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集讲课教案
心理学教案模板
心理学教案模板课时:第X课时主题:心理学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 掌握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性原则。
教学重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3. 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性原则。
教学难点:1.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2. 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性原则。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教师简单介绍心理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2. 提问学生对心理学的认识与了解程度。
3. 导入今天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a. 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为主的科学学科。
b.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发生的规律以及其与行为的关系。
2.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a. 原始心理学:古代哲学家对心灵和思维的思考。
b. 经验主义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总结出心理规律。
c. 结构主义心理学:德国心理学家通过分析意识结构来研究心理现象。
d. 功能主义心理学:美国心理学家关注心理现象对个体在环境中的适应作用。
e. 行为主义心理学:主张将心理学研究对象限定为可观测和量化的行为。
f. 认知心理学:研究个体的思维、知觉、记忆等心理过程。
g. 现代心理学:综合运用各种心理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提供一个心理学的应用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2. 学生小组讨论该案例,并展示整理出的思考。
四、实践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完成实验设计,并进行实验操作。
2. 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并总结心理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性原则。
五、小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进行本节课的小结,强调本课重点和难点。
2. 学生进行课程反思和提问。
心理学 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是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的简称;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2.反射:是机体的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3.主观能动反映:是指人脑对现实的反映受个人态度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使反映带有个人主体的特点。
4.心理现象: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它是一种精神现象,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5.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研究人自身的科学。
6.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做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特点的方法。
7.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事先拟定周密的设计,把与研究无关的因素控制起来,让被试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引发出某种行为,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是一种较为严格的、客观的研究方法。
8.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9.分心:也称注意的分散,是在无意中改换注意的对象,它可能由外部刺激造成,也可能由主观因素引起。
10.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8.知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11.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是人从现实中获得感性认识的主动积极的活动形式。
12.错觉: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不正确的、歪曲的知觉。
13.适应: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引起感受性的变化。
14.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5.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
16.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7.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18.创造想象:是根据已有形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19.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20.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解释
303.创造性思维:应用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385.可教性智能不足:一般认为,智商在50-75为轻度智能不足或可教性智能不足。
311.隐蔽课程:学校中各种超出正式组织的学校活动范围,教学大纲或课程计划没有规定,教师没有正式讲授,学生也不知道自己正在学习的、带偶然性的、没有组织的非正式活动。
255.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的认知结构指学习者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
258.组织者:在有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语言所提供的一些引导性材料。
267.理解: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思维活动。
452.凯勒计划:心理学家凯勒开发的个别教育系统,简称PSI。
473.测验: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对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行为进行测量。
483.论文式测验: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要点,择其较重要者出几个试题,让学生用论文的形式,自有地以书面形式解答问题。试题深浅视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程度而定。
491.智商: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
230.前摄抑制:以前学习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233.过度学习: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或者达到勉强可以记忆的程度以后,对某一课程继续进行学习。
235.动机性遗忘:弗洛伊的认为,动机性遗忘是与不快、不安和内疚相关的遗忘,其实质是一种压抑。是人们维持自己心理平衡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238.编码:把短时记忆的信息变成容易加工和接受的形式的过程。
315.学习动机: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
《心理学概论》名词解释
《心理学概论》名词解释心理学概论名词解释1. 心理学(Psychology)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领域。
它关注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以及思维和行为的发展、变化和影响因素。
心理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调查和统计分析等。
2. 人类行为(Human Behavior)人类行为指的是人们的行动、言语和思维活动。
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社会互动等方面。
