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丹艺术论

合集下载

罗丹艺术论

罗丹艺术论

罗丹艺术论罗丹艺术论对于艺术家,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有一天,在侔峒的大工作室中,和罗丹在一起,我看见一个石膏翻的“丑得如此精美”的像,这个像是根据维龙[Francois Villon,1431~1489,法国诗人]的诗《美丽的欧米哀尔》而塑成的。

这个妓女,从前曾是年轻貌美,容光焕发,现在是衰老得不堪入目。

她对她今日的丑陋感到羞耻,正如从前她对她的娇媚感到骄傲,是同样的程度。

呀!欺人的骄横的衰老,为什么把我摧残得那样早?谁能使我不自伤自捶,而不在伤痛捶击中死掉!雕塑家一步步跟随着诗人。

他塑造的那个比木乃伊还要皱缩的老妓女正在悲叹她的衰老的身体。

她弯着腰偎踞着。

她移动绝望的眼光,在两乳干瘪的胸膛上,在满是可怕的皱纹的肚子上,在那满布筋节犹如枯干的葡萄藤的臂上和腿上:唉!当我想起往日的时光。

那时我是怎样的,如今我又变成什么样,当我注视自己赤裸的身体,看自己变得这般模样,贫困,干枯,瘦弱,矮小,几乎遍体鳞伤,变成了什么呢?那圆润的额,金黄的发…………玲珑可爱的双肩,小小的双乳,丰满的臀部,洁白动人,爱情场里风流倜傥!……这是人间美貌的下场!短小的臂,收缩的手,耸起的肩,什么!完全干枯的乳房,臀部也和乳房一样!……腿呢,不再是肥壮,而是瘦小了,灰白得好像香肠!雕塑家的才能不在诗人之下,相反的,他的作品,在激起人的战栗这一百上,也许比大诗人维龙的粗鲁的诗句,更来得惟妙惟肖。

肌肤松弛而无力,包在隐隐可见的骷髅上;关节在遮盖的皮下显露出来——都在摇动、战栗、僵硬、干瘪。

看了这奇特而又令人伤心的景象,不由得会发生一种很强的悲哀。

因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可笑又可怜的人的无限苦痛,她热爱永恒的青春与美貌。

然而看到自己的皮囊一天天衰败下去,却又无能为力;这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她所追求的无限欢乐,和她的趋于灭亡、将化为乌有的肉体成了一个对比。

现实将要告终,肉体受着垂死的苦痛;但是梦与欲望永远不火。

这便是罗丹想使我们理解的。

读《罗丹艺术论》

读《罗丹艺术论》

读《罗丹艺术论》作者:王莎莎来源:《世界家苑》2017年第10期摘要:《罗丹艺术论》是由法国雕塑家、艺术理论家罗丹口述,葛赛尔记录而成,集中反映了罗丹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观点,总结了其艺术实践的宝贵经验。

其中对艺术创作一般性问题的见解和对于雕塑艺术的规律性的经验,还有对于历史上的美术家的评述以及当时创作的议论,是对近代西方艺术世界产生了极大地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窥见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是怎样炼成的。

关键词:艺术;美;一、技与道罗丹说:“世界上没有比冥想和幻思更使我们幸福,这正是现代人最易忘却的东西。

衣食不足,不减其乐,而以智者的态度享受眼与心灵时刻遇到的无数神奇,这样的人好似神仙下凡。

” 艺术就是所谓静观、默察;是深入自然,渗透自然,与之同化的心灵的愉快;是智慧的喜悦,在良知照耀下看清世界,而又重现这个世界的智慧的喜悦。

让石头长出灵魂的秘密,不只在技法,更在思想。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

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者强烈的内心的颤动。

”艺术家和思想家好比十分精美、响亮的琴——每个时代的情境在琴上发出颤动的声音,扩展到所有其他的人。

做最纯粹的杰作是这样的:不表现什么形式、线条和颜色再也找不到了,一切都融化为思想与灵魂。

美只有一种,即宣示真实的美。

当一个真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种强烈的感情,闪耀在某一文学或艺术作品中,这种文体、色彩与素描,就一定是卓越的;显然,只有反映了真实,才获得这种优越性。

拉斐尔的素描所以有价值,乃是他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表达灵魂的明朗幽静,乃是从衷心流露出来的对整个自然的爱。

可以说,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这种巨大和普世的情感才成其为后人所称道的主要原因。

艺术的技法不过是一种手段,但是轻视技法的艺术家,是永远不会达到目的、体现思想感情的,这样的艺术家,就像一个忘记给马喂料的骑马人。

不断磨炼是学习艺术探索的必经之路。

罗丹寫道:“不断地磨炼吧。

把你整个地熔化在工作里。

读《罗丹艺术论》有感

读《罗丹艺术论》有感

读《罗丹艺术论》有感
《罗丹艺术论》是法国雕塑家罗丹的一本著作,该书涉及了罗丹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对雕塑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对罗丹的艺术和他的思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从中受益匪浅。

罗丹在书中谈到的一个重要思想是,雕塑不仅仅是由材料所组成的静态物体,而是融合了时间和空间的艺术形式。

他反对想象主义者的观点,认为他们糟蹋了艺术的本质,即对于观察现实世界的真实感知。

罗丹认为艺术是具有生命力的,而没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就像是死了的东西,只有能够表现生命的力量和动态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另外,罗丹的雕塑作品中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物性格的描绘。

他认为一个作品要想表现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物性格,就要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和情感,从而让作品真实地表达出被雕塑的人物的特点和气质。

这种深入了解的方法,罗丹称之为“视觉头脑”,是用人的大脑去创造艺术的步骤。

只有通过深入认识被雕塑的现实主体,并运用“视觉头脑”的方法,才能创造出具有真正内涵和气息的作品。

此外,罗丹还谈到了对于空间的理解。

他认为雕塑是三维的,并且需要在空间中创造出一个可以活动的物体。

因此,罗丹在雕塑中使用了空间和动态感,这种技法让观众可以想象雕塑中的人物动起来,给人们的感官带来了冲击。

罗丹艺术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罗丹艺术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

