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力》教案-2020教师招聘面试试讲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
初中物理《力》教案(精选20篇)初中物理《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说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过程,提高动手操作和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
【难点】摩擦的利用与防止。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请学生将手举在空中并尝试前推,再请学生将手压在桌面上并尝试前推,引导学生发现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受到了某种阻碍。
结合学过的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受到了阻碍说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么这种力叫什么又有着怎样的特点,进而引入本节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1.滑动摩擦力的概念问答: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力时手和桌面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得到手紧贴着桌面移动,手和桌面之间产生了摩擦的结论。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提出“滑动摩擦力”并明确滑动摩擦力的概念: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叫作滑动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原因自主探究:教师在大屏幕上呈现显微镜下物块与桌面接触面的微观示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显微镜下的接触面与肉眼观察时有什么区别。
教师讲解:学生回答后教师顺势总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所以当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彼此阻碍,产生滑动摩擦力。
3.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小组讨论:请学生思考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与假设一:将手压在桌面上前推时,发现手越用力压桌子,滑动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测可能与接触面压力有关。
猜想与假设二:滑动摩擦力是因为接触面凹凸不平产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设计实验:带领学生回顾测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弹簧测力计,明确实验器具,而后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提示:教师提示学生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变量,并且因为是通过二力平衡间接测量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动物块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匀速。
初中物理试讲力学教案模板
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的运动状态。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知识,以下是一篇初中物理试讲力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掌握摩擦力、重力、弹力等基本力的概念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2)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3)学会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实事求是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三要素(1)引入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讲解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1)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2)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3. 摩擦力(1)讲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演示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
4. 重力(1)讲解重力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演示重力的方向和大小。
5. 弹力(1)讲解弹力的概念和特点。
(2)实验演示弹力的产生和变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实例,如拍打篮球,引入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及三要素。
(2)讲解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举例说明。
(3)讲解摩擦力、重力、弹力的概念和特点,并进行实验演示。
3. 课堂互动:(1)提问学生关于力的概念和三要素的问题。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力的相互作用现象。
(3)讨论摩擦力、重力、弹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4. 练习与解答: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三要素和物体间力的相互作用。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学习,如查阅有关摩擦力、重力、弹力的应用实例。
初中物理面试试讲
初中物理面试试讲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试讲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力的三要素。
导入新课首先,我们来回顾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当我们推门时,门会打开;当我们拉桌子时,桌子会移动。
这些现象都与一个物理概念有关,那就是“力”。
力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一个概念,它影响着物体的运动状态。
那么,力有哪些特性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主题——力的三要素。
新课内容力的三要素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这三个要素共同决定了力的作用效果。
1. 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受到的影响程度。
例如,用相同的力推一个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轻的物体会比重的物体移动得更远。
2. 力的方向:力的方向决定了物体运动的方向。
比如,当我们向上推一个物体时,它会向上移动;向下推时,它会向下移动。
3. 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决定了力对物体产生影响的具体位置。
例如,当我们推一个杠杆的一端时,杠杆的另一端会抬起来。
实验演示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力的三要素,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
准备一个弹簧秤、一个橡皮筋和一些不同重量的物体。
首先,我们用弹簧秤测量不同重量的物体对橡皮筋产生的拉力,观察力的大小如何影响橡皮筋的伸长程度。
然后,改变拉力的方向,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方向如何变化。
最后,改变力的作用点,观察橡皮筋的形变情况。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力的三要素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是影响力效果的关键因素。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实践来进一步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布置作业请大家回家后,观察并记录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力的三要素是如何影响物体运动的。
下节课我们将分享各自的发现。
结束语感谢大家的聆听,今天的试讲到此结束。
如果有任何问题,欢迎在课后与我交流。
再次感谢各位评委老师,希望我的试讲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
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力》的第一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以及力的效果。
重点介绍力的定义、分类和力的三要素,并通过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深刻理解力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力的三要素,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例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严谨治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以及力的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细线等),多媒体设备。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践情景引入,如提水、拉车等,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提出问题:“什么是力?力是如何产生的?”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力的三要素,结合实验和例题,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作用。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如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的重量,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测量方法。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道关于力的计算题,引导学生运用力的三要素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几道关于力的填空、计算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2. 力的三要素3. 力的测量方法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题、填空题、简答题。
a. 计算题:根据力的三要素,计算物体所受合力。
b. 填空题:填写力的分类、力的三要素等概念。
c. 简答题:简述力的测量方法。
2. 答案:在课后批改作业时,给出标准答案,并针对学生错误进行讲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布置一道关于力的综合实践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如:“设计一个简单的人力起重机,计算所需的力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3.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6. 作业设计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具有明确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估性。
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
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定义,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 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的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3. 力的测量:学习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进行力的测量。