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的原因、模式和影响因素,以及人类行为在不同情境下的变化。
3.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es)认知过程指的是人类思维的各个方面,包括感知、注意、记忆、语言、解决问题和决策等。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认知过程来了解人类思维的运作方式,以及认知过程在智力和行为上的作用。
4. 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发展过程。
它探讨了个体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方面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是如何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发展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个体在不同年龄段的思维和行为特征。
5. 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和行为。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间接影响、态度形成和群体行为等。
社会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社会化过程、群体动力和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
6. 人格心理学(Personality Psychology)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体的特质、态度和行为模式。
它关注个体差异、人格类型和发展,以及人格特质在个体行为和情感上的影响。
人格心理学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人们在不同情境下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7. 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中一种常用的研究方法。
它通过实验控制变量的方式来研究心理现象。
实验心理学的目的是理解心理过程并验证理论。
实验心理学的方法包括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进行统计分析。
8. 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临床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疾病。
心理学的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2、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3、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4、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5、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6、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7、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8、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9、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10、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11、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12、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13、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14、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15、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16、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
它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
2、意志:与改造世界相联系的自觉确定目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支配行动,并克服困难,最终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称为意志。
3、个性心理: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性两个部分,其中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需要、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4、注意:是意识或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或集中,它与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难以分开,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共同特征。
5、注意的起伏(动摇):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的不随意跳跃现象。
注意的起伏周期一般为2、3秒——12秒。
6、注意的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事物所吸引。
7、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最简单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
8、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于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9、注意:注意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在观察之前,要确定目的,拟定计划,在观察过程中要始终伴随着思维和言语的活动,观察过后还要进行归纳和整理,所以说观察又被称为“思维的知觉”。
10、记忆:是人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比感知觉更复杂的心理现象。
11、遗忘:识记过的内容不能或者错误的恢复和提取叫做遗忘。
12、表象: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呈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13、想象:是人脑对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14、再造想象: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教学设计名词解释心理学概论
教学设计名词解释心理学概论一、引言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所进行的一系列计划和决策的过程,涵盖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方法的设计以及评估与反馈等方面。
在教学设计中,理解和应用心理学概念和原理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心理学提供了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深入理解,可以为教师们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提供指导。
本文将解释与教学设计密切相关的几个心理学概念,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概念。
二、认知负荷理论认知负荷理论是教学设计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该理论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知功能有限,只能处理有限数量的信息。
当学生需要处理的信息超过了其认知负荷的限制时,学习效果就会下降。
因此,教学设计应该避免给学生过多的信息负荷,而是提供合适的挑战,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动力。
为了降低认知负荷,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这包括减少冗余信息,通过图表、图像等可视化方式呈现信息,以及设置适当的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和处理信息。
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设计学习任务和活动,提供反馈和复习机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学习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学生通过观察和参与他人的行为来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以促进知识的共享和建构。