罗丹艺术论对视觉传达设计的启示当今文化多元的数字信息时代,艺术设计依旧充当人类社会中物质与精神的粘合剂,注重创作者个人表达的纯艺术和满足社会需求的艺术设计相互渗透,各有侧重。

就设计维度而言,以二维设计表现形式为主的视觉传达设计,是艺术设计中最接近纯艺术的艺术形态。

《罗丹艺术论》嘱词的部分观念对视觉传达设计便有了现实的启发意义。

“虔诚地爱你们的前辈大师罢”,努力艺术工作的罗丹有对文化的尊重,对文化延续的辩证态度。

文化是社会历史的积淀,艺术又是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现代人超越古人认知的审美又形成了崭新的文化风貌,所以后人不能局限于意象层面的临摹和还原,还应传递新的时代价值观,从而形成有生命力的文化延续。

北京2008年奥运会体育图标不失为成功的典范。

该系列图标以篆字笔画为基本形式,融合中国古代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的象形意趣和现代图形的简化特征,准确把握了中国东方象形文字易识别、易记忆、易使用的文化特点,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和谐与统一。

中国风并非毛笔圈点,红色印章,或者电脑字库中呆板的书法字体,不是情感错位的画面和语境的杂糅。

表征性的元素是视觉符号,给观者“中国风”的直觉,但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观看后要让人们有深入的思考。

笔者认为视觉传达设计真正的“文化”提炼不是简单解决形式的问题,更需要从客观的文化内涵出发,加入主观的文化思考,从而以视觉的形式尽可能准确地传递文化的诉求。

“艺术之源,是在于内在的真”表达了罗丹对于“真”的追求,他认为艺者能以自己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众生万物的核心,透过外形,发现品性,从而触到内在的“真”,“真”即是“美”,而“真”来源于自然。

罗丹的语汇中“自然”有时仅指自然界,有时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即整个客观世界。

“真”以精神的方式存在于客观世界,并反映到主观世界。

在视觉传达设计中成功的品牌形象设计也就是能够打动受众,让受众了解企业的艺术,需要精神的支撑。

品牌形象设计的任务就是通过美善的符号沟通帮助受众储存和提取品牌印记。

罗丹艺术论

罗丹艺术论

1.人们所谓“美的素描”,其实只是娱乐庸众的矫饰的技巧。

2.虔诚地爱你们的前辈大师吧!3.瞻仰激赏是一杯慷慨的祭酒,是出于高贵的心灵的奉献。

4.奉自然为你唯一的女神。

5.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

6.要真实!但并非说要平凡的准确,那就成照相与塑铸了。

艺术之源,是在于内在的真。

你的形,你的色都要能传达情感。

7.我完全服从自然,从没想去支配自然。

我唯一的野心,就是对于自然的卑顺忠实。

8.有人相信艺术家可以无需智慧。

这一定是以为有许多艺者对于日常生活隔膜之故。

9、实际上,一切都是思想,都是象征。

古人的外形与姿态,必然的暗示他心魂的情绪。

肉体是传达精神的。

肉体者,躯壳耳。

故在识者的眼中,裸体最富意义。

10.一幅美的风景,其动人处并不只在它呈现的舒适的感觉,而尤其在它隐示的思想上。

线条与色彩,其本身并不足以感人,只是藉以寄托深远的意义,方能震撼我们的心魂。

11.胸中洋溢着情操的艺者,他的想象中从无缺乏天机之事物。

在整个宇宙中,他体验到他的良知相似的灵机,没有一样生物,没有一块化石,没有一朵天上的云彩,没有一片平原的绿草,不把隐藏在万千事物之下的秘密倾诉给他听的。

12.艺术上的杰作,它们的美都是由于艺者自以为在宇宙中探到的神秘及思想之美。

13.所谓杰作是一件作品,其中再没有浪费的,无意义的部分,它的形,它的色,它的线,一切一切都归纳到大师的心魂的表现上。

当大师们以活跃的生命赋予自然之时,他们很可能沉醉到自己的幻想中去。

14.神秘,即是至美的艺术品所侵浴其间的氛围。

美的艺术品的确表示一个天才对着自然所感到的一切情绪。

它们以竭尽人的智力所能发现的光明与壮丽来表白。

但是它们必得要遇到这包围着渺小的已知世界的无穷的不可知。

15.美的作品是人的智慧与真诚的最高表白,它们把我们歌唱人类与世界的情绪尽量诉出,而同时又叫我们懂得还有无穷的为我们所不能认识的事物。

分享:。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600字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600字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600字《《罗丹艺术论》读后感600字》篇一读《罗丹艺术论》,就像是一场在艺术迷宫里的冒险,时而让我豁然开朗,时而又让我一头雾水,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魅力所在吧。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想着,这不过就是些艺术家的高深理论,和我这个普通学生能有啥关系呢?可是读着读着,我就被罗丹那些独特的见解给“圈粉”了。

他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嘿,这话说得可太在理了!就像我每天走在上学的路上,以前总是匆匆忙忙,觉得周围就是些普通的街道、房子和路人。

但有一次,我慢悠悠地走着,突然发现路边的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那树叶的脉络就像精心绘制的绿色地图,每一片叶子都像是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

这可能就是罗丹说的发现美吧。

罗丹在书中对于雕塑的阐述也让我大为震撼。

他把雕塑当作是一种从石头里“解放”形象的过程,就好像那些优美的人体、灵动的姿态原本就被囚禁在石头里,而他只是个解救者。

我就想啊,这是不是就像我们在解数学难题一样呢?那些答案其实就在题目里,只是需要我们用各种方法把它找出来。

我曾经为了一道几何题,绞尽脑汁,在纸上画了又擦,擦了又画,最后突然灵光一闪,就像从石头里敲出了那个完美的答案。

不过呢,这本书也有些地方让我有点迷糊。

他那些关于艺术和宗教、哲学的关系的论述,就像一团乱麻在我脑袋里缠绕。

什么“艺术是精神的美之表现”,我感觉自己像在雾里看花,似懂非懂。

但也许这就是艺术的高深之处吧,不是一下子就能完全理解的。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自己看待周围事物的眼光都有点不一样了。