4. 力的合成与分解:了解力的合成原理,学会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学会力的测量及合成与分解方法。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的关系。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测量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图板、多媒体设备。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细线、钩码、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拉弹簧、推桌子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解释力的三要素。
(2)力的作用效果:分析力的作用效果,如物体形变、运动状态改变等。
(3)力的测量: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演示使用方法。
(4)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原理,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3. 例题讲解:讲解与力相关的典型例题,如力的合成、分解等。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验证力的合成与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力一、力的概念1. 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二、力的作用效果1. 形变2. 运动状态改变三、力的测量1. 弹簧测力计2. 使用方法四、力的合成与分解1. 合成原理2. 平行四边形法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及其三要素。
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
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力》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力的效果以及力的作用对象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方式,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了解力的效果及其作用对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科学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测量。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砝码、小车、滑轮组等。
2. 学具:每组一个弹簧测力计、砝码、小车、滑轮组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拉弹簧玩具,让学生感受到力的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了解其工作原理。
3. 例题讲解:(1)物体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大小分别为10N和20N,求物体的合力。
(2)物体在斜面上受到一个力,已知力的大小和方向,求物体的加速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并计算合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重力、电磁力等)。
3.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
4. 例题及解答:力的合成、分解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它们的合力。
(3)测量一个物体的重力,并计算其质量。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如推、拉、提、压等。
(2)根据力的合成原理,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它们的矢量和。
(3)物体的重力=质量×重力加速度,可以通过测量重力和已知重力加速度,计算物体的质量。
初中物理力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力试讲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2. 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3. 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力的分析,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2. 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相关物理知识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 学会寻求现象的共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情感;2. 激发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 力的概念;2. 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2. 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展示一个漂亮的“力”字,引导学生欣赏并提问:这个字好在哪里?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个字写得好,好在很有气势也很有力度,正好诠释了力的含义。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力的概念:教师通过举例(人推车、提水桶、马拉车等)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教师介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三个要素,并引导学生理解它们对力的作用效果的影响。
3. 力的作用效果:教师通过实例(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展示力的作用效果,即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课堂互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2. 学生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会对物体产生什么效果?2.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点评并解答。
五、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2. 强调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力的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通过展示力的作用效果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在课堂互动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教资面试初中物理题本《力》教案
教资面试初中物理题本《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二章《力》的第一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三要素,学会使用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三要素。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弹簧、橡皮筋、钩码、三角板、直尺等。
学具:测力计、钩码、直尺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弹簧、橡皮筋等物体受力变形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或改变运动状态。
3. 分析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4. 演示力的测量:使用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力,让学生了解力的测量方法。
5.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力的三要素4. 力的测量5. 力的合成与分解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计算下列力的合成与分解。
(1)已知两个力F1=10N,F2=20N,方向夹角为60°,求它们的合力。
(2)已知合力F=25N,一个分力F1=15N,求另一个分力F2的大小和方向。
2. 答案:(1)合力F合=10N+20Ncos60°=10N+10N=20N(2)F2=√(F²F1²)=√(25²15²)=√(625225)=√400=20N方向:与F1垂直。
教资面试初中物理题本《力》教案
教资面试初中物理题本《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物理》第四章第一节“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详细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方式、力的效果、力的测量以及力的合成与分解。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能正确使用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研究力的作用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测力计、弹簧、钩码、滑轮组、三角板。
学具:每组一个测力计、弹簧、钩码、滑轮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邀请两位同学进行拔河比赛,引导学生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2)提问:力是如何产生的?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 例题讲解(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力的分类:按作用方式可分为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和非接触力(如重力、电磁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和形状。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力。
(2)判断下列力的作用效果:拉力、压力、摩擦力。
4. 力的测量(1)介绍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2)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并记录数据。
5. 力的合成与分解(1)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
(2)通过实例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过程。
六、板书设计1. 力的定义、分类和作用效果。
2. 力的测量方法。
3. 力的合成与分解规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生活中的三种力,并说明它们的作用效果。
答案:如重力(使物体下落)、摩擦力(使物体运动受到阻碍)、弹力(使弹簧发生形变)。
2. 作业题目:一个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一个力为5N,另一个力为10N,求这两个力的合力。
答案:合力为15N。
教资面试初中物理题本《力》教案
教资面试初中物理题本《力》教案一、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什么,力的作用和反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4. 力的测量: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及其工作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三要素,能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弹簧测力计进行力的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力的作用效果的分析。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方法,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演示用力的三要素的实验装置。
2. 学具:弹簧测力计、实验用物体(如小球、滑块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拉弹簧门、推桌子等,引入力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力是什么。
2. 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实践情景引入:(1)演示用力拉弹簧门,引导学生观察弹簧的形变,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演示用力推桌子,引导学生观察桌子的运动状态变化,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4. 例题讲解:(1)计算题:根据力的三要素,计算力的合成。