为了应用社会认知理论,教师可以采取多种策略。
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相互合作解决问题,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经验。
教师还可以设计情境和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并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来获得反馈和改进。
四、目标导向教学目标导向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习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目标导向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并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评估方法。
通过清晰的学习目标,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学习的意义和方向,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心理学入门大学公开课教案
教案标题:心理学入门公开课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2. 让学生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3. 激发学生对心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学资源。
2. 投影仪或白板。
3. 教学PPT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开场白:介绍自己和对心理学的热情。
2. 提问:学生对心理学的了解和期待。
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该课程的期望和疑问。
二、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15分钟)1. 介绍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及其他动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
2. 解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发展等方面。
3.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记忆、学习、情绪调节、压力管理等。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0分钟)1. 介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观察、调查、案例研究等。
2. 解释每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如实验法的可控性和可重复性,观察法的自然性和长期性等。
3. 示范使用一种研究方法的案例:如实验法研究记忆的实验设计。
四、心理学的应用领域(15分钟)1. 介绍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
2. 解释每个应用领域的基本概念和例子:如临床心理学中的心理治疗,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策略等。
3. 强调心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作用。
五、互动环节(10分钟)1. 分组讨论:学生选择一个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讨论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 分享和讨论:每组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讨论和提问。
六、总结和展望(5分钟)1. 总结课程内容:强调心理学的定义、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展望未来学习:提醒学生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鼓励他们持续学习和探索。
3. 提问和回答: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疑问。
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1~50道1、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2、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有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这个时期称为关键期。
3、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5、认知过程:是指学生借以获得信息、做出计划和解决问题的心理过程。
这个过程存在着个体之间的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6、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8、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9、掌握学习:是指向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学和给予足够的学习时间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掌握的程度(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80-90%的教学评价项目)。
10、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11、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2、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3、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名词解释一、统觉:赫尔巴特的术语,指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的同化过程。
统觉团:赫尔巴特的术语,指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且使它被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学习:由经验引起的能力或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智慧技能:加涅划分的学习结果类型之一,指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能力。
情境性问题解决:指解决现实世界中的结构不良问题。
认知策略:指运用有关人们如何学习、记忆、思维的规则支配人的学习、记忆或认知行为,并提高其学习、记忆或认知效率的能力。
言语信息:指能用言语(或语言)表达的知识。
动作技能:指通过练习获得的、按一定规则协调自身肌肉运动的能力。
态度:指习得的对人、对事、对物、对己的反应倾向。
三、学习的顿悟说:格式塔学派对学习的解释,认为学习是突然领悟到的知觉经验的重新组织。
图式:这里指巴特利特的术语,是个体头脑中原有的观念,对个体的记忆和提取新信息会产生重要影响。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描述的一种条件作用形式,指原先的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重复匹配呈现,获得了由无条件刺激所引起的反应。
操作条件反应:斯金纳描述的条件作用形式,指机体自发的反应因有强化或无强化的伴随而相应增加或降低重复出现的概率。
桑代克三大学习定律:指桑代克在实验基础上提出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练习律指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指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
心理教案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心理教案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教案: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它对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进行研究和解释。
通过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人际关系。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学的基本概念。
一、心理学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心理学是以科学方法研究个体和群体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学科。