我不再只是简单地看,而是试着去发现背后隐藏的美。

这就像给我戴上了一副特殊的眼镜,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我在想,要是大家都能像罗丹这样去看待世界,那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加美好呢?反正我是打算继续在这个充满艺术感的世界里探索下去,谁知道还会发现什么宝藏呢?《《罗丹艺术论》读后感600字》篇二《罗丹艺术论》,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神秘的宝盒,打开它,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令人意想不到的“宝贝”。

传递心灵真、善、美——读《罗丹艺术论》有感

传递心灵真、善、美——读《罗丹艺术论》有感

人们在参观美术馆时,伫立在一幅画前,眼睛所看到的是形状、明暗、色彩、肌理等,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见解与感悟。

有的人认为画作生动逼真,在他们眼里,艺术就是写实主义;有的人会对看不懂的画产生敬畏,认为看不懂的作品才算真正的艺术作品。

在艺术发展史上,很多艺术大师留下他们对于艺术的理解,奥古斯特?罗丹也不例外。

葛赛尔记录了罗丹对自身艺术体验的口述,形成了著名的《罗丹艺术论》。

1840年,罗丹出生在法国巴黎的一个贫困家庭。

从记事起,罗丹就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先学习绘画,后来罗丹迷上了雕塑,致力于钻研雕塑,找到了他的天赋和兴趣所在。

罗丹曾多次报考美术学校但均告失败,可他并没有失去对艺术的信心,反而唤起了他对学院派的反抗。

之后,罗丹在修道院院长的鼓励下重拾雕塑,继续在雕塑艺术领域进行实践探索。

罗丹积蓄了创作的力量,塑造了许多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如《加莱义民》《巴尔扎克》《行走的人》等。

罗丹善于将人类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塑造出来,使观者陷入深思。

在罗丹生前,每一件作品的问世,都会对艺术界产生很强的冲击。

在《罗丹艺术论》中,借助葛赛尔之笔,罗丹讲述了他对艺术的观点。

与葛赛尔的对话蕴含了罗丹对艺术精髓的领悟,让后人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览艺术的奥秘。

我们将《罗丹艺术论》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和反复提到的问题进行归纳,便能悟出罗丹的艺术思想。

罗丹认为艺术的真谛不是悦目,而是要追求桀骜的真实。

他说艺术是一面明镜,使人认清自己的面目,充实人类的心魂。

一、艺术追求的是由内而外的真所谓艺术,其实也是技术,是为了能将人的肉眼所不可见的精神物质化地加以表现。

罗丹和杉本博司对于艺术概念有着相似的观点,罗丹认为艺术体现了人类的心魂,有形的物质传达的是无形的精神。

艺者用心灵与万物交流,将万物的美丽通过各种形式保留下来,同时也留下人类特有的印记——思想、精神与幻梦。

伟大的艺术作品之所以有着经久不衰的感染力,就因为作者仿佛为其施了魔法似的,每一笔画、每一个镜头、每一个音符都包含了作者的心魂。

《罗丹艺术论》简介

《罗丹艺术论》简介

《罗丹艺术论》简介
《罗丹艺术论》简介《罗丹艺术论》简介奥古斯特罗丹(auguste rodin 1840-1917)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雕塑家。

平民出生。

十四岁学画,十八岁师从动物雕塑家巴里(barye),1840年至1870年间在著名雕塑家卡里耶-贝勒
斯(carrier-belleuse)工作室工作。

1875年游意大利,研究多那太罗、吉贝尔蒂和米开朗琪罗等大师的作品,脱出学院派的桎梏,从而树立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对雕塑作了根本性的变革--以雕塑家个人的认识和深切的感受作为创作的基点,用丰富多彩的绘画手法,塑造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并赋予深刻的心理内涵和社会意义。

--罗丹一生作品林立,对世界雕塑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代表作品有《青铜时代》《地狱之门》《加莱市民》《雨果》《巴尔扎克》《思想者》《吻》和《夏娃》等。

在艺者眼中,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一切众生万物之核心;如能抉发其品性,就是透入外形触及其内在的真。

此真,也即是美。

--罗丹
生命之泉,是由心中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

同样,在美丽的雕刻中,常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

这是古代艺术的密。

--罗丹
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

--罗丹
艺术之源,在于内在的真,你的形,你的色,都要传达情感。

--罗丹
最主要的是感受,爱憎,希冀,吟哦,生活。

要做艺术家,先要从人做起。

--罗丹
《罗丹艺术论》简介相关内容:。

罗丹美学——读《罗丹艺术论》嘱词有感

罗丹美学——读《罗丹艺术论》嘱词有感

115鉴 赏罗丹美学——读《罗丹艺术论》嘱词有感郑宵瑶奥古斯特·罗丹是19世纪法国雕塑艺术家,也是欧洲现实主义雕塑大师,在困厄的环境中,他不断地创作新颖、精彩的作品。

一生中,他既受到支持,也受到攻击,罗丹将情感注入静态的雕塑艺术作品中,将自己的情绪外延,并注入人文主义思想,运用独特的雕塑语言,向世人展示强烈的艺术迸发性。

正是这种艺术激情,造就了继菲底亚斯和米开朗基罗以后,欧洲又一难以跨越的雕塑高峰,独特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完成了一件件动人心魄的艺术作品。

《罗丹艺术论》是现实主义雕塑家罗丹一生艺术感悟与创作领悟的经验总结,罗丹在自述中传达出他对自然的崇敬之情,“真实的自然”是个人创作的本源。

因此,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遵循自然原则,传达出“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

罗丹在西方雕塑艺术史上是继米开朗基罗之后又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他是跨越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雕塑家。

他不仅创作出著名的《地狱之门》《巴尔扎克》等著名的雕塑作品,同时也向人们传达出他的艺术理念与艺术美学。

《罗丹艺术论》一书是罗丹晚年口诉并由葛赛尔记录之后整理的,现如今所能看到的是傅雷的译本。

71岁时,罗丹已有自己的艺术思想,在艺术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这本书可以引起读者共鸣,使人反思,它适合反复阅读,细细阅读,人们方能品尝出简单话语中的意蕴。