(2)实验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
5. 随堂练习:(2)选择题:选择正确的力的作用效果。
(3)实验题: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三要素3. 力的作用效果4. 力的测量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答题:解释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计算题:力的合成计算。
(3)实验题: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的重力。
2. 答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024年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
2024年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力》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掌握力的测量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合成与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弹簧测力计、实验用小车、滑轮组、图钉、气球等。
学具:弹簧测力计、实验用小车、滑轮组、图钉、气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向学生展示一个弹簧测力计,让学生观察并了解其结构。
(2)邀请一名学生上台演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 例题讲解(1)讲解力的概念,通过图示和实例使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2)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结合实例使学生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2)针对实验结果,让学生解答相关问题。
4. 知识拓展(1)讲解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让学生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
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3. 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力的实例,并分析其作用效果。
(2)如图所示,有一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已知F1=10N,F2=15N,求物体的合力。
(3)解释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答案:(1)答案见附图。
(2)物体的合力为25N。
(3)例如: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和物体对地球的吸引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力的测量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2024年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
2024年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力》的第一节,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以及力的测量。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的三要素,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弹簧测力计、钩码、演示用力的道具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钩码、记录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如提水、拉弹簧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力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新课讲解:(1)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4.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讲解力的计算和合成。
5.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力的测量实验,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反馈:提问学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力》2. 板书内容:(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三要素(4)力的测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力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
(3)计算题:已知物体质量为2kg,求物体受到的重力。
2. 答案:(1)大小、方向、作用点(2)D(3)19.6N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力的三要素的理解,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
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试讲教案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了解力的作用效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提水、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存在和作用。
2. 新课讲解:(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讲解三要素的作用和影响。
(3) 力的作用效果:介绍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实验演示:进行力的作用效果的实验,如拉伸弹簧、推动小车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实例,如运动员踢球、用手拉绳子等,引导学生判断力的作用效果。
5.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与讨论:评估学生在练习题和讨论中的表现,检验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反馈: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初中物理教材。
2. 实验器材:弹簧、小车、绳子等。
3. 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实验结果。
七、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实验演示。
力学初中物理试讲教案
力学初中物理试讲教案教学目标:1. 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2. 掌握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3.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力的概念:人推车、提水桶、马拉车等实例,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
2. 提问:力是什么?力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发生力的作用时,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2.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3.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的大小用牛顿(N)作为单位;力的方向用箭头表示,箭头指向力的作用方向;力的作用点用小圆圈表示,表示力作用的位置。
4. 力的示意图: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和大小,箭头的长度表示力的大小,箭头的指向表示力的方向。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拉伸弹簧、推动小车、抛掷物体等。
2. 分析实例中的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进行力的示意图的绘制,练习表示不同大小、方向、作用点的力。
2. 讨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交流彼此的经验和心得。
五、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
2. 布置作业:绘制力的示意图,表示给定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引入力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力的存在,并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和示意图的表示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深化对力的理解,并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总结和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
六、板书设计
1.力的概念、作用方式、测量方法。
2.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3.例题解析。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解释以下现象:为什么我们要用力才能拉开弹簧门?
(2)已知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它们的合力。
2.答案:
(1)因为弹簧门受到的力是弹力,需要用力克服弹力才能拉开。
3.教学提示:在实践情景引入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象。
三、作业设计中涉及力的概念和力的合成的题目及答案
作业设计是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
1.题目设计:作业题目应紧扣教学目标,涵盖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等方面。题目难度要适中,既要避免过于简单,也要避免过于复杂,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力的作用方式: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3)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
(4)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3.例题讲解(10分钟)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两个人拉绳子,求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4.随堂练习(10分钟)
让学生分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并计算合力。
5.小结(5分钟)
(2)根据力的合成原理,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求出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测量和力的合成与分解的理解程度。
2.拓展延伸:
(1)研究摩擦力的产生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力的动力学效应,如:牛顿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等。
(3)了解现代科技中力的应用,如:火箭发射、磁悬浮列车等。
教师编面试部编教材初中物理试讲稿《力的作用》
教师编面试部编教材初中物理试讲稿《力的作用》一、引言大家好,我今天将给大家带来一堂初中物理课,主题为《力的作用》。
在这节课中,我将向同学们介绍力的概念和作用,并通过实例和互动展示不同力的作用方式。
请同学们认真听讲,积极参与。
二、力的概念和分类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和形状。
2. 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两大类。
- 接触力:包括摩擦力、弹力等,需要物体之间有接触才能产生。
- 非接触力:包括重力、电磁力等,物体之间无需直接接触即可产生。
三、力的作用方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力的作用方式表现多样。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力的作用方式:1. 摩擦力:当两个物体表面相互接触并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
例如行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物体滑动时的阻力等。