它起源于哲学,随着实证科学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立学科。
伴随着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涵盖了认知、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
二、心理学的主要分支1. 生理心理学:研究神经生理过程如何与心理活动相关联。
2. 认知心理学:研究思维和知觉的过程,探索人类信息处理的规律。
3.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婴儿到老年的心理和认知变化。
4. 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与群体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5. 人格心理学:研究人类个体差异和个体心理特质。
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通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确定因果关系。
2. 问卷调查:通过撰写和分发问卷,收集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3. 临床观察:通过对患者进行深入观察和分析,理解不同心理疾病的特点。
4. 纵向研究: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跟踪个体或群体,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
四、心理学的重要理论1.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影响,认为通过刺激和反馈可以改变行为。
2. 认知理论:研究人类的思维和知觉过程,强调思维对行为的影响。
3. 心理动力理论:探索个体潜意识对行为和心理疾病的影响。
4. 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个体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和形成行为模式。
五、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人际关系:了解他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提高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
2. 教育领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优化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
3. 心理健康: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人们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4. 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心理测量和能力评估,确保人才与岗位的匹配度。
心理学名词解释
76、发现学习——是教师启发学生独立发现事物意义的学习.
77、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某种学习需要的外显。
78、学习兴趣——是学生渴求获得知识,探究某种事物或参与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
79、概念——是指由符号所代表的具有共同的关键特征的一类事物。
56、意志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地行动叫。
57、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容动力。是需要动力作用的直接体现。
58、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一个人在行动中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对自己行动的目的具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有效地支配自己行动地意志品质。
59、意志的果断性—是指一种善于明辩是非,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并积极执行决定的意志品质。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提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学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
是在德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派别,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着重在知觉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的。
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重视心理实验,强调心理实验,强调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现场实验:现场实验即自然实验。
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配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的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
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 reness)。
心理学 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实验法:指在控制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包括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
2、测验法:是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3、反射与反射弧:是有机体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环节。
4、第一信号系统:指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5、第二信号系统:指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6、动力定型: 指由一系列刺激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和强弱程度作用于有机体而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或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
二、名词解释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3.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受性的的大小要用感觉阈限来度量。
4.后像:指当刺激作用于感受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叫做感觉的后像。
它存在各种感觉中,而在视觉中尤为明显,视觉后像有正后像与负后像两种。
5.错觉:是知觉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某种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6.记忆表象: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出现时,在头脑中仍然能够再现出的事物的形象。
7.思维: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和间接的反映。
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人的理性认识过程,它可以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8.辐合思维:遵循统一模式(定理、公式、法则)求同地解答问题的方式,也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
9.发散思维:一题多解,演绎推理,沿着多方向、多通道求异地解答问题称发散思维,也称求异思维。
10创造想像:指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三、名词解释1、需要: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心理学》名词解释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3、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景,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来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4、认知过程:认知过程是个体认知活动的信息加工过程。
认知心理学将认知过程看成是一个由信息的获得、编码、储存和使用等一些列连续的认知操作阶段组成的按一定程序进行信息加工的系统。