一、罗丹对青年艺术家的指导“虔诚的爱你们的大师前辈吧”,《罗丹艺术论》的嘱词里开头便是这一句,罗丹告诉人们传统是发展的基础,尊重传统不意味着模仿。

在罗丹早期的作品中,人们多少也会看到米开朗基罗的影子。

传统与自然便是艺术家创作灵感的两大源泉,古人的创作思想与技巧给予现代艺术家诸多启发,可以说我们是“站116鉴 赏在巨人的肩膀上探索世界”。

尊重传统并不意味着盲目地复制传统,传统是传授的钥匙,可以为人解开桎梏的囚笼,人们不能盲从传统,要始终敬仰大师,谦逊地学习他们的技巧,了解他们的思想,带着个人感情与客观精神去学习,去探索传统和现代的契合点,去寻找现代与历史的共鸣。

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

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

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罗丹(Auguste Rodin)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杰出的法国雕塑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逼真的细节和强烈的表情而著称。

在其职业生涯中,罗丹以其独特的艺术观念和创作风格对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他的艺术论进行分析和阐述。

罗丹的艺术观念体现在他对人体雕塑的研究中。

他相信,通过精确观察和描绘人体的形体和姿势,艺术家能够传达人物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罗丹追求的是在静止的雕塑作品中创造出动态和生命力。

他强调雕塑的真实性和自然感,以及对光影和材质的处理。

在《罗丹艺术论》中,罗丹详细地论述了他对艺术的理解和创作的原则。

首先,他认为艺术家应该以自然为基础,通过对人体形态的观察来创造出真实而有生命力的作品。

他鼓励艺术家通过对人体各个部分的研究和描绘,以及对光影和肌肉结构的准确表现来实现这一目标。

罗丹还强调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情感交流。

他认为,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触动他们的内心。

他在艺术中追求的是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表达,通过雕塑作品来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他相信,艺术家应该以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为基础,创造出可以触动观众心灵的作品。

此外,罗丹还探讨了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关系。

他主张艺术应该为大众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个人欲望和追求。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关注人民的需要和利益,通过自己的艺术创作来传达对社会和人类问题的思考和关注。

在《罗丹艺术论》中,罗丹还讨论了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和面对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他强调艺术家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技艺。

他呼吁艺术家要具备毅力和耐心,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来实现自己的艺术追求。

总的来说,《罗丹艺术论》对于了解罗丹的艺术观念和创作原则具有重要的意义。

他的观点对于当代艺术家仍然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罗丹通过其独特的艺术技巧和深刻的思考,塑造了许多经典的雕塑作品,其作品至今仍然被广泛地欣赏和研究。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作者:奥古斯特·罗丹述保罗·葛赛尔记《罗丹艺术论》成书于罗丹晚年,是保罗·葛赛尔所记罗丹赛克关于雕塑艺术和历代大师的评点议论,集中反映罗丹艺术观和美学思想,西欧既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阐释,又是个人经验和教训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深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

罗丹艺术论在线阅读地址呀,终于上架了,去年读了一遍,对美学的认识很深,罗丹的某些思想靠近东方,但总体还是西方思维。

我个人一直把这本书与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当成东西方美学的分叉点。

美学属于气韵敏感性的知识,形而上的,但没有基本的艺术功底,光看气韵还是不行的。

如同熟读唐诗宋词三百首再呢《人间词话》才会透彻。

罗丹论美与丑这篇,之前我比较认同,比如宋词,宋瓷,唐诗特别是经典的,都是情与景与物刹那的火花子迸溅,这个时候用最浓烈,精准多维度的形式表达感情不用咬文嚼字亦可震慑人心,这就是“真”的力量,真感情,真快乐,真悲伤,真低谷,同样艺术里的“美”不仅仅包括造型的优美,色彩的优美(如莫奈的色彩),构图的优美,同样感情也是优美的,而真情犹如素地而后缋,犹如气韵所用仙气。

假的没有真感情的也可能美,但却是短暂的,如明清瓷器看多了就腻歪了,不耐看,而唯有简练凝练了饱满感情的艺术才能历久弥新,穿越时代让一代代人重新找回那震荡艺术创者的时刻,同样震荡我们。

所以,经典的作品需要欣赏者个人的心境恰巧在那个时刻,需抱著那个安慰才能发生共鸣。

比如,当一个人正处逆境的时候,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你能从骨子里得到来自梅花的力量,那么这首诗歌,这个时刻,它独属于你,这就是戏剧共鸣吧,艺术共鸣是为了给找到一个强有力的寄托。

这个时候无论你的苦海多深,这首词于你是美的,是真的。

我想大概罗丹论“美丑”是这个意思吧。

大概吧……摄影艺术必须也是一定来自你对生活的感悟,今天往前走在华师大的路上,刚巧赶上道路绿化施工,以前没仔细思考过景观方案怎么样被施工人员工人施工,看着他们一层层的数层铺碎石子,浇灌水泥,或许最开始你根本想不到施工前的景观的丑陋状态,与基层工人的辛苦,而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永远是完美的园林,公园,道路。

浅析《罗丹艺术论》-罗丹艺术论读书笔记

浅析《罗丹艺术论》-罗丹艺术论读书笔记

浅析《罗丹艺术论》作者:岳艳娜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5期摘要:《罗丹艺术论》这本书一共有十一个章节,充分反映出罗丹对自然的崇尚、对作品的虔诚和对工作生活的热爱。

作为雕塑家,首先要尊重自然,要知道艺术中的美是什么,要尊重自己的感受,掌握雕塑语言中的奥秘。

本文就此加以探究。

关键词:《罗丹艺术论》罗丹雕塑一、尊重自然在《罗丹艺术论》一书中,罗丹首先是尊重自然的,他写生时让模特自由走动,他认为让模特摆好造型是在摆布自然。

他从观察所得活跃的姿态上取材,而不去造作材料。

尊重自然当然也要尊重自己的感受,这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好的雕塑艺术品除了表现外表的美还要表现内心的真。