2. 弹力:当弹性物体变形后恢复原状时,产生的力就是弹力。
例如弹簧的拉伸和压缩过程中所受到的力。
3.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重力。
物体的质量越大,受到的重力就越大。
例如我们身体受到的重力和物体落地的原因。
4. 电磁力: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
例如磁铁吸引铁磁物体。
四、实例演示和互动为了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方式,我将进行一些实例演示和互动。
请同学们跟随我的指导和提示,积极参与实验和问题解答。
1. 实验演示:我将利用一个平面斜面和一个物体,演示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并回答与实验相关的问题。
2. 问题互动:我将提出一些与力有关的问题,鼓励同学们积极思考和回答。
例如:怎样减小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为什么同样的力作用在不同质量的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一样?五、总结通过本堂课的研究,同学们应该对力的概念和作用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
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改变物体的状态和形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力的作用,包括摩擦力、弹力、重力和电磁力等。
希望同学们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并在生活中更加灵活地运用它们。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力说课稿
初中物理面试说课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说课初中物理中的一个基础而重要的概念——力。
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
本次课程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八册第三章第一节,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力的测量。
接下来,我将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力的基本定义和作用效果,了解力的测量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物理现象的能力,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教学重点与难点方面,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难点在于力的测量和力的图示。
为了突破难点,我将设计一系列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教学方法上,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和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我将分为五个步骤进行。
首先是导入新课,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力的概念;其次是新课讲解,详细解释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第三是学生活动,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力的作用效果;第四是小结与巩固,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相关习题的练习;最后是布置作业,让学生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板书设计方面,我将在黑板的左侧写下本节课的标题“力”,并在中间部分用图表和关键词概括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和测量方法。
右侧则用于记录学生活动的结果和课堂小结。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更能够在探究和实践中培养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
教师招聘面试指导初中物理《力》教案教案:初中物理《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力》。
本节主要介绍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具体内容包括: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根据性质,力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根据效果,力分为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压缩、弯曲等;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加速、减速、改变方向等。
4. 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能够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2.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判断,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悬挂物体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提书包,引出力的概念,提问学生对力的理解。
2. 讲解:讲解力的分类、作用效果以及二力平衡的条件。
过程中结合PPT和板书,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各种表现形式和作用效果。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时,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4. 练习: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抛出的球会落地等。
六、板书设计力的概念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等作用效果:形状、运动状态二力平衡的条件七、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的力知识,解释下列现象:(1)为什么抛出的球会落地?(2)为什么拉紧的弓箭能射出去?答案:(1)球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2)弓箭受到弹力的作用,弹力的方向与弓箭的形变方向相反。
初中物理试讲力学教案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三要素。
- 能够区分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 掌握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形状和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 体会物理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 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
- 力的作用效果。
2. 难点:- 力的作用效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如:推门、提水、抛球等,让学生初步感知力的存在。
2. 提问:什么是力?力有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力的存在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 产生力的物体是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是受力物体。
2. 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可以通过弹簧测力计测量。
- 力的方向: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表示。
- 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通常在物体的重心处。
3. 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拉伸弹簧、弯曲铁丝等。
-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如:推动小车、抛掷球等。
(三)实验探究1. 实验一:探究力的作用效果-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铁丝、橡皮筋、小车等。
- 实验步骤:1. 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拉伸铁丝和橡皮筋,观察它们的形变。
2. 用弹簧测力计推动小车,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 实验分析: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力的作用效果。
2. 实验二:探究力的相互作用- 实验器材:两个弹簧测力计、两个小球等。
- 实验步骤:1. 将两个小球用细线连接,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量两个小球所受的力。
2. 改变两个小球的相对位置,再次测量力的大小和方向。
- 实验分析:通过实验,得出力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和力的作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物理《力》教案-2020教师招聘面试试讲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力的概念;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能够说出力的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力的分析,提高数据分析和处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情感,激发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新课讲授: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讲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
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
但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
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吸铁石吸引铁钉,吸引就是吸铁石对铁的吸引力;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
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3.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
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
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教师,乒乓球向我们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
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
4.力的三要素
活动: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推凳子。
(1)同样大小的力在凳子中间,向不同方向推凳子。
(2)用不同的力向同一方向推凳子。
(3)用同样的力,向同样的方向,分别在凳子上方和下方推凳子。
三次产生的效果一样吗?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总结:可见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这就是力的三要素。
5.力的示意图。
教师:可见要想把一个力完整的表示出来,就要把力的三要素都要显示出来。
在物理上我们是怎样表示力的呢?下面请同学来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选一个同学黑板展示) 师生根据学生所画的情况进行纠正强调。
画力的示意图步骤:
(1)确定受力物体;
(2)在受力物体上找好作用点;
(3)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
(4)标出力的大小和单位。
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
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巩固提升:
在水中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来自于哪里?
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的形式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
四、板书设计
中公教师解析。