5、注意:注意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开端。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人在清醒状态下才会出现的心理状态。
6、感觉:感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的觉察。
7、知觉:知觉是个体将感觉信息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的过程。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
8、记忆: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9、想象:想象是个体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常用的认知加工方式有四种:粘合、夸张、人格化和典型化。
10、思维: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是个体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知。
思维具有概括性、间接性和问题性三个基本特征。
11、需要:需要是由生理上货心理上的缺失或不足引起一种内部的紧张状态,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12、动机:动机是引起并维持人们从事某项活动,已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的动力。
13、意志:意志是指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觉地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14、人格: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15、气质:气质是人生来就具有的典型的、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反映了人格的自然属性。
教学设计的名词解释心理学
教学设计的名词解释心理学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学生需求和教学目标,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过程。
而心理学则是研究人类思维、感情、行为等心理活动的科学。
将心理学应用于教学设计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和学习特点,从而更精确地制定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效果。
首先,心理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会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学习。
而教学设计的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关联和整合,进而建立稳固的知识结构。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更好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之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教学内容,保持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的匹配度。
其次,心理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需要获取知识,也需要情感上的关怀和支持。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设置合理的情感引导措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
例如,可以采用情感激活的策略,通过引发学生的情感反应,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可以设置互动环节,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增强情感共鸣。
通过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再次,心理学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个体差异和阶段差异,教师需要了解并充分考虑这些差异,制定差异化的教学策略。
心理学研究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比如学习风格、记忆策略、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差异,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师还需要了解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例如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等,从而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总之,教学设计的名词解释心理学,强调了将心理学应用于教学设计中的重要性。
通过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和学习特点,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心理学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认识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课后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心理开展: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狭义的个体心理开展,即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
心理开展包含两种过程:一种是“渐进论“的观点,即认为从婴儿到成人的心理开展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连续量变过程。
另一种是〞阶段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心理开展不是一个连续量变的过程,而是经历一系列有着质的不同的开展阶段的非连续过程。
心理开展〔广义〕: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
2、认知开展:P26,指个体认识事物的活动与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开展变化的过程。
3、社会性开展:P26,指人的情感、个性、兴趣、爱好、价值观、世界观等社会化的开展变化过程。
4、自我意识:P42,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
5、认知开展阶段理论:P29,皮亚杰认为个体开展一般经过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每个阶段都有它的主要的行为特征,前阶段是后阶段的准备,后阶段是前阶段的开展。
6、智力:P33, 智力通常叫智慧,也叫智能。
智力即一般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其核心成分是思维能力。
关于智力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大多数心理学家同意的表述是:智力是处理抽象概念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7、智商:P34,智商就是智力商数。
IQ(Intelligence Quotient 的简称)。
通俗地可以理解为智力,具体是指数字、空间、逻辑、词汇、记忆等能力。
8、三元智力理论:P35,三元智力理论包括情境亚理论、经验亚理论和成份亚理论三个有机组成局部。
9、多元智力理论:P37,加德纳认为,一方面,智力与一定社会和文化环境下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这使得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智力的理解不尽相同,对智力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另一方面,智力既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名词解释集【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艾森克的“三因素模型”是人格的现代特质理论。
其主要观点有:三因素包括外倾性,表现为内外倾的差异;神经质,表现为情绪稳定性的差异;精神质,表现为孤独、冷酷、敌视、怪异等偏于负面的人格特质。
四层次由下到上依次为“特殊反应水平”,日常观察到的反应,属于误差因子;“习惯反应水平”,是由反复进行的日常反应形成的,属于特殊因子;“特质层”,由习惯反应形成,属于群因子;“类型层”,由特质构成,属于一般因子。
各种人格特质可用一个人格维度图表示。
【场依存性】所谓场,就是环境,心理学家把外界环境描述为一个场,简单说场依存性是指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
美国心理学家赫尔曼•威特金(Herman•Witkin)认为有些人知觉时较多地受他所看到的环境信息的影响,有些人则较多地受身体内部线索的影响。
他把个体较多地依赖自己所处的周围环境的外在参照,以环境的刺激交往中定义知识、信息称作场依存性。