讲到动作时,罗丹在进行人物动态的设计上,认为表现“运动”的绝招儿就是“从这一姿态到另一姿态的转变”。

对于一件优秀的作品,罗丹认为,真正成功的绘画或雕塑,要有成功的动作造型。

朱尚熹老师曾讲过:“罗丹总是想让他的人物动起来,这样才有利于他对动作的考究和安排,因为这种动作安排一方面符合他对动作意义和故事过程的解释;另一方面符合他“面”的组织和“面”在空间中的转换流动,就连头像偏一点,斜一点也很重要,这样的动作安排,在具体塑造上会表现从内向外的生命的跳动。

”所以,待到人们去欣赏这件优秀的作品时,看到的是一串连惯动作的过程,它在述说着一个故事。

在第四章的最后,作者列举了很多关于动作的实例,其中谈到了《加莱义民》。

罗丹已经将动作的主张应用在其中,《加莱义民》是罗丹按照法国政府的要求,为纪念在英法百年战争中为全城人民的平安而赴难的六位义士的雕塑。

这件作品一如既往地贯彻了罗丹的“真”的理念,他并没有像一般人理解的那样把六个人都刻画成视死如归、昂首挺胸的英雄。

而是刻画了战争所带给他们的痛苦,这是一种平凡人的悲壮。

六个人中有的勇敢、有的愤怒、有的痛哭、有的绝望,他们用各自的方式来面对牺牲。

每个人独具特点的动作和神情,让我们看到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故事。

从他们痛苦的回头、双手抱头等动作上,我们知道他们并不都是那么无牵无挂的人,可能还有家庭和孩子,他们死亡的代价愈大,牺牲精神就愈让人钦佩。

《罗丹艺术论》读书笔记

《罗丹艺术论》读书笔记

《罗丹艺术论》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读书笔记篇一尊敬传统而要会辨别它的永垂不朽的宝藏:对自然的挚爱与人格的忠诚。

内在的“真”?艺术是需要果断的。

能把线条推向远处的时光,你才沉浸入空间,抓到了“深”的感觉。

生命之泉,是由中小飞涌的;生命之花,是自内而外开放的,潜伏着强烈的内心的颤动,这是古艺术的秘密。

伟大的画家深入空间,他们的“力”,就蕴蓄在深厚之中。

艺术只是情操,但没有体积,比例,颜色的知识,没有灵感的手腕,最活跃的感情也要僵死。

艺者的德性只是智慧,专注,真诚,意志。

艺术之源,是在于内在的真。

你的形、你的色,都要能传达情感。

……,这些东西或许是准确的,但决非真实的,因为它们并不激动心灵。

要彻底地桀骜地真实。

要毫不踌躇地表白你的感觉,哪怕你的感觉与固有思想是冲突的。

拙劣的艺者,常戴着别人的眼镜。

最主要的是要感动、爱憎、希望、呻吟,生活。

要做艺术家,先要做起人来。

真的艺术一定痛恶技巧。

艺者醉心于他的事业,此便是艺者心魂。

真正的艺者不惮干犯一切既成偏见,诚实地表现他的感觉。

情感——它是能影响我的视觉的——所显于我的自然,我便照样再现出来。

艺人则‘视’而有所‘见’,他心底的慧眼能深深地洞烛到自然的奥秘。

艺人只要相信他的眼镜就是。

在太严酷的真理面前,一般人是站不住的。

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

在自然中被认为丑的事物,较之被认为美的事物,呈露着更多的特性。

一个病态的紧张的面容,一个罪人的局促的情态,或是破相,或是?垢的脸上,比着正则而健全的形象更容易显露它内在的真。

艺术所认为丑的,只是绝无品格的事物,就是既无外表真,更无内心真的东西。

还有于艺术认为丑的:是假的,造作的,不求表情,只图悦目的,强作轻佻,充为贵侈,作欢容而无中心之喜悦,装腔作势、故意眩人,或协肩谄笑,或高视阔步,却无真情,徒具外表。

总之,一切欺诓,都是丑恶。

当他想把痛苦的情调消解,想把老年的哀颓隐藏,为取悦庸众计,想安排自然,使它柔和,那么,他定创造出丑来,因为他惧怕真。

读《罗丹艺术论》有感

读《罗丹艺术论》有感

读《罗丹艺术论》有感罗丹一生钟爱于艺术,忠于自然,并且恪守人格的忠诚。

他以真实而又单纯的视角,在常人以为是习以为常的事物上,窥出艺术的美,在艺术的道路上,罗丹是非常令人钦佩的。

罗丹的作品代表着西方雕刻史上的一座伟峰。

罗丹通过他的作品透露出他对人生地思考。

标签:艺术;思维灵感;真与美首先他是一位创造家,而他的创作思考的是人间的疾苦。

用美的手段歌颂了人们的创造力。

人们为了尊严极为保护它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其次他是一位理论家,他的《艺术论》同样贯穿着对前人的崇敬。

并且他有许多对名作的罕见,劳动的喜悦,沉思的刻痕,和点滴的自省,引导后人走向正确的道路,前人的探索是后人学习的经验,更能提升自己的创作思维与灵感。

论的嘱词是罗丹于垂暮之年所作,仍然以忠诚恳切之言作此嘱词,其中他忠诚而又恳切的语气,为我们后代所感动的同时,又为我们揭开云雾,开启寻找关于艺术的真谛之路。

在他身上你可以看到当艺术家的成就越高、享受荣誉越多时,就会更加的淡泊名利,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

对于自然的热爱与人格的忠诚。

在艺人的眼中,自然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是美好的。

罗丹的《母之美》引出了“自然中公认为丑的事物,在艺术中可以成为至美。

”因为他以锐利的慧眼,注视到了一切众生万物的核心,也就是其本源。

如同发现其品性,就是透过外在的形看到内在的“真”。

这个“真”也即是“美”。

所以罗丹一直追寻自然,以一名拥有独到的眼光的艺人去发现生活中独特真实,并用内心的真来表达艺术在自然界中的美。

艺术的魅力就在于让一切隐秘无所遁形,把这份习以为常的美,用内心的真来表达这份独到的美。

罗丹对于自然的遵从,甚至于他完全服从自然,从没想去支配自然唯一的野心就是对于自然忠实的态度,更是需要用独到的眼睛去发现真实存在的美。

敏锐的观察力是任何领域不可或缺的有利因素。

在遵循自然的基础上,动漫的设计更是从生活中发现,用内心去创造,用内心的感受去创造出动漫人物的生命。

赋予他们一样的精神状态,在自然景色中,最强烈的“真实性”即是他的特性,罗丹对于艺术的诠释,对现代在艺术领域不停追求,并对生命的共省,无疑是他们最真实的表达。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

