋时期。

自陶渊明归耕子晋末,便把田园山水真正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

当然,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和兴起,不是一个人的偶然所为,更有广泛的社会及自然的原因,也是古代文人追求与社会现象综合“碰撞”的结果。

概言之,有以下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那时地主庄园经济的兴起。

庄园生活成了士大夫阶层现实而又理想的生活。

环境变了,既改变了他们的审美情趣,也影响到他们的文学创作题材。

其次,是南方的山川地理因素。

东晋以后,文化政治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田园山水细腻柔婉的一面,使得这些自然物成为了文学表现的重要对象。

第三,是当时社会各阶层人与人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的产物。

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使一部分人徘徊于追求功名与全身避害之间,由是“朝隐”之风日盛。

一部分人寄寓于山林田园,或干脆隐身山林之间,借山水抒其超然世事的志向,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

此外,那时“玄学”盛行,也对山水田园诗的兴起起到了媒介催化的重要作用。

当时士大夫们追求的是“达自然之至,畅万物之情”的人格美,把能否领略山水自然之美,作为衡量一个人的人格境界的重要标准。

这种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和审美观点,也是促成山水田园诗兴起发展的因素之一。

晋宋山水田园诗在陶渊明是田园诗,在谢灵运是山水诗。

在这以前,诗歌中有关山水田园自然风景的描绘并不少,但严格说来,大多只是作为起兴的手法,或是以景托情,创造气氛,并不是诗的主要内容。

所以我们说,真正作为山水田园诗的流派的形成,是在晋宋时期。

自此,山水田园诗脱离了依附于其他诗歌的附庸地位,独立于诗歌园地了。

南朝的乐府民歌中,单纯写田园劳动的并不多,且都如汉乐府《陌上桑》相似,在劳动生活中渗入了对爱情的描写。

此类如《采桑度》、《拔蒲》、《长干行》等都是。

其实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西洲曲》用于表现爱情主题的载体,“采莲”,“弄莲”等劳动场景,似乎也可以归入田园生活诗的范畴。

写劳动人民劳动生活的诗,北朝民歌也表现了独特的风格,如大家十分熟悉的《敕勒歌》便是一例。

(三)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现在人们经常特指的就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歌流派。

它以反映田园生活、描绘山水景物为主要内容,继承和发展了陶渊明田园诗和谢灵运、谢朓等的山水诗。

盛唐时期社会安定,国力强大,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

文人士大夫的物质生活优裕,为漫游行旅、赏玩山水提供了条件。

社会上佛道思想流行,道家崇尚自然及返朴归真的追求和佛家禅宗的净心明性的境界,为诗歌提供了文化及审美心理的基垫。

文人的隐逸情怀也与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紧密的关系,但此际并非为隐而隐,而是酿成了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超然独立的文化心态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此外,晋宋以来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也无疑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

代表人物有盛唐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中唐的韦应物、柳宗元等。

他们的作品较多地反映了闲适澹泊的思想情绪,色彩雅淡,意境幽深,多采用五言古体和五言律绝的形式。

他们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既能概括地描写雄奇壮阔的景物,又能细致入微地刻画自然事物的动态;在自然景物的观察上别有会心,能够巧妙地捕捉适于表现其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独到的意境,把六朝以后的山水诗向前推进了一步。

他们继承晋、宋以来陶渊明、谢灵运、谢朓等人的田园诗、山水诗的创作传统,形成了具有共同题材内容和相近艺术风格的诗歌流派。

他们的诗歌以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朴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他们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淡远闲适,写景状物工致传神,提高了诗歌表现自然景物的艺术技巧,是唐诗艺苑中的一枝奇葩。

其中以王维成就为高,他是诗人,又是画家,能以画理通之于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李杜之外,别立一宗,对后世影响很大。

(四)南宋时期对山水田园诗的继承发展,当首推“中兴四大诗人”。

他们突破了江西诗派的藩篱,在诗歌创作中获得了较大成就。

其中如杨万里,他从大自然中取材,摄取生活中随时都可看到的平凡事物,用清新活泼、雅俗共赏的语言,融入自己真实的感受,形成了意境新颖,生趣盎然的“诚斋体”。

他或写清幽的小池,或写夏日农村景象,善于扑捉形象,其诗充满了生活气息。

而范成大,不论做官还是归隐,都注意现实生活,表现出他是一个具有爱国思想、关心民生疾苦的诗人。

范成大以田园诗著名,其中又以晚年归隐石湖所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成就最高。

《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绝句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每组十二首,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组诗,比较深刻全面地反映了江南农村的生活面貌。

这些诗用自然流畅的语言,勾画了一幅幅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画面。

有壮丽美好的自然景色,有朴素感人的风俗人情,有欢乐的劳动歌唱。

当然,范成大的田园诗中也有对剥削阶级压迫剥削人民的愤愤不平。

诗人陆游在《农家叹》中,具体写出了农民辛勤耕作却得不到温饱,并遭官府逼租的悲惨情形。

陆游还有一些诗生动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淳朴的农村生活习俗,构成了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社会生活画面。

这些,虽不是陆游诗的主体,然而毫无疑问都可归入到田园诗歌的行列。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随着不同的文学样式(如词、曲等)的兴起,诗歌自唐代以后,走过了它的鼎盛时期,作为诗歌内容之一的山水田园诗,自南宋以后也就少有发展了,虽然它的流至今不息。

(五)总结纵观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的源流,可以看到,山水田园诗源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事生产劳动,植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中。

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它或尔兴盛发达,或尔又如涓涓细流,脉脉不绝。

它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感情,也记录了古人对自然、对劳动生活的审美观念。

二、代表人物(一)、陶渊明1、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等。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

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2、代表作: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二)、谢灵运1、谢灵运(385年-433年),汉族,浙江会稽人,原为陈郡谢氏士族。

东晋名将谢玄之孙,小名“客”,人称谢客。

又以袭封康乐公,称谢康公、谢康乐。

著名山水诗人,主要创作活动在刘宋时代,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

谢灵运生活的年代,正是南朝宋代东晋之时。

谢灵运自谓才能宜参权要,常怀意愤。

他借外任郡守之机,寓情于山水,创作了一大批山水诗作。

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

2、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3、代表作:登池上楼谢灵运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

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

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

徇禄反穷海,卧疴封空林。

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

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

持操岂独古,无闷徵在命。

(三)、王维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具有多方面的文学、艺术才能,精通绘画、书法、音乐。

王维早年立志于功名进取,写了许多风格雄浑、境界开阔,充满豪情逸气的诗作,其中以边塞和游侠题材的诗歌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老将行》、《陇头吟》、《使至塞上》等。

但在唐代诗歌史上奠定其地位和最能标志其诗歌艺术成就的,还是山水田园诗。

其诗歌的主要内容是反映田园隐逸生活,描写自然山水。

如《渭川田家》、《山居秋暝》、《终南山》、《鸟鸣涧》、《鹿柴》、《竹里馆》、《辛夷坞》等,或写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逸,或写自然景物的清幽秀美。

2、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点:(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

苏轼曾评论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东坡志林》)他善于发现和捕捉自然景物的形象特征和状态,以画家的绘画技巧去构图和选择色彩,并将诗人对自然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及精神境界/融入到景物之中,创造出优雅秀美的艺术境界。

(2)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其中有些诗在幽邃、寂静、空灵的艺术境界中,直接透入了禅宗佛理的观照,是禅意、禅趣在诗境中的艺术体现。

(3)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既有陶渊明诗歌的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也有谢灵运诗歌的细致精工的刻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