【爬梯实验】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先天的成熟和后天的学习是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在这两个因素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
他让双生子中的一个从生后48周起每天爬十分钟楼梯,连续6周;而让另一个从生后53周起作同样的爬梯训练。
后者在两周以后爬楼梯的水平就赶上前者。
格塞尔认为,这一实验充分说明成熟有更重要的作用。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表象】指当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
它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的行为。
【图示】是知识的心理组织形式。
它说明了一组信息在头脑中最一般的排列或可以预期的排列方式。
【语言表征】是语言材料所负载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存在方式。
【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或内在动力。
动机是一种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驱力】是指个体由生理需要所引起的一种紧张状态,它能激发和驱动个体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的平衡状态。
【诱因】是指能满足个体需要的刺激物,它具有激发和诱使个体朝向目标的作用。
【意识】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意识行动】受意识支配的行动。
【冲突】由于在意识行动中人们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引起拉意识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
【挫折】指个体的意志行为受到无法克服的干扰或阻碍,预定目标不能实现是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和情绪反应,也就是俗话说的碰钉子。
默许心向反应acquiescence response set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适应adaption在一系列连续的刺激后神经反应性的降低。
上瘾addiction依赖药物,当停止服药时,会导致症状复发。
后像afterimages当视觉刺激消失后仍残留的视感觉。
注意attention通常指从大量刺激中选择某一刺激进行进一步加工。
唤醒arousal生理上的觉醒阶段,它包括交感神经系统的激活和身体的活动准备。
供选假设alternative hypothesis观察者开始提出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有差异或相关。
虚无假设null hypothesis观察者提出的要放弃的假设,通常认为变量间无差异或不相关。
分析内省analytical introspection一种自我报告的方法,被试主要报告他们的个人经验的特定方面。
语法缺失agrammatism由于脑损伤而导致造句困难、遗漏重要词语和词尾的症状。
称名失能症anomia由脑损伤而导致对物体和物体图片无法命名的病症。
游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一种知觉错觉,静止的光点看起来会动的现象。
自动加工automatic process加工过程非常快,无须心理能量,不受意识控制,不能避免的加工。
自主神经系统(ANS)autonomic nervous system神经系统中控制身体内活动(如心跳)的部分,它通过肌肉和腺体起作用。
行为遗传学behaviour genetics关于遗传对行为影响的研究,以研究双生子和领养子为主。
行为疗法behaviour therapy以行为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患者中心疗法client-centred therapy由罗杰斯发展的心理治疗方法,此方法多采用鼓励的方法以促进患者的个人发展。
认知疗法cognitive therapy以改变非理性思想和信念为基础的临床治疗方法。
领悟疗法insight-oriented therapies强调治疗着重于患者对自己问题本质的了解。
心理动力学psychodynamic包括所有强调无意识冲突和早期经历的治疗方法。
行为顺从behavioural compliance尽管态度或信念与别人不一致,但仍屈从于别人的行为方式。
顺从compliance在集体行为中,个体为了得到表扬和奖赏或为了逃避惩罚而选择团体要求的行为。
从众conformity指个人根据准则和他人的期望行为。
信念偏见belief bias在演绎推理中,不管结论的实际效度如何,接受可信结论和拒绝不可信结论的倾向。
归属感belonging个人感觉自己属于一个和谐的社会团体的一部分。
自下而上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由刺激本身决定的刺激加工。
自上而下加工top-down processing受上下文、已存储知识和期待等因素影响的加工方式。
组块chunks有意义的信息单元。
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当个体同时拥有两种心理上矛盾的认知(如信念或态度)时出现的现象。
认知神经心理学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通过研究脑损伤病人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心理学方法。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classical conditioning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Aggridant 优势成员:在生物学上指人类或其他物种占优势的成员,较好的观察者与选择者,在所属种类的社会中倾向与处与主导或者领导者地位. Apollonian Mystic 日神式的神秘人物:指通过深思冥想而体验到超越和神圣的人.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 权力主义人格:指这样一种人,他具有"丛林观",认为善意仁慈等都是能被人利用的软弱的表现.Basic needs 基本需要基本需求:指与生俱来的人类本能的低级心理需要,自下而上的层次顺序为获得安全和保护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受尊敬和咨询的需要.Being cogition (B-cognition) 存在性认识:通过沉思得到的清晰的认知,尤其是指关于人或者事物的超越性神性以及永恒方面的认知,自我实现的人在高峰体验状态中经常产生这种认识,但并不是只有自实习那的人才产生这种认识.Being humon (B-humor) 存在性幽默:富有哲理的或者是启发性的幽默,它反映了高度的成熟与高层次的动机,如林肯.Cognitive Pathologies 认知病态:人在认识和理解周围世界时在需要上的病态或者焦虑,包括无法容忍模糊不清,对于精确性的难以抑制的需要,过度的理智化,程式化,以及假愚等Counter Values 逆反性价值:对存在价值,例如真善美以及人的优秀品行的恐惧害怕或者厌恶Counter valuing 逆反性评价:直接体验或者表达对存在价值以及能够体现存在价值的一切事物的敌意.包括带着敌视态度对存在价值进行贬低或者丑化,这是我们面对存在价值时,由于感受到了敬畏,惊讶,对比自身的渺小与匮乏,内心产生了仇恨感,进而采取的一种防卫机制. Deficiency cognition (D-cognition) 匮乏性认知:常见的认知方式.如通过逻辑或者理性分析,孤立片面地看待人或者事物的某些细节. Deficiency humor (D-humor)匮乏性幽默:带有敌意,幸灾乐祸或者贬低等意味的幽默.例如在嘲讽他人的不幸等.它反映了当事人的不成熟以及低层次的动机Deficiency love (D-Love) 匮乏性爱:在爱情中,把对方看成是满足自己基本需要的手段.Deficiency motivation (D-motivation) 匮乏性动机与满足基本需要相关的动机.Deficiency needs (D-needs) 匮乏性需要: 见基本需要Deficiency psychology (D-psychology) 匮乏心理学:心理学的一分支,主要研究在基本需要和普通意识领域内的认知,体验以及动机. Desacrilization 非神圣化: 在我们文化中常见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它表现为对积极的情绪例如温和,友好,崇高感,出身入迷,以及人类行为中任何神秘体验和美好感受加以否认或者压抑Dionysian Mystic 酒神式神秘人物:指通过达到如痴如狂的状态来体验超越与神圣的人。
Eupsychia 优心态文化:正式的定义为一千个自我实现的人在一个孤岛上所形成的文化。
在广义上是指在人性许可的范围内,人类所能达到的最完美的社会,这种社会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需要,而且还能够为每个成员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Eupsychian 优心态:朝着优心态文化发展的状态。
也就是可达到的健康心理发展。
它指的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改良,而不仅仅是乌托邦。
也指能够使人更加健康的社会或者组织条件。
还可以指教师,治疗家或管理者为推动,鼓励这种运动而采取的行动。
Eupsychian Managerment 优心态管理:正式的定义为由一百个自我实现的人合作所建立的企业管理制度。
这一百个人把积蓄集中起来,投资到这个企业,所有每个人都有同等的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