罗丹艺术论读后感《罗丹艺术论》是19世纪法国雕塑家奥古斯特·罗丹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部关于雕塑艺术的经典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罗丹对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也受到了他对艺术追求的启发和鼓舞。

首先,罗丹在书中提出了“艺术就是真实”的观点。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以真实的生活和人物为创作对象,通过对真实的观察和表现来创作出真实的作品。

这种真实不仅仅是外在形态上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内在情感上的真实。

罗丹的雕塑作品以其生动的形态和饱满的情感而著称,正是因为他深刻理解了这一点。

在我看来,这种真实不仅适用于雕塑艺术,也同样适用于绘画、音乐、文学等各种艺术形式。

只有通过真实的表现,艺术作品才能触动人心,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次,罗丹在书中对艺术家的追求提出了一系列深刻的见解。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不断地追求完美,不断地超越自我。

他反对形式化的、机械的创作方式,主张艺术家应该通过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自我内心的反省来创作出真正有内涵、有情感、有生命力的作品。

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不仅仅是对自己要求严格,更重要的是对艺术本身的追求。

只有通过不断地追求完美,艺术家才能创作出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最后,罗丹在书中对艺术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艺术家不仅仅是创作者,更是社会的引导者和改革者。

他主张艺术家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映社会现实,传递正能量,引导人们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这种社会责任不仅仅是对艺术家的要求,更是对每一个创作者的要求。

只有通过对社会的深入了解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艺术家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才能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

通过阅读《罗丹艺术论》,我不仅对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自己的创作有了更高的追求。

我深刻地认识到,艺术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只有通过对艺术的深入理解和对自我的深刻反省,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

同时,我也深信,只有通过艺术的力量,才能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罗丹艺术论嘱词读后感

罗丹艺术论嘱词读后感

《罗丹艺术论》嘱词读后感我觉得《罗丹艺术论》的精华部分全部凝聚在嘱词部分了,艺术家罗丹把我们称之为“美”的使者,那么我们必将承担起“美”的使者的责任,把发现大自然的美、传播大自然的美作为我们的终身任务,不惜一切代价去完成这个任务。

我们是“美”的搬运工,完成上帝赋予给我们的任务是我们终身的目的。

那么作为一个“美”的使者,我们也必须虔诚的阅读和领会前辈大师留给我们的教导和他们的经验之谈。

艺术家罗丹警示我们不要去模仿前人,因为艺术必须以创造为前提,而不是一味的模仿,一味的模仿会让你丢失自己的灵魂,模仿出来的作品不仅丢失的是你自己的灵魂,同时也丢失了它原有的价值,没有灵魂的作品只不过是一个空壳,虚有华丽外表的皮囊而已。

另一方面,只知道一味的模仿大师的作品,只会把你禁锢在囚牢里永远出不来,你被这种已形成的风所束缚,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当然作为艺术初学者的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去提升自己的能力和品位,既要解放思想又要明辨是非,要在大师们的作品当中的价值构成、创作规则、文化策略等方面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而不是盲目效仿、随波逐流。

当我们的水平达到一定的层面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大师们形成的已有的传统和风格中吸取其能被我们所用,并能恰到好处的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的东西。

罗丹说:“尊敬传统而要会辨别它的永垂不朽的宝藏:即对于自然地热爱与人格的忠诚”。

艺术作品是意识的产物,哲学唯物主义认为先有物质再有意识,而一切的物质都属于大自然,所以艺术作品是大自然的产物。

大师们通过对自然的挚爱和崇拜,善于发现自然、观察爱自然、审视自然,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伟大的作品源于自然。

而伟大的作品其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格的忠诚,从自然到人格,艺术创作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为人服务。

人类是自然界中独特的生命体,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讲,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在于人具有两重性,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

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

读书笔记:罗丹艺术论罗丹(Auguste Rodin)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最具影响力的雕塑家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而富有力量的表现方式而著名,对于艺术的探索与创新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罗丹艺术论》中,他对自己的艺术理念进行了深入阐述,让我们对他的创作思想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首先,罗丹在《罗丹艺术论》中谈到了他对于人物形象塑造的独特见解。

他强调大自然的力量,并试图在他的雕塑作品中表达出生命的力量和活力。

他不追求完美的形态,而是透过雕塑来呈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和思想。

他相信真实的形态是通过对人物肌肉的表现以及动作的自由来达到的,而不是简单地追求外在的美。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人物得以释放内在力量的瞬间,给人一种震撼和独特的感受。

其次,在《罗丹艺术论》中,罗丹对于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也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他认为创作是一种思考和实践的过程,艺术家应该对于所创作的对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观察。

他提倡艺术家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和实验来提高自己的技巧,从而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他也强调艺术家应该有批判性的思维,对于自己的作品要有自我评价的能力,以便不断改进和进步。

此外,罗丹在论述雕塑作品时,也提及了对于材料的使用。

他认为材料应该被充分利用,而不是仅仅用作装饰。

他推崇自然的材料,相信通过材料本身的形态和特性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艺术家的创作意图。

他常常使用大理石、铜等材料来创作雕塑作品,以展现出他所崇尚的纯粹与真实。

罗丹的艺术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赞誉,而且也对后世的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方法在当代艺术家中仍然被广泛借鉴和参考。

他强调的对于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对于自然的观察和研究以及对于材料的运用都成为了后来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总结起来,《罗丹艺术论》是一本对于罗丹艺术思想进行探索和阐述的重要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更能深入了解罗丹作品背后的创作思想和艺术追求。

他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和材料的运用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丹艺术论对于艺术家,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有一天,在侔峒的大工作室中,和罗丹在一起,我看见一个石膏翻的“丑得如此精美”的像,这个像是根据维龙[Francois Villon,1431~1489,法国诗人]的诗《美丽的欧米哀尔》而塑成的。

这个妓女,从前曾是年轻貌美,容光焕发,现在是衰老得不堪入目。

她对她今日的丑陋感到羞耻,正如从前她对她的娇媚感到骄傲,是同样的程度。

呀!欺人的骄横的衰老,为什么把我摧残得那样早?谁能使我不自伤自捶,而不在伤痛捶击中死掉!雕塑家一步步跟随着诗人。

他塑造的那个比木乃伊还要皱缩的老妓女正在悲叹她的衰老的身体。

她弯着腰偎踞着。

她移动绝望的眼光,在两乳干瘪的胸膛上,在满是可怕的皱纹的肚子上,在那满布筋节犹如枯干的葡萄藤的臂上和腿上:唉!当我想起往日的时光。

那时我是怎样的,如今我又变成什么样,当我注视自己赤裸的身体,看自己变得这般模样,贫困,干枯,瘦弱,矮小,几乎遍体鳞伤,变成了什么呢?那圆润的额,金黄的发…………玲珑可爱的双肩,小小的双乳,丰满的臀部,洁白动人,爱情场里风流倜傥!……这是人间美貌的下场!短小的臂,收缩的手,耸起的肩,什么!完全干枯的乳房,臀部也和乳房一样!……腿呢,不再是肥壮,而是瘦小了,灰白得好像香肠!雕塑家的才能不在诗人之下,相反的,他的作品,在激起人的战栗这一百上,也许比大诗人维龙的粗鲁的诗句,更来得惟妙惟肖。

肌肤松弛而无力,包在隐隐可见的骷髅上;关节在遮盖的皮下显露出来——都在摇动、战栗、僵硬、干瘪。

看了这奇特而又令人伤心的景象,不由得会发生一种很强的悲哀。

因为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可笑又可怜的人的无限苦痛,她热爱永恒的青春与美貌。

然而看到自己的皮囊一天天衰败下去,却又无能为力;这是一个有灵性的人,她所追求的无限欢乐,和她的趋于灭亡、将化为乌有的肉体成了一个对比。

现实将要告终,肉体受着垂死的苦痛;但是梦与欲望永远不火。

这便是罗丹想使我们理解的。

我不知道是否有过一个艺术家,曾经用这样尖厉的手法,来表现衰老。

不错,有的!佛罗伦萨的洗礼堂里,祭坛上可以看见多那泰罗[Donatello,约1389~1466,意大利雕塑家]塑造的一座奇特的雕像:一个全裸的老妇人,或者至少可以说,这个妇人仅仅披着一些长发,稀疏而污秽,紧贴在衰老的身躯上。

这是遁居荒漠的圣女玛德兰(即“抹大拉”),她年老的时候,一心苦修,以此惩罚往年对肉体的当罪的操心。

佛罗伦萨的大师的犷放的真挚,决非罗丹所能超越;但这两个作品的感情是不同的。

玛德兰圣女,决心弃绝尘世,看见自己越是形秽,好像越是觉得有光辉的喜悦。

至于年老的欧米哀尔,则因发现自己活像一具尸体而感到恐怖。

所以现代的雕刻比古代的雕刻更有悲剧性。

默默地欣赏眼前这座稀有的丑陋的型范,良久以后,我向主人说:“大师,像我这样赞赏这座惊人的雕像,恐怕再没有别人;但是,如果我告诉你这座像在卢森堡美术馆对于观众,尤其是女的所引起的反应,请你不要见怪……”请你告诉我吧。

“好!一般地说来,观众都转过头,叫道:哎呀!太丑了。

“我时常注意到有些女人,以手遮眼,不愿意看。

”罗丹开心地笑了。

他说:可见,我的作品是雄辩的,所以能激起这样强烈的印象。

当然,这些人对于过分粗暴的哲学上的真理是很害怕的。

但是最使我关心的一件事,就是懂趣味的人的意见;关于我的衰老的欧米哀尔,我很高兴能博得他们的好评。

我好像那个罗马的歌女,她回答民众詈骂时,说道:“Equitihus cano!我只是唱给骑士们听的!”就是说,她为知音而歌唱。

平常的人总以为凡是在现实中认为丑的,就不是艺术的材料——他们想禁止我们表现自然中使他们感到不愉快的和触犯他们的东西。

这是他们的大错误。

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

在实际事物的规律中,所谓“丑”,是毁形的、不健康的,令人想起疾病、衰弱和痛苦的,是与正常、健康和力量的象征与条件相反的一一驼背是“丑”的,跛腿是“丑”的,褴褛的贫困是“丑”的。

不道德的人,污秽的、犯罪的人,危害社会的反常的人,他们的灵魂与行动是“丑’的;弑亲的逆子、卖国贼、无耻的野心家,他们的灵魂是“丑”的。

把一个可恶的形容词,加在只能使人感到坏的方面的人和事物上,是应该的。

但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或作家,取得了这个“丑”或那个“丑”,能当时使它变形只要用魔杖触一下,“丑”便化成美了——这是点金术,这是仙法!委拉斯开兹[Diego de Velazquez,1599~1660,西班牙画家]画菲力浦四世的侏儒赛巴斯提恩时,他给他如此感人的眼光,使我们看了,立刻明白这个残废者内心的苦痛——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出卖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而变成一个玩物,一个活傀儡……这个畸形的人,内心的苦痛越是强烈,艺术家的作品越显得美。

当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1814~1875,法国画家]表现一个可怜的农夫,一个被疲劳所摧残的、被太阳所炙晒的穷人,像一头遍体鳞伤的牲口似的呆钝,扶在锹柄上微喘时,只要在这受奴役者的脸上,刻画出他任凭“命运”的安排,便能使得这个噩梦中的人物,变成全人类最好的象征。

当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 1821~1867,法国诗人]描写一具又脏又臭、到处是蛆、已经溃烂的兽尸时,竟对着这可怕的形象,设想这就是他拜倒的情人,这种骇人的对照构成绝妙的诗篇——一面是希望永远不死的美人,另一面是正在等待这个美人的残酷命运:而你将要像这一团污秽,这一堆可怕的腐物。

我眼中的明星,我生命中的太阳,我的天使呀,我的宝贝!是的,你也会这样的,美艳的皇后,当人们为你诵过最后的经文,你在青青的草,繁茂的花,累累的白骨中腐烂的时候……那时呀,我的美人!向着接吻似的吃你的蛆虫说,我保留着你的倩影,心爱的,即使你冰肌玉骨已无存!同样,当莎士比亚描写亚果[莎士比亚悲剧《奥瑟罗》中的人物,一个阴险狠毒的角色]或理查三世时,当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法国悲剧作家。

此处提到的奈罗和纳尔西斯,是他的剧作《勃列塔尼古斯》的剧中人物]描写奈罗和纳尔西斯时,被这样清晰、透澈的头脑所表现出来的精神上的丑,却变成极好的美的题材。

的确,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所谓“性格”,就是不管是美的或丑的,某种自然景象的高度真实,甚至也可以叫做“双重性的真实”;因为性格就是外部真实所表现于内在的真实,就是人的面目、姿势和动作,天空的色调和地平线,所表现的灵魂、感情和思想。

因此对伟大的艺术家来说,自然中的一切都具有性格——这是因为他的坚决而直率的观察,能看透事物所蕴藏的意义。

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显露出它的“性格”,因为内在真实在愁苦的病容上,在皱蹙秽恶的瘦脸上,在各种畸形与残缺上,比在正常健全的相貌上更加明显地呈现出来。

既然只有“性格”的力量才能造成艺术的美,所以常有这样的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

在艺术中,只是那些没有性格的,就是说毫不显示外部的和内在的真实的作品,才是丑的。

在艺术中所谓丑的,就是那些虚假的、做作的东西,不重表现,但求浮华、纤柔的矫饰,无故的笑脸,装模作样,傲慢自负——一切没有灵魂、没有道理,只是为了炫耀的说谎的东西。

当一个艺术家,故意要装饰自然,用绿的颜色画春天,用深红的颜色画旭日,用来红的颜色画嘴唇,那他创造出来的东西是丑的——因为他说谎。

当他减轻面部苦痛的表情,衰老的疲乏,败俗的邪恶时;当他摆布自然,蒙以轻纱,使之改装而变得和顺,来迎合无知的群众时,他创造出来的作品是丑的——因为他怕真理。

对于当得起艺术家这个称号的人,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美的一一因为他的眼睛,大胆接受一切外部的真实,而又毫不困难地,像打开的书一样,懂得其中内在的真实。

他只要注意一个人的脸,就能了解这个人的灵魂;任何脸色丝毫不能欺骗他,虚伪和真挚对于他同样明显;头额的倾斜,眉毛的微皱,眼光的一闪,都能启示他内心的秘密。

他探究动物心理——情绪和思想的雏形,隐微的智慧,柔爱的根苗。

他看了动物的眼睛和动作,就会理解它们整个低微的精神生活。

他又是没有知觉的“自然”的知己——花草树木,好像朋友那样和他谈话。

多结的老橡树告诉他说,它们爱人类,它们舒展枝条来庇护人类。

花儿用妩媚的垂枝,用花瓣的和谐的色调同他谈话——花草中的一蕊一瓣,都是自然向他吐述的亲密的字眼。

在他看来,生命是无尽的享受、永久的快乐。

强烈的陶醉。

这并不是说他觉得一切都是好的,因为苦痛常袭击着他的亲人和他自己,会残酷地否定这种乐观主义。

但对于他,一切都是美的——因为他不断地在内在真实的光明中行走。

是的,苦痛、亲人的死亡甚至朋友的背叛,也会给予伟大的艺术家(我指画家、雕塑家,同时也指诗人)以一种酸辛的快乐。

有时他的心像是受刑,但是因为他能了解和表达所深受的酸辛的愉快,要比他所感到的苦痛还要强烈。

他在所见的切中,明确地抓住命运的意图。

他用兴奋的眼光,一个看透了命运的人听具有的那种兴奋的眼光去注视自己的痛苦和创伤。

他受到亲人均欺骗,在这种打击下摇摇欲坠;然而,后来就坚定起来。

他默不作声,望着这负心的人,好像作为卑鄙行为的一个好例子;他向这忘恩的举动致敬,好像这是充实他灵魂的一种经验。

他的陶醉有时确令人惊讶,然而毕竟是幸福的,因为这是对真实永远的尊敬。

当他看见互相残害的生灵、憔悴的青春、衰退的精力、枯竭的天才时;当他面对决定这些凄惨的规律的意志时,他由于能够理解这一切而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

而且在他深深体会这些真理后,真是觉得万分幸福。

在卢森堡美术馆中,有两座罗丹雕的像特别吸引我——《青铜时代》和《施洗者约翰》。

这两座像可以说比其它作品更有生气。

陈列馆里这一作者的其他作品,肯定地都充满着生气,产生真实的肌肉的印象,都在呼吸:但这两座像则是在动作。

一天,在这位大师的侔峒的工作室中,我告诉他,我特别喜欢这两座人像。

他向我说:这的确可算是我的作品中着重表现动作的两座像。

我也做了一些有生气的其他作品,譬如《加莱义民》《巴尔扎克像》[Honoré de Balzac, 1799~1850,法国小说家,著有《人间喜剧》等]、《行走的人》等。

即使我的某些作品中并不显著地表达动作,但我总是找出一种姿态来说明:我很少表现完全的静止,我常常做得斜一些,偏一些,带一些表情,来加强相貌的意义。

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一个雕塑家想要说明快乐、痛苦、某种狂热,如果不首先使自己要表现的人物活起来的话,那是不会感动我们的,因为一个没有生命的东西……一块石头的快乐或悲哀,对于我们有什么相干呢?在我们的艺术中,生命的幻象是由于好的塑造和运动得到的,这两种特点,就像是一切好作品的血液和呼吸。

我对他说:“大师,塑造问题你已经和我谈起过了,而且我觉得从那时起,我更能体会著名的雕刻了;现在我想请教你关于艺术中的运动问题,我觉得这是同样重要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